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国侵略过那么多国家,为什么今天提起英国,很少有国家恨它呢
作为一个老牌的工业国家,英国曾经是最强大的殖民帝国。在号称“日不落帝国”的一二百年里,英国曾侵略了地球上90%的国家,给这些国家带去了无尽的贫穷和苦难。但是这些国家今天提起英国,却很少对它有恨意,更不用说还有印度这样跪舔的。拿中国来说,英国曾经主导了两次鸦片战争,给近代的中国带来了无数战乱和痛苦,但是说到最恨的国家,很多人还是会选择日本或者美国,甚至连俄罗斯都排在英国前面。
日不落帝国
当然,英国作为殖民国家,也不是什么好货色。毕竟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没有感情。英国历史上充当的更多的是搅屎棍的角色,虽然也让人讨厌,但是它没有炸掉茅房的想法,也就不那么让人憎恨了。
❷ 英国殖民者给哪些国家间留下了领土争端
英国殖民者在撤离印度时,留下了克什米尔领土争端,造成了延续几十年的印巴冲突。还有麦克马洪线,也是英国殖民者故意留下的中印冲突地点,造成了中印几十年的边界争端。
❸ 请举一个史实说明英国的崛起对其他国家与地区造成的严重灾害
多了,这个要举例,说不清楚啊,英国从圈地运动到工业革命开始,首先就是遍布世界的自由地区和国家变成了它的殖民地,丧失独立和自由,接着就开始掠夺性的黑奴三角贸易,然后为了打开大清帝国的门槛,罪恶的鸦片贸易和为保护这个暴利的鸦片战争,然后就是对亚洲国家的进一步侵略以满足工业市场和资本的需求,总之,从16世纪到20世纪二战之前,英国逐步从岛国到日不落帝国,靠的就是汲取他国血汗而长成的,现在的倭寇也是这样
❹ 英国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有哪些
首先是语言。连续几个世纪的殖民扩张,英国把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土地变成了自己的附属领土,英语也伴随着英国强大的军事、政治势力,成为了一种通用的国际语言。
二十世纪末,全世界已经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能讲流利的英语或能熟练使用英语,世界五大洲均有讲英语的国家和人民。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有十余个,包括美、加、英,澳、南非和加勒比国家;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超过七十个。
语言文字交流的障碍打通之后,世界性的交流从此开始了。当军事霸权退出国际交流的领域,经济互联网在二十世纪再次巩固了英语的全球性支配地位。由于英语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技术开发,英语成了互联网上的通用语言和使用最频繁的语言,互联网上存储的信息中有80%是英文信息。任何人想要从互联网上获取丰富和大量的信息,懂英语是个基本条件。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印欧语系字母的表达传递着逻辑观念,而东方的方块字来源于对物体具体形象的描述和想象。不同语言文字系统的后面,往往隐含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英语的全球化运用,对于传播以英美国家为主要代表的西方生活、价值观念,作用不可小觑。
第二是西方的宗教。传播文化和价值观念,传教士通常都走在殖民主义者的前面。根据记载,最早进入中国境内的都是一些传教士,然后才是商人和军队。翻开中国历史,唐代已有天主教士将圣经带到中土,明末清初如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传教士,由于本土化成功,甚至得到官方的承认,位居钦天监等高职。他们把西方精妙的制作技术、天文历法、数学、地理等知识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介绍给中国,也带来了理性客观的思维方式和迥然相异的视角,影响着中国包括帝王在内的上层统治阶层。
东西方宗教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哲学理念、与自然的关系,也将社会导往不同的发展方向:东方追求肉身解脱、精神永恒,讲究天人合一;而西方注重现世的救赎,对宇宙和人生都有更加精微现实的探索。西方宗教的现世精神迎合了现代化之后的人们对“它世界”的探求,更符合人们对于自然的想象。
第三,是西方的政治体系与法律体系。西方的法律文化在早期是借着殖民扩张向外传播的。他们在殖民地推广引用本国的法律制度作为殖民地的根本法和一般法律,对当地原有的法律和司法制度只做有选择的保留,以使其具有某种连续性。法国殖民者甚至主张完全同化当地文化。
❺ 为何深受苦难的英国殖民地对英国感恩戴德,难道殖民也是一种文明
殖民不是一种文明,至少会给殖民地带去很大伤害的殖民不是文明,但为什么在英国的殖民地,广大殖民地的苦难人们却对英国感恩戴德?英国的殖民到底带给了他们什么改变?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三,英国带给了殖民地经济上的发展
一个国家人们是否过的幸福快乐很大程度上与人民的收入有关,英国殖民后,会根据自己国家的一些发展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殖民地的经济,带给当地人民很多经济福利,人们的日子比以前过的更好了 ,自然对英国心存感激。
❻ 全球90%的国家被英国侵略过,天道好轮回,英国被侵略过几次,分别是哪个国家
可以说是4次,第一次公元5到6世纪被日耳曼人侵略,第二次是随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占据了英国,第三次就是公元9世纪维京海盗侵略沿海一带,最后一次就是征服者诺曼在1066年加冕为英国国王为止!
