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佛教至今多少年

越南佛教至今多少年

發布時間:2022-06-09 20:46:11

❶ 越南佛教的概述

越南(Vietnam)地處中南半島諸國之最東,為熱帶國家,面積約為台灣九倍,人口為台灣三倍,於東南亞諸國,僅有越南自古受中國文化薰陶,且傳入大乘佛法,余如緬甸、高棉、泰國、寮國等,均系由錫蘭(今斯里蘭卡)傳入之上座部佛教。越南,北接中國滇、粵,西鄰高棉、寮國,東面與南面瀕臨南海,國土呈S狀之狹長形。在中國秦代時,將越南之河內納入版圖,時稱象郡,漢武帝改為交趾郡,西晉時越南稱交州,唐代則設安南都護府,惟當時之越南,僅指今北越而言。
將佛教傳入越南者,相傳為二世紀末之道教徒牟子,惟考其年代,不無可疑。較可信者,為梁《高僧傳》卷一所載,康僧會(三世紀)曾因父經商而移居交趾,彼時越南已有人出家,且有三藏教典。至第八世紀頃,越南受印度影響甚鉅,《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即載有明遠、僧伽跋摩、曇潤、慧命等經印度抵交趾之事跡;此外,同書亦載有交趾出身之僧人運期、解脫天、窺沖、慧琰等。西元二世紀至十世紀可謂為越南佛教之傳入期,十世紀末至十四世紀末為發展期,其間有丁朝之丁先皇於西元九七一年定文武僧三道品階。其後黎朝繼起,帝黎桓遣使入宋乞請大藏經等。1010年,李朝王統繼起後,越南佛教進入黃金時代,是時頗受宋朝影響,或迎三藏教典,或仿宋制,以考試百姓而度為僧,並設立戒場以傳授戒法,李朝第三主李聖宗(1054~1072 在位)甚且被形容為印度之阿育王。其後第四主李仁宗、第六主李英宗、第七主李高宗皆為崇信佛法且大力護持佛教之君王。計李朝八主凡二百一十五年,先後興建興天御寺、五鳳星樓、勝嚴寺、天王寺、崇度報天寺、永隆聖福寺、真教寺等諸多名剎,然至第八主李惠宗(1211~1224 在位)時國勢衰頹至極,帝乃退位出家,號「惠光大師」。代李朝者為陳朝(1225~1400),凡一百七十五年十二主,亦采保護佛教政策,惟至末期則漸有限制佛教之舉,如規定僧人未滿五十歲者一律參加考試。十五世紀以後,正值明代大興儒學,越南亦大量傳入儒學,宗教方面則道教、喇嘛教日盛,正統佛教遂漸衰頹,代之而起者為儒釋道三教融合之新局面,大抵王室側重儒學,民間則對佛教保有相當信仰。十九世紀末期,法國佔有越南,由於法國殖民政府支持天主教,頒布各種限制佛教發展之法令,越南佛教因之極度衰頹;此一頹勢,直至二十世紀越南佛教展開復興運動之後始漸復甦。
大抵而言,越南佛教之特色,可謂是中國南方禪宗之支系,於義學方面,無何發展。約可歸納為毗尼多流支、無言通、草堂等禪宗三大法統。毗尼多流支為中國禪宗三祖僧璨之弟子,約六世紀末抵越弘法;無言通自謂得法於百丈懷海,約與溈山同時(九世紀前半);草堂禪師為中國人,於李朝第三主聖宗時代,行化至占城之際,被視作囚兵俘至越南。至十七世紀時,越南禪宗一時絕跡,頓由凈土宗取代,新成立竹林蓮宗,以阿彌陀佛為信仰中心,乃至成為以後北越佛教之主流。越南古來盛行之佛典,除漢文經典外,有仿漢字而制之「字喃文字」(陳朝時代),字喃文字之佛典有《金剛經國音》、《法華國語經》、《阿彌陀經演義》等。今羅馬拼音十分普及,字喃幾不再使用。
二十世紀以來,越南佛教振興運動蓬勃發展,一九三一年,「南圻佛學研究會」首先創立於西貢,其後中圻、北圻相繼成立佛學會。共同致力於復興禪宗、培養佛教青年,倡用越語代替以往所用漢文,並陸續出版各種越文譯本之佛教經典及雜志。第二次世界大戰雖使此運動一度停頓,戰後,越南獨立,佛教復趨重振。一九四九年開始,於素蓮、智海大師領導下,重修寺院、整頓制度、創辦佛學院,並確立體制嚴格而全盤統籌之佛學院制度,此外又推動恢復翻譯、著作、出版等佛教文化工作,並設立慈善機構等。1950年,中圻、北圻成立聯合性之新佛學會,致力於統一佛教、普及教理等。一九五四年,《日內瓦協定》將越南分裂為二,北越與南越佛教之統一發展因而被阻。於北越,以胡志明為首之社會主義政權下,宗教活動遭受全面限制。於南越,則為吳廷琰之傀儡政府,鼓吹堅決反共、宗教自由、民主選舉等,惟因吳廷琰及其家族一向專權,政府一向腐敗,政策措施亦走向軍事警察之體制,用以鎮壓民眾日漸激烈之抗議行動。一九六三年,佛教徒挺身而出,抵抗無理之鎮壓,彈劾政府之獨裁腐敗,於軍警鎮壓下,犧牲生命之佛教徒為數眾多,其中甚而有當街自焚之僧侶釋智廣,及其他表示強烈不滿之慘烈行動,形成長達十個月之激烈斗爭,導致當時業已時機成熟之軍事政變爆發,推翻吳廷琰之獨裁政權。未久,即為楊文明、阮高祺等軍閥集團之交互爭權執政,其間,越南十一個佛教會在西貢舍利寺統合為一個「統一佛教教會」,對政府進行長期而嚴厲之批判,同時各宗派之新興教團亦極力發展組織,推動弘法活動。
