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国如何破解U型潜艇攻击
靠雷达技术的发展。英国在战争中后期为驱逐舰配备了先进的雷达设备。使得德国潜艇的损失极度增加。
⑵ 二战时针对德国海军的攻势英国海军是如何进行反封锁作战的
针对战争初期德国海军的攻势,英国海军投入各种兵力实施反封锁作战。英国海军进行封锁作战的主要兵力是大型水面舰艇。欧战前夕,英国海军部队已装备声纳,足以对付潜艇的威胁。英国海军为了防止德国海军舰只进入大西洋,派出了若干艘战列舰、巡洋舰和舰队驱逐舰,在英国与加拿大之间以及英国与美国之间的航线上对航运实施直接警戒,经常变换运输船队的航线,在交通要道附近海区派出巡洋舰进行巡逻。1939年9月初,英国海军部组建了一支特别作战群,编有战列舰“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战列巡洋舰“反击”号、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巡洋舰“曙光”号和“谢菲尔德”号以及舰队驱逐舰10艘,此外还包括北海巡逻队的舰船,其任务是阻止德舰进入大西洋,负责直接掩护英国和挪威之间的航运。为此,海军部还拟定使用驻泊在罗赛特和斯卡帕湾的海军主力支援北海巡逻队,并抽调一部分兵力在挪威海南部和堡克尼群岛之间进行巡逻,组织一个舰群在接近多佛尔海峡的通道上掩护向法国运送部队与装备的船只。为了控制接近英吉利海峡和爱尔兰海入口的西部通道,掩护往返于英国和法国各港口之间的船只,在波特兰组建一支名为“海峡部队”的舰艇支队。此外,还向直布罗陀派出一个独立作战群(辖第3驱逐舰总队),负责阻止德国海军潜艇进入地中海。英军封锁作战的另一项措施就是布设雷障进行防潜。此外,为了加强对德国海军的封锁,英海军曾使用快速布雷舰和驱逐舰在德国控制的海区进行数次布雷。英国空军对德军的攻势布雷效果较好,但开始得较晚,到1940年4月13日才开始第一次布雷。当德军在西欧发起攻势时,英国海军又把布雷封锁问题降到了次要位置。
⑶ 在二战期间盟军的运输船队经常受到德国潜艇的攻击,损失惨重。后来英国发明了什么技术,解决了这个难题
一是声纳
二是雷达
三是用航母护航的战术
据不完全统计,二战欧洲战场被击沉的潜艇中有60%是通过声纳技术发现的。
另外,当时的雷达已经可以在海面上发现一个大小如易拉罐的金属体了,潜艇自然就在海面上难以立足了。
⑷ 二战时,英国怎样用海鸥对付德国的海狼战术
由于被击沉的船只不断增多,英国人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对付德国潜艇,如大力加强护
航运输体系,实行新的绕道航行办法,积极研制声纳等等。此时,这位英军潜艇司令忽发奇
想:难道不能用这些海鸥来发现德国潜艇吗?
