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国史上所有的经济危机包括现在的
1、经济危机 1788年
繁荣期 1788—1792年
英国纺织业发展 银行贷款使筹集资金更主容易,工业投资迅猛增长,投资品需求旺盛,生产能力迅速扩大,出口不断增加
2、经济危机 1793年
1792年末,物价开始下降,破产事件开始增加。1793年英国对法国宣战,英国对法国及欧洲大陆的出口严重萎缩,物价急剧下跌, 到1794年,工商业的状况开始好转。
繁荣期 1795年
3、经济危机 1797年
1794年到1795年,英国农业歉收,粮价飞涨,工业品的需求下降。
繁荣期 1798年—1800年 1806年—1809年
好景持续了12年
4、经济危机 1847年—1850年
1847年秋,铁路投机终告破产,英国第九次经济危机开始了。许多线路停目铺设,干线铁路的工程进展大大放慢。恰在铁路危机爆发之际,又出现英国和中欧、南欧地区农业严重歉收。
繁荣期 1851年—1854年 1855年—1856年
5、经济危机 1857年—1858年
1857年12 月英国的工业产值下降了一半,但存货却增加了。纺织工业、冶金工业、煤炭工业都大规模停工、减产,物价急剧回落。美国的冶金工业和纺织工业减产20%-30%,铁路建设工程量缩减一半,许多煤矿关闭,煤价大幅度下跌。
6、经济危机 1867年—1868年
事实上,早在1864年,英国铁路建设规模就缩减了40%,造船业也在1864年达到生产的最高峰并开始收缩。英印贸易逆差在1864年高达3200万英镑,黄金外流严重,1867年春,英国棉花纺织工业生产缩减20%-25%,丝织品输出减少23%。
毛纺织业出口1868年比1866年下降30%。生产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英国的重工业。1867年铁路建设比 1866年下降30%。1866年中,苏格兰地区137座炼铁炉大半停止生产。造船业从1865年到1867年下降达40%。
❷ 英国“日不落帝国”兴衰之路
在漫长的中世纪和近代初期,英国一直是欧洲的一个主要国家,曾经历了多次的辉煌。但奇怪的是,英国的国运呈现出清晰的波浪型趋势,它在每一次辉煌之后总会跌入衰落的低谷,沦为二流国家。
在大陆国家竭力争夺欧洲霸权(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的时候,英国正忙于内部的争斗,几乎被其他国家忽略不计。
光荣革命后的英国以全新的姿态挑战欧洲头号强国路易十四法国的霸权,连续投入两场遏制路易十四称霸欧洲的战争。
即九年战争(1689—1697)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3),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英国在保证欧洲大陆力量格局基本均衡的同时,主要通过成功的海外扩张稳步壮大力量,其力量触角大大超越了欧洲的范围。
当1740年前后欧洲大陆局势再度出现动荡之时,英国返回欧洲再次抵制复兴的法国称霸大陆的野心。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和七年战争(1756—1763)中,英国与西班牙以及与法国之间的战事都爆发于欧洲战事开始之前,由此产生的结果也就自然超出了欧洲,扩展到全世界。
英国不仅通过七年战争维持了欧洲大陆均势格局的稳定,还再度摧毁了法国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夺取了法国在北美大陆和印度的几乎所有殖民地。
英国的殖民地在19世纪猛烈扩张。1801年合并爱尔兰,英国的正式名称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对亚洲的侵略继续扩大。
大英帝国指由英国本土及其治下的自治领、殖民地、领地、托管地和保护国共同构成的大帝国,是有史以来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最大的环球殖民帝国。
帝国在19世纪初达到鼎盛,大约有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领土约3367万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帝国继16世纪的西班牙王国之后,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不过二十年后因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失败,英国被迫收起自傲心,暂时取消日不落帝国的自称。
1815年英国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胜利,又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国际政治军事强权地位,工业革命更让英国成为无可争辩的经济强权,因此1815年彻底打赢第二次百年战争后,英国又开始自称日不落帝国。
