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什么时候开除保守党

英国什么时候开除保守党

发布时间:2022-06-19 01:10:11

① 约翰逊要开除21名保守党议员,那英国议会的议员要怎么补充呢

最近这两天有关于英国首相约翰逊的新闻不断播出,而最惹人争议的应该就是他要开除21名保守党议员,很多人表示,那么在这个时候英国议会的议员要怎么补充呢?首先告诉大家,对于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有错误性的。

还有对于这21个人的临阵反水,也说明了约翰逊硬脱欧甚至是无协议脱欧是根本不得人心。约翰逊还没有当上英国首相的时候,就对外宣称,如果他成为首相必须在10月31日前脱欧,哪怕是硬脱欧甚至是无协议脱欧,反正必须是要实行的。当然她在成为首相之后,也是坚决围绕这个目标而努力的,甚至还提出了让一些会休会的申请,而且得到了英国女王的批准,这下子可就惹毛了英国议会。而且如今约翰逊没有权利开除这21个人的议员资格,那么也就说明这21个人还是一议员,是不是保守党议员了?而是变成了无党派议员。那么这种情况下也就不存在英国下议院补充议员的问题了,毕竟没有议员减少。

② 英国保守党形成过程

英国保守党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政党之一。二战结束后,从1951—1964年,1970—1974年,1979—1997年,保守党长期单独连续执政。1979—1997年,保守党连续执掌政权18年,创下了自1830年以来其连续执政最久的记录。因此,英国学者把20世纪称为“保守党的世纪”。然而,1997年的英国议会选举对保守党来说可谓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经历了18年的执政生涯后,保守党被工党赶下了台,而且得票率出奇的低。像在多党竞争体制下运作的大多数政党一样,在大选失败后,保守党首先对自己的组织机构与运作机制进行了反思,并发起了“自本杰明·迪斯勒累以来最深刻的党的体制的变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党的领袖选举方式和决策机制的变革。 一、选举方式的变革由于保守党产生于议会内部派别,之后才在全国发展政党组织,所以政党的活动一直围绕议会内活动展开。议会外的政党组织更多的是充当选举工具。因此,作为议会内政党组织的最高领导以及党执政后的当然首相的保守党领袖,享有很大的权力。1965年前,保守党领袖没有任期,只有在现任领袖死亡、退休或辞职后才需要推选新的领袖。这一时期,保守党领袖也不是选举产生,而是由议会内几个资深议员协商决定一个人选,这个人选必须是下院议员。协商过程很不正式,充满神秘色彩。1965年后保守党领袖改由保守党下院全体议员投票选举,并经由党的会议正式批准。但这一改革只是向民主迈出了不太大的一步。 1997年大选败北后,保守党认为党组织分裂是选举失利的重要原因。由于党的领袖由议会议员选举产生,选区党组织和普通党员都没有发言权,这实际上把保守党分割为议会内政党组织与议会外政党组织两个部分,政党领袖也只是议会内政党组织领袖,缺乏对全党的权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树立领袖对全党的权威,自1998年起,保守党领袖的最后决定权被赋予全体党员。先由保守党议会议员通过选举把竞选领袖的人选缩减到两名,然后由全体党员根据一人一票制的原则投票选出党的领袖。同时,由于全党都参与到领袖的选举过程中,通过新程序选举产生的保守党领袖也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党领袖,从而有助于加强党的团结统一。 二、党内决策机制的变革<BR>在1997年前,保守党的政策倡议都要拿到代表大会上进行讨论。在一每年10月召开的年度全国代表大会之前,保守党都会在各地区召开一系列的代表大会。全国代表大会之前举行的这些次级代表大会,给党员提供了批评现行政策和提出替代方案的机会,实际上也为党的领导层和议会内政党组织与议会外政党组织和普通党员之间提供了沟通机会,缓解了两者之间的分歧,也就确保了10月全国代表大会能向公众展示出一个团结统一的保守党。而团结统一的形象无疑是保守党可以连续执政长达18年的重要原因之一。连工党也受到启发,模仿创建了全国政策论坛,可以说复制了保守党的这一决策程序。 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工党效仿保守党决策机制的时候,保守党这一本该起到良好作用的代表大会机制却失灵了。1992年全国代表大会在欧洲问题上发生的激烈争执验证了这一点。而在欧洲问题上的分歧也是导致保守党在1997年痛失政权的重要原因之一 代表大会机制失去功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连续的大选胜利逐渐侵蚀了保守党的自我掌控能力。1987年后,参加次级代表大会的党员人数急剧下降,很多积极参与党的活动的党员只热衷于参加10月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这也就增加了在全国代表大会上发生激烈争执的机会,而且这些争执都会在全国媒体中曝光,严重影响了保守党的形象。 1997年大选后对保守党党员情况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党员对代表大会表示不满,认为代表大会的范围过于狭窄,只有少数党员代表可以参加全国代表大会,而党需要听到更多党员的政策意见。于是,保守党政策论坛应运而生。它反过来复制了工党的全国政策论坛,成立了一个全国协调委员会,被称为委员会。委员会每年会授意政策专家形成6个“文件纲要”,这些文件纲要涉及到人们普遍关注的政策问题。每两个月,就有一个“文件纲要”被散发到保守党选区党组织——选区协会,选区协会有大约3个月的时间组织选区论坛讨论文件纲要。负责政治活动和竞选活动的选区代表主席有责任保证有参与愿望的党员都参与到政策建议的讨论和形成中去。选区代表主席还要鼓励建立选区讨论小组,寻找鼓励政策和政治问题讨论的其他途径。 各选区论坛的讨论情况会形成一个报告上交给保守党政策论坛主管。主管由保守党中央理事会(保守党议会外全国党组织、全国联合会的管理机构)任命,负责协调地区政治代表主席的活动。主管还负责保证地区政治代表主席定期集会(每年至少两次)讨论政策,保证选区和地区之间相互吸取彼此的经验。主管对选区报告进行总结,然后递交给负责该项政策领域的影子内阁(在野党为争夺政权而组成的准备上台执政的预备内阁班子)大臣。影子内阁大臣会把答复意见再下发给选区协会。协会论坛可以就答复进行辩论,然后再递交第二份报告。论坛报告的内容是影子内阁大臣在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守党政策论坛会定期对党员进行调查,调查党员对政策论坛的反应,并作出相应的改进。同时,也通过调查来保证党员有许多途径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意见。 除了这些以选区为基础的政策讨论外,保守党政策论坛每年还会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冬季和春季论坛,使党员有机会向影子内阁成员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影子内阁成员进行交流。冬季论坛和春季论坛为期两天,所有党员都可以自由参加。保守党政策论坛强调让广大的普通党员对政策的形成有发言权。调查显示,保守党的政策论坛确实达到了使广大党员参与政策讨论的目的。如1999年和2000年期间,5000名基层党员参加了论坛,形成了400份政策报告。<BR>虽然普通英国保守党党员对决策仍然没有正式的控制权,但这些变革无疑确实扩大了普通党员对党的重大事务的参与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凝聚党组织、增加党组织的吸引力和活力的作用。