自二十世紀中葉至統一為止,越南人民約百分之八十為佛教徒,然部分舊信仰者未必為正信之佛弟子;至於新佛教運動者以中圻、北圻為多,而推動此一新興佛教運動者,即為越南佛教總會。總會之下,包括南圻僧伽教會、南圻佛學會、中圻僧伽教會、北圻駐南圻之僧伽教會、中圻駐南圻佛教會、越南佛教會(即北圻駐南圻者)。除繼續以往之佛教事業外,並設立佛學堂,保送僧人出國,利用傳播媒體,積極擴展會務,宣揚佛陀正法,對內教育訓練,對外醫濟貧病。其中,南越佛學會所建之舍利寺,已成為當時越南佛教之領導中心。
一九六七年,軍人出身之阮文紹出任總統,其時越共對南越之攻勢愈形擴大。一九七二年阮文紹宣布終止全國村莊對民意代表之選舉權,民情嘩然,局勢混亂,加上美國國內反戰情緒高昂,一九七三年最後一批駐越之美軍奉調回國,越共旋即傾其全力攻入南越。一九七五年西貢解放,整個越南佛教亦隨之瓦解,越南僧侶逃亡世界各地,與數十萬難民同其命運。[《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禪苑傳燈輯錄卷上》、《三祖實錄》、《三教通考》、《古珠法雲佛本行語錄》、《安南志略》、《大越史記全書》、《大南實錄》、《越南佛教史略》(聖嚴)、《越南之佛教》(慧海,現代佛教學術叢刊(83))、《佛教史年表》(望月信亨)、《南方佛教四樣態》(龍山章正)]p5278
FROM:【《佛光大辭典》(第三版)】 據越南《禪苑集英》記載,195年,東漢蒼梧(今梧州)學者牟子奉母流寓交趾(指今越南北部)。他「銳志於佛道」,著有《牟子理惑論》。這是佛教傳入越南北部的開始。約在255~256年間,月氏僧侶支疆梁接(畺良婁至)到達交州。3世紀末,印度僧人摩羅耆域經扶南至交州,同時到達的還有僧人丘陀羅;在交州北寧建有法雲、法雨、法雷、法電四所寺宇。
2~3世紀,佛教已經多種途徑傳入越南。首先,由於中國中原戰亂,大批士民流寓交州,將佛教帶入;其次,南亞、西亞的移民及僧侶入海路進入交州;第三,也可能經由緬甸、雲南進入紅河谷地。史載三國東吳所屬交州太守士燮,「出入鳴鍾磬,備具威儀,笳簫喜歡吹,車騎滿道,人夾轂焚燒香者常有數十」。這些夾轂夢香的胡人即來自南亞、西亞或西域的僧人。 6世紀後,越南僧團逐漸形成。574年印度僧人毗尼多流支到達長安,7~9世紀,越南佛教傳播更廣,寺廟遍及各地。9世紀初,無言通在交州,創立新的禪派,對越南佛教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據義凈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載,唐代中國僧人到達交州弘傳佛教,或與越南僧人同往印度或南海求法取經者的人數頗多。義凈記述了運期、解脫天、窺沖、慧琰、智行、大乘燈六位越南僧侶求法取經的事跡。10~14世紀越南佛教興盛。佛教成為維護封建制度的重要精神支柱。從939年吳權稱王,經過丁朝(968~979)和前黎朝(980~1009),封建國家政權主要掌握在僧侶和武將手中。國王重用僧人,賦予特權;僧人參與朝政,制定律令文書。前黎末年,國王黎龍鋌在位,因僧侶權柄過重,試圖壓抑。以僧統萬行和尚為首的僧侶集團便支持殿前指揮李公蘊,乘國王去世之機,篡奪了政權。李公蘊為萬行之侄,建立李朝(1010~1224)後,尊萬行為國師,以佛教為國教。李朝各代國王大力推崇佛教,傳播禪宗佛學,各地廣造寺宇,度民為僧,出現了百姓大半為僧,國內到處皆寺的局面。陳朝(1225~1399)建立後,繼續推崇佛教,弘揚禪宗。
李朝和陳朝前後400年間,有8位國王出家為僧。尤其是陳朝前期陳太宗、陳仁宗先後禪位出家,創立竹林禪派,並派遣使臣到中國求大藏經,在國內印刷佛教經典和佛像。這一時期寺院形成一股社會勢力,擁有寺田、食邑和田奴;僧侶享有多除賦稅、徭役的特權,高級僧人出入宮廷、官府,位比王侯卿相。僧團制度正式形成,組織嚴密。上有國師、僧統和僧錄,各府有教門公事。寺院林立,建築富麗堂皇。

