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工党为什么不投票

英国工党为什么不投票

发布时间:2022-06-20 18:45:35

Ⅰ 为什么英国工党在1979年--1992年连续输去4次选举,保守当为何在1997年--2005年输去3次选举

1997年--2005输去3次选举与失去香港有关,英国人群众不高兴。
长期执政,民众也会有更换执政党的意愿,这也是工党在保守党长期执政后、保守党在工党长期执政后,落选的一个原因
长期的执政政策不变、僵化,落后于时代,70年代,工党采取全民福利高税收、高福利政策,损害了部分人利益;80、90年代保守党上台后,调整福利政策,下层民众福利有减少,它们会自然落选,因此不断进取是下一个政党秘必须的,但工党与保守党代表不同阶层利益,总有侧重
保守党80年代与阿根廷马岛战争获胜,则是使它、铁娘子能够连续10多年执政的原因

Ⅱ 二战过后丘吉尔威望那么高,为什么会在选举中落选呢

1945年7月26日,唐宁街10号内的丘吉尔挤出了两滴憋屈的眼泪,他率领的保守党携二战胜利的巨大声望,居然在下议院选举中输了。而且输的凄凉落魄,213对393的巨大劣势让工党直接获得了半数以上议员席位,党魁克莱门特·艾德礼直接成为英国首相,丘吉尔这个功勋战争首相居然没能连任,东边的斯大林一定会连牙都笑歪的。

Ⅲ 为什么英国工党在脱欧问题上躲躲闪闪

因为工党的人一直摇摆不定,很多人认为不脱欧对英国有利。

但是,工党议员所在的一些选区支持英国退欧,工党的主要出资者工会认为,如果举行第二次公投,英国退欧应该是其中一种选择,但必须达成英国退欧协议。9月初发布的英国民意测验显示,选民非常担心左倾工党领袖成为英国首相的可能性,甚至比无协议脱欧还要严重。根据政治新闻网站公布的民意调查结果,在无协议退欧与科宾的崛起之间,有43%的受访者支持无协议脱欧,有35%的受访者支持科宾的崛起,另有22%的受访者认为这两种结果都不是好事。

Ⅳ 英国党内的分歧严重,可以从哪些事件看出来

从英国脱欧就可以看出来,英国党派内部分歧严重。很多的事情就可以看出来英国的党派内部的分歧很多,在英国脱欧这件事情上有着很多人有着不同的分歧。对于脱欧与否英国党派的内部有很多是同意脱欧,但是也有很多不同意脱欧。


英国的党内分歧严重,在党派外的竞争依然很严重。不仅仅是以为历史的原因。还有不同的利益集团有着不同的利益。所以英国对于脱欧的进程,是非常的艰难的。一方面不同的团队有着不同的意见造成了很大的分歧。

Ⅳ 在英国爱尔兰警察为什么不能选举投票

既然外国人不能参加投票,但为什么爱尔兰人能?为了弄清楚选民资格,笔者特意翻出了《英国大选选民注册要求》,上面写着:
1, 在投票日当天年满或超过18岁
2, 英国、(在英国居住的)联邦或者爱尔兰公民
3, 并非法律规定的无能力投票者
根据第二条的解释,不仅英国人可以投票,居住在英国本土的英联邦人也可以投票,这就意味着,有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国籍、且在英国有合法居留权的人,都可以在英国大选中投票!
对英联邦人为何也可以投票?有英国网友解释:因为他们不是外国人。
这个是殖民地遗留问题。曾覆盖了世界1/4领土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虽已分崩离析,但还是留下了英联邦。英国对联邦成员国在不同程度上还能有些影响,英国也依旧承认他们的选民资格。但是,这依然不能解决爱尔兰人可以投票的问题,因为该国不是英联邦国家。
答案要追溯爱尔兰历史。《1920年爱尔兰政府法》正式把爱尔兰分割,成为北爱尔兰和南爱尔兰。后来,南面的几个郡成为爱尔兰共和国,而北爱尔兰数郡则仍归英国统治。
现在,虽然北爱尔兰属于英国,但是北爱尔兰和爱尔兰之间没有边防,双方居民可以自由来往,北爱尔兰居民可以申请英国国籍,也可以申请爱尔兰国籍。这就导致界定“英国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爱尔兰的人跑到北爱尔兰,他算英国人吗?如果北爱的人跑到爱尔兰,他丧失了投票权吗?
2015年初,曾有议员提出废除150万非英籍人士的大选投票权,其中包括爱尔兰34.5万人。但首相卡梅伦拒绝就此事发表评论,而工党领袖更是强硬反对该提案,称其“完全不可接受”。工党爱尔兰社区的主席Matthew Doyle说:“长 久以来,爱尔兰人为英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有权在选举期间发出自己的声音。”
但有分析人士称,工党如此坚决地捍卫爱尔兰人在英国的投票权,除了对爱尔兰人的“感恩”,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爱尔兰人是工党传统票仓。这样的政治因素,成为在英国的外国人选举权能一直延续的重要背景。