③ 为什么丘吉尔领导的保守党在1945年的英国大选中失利了

因为他的对手的福利政策更具有吸引力,而丘吉尔是自由经济派,主张市场和自由贸易,对于当时的英国正处在战后重建,需要政府大量介入,所以他的经济政策使得他和他的政党在大选中失败。
成熟的国家,理智的国民。

④ 英国的脱欧战打了那么久终于胜利,在这背后都有哪些阻碍

这背后有截杀令的阻碍。

欧盟宣布,它已收到英国的推迟的脱欧申请,将脱欧的日期推迟到1月31日。根据分析,未知是否欧盟将同意推迟脱欧,英国退欧的前景再次充满变数。 10月17日,欧盟领导人和英国首相约翰逊·鲍里斯就英国退欧协议的最新版本升级版达成协议,这意味着欧盟和英国的法律框架最终将形成完整的法律框架。案文,经双方的努力,该案文已达成共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是英国退欧结束的时候了。

⑤ 硬脱欧动议被阻止,约翰逊有权开除21名保守党议员吗

没有权利开除,因为一次性开除21个保守党议员,对于英国的内阁政治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⑥ 英国保守党至今有多少年历史了它的前身是什么

英国保守党的前身是托利党。托利党是1679年成立的。所以说英国保守党距今已经有300多年历史了。保守党是英国议会的第一大党。2019年英国保守党又赢得了大选。曾创下执政最久的记录。

