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832年英国议会通过选举法案材料表明英国选举制度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
1832年英国议会通过选举法案材料表明英国选举制度发生了的主要变化是调整选区,重分议席;增加新兴工业城市议席;以财产收入作为获得选举权。
解释分析:该题涉及的知识点是英国议会1832年改革,对于题目中的提问,需要围绕调整选区,重分议席;增加新兴工业城市议席;以财产收入作为获得选举权的主要依据来回答,因为调整选区,重分议席;增加新兴工业城市议席;以财产收入作为获得选举权就是主要变化。
相关知识点:
从1832年选举改革开始以后,先后通过了1867年、1884年、1918年3个人民代表法,最终取消了选举财产资格的限制。选民开始不以财产所有人的资格而以国家公民的资格参加选举。
1872年取消举手投票采用秘密投票方式。
1918年30岁以上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
1928年21岁以上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
1948年才取消了给予大学12个席位,实行了一人投一票的平等选举制。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英国议会
❷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内容及意义
《1832年改革法案》是英国在1832年通过的关于扩大下议院选民基础的法案。该议案改变了下议院由保守派独占的状态,加入了中产阶级的势力,是英国议会史的一次重大改革。
内容
1. 依旧保留1710年以来有关下议院议员的不动产条件,所以议员出身仍以地主贵族为主。 2. 下议院议席分配将郡议员人数由188席增加至253席,市代表由465席减至399席,这些市都曾是在中古时代的大都市,所以在国会有自己的市代表,但随着时代改变而荒废,故此议席需要减少。其中,五十六个衰废城市人口低于二千,失去单独派出代议士的资格,改为归入郡区选区;三十二个人口介于二千至四千人的城市,议席由二席减至一席。空出的143席中,英格兰郡区得65席,苏格兰得8席,爱尔兰得5席,而因工业革命新兴的工业城市得65席。 3. 选民资格亦有开放。在市镇中,年收入在十镑以上的房户主和年付十镑以上房产租税者,在郡乡中,年付十镑田土租税的六十年长期田地租用者、年付五十镑田土租税的短期田地租用者及年付两镑地税的自有土地者皆享投票权。选民总数由五十万增加到八十一万三千,更多中上层的中产阶级取得选举权,选民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三左右。
影响
旧有地主及旧有南部城市商人的势力受打击;增加了因工业革命而兴起的中北部城市(如曼彻斯特、利物浦)商人的参政机会;郡代表的增加有助平衡不同地方势力对选举的影响;群众对下议院的影响力上升,同时此法案也开创了日后各议会改革法案的先河。
❸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什么法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何历史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的早期议会英国议会又称威斯特敏斯特议会,英国议会制度起源于13世纪。14世纪中期,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由贵族和主教组成,称为贵族院,下院由骑士和市镇平民组成,称为平民院上院的权力高于下院。13世纪末以后,议会经常召开,议员由贵族、市民和骑士组成,由于各个阶层的利益不同,常常不在一起开会,14世纪以后,议会逐渐分成上下两院。此后,下院的权力不断扩大,15世纪末,下院已经有提出财政议案和法律议案的权力。但是,这一时期议会仍然是封建性质的等级代议机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同代表封建势力的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①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成为欧洲的商贸中心,英国资产阶级积极拓展海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②由工场主、商人、银行家、农场主等组成的新兴资产阶级迅速成长。③一些贵族也从事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活动,成为新贵族。④、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导火线: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推行封建专制,实行严厉的宗教政策,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国王查理一世更加专横,极力加强王权,与议会矛盾尖锐,引起清教徒的不满。1637~1640年苏格兰人民为反抗英王查理一世专制统治的起义。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开始:1640年,查理一世召集议会开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⑴、议会斗争时期(1640-1642年)。1640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召集议会开会,议员要求限制国王的权利。掀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⑵、内战时期(1642年-1649年):1644年7月,克伦威尔率领议会军在马斯顿荒原战役中打败国王军队。年底,克伦威尔建立新模范军。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于1645年在纳西比战役中歼灭国王军队主力。 ⑶、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 ⑷、共和国时期,克伦威尔掌握了政权,担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策。 ⑸、复辟时期:(1660-1688年)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 。 ⑹、光荣革命: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4、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规定取消国王中止法律的权力,未经国会同意,国王无权征税;和平时期未经国会同意,国王无权招募和维持常备军。《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1701年议会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提高了议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巩固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怎样理解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英国“光荣革命”后建立起来的。