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军装备的火枪和火炮什么样子求科普
1.兵器清军使用的冷兵器主要有刀矛弓箭等,热兵器(即火器)并不是中国发明研制的,而是仿造明代从西方引进的“鸟铳”、“佛郎机”、“红夷炮”等,其形制功能比英军落后了200多年。例如,清军使用的鸟枪,枪长2.01米,射程约100米,射速为l—2发/分钟,且质量低劣,严重老化,有的使用了166年尚未更新换代。而英军则配备了在当时世界上相当先进的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和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前者枪长1.16米,射程约200米,射速为2—3发/分钟;后者枪长1.42米,射程约300米,射速为3—4发/分钟。这样的射速、射程都是清军的鸟枪所无法企及的。
2.火炮清军火炮与英军火炮在式样和机制原理上大体相同,主要差别在于制造工艺和质量。
①在铁质方面,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冶铁技术进步显着,为铸造高质量的火炮提供了高纯度的优质铁;当时中国的冶铁技术落后,炉温低,铁的杂质多,使造出的火炮十分粗糙,气孔气泡多,放炮时很容易炸裂,伤及炮手,且填充的火药量少,威力不大。
②在铸炮工艺上,英国已使用了铁模等工艺,火炮的各种尺寸比例和火门的设计较合理,射击精确度高;当时中国还沿用落后的泥模工艺,铸件毛糙,不懂各种尺寸比例和火门的设计,射击精确度低。
③在炮弹种类及质量上,英军装备的有实心弹、霰弹、爆破弹等性能不同的炮弹;而清军使用的只有一种效能最差的实心弹,且有弹体粗糙和弹径偏小的缺陷,影响了射程和射击精确度。
清军在火炮管理上也很落后,没有建立定期造换制度,任凭风吹雨淋,炮身锈蚀,有的火炮竟是明代铸造的,严重老化,几乎不能用。
3.火药由于科学的发展,英国已掌握了火药爆炸的化学原理,自然也掌握了火药的最佳配方,即枪用发射火药为硝75%、硫10%、炭15%,炮用发射火药为硝78%、硫8%、炭14%。并且英国的火药生产已进入近代工厂的机械化生产阶段。相比之下,清军的火药配方则是根据经验来进行的,含硝量高,容易发潮,难以久贮,爆炸效力低,且处于手工业作坊或手工工场生产阶段。
4.舰船这是双方武器装备差距最大的地方。英国海军居当时世界之最,其主要作战军舰仍为木制风帆动力,但性能却远在清军水师之上,具有以下优点:①使用坚实木料制作,船体结实;②船体下部为双层,抗沉性好,还用金属材料包裹,能防蛀防朽防火;③船上有两桅或三桅,悬挂十余面帆,能利用各种风向航行;④安炮多,从10门到120门不等。工业革命后期出现的蒸气动力铁壳轮船,也已开始装备海军。它们航速快、机动性强,大大加强了英国海军的实力。
清军的水师主要有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两支,其任务并非出洋作战,而是近海巡辑,守卫海岸,作战对象也仅限于海盗。清军水师的舰船最大的缺陷就是船小,清军最大的战舰,其吨位尚不及英军的等外级军舰,安炮最多的战舰,其火炮数量也只相当于英军安炮最少的军舰。闽浙总督邓廷桢在对中英双方舰船作比较后说:“炮船之力实不相敌”,“此向来造船部定则例如此,其病不尽在偷工减料。”即便如此,清军战舰的在航率也很低。鸦片战争前,福建水师共有舰船242艘,在营驾驶者118艘,在航率仅为48.8%。清军水师的落后,使清军在鸦片战争中根本不敢以水师出海迎敌,而只能放弃海上交锋,从而丧失了主动权。英军以其强大的海军,横行于中国海面,决定了战争的时间、地点和规模。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在兵器、火炮、火药,还是在舰船上,清军都远远落后于英军。还有清政府在武器装备战略指导上的失误。
明末清初,中国的军事科技并不比西方逊色,而在康熙朝之后,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急剧拉大了。明清之际战争频繁且规模较大,对武器装备的要求较高,为克敌制胜,无论是明政府还是清政府,都很重视引进和制造先进武器。而在康熙平三藩和收复雅克萨后,清朝进入了一个长期的相对和平的时期,此后对西北、西南边疆及内地镇压起义军,清军在武器装备上都能保持优势。这种情况使清廷放弃了研制新的武器,而是着力于垄断这种优势的军事技术,不让民间和对手掌握。以中国明清之际从西方引进的“开花炮弹(一种爆破弹)”技术为例,这种较先进的技术在康熙后一直为御林军所专有,久而久之,人们都不记得了。在鸦片战争时,连主持海防的林则徐和造炮专家黄冕都不知“开花炮弹”为何物。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出师西征,在陕西凤翔发现明末的“开花炮弹”,不禁感慨道:“利器之入中国三百余年矣,使当时有人留心于此,何至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清政府在武器装备指导思想上的保守,使清军在鸦片战争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❷ 在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和中国的武器对比(最好有具体型号)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鸦片战争的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中国的鸟铳长矛不敌英国的
洋枪。但是实际上的差距是多少呢?就让从火枪和弓弩的对比上看看其差别。
按照何立波《鸦片战争时中英双方武器装备之比较》一文,在鸦片战争中,英军
使用的火枪型号为两种:Brown Bess前膛燧发火枪和Baker前装滑膛燧发火枪。以
下是两种枪的参数:
Brown Bess前膛燧发火枪
这是着名的印第安式Brown Bess前膛燧发火枪的照片。枪长1.42米,枪管口径
0.76英寸,子弹口径0.71英寸。这种枪还有一种更早期的长型号(long
land pattern)。该型枪曾经在拿破伦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等战争中被大量使用,
