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人怎麼看中國佛教

越南人怎麼看中國佛教

發布時間:2022-06-10 13:56:53

Ⅰ 越南的文化與習俗

越南的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盤古節等。由於受中國傳統和文化的影響,越南的民間傳統節日、日期和內容,與中國基本相同。春節在農歷正月,是越南最隆重的節日。清明節祭祖掃墓。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中秋節賞明月,吃月餅。

越南的春節在越歷(與中國農歷相同)正月初一開始,這是越南民間最重要的節日。按照越南的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日的「送灶王節」開始,家家准備年貨。春節期間人們換上節日盛裝,男穿西服,女著長袍。過春節,吃團圓飯,燃放煙花炮仗,祭祀祖宗,串親訪友,互相拜年。家家產戶吃一種方形的肉粽子和圓形的米糕,這是春節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象徵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大吉大利。除夕夜有守歲習俗,零點一到,房外鞭炮齊鳴,照亮了整個天空,房裡開始供拜神靈、祖先。除夕拜供結束後,大家都高興地到廟宇亭寺獻上香,為新年祈求幸福。家家貼春聯、掛年畫,以增加節日氣氛,春聯用漢字或越文書寫,年畫一般為「胖娃娃」、「老鼠迎親」等。各家各戶都要擺設三樣節日裝飾品:一束鮮花、一盆金桔和一個盛有五種水果的盤子,這三樣東西預示著新年吉利,欣欣向榮。在春節期間,有種種禁忌:不能幹農活,不能吵架、講粗話,不能弄壞東西等。

正月初一、初二、初三,人們互相拜年,也是春節的主要活動。大年初一清晨,第一個進人家門的外人,一般要事先選擇和安排,因為人們普遍認為,這是全家來年吉凶禍福的兆頭。

春節期間,各大城市都有盛大的花市,北方人喜歡含苞待放的桃花,南方人祟尚臘梅。青年男女三五成群到花市參加各種游戲:斗雞、套圈、射擊、插花比賽、摔跤比賽等。京族人過春節都有正月初一趕廟會的習慣,廟會上,五里八鄉的長龍隊、獅子隊聚集在一起,金龍狂舞、雄獅相戲,場面十分熱烈。人們還爭相參加猜謎、對歌等游戲。為婦女組織的煮飯游戲十分有趣,還有水上煮飯比賽更為風趣,先比賽吃甘蔗,不僅要吃得快,還要用吃後的甘蔗渣作燃料燒飯,要求一邊做飯,一邊要照料一個孩子,同時還要守著一隻青蛙,不讓它跳到水裡,最後看誰先把飯煮熟,優勝者被認為這一年會最吉利。城鄉有各種形式的民間娛樂活動,如演出民間傳統戲劇、盪鞦韆、賽船、水上木偶戲等。

越南春節有立竿驅鬼的習俗,春節時,要立迎春竿驅鬼,迎春竿又稱逐鬼竿,竿長5~6米,春節期間立在戶外。竿梢懸掛竹圈,圈上掛一些小玩具和小鈴鐺,竿梢懸掛物象徵袈裟,使鬼不敢放肆。此俗一直保留至今。

越南的端午節是越歷五月初五,又稱正陽節。端午節有吃粽子的習俗,還有端午驅蟲習俗。節日清晨,父母為子女准備糯米酒釀、黃姜糯米飯及桃、李、檸檬等幾種酸味食品和水果。南方一些地區讓子女食西瓜、芒果、煮雞蛋和飲椰汁,大人飲雄黃酒,並將雄黃塗在小孩頭、額、胸、臍各處以逐蟲。許多地區的孩子用指甲草塗染手指和腳趾,佩戴由巫師用五色線繩編制的符以辟邪。生育少或有體弱多病幼兒的家庭,節前清晨給幼兒穿上這樣的衣服,以辟鬼邪。端午采葯是一項必不町少的活動,人們認為「端午草葯」最為靈驗,許多集市上有此葯專賣攤

哈節是越南京人獨特的傳統節日,其隆重程度僅次於春節。「哈」在京語中是「唱歌」的意思,「哈節」直譯就是唱歌的節曰。節日的活動內容以唱歌為主。過節日期各地不盡相同,有的在每年越歷六月初十過節,有的在八月初十過節。京人聚居的村寨都建有哈亭,祀奉神像和各姓氏的祖先牌位。平時,哈亭還可供人們乘涼、唱歌及青年男女進行社交活動。訪問京族村寨,如未受到邀請,不要走進哈亭,女性遊客尤應注意,對哈亭供奉娛樂休闊的神像、牌位,不要觸摸、指點。

每逢哈節,男人們聚集於哈亭,祭祖、宴飲、觀戲、角力,徹夜狂歡。哈亭正堂的東、西兩側,築有多級台階,過哈節時,村中的成年男人按照各人所屬的等級分別就座,共有高級、中級、低級、白丁、大力5個等級。這5個等級的劃分,是根據修建「哈亭」時各家所捐獻的錢財數額來決定的,捐獻錢財最多者列為高級,坐在高級的座位上,分得較多的祭品,其餘依次而下,白丁、大力兩個等級除就座於最低的台階外,還負責抬香案、挑水及侍候別人等體力勞動。到會的所有男人,包括外村來的客人均可參加集體宴會,婦女則不能參加。男人們一邊吃喝,一邊聽歌看舞蹈,常常是通宵達旦。在哈節期間,除清歌手到哈亭里唱歌外,還經常請戲班到哈亭唱戲,或者在哈亭外面舉行鬥牛、角力比賽等活動。

中秋節在越歷八月十五,主要是吃月餅。由於中秋節以兒童為主,所以,中秋節又稱兒童節。中秋之夜還有點彩燈習俗。相傳過去有一條鯉魚修煉多年成精,夜晚出來害人,致使家家閉戶,不敢外出,後來黑臉包公教人們製作鯉魚形紙燈—,並在鯉魚腹部插一根棍,夜晚人們挑燈出門,妖精見後卜分懼怕,不敢再來作惡。從此,中秋之夜孩子們拿著各種形狀的紙燈,在月光下玩耍。中秋節農村還組織競舟、祭龍等活動。

盤古節是越南京族的傳統節日,時間在越歷臘月下旬。家家戶戶都殺雞宰豬,以做供品,祭祀開天闢地始祖盤古,祈求始祖神的保佑。儀式隆重,人們懷著虔誠的心情進行祈禱,氣氛庄嚴肅穆。

送灶王節在越歷臘月二十三日,起灶王神位,燒化紙錢,供奉麥芽糖福。家家戶戶都要供,希望得到神的賜福。

越南的華人還保持著祭神的習俗,如祭財神、土地神、護財神等,華人視天後母為保護神,天後母的誕辰紀念曰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是民眾的節日。在寺廟的院子里組織從劇表演,人們向天後母獻供各種物品、香火,給佛像沐浴,祈求福祿與平安。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及八月十五,都是華人的重大節日。除了祭祀外,還組織各舞龍隊、武術隊、體操隊在各個寺廟表演,吸引很多觀眾。華人還祭祀其他的神靈,如正月十三祭關公之靈等。這些體現了越南華人的共同信仰與祭祀。

越南人也和其他東方人一樣,注重孝道。在每一個家庭中,子女孝敬祖父母和父母是不可缺少的意識。對死去的先人,越南人崇拜甚篤,因而對祖先的崇拜信仰十分重視,世代承襲,形成規模。人們認為,親人雖然死去,但他的靈魂仍然存在,對後人還起著保護和督促作用,主宰人們的一切活動,人間許多災害禍福,都要依靠先靈庇佑與解脫。

越南人每家每戶都沒有神龕、神台、神位,是敬奉祖先的祭壇,是敬奉祖先神的聖地,任何人不可觸犯,也不能有任何污穢。在城裡,由於住處狹窄,祭壇的設法小型多樣。如在牆上釘塊板或使用櫃頂作為供奉祖先的祭壇。祭壇中央擺上一個香爐,兩旁是兩根香燭。香爐前擺上用細腰紅漆木盤或塑料。玻璃盤盛放的水果,此外還擺上一對花瓶和若干祭把用的杯碟。在一些家庭的祭壇兩邊還貼有對聯,如「祖宗功德千年盛,子孝孫賢萬代昌」、「福生禮儀家堂盛,祿發榮華福貴春」等。

越南人視祭把供奉祖先為重大之事,用以感激祖先的養育之思。許多家庭盡管宗教信仰不同,但供奉祖先是不可忽略的。春節來臨前,必須重新布置祭壇,插上香燭,擺上供品。春節三天期間,祭壇總是香火擦繞,合家吃團圓飯前,家長和族人都要禱拜。

越南人對祖先的崇拜還表現在忌名上。平時,子孫忌提到祖輩、父輩的名字,如果現實生活中一些名詞與祖輩、父輩的名字相重,要迴避或用同義詞代替。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不讓其知道先祖的名字,以防孩子亂喊,對先祖不敬。如果被別人指著先祖的名字奚落或辱罵,被奚落或被辱罵者會認為是受了奇恥大辱,會激起深仇大很。近年來,忌名在城市已少見,但在農村,這一習俗仍保持。

