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林则徐是怎样把英国人的鸦片枪来了
销烟过程 虎门销烟场景展示(福州林则徐祠堂内)道光十九年二月十六(1839年4月10日),林则徐、邓廷桢及广东海关监督豫坤乘船到达虎门,会同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验收鸦片。烟贩在沙角缴烟,并在路易莎号签发收据。林则徐并建议缴出一箱鸦片,则赏茶叶五斤。 美国及荷兰烟商承诺永不再贩鸦片,义律却从中破坏,缴烟途中运走鸦片,又以各种理由拖延缴烟时间。林则徐将计就计,也延长封锁十三行的时间,义律无奈如数缴烟。三月十九(1839年5月12日),民间缴烟完毕,拘捕吸毒者、烟贩一千六百人,收缴烟膏四十六万一千五百二十六两、烟枪四万二千七百四十一杆、烟锅二百一十二口。四月初六(1839年5月18日),烟贩缴烟完毕,共收一万九千一百八十七箱又二千一百十九袋。四月十一(1839年5月23日),兰士禄·颠地等英国商贩被驱逐出境,次日义律亦将十三行的英国人撤到澳门。 林则徐本想将鸦片运回京师销毁,不过御史邓瀛认为为防鸦片被偷偷换掉,就地销毁更好,道光帝同意。林则徐决定于虎门公开销烟,接下来林则徐就要找出销毁鸦片的方法。林则徐曾使用传统销毁鸦片“烟土拌桐油焚毁法”,但膏余却会渗入地中,吸毒者掘地取土,仍得十之二三。于是林则徐找出第二种方法“海水浸化法”。 海水浸化法的办法是在海边挑挖两池,池底铺石,为防鸦片渗漏,四周钉板,再挖一水沟。将盐水倒入水沟,流入池中。接着把烟土割成四瓣,掉入盐水,泡浸半日,再投入石灰,石灰遇水便沸,烟土溶解。各工作人员拿木耙不停在池中搞拌,务求烟土完全溶入水中。待退潮时,把池水送出大洋,并用清水洗刷池底,不留涓滴。 当天日记里又说:“以日内消化鸦片,放出大洋,令水族先期暂徙,以避其毒也。” 四月廿二(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正式开始,虎门搭起了一座礼台,前面挂着一面黄绫长幡,上书“钦差大臣奉旨查办广东海口事务大臣节制水陆各营总督部堂林”,广东各高级官员全部出席。由于销烟是公开参观的,加上是端午节前后,因此人们纷纷前往虎门浅滩。另外,不贩鸦片的外商、领事、外国记者、传教士等等,都专程由澳门或其他地方前来参观,当中无一是英国人,以抗议清廷对英国人财产施加压迫。 当中有带同家眷之不贩鸦片的美商C·W·金、传教士裨治文、商船船长弁逊等十人,不信林则徐有办法把所有鸦片完整销毁,于是前来实地考证。林则徐干脆给他们进入池边,让外国观察员直接详看销烟方法,沿途讲解。待观看全部过程、反复考察后,皆心悦诚服,向林则徐脱帽致敬。事后,传教士裨治文在任职的《中国丛报》中记述: 此外,《澳门月报》、《季度评论》、《新加坡自由新闻》、《广州纪时报》等外国人报纸皆大编幅连续报道虎门销烟,而且得到与鸦片贸易无关的外国人支持及肯定。英国本土方面也因此事件而物价增涨,尤其是大米、丝绸和银。 澳葡政府亦对查禁鸦片一事相当合作,葡萄牙商人全部承诺不贩鸦片,并欢迎林则徐亲临查办。林则徐于是发表声明,不但葡萄牙商人可以正常贸易,往中国贸易时更会得到保护,绝不被人欺凌。 从四月廿二至五月十日(1839年6月20日)当中,共销毁两百三十七万六千二百五十斤鸦片,其中少数鸦片运送京师作样本,然后销毁。
‘贰’ 林则徐和英国人打过仗吗
当然打过。
1839,林则徐来到广州,和关天培一起在东莞县虎门要塞积极布防,设置炮台11座,大炮300多门。7月,英方代表义律诉诸伍力,挑起九龙炮战和穿鼻洋海战。林则徐亲赴虎门布防,督师数败英军。
‘叁’ 林则徐虎门销烟不但无功反而成了”罪臣“,这是为何
在当今的社会上,对于林则徐的评价是极高的,人们视其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因为他是清王朝第一个看到鸦片危害的大臣,并且极力向道光皇帝觐见陈述鸦片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毒害性,劝谏皇帝将鸦片进行销毁。
因而,他成了钦差到广东虎门将所有的鸦片贩子扣押,由此促成了历史有名的虎门销烟。他的做法有利于国家,所以道光皇帝在鸦片战争前期并没有将林则徐治罪的道理,但是英国人强悍的战斗力将清王朝给惊吓住了。最后,清政府为了保住政权不得不选择向英国投降,被迫签订下中国近代历史的第一个屈辱条约。
作为销烟和戒烟的主要负责人的林则徐自然受到英国人的关照,再加上国内部分高层对于林则徐的不满,所以林则徐在当时的环境下成为替罪羔羊被发配边疆地区服劳役咯!
