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大学里哪里有开尔文实验室

英国大学里哪里有开尔文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2-06-24 16:29:58

① 格拉斯哥大学

格拉斯哥大学(简称:哥大,英语:University of Glasgow),位于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创立于1451年,是苏格兰历史第二悠久、全英国校龄第四的一所久负盛名的公立大学。在近六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格拉斯哥大学培养出许多知名人物,其中不仅包括“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首先提出热力学温标概念的开尔文,蒸汽机的改良者詹姆斯•瓦特,电磁学理论的建立者麦克斯韦,以及外科手术消毒技术创立者约瑟夫•李斯特等,更培养出四名现代高等教育大学的创始人,另外,近几十年格拉斯哥大学还培养出六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格拉斯哥大学,同时也是是国际大学组织Universitas 21的缔造者之一 ,以及英国大学集团罗素集团(Russell Group)的缔约成员。
据英国萨顿研究机构于2006年所作研究,格拉斯哥大学同时也是英国接受社会捐款最多的四所大学之一,2006年捐款额达到1亿2千万英镑,每年接受的学生数量也位于全英第五名。格拉斯哥大学,是国际大学组织Universitas 21的缔造者之一,该大学同时也是英国精英大学集团罗素集团的缔约成员。
格拉斯哥大学校区分布哥市的各个地点,其今日的主校区位于格拉斯哥的西区Gilmorehill位置,此外,在苏格兰的格莱顿地区(Crichton)也有该校的分支研究机构。
2006年2月,格拉斯哥大学总共有19,500名大学部学生与4,000名研究所学生,教职员5,800人。在5,800教职员工中,有3,400名专业研究人士,格拉斯哥大学每年的研究收入高达7千5百万英镑(2003年)。此外,该校包括心理学、生物学、医学、商业、经济学、管理学、法律、工程学(航太工程、海洋工程、电子工程)等在内的90%的专业在2005年的全英研究评估(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RAE)中被评为满分5+或者5分。
该校同时也是有英国《泰晤士报》评选的全球前100名最优秀的大学之一。
着名校友

* 亚当•斯密,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经济学之父,《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作者
* 开尔文,原名W.汤姆孙,着名物理学家、发明家,热力学温标概念首先提出者
* 詹姆斯•瓦特,机械学家,工程学家,蒸汽机的改良者
* 麦克斯韦,物理学家,经典电动力学的创始人,统计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 约瑟夫•李斯特,外科手术消毒技术创立者
* John Grierson,电影制作人,记录片的创始人
* 约翰•贝尔德,电视的发明者
* George William Gray,药学家,液晶体发现者,东京都奖获得者
* Sir Derek Barton,196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 Sir James Black,1988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 John Boyd Orr,194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一等Boyd-Orr男爵,生物学家
* Sir William Ramsay,19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 Frederick Soddy,192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 Alexander R. Todd, Todd男爵,195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 James McGill,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创立人,永久名誉校长,慈善家
这个学校首推商学院哦 会计专业在欧洲排名前10,在英国前5名的

② 英国名校有哪些大学

英国名校:

1、牛津大学

牛津大学位于英国牛津,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采用传统学院制。是罗素大学集团成员,被誉为金三角名校和G5。牛津大学的具体建校时间已不可考,但有档案明确记载的最早的授课时间为1096年,之后在1167年因得到了英国王室的大力支持而快速发展。

伦敦国王学院1829年由英王乔治四世和首相惠灵顿公爵在伦敦泰晤士河畔创立,是英格兰第四古老的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的临床医学领域在2022THE世界大学学科排名12位,其中牙科学算是其王牌专业。其次,其人文艺术领域在2022THE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也较靠前,在26位,其哲学、传媒、历史、文学、政治专业都是较为优势的项目。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英国大学排名

③ 请问有谁知道世界上最着名的实验室

二十世纪世界着名实验室简介

进入二十世纪,各类物理实验室如雨后春笋,研究工作广泛开展。可以说,实验室是科学的摇篮,是科学研究的基地。下面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对科学发展起过或正在起重要作用的物理实验室,分别作些介绍。

第一类是建立在大学里面,附属于大学的实验室。除了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以外,还可以举出许多,其中着名的有莫斯科大学的物理实验室,荷兰莱顿大学的低温实验室,美国哈佛大学的杰佛逊(Jefferson)物理实验室,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劳伦斯辐射实验室,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实验室。它们大都以基础研究为主,各有特长。例如:

一、荷兰的莱顿低温实验室

二十世纪初,这个实验室在昂纳斯(K.Onnes)领导下,在低温领域独占鳌头,最先实现了氦的液化,发现了超导电性,并一直在低温和超导领域居领先地位。特别是它以大规模工业技术发展实验室,开创了大科学的新纪元。荷兰是一个工业小国,荷兰莱顿低温实验室的经验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劳伦斯辐射实验室

它是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发源地,创建于30年代,当时正值经济萧条时期,创建人劳伦斯以其特有的组织才能,充分发掘美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起了第一批加速器。在他的领导组织下,实验室成员开展了广泛的科学研究,发现了一系列超重元素,开辟了放射性同位素、重离子科学等研究方向。它是美国一系列着名实验室:Livermore,Los Alamos,Brookhaven等实验室的先驱,也是世界上成百所加速器实验室的楷模。

第二类实验室属于国家机构,有的甚至是国际机构,由好几个国家联合承办。它们大多从事于基本计量,高精尖项目,超大型的研究课题,和国防军事任务。例如:

三、德国的帝国技术物理研究所(简称PTR)

帝国技术物理研究所建于1884年,相当于德国的国家计量局,以精密测量热辐射着称。十九世纪末该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致力于黑体辐射的研究,导致了普朗克发现作用量子。可以说这个实验室是量子论的发源地。

四、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简称NPL)

英国的国家物理实验室,是英国历史悠久的计量基准研究中心,创建于1900年。

1981年分6个部:即电气科学、材料应用、力学与光学计量、数值分析与计算机科学、量子计量、辐射科学与声学。

作为高度工业化国家的计量中心,与全国工业、政府各部门、商业机构有着广泛的日常联系,对外则作为国家代表机构,与各国际组织、各国计量中心联系。它还对环境保护,例如噪声、电磁辐射、大气污染等方面向政府提供建议。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共有科技人员约1000人,1969年最高达1800人。

五、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简称CERN)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创立于1954年,是规模最大的一个国际性的实验组织。它的创建、方针、组织、选题、经费和研究计划的执行,都很有特点。1983年在这里发现W±和Z0粒子,次年该中心两位物理学家鲁比亚和范德梅尔获诺贝尔物理奖。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由欧洲11个国家从1951年开始筹划,现已有13个成员国。经费由各成员国分摊,所长由理事会任命,任期5年。下设管理委员会、研究委员会和实验委员会,组织精干,管理完善。人员共达6000人,多为招聘制。三十余年来,先后建成质子同步回旋加速器、质子同步加速器、交叉储存环(ISR)、超质子同步加速器(SPS)、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LEP)、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氢气泡室(BEBL)。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作为国际性实验机构,拥有雄厚的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由于工作涉及许多国家和组织,在建设和研究中难免会出现种种矛盾和磨擦,但经过协商和合作,工作进行顺利,庞大计划都能按时兑现,接连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参见:高能物理,1985年第3期,第26页)。

第三类实验室直接归属于工业企业部门,为工业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服务。其中最着名的有贝尔实验室和IBM研究实验室。

六、贝尔实验室

贝尔实验室原名贝尔电话实验室,成立于1925年,是一所最有影响的由工业企业经营的研究实验室。主要宗旨是进行通讯科学的研究,有研究人员20000人,下属6个研究部,共14个分部,56个实验室,每年经费达22亿美元,其中10%用于基础研究。除了无线电电子学以外,在固体物理学(其中包括磁学、半导体、表面物理学)、天体物理学、量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等方面都有很高水平。在这个研究机构中拥有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几十年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先后有:发明电子衍射的戴维森,发明晶体管的肖克利、巴丁和布拉坦,发明激光器的汤斯和肖洛,理论物理学家安德逊,射电天文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

贝尔实验室的经验很值得注意。工业企业对科学研究,特别是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开发和研究二位一体;领导有远见有魄力,善于抓住有生命力的新课题,这些都是有益的经验。

七、IBM研究实验室

IBM是International Bi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简称,现已发展成为跨国公司,在计算机生产与革新中居世界领先地位。它创建于1911年,原名Computing-Tabulating-Recording Co.(C.T.R.),是由三家生产统计机械、时间记录器的公司组成。这些公司分别创建于1889、1890、1891年。1984年底,IBM公司的雇员超过39000人,业务遍及130个国家。