❷ 越南的佛教是小乘還是大乘

越南的佛教是小乘還是大乘?
越南佛教和其他東南亞國家不同,是受大陸特別是我們國家的佛教影響較多,屬於大乘佛教為主體,特別是禪凈合一的較多來自宋代流傳過去的法脈。和其他東南亞國家接壤的地方才有部分小乘佛教傳播。
據越南《禪苑集英》記載,195年,東漢蒼梧(今梧州)學者牟子奉母流寓交趾(指今越南北部)。他
「銳志於佛道」,著有《牟子理惑論》。這是佛教傳入越南北部的開始。約在255~256年間,月氏僧侶支疆梁接(畺良婁至)到達交州。3世紀末,印度僧人摩羅耆域經扶南至交州,同時到達的還有僧人丘陀羅;在交州北寧建有法雲、法雨、法雷、法電四所寺宇。
2~3世紀,佛教已經多種途徑傳入越南。首先,由於中國中原戰亂,大批士民流寓交州,將佛教帶入;其次,南亞、西亞的移民及僧侶人海路進入交州;第三,也可能經由緬甸、雲南進入紅河谷地。史載三國東吳所屬交州太守士燮,「出入鳴鍾磬,備具威儀,笳簫喜歡吹,車騎滿道,人夾轂焚燒香者常有數十」。這些夾轂夢香的胡人即來自南亞、西亞或西域的僧人。
發展過程
6世紀後,越南僧團逐漸形成。574年印度僧人毗尼多流支到達長安,7~9世紀,越南佛教傳播更廣,寺廟遍及各地。9世紀初,無言通在交州,創立新的禪派,對越南佛教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據義凈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載,唐代中國僧人到達交州弘傳佛教,或與越南僧人同往印度或南海求法取經者的人數頗多。義凈記述了運期、解脫天、窺沖、慧琰、智行、大乘燈六位越南僧侶求支取經的事跡。
10~14世紀越南佛教興盛。佛教成為維護封建制度的重要精神支柱。從939年吳權稱王,經過丁朝(968~979)和前黎朝(980~1009),封建國家政權主要掌握在僧侶和武將手中。國王重用僧人,賦予特權;僧人參與朝政,制定律令文書。前黎末年,國王黎龍鋌在位,因僧侶權柄過重,試圖壓抑。以僧統萬行和尚為首的僧侶集團便支持殿前指揮李公蘊,乘國王去世之機,篡奪了政權。李公蘊為萬行之侄,建立李朝(1010~1224)後,尊萬行為國師,以佛教為國教。李朝各代國王大力推崇佛教,傳播禪宗佛學,各地廣造寺宇,度民為僧,出現了百姓大半為僧,國內到處皆寺的局面。陳朝(1225~1399)建立後,繼續推崇佛教,弘揚禪宗。
李朝和陳朝前後400年間,有8位國王出家為僧。尤其是陳朝前期陳太示、陳仁宗先後禪位出家,創立竹林禪派,並派遣使臣到中國求大藏經,在國內印刷佛教經典和佛像。這一時期寺院形成一股社會勢力,擁有寺田、食邑和田奴;僧侶享有多除賦稅、徭役的特權,高級僧人出入宮廷、官府,位比王侯卿相。僧團制度正式形成,組織嚴密。上有國師、僧統和僧錄,各府有教門公事。寺院林立,建築富麗堂皇。
宗派分類
越南佛教深受中國南宗禪學的影響,屬於大乘佛教。先後創立了下述幾派:
滅喜禪派
毗尼多流支(又譯「滅喜」)所創。又稱「南方派」。毗尼多流支,南天竺人,574年至長安,後隨中國禪宗三祖僧璨,承襲中國禪宗衣缽。580年到達交州,住法雲寺,傳授禪學。他所創立的「滅喜禪宗派」傳播三祖僧璨的「心印」思想。在圓寂前將法統傳弟子法賢。這一派系存在於580~1216年,共傳十九代。各代名僧如法順、萬行、惠生、慶喜和圓通等均受到當朝國王的重視,封為法師、國師,被任命為僧統。
無言通禪派
唐代僧人無言通所創。又稱觀壁派。無言通從學百丈懷海禪師,820年至交州北寧建初寺,傳授禪學,創立該派,實行面壁禪觀。他承受中國南宗禪學惠能、懷讓、道一和懷海的法統,宣傳佛性無所不在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等觀點。這一派歷經十五代,活動於820~1221年間。其中第四代祖吳真流為丁朝、前黎朝僧統,封為「匡越大師」。第七代的圓照禪師曾訪問中國,被稱為「高座法師」。無言通派是越南佛教的主要宗派,越南陳朝興起的竹林禪派直接承襲其法統。
草堂禪派
