1. 請問為什麼別的國家的古代宮殿怎麼都是綠色的瓦和中國古代有何不同,是因為附屬國的原因嗎求指教.
這個問題要具體分析。
宋元明清時期的越南,朝鮮,日本曾做過中國的附屬國,統治者是國王而不是皇帝,按照中國習俗,級別不夠,不能用黃色的瓦。
有些原先並不是宮廷建築,後來才成為宮殿的情況。
此外異國的審美觀和文化習俗有所不同,瓦也不一定是黃色的。
2. 皇宮用的是什麼磚頭
看是哪個時期的啊,以前的一般是青磚(秦漢時期)和紅磚,近代的很多用了金磚。
3. 琉璃瓦是哪國發明的
瓦當是我國古代宮室房屋檐端的蓋頭瓦,俗稱「筒瓦頭」或「瓦頭」。瓦當文字中有自名「當」者,例如:「蘄年宮當」、「蘭池宮當」、「京師庾當」、「吳尹舍當」等。古人訓「當」為「底」,因為陶瓦一塊壓一塊,從屋脊一直排列到檐端,而帶頭的瓦正處在眾瓦之底。瓦當的下面是椽頭,當可以抵擋風吹、日曬、雨淋,保護椽頭免受侵蝕,延長建築壽命。所以,瓦當的名稱很可能是由其所處的位置和作用而得來的。
從文獻記載看,我國古代建築用瓦始於夏代;可從考古資料看,殷商時期的宮室、宗廟一類大型建築還都是「茅茨土階」,沒見到有用瓦的痕跡,更不用說瓦當了。迄今為止,瓦的實物最早見於西周早期遺址。瓦當的實物最早見於西周中晚期扶風召陳遺址。瓦和瓦當解決了屋頂防雨水問題,使我國古代建築擺脫了「茅茨土階」的簡陋狀態。在建築史上,瓦和瓦當是我們祖先的一項了不起的獨創性發明。
瓦當是兼實用與裝飾為一體的建築構件。瓦當的種類較多: 就質料區分,瓦當主要有灰陶瓦當、琉璃瓦當和金屬瓦當。灰陶瓦當資格最老,也最普通,從西周到明清始終是瓦當中最主要的品種。大約唐代以後出現了琉璃瓦當。琉璃瓦當是在泥質瓦坯上施釉燒制而成的,顏色有青、綠、藍、黃等多種,都是用於等級較高的建築物。宋元明清時期,個別建築物上使用了金屬瓦當。金屬瓦當有鑄鐵、黃銅和抹金的三個品種。
就形制區分,瓦當有半圓形、圓形和大半圓形三種。西周的瓦當都是半圓形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瓦當以半圓形為主,但已經出現了圓形的。在秦漢時期,圓形瓦當占據主流,半圓形瓦當逐漸被淘汰,到東漢時終於絕跡。大半圓形的瓦當出現於秦代。秦始皇陵北2號建築基址出土一件直徑61厘米,高48厘米的夔紋大半圓形瓦當。當面圖案由兩條造型奇異的夔紋組成,兩夔左右對稱,姿態矯健,氣韻生動,具有很高的裝飾藝術價值。文物考古界譽之為「瓦當王」。這類大半圓形的瓦當在遼寧綏中縣「姜女墳」秦漢建築遺址中也有所發現。
就紋飾區分,瓦當可以分圖案紋瓦當,圖像紋瓦當和文字瓦當三大類。秦始皇內城西牆出土的雲紋圖案瓦當,直徑15厘米,當心為一圓鈕,圓鈕周圍有一圈小乳釘紋,心外對稱均衡地分布著四朵蘑菇形雲紋,給人一種強烈的規范化、程式化的美感。青海民和縣土唐代羽人圖像瓦當,直徑13厘米,當面為一圓睜雙目拱手站立的童子,兩側有一對刻畫逼真的羽翼,似為天使,天真爛漫,質朴無邪,帶有外來文化的影響。這是中國古代瓦當中難得的藝術珍品。兩漢時期盛行文字瓦當。瓦當文字數從一字至十二字不等,但目前尚未十一字瓦當。文字瓦當以四字者為最常見。東漢以後,文字瓦當日趨衰落;隋唐以後,文字瓦當已很罕見。
由此可見,瓦當是從西周開始出現的。到了漢朝更加興盛。
4. 古建築 大殿正脊用什麼瓦
琉璃正脊根據建築大小分五種組合:
A:皇宮大殿由正當溝,壓當條,大群色條,赤腳通脊,扣脊筒瓦組成。
B:較大宮殿,正當溝,壓當條,群色條,正通脊,扣脊筒瓦組成。
C:一般宮殿:正當溝,壓當條,正通脊,扣脊筒瓦組成。
D:小型:正當溝,壓當條,三連磚,扣脊筒瓦組成。
E:圍牆等:正當溝,壓當條,承奉連磚,扣脊筒瓦組成。
希望您採納!
