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二战英国怎么撤兵

二战英国怎么撤兵

发布时间:2022-06-21 10:11:24

Ⅰ 历史上英国打过败仗吗英国有没有当过战败国

英国的古代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屈辱史。
英国本来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后来西罗马帝国灭亡,英国被普鲁士人和法兰克人打败,逐步退出大陆。在大陆上,仅仅剩下了加莱一块。后来,在英法百年战争中,英国试图夺回失地,被法国的圣女贞德击败,贞德就是扑克牌的大王。
在现在的英国,也就是不列颠岛上,英国更惨。欧洲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岛上的维京人一度强大,骚扰欧洲大陆边境,而对于英国来说,打击是毁灭性的。除了现在威尔士地区,剩下的所有地区全部沦陷。后来,在凯尔特人的帮助下,英格鲁人才打败了维京人,光复了祖国。所以,不列颠岛人为的分成了三部分,即北部凯尔特人居住的苏格兰,南部英格鲁人居住的英格兰。那个在抵抗维京人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的城堡,成了威尔士。这三个地区基本上属于独立,后来百年战争以后,法国才承认苏格兰是英国领土。而威尔士则是通过一些王位继承,较早的和英格兰和并。独立以后的英国,开始了扩张,首先就将矛头对阵了爱尔兰,结果连续吃到败仗,利用政治手段和爱尔兰和并,成立了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同时,爱尔兰有很高的自主权,可以随时通过公投,离开英国。后来,南部爱尔兰通过公投独立,英国就改名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资本主义革命以后,英国走向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取得了三次英荷战争、三次英西战争的胜利。尤其是西班牙无敌舰队旗舰触角,英国意外取得英西海战的胜利,导致英国最终取得世界霸权。英国又赢得了和法国七年战争的胜利。一战中,英国最大的胜利就是日德兰海战的胜利,和创造了坦克。二战中,英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列颠空战,打击了德国的嚣张气焰。还有一个很重要因素,希特勒不知道德国人是所谓的蛮夷,而认为自己以及德国人是欧洲正统的日耳曼人。英国也是日耳曼人,所以依据希特勒的“优等民族”理论,是不应该进攻英国的,所以希特勒才没有大举进攻英国。
二战以后,英国虽然已经失去了大国地位,但也不甘寂寞。英国巨大的损失就是印度独立,而英国人玩了个坏,把印度一分为三,就是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这导致了印巴之间的三次战争。英美策动以色列建国,导致了四次中东战争。英国还直接参加了两场战役,一次是苏伊士运河归属权的问题,由于苏联支持,英法战败,被迫让出苏伊士运河大部分所有权。另外一次就是比较着名的“马岛战争”,英国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靠着欧盟的努力,使得法国不再卖给阿根廷军火,最终勉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此外,类似朝鲜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利比亚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等,英国都作为美国的跟班参加,利比亚战争后来法国接过了主导权。

Ⅱ 二战期间,20多万苏联军队已经占领了伊朗,为何最后全面撤军

因为当时美国支持伊朗,而苏联当时也只是勉强可以抗衡美国,所以不得不撤军。

Ⅲ 二战时,英法联军40万大军撤退时,为何希特勒突然下令停止进攻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撤退,这场撤退为盟军保存了有生力量,为之后的反攻欧陆留下了大量的火种。之所以希特勒突然下令停止进攻,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首先就是当时的希特勒并不想和英国彻底撕破脸皮。其次就是希特勒过分的相信了戈林的空军。最后就是希特勒对当时的形势没有进行正确的估计,也确实没有想到英国的动员能力。所以这次敦刻尔克大撤退成为了日后德军失败的重要诱因之一。

最后就是希特勒没有预料到英国强大的动员能力。毕竟当时的英国皇家海军忙于对运输舰队进行护航,或者在进行反潜作战,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营救陆军部队。所以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除了部分轻型军舰之外,大部分负责撤退的船只都是英国民众的渔船和商船,甚至还有一些私人游艇。

Ⅳ 二战“发电机”计划待指的是什么盟军是怎样在德军的进攻下撤离至英国

发电机计划就是英国制定的英法联军从敦克尔克撤退渡过英吉利海峡回到英国的方案。其实在敦克尔克撤退之前英法联军大部就被三面包围在法国北部,德军装甲部队只差十几公里就要收紧包围,这个时候英军的两个师加上几十辆坦克忽然冲向德军试图图为,把毫无准备的德军一部击溃,导致德军高层放慢了包围的速度,试图保护装甲部队主力(主要是希特勒需要装甲部队占领法国,害怕装甲部队损失过大),给了英法联军足够的时间撤退。发电机计划实施开始,英国就搜集了近万艘军用和民用舰船,横穿英吉利海峡,撤退了超过30万的英军、法军和比利时部队。