保守党也不是一直都处于巅峰时期。1997年大选失败后就一直处于反对党地位。直到2010年才又重新成为执政党。

看看它的前身托利党,“托利”在爱尔兰语中意为不法之徒。在1679年王位继承的讨论中,赞成詹姆斯公爵的被政敌称为“托利”。在18世纪中叶托利党成为以土地贵族和王世上层为核心的政治派别。18世纪60年代逐渐成为执政党。在产业革命后向保守主义转变。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保守党。

⑦ 2010年5月11日,英国工党领导人戈登·布朗辞去首相职务。保守党在议会竞选中占领先席位,女王伊丽莎白二

(1)英国实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政府由议会产生,女王是国家元首,行使礼仪性的职责。
(2)①不同的原因:国体相同,政体不一定相同(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阶级力量对比及各自的政治传统有所不同,因而政体有所不同。②相同的原因: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英法两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两国政权都是资产阶级政权,执政的根本目标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其政体从实质来说都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

⑧ 英国1997大选为什么保守党输了

目前保守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思想路线。保守党在20世纪最后年代的政治主张一直以“撒切尔主义”为主导,这一思想集中体现了保守党重视自由、个人主义、责任和自立的价值观,表现在经济社会领域即是反对国有化、国家干预以及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等主要内容的福利国家制度,主张经济按市场规律自由发展,倡导以私有化为基础的自由竞争,重视经济效率。这一主张一定程度解决了以往工党治下出现的国企效率低下、工会动辄罢工等问题,刺激了经济发展,但也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失业率增加、犯罪增多等严重的社会问题。正是针对这些问题,工党在野18年(1979-1997)间进行了理论革新,提出“第三条道路”的新理论,放弃了以国有化、大规模国家干预为主要内容的传统主张,接受了右翼以私有化和自由市场模式为核心的经济政策,同时改革福利国家制度,改善公共服务,竭力将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相结合。这种对保守党政治主张的“拿来主义”及同自身左翼政治特性相结合不仅挤占了保守党的生存空间,而且其所持的中间立场没有留给保守党多大政策发展空间。
在应对工党的挑战中,保守党从前任领袖黑格提出的“关爱的”保守主义,到现任领袖卡梅伦提出的“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都显示出保守党对由“撒切尔主义”的实施引发的社会问题的关注。但是,由于受传统思想的约束,再加上工党对保守党思想发展空间的挤压,保守党的政治主张变动不定,具体政策也含糊不清,时而回到“小政府、大社会”的传统主张中,时而又承诺扩大政府干预,将更多资金用于改善公共服务等。始终缺乏一条明确的思想路线,是保守党三次大选失败的重要原因,对保守党而言,寻找一条清晰的思想路线及一套完整可行的执政方案仍是谋求重新执政的重要条件。
二、领袖频繁易人。自1997年以来,保守党五易其帅。约翰?梅杰在1997年大选失败后引咎辞职,威廉?黑格继任领袖。黑格任职伊始就表示要对保守党进行改革,但结果证明,保守党在纲领政策方面仍然因循守旧,黑格则于2001年大选失败后辞职。邓肯?史密斯继任领袖后,保守党各方面均未见起色,有分析家认为史密斯缺乏从政经验和执政能力,且未能取得保守党议会党团的多数支持,因此其两年的领袖生涯实际阻碍了保守党复兴的步伐。史密斯于2003年10月未能通过领袖信任投票,黯然下台。