❼ 英国侵略过多少个国家
在不同时期,英国曾侵略了地球上几乎90%的国家。世界上大约200个国家的历史,并根据史料确定哪些国家曾经被英国入侵。只有22个国家未被英国染指。在大英帝国大肆扩张版图的过程中得以保全的国家往往远离英国本土,比如太平洋上的马绍尔群岛,但也有像卢森堡这样的“窝边草”。
在日不落帝国时期,英国没有入侵过的22个国家是:欧洲的安道尔、白俄罗斯、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摩纳哥、瑞典、梵蒂冈,拉丁美洲的玻利维亚、危地马拉、巴拉圭,非洲的布隆迪、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共和国、科特迪瓦、马里、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亚洲的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太平洋上的马绍尔群岛。
❽ 荷兰和英国等国的殖民侵略带来了哪些后果
美国确实英国的殖民地,美国从此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殖民地发达起来,像我国的香港和澳门台湾,现在就很发达,很民主,新西兰澳洲新加坡加拿大都被英国侵略过,反正被英国侵略是好事
❾ 英国殖民史给殖民地埋下了多少“地雷”
一般认为,以1763年英国与法国和西班牙签订《巴黎条约》为标志,英国取代西班牙成为了世界头号殖民强国。历史上英国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大英帝国曾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历史上面积最大的殖民帝国,领土面积一度达3400万平方公里。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国力的日渐衰落,大英帝国逐渐瓦解。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后,英国和一部分前殖民地国家组成英联邦。与大英帝国时期不同,英国对英联邦的其他成员在政治、经济及外交等各方面影响越来越小。大英帝国的日渐式微是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大背景,各民族自身的历史文化是其民族运动发展的根基,而现实的政治、经济等利益是引导民族运动发展的导火索,独立则是最终反殖民统治的高潮。历史上英国殖民地种类繁多,管理手段和政策也纷繁复杂,这些为殖民地后来的独立埋下了种种冲突问题的“地雷”。
攫取海上霸权搜刮贸易利益
分而治之是英国殖民政策的基本战略,用分别治理和各种手段使国家、民族或宗教等产生分裂,然后对其进行控制和统治。亚洲和非洲殖民地往往只是工业所需原材料的供应者,为了确保其统治的稳定,同时因为各殖民地民族内部的复杂性,英国曾用“分而治之”、“精英制度”、“以夷制夷”等政策统治,甚至直接放弃对当地民族问题的解决而离开,使得很多殖民地在独立后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民族冲突。
在印度和非洲,英国保留了一些原有的土邦国、部落、乡村等行政机构,并任用当地人为次级地方官员,当地部分语言和文化得以保留。1600年英国商人建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随后开始了在印度的扩张。1947年“印巴分治”,英国把统一的南亚次大陆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地,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遗留了不少问题,产生了深远影响。另外,相比其他国家,英国是掠夺非洲的最大受益者,1885年至1914年之间英国将大约30%的非洲人口置于其统治之下。
自治领是大英帝国殖民地制度下一个特殊的国家体制,是殖民地迈向独立的最后阶段。它们是由殖民地或自治殖民地进化而来的。
1686年,英国国王詹姆斯二世为了加大英国在北美洲的影响力,把新英格兰同盟变成了新英格兰自治领。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通过了《独立宣言》,之后新英格兰各殖民地陆续加入联盟。英国从北美殖民地独立这一事件中学到的经验是,即使是在不拥有殖民统治权的情况下进行的贸易依然能够带来经济繁荣。所以19世纪中叶英国授予诸如英属加拿大和英属澳大利亚等白人殖民地自治领地位,因为这些国家的白人被视为是居住在殖民地的“本国”人民。只要海外市场政局稳定,即使没有实施正式的殖民统治,作为“世界工厂”的英国依然能够从自由贸易中获益。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随着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相继取得了自治领地位,大英帝国已经开始了从帝国到英联邦的转变。各自治领在外交政策上享有很大的自由度,前提是其政策不明显违反英国利益。爱尔兰自由邦在一场反抗英国统治的血腥战争后于1921年取得了自治领地位;1937年爱尔兰与英国断绝了正式的宪法关系,并在1949年正式成为完全独立于英联邦之外的爱尔兰共和国,但是留下一个长期流血冲突的北爱尔兰问题,迄今难以圆满解决。
租借地是指根据条约一国将部分领土出租或抵押给另一国。租借只在约定的期限内有效,在租借期内租方取得对领土的使用权。出租国保留对租借地的主权,租借期满后予以收回。历史上帝国主义国家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租借地,都是强迫这些国家订立不平等条约取得的,是列强对弱小国家领土主权的非法限制,违反现代国际法原则,因此遗留了不少难题。
披上国际法外衣签订不平等条约