Ⅳ 二战期间,希特勒为何让英国在敦克尔科撤走了30多万大军呢

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国在“曼施坦因计划”指导下发动了对法国的闪击战,由于德军避开法国防御严密的马奇诺防线,选择绕道守军薄弱的阿登森林,使得法国完全措手不及,仅仅数天内即全线崩溃,至5月25日,已经丢失了全部重型武器的英法联军被迫撤退到了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的港口小镇–敦刻尔克。原以为强悍的德军必定会猛扑上来将几十万残兵败将一网打尽,然而让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发生了:德国装甲部队停止了前进,并且听任三十三万八千英法部队在九天内从容撤退至对岸的英伦三岛。

Ⅵ 英军驻扎德国几十年早已完成历史使命,英国脱欧后会从德国撤军吗

英国脱欧属于欧盟范畴内的事情,英国在德国驻军是北范畴内的事情,但是英国要退出欧洲与英国军队撤出欧洲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其实英国在德国驻军,名义上是保卫德国,防止俄罗斯的侵略,但事实上是这样吗?


并且,德国还宣布,要与欧洲国家联合研制第五代战机,不愿意为美国推销的f35战机掏钱。并且特朗普很多次威胁由于美国不愿意出钱,美军就要撤出德国,不保护德国。其实德国早就希望美国撤走了。如果美国说要撤了,那么德国就会顺水推舟。肯定也是恕不远送的。因为美国驻守德国也有它自己一定的目的。小伙伴们,你们认为英国会撤军吗?

Ⅶ 驻扎德国几十年的2万英军早已完成历史使命,英国脱欧后会从德国撤军么

在德国驻扎的军队现如今已经只剩下美国和英国了,很明显只要美军不撤退,英国也不会走,毕竟这并不是为了德国不受俄罗斯的侵害了,而是防止德国与俄罗斯私下串联。明面上为保护德国,实则是在监视德国,害怕德国再次重返二战的思想。

英国脱欧,目的是维持英国自身不受欧洲制约的行动自由,也不愿意为欧洲尽义务。但是很明显作为美国的“跟屁虫”,英国的军队是不会轻易的撤离德国的,英美在德国是有着对于欧洲大陆占据支配权的关键,这么重要的基地场所,怎么可能说撤就撤。

斗转星移,随苏联解体,俄罗斯、荷兰、比利时军队都已撤出德国,唯独美英法军队继续赖在德国不走。名义上是在北约框架下协防欧洲,这是对德国继续管控限制的必然现象。北约已过时,有迹象表明德国早已对北约厌烦和不满。德国一贯在北约消极怠工,不出力为不愿意多掏冤枉钱,已引发美国强烈不满。

Ⅷ 第二次中东战争详细的过程是怎样的

1956年7月26日,在埃及亚历山大港的解放广场挤满了激动的人们,麦加尔?纳赛尔总统正在向群众发表纪念埃及“七月革命”4周年的演说。在演说的最后部分,纳赛尔宣布《共和国总统关于苏伊士运河公司国有化的命令》。奇怪的是,纳赛尔在宣布命令过程中一再重复“勒赛普斯”一词,令人们疑惑不解。然而正是这个词,引发了一场导致战争的苏伊士运河危机,而这场战争也因此有了它另一个名字——苏伊士运河战争。

众人对“勒赛普斯”这个词感到疑惑,可有人却心领神会。

原来,纳赛尔事先与负责接收运河公司的埃及官员尤尼斯约定,演说一提到法国殖民者勒赛普斯的名字,运河区的有关人员就动手接管。尤尼斯事先即做好部署,以便一听到信号时让运河公司的官员措手不及。纳赛尔在演说时担心尤尼斯听漏“勒赛普斯”,所以竟重复了10次。其实,尤尼斯第一次听到广播“勒赛普斯”就已不再听演说,而去动手接管了。

1956年6月由国民议会选举纳赛尔为总统,继而于7月17日在公民投票中以99%的得票率当选为埃及总统,登上权力的巅峰。

7月20日,纳赛尔下定实行苏伊士运河公司国有化的决心,以运河通航费建造水坝。

埃及实行运河国有化,受打击最重、反应最强烈的是英国和法国。英国石油进口量的一半以上要通过苏伊士运河,而英国此时的石油储备仅能维持几个星期。

7月27日上午,英国首相艾登在下院表示,英国决心在必要时将单独以武力保卫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得到反对党和舆论的普遍支持。法国得到消息后的反应比英国更为强烈。28日法国国民议会通过支持政府对埃及推行强硬政策的决议。30日,国民议会以休会10分钟表示“要求对埃及采取强烈行动”,并质问政府是否口头上勇敢,实际上认输。报纸更是在鼓噪:“运河国有化已经4天了,我们还不打进埃及!”