史密斯下台后,前内阁大臣迈克尔?霍华德继任领袖。但是霍华德仍旧没有领导保守党赢得2005年大选,这一是与其就任时间短暂有关,二是霍华德同样没有确立一种清晰明确的思路,提出一套完整的施政纲领,其本人也缺乏一种在野党所需的强势领袖的气势,这使保守党直至大选时也未能在公众中树立起一个可信赖的替代政府形象。霍华德同样因败选引咎辞职。2005年12月6日,39岁的保守党副主席、影子内阁教育大臣戴维?卡梅伦以68%对32%的全党选票战胜了另一候选人——前保守党主席、影子内阁内政事务大臣戴维斯,当选新领袖。对于卡梅伦的当选,英舆论普遍认为他是以年轻的活力和鲜明的个性而不是以政治主张取胜。鉴于卡梅伦从政时间短暂,仅有四年议员经历,再加上竞争中政策主张并不清晰,因此很多民众对其能否领导保守党摆脱困境心存疑虑。
三、党内分歧削弱了凝聚力。一直以来,疑欧派与亲欧派在欧洲问题上的斗争是引发保守党党内分歧乃至造成组织分裂的一个重要根源,前领袖黑格和史密斯的下台均与此有关。刚卸任的霍华德尽管为争取欧洲议会议席宣称其是欧洲的“朋友”,但同样奉行强硬疑欧立场,不仅反对欧盟宪法条约,而且承诺任何涉及国家权力让渡的条约都要经过全民公决。这一立场将保守党陷于两难,一方面由于欧洲一体化发展势头迅速,对欧盟各国的影响加大;另一方面国内另一政党——英国独立党相比保守党更为鲜明地奉行 “退出欧盟”的主张。独立党在2004年欧洲议会选举中获12议席,位列英第三大党,而保守党议席则从1999年的35席下降至27席。也因此,党内对霍华德强硬欧洲路线不满者大有人在,前教育大臣、资深议员罗伯特?杰克逊于2005年1月宣布脱离保守党,转向工党,其理由是保守党对欧主张“相当危险”,这无疑使保守党受到沉重打击。
除欧洲问题外,在社会经济领域保守党内也存在分歧。保守党已看到撒切尔主义引发的严重社会问题,党内也出现强调国家在此领域承担责任的观点,但那种主张纯粹的自由市场的观点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这导致保守党具体的社会经济政策含糊不清。自2001年起,保守党议会党团又在儿童收养法案、上议院改革、伊拉克等重大问题上出现分裂。这导致选民对保守党政策的支持率下降。
四、内部组织涣散及财政困难。保守党组织从地方到中央都存在诸多问题。就地方组织而言,保守党党员人数日渐减少,目前其党员人数不足30万,远低于工党;而且,党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年轻人加入保守党的积极性不高,各级党组织的活动缺乏积极性。就中央层而言,保守党长期存在领袖缺乏权威、议员派系分化、党内分歧严重等问题,尽管霍华德上任后情况有所改变,但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另一较严重的问题是财政紧张。一直以来,保守党是英两大党中财政收入较丰厚的一个,其收入主要来源于社会捐助尤其是大公司企业的捐助。但自1997和2001年大选失败后,保守党财政收入大为减少。据统计,自2001年后保守党所获捐助未超过工党的50%。霍华德曾建立“保守党基金会”筹集资金,但由于时间短暂,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财政困难的状况。为应对2005年大选,保守党甚至将挂在英国议会大厦内的一幅撒切尔夫人肖像进行拍卖以筹集竞选经费。
五、竞选运作滞后。在英国大选中,作为将政党展现给选民的一种途径,为期一个月的大选表现直接影响选举结果。在这方面,保守党虽然是两党中最早运用媒体、专家以及各种技巧进行宣传动员的政党,但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以来,工党逐渐形成一套有效的竞选运作模式,相形之下保守党有所不及。
以2005年大选为例。工党席位并非如预测中那样受伊拉克局势影响急剧下降,这与工党的竞选策略有关。选前工党高层长期不和的领袖布莱尔与财长布朗之间达成和解,以树立党内团结的形象,同时积极运用各种手段进行直至大选日的地毯式宣传动员,以表现要蝉联执政的气势。在议题选择上,工党将经济问题作为主打议题,并针对移民、犯罪、反恐等问题相继推出一系列法案。在重大国际问题上表现独立性,竭力消解伊战消极影响。有效的竞选策略赢回部分反战选民支持,整体竞选效果尚好。
反观保守党,其竞选运作不如工党有效。领袖霍华德在选前就曾表示保守党不太可能赢得大选,其不自信表露无疑。就选择的议题而言,保守党主要提出伊战、移民及公共服务问题,但其立场或自相矛盾,或受到质疑,或遭到有效回击。保守党一直利用伊战打击工党,质疑伊战的合法性,并指责布莱尔缺乏诚信品德。但保守党战前投票支持政府的开战决议,战后又对其大加指责,前后不一的表现不能使选民信服。同时,保守党大打移民牌,提出紧缩移民政策,并要求退出《日内瓦公约》,招致公众的反对,称其领袖为“种族主义者”。此外,保守党在内政方面提出的通过降低政府开支、减少税收以增加公共服务投资的可行性也遭到经济学家的质疑,在其他议题中保守党也未能拿出比工党更有效的治理方案,致使在竞争中始终处于下风,其支持率在为期一个月的大选间竟呈下滑趋势。