‘肆’ 为什么西方人称林则徐打的那场战争为“淡水战争”,而不是“鸦片战争”
林则徐动不动就绑架民意威胁洋人,但其实言谈之中又经常流露出对民众的不屑,在他眼里,底层民众只有两种人:洋人的走狗与洋人的潜在走狗。 又是鸡同鸭讲。义律死活不签,最后全体英商撤出虎门,到葡萄牙人的地盘澳门交易去了。但林则徐连自己地盘以外的事也要管一管,命令义律要么回来甘结,要么从此滚出中国,义律却坚决不从,提出以下几点:清朝将无辜者和走私者一起在商馆里拘禁七个星期之久;鸦片贸易受到中国官员的鼓励和保护,事实上他们所从事的贸易里,没有一项是像鸦片这样有“固定收费”的(言下之意其它产品要交的苛捐杂费更多)。义律一是担心英商人身安全再受威胁,二是希望林则徐先检讨一下大清自己的错误,但他们还没注意到一点:林则徐对付过吸鸦片的中国人,对付过提供鸦片的英国人,对付过卖鸦片的中国人,惟独没有对付那些保护鸦片走私的人,这就是清朝官场官官相互的微妙“潜规则”,英国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理解的。林则徐又搬出民意恐吓义律:沿海民人,莫不视波涛如平地,倘一触动公愤,则人人踊跃思奋,虽欲阻之而不能矣…… 甘结的事久拖不下,双方旧怨未平,新仇又起。当时几个英国水手醉酒后与中国人发生冲突,双方群殴,一名叫林维禧的同志不幸为国捐躯。事发后,英国水手立即花钱私了,请家属封口,但两天后还是让义律得知此事,前来调查,先给受害人家属赔偿,再分别悬赏,请目击者指出致命一击是哪个水手造成的、是英国人先挑事还是中国人先挑事。又过了两天林则徐也知道了(英国水手的钱真是白花了),二话不说,要义律立即交出兇手,杀人偿命。义律哪敢把人交出来啊,那时英国人判案还得给被告个申诉的机会,而我国的衙门就是八个字:大刑伺候,从实招来,狗熊被打完都会承认自己是兔子,而且林则徐根本不在乎是谁杀了人,反正我死一个你也得死一个,随便哪个都行,这一点对尚未查清真相的义律来说更是无法接受。当时英国已经采用陪审团制度,义律提出要设立一个英式衙门,请林则徐前来观摩,林则徐一听愣了,你们这些外夷还有衙门?当下拒绝。后来义律自己把人给审了,五名水手分别监禁三个月至半年不等并处以罚金,义律还特别强调,这些人必须被关押在英国而不是中国的监狱。 义律当时的处境是很尴尬的,水手在中国杀人,本来应该接受中国的法律审判,但当时中英之间的文明程度实在差距太大,到了不能为人接受的程度,这就好象今天中国人到哪个非洲国家打工,一不小心触犯了当地法律,结果被判用火烧死后由当地土人分而食之,中国人肯定也受不了。当然中国政府肯定不管这事儿就是了,义律却表示绝不会让大英公民接受“野蛮肉刑”,拒不交出兇手。后来义律无奈之下想了个庸招,他骗林则徐说根据《万国公法》,他是拥有“领事裁判权” 的,这件事应该根据英国法律来判。谁知林则徐还真找自己的美国私人医生伯驾翻译了一下《万国公法》,虽说翻译出来的内容是一个字也看不懂,但据伯驾所说,没有“领事裁判权”这一说。而中国第二次接触《万国公法》已经是二十多年后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讲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倒也不算错,可惜“第一人 ”也就是这么个“没有茶叶则大便不通”的水准。 说到这个伯驾,虽说他是林则徐的医生,却从来没有见过林则徐,因为林则徐不愿与外国人直接接触。好在他的毛病伯驾靠远程治疗也给解决了,伯驾在林则徐的病历上是这么写的:“从医学上看,这个病案没有可以值得引起兴趣的地方。事实上,这位病人从来也没有见到过,但是我想,对于这样一位着名人物,他的行为是中英这样两个大国间破裂的近因。”