北宋雲門宗僧人草堂所創。亦稱雪竇明覺派。草堂為雪竇重顯的弟子,曾至占婆弘傳佛教,後到達越南北方,受李聖宗重視,封為國師,賜居首都升龍(今河內)開國寺。草堂創立該派,主要傳「雪竇百則」,提倡禪凈一致,即實行禪宗的修禪與凈土宗的念佛相結合。該派活動於1009~1205年間,傳五代。其中有三個國王、兩名太傅。
竹林禪派
相傳為陳仁宗所創。實際始於陳朝開國皇帝陳太宗。陳太宗曾受教於由中國赴越的天封禪師,又從宋朝禪師德誠參學。越南史學家陶維英則認為這一派是由禪月禪師傳給陳太宗,後經定香長老、圓照大師,至道惠禪師(皆無言通禪宗派名僧)時分類一個支系,其中主要的一支出逍遙禪師傳給慧忠上士,再傳給調御覺皇,即陳仁宗。陳太宗所著《課虛錄》提出「四山」之說,認為生、老、病、死,乃四座大山,人能求佛學禪,勤行修懺,便可「超若海,渡迷津」,越過四山,解脫輪回。該書為竹林禪派的基本著作。慧忠將禪宗要旨傳給陳仁宗。竹林禪派以陳仁宗為初祖,他篤志禪學,即位後日理朝政,夜至宮內資福寺研習禪學。後禪位出家,在海陽東潮縣安子山花煙寺出家修行,講授禪法,正式創立竹林禪派,跡稱竹林安子禪派。自號香雲大頭陀,竹林上士,人稱調御覺皇。著作甚多。該派承襲無言通禪派法統,以唐代禪宗五家之一臨濟宗為主,認為佛法亦即老子的「道」與孔子的「中庸」。宣揚佛法不離世間法。主張坐禪和採用臨濟宗的「四賓主」師徒問答方式傳道。認為心即是佛,佛在眾人心中。陳仁宗之後,有二祖法螺,三祖玄光,合稱「竹林三祖」。法螺創立瓊林院,編撰佛經,著有《參禪旨要》等。玄光,狀元出身,後出家從學法螺,1317年繼承竹林派衣缽,著有《玉鞭集》等。該派因得皇室大力扶持,成為陳朝時期越南佛教的主要派別,對越南佛教的發展影響很大。
佛教禪宗不講究煩瑣的禮儀,不重戒律,主張坐禪修行,甚至可居家修禪,著書立說,其教理把中國和印度的佛學與儒學思想結合起來,適應越南封建階級的需要,對於知識階層也具有吸引力,因而在越南中古時期各王朝獲得廣泛發展,並對越南的哲學、文學藝術、建築、音樂等等產生深刻的影響。
與儒學關系
14世紀以後,由於儒學的發展,儒士階層勢力上升,僧侶集團開始推動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陳朝末年,朝廷多次沙汰僧徒,並限制寺院僧侶勢力的發展。後黎朝(1428~1526)建立後,獨尊儒學,執行抑佛重儒政策,道教日益興起,佛教由此日趨衰落。朝廷禁止新建寺宇,將寺田、寺廟領地收歸國有,勒令不知誦經不持戒律的僧尼還俗,並以改革民俗之名,在民眾中宣傳佛教為迷信異端。至15世紀後半葉,僧侶人數大減,通達佛教教義者寥寥無幾。從1500年起,黎氏朝廷下令只許庶民信奉佛教。從此,越南佛教便由皇室庇護的貴族化宗教轉化為以平民信仰為主的民間宗教。
16~17世紀,天主教開始傳入越南。越南佛教雖不似以前興盛,但仍綿延不絕。當時,封建中央政權衰落,形成南北朝分裂割據局面,佛教有所振興。北方鄭氏王府和南方阮氏王府都曾延請中國高僧講解佛經,修建寺院。1665年,鄭王選拔國內有名佛師,為御用寺宇塑造幾百尊佛像,禪宗再度復興。隱居安子山的竹林禪派名僧白梅麟角將竹林三祖的教義和凈土宗融合為一體,在河內的婆寺開創新教派——蓮宗。主張禪教雙運,以教為眼,禪是佛心,以阿彌陀佛為禪的公案,但實修上專念彌陀名號,由此而得悟平生。此外,在越南北方有中力尚拙公創立的拙公派,這一派以臨濟宗為主,並受凈土宗影響,亦稱竹林新派。同時,還有曹洞宗的水月派。南方阮王府於1604年在順化修建了大乘佛教的寺院——天姥寺。中國僧人道明、原紹等在越南傳授禪宗佛學。原紹創建臨濟正宗的原紹禪派,造平定十塔寺,宣揚禪凈並修的教義。迄今,蓮宗在越南北方仍有一定影響,而臨濟正宗教派在南方勢力則較大。
19世紀初,阮朝建立。阮朝初年執行保護臨濟正宗、歧視蓮宗的政策。僧綱的職位皆授給臨濟正宗派僧侶,對蓮宗僧侶限制頗多。但蓮宗派仍在北方民間活動。
1858年後,法國殖民者入侵越南,越南佛教徒參加了愛國抗法運動。進入近代時期,越南興起佛道儒三教合一運動。19世紀末,隨著天主教之傳播,又出現「四教一源說」。這一時期建立的高台教則是把佛、道、儒和天主教及民間信仰糅合起來的新宗教。