⑨ 英国保守党介绍

保守党是英国的老牌大党,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英国两大主要执政党之一,另一个是英国工党。保守党在20世纪的英国占主导地位的政党,出过邱吉尔和撒切尔夫人等着名首相,并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创下4次连续执政(1979年—1997年)的业绩,但此后又创下该党下野时间最长的记录。在6年在野期间,保守党内讧不断,连换三任党魁,政治实力严重被削弱。现任党魁是大卫卡梅隆,2010年他带领保守党夺回失去13年的执政权,与自由民主党联合执政。
英国保守党的前身是1679年成立的托利党(Tory),1833年改称保守党。其最高领导人称领袖、副领袖。党主席是第三号人物。在保守党执政时,其领袖出任首相。保守党一词最早出现于1817年英国《保守党人》杂志上,主要指维护君主制、君主制原则或正统主义原则的政治力量。当代保守党主要指奉行传统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坚持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具有保守倾向的政党。这些党大多强调要实现民主、有限政府、社会正义、个人自由和公民自由,建设“自由、正义、开放和民主的社会”,反对“第三条道路”。经济上主张实行“有竞争的市场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进程。1983年6月,以英国保守党为首的17个国家的19个保守党共同成立了“国际民主联盟”(俗称保守党国际)。该联盟现有87个成员党和5个地区性组织。
保守与统一党(Conservative and Unionist Party),简称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政党,也是全国拥有最多党员的政党。有部分人认为,保守党是世上最古老的有组织政治团体,其演化可上溯至18世纪,早期在国会的托利党派系,以至于活跃于16至17世纪时期,一种在议会内支持政府,称之为“帝党”的不正式派别。普遍认为,保守党与美国民主党的份量与地位相若,而美国民主党的历史则可直接上溯至18世纪。
由于保守党乃发展自活跃于18及19世纪的托利党,所以它的党员常常会被称作托利党党员(Tories),而保守党亦时常被干脆称作托利党(Tory Party)。尽管在整个20世纪之中,保守党在其中三分之二的时间皆掌领了政府,不过保守党自从于1997年大选败于布莱尔领导的工党以后,它一直处于反对党的状态。
保守党甚少使用它的正式党名——保守与统一党。这个正式党名乃自1912年,保守党与自由统一党合并后所起的。该党与保守党一样,在1886年至1921年期间,一致主张阻止爱尔兰从联合王国分裂开来,并且与爱尔兰民族主义者及爱尔兰共和主义者处于对立局面。在地区上,保守党在苏格兰有统一党作为它的盟友,该党甚至已经在1965年起改称“保守党”。同样地,在北爱尔兰地区,保守党亦曾经长年得到北爱尔兰统一党的支持,而传统上保守党党鞭更会兼任该党党鞭;可是,由于两党后来在1973年就《桑宁代尔协定》的问题上出现分歧,以致两党出现分裂,所以现时保守党在北爱尔兰是与北爱尔兰统一党分开运作的。
大抵上,我们可以看到保守党之组织架构内存有数重的明显对照;一方面,党领袖的选举以及地区候选人的人选,往往都是由一群草根团体所主导的,但在另一方面,有关财政安排、举办选举,以及制订政策方针的工作,却会由保守党竞选总部负责。最后,党魁的工作则主要是处理党的日常核心事务,并在咨询其管治班子的情况下,订定政策。由此看来,这种权力分散的组织架构是不常见的。
与工党的情况一样,保守党近年正面对党员人数持续下滑的趋势。尽管自卡梅伦在2005年12月当选党魁后,保守党党员人数一度有回升的迹象,但踏入2006年以后,人数即重新下降,至2006年年尾,其党员总人数甚至要比卡梅伦上任党魁的时候还要低。不过话虽如此,保守党现时尚大约有290,000名党员,仍然是英国党员人数最多的政党;至于工党和自由民主党则分别大约有200,000和70,000名党员,两者加起来的人数仍要比保守党的低。惟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保守党从不向公众公布该党的确实党员人数,所以外间很难作出确切的估计。
任何人士加入保守党都要交25英镑会费,但22岁以下的人士则只须交5英镑的会费。另根据选举委员会的纪录,截至2004年12月31日,保守党在2004年的收入大约为2千万镑,但支出却是2.6千万镑。
保守党以往以“自由火炬”为党的标志,但现今已改为使用一棵绿色的橡树作新标志。另在2005年12月6日,保守党又采用了新的口号,该口号为“以改变迎接胜利——不列颠的胜利”(Change to Win – Win for Britain)。传统上,保守党的官方颜色为红色、白色和蓝色,但蓝色则最为常用,以区别于工党的红色(在坎布里亚部分选区,保守党却会选用黄色,以象征当地朗斯代尔伯爵的家族纹章)。
英国保守党领袖选举规则是1965年2月由当时该党党魁霍姆勋爵制订的。按照规则,保守党领袖由保守党下院议员投票选举产生。任何候选人在第一轮投票必须获得过半数、并且要比对手领先总票数的15%的票才能当选。如果第一轮选举产生不出领袖,就必须举行第二轮选举,在第二轮选举中, 下院议员只要有人 提名均可参加, 获过半数的简单多数即可当选。如果在第二轮选举中, 候选人均未能获过半数的票, 就得进行第三轮选举。这时只有在第二轮得票最多的前三名议员才能成为候选人进人第三轮选举, 这也是最后一轮角逐, 得票最多者就成为保守党领袖。