光荣革命以后,议会相继通过《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它们所确立的“法律至上”和“有限王权”基本原则,构成了英国立宪政治的政治基础。现代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在保留古老的宪政传统和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基础上,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 在这种政体下:1.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国王名义上有任免首相、召集或者解散议会等很大的权力。但是国王必须根据国会意愿行使行政权力。 2.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 议会制约国王权利。3.政府实行内阁制。由国王任命在议会选举中获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出任首相并组阁,向议会负责。首相身兼政府首脑是最高的决策者、领导者,是国家实际的控权者,掌有国家的行政和立法大权。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意义和影响: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它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d
❹ 请问英国君主立宪制对英国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什么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英国君主立宪制是1688年政变光荣革命后在英国建立的国家政权,也被称为议会制君主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类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极大地损害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和政府逐渐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
1、制度体现的是资产阶级向封建帝制妥协的产物,具有不彻底性,而且拥有资本主义内部民主的局限性。
①这种政治制度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终结了英国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作为英国的一个重要组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②英国议会由国王、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虽然议会和内阁掌握着实权,但议会由英国国王、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上议院是贵族议院,是西方主要国家唯一建立在贵族政治基础上的政治机构。
4、影响四是议会选举分区不均衡,没有兼顾到新兴工业城市代表的权益,上议院的权力依然被贵族把持。
①英国的改革确实促进了民主的发展,但这并不是英国政策制定者的意图。对于英国统治精英来说,改革的目的是维护贵族的统治权力,避免真正的民主。历次改革法案的设计都充分暴露了这个秘密。提出改革法案的人不想推翻甚至改革贵族,而是想从中产阶级那里获得一支准贵族增援军队,以巩固他们的地位 。
❺ 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有何意义
《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法律文件,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的性质,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❻ 权利法案对英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为限制国王的权利提供的法律保障。 2.英国从此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权利法案》最重大的影响是:以法律权利替代了君主权力。
❼ 国会改革给英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1867年的国会改革给英国的议会政治带来深远的影响。由于选民比例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势力终于占据了主导地位,1688年建立起来的、在1832年又作了某些调整的贵族寡头政治,最终不得不让位于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选民的扩大,为政党政治的发展开阔了广阔的天地;选民条件的降低,虽然工人中的上层暂时被笼络,但是也为工人政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19世纪80年代,英国又进行了几项国会改革:
1883年,国会颁布了《取缔选举舞弊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选举费用规定了一个界限,有报酬的选举工作者的数目受到严格限制。并规定对选举中的舞弊现象处以刑罚。
1884年,国会通过改革法案,实行城市和乡村一致的选举权。法案规定,凡占有每年收入不少于10镑田宅者,以及任何房主或寄宿人在投票登记前一年住进他的房屋或公寓时,都有选举权。1884年的改革只不过把1867年改革法案中规定的市民选举资格推广到农村,使农村选民人数由250万扩大到450万人。
最重要的是,1885年议会颁布的《席位重新分配法》,严格按照各区人口的多寡来分配议席,使工业中心和人口繁盛地区的代表在议会中占到了重要地位。法案规定,在15,000人以下的选区,被取消了选举权,成为其所在郡的一部分;15,000—50,000人口的选区,则保留1个议席;50,000—165,000人口的选区,有2个议席;165,000人口以上者,有3个议席;以后每增加5万人口,可增加1个议席。议席总数由658人增到670人,其中英格兰和威尔士495名,苏格兰72名,爱尔兰103名。至此,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英国选举制度的基础。
❽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有什么政治意义
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这是英国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迈出的重要一步。 旧有地主及旧有南部城市商人的势力受打击;增加了因工业革命而兴起的中北部城市(如曼彻斯特、利物浦)商人的参政机会;郡代表的增加有助平衡不同地方势力对选举的影响;群众对下议院的影响力上升,同时此法案也开创了日后各议会改革法案的先河.