于是,英军开始用己方的潜艇经常性地在水下向海面施放海鸥喜爱的食物,引诱海鸥前
来聚餐,经过多次重复,海鸥们便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一看见水下潜艇的黑影,就把
它当作进食的信号,一齐围拢过来,紧随潜艇贴近海面盘旋。
从此,每当德军潜艇在水下航行时,成群结队的海鸥便紧追不舍,为英国海军反潜部队
指示目标。当德国的“海狼”刚浮上水面时,已作好战斗准备的英国反潜部队便靠近了它
们,使德国潜艇遭到猝不及防的攻击,损失惨重。英国反潜部队自从有了海鸥“侦察兵”指
示目标后,大大提高了反潜作战的效率,英国及其盟国运输舰船的损失也大为减少。
⑸ 二战期间,面对德国潜艇的狼群战术,英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
1940年夏秋,因为英国不得不保留强大的驱逐舰队保卫本土,一时间英国的护航力量薄弱得不堪一击,形势对德潜艇经济战非常有利,使其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仅在6月,德国潜艇便击沉英船58艘,总吨位达28.4万吨。
为此,丘吉尔急呼罗斯福派驱逐舰援助英国。9月,英美达成协议,美国以50艘旧驱逐舰为代价租借英国在西印度群岛、百慕大以及纽芬兰的海空基地。但这并不能立即改变英国在大西洋的护航劣势,德国“狼群”仍然为所欲为。
⑹ 二战中,为了封锁和破坏德国的海上交通线,英国做了哪些军事部署
为了封锁和破坏德国的海上交通线,英国成立特种辅助巡洋舰队,监视通往德国的航运,强行检查往返于德国港口的运输船,截获德国船只。在冰岛附近、赫尔果兰和斯卡格拉克海峡的出口处,以及挪威沿海附近部署潜艇,袭击德军舰船。1940年6月,德军占领挪威和法国各基地、港口后,英国海军为了阻击德国海军水面舰艇和潜艇进入大西洋,开始将潜艇部署在挪威和比斯开湾德军基地附近海区,航空兵也开始在德军新设基地的航道上布雷。
⑺ 二战时潜艇对潜艇,怎么打
当时的潜艇,是常规动力,并没有现在的AIP系统,它在水下潜伏时间很短,必须经常性的潜出水面。这便是其最大弱点。 比如说,英国对付潜艇,就有几个办法 1、运输船编队航行
,并军舰武装护航
2、绕道航行,以此来躲避潜艇
3、使用雷达以求及早发现潜艇
4、使用飞机空中搜索和攻击潜艇。 这些大都是围绕潜艇那弱点所想的方案
⑻ 请问英国潜艇部队在二战中的成绩和作战指导思想
潜艇自从被发明之后,英国这种老牌海洋强国就对它不屑一顾,认为是渺小和阴暗的武器。但是自从一战中,在地中海吃了德国U艇的亏后,英国渐渐开始重视潜艇,但是这种重视,比起其他潜艇强国来,显得十分的微不足道。英国皇家海军潜艇部队是一支小型的为了在没有空军掩护时对敌海岸和敌商船进行军事行动的部队,它在战争的第一天就出现在战区并且参加了二战皇家海军涉及到的所有海域――地中海、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西部海域。虽然表现活跃,但并没有取得什么令人瞩目的成就,击沉的舰种也仅局限于商船和轻型护航舰只,具体战例,实在难找。在远东地区及印度洋地区取得的战绩大于地中海地区大于北欧大西洋地区。
下面简要介绍下英国二战潜艇,因为英国在二战时是潜艇非主流国家,资料比较凌乱,主要收集与军事刊物和网络论坛,供参考:
1、S级潜艇
排水量:640/927(水上/水下)吨
艇长:61.3米 艇员:33人
武备:1门76MM口径甲板炮,1挺防空炮,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艇首4具/艇尾2具,12枚鱼雷)
最大航速:13.7节/水面,10节/水下
动力:柴/电推进,双轴
S级属于中型潜艇,用于北欧和地中海海域的作战活动。这种潜艇操纵性能较好,下潜速度快,有一定的攻击力。
2、T级潜艇
排水量:1090/1575(水上/水下)吨
艇长:83.4米 艇员:59人
武备:1门105MM口径甲板炮,3挺机枪,10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艇首6具/艇尾2具/外部2,16枚鱼雷)
最大航速:15.3节/水面,9节/水下
动力:柴/电推进,双轴
T级潜艇是被设计用来替代O级、P级和R级艇,其排水量保持在1325吨左右是为了在伦敦条约许可的潜艇吨位范围内建造更多的潜艇。同S级艇相比,T级艇的鱼雷数量和燃料更多,潜艇本身的设计在战争期间一直得到改进,如在远东海域作战的潜艇就设计了附加的外部储油舱以增加航程。
3、U级潜艇
排水量:540/730吨(水上/水下)
艇长:61米 艇员:27人
武备:3挺机枪,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艇首4具/艇尾2具,10枚鱼雷)