英国装备过大约300万支该种火枪。
Baker前装线膛燧发火枪
这个是Baker前装线膛燧发火枪,1.16米长,0.75英寸口径,使用和Brown
Bes相同口径的子弹。滑膛式Baker的资料没找到。照说Baker的滑膛枪只在1800
年和英国陆军及东印度公司有合约,不该在1840年仍然有使用。而且做的规格应
该就是Brown Bess前膛燧发火枪的规格。参考鸦片战争中两种枪的射速,Baker的
射速相当于Brown Bess的2/3。如果都是滑膛枪的话差别不该那么大。我认为在鸦
片战争中使用的伯克式燧发枪应该就是上面这把线膛枪。
为了方便对比,我在这里引入中国一种着名的远程武器——神臂弓的资料。大家可
能认为我在冒傻气,拿宋代的弩箭和19世纪的火枪相提并论,哪有的比?别着
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神臂弓
这是我国宋代大量使用的一种弩弓,式样是从西夏流入的。弩身长三尺二寸(约
一公尺),弩弓长四尺五寸八分(1.43公尺),两弭各长九寸二分(0.29公
尺),?y长四寸,两闪(?y和弭之间)各长一尺一寸一分,弦长二尺五寸(0.78
公尺)。箭长数寸。
但凡我们评价一样远程武器的优劣,不外呼考虑三点:射程,射速,杀伤力。如
果从经济上说,还要考虑造价和制造周期,以及训练周期。
先说射程,按照记录,Brown Bess前膛燧发火枪的最大射程是300码左右,有效
杀伤射程约80码(约72米,一说50码,即45米),超出这个距离被打中的人可说
是运气极背。英国陆军的汉格上校(Col. George Hanger)上校在1814年写下这
么一段话:
如果一个士兵的枪膛不是制造得很糟的话(许多都很糟),可以打中80码外的人
形靶、甚至是100码;但是如果一个士兵在150码外被敌人用一支平常的枪瞄准并
打伤的话,那么他真的就是非常倒霉了;至于想用一支平常的枪射击200码外的人
的话,你不如改为射击月亮,两者打中目标的机会都是一样的。
大家可记得电影《与狼共舞》的开头,一心想死的男主人公策马在南军阵前来回
跑了两趟,竟然毫发无伤,其实是相当写实的。当时美国南方工业不发达,南军
武器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一支Whitworth线膛枪要价美金500大元,可以买20头
牛。所以南军没多少支线膛枪。滑膛枪的准确性又那么的差,打不中策马狂奔的
人一点都不奇怪。但是南军如果想依样画瓢那一定会死的相当难看,北方军的武
器全部在大陆制造,一支sharpes线膛步枪只卖43元。所以多数是线膛枪。扯远
了,赶紧兜回来^_^
Baker线膛枪的最大射程因为膛线的缘故射程有所下降。但是得益于膛线的稳定作
用,其有效射程有200米以上。不过由于射速很低,英军并未大量装备线膛枪。原
因在后面祥述。
古代弓弩的普遍最大射程为300米左右,而神臂弓的最大射程更是达到了500余
米,而且准确率很高,可以精确瞄准。欧洲到现代也还有弓弩射击比赛。一个训
练有素的弩手可以准确地命中200码外。一个瑞典着名的神射手威廉.泰尔射中自
己儿子头上的苹果用的就是弩弓而不是弓箭。如果那个总督使坏让他用滑膛枪去
射,估计小泰的脑袋就要开花了。下面这个是瑞士的泰尔父子铜像,眼力好的朋
友可以看到泰尔肩上扛着的弩弓,儿子手上捧着被木羽箭(英文叫bolt,有别于弓
箭arrow)洞穿的苹果。
然后再来看射速,英国在18世纪已经采取纸包弹药以利装填,整个程序还是快不
起来。按照官方训练手册的记录,Brown Bess前膛燧发火枪发射一次需要经过12
个步骤,1834年时英国陆军测试使用雷管的前膛枪时的记录显示,即使是技术纯
熟的士兵每分钟射速也不过三发;这还是在没有战斗压力下的成绩。在实战时,
由于种种因素影响,能够维持每分钟两发就算不错了。而且士兵在战场上慌乱之
际非常容易出错。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在装填后忘了将通条抽出枪管,一扣扳
机,通条就不知道飞到那里去了,自然无法再装填。
另外常见的错误是在忙乱之间误将弹头而非火药先塞入枪口,造成不发弹,士兵
只能退出行列到后面慢慢把弹头挖出来。大家不难想象用通条去挖装填了火药和
子弹的枪管是多么愉快的一件事。就这还算是先知先觉,要知道当时火枪是队列
齐发的,那么多枪一起发射的情况下许多士兵在战斗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没有
开枪,有没有哑火,往往多次装弹。
在1863年美国内战的盖兹堡战役后北军清理战场,发现双方士兵遗留在战场上的
37,574支步枪中,枪管中还有子弹的有24,000支,其中有一颗弹头的有6,000
支,误塞了两颗弹头的有12,000支,塞了3到10颗弹头的有6,000支,最高记录是
一支枪中塞了23颗弹头,怎一个强字了得。
比较起滑膛枪,Baker线膛枪就更麻烦了,由于使用线膛枪的时候弹头与膛线必须
紧密咬合,无法像滑膛枪一样使用直径较枪管内径还小的弹丸,因此前膛来复枪
的装弹十分困难而耗时。射速一分钟有一发就算不错了。为求维持大量火力,当
时各国的正规部队仍然配备滑膛枪,只有少数前卫部队(skirmisher)才配备线膛
枪。直到1849年,法国陆军上尉Claude-Etienne Minie发明了弹底有凹孔的弹头,
子弹发射时的气体会经由这个凹孔将弹头底部撑大,跟枪管的膛线咬合;这么一
来,弹头直径可以做得比枪膛内径小,才解决了前膛来复枪装填困难的问题。
再来看神臂弓,这东西的射速大约是3-4发每分钟,而且操作十分简便,简单到大
家很难想象竟会有人能装错。下图是神臂弓的装填过程。唯一的问题是神臂弓需
要人手拉弦,发射次数太多容易疲劳,速度会减低。可是火枪连续发射以后一样
会因枪管发热造成炸膛或者子弹威力减弱的情况。
最后说说破坏力,不论是Brown Bess还是Baker火枪,用的子弹口径都一样,威力
相当不错,因为铅弹体积小,力量集中,常常嵌入骨头里面无法取出。而且子弹
在体内的弹道通常都不是直线,造成的伤害是普通冷兵器不及的。
神臂弓的穿透力甚至比火枪子弹更强,按照记录它发出的弩箭可以穿透两层铁
甲,连普通火枪子弹都未必能做到。但是破坏力却不如枪弹,伤口也比较容易处
理。但是弩箭也有优点:可以涂毒或者加装炸药。
再说造价,神臂弓的材料是山桑木做的弩身,檀木做的弩梢,铜制的扳机,麻绳
做的弦。照说造价也还是神臂弓便宜。在中国不会找不到木匠做这个吧?