IBM研究实验室也叫IBM研究部,共有研究人员3500人,(还吸收许多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参加工作),专门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并探索与产品有关的技术,其特点是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科学家在这里工作,一方面推进基础科学,一方面提出对实际应用有益的科学新思想。研究部下属四个研究中心:

(1)在美国纽约的Thomas J.Watson研究中心。从事计算机科学、输入/输出技术、生产性研究数学、物理学、记忆和逻辑等方面的研究。其中物理学包括:凝聚态物理、超微结构、材料科学、显微技术、表面物理、激光物理以至天文学和基本粒子。

(2)在美国加州的Almaden研究中心。除了计算机科学以外,还进行高温超导、等离子体、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同步辐射等研究。

(3)瑞士Zurich研究中心。重点是激光科学与技术,特别是半导体激光器、光学储存、光电材料、分子束外延、高温超导、超显微技术等方面,还进行信息处理等计算机科学研究。

(4)日本东京研究中心。内分计算机科学研究所、新技术研究所和东京科学中心,主要是结合计算机的生产和革新进行研究。

进入80年代,IBM研究中心成绩斐然,两届诺贝尔物理奖都被它的成员夺得:一是因发明扫描隧道显微镜,宾尼格(G.K.Ginnig)与罗勒尔(H.Rohrer)共获1986年诺贝尔物理奖的一半,二是因发现金属氧化物的高温超导电性,柏诺兹(J.G.Bednorz)和缪勒(K.A.Müller)共获1987年奖。

http://218.24.233.167:8000/Resource/GZ/GZWL/WLBL/WLXS/wl100019zw_0116.htm

④ 英国留学有哪些学校

一、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勋衔:Cantab),是一所世界顶尖的公立研究型大学,采用书院联邦制。

坐落于英国剑桥。其与牛津大学并称为牛剑,是罗素大学集团成员,被誉为“金三角名校”和“G5超级精英大学”。

剑桥大学是英语世界中第二古老的大学,前身是一个于1209年成立的学者协会。

八百多年的校史汇聚了艾萨克·牛顿、开尔文、麦克斯韦、玻尔、玻恩、狄拉克、奥本海默、霍金、达尔文、沃森、克里克、马尔萨斯、马歇尔、凯恩斯、图灵、怀尔斯。

华罗庚等科学巨匠,约翰·弥尔顿、拜伦、丁尼生、培根、罗素、维特根斯坦等文哲大师,克伦威尔、尼赫鲁。

李光耀等政治人物以及罗伯特·沃波尔(首任)在内的15位英国首相。截止2019年10月,共有120位诺贝尔奖得主(世界第二)、11位菲尔兹奖得主(世界第六)、7位图灵奖得主(世界第八)曾在此学习或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剑桥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牛津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伦敦大学学院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帝国理工学院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爱丁堡大学

⑤ 谁有科学家的名字,他们的发现,提出的问题,怎样解决的,和结果

朱棣文院士于民国卅七年二月二八日生,籍贯为 江苏省太仓县。专习物理应用物理(原子物理); 1970年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获数学学士和物理 学学士;1976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 士。博士论文是〃原子铊的禁戒M1跃迁 62P1/2- 72P1/2 的测量〃,博士指导老师是康明斯教授。 目前现职于美国史丹福大学物理学和应用物理教 授授。

得奖作品

发展利用雷射冷却与捕捉原子方法

对科学研究之影响

用类似的技术,还可以用来研究DNA或者其他聚合链的机械性质。当年他还在贝尔实验室时就发明了一种“光学镊子”(optical tweezer),这有点像星际大战中的拖曳光束,可以用雷射来操纵微小物质,包过细菌、DNA等等。他们也研究过号称为“分子马达”(molecular motor) 的肌蛋白细胞的收缩。此技术当然也可以在不破坏细胞膜的情况下,操控细胞内的物质,或在密闭容器内处理稀有元素或者放射性元素了。
丁肇中

(2004-02-06)