这一规则对保守党作为执政党时颇为不利,因此受到党内一些议员的批评。
作为第一大党,保守党现时在下院650席取得306席,与自由民主党合组联合政府,拥有女皇陛下执政党的身份。
基本上,保守党一向主张对绝大部分的事务都减少政府干预。此外,他们亦向以反对进行进一步的欧洲统合而着称。很多评论员皆认为,保守党之所以在1997年大选以后持续处于弱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党内的欧洲爱好论者(以祁淦礼和夏舜霆为代表)与欧洲怀疑论者(以约翰·韦活和夏伟林为代表)的关系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不过在近年,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革,现时保守党党内已大抵就欧洲统合问题达成一致的共识,即使有分歧也不如以往一般的公开。
至于在卡梅伦上任党魁以后,保守党的关注点则开始转到一些比如环境、政府服务质素与教育一类被归类为与“优质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上。
另外在权力下放的议题上,保守党的立场则比较飘忽。在1997年的时候,他们曾经反对把权力下放到威尔士及苏格兰,可是对北爱尔兰却表态支持。而后来在2004年,保守党亦曾反对过对东北英格兰地区实行权力下放。虽说保守党曾在1997年反对权力下放到威尔士及苏格兰,但后来在“新工党”政府之推动下,这两地始终实行了权力下放,而保守党更在有关地方实行权力下放后,对废除有关的改革表示反对。近年,保守党亦在西洛锡安问题上确立了自己的立场,支持只有来自英格兰的国会议员,才有权在仅关系到英格兰的事务上投票。保守党之所以有这种看法,是因为现时实行了权力下放后,由于基乎所有苏格兰事务都转由新的苏格兰议会负责,这变得国会无法作出干涉。相反,由于英格兰没有自己的议会,导致来自苏格兰的国会议员变相有权对英格兰事务作出干涉。
诚然撒切尔夫人在任首相期间,英国经济曾出现过不少的波动。但人民真正对保守党理财能力失去信心的时候,却是始于梅杰任内的黑色星期三。在1992年的黑色星期三,保守党政府曾动用上数亿元的英镑,企图防止英镑脱离欧洲汇率机制。保守党政府在黑色星期三的严重失误,再加上在1990年代初出现的经济衰退,使布莱尔与白高敦的工党成功在经济政策上压倒了备受批评的保守党。不过,无论是左翼还是右翼,都不约而同地有不少人士认为,布莱尔的“新工党”所拥抱的市场主导动力,以及公共事业现代化等等经济政策,其实不外是保守党一向主张的旧调。
工党在1997年大选后掌政后,遂立即打算赋予英伦银行独立的权力去制定利率。很多经济学者一直支持这种做法,因为这样可以使货币政策脱离政治因素的干扰,也可以避免时间不一致(在博弈论中,指施政者在落实已计划的政策时,发现对政府的利益不复存在,结果搁置计划的理论)的发生。此外,由于于不少国家(如新西兰)均相继在1990年代推行类似的政策,所以改革之声更日益高涨。保守党最初是反对这个提议的,因为他们担心英伦银行一日得以独立,他日英国将大有机会放弃英镑,并加入欧洲单一货币的行列;而他们亦担心此举会使英伦银行失去民主制度的监察。可是,由于金融界认为英伦银行独立将可使英国通货膨胀维持于低水平,所以他们对建议表达了强烈的支持,最终亦使保守党在2000年初接受了工党的建议。 保守党在经济政策上的另一焦点,相信是其历年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单一货币体系之立场。有鉴于党内欧洲怀疑主义的日益炽烈,时任党魁兼首相梅杰就曾经在1992年签订《马城条约》时,不顾祁淦礼、夏舜霆和杜瑞尔等的反对,在条款中订明英国选择留在欧洲单一货币体系之外。自此以后,保守党的历代党魁皆立场坚定地拒绝废除英镑。虽然保守党这一政策深受英国选民所支持的,不过由于欧洲议题之重要性往往在选民的心目中,连教育、医疗、入境和罪恶等事务也不及。根据欧洲议会在200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9%的受访英国选民同意欧盟事务是英国的重要议题,因此,这部分地解释了为何保守党始终未能在大选将货币议题转化成选民的支持力量。
最近的数年间,保守党有不少“现代化论者”认为,保守党在1990年代与千禧年代初期之所以在大选中频频败北,主要是因为保守党长久以来与社会保守主义保持着密切关系(这种关系趋使保守党支持对已婚夫妇提供税务优惠、支持退休金与薪金脱钩,以及反对以公共资源供养有能力却不工作的人士等等)。在这种政策观的推使下,不少保守党党员曾作出批评,比如大卫·威利茨就曾尖刻地指出,保守党的社会政策犹如“向单亲父母宣战”;而前保守党主席马威尼亦曾直言保守党予人的印象,就如“如果你不是来自传统的核心家庭,就不会指望我们会理会你”一样。
自1997年开始,保守党党内曾不断就社会政策的定位展开辩论。有些好像波蒂略一类的“现代化论者”表示保守党应该修正他们在社会政策上一贯的立场;但夏伟林和大卫·戴维斯却认为保守党不可摒弃他们一直把守的传统价值观。有论者认为夏伟林等党魁采取这样的态度,也是保守党在选战失利的原因之一,而另一保守党党员杜丽莎·梅尔更曾着名地抨击到,保守党之所以有如此下场,是因为人民普遍感觉它是一个“使人难受龌龊的政党”。至于自卡梅伦上任以后,情况已渐有改变,现时“现代化论者”已能够在社会政策上发表更多的声音。
但是,保守党领导层近年在社会政策上的改变,并不一定获得所有人的支持。以保守而知名的记者彼得·希钦斯(Peter Hitchens)就曾批评到,保守党如此持续地默从于左翼正统思想,只会反映保守党是一个“没有用”的政党