按照这样推断,如果当时中国以神臂弓作武器,使用同样的阵列和英军对抗,失
败的很可能是英军。可惜清朝不但不重视火器,连弓弩都不重视,这样的战斗只
能在帝国时代里面去体验了。
顺便说说英军的火炮当时使用的是葡萄弹,用一个很薄的容器内装大量的铁弹
丸,发射后容器爆裂,里面的铁弹丸将形成大面积的散射,威力极大,在鸦片战
争中一次能杀伤几十人。但是比这种炮弹更先进的开花蛋在明清时代已经在中国
生产并使用过了。
说了这么多,大家不难发现其实直到1840年,火枪仍然没能完全超越中国13世纪
使用的弩箭。中国当时别说创新,只需将以前所掌握的拿出来,也不难取得胜
利。清朝的失败,首先是制度上的失败,然后才是技术上的失败。
❸ 冷兵器火枪的发展史希望能带点图片介绍谢谢````
黑火药的本身只是一种威力中等的炸药,欧洲到了1250年才懂得了它的作用。又过了50至75年后,有人发现将黑火药装在--头开口的管壳内并点燃它,就具备了杀伤威力。
公元14世纪,随着黑火药应用于欧洲战争,在人类军事史上出现了一个新的
奇迹。将硝酸钾、硫黄和木炭的混合物装在密闭容器内,利用点燃后产生燃烧气体的爆炸力,使兵器和兵器系统具备了比以往的任何兵器大得多的杀伤力。不过,早期的火枪命中率低,射程短,射击速率慢而且使用起来极不灵便,甚至早期火枪的杀伤力实际上还不如同时代的长弓和十字弓。但是,火枪的使用比较简便,步兵经过短时间的训练便可很快掌握,相反,要有效地使用十字弓,就得经过几个月时间的练习,而要真正精通则需数年时间的刻苦训练。因此从冷兵器到黑火药兵器之间有着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转变过程。经过年长日久的发展阶段,黑火药兵器才逐步代替长矛、十字弓和长弓,成了战场上威力空前的兵器。
法国直到1566年才淘汰了十字弓,而英国则到1596年才正式将火枪作为步兵武器。同样,奥斯曼帝国的军队,特别是它的骑兵部队极不愿意废弃早已用惯了的弓箭。公元16世纪,土耳其的精锐骑兵拒绝用火枪代替手中的弓,兵器的更换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直到l7世纪末,十字弓和长弓才完全从战场上销声匿迹。
炸药和火枪的出现并成为战场上的主要兵器,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必须看作是世界各地技术并行发展的综合结果。尽管世界各国都在发展黑火药和火箭兵器,而中国和欧洲又在差不多同一个时期里启用了原始的枪炮,然而,枪炮在西方的发展速度却比别的地方快得多。到了1350年,大口径的枪和最初的手枪在欧洲已经相当普遍,中国则早于一个世纪前就开始使用原始的竹火箭来恐吓敌军或进行火攻了。
铸铁技术的发明是促使黑火药兵器发展的最重大最突出的技术进步。在整个中世纪时代一直延用着陈旧的冶炼技术。新技术的出现,例如用水力锤粉碎矿石,利用水力进行锻处理,以及用水力驱动更大的风箱等,使得熔炼物有可能达到很高的温度,使铁液化并吸进碳,这样铁溶液就可以从炉底通过粘土封口流出来,进入预先准备奸的砂和粘土制成的模子。从14世纪开始,莱茵河沿岸的高炉就能生产出各种形状的铸铁。由于铁比较便宜,因此铸铁产品的市场迅速扩大。15世纪中叶,发明了用铅将银从含银的铜中分离出来的方法,这样,铜和青铜的铸造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发展轻型手枪是跟比较大的枪同时发明生产并得到发展的,因为,如果枪的尺寸较小,那末枪管的锻造和铸造也就比较容易。最早的手枪只是由一根很短的枪管构成,用铁或黄铜制造,长度不到10英寸,口径为25至45毫米。用一只手持枪,另一只手射击。火门通常在枪管的上方。这样小的枪很难掌握好瞄准,枪管会很快发烫以致无法用手握住。因此,有时只好把它们装在木板上进行射击。有迹象表明这种兵器曾经在法国克莱赛战役被使用过。不久在它们的基础上逐步研制成了各种各样的手枪。
约在14世纪中叶,发明了枪托或称枪柄,用来支持手枪的枪管。起初枪管只是简单地夹在一根四至五英尺长的木杆上,这样,纵然是有了一个依托,但命中率仍然很低。
由于当时火药的质量不高,因此也影响了枪的效能。火药在运输过程中,比较重的硝酸钾沉到了下面,而比较轻的炭则跑到了上面,射击前必须将火药稍稍地重新加以搅和方能使用。另外,在细小的粉末火药颗粒之间缺少足够的空隙,爆炸也就不能充分地进行。由于黑火药存在这些缺点,因此它的用量特别大。往往火药要占据枪管四分之三的容积。当火药装好后,在枪管上面要放一木栓(称为弹底板),最后装上弹丸,这时候弹丸实际上已经放到了枪管的口子上了。由于火药燃烧得又慢又差,因此不得不在枪弹内放上一些碎布片和粘土,让火药有足够的燃烧空间,使枪膛内的压力逐渐增大。所以,起初手枪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杀伤威力,可以说只是一种心理战的武器。火药爆炸时所产生的巨大声响,烟尘和火光往往使敌人骑兵的马匹惊吓不已。
