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840年,英国入侵中国的路线是
1840年7月5日到1841年2月25日,英国军队侵占定海;1841年9月26日英军重新攻陷定海,到1842年9月战争结束。两次侵占,士兵们在舟山岛上生活了长达一年半之久。英军的帐篷搭在山坡上,4000多人的大军扎下营盘。据中英两方面的记录,英国军队借着自己舰船上充足的鸦片储备,把鸦片卖给中国商人,从当地购买食物补充给养。他们有很多伤员、病号的食物和营养,全靠当地人提供。 舟山是鸦片战争中清方牺牲最惨烈的城市。定海再战的时候,“定海三总兵”一日战死;数千将士,横陈田野。但是,不几天,尸体还未掩埋,一些当地人就踩着还没有晒干的血迹,颠上颠下地和英军做起了生意。鸡鸭鱼肉,往山上送,卖给营地里外国入侵军。这种行为,在欧洲法庭上是“叛国罪”,在中国被称为“汉奸”。清军对“汉奸”恨之入骨,却无法阻止。 涯 回答采纳率:36.5% 2008-09-10 17:00 检举 你觉得这个答案好不好?好(1)不好(2) 1842年英军侵入长江流域时,镇江有过激烈的战斗。镇江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南方首都的门户,历来取守南京必先夺取镇江。另外,从北方统治者眼光看,从镇江进入大运河,就到达了江南腹地,中国最精华地区的收入才得以掌握。镇江同时扼守着长江和运河的门户,在古代交通条件下,堪称“天堑”和“枢纽”。 清朝入关,马踏江南,在对岸城市扬州屠杀汉人。战后为避民众积怨,长江下游的防守重心移到一江之隔的镇江。在清朝,只是像南京、杭州等一等城市才有满人居住。满人总共才200万,除去大部分住在北京,一部分留在长白山,舍得用上数量有限的“八旗子弟”亲自看管的内地城市,一定是最重要的。镇江旗营有1600人。1841年为了准备对付英国军队的入侵,已经两百年不打仗的“八旗子弟”赶紧修缮快要倒塌的城墙,结果城墙修得相当坚固,英国人屡攻不下。战后,英国人测量了镇江的防御工事。镇江的城墙有30英尺高,5英寸厚。 1842年7月21日上午,英国军队由“布兰迪号”和“康华丽号”两艘军舰运兵攻打镇江。舰队总指挥的战略是截断大运河,使大清帝国的经济命脉陷入瘫痪,迫使清政府议和。英国军队从长江江面上改用小艇进入运河,从西门攻击守军。如画面所示,京杭大运河在镇江城墙的西面墙脚下流过,河上有单拱桥通入西门。据说英军投入了4个旅的陆军兵力,共6664人。
2. 英国是什么时候与中国建交的
中英两国于1954年6月17日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72年3月13日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有的网站上登出的知识之类的版块中说,中英建交时间是1972年3月,那是不对的。
3. 请问英语是什么时候进入中国的
现代英语形成于公元1500年至1700年之间(当时中国经历了明朝灭亡清朝建立)。
随着英国成为殖民强国后,英语的使用范围更广了。
清朝以后英语进入中国,鸦片战争后一些经常和外国人打交道的商人和政府官员开始学英语。
从1960年代中期开始,英语成为了新中国的第一外语。
英语(English)是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下的语言,由26个字母组合而成,英文字母渊源于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渊源于希腊字母,而希腊字母则是由腓尼基字母演变而来的。英语是国际指定的官方语言(作为母语),也是世界上最广泛的第一语言,也是欧盟以及许多国际组织以及英联邦国家的官方语言,拥有世界第三位的母语使用者人数,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母语使用者人数。
英语由古代从丹麦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及德国、荷兰及周边移民至不列颠群岛的盎格鲁、撒克逊以及朱特部落的白人所说的语言演变而来,并通过英国的殖民活动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由于在历史上曾和多种民族语言接触,它的词汇从一元变为多元,语法从“多屈折”变为“少屈折”,语音也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在19至20世纪,英国以及美国在文化、经济、军事、政治和科学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使得英语成为一种国际语言。如今,许多国际场合都使用英语做为沟通媒介。
英语也是与电脑联系最密切的语言,大多数编程语言都与英语有联系,而且随着网络的使用,英文的使用更普及。英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 苏格兰语、低地撒克逊语、丹麦语、德语、荷兰语、南非荷兰语和英语也很接近。拥有法国血统的诺曼人于11世纪征服英格兰王国,带来数万法语词汇和拉丁语词汇,很大程度地丰富了英语词汇外,相对也驱使不少原生的语汇作废。