后来伯驾想给林则徐送三样礼物:一本地图册、一本地理书、一架地球仪,谁知林则徐要伯驾先填“请愿书”,意思是说给我送礼是你的荣幸,得先请愿,我答应了才行。伯驾一气之下便没有再送,不然不知林则徐是否能真正的“开眼看世界”了。 义律这招算是昏到极点了,他想利用中国人对国际法的无知来解决此事,但就算“领事裁判权”真的存在,他眼中无知的中国人们又怎么可能遵守呢?更倒霉的是又遇到这个“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一听《万国公法》里没有什么领事裁判权,一下火了,甘结的事还没搞完,你丫又忽悠我,看来对你们这些野蛮外夷是客气不得了。林则徐故伎重施,又来了个遣散华工、断水断粮,逼义律交人,当然了,针对对象不仅是义律,而是所有英国商人。这种事情连续发生两回,义律是真的受不了了,内心早已动了杀机,但他还想着能和平解决此事最好。对于甘结,义律先是提出可以具结,但只能“货尽没官”,绝不能“人即正法”,林则徐却一口否决,坚持要砍人。后来林则徐也玩了个花招,说要么这样,你不具结也可以,但船要让我搜查一遍,看你还有没有鸦片。以林则徐的看法,是个人都该知道大清是怎么搞搜查的,义律应该不会笨到答应这种要求,具结只是签个字的问题,相信义律还明白个中利害关系。但义律还偏偏不明白,说这个好,欢迎来搜。林则徐这下被搞郁闷了,琢磨着义律这红毛可能还不太了解大清国的基本国情,只好亲自教育义律“大清式搜查”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效率比较低,需要花两百天才能完成搜查,到时你的货物也该发霉了;另外搜查过程中肯定会弄坏弄丢点东西,大清可不负责任。但义律觉得钱的事小,甘结可是要人命的啊,于是老话一句:欢迎来搜。 这可把林则徐气得不行。此时一票英国人也快渴死了,双方都感觉道理说不通了,有武力解决问题的打算。义律去九龙寻找淡水,遭到当地官员“五六小时的延宕和令人发怒的拖辞推诿”,终于发出最后通牒:再不给淡水,将击沉眼前一切中国船只!而当地官员根本没拿这些不知哪个旮旯里冒出来的野蛮人当回事,中英间的第一次冲突就这么开始了。我一直觉得,如果仅仅因为义律不肯具结就将第一次中英战争称为“鸦片战争”来混淆视听的话,那称其为“淡水战争”应该也完全说得过去。
‘伍’ 林则徐了解英国还懂英语不想清朝君臣那样排斥英国 按道理英国人应该是很喜欢他的 他是怎么得罪英国人的
伟大的林则徐得罪侵略者,是因为他主张、并主持了虎门销烟,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壮举,同时也是外来侵略者的一大失败。所以说,英车人施压,把林贬到新疆,但我们伟大的林,不但不消沉,反而在边疆做出了实在的功绩。
‘陆’ 怎样看待林则徐对待虎门销烟,反对英国人与之进行走私鸦片的态度
那是不去屈外侮的象征。他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自强不息,维护了一个文明古国的尊严。
‘柒’ 林则徐的偏见
林则徐
道光皇帝可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倒霉蛋,他1820年继承皇位,即位的头20年里,几乎没有一年不遭遇困厄——水灾、旱灾、饥荒、暴动、叛变。而在1839年前后,新涌现的困厄则集中在一种鬼魅之花的果实上,那就是鸦片吸食的泛滥。
在晚清时代,世界上其余国家也有服食鸦片的吸毒者,但只有中国人使用吸食的法子。鸦片吸食大约是明末荷兰人传到台湾,再经由海峡传到大陆。雍正、嘉庆等朝曾几度查禁鸦片,但吸食之风却始终未曾根绝。到1837年,中国的鸦片进口已从1796年的几百箱增加到4万箱,每年流失白银达数千万两,民间也是烟馆遍布,乌烟瘴气,甚至绿营士兵也多吸食鸦片,军队战斗力之孱弱可想而知。