⑩ 谢谢告诉一下,到今天约翰逊有没有开除那21名投硬脱欧议案反对票的保守党员的党籍

“英国首相约翰逊要开除21名保守党议员简单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第五,英国议会的议员什么情况下需要补充呢?当然是议员数量有所减少。议员数量怎么才能减少呢,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议员因为各种原因辞职,二是议员死亡。补充议员的基本规则是:减少多少议员就补充多少议员,减少的议员是从哪个党派减少的就从哪个党派补充。比如,假如这次的21名保守党议员都辞职了,那么,就要从保守党中补充21名议员。

第六,在英国,首相是由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不需要英国民众选举。比如,保守党议员在议会中占大多数,那么,保守党领袖约翰逊就自然成为英国首相。英国议会的议员则要通过选举,要想成为英国首相,必须首先是代表某个党派或无党派的英国议会的议员。比如,如果约翰逊不是保守党议员,就不可能成为英国首相

阅读全文

与英国什么时候开除保守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特种兵有哪些部队 浏览:928
印度为什么反对中国制造 浏览:455
印尼n95多少钱 浏览:199
意大利二次疫情期间缺什么 浏览:283
往意大利邮寄食品怎么寄 浏览:780
越南回程机票怎么买 浏览:727
伊朗每天确诊多少例 浏览:482
意大利它的首都是什么 浏览:867
2015中国有多少人 浏览:137
印度7千卢比是多少人民币 浏览:8
英国为什么举办那么多奥运会 浏览:665
英国是白种人的一种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290
美国日本意大利英国哪个不吃月饼 浏览:782
中国女排什么时候再次夺冠 浏览:364
南山印尼铝厂什么时候投产 浏览:806
英国资产怎么样 浏览:715
伊朗人喜欢吃什么菜 浏览:823
越南买东西回国后怎么办 浏览:277
中国人在印尼怎么求救父母 浏览:843
意大利北边是哪个国家 浏览: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