唐朝时期,长安就有5%的外国常驻人口(据悉),那时候就有“古英语”了,只不过清朝“闭关锁国”,欧洲工业革命,最后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后,欧洲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地方,全世界的头都转向了欧洲,因为其强盛,其他地界自然争相效仿... ...,学习欧洲的技术,学习欧洲的科学,学习欧洲的人文,学习欧洲的语言,当时美国还是英国的殖民地,英语自然然成为“世界第一语”,电脑又由美国发明出来,网络基础编程代码也是数字和英文,当时兵荒马乱,了解世界,也靠英文告诉我们,这个时候才有了大量的留学生,“崇洋媚外”这个词就是那时候来的,所以说英语一直都在渗透到中国(文化的互相借鉴,没有贬低的意思),最快速进入应该是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的时候最高峰进入中国,现在更是近乎“全民英语”。
现代英语是1500年以后形成的,在那之前是古英语且在欧洲并不流行(英语流行是大英帝国形成以后的事),所以那些传教士不大可能会说英语,像中国很有名的利玛窦就会拉丁文和希腊语,而且也会使用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但是并不会英语,另外,明末一些比较开明的士大夫主要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感兴趣,而当时的科学着作都是用拉丁文写的,所以他们学习的应该是拉丁文,所以中国人会英语只应该是在清朝以后,比较有名的马葛尔尼访华没有查到当时中国官员会不会讲英语,不过可能出于需要或者好奇应该会学一点,反正大规模学习英语是在鸦片战争后,而且从清朝1862年才设立“同文馆”培养外语人才来看,这之前会外语的不多且多是自愿学的,所以我认为如果是会讲英语的话那些经常和外国人打交道的中国商人或者地方官员出于需要可能会一点,但时间肯定不会早于清朝,至于专门学习进而掌握,精通应该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4. 英国人第一次来中国是什么朝代
马戛尔尼访华使团(1793-1794)5个成员
5. 西方列强从什么时候开始入侵中国
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开始的节点。
最初,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手段是发动战争,主要方式是商品输出。1840 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闭关锁国让清朝落后于世界大潮。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获取暴利。林则徐虎门销烟这段妇孺皆知的历史,正是出自于此。
之后英国发动侵略战争,战胜后于 1942 年 8 月与中国签订《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第一次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法等国为掠夺原料、开拓市场,俄国继续执行侵华政策,他们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强迫中国签订《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夺取更多利益。举步维艰的中国成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宝地。
随后,列强侵华方式有所转换。政治上,列强内部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之后实行“以华治华”政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过渡到资本输出为主。列强相互勾结,又彼此竞争。
他们通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谋取更多在华特权与利益。他们以控制铁路、矿产、建设工厂等多种方式,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自 1842 年《南京条约》签订,到 1912 年清帝退位前夕,七十年间清政府与各国列强先后签订超过一百个不平等条约,在“门户开放”前先后开通 108 个通商口岸,设置 44 个租界,战争赔款连本带利超过 13 亿两白银。西方列强的侵略,不仅仅加速中国主权的丧失,同时也极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人民陷入沉重的灾难之中。这段历史中,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浑身布满鞭打的血痕
6. 1841到1842年,英国入侵中国的路线是什么