Ⅵ 英国两党政治的影响

1997年5月英国工党上台执政以来,对内对外强力推行执政主张,取得了执政以来经济稳定且持续增长等显着政绩,并于2005年5月5日举行的全国大选中,第三次击败了保守党,实现三连任。英国现任执政党工党以相互竞争等执政方式,对英国政党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把握后工业社会西方主流政党执政的一些客观规律,从而为我党进一步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处理党际关系:相互竞争
英国工党的执政地位不是历史形成的,也不是法定不变而永掌政权的,而是要通过五年一次的全国大选进行竞争而获得执政地位。大选是首先检验包括工党在内的执政党处理同在野党如保守党之间党际关系的重要关口和时机。处理得当,可以增加选民支持,多得选票;处理失当,失去其他政党的支持,可能丧失大选获胜的机会。英国虽然是典型的以惯例来规范政党参与选举的国家,但政党的活动包括五年一届的全国大选竞争,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渗透到政治运作的诸多环节。特别是大选年,政党间的竞争在民主、平等、合法和合理的过程中进行和平地、符合程序地竞争。然而,既然是竞争,肯定有胜利者,有失败者。因而大选惊心动魄,充满悬念。例如,2005年5月的英国大选,从1月份开始,在英国各地街头以及全国的一些城市,都可以看到工党、保守党相互攻击的各种创意的广告牌,还有各党派在社区、大学举行的规模不等的宣传会议。在2005年4月竞选活动序幕拉开的第一周,英国的三大政党——保守党、工党和自由民主党更是迫不及待地发力较劲,陆续公布了他们的竞选纲领。工党为了鼓励更多的选民到投票站投上自己慎重的一票,选举委员会煞费苦心,在伦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广场竖起了两块三米多高的广告牌,广告牌上写着“5月5日投票”几个大字,非常醒目。其目的是提醒、鼓励选民投工党的票。工党一旦取得执政地位,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在处理同保守党、自民党和其他小党党际关系方面主要采用以下手法:一是为排挤竞争对手,抓住对手弱点竭力丑化和孤立对方。二是拉拢、分化、瓦解对手。三是与对手讨价还价。一旦发现对手的主张、见解对自己有利,则抛却政见分歧加以吸收。
(二)处理党政关系:党政合一
处理党政关系的执政方式,是一个执政党执掌政权、主导公共权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一个执政党执政方式科学与否的重要标志。从英国惯例来看,无论哪一个政党取得执政地位,都需要全面接管政治权力,掌握中央行政大权,承担起内政外交的领导职责。这样面临的问题是必须一党单独组阁,迅速组建政府并和政府打交道。执政党党团与党的领袖及首相三位一体,党政兼职,既有立法权又有行政权,还拥有党内实权。[1](P595) 英国工党自1997年执政以来,也按照上述惯例组建政府,控制内阁。就控制内阁而言,英国工党政府实行内阁制。内阁是英国政府的核心,由议会的多数党领袖组成,是英国国家政策的制定机关,是整个国家政权的枢纽。工党要顺利执政,首先要控制内阁,内阁成员的人选全部来自工党。在英国君主立宪制下,政府由全体大臣,国务大臣、各部政务次官、执政党的督导员和王室官员等组成,所有这些都称国务员。而内阁只是国务员中的一部分,除首相外,一般由外交大臣、国防大臣、财政大臣、大法官、枢密大臣等组成。内阁成员既是政府的行政官,又是议会立法的成员。首相既是党的领袖,也是内阁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英国政府体制中执政党、立法和行政相结合的体现者。这样,执政的工党既控制议会,又支配着内阁政府。再加上首相作为工党的领袖控制着本党以及督导员控制着两院本党议员,一般情况下能保证立法权与行政权的一致性。另外,由于大法官、最高上诉法院法官等重要司法官员也是由首相向女王推荐并任命的,因而事实上首相也控制着司法权。这样,执政的工党就凭借拥有影响国家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权力的优势,制定并执行反映本党政治价值取向的对内对外重大政策。[2](P77) 实际上由一党统揽了立法、行政大权。[3](P56) 可见,工党采用的是党政合一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其主要表现形式可概括为:提出自己的政策主张,控制内阁、组织选举,参与社区活动,联系公众和社会组织,争取选民、取得政权并巩固执政地位等。
(三)处理党与民众关系:朝选民“一边倒”
民众的支持是一切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选民的支持构成了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无论是什么性质的政党概莫能外。英国工党在执政的过程中,从首相到各位大臣、从每位工党国会议员到每位工党地方议会议员,非常重视与选民的互动和沟通,及时传递亲民信号,千方百计处理好党民关系,极力树立民本形象,竭力减少执政阻力,优化执政环境,“选民才是真正的上帝”、“选民就是执政的希望”的观念十分明显。例如,对社会问题、特别是大众福利问题给予极大关注,对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教育及医疗卫生制度进行强力改革,使其更有利于中下层选民。此外,在控制公共开支、削减财政赤字、还权于民等方面,工党政府也做了很大努力。例如2000年在伦敦市进行了英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由选民直接选举市长、下放苏格兰议会和威尔士议会的权力等,这些共识和做法都是建立在倾听民意的基础上而实现的。总之,工党政府刻意塑造一个与民休戚与共的形象,并且取得了经济连续稳定增长等政绩。而这些实实在在的政绩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亲民形式实现的。一是通过设立网站树立亲民形象。工党总部网站栏目齐全,选举意愿强烈,开放性强。如可以在线注册加入工党、在线注册做常年选举志愿者、在线为工党大选捐款。网站面向社会开通首相和大臣电子邮箱,民众可以就自己关心的任何问题,包括对工党的重大决策,直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提出意见、建议甚至批评和抨击。