5. 宮殿廟宇為何多是紅牆黃瓦大家有什麼看法嗎
20世紀末,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復甦,在建築界涌現出了各種設計理念,簡直可以說是把歐美的各種設計風潮再次重演了個遍,稍候國學的興起,也使得國人開始用中國文化的角度審視周身的事物,隨之而起的中式風格設計也被眾多的設計師溶入其設計理念,可以說二十紀初的中國建築有了中式風格設計復興的趨勢。中式風格逐漸風行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國內逐漸風行的中式風格是中國古代以明代家居文化為典型代表的簡單臨摹,其中有著多種因素摻雜在內。
首先,國人在歐美文化無處不在的現代社會里,會自然產生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內在核心元素的心理需求,中式風格就是其中的一種依託,當然其也並不是傳統文化元素的簡單疊加,在設計師的眼中,中式風格不再和古老死板之間畫等號,取而代之的是親近自然朴實親切簡單卻內涵豐富。其次,作為世界最大的經濟實體之二,各種建築每天都在各方升起,新的時代條件需要一種設計理念來表達,於是中式風格也就應運而生。在物慾橫流各種矛盾層出不窮的社會,中國傳統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和諧泰然重新被人們所重視起來,結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傳統的建築風格再次獲得了新生。
中國傳統的室內設計融合著莊重和優雅的雙重品質從室內空間結構來說,以木構架形式為主以顯示主人的成熟穩重。中式建築的組合方式信守均衡對稱的原則,主要的建築在中軸,次要建築分列兩廂,形成重要的院斤,論住宅宮署宮殿廟宇,原則都是相同的。而其四平八穩的建築空間,則反應了中國社會倫理的觀念。中式建築的另一特色是木材結構的間架,正面為門。
6. 古代皇宮的地磚,瓦,和牆都是用什麼做的
金磚,琉璃瓦,干擺
7. 中國古代建築屋頂是用什麼材質做的
中國古代建築屋頂不僅樣式多,而且組成部分也有好幾種,主要有屋面、屋脊等部分組成,而且有嚴格的等級制度。
1. 屋面:屋面就是建築屋頂的表面,它主要是指屋脊與屋檐之間的部分,這一部分佔據了屋頂的較大面積,或者說屋面是屋頂中面積最大的一部分。
2. 剪邊:在我國古代的部分建築中,其屋面近檐處往往會有與上部不一樣的色彩,比如屋面大部分是綠色,屋檐處卻是一道橫的黃色帶,這樣的色帶就稱作「剪邊」它是由於屋面使用了不同顏色的鋪瓦而產生的效果,它豐富了屋面的色彩。
3. 正脊:正脊是處於建築屋頂最高處的一條脊,它是由屋頂前後兩個斜坡相交而形成的屋脊。由建築正立面看,正脊是一條橫走向的線。一般來說,在一座建築物的各條脊中,正脊是最大、最長、最突出的一條脊,所以也稱為「大脊」。
4. 正脊裝飾:在我國古代的很多建築中,特別是一些等級較高的建築中,其屋頂正脊上往往設有各色裝飾。除了常見的正脊兩端的吻合正脊中心的寶頂外,在正脊的前後兩個立面上,還會雕飾或塑有花、草或龍等。
5. 垂脊:在廡殿頂、懸山頂、硬山頂建築中,除了正脊之外的屋脊都叫做「垂脊」。而在歇山頂建築中,除了正脊和戧脊外的屋脊都叫做「垂脊」。垂脊都是沿著山面的博風板走勢下垂。
6. 戧脊:在歇山頂建築中,垂脊的下方從博風板尾處開始至套獸間的脊,叫做「戧脊」。
7. 出檐:在帶有屋檐的建築中,屋檐伸出梁架之外的部分,叫做「出檐」。
8. 套獸:在建築屋檐的下檐端,有一個突出的獸頭,套在角梁套獸榫上,防止梁頭被雨水侵蝕,這個獸頭就稱為「套獸」。
8. 故宮的瓦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泥。故宮的地磚就是太湖裡的泥。經過能工巧匠精心製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