1840年7月5日到1841年2月25日,英国军队侵占定海;1841年9月26日英军重新攻陷定海,到1842年9月战争结束。两次侵占,士兵们在舟山岛上生活了长达一年半之久。英军的帐篷搭在山坡上,4000多人的大军扎下营盘。据中英两方面的记录,英国军队借着自己舰船上充足的鸦片储备,把鸦片卖给中国商人,从当地购买食物补充给养。他们有很多伤员、病号的食物和营养,全靠当地人提供。 舟山是鸦片战争中清方牺牲最惨烈的城市。定海再战的时候,“定海三总兵”一日战死;数千将士,横陈田野。但是,不几天,尸体还未掩埋,一些当地人就踩着还没有晒干的血迹,颠上颠下地和英军做起了生意。鸡鸭鱼肉,往山上送,卖给营地里外国入侵军。这种行为,在欧洲法庭上是“叛国罪”,在中国被称为“汉奸”。清军对“汉奸”恨之入骨,却无法阻止。
7. 谁最早侵略中国,是什么年代
近代最早侵略中国的是英国,在1840年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语:First Opium War;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清朝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是满清和英国就英国向满清走私鸦片引发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商人在中国广东海域走私鸦片二十多年不止日盛,林则徐于1839年在广东强行销烟,中英矛盾逐次升级,而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由此签署的《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除赔款外,将香港岛永久让予英国,并使英国得到领事裁判权。
战争起因:
1、贸易顺差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需要一个广大的市场作为货品出口地,而中国刚好符合此条件,能成为英国广大商品的倾销地。由于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在欧洲市场十分受欢迎,英国人希望中国能开放贸易。但英国出口的羊毛、尼绒等工业制品在中国却不受青睐,干隆皇帝甚至认为中国什么都不缺乏,没必要与英国进行贸易,这使中英贸易为英国带来庞大的贸易逆差(入超)。而英国在18世纪开始实行金本位货币政策,而清廷则以银作为货币,由于与中国的所有贸易需以银两折算,令英国需要从欧洲大陆购入白银作贸易用途,金银一买一卖,令英国人利润受损。税率方面,中国对英国的入口货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税率,使英国大为不满。
2、鸦片走私
鸦片的主要种植地——印度,英国从其殖民地印度装运鸦片来华。由于吸食鸦片会上瘾,中国清朝亦开始严格控制其入口,但吸食者市场仍然存在。清廷于雍正年间已明令禁烟而此时英国本土鸦片的使用仍然合法(英国本土的鸦片禁止要到1912年的鸦片公约之后实行)。但清廷官吏也从鸦片贸易中获利甚巨,故默许在广州附近的零丁洋利用中国舢舨进行鸦片走私,使禁令如同虚设。鸦片贸易相关环节关系人利润甚丰,因此鸦片走私日益扩大,由道光元年(1821年)的四千余箱,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间已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令英国出超,并反使中国入超。“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鸦片大量输入,使中国每年白银外流达六百万两,令中国国内发生严重银荒,造成银贵钱贱,出现通货膨胀,令清廷财政枯竭,国库空虚。鸦片贸易严重败坏社会风尚,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同时更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萧条和衰落。鸦片流毒甚广,从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吸毒者日众,为害中国国人身心健康,军队也吸食鸦片,身体变得虚弱,失去作战能力。
3、虎门销烟
吸食鸦片的中国人鸦片贸易给英国资产阶级、英印政府、东印度公司和鸦片贩子带来了惊人的暴利。打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使中国由二百多年来的出超国变成入超国。
“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鸦片大量输入,使中国每年白银外流达600万两,中国国内发生严重银荒,造成银贵钱贱,财政枯竭,国库空虚。
鸦片输入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烟毒泛滥不仅给中国人在精神上、肉体上带来损害,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萧条和衰落。