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英帝国步入了全盛时期,1938年人口达4.58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1922年通过一战获得德国殖民地后,国土面积达到3367万平方公里,约为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4.75%。
从英伦三岛蔓延到香港、冈比亚、纽芬兰、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马来亚、缅甸、印度、乌干达、肯尼亚、南非、尼日尔爾利亚、马耳他、新加坡以及无数岛屿,地球上的24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领土。英国霸权领导下的国际秩序被称为“不列颠治下的和平”。
英国出版的大英帝国全球地图通常用红色把帝国的领土标出,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这个庞大的帝国在全球的影响力。
但到了20世纪中叶,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和英国国力的日渐式微,其殖民地纷纷独立,与此同时,新兴霸权国家美国的崛起,也促使大英帝国逐渐瓦解。
如今,英国和它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国家组成了一个国际组织——英联邦以取代大英帝国。但是与大英帝国不同的是,英国再也无法在政治、外交和经济等各个方面直接影响英联邦的其他成员了。
(2)1815年英国处于什么状态扩展阅读:
兴衰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1、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英文“Glorious Revolution”。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这场革命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奠定了国王统而不治的宪政基础,国家权力由君主逐渐转移到议会。君主立宪制政体即起源于这次光荣革命。
英国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建立起来的议会权利超过君主的立宪君主制度以及两党制度等,不仅对英国以后的历史发展,而且对欧美许多国家的政治都发生了重要影响。
在17世纪的西欧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君主专制是一种普遍的政体形式。西欧的法国、西班牙、奥地利以及丹麦、瑞典、德意志的一些公国,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在这些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是君权神授。至于东欧的俄国以及东方的中国等,则等级森严,绝对专制君主制更为强固。
1688年后,英国的政治制度及由此而萌发的政治思想,对欧洲绝对君主专制制度和君权神授、君主万能、臣民必须无条件服从等思想,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对一些民主、进步的思想家,如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等则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虽然对东欧、俄国及东方的中国等国未发生直接影响,但当这些国家的改革运动兴起的时候,英国的“巴力门”(议会)、“君民共治”(立宪君主制)就成了鼓舞他们进行斗争的现实源泉和效法的榜样。
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派在为改革而奋斗的时候,就常常引用英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作为楷模。
2、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发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冲突则集中于1756年—1763年。当时欧洲上的主要强国均参与了这场战争,其影响覆盖了欧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菲律宾。
这场战争由欧洲列强之间的对抗所驱动。英国与法兰西和西班牙在贸易与殖民地上相互竞争。同时普鲁士,这个日益崛起的强国与奥地利正同时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体系内外争夺霸权。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之后不久,欧洲列强间进行了“伙伴交换”,被称为“外交革命”。普鲁士与英国建立了联盟,同时互为传统对手的法兰西和奥地利缔结了同盟关系。
英普同盟日后陆续有德意志小邦(特别是汉诺威)以及葡萄牙参与,而法奥同盟则包括瑞典,萨克森,以及后来加入的西班牙。俄罗斯起初与奥地利结盟。但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后改变了立场,并同瑞典一起与普鲁士单独缔结了合约。