委任统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战胜国所建立的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在形式上受委任国与委任统治地是一种“保护”关系,受委任国对国际联盟负责。尽管“委任”的源头可追溯到1814年至1815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但委任统治作为现代国际政治上的一种新制度,应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算起。委任统治是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总政策的一种新动向,即国际化地解决殖民地统治问题,但这种在国际联盟监督下、按国际法貌似公正地解决列强纠纷以避免更大国际冲突的形式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强盗行为,后患严重。
一个突出案例是一战后,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此后,世界各地移居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多次流血冲突。1948年英国结束了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此后的几十年间这里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武装冲突却一直持续不断。
保护国又称保护领,是受宗主国支配和保护的国家或地区,是殖民统治的一种特殊形式。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掠夺原材料产地和国际市场,用强力手段迫使弱小和落后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以“保护”为名,控制和吞并弱小国家,也在保护结束后留下众多难题。宗主国与保护国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导致后者不能自理内政、外交事务,甚至丧失主权。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联合国的成立以及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曾经数量众多的英国保护国逐渐走上独立道路。
本土独立问题是英国的另一种隐患
苏格兰独立问题也是英国给自己留下的一个“地雷”。历史上落后的苏格兰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深受英格兰影响,在政治上也一直处于附属地位。2012年的《爱丁堡协议》正式将英国议会决定政体发展的最高权力暂时让渡给苏格兰议会,为苏格兰独立公投的举行奠定了法律基础。有学者认为,从国家层面看,英国的两党政治很难形成一贯的民族政策,而且短期的选举利益也成为两大政党向民族势力妥协的诱因;英国宪法中缺少禁止民族独立的明文规定及修改宪法的便利性特征是造成英国民族问题的症结所在。苏格拉与英格兰数百年的争斗和拉扯在2014年秋达到了又一高峰。2014年9月18日苏格兰独立公投结果以反对独立获胜,但英国为此付出了诸多代价,这一事件确已严重影响了英国内部的政治格局,从而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在国家高度现代化时期反而被分裂问题困扰,民族问题必将继续成为未来英国不可小觑的难题之一。
20世纪初,去殖民化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挑战殖民宗主国的统治地位。同时,宗主国越来越关心本土和周边国家的事务,特别是在二战以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英国最终接受这一新形势,将旧日的大英帝国转变为今日的英联邦。
英国殖民历史远比上述冰山一角的论及要复杂得多,以上这些殖民形式在某些地区和国家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英国根据自己的利益,以及被殖民地区和国家的实际情况不时进行着调整。这些殖民政策或多或少地为殖民地的独立埋下了“地雷”和伏笔,并对殖民地独立后的发展也产生一些深远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提出的英国在印度统治的双重使命——破坏性使命和建设性使命使“印度人失掉了他们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仍有很多西方学者认为英国殖民对殖民地地区的发展起到了良性作用,而规避了英国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和掠夺所造成的经济低迷、民族分裂等各方面的灾害和苦难,这种避重就轻的认识显然是片面的。
(作者张瑾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❿ 英国侵略过这么多国家,为何没几个国家记恨它
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个国家,它的面积遍布七大洲、四大洋,领土约3367万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人口更是有4.13亿,占据了当时人口的1/4,这个国家就是被称为“日不落”的大英帝国。
相比较蒙古那种动不动就屠城的行为,英国的侵略行为还是相对文明的,比如英国征服印度造成的战争破坏,跟印度历朝历代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英军在印度闹出的最大的事,大抵是1919年的“阿姆利则惨案”,但也仅仅打死了379人,和蒙古那种屠城几十万的相比,还真的不算什么。英国在美国当初制造的“波士顿惨案”,一直以来都给美国大肆宣传,但是打死的人你猜有多少?5个人!这数据还不如现代的一场大车祸死亡人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