鸦片贸易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引起了清政府和广大人民的重视。清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1821-1834年颁布禁令八次;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目睹社会危机,要求改革弊政,在中国严禁鸦片。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往广东禁烟。
虎门销烟派钦差大臣湖广总督林则徐前往广州负责执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虎门销烟。1839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州后,勒令外国烟贩交出所有鸦片,并承诺不要再贩卖,保证”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并于6月3日-6月25日将大部分法律上属于英国人的鸦片库存全部销毁。英国人把中国人的禁烟行动看成侵犯私人财产,觉得不可容忍,促成战争的爆发。
1839年3月,林则徐[4]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广州筹划禁烟。林则徐不假差役胥吏之手,知识界的士人与他同一阵线,召粤秀书院、越华书院、羊城书院三大书院六百四十五学子入贡院“考试”。这次名为考试,实为问卷调查,试题四道:
“1.鸦片集散地及经营者姓名;2.零售商;3.过去禁烟弊端;4.禁绝之法。”
自此林则徐掌握了所有烟商、贪官污吏之名单。在林则徐的主持下,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全部销毁。在现场观看的广州城乡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战争过程
1、战前情况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海上战斗场景1839年7月,九龙尖沙咀村发生林维喜案。英国水兵在村内醉酒闹事,打死村民林维喜,林则徐要求英国商务总监义律交出兇手,义律却自己轻判了事。
1839年8月15日,林则徐下令禁止一切贸易,派兵进入澳门,更进一步驱逐英人出境。此事因而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1839年10月1日,英国内阁以商务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胁为理由,作出“派遣舰队去中国海”的决定,虽然依据中国法律英国人无权在中国领土上国通商关系中断,朕已极严重注意,并将继续注意这一影响我国臣民利益与王室尊严的事件。
2月,英国政府任命懿律和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懿律为英军总司令。
4月,英国国会对此进行激烈辩论,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响下,最终以271票对262票通过军事行动 ,英政府始终未正式宣战,认为军事行动只是一种报复(reprisal),而非战争。
6月,懿律率领的英国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的机动舰队从印度出发到达中国海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英国出兵的深层原因据罗兹·墨菲的分析,则是为了拥有与巨大的中国市场自由贸易的机会,从而能够直接进入中国市场。并且希望清朝政府能够承认英国是平等国家。而中国因传统的天下秩序、五服朝贡制度等非平等外交,以天朝自居的傲慢态度,使英国无法容忍遭受轻视或忽视和遭受排挤,中国的态度在当时已经进入近代世界的国际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英国将中国的拒绝看作是落后的表现,而部分西方人也有一种必要时诉诸武力把中国推向近代世界的使命感,认为这对双方都会带来利益。正是双方的自大,导致了正面冲突的爆发。
2、英军首次北犯
战争爆发之初,中方只视英军为蛮夷,认为不具威胁。1840年6月,英军统帅兼全权代表义律领兵到达广州海面,并根据英国外相巴麦尊的指示,远征军封锁广州、厦门(今属福建)等处的海口,1841年1月7日英军进攻虎门外大角、沙角炮台。截断中国的海外贸易,并于7月攻占浙江定海(今舟山市),作为前进据点。此时,中国沿海地区,除广东在林则徐督饬下稍作战备外,其余均防备松弛。8月,英舰以惊人的速度攻城略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本来主张战争的道光帝,眼见英舰迫近,慑于兵威,开始动摇,1840年8月20日,道光帝批答英国书,令琦善转告英人,允许通商和惩办林则徐,以此求得英舰撤至广州,并派琦善南下广州谈判;同时,英方也以疾疫流行,秋冬将临,同意南下广东进行谈判。10月,琦善署理两广总督。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12月,琦善通过私人翻译鲍鹏与义律谈判,拖延时间。英军南下后,清廷下令沿海各省督抚筹防海口,并命两江总督伊里布率兵至浙东,准备收复定海。