除了崇拜祖先,古代越南人普遍迷信城隍、占卜、星相、風水、精靈等。一切自然物和自然現象,如河流、湖泊、高山、大樹、野獸、刮風下雨等,在他們的心目中,都有精靈寄寓其中,應當供奉祭掃,以求祛災降福。如在河內棟多郡的金蓮村,至今還保存著一塊立於 1510年的高山大王神碑銘。在農村,通常供奉的有土地神、榕樹神、蛇神、老虎神以及村裡的中心石。中心板等。人們在老虎經常出沒的地方祭把它,而且言談舉止中不能冒犯它,低聲稱它為「山大王」。如遇上老虎,不但不能打死它,還要供奉上各種祭品。古代越南人普遍崇拜四季常青、枝繁葉茂的古樹,他們認為這些長期經受狂風暴雨、雷電襲擊的大樹能存活下來,樹下必定有神靈,因此經常有人在樹陰下,尤其在榕樹下擺設香案或在樹旁空地建蓋廟宇,風水先生和占卜者也常聚集於此。

基本禮儀

越南人的禁忌也很多。隨著赴越南旅遊的漸興,這個長久以來半封閉的國家正在逐步進入中國人的視野。這里介紹一些越南人最常見的禁忌,是在公眾交往和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許多人對傳統的禁忌已並不在意。此外,不同職業、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們對禁忌也持不同態度。但是,作為旅遊者,「入鄉隨俗」可是旅途中的一大樂趣呢。

(一)言語禁忌

1.年初、月初說話,不說可能帶來壞運氣的詞,如猴、死等;
2.年初、月初忌發脾氣,怕全年、全月都愁眉苦臉;
3.年初、月初忌說粗話,怕給全年、全月帶來惡運;
4.釣魚忌諱說貓,怕因此釣不到魚;
5.寫文章時忌諱聽到悲慘的聲音;
6.忌諱稱贊小孩胖;
7.孩子忌諱說祖父母、父母的名字。

(二)飲食禁忌

1.小孩上學忌吃飯鍋巴,怕變得愚笨;
2.小孩上學忌吃雞爪,怕寫字時手抖;
3.經商的人忌諱吃燒焦了的飯,怕不吉利;
4.打牌的人忌諱吃燒焦了的飯,怕輸;
5.出門的人忌諱吃燒焦了的飯,怕遇到口舌是非;
6.學生考試忌諱吃蝦,因為蝦的形狀同「劣」字第一個字母大寫「L」很相像;
7.喝酒忌諱把酒杯扣過來,或把酒瓶倒過來;
8.打牌忌諱吃鴨頭,怕輸;
9.打牌忌諱吃甘蔗,怕早散;
10.在廟里忌諱吃狗肉。

(三)婚喪禁忌

1.牛月不嫁娶,怕夫婦倆像牛郎織女一樣分離;
2.婆婆懷孕時不娶兒媳婦;
3.忌諱一年之中連嫁兩個女兒;
4.忌諱父母送女兒到婆家;
5.家有喪事,忌諱紅顏色;
6.守孝的人不吃檳榔,不參加喜慶活動,不穿絲綢衣服;
7.忌諱穿死者生前穿過的衣服,忌諱睡死者生前睡過的床;
8.忌諱外村抬死人經過本村的地界,特別忌諱外村抬死人經過本村祠堂前。

(四)建房禁忌

l.年底、月底不建房,怕不吉利;
2.建房間數不能是雙數,只能是3間、5間。7間等單數;
3.房屋大門不能正對著別人家的大門,怕鬥口吵架;
4.房屋的正間不能正對池塘的角、祠堂的飛檐和別人家的屋頂;
5.建房埋柱子,忌諱木柱倒置;
6.忌諱別人在自家門前蓋房;
7.年初村裡舉行動土儀式之前,不能挖土,不能動碓臼。

(五)經商禁忌

1.商店開門要選吉日,忌諱不吉利的日子開張;
2.經商忌諱碰掉煙斗、碰倒魚露、碰倒石灰桶;
3.經商忌諱賒賬;
4.忌諱債主在年初、月初討債。欠債人怕因此帶來惡運,整年整月有人上門討債。還不起債的人除夕出外躲債,過了午夜才敢回家。債主也總是要在大年三十之前把債收回來;
5.經商忌諱顧客還價一次,怕因此貨賣不出去。顧客既然還價,不想買也要討價還價幾次;
6.經商忌諱說猴、綿羊、虎、豹,怕貨賣不掉。

(六)其他日常生活禁忌

1.年初、月初忌穿白色、藍靛色衣服,白色、藍靛色是喪服的顏色,年初、月初穿白色、藍靛色衣服怕成為凶兆。
2.在喜慶和祭祀活動中,忌諱穿白色服裝,辦喪事除外;
3.夫婦倆忌諱用一條洗臉毛巾;
4.夫婦倆忌諱互遞牙簽;
5.忌諱除自己丈夫或妻子以外的人用自己的梳子;
6.忌諱床上的席子反著鋪;
7.忌諱背對供桌而坐;
8.忌諱在屋內戴斗笠;
9.照相時忌諱三個人合影,據說中間的人將遭遇不吉利;
10.忌諱在年初打掃屋子。這樣做,據說會一年辦事不順利;
11.妻子懷孕時,忌諱丈夫殺生或打樁;
12.懷孕的婦女忌諱宰雞宰鴨;
13.忌諱孕婦從外地回家裡生孩子;
14.家有產婦,忌諱外人進屋;
15.孕婦忌諱靠近死者,忌諱參加葬禮,家裡有大喪事除外;
16.忌諱用拼接起來的布為小孩做衣服;
17.不在夜晚摘水果;
18.不在大樹底下小便,怕遇到鬼。

(七)姓名與稱呼

越南主體民族——京族的大姓有阮、陳、吳、黎等。與中國人一樣,越南人也是姓在前,名在後,多數是單姓雙字名,少數也有單姓單字名。越南人在稱呼中,除了第一人稱較常用中性的「我」(發音為「堆」)外,第二人稱「你」和第三人稱「他(她)」都沒有中性的人稱代詞,通常根據對方的輩份或身份來稱呼,以表示親熱或尊重。如對父輩的人,第二人稱直接用「大伯」、「大娘」、「叔叔」、「阿姨」等;第三人稱則用「那位大伯」、「那位大娘」等。越南人問候不分「早晚」,也不分「你好」。「再見」,通常都用一聲「召』朝上稱呼來表示。例如見面時說「召同志」是「同志你好」,分別時說「召同志」是「同志再見」。越南人稱呼對方時,一般是稱呼與最後一個名字連用,很少帶姓連名都叫,那樣被認為是不禮貌。如一位名叫阮興強的男子,可根據他的年齡和親疏程度,稱為「強伯」、「強叔」、「強哥」、「強弟」或「強先生」、「強同志」。

(八)越南社交禮儀

越南人很講究禮節。見了面要打招呼問好,或點頭致意。招呼時對長輩稱大爹、大媽或伯伯、叔叔,對平輩稱兄、姐,對兒童稱小弟、小妹。見面時,通行握手禮,一般不採用擁抱、接吻等方式。一些少數民族如苗、瑤族行抱拳作揖禮,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如高棉族)多行合十禮(雙手合十齊唇或齊額為宜,過頭則是拜鬼)。見面說話要先稱呼對方,尤其對長輩更應如此,否則會被認為沒有禮貌。做客時用水、用煙或用飯前要先說一句:「您先請」,以示禮貌。越南人說話聲音較小,溫文爾雅,很少大喊大叫。

尊老愛幼,對老年人特別禮貌。在北方的京族家裡由輩分最高的男人作主.南方的京族是老太太當家,凡事要多徵求他們的意見,他們同意的事,其他人一般不會表示異議。

各族群眾都特別好客,越南各族人常用他們最喜歡的酒和肉、菜等食物待客,即使不合口味,也要盡量多吃,否則被認為是看不起主人。客人走時,主人還要把自己種的水果、蔬菜和加工的食品送給來客,如果拒絕,會產生誤會,一般客人總要多少收下一些,並相應還禮。南方山區少數民族,喜歡在節日喜慶時邀請客人一同喝壇酒,即輪流用管子從酒壇里吸酒喝,第一輪不能拒絕,否則認為是掃興、失禮。第一輪以後,如不想喝,以雙手抱拳向右肩舉一舉,表示致謝不再喝了。

與越南人交往,可以送對方一些具有紀念意義的禮品,但禮品價值不可過大,否則會受到對方拒絕,有行賄之嫌。但請越南朋友進餐,則在情理之中。

宗教信仰

從公元前111年中國的西漢時代起,儒教、佛教、道教開始從中國傳入越南,對越南人的意識形態起了很大的影響。從中國傳入的佛教為大乘佛教,越南人稱為「北宗」。此外還有部分越南人信仰小乘佛教,並稱之為「南宗」,從泰國和柬埔寨傳入。信教的越南人中,信仰佛教的佔比例最大,其中又以信大乘佛教者居多,各地寺廟不少。佛教徒忌殺生,講因果報應。重大節日、個人生日一般都要到佛寺去拜佛,獻禮,聽和尚誦經。

天主教傳入越南約有500多年歷史。歷世紀初,西方傳教士開始到越南傳教,但遭到官方的禁止。最早到越南傳教的是奧德雷科·巴德諾和弗朗西斯·沙維爾兩位法國傳教士。法屬時期,天主教在越南取得了合法地位,迅速發展。到了1966年,越南南北兩地已有教區11處,天主教信徒300萬人。基督教在越南也有不少信徒,主要分布在河內、海防、河西、承天、廣南現港、波萊古、平順等地。基督教為天主教分裂出來的新教派,傳入越南只不過近百年的歷史,在越南稱為「福音」。1893年基督教牧師大衛·羅拉漢到西貢傳教,隨後陸續有牧師到越南傳教,但遭法國殖民當局的禁止。直到1920年,基督教才在越南立住腳跟。