但是,由于英法两国在二战后军事和经济力量尚未完全恢复,因此无力马上对埃及采取军事行动,而只能先对埃及施加外交和经济压力,并指令本国商船在通过运河时拒绝向埃及缴付通航费。英法都需要美国的支持和美国海军第6舰队的战略掩护,并力争一致行动。7月27日,艾登建议三国立即在伦敦或华盛顿举行“高层会谈”。

美国在苏伊士运河公司国有化问题上可谓亦喜亦忧。喜的是终于有了浑水摸鱼、取代英法的良机;忧的是美国如果被拖进战争,将殃及自己在中东的石油利益,而且纳赛尔单方国有化的命令可能影响巴拿马运河。基于这种心态,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指出,在经济制裁和缴付运河通航费方面,美国将不与英法合作。

8月1日,杜勒斯来到伦敦。他在前往唐宁街会见艾登的途中受到热烈欢迎,因为英国人认为美国会帮助英国用武力对付纳赛尔。

但实际上,由于艾森豪威尔正面临大选,他此时考虑的是如何高唱和平而再次当选总统,不愿被英法拖入战争,因此指示杜勒斯既不与英法闹僵,又避免军事卷入。

最后,英法美等都同意暂时先举行谈判,并于8月2日晚间发表联合公报,宣称苏伊士运河是国际水道。

9月3日,以澳大利亚总理孟席斯为首的五国代表团到达埃及,把伦敦会议18国宣言交给纳赛尔。9日,纳赛尔明确拒绝伦敦会议宣言所提出的国际控制,孟席斯使团无功而返。

孟席斯使团尚在埃及谈判期间,杜勒斯又想出一个建立“使用国际协会”的新方要。埃及则在9月10日向各国发出照会,建议成立苏伊士运河使用国谈判机构,修改1888年公约,以解决运河问题。17日,与此相关的多个国家分别发表声明,支持埃及的建议。

英法经过斟酌,于11日接受杜勒斯的新方案。谁知就在英国内阁决定接受美国新计划的当天,有人在白宫记者招待会上提出,如果英法用兵,美国是否支持。艾森豪威尔回答:“在我任总统期间,美国不会打仗,除非国会开会宣战。”杜勒斯对记者说得更为露骨:“我们不想用武力为自己开路……如果苏伊士运河被封闭,我们将让船舶绕道好望角。”

这时,英法看出美国为阻止动武,新花样还会层出不穷。因此,它们急于找到新借口。

12日,英法以“使用国协会”将雇用领航员为由,通知埃及把非埃及籍的领航员调离。14日,西方的领航员撤离,而英法故意让大批船只过运河。幸好,纳赛尔从8月上旬已开始招募领航员。

此外,在此期间有些船只为了安全或接到本国政府命令,已绕道好望角。因此,在西方领航员撤离第二天,埃及领航员领着由13艘船组成的船队顺利通过了运河。

在埃及毫不退缩、运河畅通无阻、绕道好望角费用昂贵的局面下,9月19日~21日,英法片面召集18个国家在伦敦召开第二次会议,着重讨论建立“苏伊士运河使用国协会”问题,并通过了使用国协会章程草案。10月1日~3日,有关国家又在伦敦举行第三次会议,宣布成立使用国协会。

两天后,联合国安理会开会讨论苏伊士运河危机问题。会上,英法要求埃及承认“国际管理制度”和“使用国协会”特权,但遭到苏联和南斯拉夫代表否决,从而使18国方案和“使用国协会”均告破产。

这样,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两个多月来,经过三国外长谈判,三次伦敦会议和安理会的讨论,英法一再遭到挫败,逐渐陷于孤立。

特别是美国的表现,使艾登认为英国“除使用武力或默认纳赛尔胜利外,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法国比英国更热衷于武力解决,认为谈判陷入僵局会更有利于它联合以色列进攻埃及。