編輯本段生活中的佛教
與世界上數百萬名佛教信徒一樣,越南佛教信徒古往今來一心虔誠於佛。正因如此,來到越南,你將目睹這美麗國度的人民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佛教的印跡和色彩。越南各地鄉村建有威嚴而又簡朴、親切的寺廟。鄉村寺廟隨時敞開大門迎來拜佛信徒。拜佛的供品一般都是人們親手種植或加工的產品,如香蕉、檳榔、糯米飯、沙糕、甜餅和檳榔花甜羹等。
在越南的無數宗教儀式中,常被人們提起的佛教信徒的美俗之一是放生習俗(一般放生鳥和魚)。放生原為佛教的習俗,對越南人而言,在春節、佛誕等重大節日進行放生儀式意味著愛惜生命、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這也是越南人自古至今固有的美德。
除了放生儀式,越南佛教信徒還於每年陰歷盂蘭報孝節(七月十五)進行「舍罪亡人」又稱「祭祀眾生」儀式。這天,人們為報孝父母、先祖而祈禱超渡,同時不忘另擺供桌為尚未超脫、無人祭祀、無依無靠的亡魂祈禱,體現博愛之心。
與世界上佛教發達的國家一樣,越南一直以來都是多數人民信佛的國家。人們信佛就如自身本能的需要,緣於崇尚佛教愛惜生命、寬宏大量、慈悲喜舍的教義。在拜佛日,一位老信徒以虔誠的目光望向遠處,手持冒煙的炷香的景象多少說明了今天越南信徒對佛教的崇敬之心。
在越南,佛教信徒的典型宗教活動之一是逢初一、十五上寺念經祈求國泰民安,家庭和睦,眾生安樂。每於其日全國各地寺廟都迎來眾多男女老少信徒以虔誠之心誦經禮佛。館使寺是首都河內規模最大的寺廟,也是越南中央佛教會的辦事處,每逢初一、十五各地信徒聚集在佛台前庄嚴地敬奉。
在世心中有佛,去世後希望陪在佛身邊。按照越南人歷史悠久的祭祀先祖的慣例,子孫後代要照料先祖、祖父母和父母的墳墓,並在忌日進香供飯。然而,有些人因為考慮死後無人祭祀或者出於喜好而吩咐家屬將其遺照和骨灰寄託在寺廟里,以便靈魂靠近佛,又有人看管進香,免得孤寂難熬。由此可見,越南人的佛教生活多麼的豐富多彩。
農村人拜佛的獻禮是簡單而渾厚的鄉村產品,城市人則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佛的虔誠之心。例如在這張照片里,信徒為了趕在正殿落成典禮之前獻上禮品,要親自來到傳統工藝村定做一尊朱漆鍍金的佛像。
越南佛教發祥地桑寺
桑寺坐落在北寧省順成縣清姜鄉,距河內約30公里。這里是公元二世紀累樓古城中心,桑寺是越南最古寺,也是越南佛教發祥地。經過近兩千年的歷史變遷,今日的桑寺已有了巨大的變化。以前,遊客經過寬宏的三觀門和寬闊的場地,即可看到兩排長形水池中倒影的九節屋橋(像會安至今仍可見到的屋橋式),香客由此進寺燒香拜佛。桑寺建於公元二世紀,是越南最早的佛寺。
與越南許多寺廟一樣,桑寺內部採取亞東傳統建築風格。四排屋連通,呈長方形並包圍著三座正屋:前堂、善香和上殿。如今後堂不在了,但香客仍能看到左右兩邊的40間廂房。在大院中間建有和豐塔。此塔以當時的大號磚建成,顏色像瓦缸的深棕色。隨著時間流逝,上6層已倒塌,只剩下三層,但依舊威嚴堅固。該寺現存的最古老印跡被考古學家確定為十三世紀陳朝,1313年,陳英宗王朝對其進行了大修。
根據民間典故,蠻娘從12歲開始在靈光寺(今屬仙游縣)修行。一天蠻娘正在睡覺,西竺(印度)和尚丘陀羅不經意跨過她的身體後,蠻娘懷了孕,14個月後生下一個女兒。返回西竺之前丘陀羅交給蠻娘一根錫杖並吩咐,乾旱時把它插在地里,可以救活人民,他念咒後把女兒放在天德河畔的桑樹根洞里。
和尚回去後,乾旱延續三年。蠻娘用和尚留下的錫杖插在地里造雨。桑樹倒入河中漂至累樓城,聽到蠻娘的聲音便靠岸。蠻娘叫人把桑樹雕成四尊佛像,稱為「四法」,佛名為法雲、法雨、法雷和法電,象徵著雲雨雷電。雕至中段,工匠看到一塊石頭便扔下河裡。夜間河裡卻明亮起來。原來那就是丘陀羅和尚女兒的化石。這塊石頭跳進蠻娘的船,蠻娘把它供於神台,稱為石光(發光石)聖。後來蠻娘被尊為佛母,修行於祖寺(滿舍),而四法則分別供奉在同一地區的四座寺。

