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国是怎么统治印度的
英国用强有力的暴力方式征服印度后,对印度封建土邦实行了兼并政策。兼并土邦除了使用武力外,还提出所谓“权力丧失论”,即不承认没有男嗣的王公的立嗣权,王公死后其政治经济特权被剥夺,其领地被兼并。同时,英国殖民者还以清查免税土地持有者的合法资格为由,剥夺了新并土邦内的封建领主领地和各种免税土地。这就引起印度封建势力上下层的普遍不安,激起他们的不满,其中有些人,特别是那些被兼并的土邦王公和失去土地的地主,参加并领导了后来的反英大起义。
英国殖民者在征服和统治印度的过程中,征募了一支印度雇佣军,即所谓的士兵“西帕依”。英国殖民者利用24万印度士兵统治着两亿印度人民,同时利用4万英籍军官控制着这些印籍士兵。印籍士兵大多来自倾家荡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到军队中卖命。在英印军队中,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英国人在军队里以主子的身份对待印籍士兵,高级军官都由他们充任,印度人最高只能升到上尉。英国军官任意苛扣他们的军饷,不尊重他们的民族风俗,下令印度士兵剃掉胡须,除掉种姓印记,严重伤害了印藉士兵的自尊心。在英国殖民者全面占领印度后,印籍士兵和英国殖民者的矛盾加剧了,他们原先享有的一些特权,如减免家中的捐税,战时多得一半薪金等,都被取消了。殖民统治当局违反雇佣条例,把印籍士兵派到印度境外渡海作战,给他们增加了负伤和阵亡的机会,引起印籍士兵的极大反感和强烈不满。此外,印籍士兵的宗教感情也受到严重伤害。殖民当局发给印籍士兵的子弹是用涂着猪油、牛脂的厚纸包装的,在使用子弹时,必须用牙咬破子弹的厚纸皮。由于伊斯兰教禁食猪肉,而印度教则禁食牛肉,新子弹的使用在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徒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愤慨。因此,这些不满英国人欺凌和歧视,有组织、有武装的印度士兵,便成为民族大起义的先锋和发难者。
② 英国的统治形式是哪种的
现在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国家最高首领,国家的象征。但没有实权,首相掌握实权
③ 英国和美国建立起的资场阶级民主政治是分别通过什么方式
英国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推翻封建专制统治,颁市《权利法案》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美国是通过独立战争的形式,推翻英国殖民统治,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总统共和制,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④ 法国、英国、美国分别通过什么方式确立各自的什么政体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1、《大宪章》 ①原因: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②签署:13C初限制王权,保障贵族,骑士与市民利益。
③影响: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限制王权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政治保证
原因: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与专制王权(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的矛盾日益尖锐。
经过:①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②1688年,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和其妻玛丽继承英国王位,赶走了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二世,这即是“光荣革命”。革命结束。
3.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⑴《权利法案》1689年制定
①目的:限制王权
②影响:A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B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C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由人治转向法治。
(2)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以国王为元首,以首相为最高行政首长,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
①在君主立宪制政体下,国王是国家元首。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的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
②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议会的主要职权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
③自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渐保守,议会的作用下降,国家的权力中心逐渐转移到内阁和首相手中。
(3)君主立宪制的作用:①英国君主立宪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②各派可以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使其政治斗争在一个有序的状态中,对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③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④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一种模式,不少国家后来都采用了这一模式。
4.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1)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形成——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特征——①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
②内阁由下院多数党单独组成,内阁大臣必须是下院议员;下院多数党的首领为当然的内阁首相,他负责挑选内阁成员并拥有免职权。
③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阁员对外必须全体一致,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④内阁首相的权力——手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事实上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两党政治——19世纪中,议会选举成为两大政党权力角逐的战场。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2)1832年的议会改革
背景: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
作用:改革法案使富有农民和城镇有产者获得选举权。新兴工业城市代表席位大增,贵族保守势力受到削弱。这为日后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奠定了基础,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的发展。
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美国1787年宪法
⑴背景:美国面临新问题(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A邦联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
B需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
C力求在大国中确保共和政体
⑵制定:1781年费城制宪会议
⑶原则:A、联邦制原则——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括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国会掌管联邦财政;建立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这上的联邦司法体系,但各州保留较大自主权。
B、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注:立法权归于国会(并掌管统一的联邦财政),行政权归于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以及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权力),司法权归于联邦法院。三权之间又形成互相制约平衡的体系,如总统和国会之间、国会本身两院之间、司法与其他部门之间均构成制衡。
C、民主制原则: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
⑷补充:前10条修正案,规定公民若干自由权。
(5)评价
进步性:①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②是西欧启蒙思想的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的结合,在整个政治制度史中堪称典范,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③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利于国家的巩固;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④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较为和谐统一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⑤体现和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果,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带来美国的长期稳定。
局限性:宪法强调三权分立的原则,强调政权的组织形式,但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在印第安人、黑人问题上种族歧视明显,妇女地位低下。后来宪法不断在这些方面进行修改完善。
2、联邦制度
①概念:中央与州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②挑战:州权主义活跃导致1861年至1865年美国内战。
③完善: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规定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
④影响: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政治前提。
3、两党政治
①形成:华盛顿之后,总统选举受到统治控制,国会形成两党对垒局面。
②基础:19世纪中期,民主党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利益。南北战争后,各自基础发生了变化。
三.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初创共和:波旁王朝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⑴法国大革命(起因、标志、含义)
⑵《人权宣言》(时间、机构、影响)
⑶《1791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实行三权分立。
⑷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年
2、曲折共和:法兰西第一帝国 法兰西第二帝国
①政体演变:法兰西第一帝国 波帝王朝复辟 七月王朝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法兰西第二帝国
②《拿破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规范
3、确立共和-----标志: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
行政权:①由总统和内阁共同掌握。总统和内阁共同向议会负责。
②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与国民议会共创法律之权。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总统可解散任期未满的众议院。
③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需经内阁部长共同副署才能生效。
④总统由议会两院联席会议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合称国民议会)行使
意义:①共和派掌握实权,共和体制的最终确立;②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帝制独裁对比,共和体制的确立是历史的进步;③随着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势力的上升,对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⑤ 革命英国最终确立什么样的资产阶级统治
以议会为中心的,君主立宪制.这是一种典型的代议制敏猪制度.