10月14日,英法提案在安理会遭到否决。16日,艾登和劳埃德飞到巴黎与法国总理摩勒和比内会谈。艾登向法国人明确许诺:以色列进攻埃及时英国要介入,法国把会谈的结果告诉了以色列,要点是:埃以开战,英法将要求埃以均撤离运河区,如一方拒绝,英法将为保证运河畅通而进行干涉。

10月22日,以本?古里安为首的以色列代表团、以摩勒为首的法国代表团和以劳埃德为首的英国代表团在巴黎西南郊的塞夫勒举行决策会议。各有考虑的英、法、以3方在反复讨价还价之后,最终达成协议。

战前的埃及陆军总兵力15万人,其中部署在西奈半岛的东部军区由阿密尔准将指挥,埃及军把西奈半岛北部作为设防重点。在半岛南部,防守力量则显得薄弱,在沙姆沙伊赫仅有一个旅的兵力。

以色列国防军共有兵力10万,坦克400辆,火炮150门,作战飞机155架。经与英法协商确定,法国空军负责作战期间的制空权和以色列的国土防空,以色列空军以155架作战飞机支援本国地面部队作战并负责亚喀巴湾方向的作战。以色列军全部18个野战旅中的12个是由南部军区司令辛霍尼准将指挥的,兵力4.5万人,分为4个师级集群,每个集群负责1个方向的作战。

按照部署,拉斯拉夫准将指挥第77集群突向北部海岸公路,沃拉赫上校指挥中路集群负责西奈半岛中部的作战,沙龙上校指挥的第202空降旅负责西奈半岛南部的作战,第9旅负责进攻沙姆沙伊赫。

代号“卡达希行动”的西奈战役旨在席卷西奈半岛,击溃埃及军,消除埃及军,消除埃及对蒂朗海峡的封锁,阻止埃及军而后发动的反攻,同时摧毁埃及军突击部队设在加沙地区和边境附近的基地。

10月29日下午4时,以色列军首先在米特拉出口空降沙龙手下的1个加强营,随后出动10个旅的兵力,以装甲部队为先导分4路实施快速突击。沙龙指挥2个空降营约3000人于29日下午4时从以埃边境实施突破,向米特拉山隘前进,于30日夜10时30分与艾坦营会师于米特拉山隘。

埃及军得知以色列军进攻后,阿密尔命令运河西岸的第2步兵旅、第5和第6步兵营进攻以色列军空降部队,但难分胜负。30日中午,以色列空军飞抵米特拉上空,对埃及军2个营实施突击。31日晨,沙龙请求总参谋部批准其占领米特拉山隘东端未果。

稍后,他以第2营的2个连等部组成侦察队,以营长古尔少校为队长。但是,侦察队的先头部队通过海坦谷地时遭到埃及军炮火的阻击,一辆车被击中起火,堵塞了通路,艾坦投入的后续部队也全部被堵在谷地。沙龙面临两难境地:或者撤离,或者增援。他最后决定增援,以全部炮火实施压制射击,以2个连进攻海坦谷地东部。

黄昏时分,以色列军与埃及军展开肉搏战,直到晚上8时才告结束,在这场未曾预料的战斗中,沙龙旅阵亡38人,伤120人;埃及军则阵亡约150人。

西奈半岛中部的阿布奥格拉是埃及军的关键防御阵地,只要守住该地,以色列军就无法打通通往阿里什的海岸公路,故以军总参谋长达扬少将首先将重点放在进攻阿布奥格拉。

沃拉赫上校的中路集群下辖3个旅,另加强有第37机械化旅。但是,在判明英法军确实参战前,第7装甲旅和第37机械化旅是不准参战的。沃拉赫首先以第4旅准备进攻乌姆?卡泰夫,但该旅旅长却无所作为。

在此期间,第7装甲旅的“谢尔曼”坦克营历经10个小时通过达伊卡出隘,于31日凌晨发起对阿布奥格拉的进攻,经过激战占领阿布奥格的道路交叉点。埃及军第6旅新任旅长瓦雷从阿里什增援第109步兵营,同防守乌姆?卡泰夫的第18步兵营一道夹击阿布奥格拉的阿丹营。但是,阿丹在以色列空军的掩护支援下守住了阿布奥格拉。

当天夜里,阿丹营还攻占了鲁瓦法水坝。第10步兵旅旅长因指挥无能导致攻击受挫,受到撤职处分,取而代之的是塔尔上校。达扬还调第37机械化旅进攻乌姆?卡泰夫。该旅旅长戈林达上校未等坦克营到达即指挥步兵营和车辆营发起进攻,结果出师未捷身先死。达扬被迫下令停止进攻乌姆?卡泰夫。