这时候,禁烟的呼声终于占据了主流,道光皇帝也下了禁烟的决心。于是,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进入了朝廷的视野,多年来,他一直以精明廉洁、雷厉风行的形象出现,并且也是长期支持禁烟的重臣之一。诏书下达,林则徐遂作为钦差大臣赶赴广东禁烟,从此走上“英雄之路”。
林则徐禁烟的事略已为多种书籍记载,本文不再赘述,概言之,他1839年3月10日作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至5月21日共收缴2万零291箱鸦片,并于6月中逐日全部销毁。这次禁毒的成绩与效率,在今天看来,仍是相当了不起的。
关于林则徐,我们长期将其作为一个“高大全”的历史英雄来看待,因此,他在“高大全”意外的一些侧面,也有意无意地被人们忽略了。在这里,我想谈谈在林则徐在广州禁烟及随后的外交、军事行动中的一些不为人熟知的事情,以勾勒出他的侧面轮廓。如我将在文末阐述的,林公的这些侧面轮廓,也许不很好看,但只会使他的形象更加全面、真实、生动。
一、林则徐偏见的侧面
“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
林则徐曾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也确实担得起这个称呼。在广州期间,他组织人手翻译外文新闻纸,节译政治、军事等书籍,甚至首次选译了当时通行的《国际法》。
林则徐并且相信西医,1839年,他曾向广州教会医疗协会求助,看有没有根治鸦片瘾的药物。但是这所协会也许不是最好的求助地方,因为其第二大董事查顿,就是当时英人在中国最大的鸦片贩子。后来,林则徐提议,对在18月内无法戒除鸦片瘾的中国人,处以死刑。
林则徐自己还使用西医疗法。也是1839年,他因小肠疝气而拜访了一位叫彼德·帕克的传教士的诊所。这位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医师给林则徐安了疝带,缓解了他的痛苦,而且送给他5条疝带——这是彼德的全部存货。
但任何人都难免有时代局限,相对开明的林则徐也不例外。
比如,他认为洋人士兵因为脚上有绑腿而无法弯曲膝盖。1839年9月,他给皇上的奏折中说:“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这实际也是当时通行的一种荒谬见解,洋人腿不能弯曲,故只长于海战,一登岸就无可作为。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定海沦陷后,林则徐鼓励军民奋勇杀敌,仍然认为英国人膝盖不能弯,“一仆不能复起”,可任大家宰割。对洋人的坚船利炮,林则徐也有着奇怪的幻想:“英国要攻中国,无非乘船而来,它要是敢入内河,一则潮退水浅,船胶膨裂,再则伙食不足,三则军火不继,犹如鱼躺在干河上,白来送死”。
基于这些偏见,林则徐相当小看英军的陆战能力,他在官涌主持修建的两座炮台,也根本没有防御敌方从侧后发起地面攻击的措施。结果,战事一起,英军很快就在港口战舰和登陆部队的夹击下,陷落炮台。事后,英军一位官员还很纳闷地在一封信里告诉友人:“真奇怪,这些炮台完全没有防御地面攻击的设施,就像是欢迎我们回家的摆设”。
更奇特的是,林则徐认为洋人嗜吃牛羊肉,若无从我国进口的大黄、茶叶以辅食,将会消化不良而死。在与道光的一份奏稿中他写道:“况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而在一份拟交英女王的文书中,他又再次强调:“大黄、茶叶、湖丝等类,皆中国宝贵之产。外国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