1688年的“光荣革命”为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而后发布的《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的标志是——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⑥ 英国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君主立宪制。
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的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开始的标志: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
领导人物:克伦威尔
过程: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1642年,内战爆发,1649年,内战结束,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1688年,光荣革命。
结果: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制度。
影响:标志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
望采纳。
⑦ 英国是联盟国那他们是怎么统治的呢
在理论上,英联邦只有一个最高的统治者,那就是英女王.英女王的权利在英联邦中是至高无上的,类似于一个精神领袖.不过英国的日常事物还是由英国首相去处理,英皇室一般不参加具体操作,其他英联邦属国也都有自己的总统 首相 总理之类的,也都负责本国平常的事物,只是在有重大的决策或者无法处理的国际问题时才求助英女王.现在英皇室的决策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幕后的主宰,作用就越来越属于精神领袖的范畴,而没有太多的实际操作.
⑧ 英国君主立宪制政府的产生方式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中政府的产生:
1、英国的“光荣革命”。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英国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势力不断加强,他们同代表旧的生产关系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自1603年起,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都宣扬“君权神授”,还宣称国王居于法律之上,认为“除上帝之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所以,在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时期,经济上,国王可以不通过议会而强行征税,可以实行部分商品的专卖,可以任命亲信控制大部分国内贸易和几乎整个对外贸易。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触犯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在宗教问题上,严厉对待“非国教徒”,实行宗教专制,特别是残酷迫害那些主张取消国教中天主教旧习的“清教徒”。这些政策,使资产阶级和王权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1638年的苏格兰起义,严重威胁着查理一世的统治。为了筹措军费讨伐苏格兰人,1640年11月,查理一世被迫召开议会,企图以合法的形式筹集经费。英国议会有赞成或拒绝征收新税和特别税的权力,政府征税须经议会授权成为传统。因此,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结成反对派利用这个权力同国王展开斗争。他们对国王推行的政策和专横行为进行指责,不但拒绝通过征税法案,而且要求限制王权。他们的斗争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声势日盛。这次议会的召开,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断同国王进行斗争和较量。内战爆发后,由克伦威尔组织议会军取得了一些战役的胜利,内战的结果是议会军打败王军。查理一世成为议会的阶下囚,经议会审判以叛国罪将国王处死。它意味着对“君权神授”思想的否定,是历史的进步。此后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开始了克伦威尔的统治时期。克伦威尔为巩固统治采取一些措施,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他本人逐渐擅权专断,并先后多次解散议会。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表现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和复杂。在政治斗争又趋于尖锐的形势下,英国政坛发生分化,政党开始形成,出现了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辉格党和托利党。这正是英国近代政党的起源。詹姆士二世不仅大力压制反对派,而且企图在英国恢复天主教,这引起了辉格党人的反对,也遭到一部分托利党人反对。从而发生了在英国历史上为英国人所津津乐道的一场政变,即“光荣革命”——1688年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斗争,最终以“光荣革命”的形式完成了革命的任务。
2、《权利法案》。