从10月31日下午开始,英法空军开始行动,多次轰炸埃及空军机场,炸毁飞机近300架。纳赛尔担心英法军在苏伊士运河实施登陆作战,遂停止对西奈半岛的增援,并命令西奈半岛防御部队向运河方向撤退。埃及军撤退完毕之后,以色列军占领乌姆?卡泰夫和乌姆?希汉阵地,阿布奥格拉地区的战斗遂告结果。

11月1日清晨,以色列北路集群司令拉斯拉夫准将下令进攻加沙地区,其任务是首先占领拉法,而后打通阿里什,最后进入坎塔拉和苏伊士运河区。由于埃及军已奉命撤退,故以色列军未经激战即于次日完成了这一任务。

解除亚喀巴湾封锁的任务由第9步兵旅担任。11月2日凌晨,约菲旅奉命向沙姆沙伊赫前进。因为担心该旅进展太慢,达扬又下令沙龙旅空降部队一部突袭沙姆沙伊赫。4日下午,约菲旅进抵沙姆沙伊赫以南5公里处,顺利占领埃及军的警戒阵地,并于次日经过激战占领沙姆沙伊赫要塞。5月5日,空降部队与约菲旅取得联系,9时30分夺取埃及军指挥所。至此,埃及军以色列军的战争即告结束。

早在10月30日下午6时,英国和法国政府就向埃及和以色列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限12小时以内作出答复:1.两国政府立即停止在陆海空的敌对行动;2.两国军队相互后撤,埃及军撤至苏伊士运河西岸,以色列军撤至运河以东10英里处;3.埃以两国政府同意英法联军为隔离两国军队和保障一切国家船舶在运河航行而暂时占领福阿德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城。

以色列答复接受最后通牒要求。

纳赛尔则在当天深夜加以拒绝,并于31日早晨命令尼罗河流域和苏伊士运河区的防空部队进入戒备状态,命令阿密尔在英法军进攻时撤退西奈半岛和部队,保卫苏伊士运河。纳赛尔认为,只要能守住拉法阿布、奥格拉、阿里什三角地区,就能阻止以色列军从北路、中路进攻西奈半岛,而当前威胁最大的是已经到达哈萨拉的以色列第7装甲旅即将与米特拉山隘的空降部队会合。

为此,埃及军迅速将运河西岸的第4装甲师推进到哈萨拉,同时为阻止第7装甲旅与空降部队的会合而将部队推进到萨马代。

同日,英法联军出动飞机和舰艇袭击埃及空军基地和港口,掌握了制空权和制海权,使拥有250余架作战飞机的埃及空军遭到毁灭性打击。11月5日,英法空降部队在塞得港和福阿德港地区实施空降,并大量使用直升机实施机降作战。6日,两国登陆部队2.2万人占领塞得港和福阿德港,随后沿运河向南推进约30公里。纳赛尔为集中兵力保卫运河,命令驻西奈半岛埃及军回运河区,奋力抗击入侵者。塞得港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勇敢战斗,配合正规军抗击英军和法军的进攻。

此时,苏联的注意力正为匈牙利事件所吸引,难以兼顾埃及危机。在匈牙利局势明朗化之后,苏联便采取一系列行为,主要是以不同的措辞照会有关各方。在致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中称,以色列的行为“将使以色列是否能继续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发生问题”,致使本?古里安大为不安,赶紧向联合国表示接受其一切停火建议而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在致英国首相艾登和法国总理摩勒的信中称:“如果拥有各种现代化毁灭性武器的更强大的国家向英国和法国进攻的话,那么英法两国会处于何种境地呢?”

致使英法慌忙要求美国保证北约组织的团结。而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函则称,“如果这场战争不予制止,则将险象环生,并能发展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国和苏联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拥有原子武器的大国,对于制止战争和恢复近东地区的和平负有特别的责任。

此时的美国政府,既面临苏联要求联合采取决定性措施,又面临英法要求保证北约组织团结,显得有些左右为难。如果不与苏联联合采取行动,那么在“运河回合”中得分的将是苏联,而得罪阿拉伯国家的就是美国。

经过内部的紧急磋商,美国政府一方面声明拒绝与苏联采取联合行动,并以美军进入全面警戒状态为姿态,警告苏联不得进攻英法;另一方面照会英法,表明只有当苏联进攻欧洲或埃及进攻英法舰船时,才有所谓“大西洋的保护”问题,当务之急是限英国在12小时内停火。