15世纪发明了粒状火药,从而解决了手枪火药爆炸所应达到的压力问题。由于构成粒状火药的三种成份处于稳定不变的状态,加之火药颗粒之间有均衡的空隙,因此粒状火药的爆炸更加均匀,几乎做到了即时爆炸。
早期的手枪用上了这种新的火药之后,最大射程可接近200码。不过实际有效射程仅为50码。与长弓相比,虽然手枪的穿透力要大得多,但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长弓在速度、攻击目标的数量,精确度和机动性等方面一直处于优势。之所以手枪的使用不够灵便,原因之一是它需要点火。点火的方法是将一块烧红的炭或一片烧红的铁插进枪的火门。为此,土兵就总得站在靠近火的地方,要射击时便从火里取出炭或铁块进行点火。
最初的枪精确度很低,部分原因是很难握住枪柄。通常左手握在枪管后面的地方,左臂和身体夹住枪托,另一只手用来点火。有时,土兵将枪托支在地上
..
率仍然很低,到16世纪70年代时,每三分钟发射二发子弹就是极好的了。尽管它还有许多不足,但毕竟是最早可以真正用于实战的轻型黑火药兵器。而且在后来的一个世纪里,始终是步兵的制式武器。由于它的穿透力比较小,而步兵又越来越多地使用盔甲,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既能穿透金属盔甲又能阻挡敌人重骑兵进攻的新型兵器。
滑膛火绳枪是西班牙人研制成功的一种较重型的兵器,其弹道特性也有所改进。16世纪30年代在意大利战争中初次用于阵地防御。它的枪管变得更长,发射的弹丸更重,可以穿透盔甲,阻击骑兵的冲锋。枪管的延长和火药的改进使枪弹具有更高的速度,射程也更远。另一方面,由于枪变得很重,因此,实际上象一门小型的加农炮,其机动性也差了,最初滑瞠枪长达6至7英尺,重25磅,甚至更多,弹丸重10至14分之1磅。虽然赞成滑膛枪的人声称,如果火药质量好,这种枪能击毙600步(一步等于0.75米)开外的人。但是,实际上它的有效射程远远不足200码。后来虽然几经改进,一直到它代替火绳枪的时候,重量仍达14磅以上,而且必须孜在叉形支架上才能射击。
火绳枪只能在气候干燥的时候使用。火绳的消耗量很大,而且在战斗开始前和战斗进行时火绳必须始终闷烧着,因此,非常容易发生危险。夜间作战时易暴露,有时土兵携带的弹药会发生爆炸,火药的供应工作也十分危险。由于火绳必须在战斗之前就点燃,因此,有时部队遭到突然袭击时不能及时地进行还击。
16世纪出现了一种机械式点火装置,即用二硫化铁或燧石与钢片撞击产生火花,点燃火药池内的引火药。还有一种转轮点火开关,曾对骑兵武器及其战术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但这种装置价格太贵又很娇气,因此无法普遍采用。骑兵和特种步兵曾经使用过这种点火开关,不过这种枪从未作为步兵的主要兵器取代过火绳枪。
另一种使用燧石与钢片撞击的点火装置名叫弹簧点火开关,其结构是枪管侧面有一击铁,击铁夹着燧石,扣动扳机时,一个V形弹簧将击铁松开,核击装在绞链上的弯钢片,钢片盖在引火药池上,这样就产生一片火花,将子弹射出。火药池上有一保护盖,用来防止雨水进入和火药溢出,盖子在射击前通过扳机打开,装上弹药后再用手盖上。
公元16世纪,当作战中已经有条件使用火枪兵器的时候,战场上却仍然被长矛方阵和披盔甲的重骑兵这两种敌对的突击作战体制统治着。当时枪在战场上的主要作用是加强长矛方阵的防御力量,或者专门用来保护战壕和堡垒等防御工事。
早期的火枪精确度差,射程短,发射速率低,很笨重,使用很不灵便,因此使用火枪的士兵比长弓兵和十字弓兵更容量遭到敌人的袭击。在一般情况下,火枪不是单兵使用的,而是以密集队形进行齐射,并用来对付密集的敌人,以求总有一些子弹会击中一些敌人。在近距离内进行密集的齐射时,枪的精确度就显得不太重要了,再加上子弹的冲击力和穿透力,因而火枪比早期的投掷式兵器具有更大的杀伤力。但是,15世纪时,用枪进行密集射击的部队容易受到敌人的攻击,因此还得借助子长矛兵和防御工事的保护。如果以最大射程作骚扰射击,或者在大规模战斗开始之前进行散兵袭扰,这种枪的用处就非常有限。
由于火绳枪手、滑膛枪手和炮手在作战时不可能既用火枪,又用格斗式冷兵器,因此,他们一直仍处在辅助部队的地位,大多编成较小的战斗队形,附属于密集的长矛兵部队,与长矛兵分开但又不独立进行战斗。在早期的意大利战争中,火绳枪和十字弓之间冲突的情况表明,前者的各种战斗性能均占优势;不过火绳枪与英国长弓之间并没有发生过十分直接的冲突,因为随着上个世纪中叶英国人被逐出欧洲大陆之后,长弓实际上已经从欧洲消失。这两种兵器在作战中的性能记录表明,总的来说,在16世纪中叶之前,火枪的杀伤力并不高于长弓。在射击精确度、射程、发射速率、轻便性以及生产制造等方面,长弓明显地优于当时处于初级阶段的火枪。与弓箭相比,火枪发射的一或二盎司重的弹丸具有更大的和更容易使人伤残的冲击力(包括穿透力),由于当时的火枪在任何情况下无法进行精确的瞄准,因此也不需要进行长期的训练;另外,枪弹所引起的伤口常常会引起血液中毒,这些方面也是枪的优点。由于这两种兵器各有利弊,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因此,在英国军队中长弓的废弃过程十分缓慢,甚至直到18世纪,英国还有人企图让长弓东山再起,这一点是并不奇怪的。