❸ 佛教的起源與發展歷史 (詳細點。)謝謝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佛教創建時,印度已經進入了封建領主統治的農奴社會。當時印度傳統的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種信仰。

以及婆羅門作為一切智的壟斷者和神權統治的代表的地位開始動搖,成為眾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現了種種反傳統信仰的沙門思潮。

創始人釋迦牟尼生於今尼泊爾境內的迦毗羅衛,是釋迦族的一個王子。關於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傳佛教中,至今仍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但一般認為生活於公元前6~前5世紀。

他在青少年時即感到人世變幻無常,深思解脫人生苦難之道。29歲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譯覺者)後,在印度恆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

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從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80歲時在拘屍那迦逝世。佛教原來只流行於中印度恆河流域一帶。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廣建佛塔。

刻敕令和教諭於摩崖和石柱,從此遍傳南亞次大陸的很多地區。同時又派傳教師到周圍國家傳教,東至緬甸,南至斯里蘭卡,西到敘利亞、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亞洲各地傳播,大致可分為兩條路線:南向最先傳入斯里蘭卡,又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北傳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3)越南佛教至今多少年擴展閱讀:

歷史貢獻:

1、哲學思想

從哲學思想方面來說,佛教思想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它對宇宙人生的洞察,對倫理道德的規范,對心理活動的分析,形成了深刻獨到的見解和完整嚴密的體系。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緣起,它否認有至高無上的神,認為事物永遠處於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因果中。同時強調個人解脫和普度眾生。

魏晉時期,佛教的哲學思想與道教合流,豐富了後期玄學的內容。隋唐時期佛教形成八宗,各宗對佛典都進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有別於印度佛教的中國佛教獨有的理論體系。

宋明時期,儒家似乎反對佛教,實際上卻又從思想上汲取佛教的精髓,形成了新儒---理學,朱熹的「一旦豁然貫通」就是脫胎於禪宗頓悟之說。

近代的改良派也從佛教汲取養料批判理學,如譚嗣同所建立的「仁學」體系,思想淵源之一其實就是禪宗。

2、社會教化

在教化社會方面,佛教傳入中國,潛移默化地融入日常生活,並改善著社會的風俗習慣,首先表現在對人生觀的改善,和對孝道的擴展上。

(1)人生觀的改善

人都會思考自己「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問題,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人死如燈滅」的思想。但得益於佛教的傳入,中國人才明白了「三世因果輪回」的人生真相。

所以,佛教緣起因果說為中國人所熟知,不僅改善了人生觀,還極大地提升了整個社會的倫理道德水平,對減少社會矛盾產生了作用。

(2)對孝道的擴展

在中國,儒教和道教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依靠儒教的孝,立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佛教的孝道與儒教有根本的不同。

為追求真理、悟道而舍家離親的佛教的孝道,在儒教看來是大不孝,佛教卻認為這才是真孝,是拯救親人的大孝。所以,佛教的孝主要強調精神的永久的孝。

剃發並非不孝,是暫時的表面上的不孝,但卻是究竟意義上的大孝。出家是為了救父母,救曾經做過自己父母的所有眾生。

另一方面,在家的佛教徒並不否定儒教的禮,他可以一邊禮拜阿彌陀佛,一邊盡儒之孝道,這種現世的孝同樣是佛教所提倡的。

但即使在家之孝,其根本差別在於佛教不像儒教,不屬於隸屬關系,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它是自由平等的孝,並非義務,而是報答父母的感激之情的自然行為。

3、文化藝術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經長期發展,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佛教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孕育了許多偉大的思想家、文藝家、教育家、旅行家等。