越南南部的西寧、迪石等地的京族農民大部分信仰高台教,該教的全稱為「大道三期普渡高台教」,為吳文昭、黎文忠於1926年創立。該教將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儒教探合在一起,信奉孔子(人道)、姜太公(神道)、耶酥(聖道)、老子(仙道)、釋跡(佛道)。高台教信徒可以供奉祖宗,但不能供草,不能使用紙馬,要忌殺生、忌貪欲、忌葷、忌色、忌粗口,每日6點、12點、18點、24點要焚香誦經。

在越南南部的安江、同塔梅、河仙、東川等地,有不少人加入和好教。該教為佛教的變體,由越南人黃富楚創立於1939年,因黃富楚居住的村子名為「和好村」,故以此取名,其含義為孝和交好。與佛教一樣,該教也講慈悲。博愛、大同和因果報應,信徒多為農民,又被稱為「農民佛教」。和好教設僧侶,但不建寺廟,用一塊紅布代替神佛的圖像,信徒早晚供佛兩次,供品為鮮花和清水,鮮花代表堅貞,清水代表純潔。

美食服飾

古代時,越南的京族人穿各種套頭的衣服和長裙。到了中世紀,平民穿褐色布衣,官吏穿藍葛衣。到了15世紀後,富者通常穿錦羅沙葛,參加祭掃和宴會時穿紅袍,吏役穿褐色或黑色布衣,官吏們穿青色衣,平民百姓穿赧色粗布衣。法國人進入越南後,平民的衣著開始有了較大變化,婦女穿結紐上衣和褲子。進入現代,越南城市的男子多穿西裝,婦女穿花色窄油長袍。越南婦女的長袍可以說是越南女子的國服,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顯得啊娜多姿,下擺舒展,開權至腰際,活動方便。特別講究的是,越南婦女穿長袍時,還穿一條黑色或白色的寬腿拖地長褲。越南婦女喜戴項鏈、手閾、戒指,多留披肩長發,或用發夾束於腦後。

小吃

到越南旅遊,不可不品嘗越南的小吃,以一飽口福。通常在旅遊者下榻的賓館,一般都會提供早餐,但這樣的早餐品種單一,如中餐就是炒粉,西餐無非是麵包、黃油、煎雞蛋之類,這些品種國內都有,毫無新鮮感覺。如果您真的想品嘗越南的小吃,不枉此行,還是要到大排檔去,在那裡才能嘗到地道的越南小吃。當然有些時候需要一點膽量,對衛生條件不要那麼過分挑剔。

首先應該品嘗河內的螺獅粉。清晨,在上班和上學的時間里,在河內的街頭,常可遇到賣螺獅粉的攤檔。這種小攤實際上只是小販挑著的兩個竹籃,上面奶水、爐火、佐料、碗筷一應俱全,外加若干張小小的板凳。當您走到攤前,攤主(通常是中年婦女)會熱情地邀請您落座,然後麻利地取出一碟圓粉條放入開水鍋中燙。這種圓粉條略細於桂林米粉和雲南米線,使用優質大米,粉質細膩柔韌,白凈透明,吃起來很爽口。螺軟是現挑現吃,用竹針挑出放在粉中,然後加上螺獅場、辣椒和其他調味品。一碗二兩的螺獅粉2400越盾,約合人民幣1.6元,味道鮮美。

河內的雞粉久負盛名,也可在河內街頭攤檔上吃到。雞粉用料講究,除雞絲外,還配有肉絲、蛋絲、木耳絲、蔥絲、香菜絲。蛋絲製作獨特,攤成薄薄的片,切成細細的絲,不粘不連,撒在粉上與紅的肉絲、白的雞絲相輝映,格外撩人食慾。吃雞粉時,桌上還擺有切開的鮮檸檬,輕輕一拐,幾滴檸檬汁落人碗中,原先滾燙鮮美的雞粉,又添了一縷清香,吃起來更加爽口。一碗雞粉比螺獅粉資一倍多,約5000越盾,但值得一嘗。

與雞粉齊名的還有河內的牛肉粉。越南的牛肉粉一定要用黃牛肉,使用的米粉比廣西的切粉略薄略細,用優質大米製作。牛肉粉的做法是,將一大塊精黃牛肉加上各種佐料後下鍋煮熟,然後切成薄薄的小塊,將米粉在開水鍋中燙後,加人牛肉、牛肉湯和各種調料,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蝦餅也是越南一道有名的小吃。蝦餅的做法是將加了調味料的麵糊裹上新鮮的大蝦,放入油鍋中炸,出鍋後香味撲鼻,吃起來,香酥可口。在河內西湖邊上有一家餐廳,其製作的蝦餅有較高的聲譽。

肉粽是越南的傳統美食,過去,一般的越南人家只有在節日里才能吃上。這種肉粽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粽粑,是完全用肉來做成的。在農村,每當節日特別是春節來臨前,各家各戶都要做肉粽。將上好的瘦豬肉加入各種香料,放入石田中著成糊狀,然後用芭蕉葉或荷葉包上裹成粽粑狀,放火鍋中煮熟。吃前切成塊或薄片蒸熱,蘸以魚露和胡椒粉,味道鮮美,不油膩,吃後口齒留香。

越式灌腸也是越南人喜歡的美食。其做法是用豬紅調以瘦肉末和各種香菜,灌人豬小腸中,然後煮熟。吃前切成節,蘸上各種調料。

炸春卷是最受越南人歡迎的一道菜,近年來國內不少餐館引進,但做法和吃法均不及越南的地道。越南的春卷皮用糯米做成,薄如蟬翼,潔白透明。將春卷皮裹上由豆芽、粉絲、魷魚絲、蝦仁、蔥段等做成的餡,放入油鍋中炸至酥黃。吃時,用玻璃生菜裹上春卷,蘸以魚露、酸醋、辣椒等佐料,酥脆不膩,十分可口。

越南傳統糕點——綠豆糕也是值得品嘗的風味食品。上等的越南綠豆糕出產於離海防不遠的海洋(地名),且以金龍牌為最佳。越南的綠豆糕選用上等綠豆,磨成十分細膩的粉末,再配以精白糖和油脂,吃起來酥軟香甜。海洋綠豆糕包裝精美,旅遊歸來帶上幾包,用以饋贈親友。

青菜生吃。在越南餐館就餐,您可能會常常看到越南人將鮮綠欲滴的各種青菜生吃,對國人來說,特別是北方人也許會感到大惑不解,不敢問津。其實這種吃法是越南的傳統吃法,恐怕也可以稱得上越南食文化的一大特色,還挺符合現代營養學觀點的。青菜生吃當然也有些講究,這些青菜主要有洗凈的空心菜、生菜、綠豆芽,此外還有各種香茶,如完萎、薄荷等。生吃的青菜要蘸佐料,主要是魚露、酸醋和鮮檸檬汁。越南地處熱帶,氣候炎熱,青菜生吃有生津降火的作用,且有助於消化和營養吸收。未嘗試過青菜生吃,應當說不能算了解越南的風味小吃。

Ⅱ 越南人有什麼風俗習慣

越南人見面時習慣打招呼問好,或點頭致意,或行握手禮,或按法式禮節相互擁抱,年齡相近者多以兄弟姐妹相稱。

越南人服飾穿著比較簡單,正式場合男士普遍著西裝,女士穿民族式「長衫」(類似旗袍)和長褲。

越南人飲食習慣於我國廣東、廣西和雲南一些民族相似,以米飯為主食,喜清淡、冷酸辣食物,用筷子。

越南受漢文化影響頗深,多信奉佛教,天主教也有較大影響。越南人普遍供奉祖先,信城隍、財神,傳統節日多與中國近似或相同,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春節。

越南人忌諱讓人摸頭頂,席地而坐時,不能把腳對著別人。

(2)越南人怎麼看中國佛教擴展閱讀

入境越南的注意事項:

根據海關規定,入出境時隨身攜帶貨幣越盾不超過1500萬,美元或等值外幣不超過5000美元,超出部分須申報並提供合法來源證明。國內團組、中資公司、公民個人來越時,如超出限額須填寫入出境申報單,妥善保管,以便出境時備查。

越海關禁止入境者攜帶易燃、易爆、易腐蝕、劇毒、放射性、有異味物品、各類食品、各種黃色書刊、影碟、未經檢疫的動植物及武器等入境。出境時只能帶1瓶酒,2條香煙,入、出境時,請勿為陌生人攜帶物品。

Ⅲ 越南有那些風土人情

傳統節日與民俗:越南民族傳統節日與中國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其中春節為最盛大的節日。越南民風淳樸,人民文明禮貌。見面時習慣打招呼問好,或點頭致意,或行握手禮,或按法式禮節相互擁抱,多以兄弟姐妹相稱。越南受漢文化影響頗深,多信奉佛教。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越南,十世紀後,佛教被尊為國教。目前全國佛教徒約2000萬人。此外,天主教傳入越南已有400多年,目前有信徒約300多萬,南方居多。越南人供奉祖先,普遍迷信城隍、財神。一般百姓家裡都設有供桌、香案,逢年過節在家中進行祭拜。服飾穿著簡單,正式場合男士著西裝,女士著民族式「長衫」(類似旗袍)和長褲。飲食習慣與我國廣東、廣西和雲南一些民族相似。吃飯用筷子,喜吃清淡、冷酸辣食物。越南人忌諱三人合影,不能用一根火柴或打火機連續給三個人點煙,認為不吉利。不願讓人摸頭頂,席地而坐時不能把腳對著人。