公元16世纪,由于火枪处于当时兵器和战术中的从属辅助地位,因此它的杀伤力受到了限制。在整个16世纪里,尽管作战中火枪对长矛的使用比例在缓慢增长着,同时火枪的性能也在逐步提高,但是多数战斗是通过白刃战决定胜负的。当时杀伤力最大的兵器不是新流行的火枪,而是老式的长矛、长枪和剑。不过,火枪虽然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作战中却是不可缺少的。16世纪的军队倘若手里没有火枪,它是决不敢跟有火枪的军队交战的。火枪和长矛被纳入同一个武器体系,乃是16世纪末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战术技术课题。(立明)
❹ 喷火器的发展简史
追根溯源,人类在战争中用火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悠久。
中国在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就已把石油用于战争中的火攻,在五代时期的919年,开始出现了以铁筒喷射火洞的 “喷火”。到了北宋初年(公元10世纪末期),火药用于军事之后,军队装备了一种构造更完善的喷火器 “猛火油柜”。它以猛火油(即石油)为燃料,用熟铜为柜,下有四脚,上有4个铜管,管上横置唧筒前部装有 “火楼”,内盛引火药。发射时,用烧红的烙锥点燃 “火楼”中的引火药,然后用力抽拉唧筒,向油柜中压缩空气,使猛火油经 “火楼”点燃喷火,用以烧伤敌人和焚毁战具。当时还有一种小型喷火器,用铜葫芦代替沉重的油柜,便于携带、移动。这是史料中关于喷火武器最早的详细记载,可看作是现代喷火器的原始雏形和起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于1915年6月19日首次在比利时的贝朗古尔特区使用了喷火器。它很快引起了各国的注意,纷纷仿效研制自己的火焰武器。5个月后,俄国试制的喷火器投入战场。从此,喷火器作为火焰武器大大发展起来。30年代,喷火器已奠定火焰武器的基础。德国、英国、苏联、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国都先后制造了使用油料、油瓶、喷枪等各种不同形式的喷火器。有些国家不但发展了轻便喷火器,还同时成功地研制发展了重型喷火器,如地雷式喷火器、机械化喷火器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喷火器提供了更多的试验和使用机会。几乎所有喷火器都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包括油料的改进、喷枪的设计、油瓶和点火具的改革等。所不同的是,很多国家的喷火器始终处在试验阶段,未等到定型便又改变设计,型号更换很快。例如,在1939至1942年的短短四年间,苏联的喷火器就经历了由T型到POKO-1式、POKC-2式及POKC-3式的变化。美国M1、M2系列喷火器的变化也很快,直至M2A1-7式才稳定下来。
50年代,喷火器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不但体现在喷火器的工艺和战斗性能上,而更重要的是产生了两种动力原理不同的喷火武器。这就是:以美国M2A1-7式为代表的采用压缩气体作为压力源的喷火器;以苏联ЛПO-50式为代表的采用火药作为压力源的喷火器。前者由长短两个油瓶、压缩气体瓶、软管和喷枪等部分组成,采用压缩空气或压缩氮气作为油料喷射的动力,将受压油料从油瓶经软管送至枪口,由点火装置将油料点燃后,呈一火柱喷向目标。后者去掉了气体瓶,所有钢瓶均装油料,油瓶内设有火药筒和燃烧室等装置,利喷火器
用油瓶内火药迅猛燃烧时产生的大量气体作为油料喷射的动力,将油瓶内的油料压出,经软管流至喷枪,枪口的油料点火管与扳机接通发火,将油料点燃喷射出去。 60年代至80年代是喷火器激烈变革并飞跃发展的时期,一些国家研制了超越传统结构的新型喷火器。如美国从60年代开始另辟蹊径研究燃烧机制,探讨设计新概念。它从反坦克火箭武器中得到启发,借用各种现成的部件,于70年代初将4管便携多发火箭弹式火焰武器投入越南战场,取得效果。几年之后,定型为M202式燃烧火箭弹发射器。随后,前苏联、联邦德国等国家也研制了火焰弹式火焰武器。与此同时,很多国家仍坚持传统的液柱式,但在工艺、设计、材料、结构上进行大力改进。如意大利设计的T-148/A式喷火器,在传统的油瓶压力瓶结构上进行了改革,去掉压力瓶,油瓶兼负压力瓶功能,同时在点火具、输油管等许多方面改变设计,从而成了性能优良的现代液柱式喷火器的先进代表,并与美国M202式喷火器并驾齐驱,成为当代最佳火焰武器。