如被魯迅先生稱為「民族脊樑」的西行取經的玄奘、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貢獻的鑒真等名人,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從文學方面來說,佛典的翻譯,實為開中國翻譯史之先河。

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典雅瑰麗的文學作品。《法華經》、《維摩詰經》、《百喻經》等佛教經典對晉唐小說的創作,起了促進作用。

從藝術方面來說,現存佛教寺塔有許多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一些宏偉的佛教建築已成為各地風景輪廓的標志。

敦煌,龍門、雲岡、大足等地的石刻成為人類藝術寶藏的一部分。佛教音樂具有「遠、虛、淡、靜」四個特點,達到了很高的意境。

另外,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語匯:「宗教」、「世界」、「實際」、「平等」、「不可思議」等其實都來自佛教。如果拋開佛教文化,恐怕今天我們連中國話也說不全了。

❹ 佛教流傳了多久了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佛教誕生始於約公元前565年,截止2019年,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佛教起源於印度,逐漸流傳到亞洲廣大區域內,成為亞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佛教的傳播,佛像藝術也隨之傳播到喜馬拉雅地區,成為喜馬拉雅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相關地區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風格與時代特徵。

公元7世紀以來,印度佛教進入中國的青藏高原。在隨後的一千多年中,佛教在這片雪域高原上經歷了漫長且曲折的發展過程,形成了獨特的佛教分支,被稱之為「藏傳佛教」。

(4)越南佛教至今多少年擴展閱讀:

歷史派別:

1、原始佛教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名悉達多·喬達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歲時離家成道,此後被尊稱「佛陀」,意為覺悟者,簡稱「佛」,所傳宗教被稱為「佛教」。佛陀示現涅槃後的數百年間,佛教傳遍印度次大陸,稱為原始佛教,這段時間稱為原始佛教時期。

2、南傳佛教

在第一次佛教分裂後,原始佛教分成了上座部和大眾部。上座部諸派向南傳播,盛行於斯里蘭卡,遍傳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地區,後傳入中國雲南,廣西等地。稱為南傳佛教。

3、漢傳佛教

北傳的佛教分陸路和海路兩條線進行。陸路經西北印度和西域諸國古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印度大月氏貴霜皇朝等時代,其勢力范圍曾直接覆蓋到西域諸地,與中國西部邊境接壤),另一路由海路直接傳入中國南方,如達摩,真諦等大祖師,均從海路直接來到中國在廣州登陸後北上。

4、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主要流行於西藏、雲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肅、內蒙古等省、自治區,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門巴族、珞巴族、土族群眾普遍信仰。

藏傳佛教及其藝術是中國佛教的重要分支,在以青藏高原為核心地區的廣大區域內流傳,具有廣泛的影響力。由於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的文化背景的差異,兩種佛教無論是在教義、圖像和藝術風格上都存在明顯的差異。

它是多種文化影響的結果,但是卻始終紮根於青藏高原民族文化的土壤,是南亞的佛教文化與雪域高原的游牧文化融合的產物。它的流傳范圍是以喜馬拉雅文化區為中心,延伸至蒙古高原、橫斷山脈、天山南北等廣大地區。

❺ 宗教在我國久遠的歷史性,佛教已有多少年的歷史:2000,1700,1300,1000 ,1500

佛教在中國已有二千年歷史。

現在中國有佛教寺院1.3萬余座,出家僧尼約20萬人,其中藏語系佛教的喇嘛、尼姑約12萬人,活佛1700餘人,寺院3000餘座;巴利語系佛教的比丘、長老近萬人,寺院1600餘座。

主要思想

1、 輪回。佛教認為一切未解脫的有情眾生都在天界、人道、阿修羅、畜生、餓鬼和地獄這六道里生死流轉因為貪嗔痴三毒不斷所以無有止境,並認為無止盡的煩惱是苦與不自在的。

2、 開悟。佛教的修行目的就是為了從輪回中解脫,指生命個體能夠脫離世間生死輪回及其帶來的各種苦,「從『輪回』中『涅槃』從而『解脫』」是印度教、耆那教等印度諸宗教的共同概念,但具體內涵不同。

3、 涅槃佛教教義認為涅槃是將世間所有一切法的自體性都滅盡的狀態,所以涅槃中永遠沒有生命中的種種煩惱、痛苦,二乘佛教的見解是從此不再受後有。

(5)越南佛教至今多少年擴展閱讀:

分類:

1、漢傳佛教

漢傳佛教指以漢字記載經典或漢字文化圈的佛教,主要流傳於中國、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漢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流,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

2、藏傳佛教

7世紀佛教經蓮花生大師等人傳入藏區,朗達瑪滅佛後一度蕭條,後薩迦派和格魯派等興起並被蒙古貴族信奉,在五台山和北京等地也有大量寺廟。

3、上座部(南傳)佛教

中國雲南的諸多民族從南詔時期開始信奉緬甸等國傳入的佛教,與東南亞佛教來往密切,上座部佛教屬於小乘佛教系統,傣族有11世紀的貝葉經傳世。

❻ 世界上哪些國家信佛教

中國、蒙古、俄國、朝鮮、韓國、日本、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東帝汶、新加坡、西伯利亞、哈薩克、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等