1763年法兰西,西班牙与英国签订的《巴黎和约》(Treaty of Paris 1763),以及萨克森,奥地利与普鲁士签订的《胡贝尔图斯堡和约》 (Treaty of Hubertusburg)共同标志着战争的结束。
这次战争在欧洲以攻城战,对城镇的纵火,以及造成惨重损失的野战而着称。战争总共造成了约900,000至1,400,000人死亡。
英国是在七年战争中最大的赢家,法国在《巴黎和约》中被迫将整个加拿大割让给英国,并从整个印度撤出,只保留5个市镇,英国成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迈向日不落帝国的传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光荣革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七年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大英帝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英国
❸ 鸦片战争之前英国的状况
1、政治上,通过了光荣革命的洗礼,英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勃兴,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渐渐壮大。
2、经济上,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工业生产水平迅速增强,资本主义工业化水平全球第一,经济总量世界第一。
3、军事上,在工业革命的催化下,一大批新式武器出炉,装备于英国皇家海军,当时的英国皇家海军是世界第一强大的海军。
(3)1815年英国处于什么状态扩展阅读:
1733年织机中开始采用飞梭,60~70年代纺纱机普遍采用;80年代,蒸汽机投入使用。随着蒸汽机采用范围的扩大,特别是机器制造业的出现,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到各部门。
到19世纪30~40年代,各主要工业部门都采用机器,大机器生产在纺织业中已占主导地位。英国从农业国发展成工业国,工业革命至此基本完成。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面貌,西北地区兴起一批工业大城市,人口也向那里集中。19世纪中叶,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强国。
❹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是什么
1海运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在世界上最先进行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2 英国由于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3由于英国海运业迅速发展最最核心的,女王当时也参与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股份,直接攫取了海上运输贸易霸权,建立了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正处于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英国处于大西洋航线的中心线上,海运便利,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新贵族与资产阶级利益受到保障,盛行圈地运动,进入了现代社会,实行较开明的经济政策,为当时英国手工业提供物质基础
首次是本土实力的强大,然后就开始进行殖民扩张,自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英国逐渐取代西班牙,成为海上新兴的霸权国家,开始不断扩张海外殖民地。之后,英国相继在英荷战争和七年战争中,打败最强劲的对手荷兰和法国,夺取了两国的大片殖民地,确立了海上霸权。1815年英国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胜利,又进一步巩固了它在国际政治、军事强权地位,工业革命更让英国成为无可争辩的经济强权。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英帝国步入了鼎盛时期,当时,全世界大约4~5亿人——也就是当时全球人口的约四分之一——都是大英帝国的子民,其领土面积则有约3,0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从英伦三岛蔓延到冈比亚、纽芬兰、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马来亚、香港、新加坡、缅甸、印度、乌干达、肯尼亚、南非、尼日尔爾利亚、马耳他以及无数岛屿,地球上的24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领土。计算所有领地的时差,就会发现,没有那个时间段全大英帝国的民众是完全处于天黑(日落)状态的,【总有人处于白天,也总有人处于黑夜】。英国霸权领导下的国际秩序被称为“不列颠治下的和平”。