最大航速:11.7节/水面,9节/水下
动力:柴/电推进,双轴
U级潜艇原是被设计用来替代一战期间的无武备的H级潜艇,艇上增加了鱼雷发射管便可用于作战。该型艇排水量较小,可操作性好,适合在北海和地中海海域作战。U级艇后又被V级艇替代,两者都具有廉价、可靠性高和便于快速生产的优点,成为英国皇家海军在二战期间的主力潜艇。
4、A级潜艇
排水量:1385/1620吨(水上/水下)
艇长:85.4米 艇员:61人
武备:1门105MM火炮,1门20毫米防空炮,3挺机枪,10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艇首4具/艇尾2具/外部2具,20枚鱼雷)
最大航速:18.5节/水面,8节/水下
动力:柴/电推进,双轴
A级潜艇由T级发展而来,被设计用于远东海域作战。但A级潜艇的出现太晚了,战争不久就宣告结束。A级艇的航程远较T级艇大,水面航速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该型艇艇体采用全焊接结构。
5、R级潜艇
排水量:1475/2030吨(水上/水下)
艇长:88.6米 艇员:53人
武备:1门105MM火炮,2挺机枪,8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艇首6具/艇尾2具)
最大航速:17.5节/水面,9节/水下
动力:柴/电推进,双轴
与早期的P级艇和O级艇设计上极为相似,但艇体更长,105MM火炮的安装位置也有所变化。
6、P级潜艇
排水量:1475/2040吨(水上/水下)
艇长:88米 艇员:53人
武备:1门105MM火炮,2挺机枪,8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艇首6具/艇尾2具)
最大航速:17.5节/水面,9节/水下
动力:柴/电推进,双轴
P级艇与早期的O级艇设计上极为相似,但艇体更长,艇首和尾部的设计也不尽相同。
7、O级潜艇
排水量:1475/2030吨(水上/水下)
艇长:86米 艇员:53人
武备:1门105MM火炮,2挺机枪,8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艇首6具/艇尾2具)
最大航速:17.5节/水面,9节/水下
动力:柴/电推进,双轴
O级潜艇共衍生出三个系列,其中“奥伯隆”Oberon系列为原型艇,“奥特韦”(Otway)和“奥克斯利”(Oxley)系列先前是为澳大利亚海军定造,建造完成后因财政问题归还英国皇家海军。
8、V级潜艇
排水量:545/740吨(水上/水下)
艇长:62.4米 艇员:37人
武备:1门76MM火炮,3挺机枪,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艇首,8枚鱼雷)
最大航速:13节/水面,9节/水下
动力:柴/电推进,双轴
V级艇与U级艇十分相似,由于改良了焊接工艺,其最大下潜深度有所提高。艇上安装的柴油机马力也有所增大,所以水面最大航速也得以提高。此外,V级艇的艇长也超出U级艇近3米。
⑼ 二战中英国皇家海军对付德国潜艇和意大利海军,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吗
能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德国潜艇切断英国本土的补给线,意大利海军威胁到了英国对北方英军的补给线。
所以,英国下死手也要打败德意海军
⑽ 二战盟军是采用哪种护航方式,打破德国潜艇的狼群战术的
1939年9月英国对德宣战后,德国海军的潜艇部队在大西洋海域对英国的海上舰船进行了疯狂的袭击活动,一度曾使英国的海上运输陷于瘫痪。为了摆脱德国潜艇的袭击,英国船队最初采用了分散航渡的方式,舰船以单独行动为主,以减小目标被暴露的可能性。
如果依照上述两条规律,可以使英国船只被击沉的危险性趋向于船队数目(批次)与船队规模(队船数)之比。例如,将100艘船只编成5个运输队,每队20艘船只,被击沉的危险性为5/20,也就是1/4。而将这100艘船只编为一队时,其被击沉的危险性只有1%。两者相比较,前者比后者的危险性要大24倍。
在这条原理指导下,英美两国立即改变了原来的小规模护航方式,采用了集中航渡和集中护航的方式。经过实战检验,不仅充分证明了这位数学家提出的概率论法则,而且还发现运输船队规模越大,所需护航军舰数量相对越少的道理,丘吉尔利用科学家打赢了一场海战,概率论战胜了潜艇战,成为世界海战史上的一段美谈。自此以后,大规模护航船队的方式,也就成了各国海上运输对付潜艇封锁的一条基本战法,并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