❾ 英国议会通过的圈地法案对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1.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圈地运动实现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使农民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部分成为农场的雇佣工人流入城市,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大量的自由劳动者。同时,圈地运动也使家庭手工业被破坏,为工业扩大了国内市场,从而大大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发展,使英国成为17、18世纪欧洲商业的领头羊。
2. 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对农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首先是土地所有制变化:圈地运动摧毁了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大农业,使农村由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将其是经营方式的改变:土地被围圈以后,农业资本家办起农场或牧场,雇佣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进行生产。那些将土地出租给资本家的贵族,所得到的不再是封建的地租,而是资本主义的利润。过去的贵族变成了新贵族,农民则变成了农业工人,从而使农村得以资本主义化。
3. 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领主更愿意投资新的农作物,追加好的肥料,使用更好的工具,改革排水系统,采用先进的耕作方式,提高产量。
4. 加快了英国城镇的进程。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移居城市以及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的城镇数量大量增加。如圈地运动开始后居住在1万人以上的城镇居民占英国人口的比例从3.1%上升到8.8%。
5. 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阶级条件。靠圈地发家的贵族地主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他们在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中起到了领导者的作用,为资产阶级革命打下了良好的阶级基础。
6. 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圈地运动造就了大批的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自由劳动力,积累了资本,扩大了市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7. 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在圈地运动中,无数农民倾家荡产,流离失所。而政府又颁布血腥法令,不允许这些失去土地的人流浪。从这个角度说,圈地运动是一场明显的“羊吃人”的运动。
总之,圈地运动牺牲了农民的利益,积累了原始资本,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廉价的雇佣劳动力和国内市场,为英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❿ 用高中知识回答英国1832议会改革的原因及其影响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内容:
1. 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
2. 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扩大选民范围,大大增加选民人数,工业资产阶级和富农得到选举权
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工业资产阶级得以更多的分享政权,但是广大工人,雇农,妇女仍被排斥于政治之外。
3.背景: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是土地贵族(托利党)操纵着议会议员的选举。一些“衰败选区”仍有议员名额。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根本动力:工业革命。)法国七月革命的冲击。
4.影响: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这是英国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迈出的重要一步。
1832年议会改革主要包括两项重要内容:(1)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郡的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具体规定:人口不足2000人的56个城市被取消了下院议席,人口在2000~4000人之间的32个城市只能保留一个议席。空余下来的席位给予人口增多的郡和新兴工业城市,新兴工业城市得到65个席位。(2)更改选举资格,扩大选民范围。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选民人数大大增加。到1832年英国大约有16%的成年男子得到选举权。这次议会改革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工业资产阶级得以更多地分享政权。但是广大工人、雇农和妇女仍被排斥于政治之外。
1867年改革法案对议席分配再次作了调整,取消了46个“衰败选区”,空出的52个议席分给大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大城市分别增加1个议席,伦敦增加4个议席,另有9个中等城市各获得1个议席;25个议席分给兰开夏、约克等郡;1个给予伦敦大学;2个给予苏格兰大学;其余5个给予苏格兰各郡。法案还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它规定,在城市中凡拥有单独住宅的户主(不论其价值多少)和每年缴纳房租10镑以上的房客,只要在选区内居住一年以上都有选举权;在各郡,每年缴纳地租12镑以上的租佃者和每年收入5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都有选举权。第二次议会改革基本取消了“衰败选区”,使选民总数由135万增加到225万,小资产阶级和上层工人都获得选举权,英国在议会君主制民主化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但是下层工人和全部农业工人仍未获得选举权。
1884年12月,议会通过两个新的改革法案,一个是《人民代表制法》,它把城市中的“房主选举权”原则扩大到各郡区,使部分农业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这样,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选举资格基本统一起来,英国的选民总数又增加1倍,达到450万人。不过,依靠父母生活没有单独成家立业的男子,以及家庭佣人和全部妇女仍被排斥在选举大门之外。另一个是1885年1月议会通过的《重新分配议席法》。它取消了人口不满1.5万人的72个城市单独选派议员的权利,把它们并入所属各郡;人口在1.5万到5万人之间的36个城市取消1个议席,大体按照每5.4万人分配1个席位的标准,将全国统一划分为617个选区,除22个城市和牛津、剑桥两个大学选区仍保持两个议席外,其余选区均实行单一选区制,即1个选区只选1名代表。这样基本接近于平均代表制原则,对居住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的工人有一定的好处。在1918年的法案中,授予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低为21岁。成年公民普选权终于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