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县;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西根州安阿堡(Ann Arbor);父亲是丁观海,母亲是王隽英,他在台北读中学,在密西根大学读大学本科与研究院,于1962年获博士学位;自1967年起执教于麻省理工学院。丁教授在粒子物理学中有许多卓着的贡献,最有名的是1974年J粒子的发现,这项发现导致粒子物理学走入了新的方向,也因此而获得1976年诺具尔物理奖。 此外,他对量子电动力学之精确性、轻子的性质、矢量粒子的性质、胶子喷注现象,Z-γ之干涉等问题的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贡献。 近年来丁教授组成并领导一实验组,积极建造L3探测器,将于1988年起在西欧中心(CERN)的LEP加速器上做实验,这是一项极大的计划,动员了世界各国四百多名实验物理学者,探测器建造费用将超过一亿美元。丁教授是当代最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他的工作特征是方向明确果断,计划周详严谨。

得奖作品

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J/Ψ粒子(现称J粒子)

杨振宁

(2004-02-06)

安徽省合肥县人,民国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出生。一九二八年就读厦门国小、一九三三年就读北平崇德中学、一九三八年插班昆明昆万中学高中二年级、并以高二的同等学历,考取当时由清华、北大、南开三个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大的化学系,后来改念物理系。一九四二年西南联大毕业、一九四四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一九四五年在西南联大附中教学后赴美、一九四八年夏完成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一九四九年秋天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一九五七年获诺贝尔物理奖、一九五八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六五年应纽约州立大学校长托尔邀请筹备创立石溪分校研究部门、一九六六年离普林斯顿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物理研究所,担任教授至今。

一九五七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学金。他们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尽管他们早已入了美籍,但也是“美籍华人”,消息传来,中国人无不引以为傲。杨氏也是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薰陶为自傲的,那年他们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最后一段,他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在教了十七年书之后,杨氏于一九六六年,离开普林斯顿大学,前往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工作。他认为是自己“走出象牙塔”,重新出发,科学界人士对他再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抱持期待与乐观。杨夫人杜致礼女士,出生名门,为杜聿明将军掌珠,专攻文学,中英文造诣均佳,曾在台湾教过英文,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中文,言谈举止富书卷气,育子女三人,老大杨光诺电脑工程师,老二杨光宇,化学家,杨又礼,医生。

得奖作品

发现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原理:宇称守恒如在弱相互作用中不成立,宇称概念就不能用在θ和τ粒子的衰变过程中,因此可以认为θ和τ粒子是同一粒子。

对科学研究之影响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理论,推翻了物理学上屹立不移三十年之久的宇称守恒定律。这一发现,使瑞典皇家科学院立即将一九五七年 的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位博士,因为他们指正了过去科学家所犯的严重错误,更开启基本粒子“弱交换作用”一些规则的研究,使人类对物 质构造内层的认识迈进一大步。

卡文迪什(Henry Cavendish)

(2004-02-06)

卡文迪什(Henry Cavendish)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1731年10月10日生于法国尼斯。1749年考人剑桥大学,1753年尚未毕业就去巴黎留学。后回伦敦定居,在他父亲的实验室中做了许多电学和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176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03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国院土。卡文迪什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从事实验研究达50年之久,性格孤僻,很少与外界来往。卡文迪什的主要贡献有:1781年首先制得氢气,并研究了其性质,用实验证明它燃烧后生成水。但他曾把发现的氢气误认为燃素,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1785年卡文迪什在空气中引入电火花的实验使他发现了一种不活泼的气体的存在。他在化学、热学、电学、万有引力等方面进行地行多成功的实验研究,但很少发表,过了一个世纪后,麦克斯韦整理了他的实验论文,并于1879年出版了名为《尊敬的亨利·卡文迪什的电学研究》一书,此后人们才知道卡文迪什做了许多电学实验。麦克斯韦说:“这些论文证明卡文迪什几乎预料到电学上所有的伟大事实,这些伟大的事实后来通过库仑和法国哲学家们的着作而闻名于科学界。”

早在库仑之前,卡文迪什已经研究了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问题。1777年,他向皇家学会提出报告说:“电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很可能反比于电荷间距离的平方,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物体中多余的电几乎全部堆积在紧靠物体表面的地方,而且这些电紧紧地压在一起,物体的其余部分处于中性状态。”他还通过实验证明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他还早于法拉第用实验证明电容器的电容取决于两极板之间的物质。他最早建立电势概念,指出导体两端的电势与通过它的电流成正比(欧姆定律在1827年才确立)。当时还无法测量电流强度,据说他勇敢地用自己的身体当作测量仪器,以从手指到手臂何处感到电振动来估计电流的强弱。