姓名與稱呼】越南主體民族——京族的大姓有阮、陳、吳、黎等。與中國人一樣,越南人也是姓在前,名在後,多數是單姓雙字名,少數也有單姓單字名。越南人在稱呼中,除了第一人稱較常用中性的「我」(發音為「堆」)外,第二人稱「你」和第三人稱「他(她介都沒有中性的人稱代詞,通常根據對方的輩份或身份來稱呼,以表示親熱或尊重。如對父輩的人,第二人稱直接用「大伯」、「大娘」、「叔叔」、「阿姨」等;第三人稱則用「那位大伯」、「那位大娘」等。越南人問候不分「早晚」,也不分「你好」。「再見」,通常都用一聲「召』朝上稱呼來表示。例如見面時說「召同志」是「同志你好」,分別時說「召同志」是「同志再見」。越南人稱呼對方時,一般是稱呼與最後一個名字連用,很少帶姓連名都叫,那樣被認為是不禮貌。如一位名叫阮興強的男子,可根據他的年齡和親疏程度,稱為「強伯」、「強叔」、「強哥」、「強弟」或「強先生」、「強同志」。

【服飾】古代時,越南的京族人穿各種套頭的衣服和長裙。到了中世紀,平民穿褐色布衣,官吏穿藍葛衣。到了15世紀後,富者通常穿錦羅沙葛,參加祭掃和宴會時穿紅袍,吏役穿褐色或黑色布衣,官吏們穿青色衣,平民百姓穿赧色粗布衣。法國人進入越南後,平民的衣著開始有了較大變化,婦女穿結紐上衣和褲子。進入現代,越南城市的男子多穿西裝,婦女穿花色窄油長袍。越南婦女的長袍可以說是越南女子的國服,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顯得啊娜多姿,下擺舒展,開權至腰際,活動方便。特別講究的是,越南婦女穿長袍時,還穿一條黑色或白色的寬腿拖地長褲。越南婦女喜戴項鏈、手閾、戒指,多留披肩長發,或用發夾束於腦後。 【陽核挪與牙之美】越南的京人、岱人、泰人、埃迪人都有一種嚼食濱榔的特殊愛好。他們常將按椰擦上一點石灰膏或鹼發放火嘴中咀嚼,使模榔產生化學反應,汁不吞咽,順嘴角流出,嚼到無汁時把渣吐掉。嚼按榔通常是先苦後甜,可刺激神經,提神醒腦,除積消腫。京人還把擯榔當作信物,無論求婚、請客,均送上一顆擯榔。嚼模榔、染牙是京族的古風,過去男男女女只要到了十七八歲就開始染牙。按照他們的習俗,開始嚼按榔、染牙,便象徵已經成年可以成親了。從此,這些青年男女便可以自由參加當地舉行的任何娛樂聚會,參加對歌,選擇對象。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古風已日漸衰微,但在越南農村,你依然還可以看見不少老年婦女的牙齒被染得又黑又亮。在他們眼裡,保持牙齒潔白如玉是品質不良、作風不正的表現,而將牙齒染得又黑又亮才是最美的。 【節日】越南也使用陽歷與陰歷,除了國家法定的節日如元旦、國際勞動節、國慶節等外,越南也過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與中國人一樣,陰歷的春節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越南有一句民謠「肥肉姜蔥紅對聯,幡旗爆竹大粽粑。」意思是,春節到了,要為過節准備豐盛的肉菜,煮好粽粑,門口貼上大紅對聯,高高的幡旗隨風飄揚,爆竹鳴響。從這句民謠中,可見越南人對春節的重視程度。在新年與舊年交接之時,越南人也有守歲的習慣。除夕夜,人們通常要睡歌供土兵娛樂,後傳人民間。所謂的軍鼓實際上是一隻木桶或洋鐵桶,在村頭立兩根柱子,用麻繩或鋼絲繩將桶綳緊後固定在柱子上,用棍子敲打繩子使其發出鳴鳴的響聲,男女雙方各站一邊,邊敲邊對歌,笑語歡歌匯集在一起,氣氛歡快熱烈。一些青年男女通過對歌建立感情,確立戀愛關系。 【祖先崇拜】越南人也和其他東方人一樣,注重孝道。在每一個家庭中,子女孝敬祖父母和父母是不可缺少的意識。對死去的先人,越南人崇拜甚篤,因而對祖先的崇拜信仰十分重視,世代承襲,形成規模。人們認為,親人雖然死去,但他的靈魂仍然存在,對後人還起著保護和督促作用,主宰人們的一切活動,人間許多災害禍福,都要依靠先靈庇佑與解脫。越南人每家每戶都沒有神龕、神台、神位,是敬奉祖先的祭壇,是敬奉祖先神的聖地,任何人不可觸犯,也不能有任何污穢。在城裡,由於住處狹窄,祭壇的設法小型多樣。如在牆上釘塊板或使用櫃頂作為供奉祖先的祭壇。祭壇中央擺上一個香爐,兩旁是兩根香燭。香爐前擺上用細腰紅漆木盤或塑料。玻璃盤盛放的水果,此外還擺上一對花瓶和若干祭把用的杯碟。在一些家庭的祭壇兩邊還貼有對聯,如「祖宗功德千年盛,子孝孫賢萬代昌」、「福生禮儀家堂盛,祿發榮華福貴春」等。
越南人視祭把供奉祖先為重大之事,用以感激祖先的養育之思。許多家庭盡管宗教信仰不同,但供奉祖先是不可忽略的。春節來臨前,必須重新布置祭壇,插上香燭,擺上供品。春節三天期間,祭壇總是香火擦繞,合家吃團圓飯前,家長和族人都要禱拜。越南人對祖先的崇拜還表現在忌名上。平時,子孫忌提到祖輩、父輩的名字,如果現實生活中一些名詞與祖輩、父輩的名字相重,要迴避或用同義詞代替。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不讓其知道先祖的名字,以防孩子亂喊,對先祖不敬。如果被別人指著先祖的名字奚落或辱罵,被奚落或被辱罵者會認為是受了奇恥大辱,會激起深仇大很。近年來,忌名在城市已少見,但在農村,這一習俗仍保持。除了崇拜祖先,古代越南人普遍迷信城隍、占卜、星相、風水、精靈等。一切自然物和自然現象,如河流、湖泊、高山、大樹、野獸、刮風下雨等,在他們的心目中,都有精靈寄寓其中,應當供奉祭掃,以求祛災降福。如在河內棟多郡的金蓮村,至今還保存著一塊立於 1510年的高山大王神碑銘。在農村,通常供奉的有土地神、榕樹神、蛇神、老虎神以及村裡的中心石。中心板等。人們在老虎經常出沒的地方祭把它,而且言談舉止中不能冒犯它,低聲稱它為「山大王」。如遇上老虎,不但不能打死它,還要供奉上各種祭品。古代越南人普遍崇拜四季常青、枝繁葉茂的古樹,他們認為這些長期經受狂風暴雨、雷電襲擊的大樹能存活下來,樹下必定有神靈,因此經常有人在樹陰下,尤其在榕樹下擺設香案或在樹旁空地建蓋廟宇,風水先生和占卜者也常聚集於此。

【宗教信仰】從公元前111年中國的西漢時代起,儒教、佛教、道教開始從中國傳入越南,對越南人的意識形態起了很大的影響。從中國傳入的佛教為大乘佛教,越南人稱為「北宗」。此外還有部分越南人信仰小乘佛教,並稱之為「南宗」,從泰國和柬埔寨傳入。信教的越南人中,信仰佛教的佔比例最大,其中又以信大乘佛教者居多,各地寺廟不少。佛教徒忌殺生,講因果報應。重大節日、個人生日一般都要到佛寺去拜佛,獻禮,聽和尚誦經。
天主教傳入越南約有500多年歷史。歷世紀初,西方傳教士開始到越南傳教,但遭到官方的禁止。最 早到越南傳教的是奧德雷科·巴德諾和弗朗西斯·沙維爾兩位法國傳教士。法屬時期,天主教在越南取得了合法地位,迅速發展。到了1966年,越南南北兩地已有教區11處,天主教信徒300萬人。基督教在越南也有不少信徒,主要分布在河內、海防、河西、承天、廣南現港、波萊古、平順等地。基督教為天主教分裂出來的新教派,傳入越南只不過近百年的歷史,在越南稱為「福音」。1893年基督教牧師大衛·羅拉漢到西貢傳教,隨後陸續有牧師到越南傳教,但遭法國殖民當局的禁止。直到1920年,基督教才在越南立住腳跟。
越南南部的西寧、迪石等地的京族農民大部分信仰高台教,該教的全稱為「大道三期普渡高台教」,為吳文昭、黎文忠於1926年創立。該教將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儒教探合在一起,信奉孔子(人道)、姜太公(神道)、耶酥(聖道)、老子(仙道)、釋跡(佛道)。高台教信徒可以供奉祖宗,但不能供草,不能使用紙馬,要忌殺生、忌貪欲、忌葷、忌色、忌粗口,每日6點、12點、18點、24點要焚香誦經。
在越南南部的安江、同塔梅、河仙、東川等地,有不少人加入和好教。該教為佛教的變體,由越南人黃富楚創立於1939年,因黃富楚居住的村子名為「和好村」,故以此取名,其含義為孝和交好。與佛教一樣,該教也講慈悲。博愛、大同和因果報應,信徒多為農民,又被稱為「農民佛教」。和好教設僧侶,但不建寺廟,用一塊紅布代替神佛的圖像,信徒早晚供佛兩次,供品為鮮花和清水,鮮花代表堅貞,清水代表純潔。