这些偏见,难免会使林则徐自信心“爆棚”,加上对国际外交惯例的不熟悉,从而做出一些莽撞的事儿来。
二、林则徐莽撞的侧面
有个中国船夫仅仅因为身边带着一封欧洲文字的信件,就被处死。
在林则徐广州禁毒的行动中,部分海外史家对其两个做法略有微词,认为实在莽撞了。
一是他在禁烟初期,对广州外国商馆进行封锁,严密隔离一切外侨。这种做法实在是一竿子打倒一船人,被隔绝的人中,不少并未染指鸦片贸易。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则徐此种做法,实际上已酿成了一个不小的外交事故。这就好比如今广州有一些外人从事贩毒,政府却直接把各国大使馆封查,并软禁所有人员。当然,在林则徐那个时代,中国连专门的外交部门都没有,更别谈外交准则了,林则徐做出如此强项的举动,出于禁毒心切,也可以理解。
当时的广州外国商馆可谓弥漫着“林氏恐怖”,有个中国船夫仅仅因为身边带着一封欧洲文字的信件,就被处死。同时,食品,甚至于一桶水,都不能被带进商馆。封锁中途,交涉到矛盾激化时,林则徐还找工人去商馆周围砌墙,彻底将商馆变成监狱。直到英方商业代表义律妥协,才解除封锁。
林则徐禁烟主要只针对英方商人,而不太注意扑杀中国方面的鸦片走私势力,对吸食鸦片者也只有惩戒而无引导之术,结果虽然缴获了大量鸦片,但并未使鸦片走私绝迹。1839年6月的《澳门月报》记载,就在同年9月,鸦片贸易又再度活跃,且有上万箱鸦片已经运到中国海面。
禁毒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林则徐的禁毒手法则显得相对单调、粗暴,没能取得哪怕暂时的成功,也在情理之中。
林则徐另一个莽撞的做法在查缴鸦片后,要外商写保证书,以后永不夹带鸦片,违者处死。起先,外商愿意个人写保证书,但是林则徐要求,保证书不但对签署者有效,对其船上所有人都有效。换言之,船主若签署这个保证书,等于是替将来所有在他船上的人都签署了“生死状”。结果对方拒绝,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
现在看来,林则徐的想法比较朴素,他在一个奏折中称,外人重信用,所以要求他们签署“具结”,也就是保证书,可以一劳永逸。他那个时代,当然考虑不到立法的问题,只能做出如此要求。但其时,外交沟通毕竟不如安琪儿的皮肤般润滑,一边是固执到如石头的地步,一边是倔强到如牛头的地步,且各按自己国家的法律条规,风俗习惯等来思考、处理问题,结局自然只有一拍两散。
顺便说一下,我在这里使用的“莽撞”形容词,丝毫没有贬义,只是一种客观形容。事实上,林则徐当年的莽撞,也是出于一腔爱国热忱,以及对鸦片的痛恨。正如早年对林则徐颇有微词,但晚年已经有了谅解的历史学家蒋廷黻所言:“……英国虽不反对禁烟,但反对中国再用林则徐用过的方法。这样一来,禁等于不禁,因为以中国的国力及国情,用文忠的方法尚有一线之望,不用则全无禁烟的希望”。
三、林则徐遮掩的侧面
1842年,在流放伊犁的途中,他给友人写信中也说:“第一要大炮得用,令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但遗憾的是,他并不想更多的人知道这个现实,这封信他也请朋友不能给人看。
中国旧大臣在上奏军情时往往有种积习,那就是粉饰撒谎,明明是一边倒的大败,也要说成“我军伤亡颇多,然敌方死伤更众”,以骗取龙颜不怒。
很遗憾,林则徐也不能免俗。
1839年穿鼻战役后,关天培报告林则徐,中方大胜,击沉几艘英国船,并造成英军50多人死伤。然而,其实英军此役无任何人员损伤。参与此役的一个英方军官事后在书信中更刻薄地嘲笑说:“中国炮台上似乎是在放烟花”。按常理,林则徐应该调查真实战况(当然,也有可能被蒙蔽),却全盘按照军方的报告,上奏汇报大捷。
