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春秋時代的越國和三國時代的山越、現代的越南有什麼聯系嗎
百越是春秋時期南方越人的總稱,當時在中原文化看來,南為「蠻」「越」、北為「胡」「狄」、東「夷」西「戎」,其實是一種蔑稱。
然後越國是一支稱為「於越」的越人建立的諸侯國,屬於百越。
秦統一中原後又征服百越,其中許多越人不服統治就遁入深山做山民,形成山越。山越一直活躍到三國中期,東吳孫權圍剿山越將之滅亡,遺民化入吳國。
越南人最早多為秦漢時期被兩大王朝征討而流亡南方的百越族人的後代。越南在唐代稱為「安南」,當時唐朝有置安南都護府,那時的越南還是中國的,但在五代十國時候被趁亂分裂出去了,但之後也一直是中國的屬國。清朝嘉慶皇帝褒賜國號「越南」。
綜上所述,三者都是由百越發展而來的。
❷ 越南為什麼對抗中國,越南跟中國打誰打的贏
越南與中國對打,結果不用推算,顯而易見的。
國與國之間的博弈,不是簡單的「打」與「被打」;「輸與贏」的關系。
越南的不消停,其實和巴爾干半島一樣,是其地緣政治決定了其,必然成為大國博弈的「棋子」。
預控制亞洲,必要控制東亞;預控制東亞,必要控制馬六甲海峽和南海。
-------明白了一個戰略邏輯,就明白了越南的重要性了。看下地圖,如果「中美俄」三國,誰控制了越南、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南海諸國,就會對馬六甲與南海形成「U」型控制鏈,這符合了中國古老的「圍三闕一」戰略要素。而在這個控制鏈中,唯有越南是大陸接壤國家,他與其他南海諸國相比,有較大的戰略空間和進退依託,所以相比其他幾個國家,他的「底子」稍微好些;另外,沒有了越南,上述的「U型」控制鏈,就變成了反「L」型的控制鏈,這個作用力與控制力就小的多了。
所以,越南的地緣政治決定了其對外政治舉措,他自己也很明白他對「三國」的重要性,雖然他也不甘心淪為他國博弈的「棋子」,但無奈除了「地利」這個籌碼外,實在也沒有別的籌碼夠資格和"三國"來攤派。
那麼,最大化的在捍衛自己「顏面」的同時,博取三國給予他的重視與支持,就是他的最大政治訴求。他不是只對抗我們,美、俄有時候他也利用下、惡心下的-------這是國家利益的驅使。
❸ 在越南人眼中,三國的哪十個人是最有名的
最後閑扯一句,當問及為什麼將呂布墊底時,越南人的回答也出奇地一致。他們認為,呂布武藝高強,這是值得稱贊的地方,可是,呂布這個人一點也不忠誠,經常來回換主人,這是讓他墊底的直接原因。在這個問題上,越南人對呂布的評價,與國人的看法是一致的。
❹ 中國,緬甸,越南三國的國家實力對比表
2041年國內生產總值排名排名 國家 GDP總量(十億美元)
1 美國 17497.96
2 中國 10385.66
3 日本 4817.52
56 越南 151.876
68 緬甸 59.348
中國是十萬億,越南是一千五百億,緬甸是五百九十億,美金。然後看看國內省份的,2014年全國31省GDP公布。據統計,廣東省2014年GDP總量為67792.24億元,繼續位居全國第一;江蘇省則以65088.32億元位居第二。僅有兩個省經濟總量超出「6萬億元」。排名第三的山東GDP達5.94萬億,距離突破6萬億只有一步之遙。
越南身邊的廣西,也有15672億人刀,合美刀也有2527億,比越緬兩國加起來還多,哦,忘說了,廣西排名國內19名。
❺ 越南進攻中國與三國時蜀國進攻魏國是否情況差不多
樓上的回答都有局限性,現在觀點看來:魏蜀吳三國是內戰,是從東漢分裂的軍閥們的一場混戰.原因:這三個國家原本就是大漢一國所屬.
而現在的越南與中國實在不具可比性,一個太大一個太小.但如果把歷史眼光的縱深放得更遠一點,你會發現:其實越南原本也是中國的一部分,在漢隋唐宋時期一直是與中國大部分地區一樣,處於相應的時期的中央政權直接管理,越南分裂出中國的事件,發生在中國唐朝衰落以後的大分裂的五代十國期間.
越南在未分裂出中國時,曾叫安南,大分裂時期叫交州,它處於中國國土最南端,像杓柄一樣伸入蠻荒,所以一樣不斷受到蠻族的滲透和攻擊,但中國一直保持主權.北宋統一大分裂局面時,並沒有乘勝南下收復交州,當時交州的統治者叫做丁璉,他以藩屬身份,向中國南宋王朝進貢,請求冊封,宋政府只求表面平靜,就封了丁璉當交趾(今越南河內)郡王.---摘自<<中國人史綱>>
另外還補充一點:上世紀70年代,當時越南在中蘇的幫助下把美國人趕走,統一越南以後,產生了擴張到整個印支地區(indo-china)的想法,公然進攻柬蒲寨,中國政府對這種侵略行為進行了警告,無效.且越南又在中越邊境挑畔,最終導致中越沖突.