在越南生活的短短幾個月時間里,我有幸看到了越南的胡志明市歡慶南部解放日的盛景。越南朋友說,4月30日對越南南方的人民來說是最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在1975年4月30日那一天,越南的南方解放了。

在解放日臨近的時候,南方各城市,尤其是胡志明市呈現出一派熱鬧的景象。

大街小巷都掛起了鮮艷的國旗,走在大街上紅旗飄飄;各單位都進行各項准備工作;各家各戶也是喜氣洋洋的……人們很容易就被這種氣氛所感染。

最令人激動的是在胡志明市的市中心的統一廣場舉辦了一個大型的民族風情園,在裡面可以看到越南的各種風土人情,是越南的一個縮影。

越南的人棋是最特別的,吸引人眼球的是巨大的棋盤,但最讓人好奇的是有人站在棋盤上,身穿有標志的服裝,他們便是「棋子」。由在場外的「統帥」指揮「棋子」進攻的路線,走棋的方法和中國的象棋差不多。「棋子」正面對壘時,兩方都盡全力對抗,互相打鬥,弱的一方就被淘汰出局。整盤棋讓人的感覺就是「活」的。

盪鞦韆也是越南的一個傳統的節目,據越南朋友介紹,每次廟會都少不了的。

鞦韆很大,架子支得非常高,拉住鞦韆的繩子外面套著的是長長的竹竿,所以盪起來時,繩子不會彎,而且弧度也大。一般鞦韆上可以站兩個人,下面有人用繩子拉。可以想像———身穿飄逸傳統服裝的越南少女站在上面,鞦韆被高高的盪起時,像飛舞在空中的蝴蝶。

「嘭嘭……」一朵朵煙花飛起,接著是一陣陣熱鬧的鑼鼓聲,往前擠一看,原來是水上木偶戲。越南水上木偶戲是世界木偶戲藝百花園里的奇葩。「水」是水上木偶的藝術生命,水上木偶戲的藝術家們把它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境地。在一陣陣爆竹聲、鑼鼓聲、螺號聲中,龍、魚、龜爭先恐後躍出水面,這些神靈的動物角色,是按照越南民間傳統繪畫藝術進行塑造,塗上生漆金粉和各種色彩,顯得質朴可愛。在水上木偶戲的傳統保留節目中,人們可以看到金龜噴水,仙女隨著「神曲」起舞的那種充滿幻想色彩的表演。

在搭起的舞台上表演的是越南傳統的戲曲,有改良戲等。表演的人身著傳統的服裝,唱著古老的曲子,跳著有節奏的舞蹈。那表演是很古老、很有特色的,受到當地人的歡迎,走到哪都會有這韻味十足的曲子縈繞在耳邊。

民族風情園里,也有品種眾多的美食展覽,有春卷、米粉、捲筒粉等有越南特色的可口小吃。在那裡參觀,不僅飽了眼福,也飽了口福。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感受到了越南的各種風土人情。(馬麗妮)
http://www.bhzl.cn/

Ⅳ 越南有什麼特殊宗教信仰嗎

從公元前111年中國的西漢時代起, 儒教、佛教、道都開始從中國傳入越南,對越南人的意識形態起了很大的影響。從中國傳入的佛教為大乘佛教,並稱之為「北宗」。此外還有部分越南人信仰小乘佛 教,並稱之為「南宗」,從泰國和柬捕寨傳人,信教的越南人中,信仰佛教的佔比例最大,其中又以信大乘佛教者居多,各地寺廟不少。佛教徒忌殺生,講因果報應。重大節日、個人生日一般都要到佛寺去拜佛,獻禮,聽和尚誦經。

天主教傳入約有500多年歷史。 15世紀初,西方傳教士開始到越南傳教,但遭到官方的禁止。最早到越南傳教的是奧德雷科·巴德諾和弗朗西斯·沙維爾兩法國傳 教士。法屬時期,天主教在越南取得了合法地位,迅速發展。到了1966年,越南南北兩地已有教區11處,天主教信徒300萬人。基督教在越南也有不少信 徒,主要分布在河內、海防、河西、承天、廣南峴港、波萊古、平順等地。基督教為天主教分裂出來的新教派,傳入越南只不過近百年的歷史,在越南稱為「福音 教」。1893年基督教牧師大衛·羅拉漢到西貢傳教,隨後陸續有牧師到越南傳教,但遭法國殖民當局的禁止。直到1920年,基督教才在越南立住腳跟。

越南南部的西寧、迪石等地的京族農民大部分信仰高台教,該教的全稱為「大道三期普渡高台 教」,為吳文昭、黎文忠於1926年創立。該教將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儒教糅合在一起,信奉孔子(人道)、姜太公(神道)、耶酥(聖道)、老子 (仙道)、釋迦(佛道)。高台教信徒可以供奉祖宗,但不能供葷,不能使用紙馬,要忌殺生、忌貪欲、忌葷、忌色、忌粗口,每日6點、12點、18點、24點 要焚香誦經。

在越南南部的安江、同塔梅、河仙、東川等地,有不少人加入和好教。該教為佛教的變體,由越南 人黃富楚創立於1939年,因黃富楚居住的村子名為「和好村」,故以此取名,其含義為孝和交好。與佛教一樣,該教也講慈悲、博愛、大同和因果報應,信徒多 為農民,又被稱為「農民佛教」。和好教設僧侶,但不建寺廟,用一塊紅布代替神佛的圖像,信徒早晚供佛兩次,供品為鮮花和清水,鮮花代表堅貞,清水代表純 潔。

Cao Dai教擁有不到100年的歷史,但它本身的領域是 非常廣泛的,將在越南盛行的東西方各種宗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儒教全都揉和在一起,主張「萬教大同」,諸神共處。釋迦牟尼、老子、孔子 、觀世音、耶穌,甚至李白、關公、姜太公、牛頓、維克多?雨果、莎士比亞、孫中山等歷代東西方聖賢都被列為該教所供奉的對象。

Cao Dai Holy See Temple每天有四次誦經,其中以中午12時舉行的最隆重,然後還有每個月為期10天的素食。信奉Cao Dai教的人在越南人民中所佔的比例是少數的,但它的寺廟卻分布的遠且廣泛,而且很容易就可以辨認的出來。

Ⅳ 越南的一座寺廟中存有大量漢字,當地人為啥不認識

我國佛教文化歷史悠久,在人們的心中求神拜佛是人們對未知事物掌控不了而祈求的心理安慰。但是卻也是最真誠的心意,它往往包含著人們最真摯的祝福和希冀。在我國也是有很多的寺廟,大大小小的,都是有很多的香客。除開一些不好的問題,這些寺廟都是中國歷史的記錄者,有學者還在這些寺廟里找到很多的歷史文獻和古漢語漢字。


越南百年的古寺廟存在大量的漢字,當地人不認識,以為只是裝飾?現在的越南人叫他們認這些字,已經認不懂了,就算是讀也已經讀不出了。讓人不禁惋惜,只是殖民30年的時間就能夠把3000年的文明泯滅掉,也是讓人不由得難受。但是越南人還是很尊重歷史的,也沒有全部把漢字給抹除。而且隨著中國人來越南旅遊的次數越來越多,相信越南人重新認識這些文字也是不會太遠的。

Ⅵ 越南的風土民情誰知道

傳統節日與民俗:越南民族傳統節日與中國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其中春節為最盛大的節日。越南民風淳樸,人民文明禮貌。見面時習慣打招呼問好,或點頭致意,或行握手禮,或按法式禮節相互擁抱,多以兄弟姐妹相稱。越南受漢文化影響頗深,多信奉佛教。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越南,十世紀後,佛教被尊為國教。目前全國佛教徒約2000萬人。此外,天主教傳入越南已有400多年,目前有信徒約300多萬,南方居多。越南人供奉祖先,普遍迷信城隍、財神。一般百姓家裡都設有供桌、香案,逢年過節在家中進行祭拜。服飾穿著簡單,正式場合男士著西裝,女士著民族式「長衫」(類似旗袍)和長褲。飲食習慣與我國廣東、廣西和雲南一些民族相似。吃飯用筷子,喜吃清淡、冷酸辣食物。越南人忌諱三人合影,不能用一根火柴或打火機連續給三個人點煙,認為不吉利。不願讓人摸頭頂,席地而坐時不能把腳對著人。

姓名與稱呼】越南主體民族——京族的大姓有阮、陳、吳、黎等。與中國人一樣,越南人也是姓在前,名在後,多數是單姓雙字名,少數也有單姓單字名。越南人在稱呼中,除了第一人稱較常用中性的「我」(發音為「堆」)外,第二人稱「你」和第三人稱「他(她介都沒有中性的人稱代詞,通常根據對方的輩份或身份來稱呼,以表示親熱或尊重。如對父輩的人,第二人稱直接用「大伯」、「大娘」、「叔叔」、「阿姨」等;第三人稱則用「那位大伯」、「那位大娘」等。越南人問候不分「早晚」,也不分「你好」。「再見」,通常都用一聲「召』朝上稱呼來表示。例如見面時說「召同志」是「同志你好」,分別時說「召同志」是「同志再見」。越南人稱呼對方時,一般是稱呼與最後一個名字連用,很少帶姓連名都叫,那樣被認為是不禮貌。如一位名叫阮興強的男子,可根據他的年齡和親疏程度,稱為「強伯」、「強叔」、「強哥」、「強弟」或「強先生」、「強同志」。

