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考题到底有多难啊听说是大学教授出的题,是不是真的
高考题正常来说比模拟题简单。你不用听他们造谣,高考题不是一个人出题。也不是一个阶层出题。大学教授不会给你出高中题。因为大学的题比高中难太多。哪个省份都不会这样做。出高考题的。一般都是精英学校的精英老师。在高考的前半年。把他们软禁起来出题。防止外漏。
B. 请来英国人做我们的英语高考题会是什么感觉
谁告诉你美国人只能做对一半英国人看不懂的。。高考150分的卷子考到130都是没问题的。就像我们自己做语文语法题的时候也会出错。 我考过托福,负责任的告诉你,学校英语简单到爆好吗。
C. 看看中国高考和英国高考数学题的区别
英国考大学不像中国那样.上大学大都是考alevel(advancedlevel),两年的课程.一般是读三个alevel加一个aslevel.科目都是自己选得,有很多,数学,英语,英国文学,社会学,物理,化学,生物,哲学,会计,心理学,商务,经济等等.通常都是一月和六月考试,差不多都是单元考,不是像高考那样三年的东西三天就考完.成绩分A-E和U.每个大学的的录取标准都不一样.差不多前十的都需要ABB以上.还需要雅思6.5分以上,有的像医学,可能学要雅思7分以上.我觉得文理科没有影响,因为学什么都是你自己选的.但是如果你是学文的,可能就会想要学哲学,政治,历史,之类的,但是这类都学要很好的英语.很多中国学生都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机械,这些理科类的,因为英语会少些.不知道你是已经上完高中了,还是想要去英国读高中.
D. 潘周聃忆高考:物理大题一分未得,为何他仍然能拿到第一名
在某一场直播与记者的对话中,潘周聃就回忆起了自己高考的经历,由于他是江苏人,所以当年做的也是全国闻名的高难度试卷,江苏卷,本来卷子的难度就已经很难让人考高分了。不过精彩的还在后面,潘周聃承认自己在做数学题的时候,答题卡后面的两道或者三道大题都一字未写,直接就把卷子这样交了上去,但谁都没想到的是,成绩出来之后还不错。潘周聃依然维持着自己在全校第一第二的位置,其他考试也并没有受数学考试的影响。可以说真的是险中求胜了,难道学霸们都是这么为所欲为又凡尔赛的吗?网友们纷纷调侃。
我们无法模仿学霸的经历,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学霸的经历中获得自己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潘周聃的高考经历就告诉了我们,就算是学霸,也难免会有失误和发挥失常的情况。但是学霸们无论怎么发挥失常,最后还是能保持一个相对来说比较令人满意的成绩。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功底比较好,还是因为他们懂得放平心态,利用其他几科扳回一局。当我们不想努力的时候,就想想潘周聃这样的高考学霸,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比我们还要努力。或许你就会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
E. 不论试卷的难易度如何,真的都对顶尖学霸毫无影响吗
高考是人生的必修课,我们在参加高考的时候试卷的难易程度常常会成为我们讨论的焦点,试卷的难易程度是直接关系到分数线的高低的。我们在考试的过程中,试卷的难度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做题的心态以及效率。但是对于顶尖学霸来讲,试卷的难易程度或许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可能比较难的试卷才是这些学霸想看到的,试卷越难,越能够拉开他们和普通学生之间的差距。在考试的时候,不论题目的难易,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相同的。你认为题目难,别人也这样认为。所以说,在高考的时候我们不能寄希望于试卷简单,而是要在整个复习阶段要努力奋斗,这才是高考成功的秘籍。
F. 英国学霸为什么做不出中国高考题
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外国‘学霸’做不出中国的高考题”事件让很多人觉得自豪。
对此,UKEC英国教育中心留学顾问指出:这根本不能说明我们的教育水平高,更不能说明我们的学生素质就好。这种现象的出现,值得教育部门和办学者反思:着眼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是否真的仅仅在考题的“高精尖”上动脑筋?
一年一度的国内高考已经落幕,它让考生和家长考得辛苦,毫不相干的人们也看得热闹,就连外国的一些“学霸”也对国内的高考题很感兴趣,也想挑战一下。这当中,有几位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等名校的学生,拿到中国的数学考题就“脚抖手软”,看到如此“地狱级”的题目,直呼“比悬疑电影还要再难”。
外国“学霸”做不出国内的高考题,这样的情况并不奇怪,这与不同的教育模式有关系。前段时间,英国的数学教师到上海来取经小学教学,发现中国的小孩子不得了,“九九乘法表”背得滚瓜烂熟,做起题目得心应手,而他们的小学生还得求助计算器来帮忙。试想,如此不同的训练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参加高考当然结果迥异。
不过,外国“学霸”做不出中国的高考题,丝毫不能说明我们的教育水平高,更不能说明我们的学生素质就好。这种现象的出现,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的碰撞,其背后蕴含的深层次内涵,无疑值得教育部门和办学者反思:要着眼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是否真的仅仅在考题的“高精尖”上动脑筋,外国的教育模式有哪些地方值得借鉴?
事实上,考题难度系数的攀高,只是教育结果的一面,它的另一面则是学习的知识面的收窄。国外的基础教育,非常重视知识面的拓展,同时鼓励学生从小进行研究性学习,这种教育方式是否更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是否更能形成良好的探索习惯?是否更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肯定是当下办学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好的教育,绝不是题目越难就越离成功更近一点,而是能够培养更具潜力和创造力的人,如果达不到这一目标,教育本身的问题就该检讨和反省了。
互联网时代,国际间的教育交流更加方便,相互间的取长补短也成为一个潮流。外国“学霸”挑战中国高考题,倒也可以作为观察国内教育的一个视角。当然,更值得进行比较和思考的是,教育改革如何才能激发出更好的活力,培养人才的方向该如何调整,这些课题亟待教育界进一步的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