这种做法,当然大大激发了道光皇帝的战斗热情,他在接到林则徐关于九龙山炮战的报告后,就意气风发地批示:“朕不虑卿等孟浪,但戒卿等不可畏葸。”意思大约是:好好干,杀得洋毛子全滚蛋!林则徐等也很配合,不断奏报大捷,更敞开了说大话,比如“接仗六次,俱系全胜”云云,把道光皇帝的胃口吊得很高。
1839年9月,已经清楚双方军事实力,明白“扛不住”了的林则徐又上奏说:“英国商人苟知悔悟,尽许回头”。结果道光皇帝批示道:“不应如此,恐失体制”,弄得林则徐进退维谷。
实际上,1840年时,清朝无论是八旗兵还是绿营兵,将领腐化,装备落后,完全无法抵挡任一个西方强国的军队。如《剑桥世界近代史》所说:“军队中贪污盛行,士气不振,有的部队花名册上只有极少一部分实有其人;武器只有老式的火枪、梭镖和弓箭等;而且中国人一贯尊崇读书人出身的文官,轻视武夫。因此,中国军队毫无准备,在清帝国一旦不得不面对沉重压力时,无法担当起国防的重任”。
对此,林则徐逐渐有了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双方军备的差距,特别是西洋大炮的威力。1842年,在流放伊犁的途中,他给友人写信中也说:“第一要大炮得用,令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但遗憾的是,他并不想更多的人知道这个现实,这封信他也请朋友不能给人看。此后,林则徐东山再起,又作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却不曾倡导改革,也未曾公开宣传过中外强弱悬殊。在后一方面,林则徐遮遮掩掩,还不如抚夷派的琦善、耆英——他们至少给了怀有天朝大国美梦的士大夫们一瓢冷水——而林则徐却终身对此缄口。
四、小疵不掩杰士本色
任云贵总督平息云贵汉回纠纷时,林则徐坚持:“只分良莠,不分汉回”,这又是极难可贵的民族平等胸襟!
蒋廷黻曾说:“林文忠公(则徐)无疑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我对此很同意。按孟子“知人论世”的说法,就林则徐的一生来看,即使有种种时代局限,他仍不失为慷慨磊落、高风亮节的一代杰士。毕竟,一个不完美的英雄仍是英雄,而一只完美的苍蝇仍不过是苍蝇。
俯瞰其一生,不论禁烟,治水,平乱,还是查勘开矿、建设边疆,林则徐都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其私人的节操,则为海内外公推。当时跟他打交道的一个外国对手都承认,林则徐与同时代的清朝官吏很不一样,“他似乎完全没有徇私舞弊的积习”。
林则徐先后主持过河工和盐政,二者都是所谓“肥缺”,他却从未闹出过与金钱的绯闻。而在禁毒期间,有人怀疑他要偷着转卖收缴的部分鸦片,但就连极恨他的英国人最后也承认:林则徐并未舞弊。
任云贵总督平息云贵汉回纠纷时,林则徐坚持:“只分良莠,不分汉回”,这又是极难可贵的民族平等胸襟!
在东河治理水利时,他极精明干练,调查者认为“向来河臣查验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而在伊犁充军路上,他还被临时抽去督办治河,功成后继续去伊犁充军。在路上,他写出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千古名句,这也是他一生的浓缩写照。
昨天是世界禁毒日,钞一首林文忠公的禁烟词于末尾,且让我们听听他一百多年前发出的关于禁毒的声音:
《高阳台·和嶰筠前辈韵》
玉粟收余,金丝种后,蕃航别有蛮烟。
双管横陈,何人对拥无眠?