【服飾】古代時,越南的京族人穿各種套頭的衣服和長裙。到了中世紀,平民穿褐色布衣,官吏穿藍葛衣。到了15世紀後,富者通常穿錦羅沙葛,參加祭掃和宴會時穿紅袍,吏役穿褐色或黑色布衣,官吏們穿青色衣,平民百姓穿赧色粗布衣。法國人進入越南後,平民的衣著開始有了較大變化,婦女穿結紐上衣和褲子。進入現代,越南城市的男子多穿西裝,婦女穿花色窄油長袍。越南婦女的長袍可以說是越南女子的國服,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顯得啊娜多姿,下擺舒展,開權至腰際,活動方便。特別講究的是,越南婦女穿長袍時,還穿一條黑色或白色的寬腿拖地長褲。越南婦女喜戴項鏈、手閾、戒指,多留披肩長發,或用發夾束於腦後。 【陽核挪與牙之美】越南的京人、岱人、泰人、埃迪人都有一種嚼食濱榔的特殊愛好。他們常將按椰擦上一點石灰膏或鹼發放火嘴中咀嚼,使模榔產生化學反應,汁不吞咽,順嘴角流出,嚼到無汁時把渣吐掉。嚼按榔通常是先苦後甜,可刺激神經,提神醒腦,除積消腫。京人還把擯榔當作信物,無論求婚、請客,均送上一顆擯榔。嚼模榔、染牙是京族的古風,過去男男女女只要到了十七八歲就開始染牙。按照他們的習俗,開始嚼按榔、染牙,便象徵已經成年可以成親了。從此,這些青年男女便可以自由參加當地舉行的任何娛樂聚會,參加對歌,選擇對象。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古風已日漸衰微,但在越南農村,你依然還可以看見不少老年婦女的牙齒被染得又黑又亮。在他們眼裡,保持牙齒潔白如玉是品質不良、作風不正的表現,而將牙齒染得又黑又亮才是最美的。 【節日】越南也使用陽歷與陰歷,除了國家法定的節日如元旦、國際勞動節、國慶節等外,越南也過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與中國人一樣,陰歷的春節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越南有一句民謠「肥肉姜蔥紅對聯,幡旗爆竹大粽粑。」意思是,春節到了,要為過節准備豐盛的肉菜,煮好粽粑,門口貼上大紅對聯,高高的幡旗隨風飄揚,爆竹鳴響。從這句民謠中,可見越南人對春節的重視程度。在新年與舊年交接之時,越南人也有守歲的習慣。除夕夜,人們通常要睡歌供土兵娛樂,後傳人民間。所謂的軍鼓實際上是一隻木桶或洋鐵桶,在村頭立兩根柱子,用麻繩或鋼絲繩將桶綳緊後固定在柱子上,用棍子敲打繩子使其發出鳴鳴的響聲,男女雙方各站一邊,邊敲邊對歌,笑語歡歌匯集在一起,氣氛歡快熱烈。一些青年男女通過對歌建立感情,確立戀愛關系。 【祖先崇拜】越南人也和其他東方人一樣,注重孝道。在每一個家庭中,子女孝敬祖父母和父母是不可缺少的意識。對死去的先人,越南人崇拜甚篤,因而對祖先的崇拜信仰十分重視,世代承襲,形成規模。人們認為,親人雖然死去,但他的靈魂仍然存在,對後人還起著保護和督促作用,主宰人們的一切活動,人間許多災害禍福,都要依靠先靈庇佑與解脫。越南人每家每戶都沒有神龕、神台、神位,是敬奉祖先的祭壇,是敬奉祖先神的聖地,任何人不可觸犯,也不能有任何污穢。在城裡,由於住處狹窄,祭壇的設法小型多樣。如在牆上釘塊板或使用櫃頂作為供奉祖先的祭壇。祭壇中央擺上一個香爐,兩旁是兩根香燭。香爐前擺上用細腰紅漆木盤或塑料。玻璃盤盛放的水果,此外還擺上一對花瓶和若干祭把用的杯碟。在一些家庭的祭壇兩邊還貼有對聯,如「祖宗功德千年盛,子孝孫賢萬代昌」、「福生禮儀家堂盛,祿發榮華福貴春」等。
越南人視祭把供奉祖先為重大之事,用以感激祖先的養育之思。許多家庭盡管宗教信仰不同,但供奉祖先是不可忽略的。春節來臨前,必須重新布置祭壇,插上香燭,擺上供品。春節三天期間,祭壇總是香火擦繞,合家吃團圓飯前,家長和族人都要禱拜。越南人對祖先的崇拜還表現在忌名上。平時,子孫忌提到祖輩、父輩的名字,如果現實生活中一些名詞與祖輩、父輩的名字相重,要迴避或用同義詞代替。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不讓其知道先祖的名字,以防孩子亂喊,對先祖不敬。如果被別人指著先祖的名字奚落或辱罵,被奚落或被辱罵者會認為是受了奇恥大辱,會激起深仇大很。近年來,忌名在城市已少見,但在農村,這一習俗仍保持。除了崇拜祖先,古代越南人普遍迷信城隍、占卜、星相、風水、精靈等。一切自然物和自然現象,如河流、湖泊、高山、大樹、野獸、刮風下雨等,在他們的心目中,都有精靈寄寓其中,應當供奉祭掃,以求祛災降福。如在河內棟多郡的金蓮村,至今還保存著一塊立於 1510年的高山大王神碑銘。在農村,通常供奉的有土地神、榕樹神、蛇神、老虎神以及村裡的中心石。中心板等。人們在老虎經常出沒的地方祭把它,而且言談舉止中不能冒犯它,低聲稱它為「山大王」。如遇上老虎,不但不能打死它,還要供奉上各種祭品。古代越南人普遍崇拜四季常青、枝繁葉茂的古樹,他們認為這些長期經受狂風暴雨、雷電襲擊的大樹能存活下來,樹下必定有神靈,因此經常有人在樹陰下,尤其在榕樹下擺設香案或在樹旁空地建蓋廟宇,風水先生和占卜者也常聚集於此。

Ⅶ 簡述越南的四不死神崇拜

古代越南人信仰三府,認為塵世以外還有天府、水府和陰府三個世界,視萬物都有神靈,因而祭龍、祭雞、祭山、祭河。越南古代銅鼓面上的太陽星辰的圖案,也反映了越南古代人的自然崇拜。公元2世紀末,即自東漢末年佛教開始傳入,隋唐時期盛行,流傳久遠而廣泛,成為越南的主要宗教。
越南宗教簡史:
越南的佛教以大乘佛教占優勢,受中國大乘佛教影響極深,至今一直使用漢字大藏經,誦讀中國的佛教作,受戒儀式也與中國的相同。小乘佛教只在南部高棉族中流行。1976年越南全國統一後,南北各佛教組織在河內正式成立了越南佛教聯合會。目前,有大乘佛教教徒2000多萬,小乘佛教徒約200萬。越南僧人還將佛、道、儒三教結合,創建了三教合一學說。13世紀末,儒教曾被朝廷重視,影響深遠。16世紀後期,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傳教士將天主教傳入越南。17世紀,法國傳教士逐漸壟斷了在越南的傳教權。1862年,越南封建王朝被迫與法國簽訂條約,明文規定法國傳教士可以在越南傳教,天主教勢力迅速擴大。據統計,1960年天主教徒達100萬,目前約有300萬。
20世紀初,在越南南方又出現了高台教、和好教、高台教糅合了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儒教的教義。高台教迎合各種信仰者的需要,容納多種信仰,諸神共處。在高台教的供桌上,最高層中央是釋迦牟尼,左右分別是老子和孔子;第二層中間是觀音,左右分別是太白和關聖像;第三層是耶酥;第四層除姜太公外,還有一些東西方的神像。在這一切之上是人類最高「主宰者」棗玉皇大帝的眼睛,彷彿人間的任何事情都逃不脫玉皇大帝的審察。高台教帶有很濃的政治色彩,在南方解放之前,有的參加了民族解放陣線,從事反對美國侵略者及其傀儡政權的斗爭,有教徒約200萬。和好教是佛教分裂出來的一個教派,流行於越南南方湄公河平原西部。和好教信奉簡單化了的佛教,教人尋求清凈境域,廢除繁瑣的祭獻習俗。同高台教一樣,和好教也帶有很濃的政治色彩,在美偽統治時期,教徒們拒絕服兵役,並參加反對美偽統治的斗爭,配合越南人民軍推翻了西貢偽政權。有教徒約150萬。
人們普遍信奉城隍,崇拜和祭祀祖宗,在村寨建有城隍廟、宗祠,每年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每年春節都要組織廟會,舉行祭獻活動,每家出人參加,獻米、酒、豬、雞、鴨、糕點、五色米等作為供品。在家供祭的有祖先、灶君、農神、城隍、土地神等。
主要宗教:佛教、儒教、道教、羅馬天主教、本國信仰、伊斯蘭教和新教。