义律失去耐心,决定战后再商。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攻占虎门的大角、沙角炮台,清守军死伤700余人,师船、拖船沉毁11艘。琦善被迫让步,1月25日与义律签订《穿鼻草约》,条约第一款就是将香港岛割与英国。第二天,英国军队就占领了香港岛。林则徐被发配新疆,他虽上书道光帝,力言必须禁烟和重视海防,却被道光帝斥为一片胡言。不过《穿鼻草约》由始至终并未经中国皇帝批准,而琦善也没有盖用关防印,因此该条约不具法律效力。
3、民众抗击英国
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广大人民,积极地支持和配合了清军作战,并自发地坚持反侵略斗争。侵略军所到之处,无不遭到当地人民的抗击。英军攻陷厦门,当地民众自动组织起来,袭击英军,迫使侵略军退守鼓浪屿。英军入侵浙江,浙江人民组织“黑水党”,狠狠地打击英军。侵略军进犯长江后,沿江人民以多种方式袭击英军,阻止英国舰队前进。
4、虎门广州之战
虎门广州之战(1840.12~1841.8)1840年12月,琦善与义穿鼻之战[21]律在广东开始谈判。由于英国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签订,使道光帝大为不满,道光帝便把琦善抄家革职,派奕山、隆文和杨芳赴广东指挥作战。1841年1月7日,英军也不满谈判的进展,义律先下手为强,出动海陆军攻占虎门的第一重门户--沙角、大角炮台,发起虎门之战。
道光帝闻讯下令对英宣战,派侍卫内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并从各地调兵万余人奔赴广东。2月23日进攻虎门炮台,虽然部队英勇抵抗,但不敌英军,虎门炮台最终失陷。2月26日,英军又出动海陆军,攻破虎门横档一线各炮台和大虎山炮台,溯珠江直逼广州。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力战殉国。5月21日,奕山令水陆军1700余人,于黑夜分乘快船出动,挈火箭、喷筒,夜袭英船,掷火焚烧。5月22日早晨英军2400人反攻。清军溃退。5月24日,英军对广州发起进攻,一路占据城西南的商馆,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占城东北各炮台,并炮击广州城。广州附近要地全失,18000多清军尽退城内,秩序大乱,在此形势下,奕山等竖起白旗求和,接受英方条件,签订《广州和约》,英国不但率部撤离了广州,还勒索广州商家向英军支付了600万银元的赎城费。期间广州民间反英气氛炽热,英国侵略者的暴行,激起城北郊三元里一带民众自发武装起来进行抗英斗争。而奕山为了不被皇帝惩罚,便虚报战功,甚至将该战役的惨败说成大胜。
5、英军再次北犯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1.8~1842.8)英国政府对义律在广州所获侵略权益尚嫌太少,乃改派璞鼎查(Henry Pottinger)为全权代表来华,扩大侵略。1841年8月21日,璞鼎查率舰船37艘、陆军2500人离香港北上,攻破福建厦门,占据鼓浪屿。(即第三次厦门之战)旋北进浙江,10月1日攻陷定海(1841年2月,英军以疾疫流行,放弃定海),10日陷镇海(今属宁波),13日占宁波。时英军兵力不足,遂停止进攻,等待援军。
厦门、浙东兵败后,道光帝又派吏部尚书奕经为扬威将军赴浙,并陆续调集兵勇以备反击。1842年3月,奕经以兵力已足,决定水陆同时反击,企图一举收复宁波、镇海、定海。3月10日夜,清军对宁波、镇海分别发起反击,接战均不利,纷纷撤回原驻地。进攻定海因风潮不顺而延期。3月15日驻宁波英军乘势反攻慈溪(今慈城镇)和城西大宝山等地,清军大败,退守曹娥江以西。道光帝见久经准备的浙东反攻又告失败,遂调盛京将军耆英赶赴江南,准备与英军媾和(见浙东之战)。
1841年5月29日,盘踞在广州北郊四方炮台的英军,三元里抗英斗争旧址闯入三元里骚扰抢劫。当地群众奋起抗击,打死英军数名。随后,全村男女老少在三元古庙集合,以三星旗为令旗,“旗进人进,旗退人退”,同时,还联络了附近的数千农民和手工业者,手持大刀、长矛,冒雨迎敌。而此时英军仅仅只有一个海军陆战队连。英军被困在牛栏岗,天降大雨,火药受潮,无法发挥出威力,展开肉搏战,一名英军死亡。英军一路肉搏,在双方人数悬殊的情况下,大胜义勇军。最后,英勇的英国红衣军士兵终于一路拼杀回到了堡垒。第二天清晨,2万多民众高举三星旗,把四方炮台围得水泄不通。英军总司令传话给当地长官余保纯,如果不解除义勇包围,主力英军将攻打并尽屠广州城。余保纯清楚双方实力,也知道英军的枪炮不会永远受潮,于是劝退义勇,避免广州被屠,从此担上卖国贼的恶名,但实际上,从双方实力对比来看,这种做法很明智。三元里抗英后,广东人民又以“社学”的形式,组织武装力量,开展反侵略斗争。
6、清军溃退