拓展資料:

主要分布區域:東亞、東南亞中南半島、新加坡。部分分布區域:南亞尼泊爾、北亞。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佛姓新稱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

❼ 佛教傳入中國大約在什麼時間

一般認為佛教是在西漢末,新莽時和東漢前期時由印度經西域傳入的。

根據記載,漢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

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夢見金人,於是派人去西域,迎來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經,用白馬馱回首都洛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四十二章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馬寺。

因此,在中國佛教史上,多以漢明帝永平十年作為佛教傳入之年。白馬寺成為中國第一座佛寺。

延伸:

至10世紀中葉後形成藏語系佛教,後又輾轉傳到四川、青海、甘肅、蒙古和俄國布利雅特蒙古族居住的地區。

在4—5世紀時獲得廣泛傳播。10—14世紀,越南佛教進入興盛時期。泰國和緬甸佛教對越南佛教也產生影響。

7世紀新羅王朝統一朝鮮半島後,由中.國傳入的華嚴宗、法相宗、律宗、禪宗都很盛行,以後禪宗尤為興盛。14世紀末刊行了《高麗藏》。14世紀李氏王朝雖然一度採取排佛崇儒的政策,但朝鮮佛教仍然有所發展,17世紀中葉以後開始衰落,至近代又有所復興。

7世紀初,聖德太子在《十七條憲法》中要求全體臣民「皈依三寶」。

從中.國隋唐時期開始,日.本向中國派出了大批留學僧,中.國佛教的主要宗派相繼傳入日本。12世紀以後,日.本佛教形成很多民族化的宗派。

❽ 越南佛教的介紹

越南佛教(Vietnamese Buddhism)是北傳佛教之一。約於2世紀開始從中國傳入。

❾ 越南道教的發展歷史

根據越南學者的研究,佛教傳入越南的時間大約是在公元2世紀。至於道教何時傳入越南,至今還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在中國的上古三代時期,越南的土地上也有「文郎國」,即雄王時代。當時,越南土地上經歷了從原始社會向部落王國的進化。公元前111年,漢武帝進兵越南,將越南收入漢朝的版圖,設交趾部(後稱交州),於是,中國和越南的經濟和文化關系開始密切。史書上有中國的方士赴越南的記載。東漢末年,道教創立。東晉末年,五斗米道孫恩在江南發動起義失敗後,其妹夫盧循率部逃至交州。史載越南人李脫幫助盧循進攻交州府城,失敗後赴水自盡。這大概是早期道教傳入越南最早的記載。

❿ 佛教起源於哪個國家

佛教起源於尼泊爾。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

其實,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位於現今尼泊爾境內,所以佛教起源於尼泊爾。

(10)越南佛教至今多少年擴展閱讀:

佛教觀點

1、否定宿命論

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壞的命運可以借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

2、緣起論

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既然是眾緣所生,就是無自性的,就是空的。佛教認為,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了,這樣的一種現象就是「空」。

3、反對自殺

佛教認為人身難得。眾生在無量劫的輪回中,獲得人身的機會如「盲龜值木」,極為難得。對修學佛法來說,人身無八無暇、有十圓滿,是學習佛法最好的善緣條件。

傳印會長指出,佛教既反對殺生,也反對自殺,更倡導護生。

4、反對末日邪說

末日傳言沒有任何佛教經典依據,佛教是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的宗教,佛教徒不應該輕易相信和傳播世界末日的說法。佛教宣稱每天都是好日。

閱讀全文

與越南佛教至今多少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評價印度經濟增長 瀏覽:669
印度除了泰戈爾還有哪些人 瀏覽:181
印度人怎麼吃火鍋是用手 瀏覽:30
義大利首都是什麼州 瀏覽:52
中國最大的王妃墓在哪裡 瀏覽:782
義大利酸黃瓜怎麼吃 瀏覽:905
印尼向中國進口什麼 瀏覽:333
印度現在如何防控疫情 瀏覽:524
印度魚為什麼那麼多 瀏覽:857
中國印度戰爭為什麼 瀏覽:364
印尼失蹤潛艇是什麼型號 瀏覽:703
義大利詠嘆調有哪些 瀏覽:397
義大利移動哪個服務商信號好 瀏覽:205
中國占沃爾瑪多少股份 瀏覽:114
伊朗純凈水多少錢一桶 瀏覽:876
有多少英國人每天飲茶 瀏覽:962
上越南收購西瓜怎麼運回來 瀏覽:127
義大利語piano是什麼 瀏覽:708
福清哪裡有印尼葯油 瀏覽:826
松露英國叫什麼 瀏覽: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