Ⅷ 越南的佛教是小乘還是大乘

越南的佛教是小乘還是大乘?
越南佛教和其他東南亞國家不同,是受大陸特別是我們國家的佛教影響較多,屬於大乘佛教為主體,特別是禪凈合一的較多來自宋代流傳過去的法脈。和其他東南亞國家接壤的地方才有部分小乘佛教傳播。
據越南《禪苑集英》記載,195年,東漢蒼梧(今梧州)學者牟子奉母流寓交趾(指今越南北部)。他
「銳志於佛道」,著有《牟子理惑論》。這是佛教傳入越南北部的開始。約在255~256年間,月氏僧侶支疆梁接(畺良婁至)到達交州。3世紀末,印度僧人摩羅耆域經扶南至交州,同時到達的還有僧人丘陀羅;在交州北寧建有法雲、法雨、法雷、法電四所寺宇。
2~3世紀,佛教已經多種途徑傳入越南。首先,由於中國中原戰亂,大批士民流寓交州,將佛教帶入;其次,南亞、西亞的移民及僧侶人海路進入交州;第三,也可能經由緬甸、雲南進入紅河谷地。史載三國東吳所屬交州太守士燮,「出入鳴鍾磬,備具威儀,笳簫喜歡吹,車騎滿道,人夾轂焚燒香者常有數十」。這些夾轂夢香的胡人即來自南亞、西亞或西域的僧人。
發展過程
6世紀後,越南僧團逐漸形成。574年印度僧人毗尼多流支到達長安,7~9世紀,越南佛教傳播更廣,寺廟遍及各地。9世紀初,無言通在交州,創立新的禪派,對越南佛教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據義凈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載,唐代中國僧人到達交州弘傳佛教,或與越南僧人同往印度或南海求法取經者的人數頗多。義凈記述了運期、解脫天、窺沖、慧琰、智行、大乘燈六位越南僧侶求支取經的事跡。
10~14世紀越南佛教興盛。佛教成為維護封建制度的重要精神支柱。從939年吳權稱王,經過丁朝(968~979)和前黎朝(980~1009),封建國家政權主要掌握在僧侶和武將手中。國王重用僧人,賦予特權;僧人參與朝政,制定律令文書。前黎末年,國王黎龍鋌在位,因僧侶權柄過重,試圖壓抑。以僧統萬行和尚為首的僧侶集團便支持殿前指揮李公蘊,乘國王去世之機,篡奪了政權。李公蘊為萬行之侄,建立李朝(1010~1224)後,尊萬行為國師,以佛教為國教。李朝各代國王大力推崇佛教,傳播禪宗佛學,各地廣造寺宇,度民為僧,出現了百姓大半為僧,國內到處皆寺的局面。陳朝(1225~1399)建立後,繼續推崇佛教,弘揚禪宗。
李朝和陳朝前後400年間,有8位國王出家為僧。尤其是陳朝前期陳太示、陳仁宗先後禪位出家,創立竹林禪派,並派遣使臣到中國求大藏經,在國內印刷佛教經典和佛像。這一時期寺院形成一股社會勢力,擁有寺田、食邑和田奴;僧侶享有多除賦稅、徭役的特權,高級僧人出入宮廷、官府,位比王侯卿相。僧團制度正式形成,組織嚴密。上有國師、僧統和僧錄,各府有教門公事。寺院林立,建築富麗堂皇。
宗派分類
越南佛教深受中國南宗禪學的影響,屬於大乘佛教。先後創立了下述幾派:
滅喜禪派
毗尼多流支(又譯「滅喜」)所創。又稱「南方派」。毗尼多流支,南天竺人,574年至長安,後隨中國禪宗三祖僧璨,承襲中國禪宗衣缽。580年到達交州,住法雲寺,傳授禪學。他所創立的「滅喜禪宗派」傳播三祖僧璨的「心印」思想。在圓寂前將法統傳弟子法賢。這一派系存在於580~1216年,共傳十九代。各代名僧如法順、萬行、惠生、慶喜和圓通等均受到當朝國王的重視,封為法師、國師,被任命為僧統。
無言通禪派
唐代僧人無言通所創。又稱觀壁派。無言通從學百丈懷海禪師,820年至交州北寧建初寺,傳授禪學,創立該派,實行面壁禪觀。他承受中國南宗禪學惠能、懷讓、道一和懷海的法統,宣傳佛性無所不在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等觀點。這一派歷經十五代,活動於820~1221年間。其中第四代祖吳真流為丁朝、前黎朝僧統,封為「匡越大師」。第七代的圓照禪師曾訪問中國,被稱為「高座法師」。無言通派是越南佛教的主要宗派,越南陳朝興起的竹林禪派直接承襲其法統。
草堂禪派
北宋雲門宗僧人草堂所創。亦稱雪竇明覺派。草堂為雪竇重顯的弟子,曾至占婆弘傳佛教,後到達越南北方,受李聖宗重視,封為國師,賜居首都升龍(今河內)開國寺。草堂創立該派,主要傳「雪竇百則」,提倡禪凈一致,即實行禪宗的修禪與凈土宗的念佛相結合。該派活動於1009~1205年間,傳五代。其中有三個國王、兩名太傅。
竹林禪派
相傳為陳仁宗所創。實際始於陳朝開國皇帝陳太宗。陳太宗曾受教於由中國赴越的天封禪師,又從宋朝禪師德誠參學。越南史學家陶維英則認為這一派是由禪月禪師傳給陳太宗,後經定香長老、圓照大師,至道惠禪師(皆無言通禪宗派名僧)時分類一個支系,其中主要的一支出逍遙禪師傳給慧忠上士,再傳給調御覺皇,即陳仁宗。陳太宗所著《課虛錄》提出「四山」之說,認為生、老、病、死,乃四座大山,人能求佛學禪,勤行修懺,便可「超若海,渡迷津」,越過四山,解脫輪回。該書為竹林禪派的基本著作。慧忠將禪宗要旨傳給陳仁宗。竹林禪派以陳仁宗為初祖,他篤志禪學,即位後日理朝政,夜至宮內資福寺研習禪學。後禪位出家,在海陽東潮縣安子山花煙寺出家修行,講授禪法,正式創立竹林禪派,跡稱竹林安子禪派。自號香雲大頭陀,竹林上士,人稱調御覺皇。著作甚多。該派承襲無言通禪派法統,以唐代禪宗五家之一臨濟宗為主,認為佛法亦即老子的「道」與孔子的「中庸」。宣揚佛法不離世間法。主張坐禪和採用臨濟宗的「四賓主」師徒問答方式傳道。認為心即是佛,佛在眾人心中。陳仁宗之後,有二祖法螺,三祖玄光,合稱「竹林三祖」。法螺創立瓊林院,編撰佛經,著有《參禪旨要》等。玄光,狀元出身,後出家從學法螺,1317年繼承竹林派衣缽,著有《玉鞭集》等。該派因得皇室大力扶持,成為陳朝時期越南佛教的主要派別,對越南佛教的發展影響很大。
佛教禪宗不講究煩瑣的禮儀,不重戒律,主張坐禪修行,甚至可居家修禪,著書立說,其教理把中國和印度的佛學與儒學思想結合起來,適應越南封建階級的需要,對於知識階層也具有吸引力,因而在越南中古時期各王朝獲得廣泛發展,並對越南的哲學、文學藝術、建築、音樂等等產生深刻的影響。
與儒學關系
14世紀以後,由於儒學的發展,儒士階層勢力上升,僧侶集團開始推動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陳朝末年,朝廷多次沙汰僧徒,並限制寺院僧侶勢力的發展。後黎朝(1428~1526)建立後,獨尊儒學,執行抑佛重儒政策,道教日益興起,佛教由此日趨衰落。朝廷禁止新建寺宇,將寺田、寺廟領地收歸國有,勒令不知誦經不持戒律的僧尼還俗,並以改革民俗之名,在民眾中宣傳佛教為迷信異端。至15世紀後半葉,僧侶人數大減,通達佛教教義者寥寥無幾。從1500年起,黎氏朝廷下令只許庶民信奉佛教。從此,越南佛教便由皇室庇護的貴族化宗教轉化為以平民信仰為主的民間宗教。
16~17世紀,天主教開始傳入越南。越南佛教雖不似以前興盛,但仍綿延不絕。當時,封建中央政權衰落,形成南北朝分裂割據局面,佛教有所振興。北方鄭氏王府和南方阮氏王府都曾延請中國高僧講解佛經,修建寺院。1665年,鄭王選拔國內有名佛師,為御用寺宇塑造幾百尊佛像,禪宗再度復興。隱居安子山的竹林禪派名僧白梅麟角將竹林三祖的教義和凈土宗融合為一體,在河內的婆寺開創新教派——蓮宗。主張禪教雙運,以教為眼,禪是佛心,以阿彌陀佛為禪的公案,但實修上專念彌陀名號,由此而得悟平生。此外,在越南北方有中力尚拙公創立的拙公派,這一派以臨濟宗為主,並受凈土宗影響,亦稱竹林新派。同時,還有曹洞宗的水月派。南方阮王府於1604年在順化修建了大乘佛教的寺院——天姥寺。中國僧人道明、原紹等在越南傳授禪宗佛學。原紹創建臨濟正宗的原紹禪派,造平定十塔寺,宣揚禪凈並修的教義。迄今,蓮宗在越南北方仍有一定影響,而臨濟正宗教派在南方勢力則較大。
19世紀初,阮朝建立。阮朝初年執行保護臨濟正宗、歧視蓮宗的政策。僧綱的職位皆授給臨濟正宗派僧侶,對蓮宗僧侶限制頗多。但蓮宗派仍在北方民間活動。
1858年後,法國殖民者入侵越南,越南佛教徒參加了愛國抗法運動。進入近代時期,越南興起佛道儒三教合一運動。19世紀末,隨著天主教之傳播,又出現「四教一源說」。這一時期建立的高台教則是把佛、道、儒和天主教及民間信仰糅合起來的新宗教。
編輯本段生活中的佛教
與世界上數百萬名佛教信徒一樣,越南佛教信徒古往今來一心虔誠於佛。正因如此,來到越南,你將目睹這美麗國度的人民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佛教的印跡和色彩。越南各地鄉村建有威嚴而又簡朴、親切的寺廟。鄉村寺廟隨時敞開大門迎來拜佛信徒。拜佛的供品一般都是人們親手種植或加工的產品,如香蕉、檳榔、糯米飯、沙糕、甜餅和檳榔花甜羹等。
在越南的無數宗教儀式中,常被人們提起的佛教信徒的美俗之一是放生習俗(一般放生鳥和魚)。放生原為佛教的習俗,對越南人而言,在春節、佛誕等重大節日進行放生儀式意味著愛惜生命、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這也是越南人自古至今固有的美德。
除了放生儀式,越南佛教信徒還於每年陰歷盂蘭報孝節(七月十五)進行「舍罪亡人」又稱「祭祀眾生」儀式。這天,人們為報孝父母、先祖而祈禱超渡,同時不忘另擺供桌為尚未超脫、無人祭祀、無依無靠的亡魂祈禱,體現博愛之心。
與世界上佛教發達的國家一樣,越南一直以來都是多數人民信佛的國家。人們信佛就如自身本能的需要,緣於崇尚佛教愛惜生命、寬宏大量、慈悲喜舍的教義。在拜佛日,一位老信徒以虔誠的目光望向遠處,手持冒煙的炷香的景象多少說明了今天越南信徒對佛教的崇敬之心。
在越南,佛教信徒的典型宗教活動之一是逢初一、十五上寺念經祈求國泰民安,家庭和睦,眾生安樂。每於其日全國各地寺廟都迎來眾多男女老少信徒以虔誠之心誦經禮佛。館使寺是首都河內規模最大的寺廟,也是越南中央佛教會的辦事處,每逢初一、十五各地信徒聚集在佛台前庄嚴地敬奉。
在世心中有佛,去世後希望陪在佛身邊。按照越南人歷史悠久的祭祀先祖的慣例,子孫後代要照料先祖、祖父母和父母的墳墓,並在忌日進香供飯。然而,有些人因為考慮死後無人祭祀或者出於喜好而吩咐家屬將其遺照和骨灰寄託在寺廟里,以便靈魂靠近佛,又有人看管進香,免得孤寂難熬。由此可見,越南人的佛教生活多麼的豐富多彩。
農村人拜佛的獻禮是簡單而渾厚的鄉村產品,城市人則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佛的虔誠之心。例如在這張照片里,信徒為了趕在正殿落成典禮之前獻上禮品,要親自來到傳統工藝村定做一尊朱漆鍍金的佛像。
越南佛教發祥地桑寺
桑寺坐落在北寧省順成縣清姜鄉,距河內約30公里。這里是公元二世紀累樓古城中心,桑寺是越南最古寺,也是越南佛教發祥地。經過近兩千年的歷史變遷,今日的桑寺已有了巨大的變化。以前,遊客經過寬宏的三觀門和寬闊的場地,即可看到兩排長形水池中倒影的九節屋橋(像會安至今仍可見到的屋橋式),香客由此進寺燒香拜佛。桑寺建於公元二世紀,是越南最早的佛寺。
與越南許多寺廟一樣,桑寺內部採取亞東傳統建築風格。四排屋連通,呈長方形並包圍著三座正屋:前堂、善香和上殿。如今後堂不在了,但香客仍能看到左右兩邊的40間廂房。在大院中間建有和豐塔。此塔以當時的大號磚建成,顏色像瓦缸的深棕色。隨著時間流逝,上6層已倒塌,只剩下三層,但依舊威嚴堅固。該寺現存的最古老印跡被考古學家確定為十三世紀陳朝,1313年,陳英宗王朝對其進行了大修。
根據民間典故,蠻娘從12歲開始在靈光寺(今屬仙游縣)修行。一天蠻娘正在睡覺,西竺(印度)和尚丘陀羅不經意跨過她的身體後,蠻娘懷了孕,14個月後生下一個女兒。返回西竺之前丘陀羅交給蠻娘一根錫杖並吩咐,乾旱時把它插在地里,可以救活人民,他念咒後把女兒放在天德河畔的桑樹根洞里。
和尚回去後,乾旱延續三年。蠻娘用和尚留下的錫杖插在地里造雨。桑樹倒入河中漂至累樓城,聽到蠻娘的聲音便靠岸。蠻娘叫人把桑樹雕成四尊佛像,稱為「四法」,佛名為法雲、法雨、法雷和法電,象徵著雲雨雷電。雕至中段,工匠看到一塊石頭便扔下河裡。夜間河裡卻明亮起來。原來那就是丘陀羅和尚女兒的化石。這塊石頭跳進蠻娘的船,蠻娘把它供於神台,稱為石光(發光石)聖。後來蠻娘被尊為佛母,修行於祖寺(滿舍),而四法則分別供奉在同一地區的四座寺。

