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光荣革命后,英国的政治制度是如何从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转变为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的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了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因为革命未有流血,因此历史学家称之为光荣革命。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为法案》,国王统而不治,国家的权力由君主转移到议会,君主立宪制政体就起源于这次光荣革命,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②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如何确立起来的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当今资本主义各国国情各异,政体亦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国家权力都掌握在经选举产生的议会手里,此即代议制.这一制度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程,至今仍显示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17世纪,最早诞生于英国.
2005年4月9日是英国查尔斯王子再婚的日子,据英国媒体报道,来自世界各国的新闻机构早在半个月前就齐聚英国,并不惜花费巨资租下王子举行婚礼的教堂附近的民宅.他的婚礼因其特殊的身份备受各国关注
查尔斯是英国王储,现任国王伊利莎白二世逝世后即成为英国国王.那么今天的英国国王是否拥有昔日至尊的权力和地位呢
英国君主立宪制从建立至今并没有很大的变动,并且一直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的民主传统由来已久,在13世纪初,英国贵族就强迫英国国王签署《大宪章》,它的精神是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骑士和部分市民的利益,把主权置于封建习惯法的约束之下.1258年,大贵族又起草《牛津条例》,强迫国王按照与重要大臣协商的原则来治理国家.13世纪英国议会制基本形成,它对王权起着限制性作用.14世纪上半叶,英国议会有所发展,出现了上下两院.因此英国有"议会之母"的称誉.
上议院又叫贵族院,下议院又叫平民院(由资产阶级组成).
上议院拥有最高诉讼判决权(类似于
最高人民法院),下议院拥有最高立法权(类似于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英国议会大厦
早期英国议会
英国议会大厦
英国议会大厦
天河区人民法院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促进资产阶级和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新贵族形成和壮大,他们要求分享政治权利,建立能够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权.另外,17世纪以来,国王詹姆士一世和其继承者查理一世厉行君主专制,经常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导致资产阶级与王权的矛盾日益尖锐.
斯图亚特王朝的皇帝詹姆士一世说:"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做什么是无神论和渎神一样,作为一具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者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洛克说:"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时,人民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几经反复,封建的斯图亚特王朝多次复辟,直到1688年,议会中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辉格党"(自由党)联合一部分代表封建地主利益的"托利党"(保守党)发动宫廷政变.这就是英国历史上女婿登基,丈人逃亡的"光荣革命".它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因为它实现了资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愿望.
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在议会中的优势,通过了一系列法案来限制国王的权力,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和约束国王的统治权.保证议会的立法,司法和军事等大权.使得议会的权力大于国王的权力.
它确立了一种新型的资产阶级的政体形式,即君主立宪制,在当时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有人说:"英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请问这句话说明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革命前
议会为国王服务,因为国王的权力大于议会.
革命后
国王为议会服务,因为议会的权力大于国王.
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君主没有实权,并且要遵守法律,政府必须依照法律的要求治理国家.
请你具体分析英国国王的权力和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光荣革命"之前
英国实行君主专制,英王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光荣革命"之后
议会的权力超过王权.
责任内阁形成之后
国王的行政权转交给内阁首相.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
国王成为有名无实的"虚位元首",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他只能依据议会和内阁的意志行使自己的权力.那么国王还拥有哪些权力呢
名义上依然是国家的最高元首,议会通过的法案形式上需要经过国王的签署后才能生效;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接受国书,派遣大使.处理一些礼节上的事务.即所谓的"临朝不理政"
一位近代英国的宪法权威人士曾经说:"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的面前,
她也不得不签字."
责任内阁的产生程序
下议院议员
由选民普遍选举产生
内阁首相
由国王任命在下议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
内阁大臣
由首相提名,国王批准
产生方式
上院议员世袭产生
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选产生,每位参加竞选的议员必须以某一政党党员的身份参加.若来自同一政党的议员人数超过下院总议员人数的一半,该政党的领袖自动成为新一届政府首脑.内阁政府要对议会负责.
首相与内阁的职权
内阁名义上对谁负责,实际是上对谁负责
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和首相负责.
谁握有行政和立法大权,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首相,首相可以解散议会和内阁,议会也可以弹劾首相.