知道了上面這段歷史,怎麼理解越南的挑畔就看各位自己的理解了!!
❻ 朝鮮國,越南國,琉球國三國在清朝前期地位是否相等
不相等,朝鮮國、越南國是保護國,琉球國是藩屬國,相對來說,保護國的地位相對高一些
❼ 真實歷史上的三國,魏蜀吳究竟哪個國家的實力最強
一說到“三分天下”,人的心頭猶如打翻了五味瓶。
在那個烽煙四起、群雄逐鹿的時代,豪傑們邁出的每一步都充滿了艱難。然而,正是因為艱辛,才有了生生不息的前路。
從東漢到三國的三四十年間,劉備、孫權和曹操迅速成長,脫穎而出,最終依靠各自的功業,三分天下,形成蜀、吳和魏三國鼎立的格局。
如果把這三個國家放在一起比較,魏國當屬實力最強盛。而魏國到底有多強?
我們簡單地對他們做一個比較。
從黃初元年(220)到正始三年(242)的二十二年間,曹魏多次出兵征討侵擾中原多年的鮮卑部落。二十多年裡,曹魏突破鮮卑的包圍,與鮮卑正面交鋒,甚至深入鮮卑腹地,打得鮮卑幾無還手之力。曹魏的經濟實力、軍事力量和國家動員能力,已經到了一定程度。
曹魏沒有放鬆發展自己的任何機遇,他們先後興建了大量水利工程。沛郡鄭陂、汝南郡新陂、小弋陽陂、賈侯渠,揚州一帶的芍陂、茹陂、七門、吳塘諸堰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夯實國家經濟基礎。《水經注肥水》記載,芍陂周圍的一百二十里,萬畝良田都可以得到芍陂的灌溉。
任何一場戰爭最終比拼的都是財富和實力,曹魏顯然站在了取勝的制高點上。蜀漢和東吳聯手,也不可能是曹魏的對手。
正像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望鸚鵡洲懷禰衡》一詩中說的那樣,“魏帝營八極,蟻觀一禰衡……”
然而,東漢亂世,最終卻變成了三國鼎立。曹魏相對國富民殷、文興武盛。這是不需爭辯的事實,盡管歷史沒有給曹魏提供統一天下的可能。
❽ 在正史中,三國時期,魏蜀吳到底哪國實力最強呢
一說到「三分天下」,人的心頭猶如打翻了五味瓶。
在那個烽煙四起、群雄逐鹿的時代,豪傑們邁出的每一步都充滿了艱難。然而,正是因為艱辛,才有了生生不息的前路。
從東漢到三國的三四十年間,劉備、孫權和曹操迅速成長,脫穎而出,最終依靠各自的功業,三分天下,形成蜀、吳和魏三國鼎立的格局。
如果把這三個國家放在一起比較,魏國當屬實力最強盛。而魏國到底有多強?
我們簡單地對他們做一個比較。
東漢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金玉其表、敗絮其中的東漢朝廷,盡顯一副疲憊不堪的蒼涼情態。朝廷內部,外戚和宦官的斗爭白熱化。董卓乘機攬權,朝野更加動盪。
曹魏在建立之初,就有十二州,八十七郡,幾乎占據了整個華北地區。而蜀漢,主要有今雲南全境,四川和貴州二省的大部分地區,陝西和甘肅二省的南部,廣西省西北部,緬甸東北和越南西北部。
相對於橫貫東西的曹魏,蜀漢的地盤顯然更加封閉。
而立於沿海的孫吳,地域范圍看起來不小,但是沒有曹魏的地利優勢,更沒有曹魏的發展環境和發展空間。
❾ 越戰結束後,為何越南能這么囂張,敢同時和三國開戰
世界第二次世界結束之後,美蘇作為兩個強國免不了糾紛,這也推動了冷戰的發生。美蘇雙方的冷戰是進行軍備競賽,這是和平時期雙方在軍事方面上進行斗爭的方式,為了應對雙方可能會發生戰爭的概率,是一種預防式的對抗。
而越南戰爭是冷戰時期重要的局部戰爭,最先是越南南北雙方的武裝斗爭,但隨著美國的介入,使得蘇聯方面也對越南進行了軍事的介入,當時我們是跟隨著蘇聯的腳步的。越南戰爭在雙方介入之後,局勢變得更加的復雜,在我們的援助下,越南擊退了美國,使得他們越發的驕傲自詡強國,甚至在戰後還敢同時和三個國家交戰,可謂是狂妄至極。
當時越南收繳的美軍裝備數量、價值龐大,即使放在現在也是一筆不菲的數目,這也是越南的底氣所在,不然單靠蘇聯在軍備上的支持還不足以使越南與三個國家同時叫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