Ⅸ 越南的主要宗教是佛教嗎

越南宗教狀況:越南宗教眾多,主要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儒教、道教、和好教、高台教、福音教和伊斯蘭教等,其中佛教和天主教影響最大,其次是基督教和儒教。由於特殊的地理和歷史原因,各宗教之間的分野不清、宗教的相互演變、融合現象比較普遍。截止1997年底,越南宗教教徒達1500多萬,占人口總數的21%,約每5人中就有一人信教。佛教。公元2世紀未從中國傳入,無論是教徒人數還是受影響的深度,佛教都是當今越南最為重要的一種宗教,教徒達720萬之多,佛教雖然仍未有一個統一的組織系統,但由於得到越南歷代封建王朝的重視,傳播廣泛,影響日益加深。天主教和基督教。天主教也是越南重要的宗教之一,14世紀傳入,但受到越南封建王朝的排斥,17世紀初,法國殖民者入侵越南後,將天主教作為統治越南的工具。經過3個多世紀的發展,天主教在越南發展迅速,目前越南有天主教教徒510多萬,分為55個教派,20多個教區。聖誕節成為越南僅次於春節的民間傳統節日。基督教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傳入越南。目前正在不斷發展,越南政府允許其建立全國性的基督教會組織和宣傳、教育、救濟機構,其出版刊物有《聖經報》、《舉教報》和《傳教雜志》等。儒教和道教,儒教自公元1世紀傳入越南,黎朝時最為鼎盛,被尊為國教,長期以來,儒教對越南的思想、文化、教育、風俗習慣、倫理道德等均產生深遠影響。從首都到鄉村到處都有供奉、祭祀孔子的文廟、文祠等建築。道教自傳入越南時就受到重視,至今對越南仍有相當影響,許多地方還供奉太上老君、張天師、齊天大聖等。並進行道教演變的宗教儀式或迷信活動。高台教。高台教是越南唯一土生土長的宗教,帶著濃厚的越南特色,創立於1926年,全稱為「三期普度大教」。高台教的目的是統一世界上各種宗教信仰,建立一個全人類共同的宗教。其影響力遍及越南全境和柬埔寨,並在巴黎設有分支機構,目前約有信徒200多萬。和好教。20世紀30-40年代,越南人根據佛教和天主教等教義,創立了和好教,教徒達百萬人以上。此外還有福音(40萬教徒)、伊斯蘭教以及各種新教派約30多個,其中有些具有明顯的消極面,受到社會與論的譴責。

Ⅹ 中國的宗教信仰

中國是個多宗教的國家。中國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現有各種宗教信徒1億多人,宗教活動場所8.5萬余處,宗教教職人員約30萬人,宗教團體3000多個。宗教團體還辦有培養宗教教職人員的宗教院校74所。

閱讀全文

與越南人怎麼看中國佛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語piano是什麼 瀏覽:704
福清哪裡有印尼葯油 瀏覽:822
松露英國叫什麼 瀏覽:734
como屬於義大利哪個城市 瀏覽:509
通往越南有哪些口岸 瀏覽:514
中國拍賣公司有多少是真實的 瀏覽:688
我們中國有哪些無人區 瀏覽:102
中國魔方哪個網站可以用 瀏覽:918
中國最偉大的移民是哪個省 瀏覽:408
上海到越南河內怎麼走 瀏覽:343
中國雲基地有哪些 瀏覽:426
伊朗用的石油是什麼 瀏覽:446
中國最核心的省是哪個省 瀏覽:16
在中國土地上怎麼獲得財富 瀏覽:387
印尼維達貝條件怎麼樣 瀏覽:313
廈航飛印尼航班什麼時候能恢復 瀏覽:816
什麼印尼好 瀏覽:494
hf是中國哪個省香煙 瀏覽:407
印尼ltas怎麼辦理 瀏覽:931
英國衛褲什麼感覺 瀏覽: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