③ 英国君主立宪制如何确立
(1)17世纪的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到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在英国最终确立。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来约束国王的权力,后来,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对王权做了进一步的具体限制,并且把包括国王继承权和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的权力都掌握在议会手里。通过这些法律文献,国家的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2)通过19世纪的议会改革,选举权不断扩大,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得到长足发展;随着责任内阁制的确立,两党制的发展,英国现代意义上的君主立宪制日趋完善起来。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国王是国家元首,但统而不治;奉行议会至上和分权制衡的原则。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有利于缓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促使英国进入到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它顺应了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的社会的历史潮流,促进了资产阶级政治文明的发展。对于欧洲和北美地区,以及其他英国海外殖民地的政治文明进程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迄今为止,从世界范围来看,代议制度成为众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努力实现民主的重要实践途径。
④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背景和兴致
背景: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光荣革命。确保了新兴资产阶级绝对的统治领导地位的确立。性质: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 英国君主立宪制是怎样建立并完善的
13世纪中期是萌芽时期。
1688年“光荣革命”事实上确立君主立宪制。
1689《权利法案》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
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是其发展时期。
19世纪中期以来是逐渐保守、定型时期。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融为一
体的混合物。
国王是国家元首,但由议会掌权,国王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的象征地位更突出。
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君主立宪制,以议会内阁为核心。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19世纪中期以来,逐渐转移到内阁和首相手中)。
⑥ 如何认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英国君主立宪制是英国的政体形式,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各阶级、各社会阶层反复斗争和较量的结果,是英国特殊国情下各阶级之间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2)英国君主立宪制国家的主要机构有国王、议会和内阁。其中,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主要扮演立法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从议会产生,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国王按内阁的意志行使形式上的权力,承担国家元首等礼仪性职能。国王、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既有分权,也有制约,体现了英国政体运行的特点。 (3)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看,王室、议会和内阁都是由资产阶级和贵族代表组成的;从政策层面看,右翼的保守党历来是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捍卫者,这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
⑦ 为什么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就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这是由君主立宪制的性质所决定的,君主立宪制是由新兴资产阶级所确立,议会也是资本家控制,因而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⑧ 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历程,全面一点的
1.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建立、发展和完善过程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较复杂,基于时间发展的线索图说明比较清晰.它起源于13世纪的《大宪章》和议会制度,17世纪《权利法案》颁布最终确立了议会主权,君主立宪制初步确立.18世纪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使国王的行政权力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组织形式形成.伴随着19世纪两党制的发展和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扩大选举权,君主立宪制走向深化.总之,从横向看,英国的制度发展表现为君主立宪制度的初步确立,内阁制度的形成,议会选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几个过程;从纵向来看,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实际上是国家权力重心的不断下移即由君主转移到议会,由议会转移到人民的过程.
⑨ 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如何形成的
【形成历史】
孟福尔议会
1263年,英王亨利三世无视《大宪章》,指定亲信取代具有否决权的15人会议。国王同贵族之间以及贵族内部出现纷争,以西蒙·德·孟福尔为首的贵族反对派在内战中获胜,他于1265年在威斯敏斯特宫召集会议,出席的除循惯例有僧俗贵族外,还有每郡2名骑士代表、每大城镇2名市民代表,史称“孟福尔议会”。
一般认为这是英国议会的开端。
爱德华一世
1295年,爱德华一世(1272~1307在位)为筹集战费又召集议会。其成分同前一次议会,约有400余名议员出席。此后议会仿此例经常召开,这次议会有"模范议会"之称。由于贵族议员和市民、骑士议员的利益、要求各不相同,经常不在一起开会。
中世纪时期
从14世纪以后,议会逐渐区分为上、下两院。以后,下院权力不断扩大,到15世纪末,已有提出财政议案权和法律议案权。但总的说来,中世纪时期的议会是封建性质的等级代议机构,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
都铎王朝后期,代表封建势力的国王同代表资产阶级、新贵族利益的议会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同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同代表封建势力的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
《权利法案》
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迎立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同时登位。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于1689年召集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从法律上确认“议会主权”原则,给王权以很大限制。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擅自批准法律、废除法律或中止法律之实施。并规定,国王必须是信奉英国国教者,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结婚者不得继承王位。专制君主为受宪法约束的立宪君主所取代。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初步确立。
权利法案内容
1.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利。
2.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
逐步确立的过程
随后议会又制订了《叛乱法案》,规定平时国王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能征集和维持军队,而且这支军队只能保持一年。为了防止国王排斥议会而独断专行,保证议会能定期召开,议会在1694年制订了一个《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英国议会在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英国国王的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英国国王必须加入英国教会;同时,还对国王的其它一些权利作了明确限制。
上述一系列法案的实施,使议会权力超过王权,国王“统而不治”的君主立宪制更加不可撼动。
【简介】
英国君主立宪制,是1688年政变(见光荣革命)后在英国建立起来的国家政体, 也称议会君主制或立宪君主制,属资产阶级民主制政体类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
⑩ 英国为什么要确立君主立宪制
英国的共和制尝试失败后,当时的情况需要有一个统治者来平定混乱的政局.但资产阶级不可能再将自身命运交付给一个封建统治者,因为二者的阶级利益是完全对立的.因此他们采取了颁布《权利法案》,并逐步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