英国政府认为《穿鼻草约》所获权益太少,撤换义律,改派璞鸦片战争鼎查来华鸦片战争形式为全权代表,扩大侵略。1841年8月27日,英军再次北上,攻陷鼓浪屿、厦门、定海、镇海(今宁波)及乍浦(浙江平湖)。其中定海是第二次被攻破,总兵葛云飞及四千将士战死,英军也损失惨重。英军后来又攻打长江的门户吴淞,江南提督陈化成率军坚守西炮台,两江总督牛鉴欲求和,下令撤退被拒。牛鉴逃走,东炮台被攻陷,陈化成与部下死守西炮台,孤军作战,直至战死。吴淞的失利,使英军军舰开入长江。镇江驻防副都统海龄自闻乍浦、吴淞不守,认为汉人通敌,纵兵杀害汉人。7月21日,英军6600余人击败镇江城外绿营守军,越城而入,与1500蒙古八旗兵巷战,英军死37人伤129人,旗兵死约600人,海龄自杀。全城惨遭焚掠,废墟一片。镇江对岸的扬州绅商,惶恐万状,向英军交纳五十万两赎城费,免受军事占领。8月4日,英军直逼南京,清廷处于不利位置。
1841年9月30日至次年3月11日,英军分遣舰队还多次对台湾进行侵犯。由于守军准备充分,战术巧妙,取得了整个战争中罕见的胜利,仅俘获英军就有182人(见台湾抗英斗争)。
1842年5月,英军放弃宁波,集中兵力北犯。18日,攻陷浙江平湖乍浦镇。6月16日发起吴淞之战,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此后,英援军相继到达长江口外,璞鼎查不理耆英等人的乞和照会,以舰船73艘、陆军1.2万人,溯长江上犯,准备切断中国内陆交通大动脉运河。7月21日,英陆军6900余众,发起镇江之战,遭顽强抗击,被击毙击伤169人后攻陷镇江。8月4日,英舰进逼南京下关江面,随后英军从燕子矶登陆,察看地形,扬言进攻南京城。在英军坚船利炮的威慑之下,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两江总督牛鉴,妥协退让,委曲求全,被迫在静海寺、上江考棚等处与英军议和。在谈判期间,由于英军的恶行引发了地方性的靖江保卫战,侵略者死伤13人后败退1842年7月21日英军攻打镇江城(从台湾、靖江之战看来,当今记载的英军伤亡数字不无可疑之处)。
1842年8月29日,耆英与璞鼎查签订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
战争结果:
1842年,清政府被迫在南京的静海寺与英国政府议约,双方共南京条约签订在寺内议约四次。8月29日,中国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国提出的议和条款,在英军旗舰”汗华“(亦译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满足了英国大多数的要求。
8. 英国什么时候入侵过中国
第一次,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搞得,可以说英国是近代历史第一个大规模侵略中国的国家。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1860年 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后来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里面都有英国参与的成分。
9. 英国最早遣使来中国是在哪个皇帝时期
清高宗干隆五十八年(一七九三)英使马嘎尔尼(George Macartney)至中国,提出各项要求,高宗悉予驳斥,然于英使待遇颇优,故马嘎尔尼归后,对高宗犹存好感,中英间亦未生芥蒂。仁宗嘉庆二十一年(一八一六)英使阿墨斯特(Wlliam Pitt Amherst)复至,以仪节之争执及清廷接伴诸臣之含混上奏仓卒引见,致阿墨斯特及副使均拒不入觐,仁宗亦震怒,立将阿墨斯特一行逐回,两国关系遂趋恶化。仁宗为此曾赐英王敕谕,责阿墨斯特等无礼,并嘱嗣后勿再遣使。敕谕全文,具载实录,王先谦东华续录有之,原件则存英外部。薛福成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正月二十七日记云:“英外部侍郎山特生函约参赞马格里(英人,原名为Halliday Macartney,久任中国驻英使馆参赞。)赴外部晤谈,据云清厘档案或有华文要件属其代认也。余属马君,如有要件,可暂携至英馆,交张听帆录一清稿见示,既而马君来至巴黎。告吾曰,外部有一匣,黄绫包裹重叠,庋存室中七十年馀矣。但相传自中国寄来,并不知为何物。今启视之,则匣内复以黄绫包裹竹筒,筒内有函轴。展视则嘉庆二十一年仁宗睿皇帝赐英吉利国王敕谕也。系清文汉字腊丁文三样合璧。余恭阅钞稿,乃与王益吾祭酒东华续录所载,一字不殊。……昔年风气未开,中西语言文字莫相通晓。观其包裹完好,久庋外部,盖英廷固无人能读者,实未尝启视也。”案敕谕既有腊丁文译文,英廷何至无人能读,盖由逐使致隙,不愿启视,故包裹完好如故。亦幸未启视,否则愈增英人恶感矣。薛氏将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轮驻伦敦巴黎两地,其见敕谕钞稿,方在巴黎,故于敕谕原件未克亲见。日记谓“恭读敕谕,辞义正大,洵足折服远人。”此为照例颂圣之词。又谓英使司当冬云云,则系误副使为正使。薛氏当时原不知嘉庆二十一年来华英使为谁,闻他人言之而误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