1689年,英王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接受《权利法案》。 “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有相当的扩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在议会中所处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他们的统治权,并限制国王权力,约束英王的实际统治权。英国议会相继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一方面是从立法权、司法权、税收和军权等方面限制王权;另一方面,又将议会所拥有的“自由”和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它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而使议会治理国家的权力增强,有利于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随着议会的不断立法,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1701年议会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提高了议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巩固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是1688年政变(见光荣革命)后在英国建立起来的国家政体, 也称议会君主制,属资产阶级民主制政体类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
⑨ 英国是怎样对印度实施统治的
英国用强有力的暴力方式征服印度后,对印度封建土邦实行了兼并政策。兼并土邦除了使用武力外,还提出所谓“权力丧失论”,即不承认没有男嗣的王公的立嗣权,王公死后其政治经济特权被剥夺,其领地被兼并。同时,英国殖民者还以清查免税土地持有者的合法资格为由,剥夺了新并土邦内的封建领主领地和各种免税土地。这就引起印度封建势力上下层的普遍不安,激起他们的不满,其中有些人,特别是那些被兼并的土邦王公和失去土地的地主,参加并领导了后来的反英大起义。
英国殖民者在征服和统治印度的过程中,征募了一支印度雇佣军,即所谓的士兵“西帕依”。英国殖民者利用24万印度士兵统治着两亿印度人民,同时利用4万英籍军官控制着这些印籍士兵。印籍士兵大多来自倾家荡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到军队中卖命。在英印军队中,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英国人在军队里以主子的身份对待印籍士兵,高级军官都由他们充任,印度人最高只能升到上尉。英国军官任意苛扣他们的军饷,不尊重他们的民族风俗,下令印度士兵剃掉胡须,除掉种姓印记,严重伤害了印藉士兵的自尊心。在英国殖民者全面占领印度后,印籍士兵和英国殖民者的矛盾加剧了,他们原先享有的一些特权,如减免家中的捐税,战时多得一半薪金等,都被取消了。殖民统治当局违反雇佣条例,把印籍士兵派到印度境外渡海作战,给他们增加了负伤和阵亡的机会,引起印籍士兵的极大反感和强烈不满。此外,印籍士兵的宗教感情也受到严重伤害。殖民当局发给印籍士兵的子弹是用涂着猪油、牛脂的厚纸包装的,在使用子弹时,必须用牙咬破子弹的厚纸皮。由于伊斯兰教禁食猪肉,而印度教则禁食牛肉,新子弹的使用在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徒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愤慨。因此,这些不满英国人欺凌和歧视,有组织、有武装的印度士兵,便成为民族大起义的先锋和发难者。
1857年5月11日,德里终于爆发了反英大起义。起义者杀死都城内大部分殖民官吏,烧毁东印度公司办事机关。幸免一死的英国人都逃出了德里,许多英国人把自己的脸孔涂黑,穿上印度服装。不少人死于天气炎热和途中的艰苦,许多被附近村民所杀。起义者控制了德里市区,在红堡上升起了莫卧尔王朝的绿旗,将“权力超不出宫墙范围”、“像家兔一样听其自然地繁殖着”的82岁的莫卧尔王朝的末代皇帝推上了王位,宣布恢复莫卧尔帝国,号召全体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团结在皇帝的旗帜下,进行反英圣战,同时设立军政管理委员会,发布各项法令。
席卷印度中北部的民族大起义,动摇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殖民当局不甘失败,开始调兵遣将,镇压起义。
英军围攻的矛头首先对准起义军首都德里。英军是从德里西北部的旁遮普进攻德里的。英印总督坎宁命令当时在西姆拉的英军总司令恩逊,从旁遮普调集军队前去重新征服德里。
9月14日,英军在作好充分准备之后,分兵五路,向德里发动总攻。
在猛烈的炮火轰击下,有两路英军从城墙缺口冲进城内,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经过6天6夜的反复争夺,英军死亡5000多人,4名司令官中有2名被击毙,2人负伤。19日深夜,起义军在给攻城英军造成重大伤亡后,在巴克特汗率领下,撤出德里。德里陷落后,英军纵兵3天,烧杀抢掠,尸体枕藉,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经过这场浩劫,德里变成了一座死城。皇帝没有接受起义军的随军突围劝告,被英军俘获,三位王子王孙当即被砍下脑袋。英军上尉翰德逊杀死王孙后,立刻捧了一掬热腾腾的鲜血喝了下去,喝完后丧心病狂的说:“如果我不喝他们的血,那我就会发疯。”随后,他将王孙的头颅送给皇帝,说:“这是公司送给你的贺礼,久违了。”皇帝看见自己年轻的儿子和孙子的头颅,令人惊异地克制住自己,把头转过去说道:“感谢真主!帖木儿的子孙没有玷辱自己的先祖!”许多王孙被关押在狱中服苦役,一旦不能完工,便遭鞭挞,不到几天便被打死。皇帝的一位儿子,有一天,蓬头垢面,骑着马出现在德里附近的森林里,翰德逊到处追捕他,这位王子从此不知去向,杳无音信。许多王孙、公主离开德里,成为到处流浪的乞儿。一位公主为了活命,下嫁给一个伊斯兰教的厨工,另一位公主在基督教女校当了女佣工。皇帝、皇后和太子被押往缅甸囚禁,后来死于仰光狱中。
莫卧尔帝国至此在英殖民统治的铁蹄下宣告灭亡,渊远流长的古印度文明也至此划上了休止符。
⑩ 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哪些方式巩固统治的
从客观上看,“光荣革命”在英国史上开始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时期,为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资本有联系的土地贵族和资产阶级上层掌握政权后,大力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发展。
经济上:议会通过圈地法,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圈地运动,同时积极开拓海外殖民地,扩大市场和原料的来源。这些政策、措施加速了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政治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很大的灵活性,在不断的调节中,避免了激烈的社会革命,资产阶级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不断扫除资本主义的障碍,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