❺ 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用的是什么火枪火炮,是什么炮弹
英国使用的是M1842火枪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虽然当时已经开发出了新式的线膛步枪,但交战双方仍大量采用滑膛枪,如英国的M1842火枪就是当时顶尖水准的滑膛火枪。
在击发机构以及击发式火帽研制成功后,英国武器设计师们就开始致力于在火枪上利用这种有效的点火方式。1838年,洛弗尔M1838击发式火枪研制成功,其击发机构是仿制一支同时代的法国击发式火枪而成的。M1838火枪研制成功后,英国军方立即决定采用该枪,并对其投入生产。但在生产开始不久后就出现了诸多问题,导致生产速度大大降低,于是英国军方在同年决定将30000支燧发式火枪改造为击发式火枪作为临时应急替代品,改造后的击发式火枪被命名为M1839火枪。
在此期间,对于M1838火枪的改进工作一直没有停止,最终其被改造成了一款采用侧闭锁枪机的武器,被英国军方命名为M1842火枪。M1842火枪是英国第一支成功的新型击发式火枪,配发给前线部队使用。
M1842火枪采用全尺寸的胡桃木枪托,0.758英寸口径,全枪长1397mm,枪管长997mm,全枪质量约4.54kg。瞄具式样简单,为方形准星和固定的缺口式照门。除枪管、击发机构等之外的其他金属部件,包括扳机护圈、托底板、推弹杆等,全部采用黄铜制作。扳机护圈前方和枪托组件前方各带有一个枪背带环,用于安装枪背带。从外形上看,后来的M1851米尼厄步枪与M1842火枪基本相同,惟一的区别是,米尼厄步枪的瞄具式样更为复杂,瞄准精度也更高。
M1842火枪枪管前端可安装一个三棱形刺刀,刺刀长432mm。刺刀尾部设有可与枪管套装的套管,套管上采用了1844年研制成功的乐伏尔卡扣,这种卡扣带有一个桨状弹簧,当刺刀套装在枪管上时,刺刀卡扣与步枪上的刺刀卡笋扣合定位。取下刺刀时,只需用拇指按压卡扣即可。刺刀套管上带有一个缺口,当刺刀套装在枪管前端时,此缺口正好可以让出准星的位置,便于射手利用准星进行瞄准。
M1842火枪使用的枪弹为纸壳弹,其采用8.0g黑火药,圆弹丸质量为31.3g。配发时,每10发弹包装在一个纸包内。装填时首先用嘴咬破枪弹的底端,将弹底部的火药从枪口倒入枪管内,然后再将用纸壳包裹的弹丸从枪口装入,并用推弹杆将其压紧在火药上方。之后,将击发火帽放置到底火窝上,再将枪设置成待击状态,即可进行瞄准和击发。经过练习之后,这一操作过程仅需15~20s。一般而言,在不使用时,击发火帽会被放置在专用的火帽盒中,该火帽盒可斜挂在枪背带上,需要使用时取出击发火帽即可。
❻ 大冲锋的喷火器
原型是军团要塞2的喷火兵和胖子
原名阿姆斯特朗回旋加速喷气式阿姆斯特朗炮,资料:阿姆斯特朗乃是一个世界军事史上有着盛名的武器家族. 广义上的"阿姆斯特朗炮"是泛指由19世纪英国着名火炮专家Sir WilliamArmstrong所建立的阿姆斯特朗公司所开发的一系列大中口径火炮.该炮在日本家喻户晓,与日本近代史有巨大渊源,同时与我国也有巨大渊源. 首先,1854年美国的佩里将军率领美国东印度舰队抵达江户附近的浦贺,以完全武力威胁的姿态签订了《日美和平友好条约》.在此之前的1853年7月佩里也曾来访并要求缔结通商合约.东印度舰队的巨大蒸汽铁甲船完全瓦解了日本政府的信心,以至于后者毫无抵抗的接受了通商要求.当时东印度舰队所装配的,正是武器史上赫赫有名的阿姆斯特朗炮前期型号.这种先进的火炮给日本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此后,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的第一次大战争——甲午战争中,给自己的军舰大批量装配了阿姆斯特朗炮族的最先进型号——阿姆斯特朗120mm速射炮(mk1),重创了当时的北洋水师,给中国人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而其实当时李鸿章比日本更早意识到这种武器的可怕,便早早要求大规模装配.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克虏伯炮有药无弹,阿姆斯特朗有弹无药".) 1895年5月,由于阿姆斯特朗速射炮在甲午海战中的优秀表现,日本政府授予阿姆斯特朗公司主席威廉·阿姆斯特朗爵士二等旭日勋章. 所以,在第一个对阿姆斯特朗低气压喷射式阿姆斯特朗炮的评价中,说江户开国事件中它是主角,其实是真正的史实,并非玩笑.