发给首相的邮件,回答结果会在网站上公布。工党还专门开通了工党学校管理者网站,目的在于加强工党与各地学校的沟通,提高教育质量。另外,许多工党议员除在各自代表的选区卓有成效地搞好每个“周五服务日”外,也在各自代表的选区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站,对外公布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传真电话等,全天候为选民服务。二是通过多媒体互动树立亲民形象。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现代西方社会制度下,政治与选民间的疏离感却越来越强烈,普通大众参与政治的热情越来越低,这一点在英国也不例外。为克服这一政治现象,进一步密切政府与选民的联系,工党政府非常重视现代化传媒对加强工党与党内外沟通所产生的“喉舌”、“桥梁”作用以及对推行政府决策的辅助作用。一些大臣和工党议员经常主动邀请媒体和积极接受媒体的邀请、亲自上网互动聊天;基层活跃分子广泛发动小组会、支部会,鼓动市民通过电子邮件、电视、广播访谈、网上留言、手机短信等形式就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向工党的决策机构“全国政策论坛”建言献策。这些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了英国社会民主制度下政治与民众之间的疏离感,密切了政府与选民的联系。三是首相和大臣以身作则树立亲民形象。例如,前任首相布莱尔(于1997年登上首相宝座,时年43岁),年轻活跃,很擅长与民众和媒体沟通,颇具亲和力,一度被英国民众广泛认同,甚至被认为是欧洲新一代政治家的典范。特别是布莱尔咧嘴露齿的笑容、生龙活虎的精力、平易近人的形象使得党内党外、老老少少对他都颇有好感。尤其是布莱尔利用工作视察、电视采访、给报刊写亲笔信、网上做客等形式,加强与英国平民大众交流,在英国民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处理党与媒体关系:自由与干预适度结合
英国现代化造就了高度发达的信息业,媒体对政治的影响正变得越来越大,大众传媒有“第四种权力”之称,因而处理好同新闻媒体的关系已成为工党执政的重要课题。[4](P24) 工党执政之初,正是英国媒体处于急剧扩张的时期。到目前,英国的电视台已发展到拥有400多个频道的传媒帝国。其新闻产品和英文节目跨越和占据了世界传媒版图上的大部分角落,并享有不可撼动的地位。BBC的全球电视新闻服务——BBC世界(BBC World)节目被传输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在英国无线电广播中,BBC迄今保持着统治力量,收听率达到了人口的56%,其节目产出占所有广播节目的30%。另外,BBC不但通过“世界服务”制作电视节目,而且也制作广播节目,目前BBC已经拥有全球1.2亿的听众。在期刊方面,如《私家侦探》(Private Eye)和《经济学人》(Economist)都是非常成功的出版物。目前全英有3000多种期刊杂志在发行,现在仍然不断出现新杂志,期刊杂志正在一个相对健康的环境下快速发展。如今,英国传媒在资本和有序的市场运作下,其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传媒领域的电视、报纸、期刊等不同的新闻产品,在细分的市场、合理的定位、稳固的消费群和完善的组织形式下更是描绘出了一幅英国的传媒地图。总的来说,新闻产业在英国如同在其他一些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成为一个强劲的经济产业部分。在英国。有80%的成人至少读一种全国性的报纸,而星期日报的阅读率是75%。在英国的某项调查中显示,作为信息获取的来源,电视和报纸排在了朋友、家庭、政治家和其他信息资源之前的位置;在现代工业化的国家中,2/3的公众是通过电视获得国内和国际新闻的。电视在所有媒体中,是对最大人群产生最大影响力的媒介。[5] 因此,布莱尔当上工党领袖后,更加重视媒体对工党政府的正负面影响,重视媒体进行的各种各样的社会调查结果,认为舆论监督是密切执政党与外部联系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信任,促进政府的信息透明化,有效制约政府职权的重要“法宝”,“以更为专业化的方式使党与媒体有机地结合,以媒体为坐标设计党的竞选战略”,[6](P39) 同时非常注意政策的包装,以此树立工党的形象。工党明确规定由首相新闻发言人协调内阁大臣和政府各部对外表态,并宣布禁止工党议员在媒体上攻击党的政策,违者给予严厉追究。执政的工党对于媒体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新闻媒体享有比较充分的报道自由,政府很少直接进行检查和干预,除非在危害国家利益或政府形象时控制媒体。[7](P33) 纵观布莱尔及其工党执政的几年,处理“党媒关系”的执政方式主要有:直接占有或间接控制新闻媒体;重视对媒体的公关,化解媒体对执政党的消极报道,积极引导舆论导向;重视更新宣传观念和宣传方法,改进宣传机制,树立良好的政党形象。当然,当舆论监督在事关政府形象或国家利益的时候,工党政府毫不手软。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尽管政府信息已经相当透明,尽管有一系列制度作保障,但在媒体对政府的舆论监督里仍含有很多政治运作的成分,而且政府也会向媒体施加相当的压力。各个领域的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某种特定形式的控制或限制。可见,英国舆论监督自由是受到政府权力制衡的,而这种制衡的手法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控制。[8](P13) 正如詹姆士·柯兰和科林·雷斯所说:“现在已到了同时解释媒体和英国政治的时候……一切证明,英国国家执政党正在嬗变过程中,它正在把具有北美风格的机制有步骤地纳入原本倾向左翼的英国工党组织内部,想方设法架构出一种联盟式的政治力量,全球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由默多克媒体帝国的迅速崛起彰显若揭,同时伴随着英国国家政治的迅速变化,伴随着国家政治人物比如布莱尔等对于全球化之下文化的嬗变和经济压力猛增的调适。媒体与政治互依互存的关系已经变得史无前例地更加密切,因而在单独一个国家的层面上已经无法进行判断和分析,然而对这种关系的分析无论对媒体还是政治,都是理解的基础。”