在战争中处于不利态势的埃及本来已决定放弃塞得港而退守首都开罗,但看到国际形势的发展于己有利,遂转而下令坚守塞得港,同时呼吁有关亚非国家提供军事援助。而这种形势却迫使英国内阁于11月6日深夜同意停火和撤军。法国尽管对英国的“背叛”行径大为恼火,但由于势单力薄,无法独自支撑局面,也只好对现状予以默认。

11月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要求英法撤军、以色列军撤退到1949年埃以停战协定的停战线后面,以及关于紧急部署联合国的部队的决议案。12月,英法联军撤兵。以色列军于次年3月撤出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以色列取得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联合国紧急部署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地区。

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军死亡约1600人,损失飞机210架;以色列军死亡约200人,损失飞机约20架;英法联军损失很小。

Ⅸ 在二战中日本和印度打了一仗为什么就撤军了

二战期间,日本是亚洲战场的主要发动者。日本在二战期间,打着所谓的“大东亚共荣”旗号,肆意的在他国的土地上疯狂的侵略着。东南亚很多国家,甚至是美国,都曾经遭受过日本的侵略。世界每一个公民都知道,日本人在二战犯下了滔天的罪行。

1、迷之自信导致准备不足:日本下达军工命令后并没有给出作战方案,只抽了10万人让指挥官自由发挥。除此之外,他们或许相信以自己的实力很快就能拿下印度,所以就只准备了一个月的口粮。他们的迷之自信,实在是让人迷惑。

2、浮夸的指挥官:当时日军指挥官十分的不切实际,并且将这种浮夸贯彻到了士兵中,他号称自己的队伍没有补给也可以打胜仗,不得不说这日军可真是厉害,不止骗别人,狠起来自己人都骗。而英军的指挥官更是经验丰富。

3、运气,地形:要说日军,运气和地形,一样都没占。到了印度,由于印度的气候特殊,再加上有号称细菌的雨季的到来,使得日军大量的感染疾病,至少损失了一半的战斗力。可是补给没跟上,于是死了很多人。所以只能撤军了。

Ⅹ 二战中的英国情况

英国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是海上霸主,号称日不落帝国。后来加上在两次工业革命之后属于全世界科技,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海军实力一流,在全球属于最有说话权的国家之一。几乎任何方面都是领先于其他国家的。陆军实力一般,二战时没有与德国正面对抗的实力。
政治方面,前期英国首先张伯伦属于绥靖政策。能不打就不打。丘吉尔上台后态度非常强硬,他对全国演讲要战斗到底,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

德国攻克波兰、挪威、比利时、芬兰、捷克斯洛伐克、法国、荷兰等国后,西欧命悬一线,只有英国孤军奋战,拼着英吉利海峡和美国的物质资源一直撑着。德国调转枪头对付苏联,英国并没有趁着难得的机会休息,而是马上借此空隙拉美国参战。可以说没有英国的抵抗,欧洲战场早就结束了。
苏联付出非常惨重的代价后开始反击。英、美联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英美空军对德国的工厂、几场大规模轰炸也对苏联的反攻起到了一定帮助。
所以后来德国也就屡战屡败知道投降。
整个二战对英国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农业和轻工业几乎荒废,城市破坏,很多名胜古迹被摧毁。
我个人观点直接一句话概括英国在二战中誓死抵抗,勇气可嘉,为了抗击纳粹彻底从日不落帝国变成了二流国家。

阅读全文

与二战英国怎么撤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多少药娘 浏览:390
英国的孩子做什么去上学 浏览:728
和平精英国际服韩文叫什么 浏览:664
伊朗和伊拉克属于哪个国家 浏览:299
在越南做货运代理怎么样 浏览:692
印尼雨季是什么原因 浏览:885
意大利哪些收入需要报税 浏览:397
中国的制造业是什么制造业 浏览:821
印度剧有什么软件 浏览:337
中国最小宜家是哪个 浏览:882
英国人脱欧后怎么居住 浏览:667
博尔迪盖拉在意大利哪里 浏览:593
中国最老古村在哪里 浏览:173
中国去越南做什么生意最赚钱 浏览:633
中国最长寿的水牛有多少岁 浏览:638
印度的茶是什么 浏览:988
硼替佐米印度卖多少 浏览:611
印尼清关红灯期怎么处理 浏览:125
以色列和伊朗哪个国家打仗多 浏览:805
函数用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