❼ 鸦片战争中英武器对比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鸦片战争的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中国的鸟铳长矛不敌英国的
洋枪。但是实际上的差距是多少呢?就让从火枪和弓弩的对比上看看其差别。
按照何立波《鸦片战争时中英双方武器装备之比较》一文,在鸦片战争中,英军
使用的火枪型号为两种:Brown Bess前膛燧发火枪和Baker前装滑膛燧发火枪。以
下是两种枪的参数:
Brown Bess前膛燧发火枪
这是着名的印第安式Brown Bess前膛燧发火枪的照片。枪长1.42米,枪管口径
0.76英寸,子弹口径0.71英寸。这种枪还有一种更早期的长型号(long
land pattern)。该型枪曾经在拿破伦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等战争中被大量使用,
英国装备过大约300万支该种火枪。
Baker前装线膛燧发火枪
这个是Baker前装线膛燧发火枪,1.16米长,0.75英寸口径,使用和Brown
Bes相同口径的子弹。滑膛式Baker的资料没找到。照说Baker的滑膛枪只在1800
年和英国陆军及东印度公司有合约,不该在1840年仍然有使用。而且做的规格应
该就是Brown Bess前膛燧发火枪的规格。参考鸦片战争中两种枪的射速,Baker的
射速相当于Brown Bess的2/3。如果都是滑膛枪的话差别不该那么大。我认为在鸦
片战争中使用的伯克式燧发枪应该就是上面这把线膛枪。
为了方便对比,我在这里引入中国一种着名的远程武器——神臂弓的资料。大家可
能认为我在冒傻气,拿宋代的弩箭和19世纪的火枪相提并论,哪有的比?别着
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神臂弓
这是我国宋代大量使用的一种弩弓,式样是从西夏流入的。弩身长三尺二寸(约
一公尺),弩弓长四尺五寸八分(1.43公尺),两弭各长九寸二分(0.29公
尺),?y长四寸,两闪(?y和弭之间)各长一尺一寸一分,弦长二尺五寸(0.78
公尺)。箭长数寸。
但凡我们评价一样远程武器的优劣,不外呼考虑三点:射程,射速,杀伤力。如
果从经济上说,还要考虑造价和制造周期,以及训练周期。
先说射程,按照记录,Brown Bess前膛燧发火枪的最大射程是300码左右,有效
杀伤射程约80码(约72米,一说50码,即45米),超出这个距离被打中的人可说
是运气极背。英国陆军的汉格上校(Col. George Hanger)上校在1814年写下这
么一段话:
如果一个士兵的枪膛不是制造得很糟的话(许多都很糟),可以打中80码外的人
形靶、甚至是100码;但是如果一个士兵在150码外被敌人用一支平常的枪瞄准并
打伤的话,那么他真的就是非常倒霉了;至于想用一支平常的枪射击200码外的人
的话,你不如改为射击月亮,两者打中目标的机会都是一样的。
大家可记得电影《与狼共舞》的开头,一心想死的男主人公策马在南军阵前来回
跑了两趟,竟然毫发无伤,其实是相当写实的。当时美国南方工业不发达,南军
武器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一支Whitworth线膛枪要价美金500大元,可以买20头
牛。所以南军没多少支线膛枪。滑膛枪的准确性又那么的差,打不中策马狂奔的
人一点都不奇怪。但是南军如果想依样画瓢那一定会死的相当难看,北方军的武
器全部在大陆制造,一支sharpes线膛步枪只卖43元。所以多数是线膛枪。扯远
了,赶紧兜回来^_^
Baker线膛枪的最大射程因为膛线的缘故射程有所下降。但是得益于膛线的稳定作
用,其有效射程有200米以上。不过由于射速很低,英军并未大量装备线膛枪。原
因在后面祥述。
古代弓弩的普遍最大射程为300米左右,而神臂弓的最大射程更是达到了500余
米,而且准确率很高,可以精确瞄准。欧洲到现代也还有弓弩射击比赛。一个训
练有素的弩手可以准确地命中200码外。一个瑞典着名的神射手威廉.泰尔射中自
己儿子头上的苹果用的就是弩弓而不是弓箭。如果那个总督使坏让他用滑膛枪去
射,估计小泰的脑袋就要开花了。下面这个是瑞士的泰尔父子铜像,眼力好的朋
友可以看到泰尔肩上扛着的弩弓,儿子手上捧着被木羽箭(英文叫bolt,有别于弓
箭arrow)洞穿的苹果。
然后再来看射速,英国在18世纪已经采取纸包弹药以利装填,整个程序还是快不
起来。按照官方训练手册的记录,Brown Bess前膛燧发火枪发射一次需要经过12
个步骤,1834年时英国陆军测试使用雷管的前膛枪时的记录显示,即使是技术纯
熟的士兵每分钟射速也不过三发;这还是在没有战斗压力下的成绩。在实战时,
由于种种因素影响,能够维持每分钟两发就算不错了。而且士兵在战场上慌乱之
际非常容易出错。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在装填后忘了将通条抽出枪管,一扣扳
机,通条就不知道飞到那里去了,自然无法再装填。
另外常见的错误是在忙乱之间误将弹头而非火药先塞入枪口,造成不发弹,士兵
只能退出行列到后面慢慢把弹头挖出来。大家不难想象用通条去挖装填了火药和
子弹的枪管是多么愉快的一件事。就这还算是先知先觉,要知道当时火枪是队列
齐发的,那么多枪一起发射的情况下许多士兵在战斗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没有
开枪,有没有哑火,往往多次装弹。
在1863年美国内战的盖兹堡战役后北军清理战场,发现双方士兵遗留在战场上的
37,574支步枪中,枪管中还有子弹的有24,000支,其中有一颗弹头的有6,000
支,误塞了两颗弹头的有12,000支,塞了3到10颗弹头的有6,000支,最高记录是
一支枪中塞了23颗弹头,怎一个强字了得。
比较起滑膛枪,Baker线膛枪就更麻烦了,由于使用线膛枪的时候弹头与膛线必须
紧密咬合,无法像滑膛枪一样使用直径较枪管内径还小的弹丸,因此前膛来复枪
的装弹十分困难而耗时。射速一分钟有一发就算不错了。为求维持大量火力,当
时各国的正规部队仍然配备滑膛枪,只有少数前卫部队(skirmisher)才配备线膛
枪。直到1849年,法国陆军上尉Claude-Etienne Minie发明了弹底有凹孔的弹头,
子弹发射时的气体会经由这个凹孔将弹头底部撑大,跟枪管的膛线咬合;这么一
来,弹头直径可以做得比枪膛内径小,才解决了前膛来复枪装填困难的问题。
再来看神臂弓,这东西的射速大约是3-4发每分钟,而且操作十分简便,简单到大
家很难想象竟会有人能装错。下图是神臂弓的装填过程。唯一的问题是神臂弓需
要人手拉弦,发射次数太多容易疲劳,速度会减低。可是火枪连续发射以后一样
会因枪管发热造成炸膛或者子弹威力减弱的情况。
最后说说破坏力,不论是Brown Bess还是Baker火枪,用的子弹口径都一样,威力
相当不错,因为铅弹体积小,力量集中,常常嵌入骨头里面无法取出。而且子弹
在体内的弹道通常都不是直线,造成的伤害是普通冷兵器不及的。
神臂弓的穿透力甚至比火枪子弹更强,按照记录它发出的弩箭可以穿透两层铁
甲,连普通火枪子弹都未必能做到。但是破坏力却不如枪弹,伤口也比较容易处
理。但是弩箭也有优点:可以涂毒或者加装炸药。
再说造价,神臂弓的材料是山桑木做的弩身,檀木做的弩梢,铜制的扳机,麻绳
做的弦。照说造价也还是神臂弓便宜。在中国不会找不到木匠做这个吧?