Ⅶ 英国工党大选失利,为何说这是自1935年以来最惨痛的失利

在这次英国大选中,工党的表现是自1935年来最差的一次,也是最惨的一次。其实吧,这次工党的失利也并不出乎意料,毕竟科尔宾一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于一些急迫想要做出改变的年轻人群体,工党显然是没有拿出满意的答案。



最后,关于脱欧问题上的态度始终不能解决大多数人的问题,甚至没有赢得北部苏格兰的支持。

苏格兰的态度和大众面对“脱欧”问题上是一样的,不过不同的是苏格兰内部也举行了公投,对于脱欧的表态也是坚持“脱欧”,这种支持票对于工党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Ⅷ 关于英国工党的问题

作为20世纪新兴的政党,工党与历史悠久的保守党至少有两大不同。第一,它不是一个内部纪律森严、传统深厚的政党,相反它的早期更像是一个政治联盟,其中主要构成来自工会、社会主义团体和自由派分子,这种结构导致了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核心来领导工党在民主选举中获胜。

第二,工会是工党发起者,也是早期主要的经济来源。工人阶级传统和平均主义使得一人一票的选举在工党内部有着意识形态基础。但是,工会势力独大,使得选票流向工会青睐的人物,这类人当选党魁后,在实施选举和执政过程中,时常要考虑工会利益,在为全民服务上常受到掣肘。

分权和利益独大,对于残酷的选举来说,不是一个成功的基础。对比20世纪早期历史,工党的获胜,往往源自保守党的衰退。在1970年代工党几次执政过程中,英国学者曾有评论,“看起来似乎有两个工党,一个是在全国执行委员会和年会,一个在议会的领导层里”。

保守党与工党之间,真正意义上展开选举对决是在1980年代之后。而这当中,基诺克(Neil Kinnock)是扭转局面的关键人物。1987年,他发起工党现代化运动,在某种程度实现了工党的“集权化”,推动产生了布莱尔、曼德尔森等新工党的领袖人物。