不知呼吸成滋味,爱挑灯,夜永如年。
最堪怜,是一丸泥,损万缗钱。
春雷欻破零丁穴,笑蜃楼气尽,无复灰燃。
沙角台高,乱帆收向天边。
浮槎漫许陪霓节,看澄波,似镜长圆。
更应传,绝岛重洋,取次回舷。
‘捌’ 鸦片战争:林则徐誓死抵抗英军侵略者,道光帝为什么要换掉他呢
因闭关锁国多年,清朝正逐渐走向衰败,诸多国家都想宰割清朝这头肥牛,以英国为首,率先打开清朝国门。先用鸦片危害清朝国体,使其作战能力下降,届时在发兵攻打,定能掠取成功。林则徐有较强的危机感,兹事体大不容忽视,立刻上书求得出兵机会。最先抵达严重地区,广泛招收会翻译外文之人,编辑出《四洲志》,用以制定作战策略,提前做好防备。待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林则徐临危不乱,作战有方针,暂时将英军赶出广东。
林则徐将眼界放远,深知现在敌我双方差距太大,打仗还需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于是广泛招聘会翻译之人,收集外国报刊加以翻译,好了解英国人发展史。曾翻译过英国着作地理家慕瑞的书籍,林则徐看完之后,对此有独到见解,开始自己编撰整理。
书中描写英军及各国现状,让林则徐认识敌我双方落差太大,若是不加以整改,难于和英军抗衡,开始着手休整军队。首先命人修建战船,因为广东沿海,英军来袭通过海域路线最快速,为了阻止英军来犯,故而修建船舰。光修船舰又没有作战能力,于是林则徐开始命人研制大炮、增设炮台,虽然不及洋炮威力凶猛,但是足以抵抗英军。
‘玖’ 林则徐吃冰淇淋被洋人嘲笑是怎么回事他是如何回应的
林则徐是清朝末年的着名官员,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曾经官至一品,被朝廷任命为多地的总督,并且两次受命钦差大臣,他的仕途本来前景一片大好,但后来因为他在广州主张严禁鸦片,因此仕途中断。林则徐严禁鸦片的行为使得他在中国收获了“民族英雄”的荣誉称号。
清朝末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列强纷纷入侵中国,国家处于危亡之中。此时的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同时他还支持翻译了多部西方科学着作,他想要改变清朝落后愚昧的状态,因此他被誉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个人”。
林则徐在历史上做出的最着名的一件事就是虎门销烟,然而他在虎门销烟的时候却遭到了外国人的刁难,那些外国人请他吃了“冰激凌”,并且还借此事嘲笑他,想要让他知难而退,那么你知道他是怎么回应的吗?
林则徐专门为他们准备的这道菜就是“太极芋泥”,表面上这道菜看起来就像是一道凉菜,然而其实这是一道热菜,并且非常的烫嘴。洋人们没有吃过这道菜,看到这道菜也没有冒烟就以为它不烫嘴 于是就急忙地往嘴里塞,结果都被烫得嗷嗷叫。
林则徐用这道菜不仅巧妙惩罚了洋人,为昨天自己被刁难扳回了一局,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可以说是一石二鸟。这件事情之后,他便开始查抄鸦片,有些英国人看讨好不行,便直接给他塞钱,让他不要碰自己的蛋糕,但是林则徐都大义凛然地拒绝了,他来广州的目的就是禁烟的。
林则徐面对外国人的刁难没有后退,而是积极反击,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富有智慧的人。当他面对外国人的利诱时,他也没有动摇,可以看出他一心为民、心怀祖国,这样一个富有智慧并且十分爱国的人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拾’ 林则徐是怎样反抗英国入侵的
虎门销烟,极大地鼓舞了中华民族,也振奋了道光皇帝。但如何加强防御,他根本没考虑,反而认为这次胜利,英国人再也不敢捣乱,可以过太平日子了。他又听从穆彰阿一班佞臣的唆使,将邓廷桢调任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由林则徐担任。二人虽相处一年,但志同道合,成了莫逆之交。分别时,相互勉励,愿使两地遥相呼应,禁烟之心,矢志不谕。他们相互的赠言,林则作是:“铜墙铁壁,威武不屈。”邓廷桢是:“携手并肩,遥相呼应”。二人为国为民筑起从闽浙到两广的钢铁长城。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胜利,给英酋以沉重地打击。他料定英酋义律一定不会善罢甘休。为此,上奏道光皇帝拨款维修炮台,购买大炮。但昏庸无能的道光只看到眼前的胜利,认为这是多此一举。林则徐决心自筹资金,做好战争准备。各衙各部每位官员,在林则徐的倡导下,纷纷捐助。对那些发了鸦片之财,而又不愿捐助的人,林则徐就强迫他们捐助。有了钱,林则徐命关天培抓紧维修炮台,并把新购置的200门大炮,安装在最关键之处,把虎门装配得如铜墙铁壁一样。