按照这样推断,如果当时中国以神臂弓作武器,使用同样的阵列和英军对抗,失
败的很可能是英军。可惜清朝不但不重视火器,连弓弩都不重视,这样的战斗只
能在帝国时代里面去体验了。
顺便说说英军的火炮当时使用的是葡萄弹,用一个很薄的容器内装大量的铁弹
丸,发射后容器爆裂,里面的铁弹丸将形成大面积的散射,威力极大,在鸦片战
争中一次能杀伤几十人。但是比这种炮弹更先进的开花蛋在明清时代已经在中国
生产并使用过了。
说了这么多,大家不难发现其实直到1840年,火枪仍然没能完全超越中国13世纪
使用的弩箭。中国当时别说创新,只需将以前所掌握的拿出来,也不难取得胜
利。清朝的失败,首先是制度上的失败,然后才是技术上的失败。
❽ 17世纪英军使用的燧发枪是怎么样的有没有个特定的名字
17世纪英军使用的燧发枪
17世纪狗锁式火枪- 1620年至1690年(17th Century Doglock Musket - 1620-1690)
这个所谓的"Doglock" 直译是狗锁,名称由来是因为那个枪机闭锁制动(Lock)组件中,用螺丝旋纽锁住燧石的击发锤很像狗模样而得名,这是燧发枪最初的英文名称,也有引义为锁簧火帘的意思,说白了就是燧发枪。这跟那个簧轮制动火枪(Wheellock)是不一样的枪种,请勿搞混。枪款一样是仿瑞典风格样式,与上一个17世纪火绳枪款样式类似,八角型枪身。是非常早期的燧发式火枪,首先在英国内战中引入,被英国人称为首款狗锁式枪或称为英国锁枪。原英国北美洲殖民地维吉尼亚州的詹姆斯敦一处17世纪早期哨所遗址,经考古发现了一些"Doglock" 的残存零件,也就是说,可以证明类似于燧发枪的机构很早就已经发展成功并配备于英国军队及殖民地民团。
原始燧发枪的枪机构造与后来枪款不相同,狗锁式的枪机是用带弹簧的阻铁而非制轮楔,是在击
锤的后边开一个小洞,小洞里面是一片有阻铁弹簧的阻铁与扳机联动,当击锤往上扳动到阻铁制
动器位置后扣住击锤成为待射状态时,然后扣下扳机联动阻铁缩进去放开击锤,击锤释放主弹簧
动能向下捶击火帘片产生炙热的铁屑引发引药锅里的黑火药燃烧,并点燃引药锅旁边的引火口里
的黑火药传导至爆炸室爆炸膨胀而射出弹丸。
军用狗锁式火枪(Military Doglock Musket )
这是一款不折不扣的英国制式军用燧发式火枪,是英军最基本的燧发式火枪样式,往后一百多年
的漫长时间都是以这个基本枪款发展及改良。英国皇家军械局于1714年9月15日签署的第一份枪械制造合约就是这枪款,合约目的并非批准制造更多的武器,而是要制定一个制式化系统的制造和控制,这是英国军方第一次要把枪械制式化以便大量制造的设计案。
17世纪开始,英国逐渐的成为一个军事强国,不断的参与众多的军事行动,急需要一款火力强大性能可靠枪体坚固的步兵武器,此时所谓的锁簧火帘火枪技术与制作工艺发展成熟,于是英国逐渐的开始在军中小批量的配发给部队使用,但仍不是官方颁布的真正制式军用武器,1720年代褐贝丝火枪发展成熟后取代这款枪成为英军第一代制式步枪,但仍然有许多英军单位持续的使用。
此枪款也是英军第一款大量使用黄铜用来制作枪管以及枪身配件加强火枪坚固度的枪款,往后依此枪款发展出来的褐贝丝火枪以及1778年式火枪都是如此。而军用狗锁式火枪设计上有几个特点,这些设计大致都延用于后续的枪款上。
本文部分抄自"网络文库"中的《1600年至1814年英国军用步枪发展》。
❾ 有谁能介绍一下18世纪英军英国陆军(一式)长管陆战款式褐贝丝燧发式火枪的相关资料
这款步枪称为1730年式。是英国第一款大量生产配发部队的军用制式步枪,一式步枪早在1720年就已经开始小批量生产配发部队。
这款步枪可说是英国最重要的军用步枪,从16世纪初一直使用到18世纪末,期间衍生出许多种改良款式,但基本外观甚少变化。此枪款伴随英军走遍全球无役不与,可说是英国军队的枪械代表,其优异的表现,被士兵昵称为褐贝丝而得名。
1730年式火枪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枪机构造是全新的新式制动器设计,燧发枪自此而为发展成熟的实战型兵器。枪机取消了大型后卫保险扣,而改用制轮楔机心设计,这种新装置也是后期所有各国燧发枪的标准设计,制轮楔有两个卡榫沟槽的固定机心与制动阻尼形成两道保险,第一道就是装填黑火药至引药盆的机动待发状态,第二道就是射击待发状态,制动阻铁连动扳机构造可上下滑动,使之闭锁与击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