需要指出的是,这场基诺克领导的现代化运动,正是发生在撒切尔时代,比海格的民主化早了10年。当时的工党与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保守党一样,处在一个内部调整的关键期。

基诺克首先解决的是工会势力。工党早期的党魁选举也是采取议员内部投票,到了1970年代末,工会势力在党内达到顶峰,在80年代初引入了通过选举团制度(electoral college),由这个选举团来投票产生党魁。这个机构中工会占据40%票数,但是通过基诺克和继任者努力,在1992年把OMOV的方法引入党魁选举,用以削弱工会势力,使其这个比例降到33%。与此同时,布莱尔开始向工商界靠近,争取他们的捐款(在英国是合法的,但有具体的法律限制)。从1986年到1996年,工会的经费赞助从3/4下降到1/2。

其次是年会,或曰代表大会。英国各个政党基本上都会每年召开一次全国性代表大会。保守党的年会,更像一场誓师会,鼓动士气,显示党的团结,给新人一个发言亮相的机会,让地方代表将党的政策带回到地方。相反,工党的年会,更像一场民主的大会,尤其是党的政策,要在大会上辩论和质询,年会扮演了一个决策机器的作用。布莱尔改变了这个局面。他在年会之外,设了亲工党的智库“政策论坛”,其目的是摆脱工会势力对工党政策的影响。

配合对工会势力的解套,新工党更加乐意从媒体公司、民调机构了解自己在政治市场的走势,对于传统的工会产业工人则产生隔膜。而所有这一切,与布莱尔对英国和国际政治走势(传统产业工人比例降低,政治实力弱化)的把握有关,这一判断也是他主张“第三条道路”的政策依据。

遗憾的是,1992年基诺克在大选中落败。但是他的失败,与海格1997年大比分输给布莱尔不同,纯属意外,因为当时舆论也偏向基诺克。基诺克之后,新工党势力持续发展,工会实力也继续被削弱。1997年新工党的胜利和执政纪录,证明了基诺克、布莱尔等人政治改革和判断的预见性。但是,他们的胜利,是政策的胜利,而不是党内民主的胜利。

Ⅸ 为何戈登布朗不用民众选举投票就可以继布莱尔任工党首相。

英国首相只能由下院多数党领袖担任并由英王任命。

英国下议院选举结束后,英王召见多数党领袖,邀请他出任首相并着手组阁。照例,内阁名单早已拟好,议会表决通过后,新政府即告成立。最大的在野党依法成为正式的反对党,组成“影子内阁”。

因为这界下议院还没有到期,下议院的的多数党还是工党,因此戈登布朗作为工党领袖即下议院多数党领袖,自然出任英国首相。

Ⅹ 英国第二大党工党,近年来长时期竟选屡败沦为了在野党,究竟是何原因导致

英国的工党是英国国内的第二大政党,但是这个政党目前已经基本上变成了在野党,因为多次竞选中,民众都没有选择工党来执政。而且喜欢军事的朋友们经常调侃英国的工党非常误国,英国目前的没落和工党不无关系。之所以工党会长期沦为在野党,其实原因非常简单。首先就是工党的党员逐步减少,导致整个工党的规模减小。其次就是工党在执政时期,英国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下降严重。最后就是工党希望英国留在欧盟,这和民心不统一。

最后就是工党希望英国留在欧盟,这和民心不统一。工党在英国脱欧这件事上,一直保持反对态度,但是这和英国民众的心声互相违背,毕竟英国留在欧盟之中,对英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并不是一个好事。所以英国民众非常希望英国能够脱离欧盟这个组织。

阅读全文

与英国工党为什么不投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多少药娘 浏览:390
英国的孩子做什么去上学 浏览:728
和平精英国际服韩文叫什么 浏览:664
伊朗和伊拉克属于哪个国家 浏览:299
在越南做货运代理怎么样 浏览:692
印尼雨季是什么原因 浏览:885
意大利哪些收入需要报税 浏览:397
中国的制造业是什么制造业 浏览:821
印度剧有什么软件 浏览:337
中国最小宜家是哪个 浏览:882
英国人脱欧后怎么居住 浏览:667
博尔迪盖拉在意大利哪里 浏览:593
中国最老古村在哪里 浏览:173
中国去越南做什么生意最赚钱 浏览:633
中国最长寿的水牛有多少岁 浏览:638
印度的茶是什么 浏览:988
硼替佐米印度卖多少 浏览:611
印尼清关红灯期怎么处理 浏览:125
以色列和伊朗哪个国家打仗多 浏览:805
函数用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