在布防虎门炮台同时,关天陪又组织了大批水勇(如同现在的民兵)。同水师官兵一起进行操练,相互配合,联合作战。促使广东水师的力量更加强大。
义律果然不出林则徐所料,并不甘心失败,更不舍得中国这块肥肉。他发现有几艘英国商船不夹带鸦片,进入珠江口时,竟派两艘兵舰和10艘武装商船,迫使这几艘商船返回,并肆意向中国的巡逻船开炮。关天培当机立断,命水师以重炮回击。关天培虽受伤,但指挥若定,水师将士更为勇敢顽强,水勇小船也向英船冲去。在重炮的轰击下,义律所乘的指挥船被击中,顿时火光冲天,吓得义律赶紧撤退逃跑。
击败英舰后,士气更加高涨,关天培命人将胜利喜讯报告给林大人。下午林则徐亲自来水师营看望关天培及受伤的士兵。并告诉关天培,义律是决不会善罢甘休的,你等一定要日夜用心防备,切不可掉以轻心。果然,第二天义律就带领舰队攻击珠江口和官涌山炮台,一连六次,均告失败。
义律走投无路。他无法向商民、政府交待,竟撒了一个弥天大谎,说中国违反国际法,破坏通商条例,攻打英国的兵舰与商船,使之损失惨重,要求其政府保护他们的利益。最后,英国女王通过国会做出决定,派遣军队进攻中国。命义律的堂兄乔治·懿律为侵华总司令,任命伯麦为海军司令,率16艘兵舰,装载540门大炮,英军三个团,印度兵一个团,还有在印度驻防的20多艘兵舰,一齐向中国开来。
1840年6月21日英国侵略军到达澳门,次日宣布:自6月28日起封锁珠江口。从此,历时两年两个月的鸦片战争开始了。
面对英军的挑畔,林则徐除加强各炮台的防御,加紧水师、水勇的训练外,还向沿海民众发出告示,提醒民众密切注意英商的行动,并亲笔写信给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等所有沿海各省总督、巡抚,请他们做好防御敌人入侵的准备。同时在广州沿海张贴斩杀洋鬼子的悬赏告示,唤起民众同仇敌忾。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林则徐深知英国的舰队与大炮较我都占优势,便与关天培研究制定了以小股船队偷袭敌舰的作战方案。当敌舰接近我防线时,关天培早已准备好小战船,每船有三四名水手,船上装满了干草、火药。伪装成运粮运菜的民船,迷惑敌人。乘风势向大船开去。当乔治发现情况有异时,水船已纷纷围在每艘大船的周围。只见小船纷纷火起,火势直扑英国兵船。烧得英军狼狈逃窜。
一连几天都是如此,英军前进不熟悉水路,固守又无价值,最后想高价收买向导。义律派人费尽周折才找到三名愿意做向导的人,是一老二少。乔治十分高兴,先付50两银子,进入港口后再给100两。老头微笑着答应了乔治的条件,指引英船,越过一个又一个的暗礁,顺利地航行了4个多小时,来到一个小岛,老人说:“我们先上岛上看看是否有埋伏,然后再前进!”乔治说:“留一个人在船上。”老人带一名青年向小岛游去。当这一老一少消失在小岛上后,突然从小岛四周射出巨大的火龙,直向其船喷来,轰轰的爆炸声,吓得英军连呼带叫:“中计了,中计了!”再寻找船上的向导,已无影无踪。乔治东一头、西一头乱闯一阵,好不容易才逃走,但还有一艘船触礁。
乔治狼狈地逃到公海后,淡水、食品都发生了危机,特别是淡水,所存无几。义律凭自己在中国多年,知道一些小岛有淡水,命70多人带着帆布桶去附近小岛取水。众人来到岛上,一见碧绿的泉水,高兴极了,每人都痛痛快快地喝起来,喝完后,都捧腹大叫:“痛死了!”纷纷倒下死去,逃回来的人所带的水也不能饮用,使乔治茫然失措。
广东水师在林则徐、关天培的指挥下,连连胜利,道光皇帝接到捷报,更加高兴。传谕嘉奖林则徐、关天培及水师们。拨银5万两,赏林则徐玉如意一把,赏关天培宝刀一口。这节节胜利却遭到穆彰阿等佞臣的嫉妒与不满。
乔治攻打珠江口多月,毫无进展,还伤亡不少士兵,灰心丧气。义律建议道,中国政府像林则徐这样的官员少,我们可以攻打其它地方,比如北上攻厦门。乔治采纳了义律的建议北上攻打厦门。厦门是闽浙总督邓廷桢防守的地方,又遭迎头痛击。被击伤击沉兵船十余艘。义律再劝乔治北上攻打定海。定海总兵张朝发、县令姚怀祥是一对庸庸碌碌的昏官,平日只知吃喝玩乐,毫无战斗准备,结果乔治顺利攻下定海,张朝发在仓促应战中受伤,后不治而死。姚怀祥因定海失守,走投无路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