❺ 18世纪的英国处于什么状态
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18世纪60年代最先进入蒸汽时代,18世纪后半期成为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
❻ 1815年英国《谷物法》的始末
指英国1815年制订的限制谷物进口的法律。规定国产谷物平均价达到或超过某种限度时方可进口。目的是维护土地贵族的利益。实施该法后,谷物价格骤贵,工人要求提高工资,外国也提高英国工业品进口税,从而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利益。1846年,该法被废除。 [编辑本段]谷物法史在上一世纪中叶以前{即18世纪中叶。——建词人注},英国的谷物几乎每年都有输出,而很少需要从国外输入。可是从那时起,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当时的条件,谷物价格必然低廉,另一方面,由于肉类价格昂贵,许多耕地变成了牧场;同时,具有重大意义的机器发明,正在这个时期推动了工业空前未有的发展,而人口也有了空前未有的增加。于是,英国不得不首先取消粮食输出,最后甚至要求从国外输入粮食。由于革命时期二十五年的对法战争,输入发生困难,迫使英国用粮多少局限于本国所生产的。战争所造成的输入困难起了保护关税的作用。谷物价格上涨了,在大多数情况下地租也就增加到以前的两倍,在个别情况下,甚至增加到以前的五倍。因此,不久前变成牧场的大部分土地,又重新种植谷物了。英国土地占有者(顺便说说,他们包括几百个勋爵、六万个左右从男爵和出身于非贵族的乡绅)的收入大大增加,于是他们追求起豪华奢侈挥霍无度的生活来,这样,即使他们地租有所增加,也很快就入不敷出。不久他们的庄园就为重债所累。1814年的和平清除了输入上的障碍,因而粮价下跌,由于租金过高,租佃者的收入已不足抵偿粮食的生产费用;当时出路只有两条:或是土地占有者降低地租,或是实行真正的保护关税来代替过去实际上起了保护关税作用的东西。土地占有者,他们不仅在上院和内阁里占着优势,同时在下院也几乎有绝对的权力(在改革法案实施以前),他们当然选择后者,于是不顾资产阶级以及当时还受资产阶级领导的人民的激愤,于1815年借助刺刀实行了谷物法。1815年的第一个谷物法规定,在英国粮价每夸特【夸特是英国的重量单位,约合12.7千克。——编者注】低于80先令时,绝对禁止粮食进口。只有在达到这种价格或超出这一价格的情况下,才许可从国外自由输入粮食。然而,这个法律不仅不符合工业居民的利益,而且也不符合农业居民的利益,于是在1822年又做了若干修改。但是,这次修改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为近几年来粮价总是低廉,从来没有到过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的水平。虽然历次修改法律,议会又屡次组织委员会进行调查,租佃者仍然不能补偿自己的生产费用,于是哈斯基森和坎宁终于发明了着名的调节制,这一制度后来被他们的内阁继任者订为法律。依据这一调节制,进口税随着国内粮价下跌而提高,随着粮价上涨而降低。以为用这种方法就能保证英国租佃者获得一个高昂而固定的粮价,使他可以毫不费力地支付高额地租。然而,这一措施也没有起什么作用。这一制度日益使人不堪容忍,从实施改革法案以来,在下院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更加坚决反对谷物法了,于是罗伯特�6�1皮尔爵士在组阁一年以后,就不得不降低关税。
反对谷物法的反对党也组织了自己的力量。由于粮食腾贵而不得不给工人支付较高工资的工业资产阶级,不惜任何代价力图废除这些它所痛恨的法律——代表农业利益的旧统治(而且这种统治使其他国家易于同英国工业进行竞争)的最后遗迹。1838年底,曼彻斯特的几个大厂主创立了一个反谷物法协会;这个协会的势力在曼彻斯特近郊和其他工业地区迅速扩展开来;反谷物法协会后来称为反谷物法同盟,它组织募捐,创办杂志(“反谷物税通报”),并出资派遣演说家到各地去,利用一切英国惯用的鼓动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反谷物法同盟成立的最初几年里(这正好是处于萧条状态的那四年),其言论是极端激烈的。当1842年初萧条变为真正的商业危机而使全国工人阶级陷于可怕的贫困时,反谷物法同盟就成为真正革命的同盟了。它的口号就是耶利米的格言:“饿死的,不如被刀杀的”;它的机关刊物明确地号召人民去造反,并以“长枪和火把”威胁土地占有者。它的巡回鼓动家们走遍了全国各地,到处宣传鼓动,他们所用的语言,比之他们的机关刊物也并无逊色。群众大会一个接着一个召开,递交议会的请愿书一份接着一份散发,而且正当议会开会的时候,同盟也就在紧靠议会大厦的隔壁同时召开代表大会。当皮尔不顾所有这一切,对谷物法只作修改而拒绝废除时,这个代表大会就声明说:
“人民对政府再也没有什么可指望的了;他们应当只靠自己;必须刻不容缓地立即停止政府机器车轮的转动;使用言语的时刻已经过去,行动的时刻已经到来;应该相信人民不愿再为穷奢极欲的贵族而活活饿死,如果这一切都不行,还有一个能够迫使政府让步的办法:必须(全国大工业城市的大厂主和市政官吏的这个代表大会就是这样声明的)把人民派遣到产生各种贫困的农业区去;但是人民不应该象一群温顺的‘贫民’似的而要象‘去仇敌那里扎营’似的开进去。”
❼ 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它在当年究竟有多么强大
日不落帝国(西班牙语:el imperio en el que nunca se pone el sol,葡萄牙语:o império no qual o sol nunca se põe)是指太阳无论何时都会照在其领土上的帝国,通常用来形容繁荣强盛、在全球七大洲均有殖民地并掌握当时霸权的帝国。而如今该词在一定的场合用来形容帝国主义,而未必特指某一统一的国家政体,历史上一共有两个国家先后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它们分别是西班牙帝国和大英帝国。
而日不落的说法要追溯到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上的一次演讲。而在旧约中一个类似的概念可能早于希罗多德,其中诗篇谈到了弥赛亚王:“他要执掌权柄,从这海直到那海,从大河直到地极。”
大英帝国
西班牙帝国衰弱后,第二个获得“日不落帝国”称号的是大英帝国。
美国的扩张
在近年来,该词被转义并引入美国的政治语言。《美国历史导读》一书中描述了原来的十三个殖民地如何和在不列颠帝国扩张的“风头浪尖”独立,接着谈到,然后“美利坚合众国自己变成了一个帝国,影响力最终超越了曾经是最伟大的不列颠霸权。今天,独立两个多世纪过后,在美国政府、公民和海外驻军所拥有的领土上,或者在美国霸权控制下的美国势力范围中的国家上空,太阳永不落下。”
而“日不落帝国”一词究其原意,则部分老牌殖民帝国都符合条件,如葡萄牙帝国、荷兰殖民帝国和法兰西殖民帝国,在它们的领土上空太阳也不会下沉。“日不落帝国”一词扩展应用于这些国家,则和“全球帝国”的概念相重合,即只要符合“领土上空太阳不落”条件的全球帝国都可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❽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是在什么时候
七年战争胜利后的1763年,英国首次骄傲地自称“日不落帝国”。不过二十年后因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失败,英国被迫收起自傲心,暂时取消日不落帝国的自称。
1815年英国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胜利,又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国际政治军事强权地位,工业革命更让英国成为无可争辩的经济强权,因此1815年彻底打赢第二次百年战争后,英国又开始自称日不落帝国。
到了20世纪中叶,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和英国国力的日渐式微,其殖民地纷纷独立,与此同时,新兴霸权国家美国的崛起,也促使大英帝国逐渐瓦解。如今,英国和它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国家组成了一个国际组织——英联邦以取代大英帝国。
(8)1815年英国处于什么状态扩展阅读:
西班牙帝国是世界上第一批全球帝国之一,也是第一个被冠以“日不落帝国”称号的国家。
15世纪末,收复失地运动成功后,西班牙统一,迅速走向海外扩张道路。16世纪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的先驱,并在各大海洋开拓贸易路线,使得贸易繁荣,西班牙横跨大西洋到美洲,从墨西哥横跨太平洋,经菲律宾到东亚。
16世纪中期开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利用美洲采矿所得的金银取得更多军费,以应付在欧洲和北非的长期战争。腓力二世时期(1556-1598年在位),虽然西班牙与神圣罗马帝国分治,但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并没有削弱,反而于1580年兼并葡萄牙帝国(于1640年失去),并在1582年蓬塔德尔加达海战成为无可置疑的海上最强霸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日不落帝国
❾ 1815年时的英国,一年收入5000英镑是个什么概念
1815年,英国人控制了欧洲绝大部分的海外殖民地,控制着海上航路和利润丰厚的转口贸易,在工业化进程中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在人均收入方面,英国人是欧洲最富裕的民族。1815 年英国的财政收入为 7100 万英镑.
英国人口, 1811年1259.7W, 1821年1439.2W 则1815年大约1300W.
可见年入5000英镑还是很客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