卡文迪什的重大贡献之一是1798年完成了测量万有引力的扭秤实验,后世称为卡文迪什实验。他改进了英国机械师米歇尔(John Michell,1724~1793)设计的扭秤,在其悬线系统上附加小平面镜,利用望远镜在室外远距离操纵和测量,防止了空气的扰动(当时还没有真空设备)。他用一根39英寸的镀银铜丝吊一6英尺木杆,杆的两端各固定一个直径2英寸的小铅球,另用两颗直径12英寸的固定着的大铅球吸引它们,测出铅球间引力引起的摆动周期,由此计算出两个铅球的引力,由计算得到的引力再推算出地球的质量和密度。他算出的地球密度为水密度的5.481倍(地球密度的现代数值为5.517g/cm3),由此可推算出万有引力常量G的数值为 6.754×10-11 Nm2/kg2(现代值前四位数为6.672)。这一实验的构思、设计与操作十分精巧,英国物理学家J.H.坡印廷曾对这个实验下过这样的评语:“开创了弱力测量的新时代”。

卡文迪什在1766年发表了《论人工空气》的论文并获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他制出纯氧,并确定了空气中氧、氮的含量,证明水不是元素而是化合物。他被称为“化学中的牛顿”。

卡文迪什一生在自己的实验室中工作,被称为“最富有的学者,最有学问的富翁”。卡文迪什于1810年2月24日去世。

后来,他的后代亲属德文郡八世公爵S.C.卡文迪什将自己的一笔财产捐赠剑桥大学于1871年建成实验室,它最初是以 H.卡文迪什命名的物理系教学实验室,后来实验室扩大为包括整个物理系在内的科研与教育中心,并以整个卡文迪什家族命名。该中心注重独立的、系统的、集团性的开拓性实验和理论探索,其中关键性设备都提倡自制。近百年来卡文迪什实验室培养出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已达26人。麦克斯韦、瑞利、J.J.汤姆孙、卢瑟福等先后主持过该实验室。

开尔文

(2004-02-06)

开尔文是英国着名物理学家、发明家,原名W.汤姆孙。他是本世纪的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是一个伟大的数学物理学家兼电学家。他被看作英帝国的第一位物理学家,同时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赞赏。他的一生获得了一切可能给予的荣誉。而他也无愧于这一切,这是他在漫长的一生中所作的实际努力而获得的。这些努力使他不仅有了名望和财富,而且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1824年6月26日开尔文生于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他从小聪慧好学,10岁时就进格拉斯哥大学预科学习。17岁时,曾立志:“科学领路到哪里,就在哪里攀登不息”。184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在大学学习期间曾获兰格勒奖金第二名,史密斯奖金第一名。毕业后他赴巴黎跟随物理学家和化学家V.勒尼奥从事实验工作一年,1846年受聘为格拉斯哥大学自然哲学(物理学当时的别名)教授,任职达53年之久。由于装设第一条大西洋海底电缆有功,英政府于1866年封他为爵士,并于1892年晋升为开尔文勋爵,开尔文这个名字就是从此开始的。1890~1895年任伦敦皇家学会会长。1877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904年任格拉斯哥大学校长,直到1907年12月17日在苏格兰的内瑟霍尔逝世为止。

开尔文研究范围广泛,在热学、电磁学、流体力学、光学、地球物理、数学、工程应用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他一生发表论文多达600余篇,取得70种发明专利,他在当时科学界享有极高的名望,受到英国本国和欧美各国科学家、科学团体的推崇。他在热学、电磁学及它们的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最为出色。

开尔文是热力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在热力学的发展中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贡献。他根据盖-吕萨克、卡诺和克拉珀龙的理论于1848年创立了热力学温标。他指出:“这个温标的特点是它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特殊物质的物理性质。”这是现代科学上的标准温标。他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个主要奠基人之一(另一个是克劳修斯),1851年他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这是公认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标准说法。并且指出,如果此定律不成立,就必须承认可以有一种永动机,它借助于使海水或土壤冷却而无限制地得到机械功,即所谓的第二种永动机。他从热力学第二定律断言,能量耗散是普遍的趋势。1852年他与焦耳合作进一步研究气体的内能,对焦耳气体自由膨胀实验作了改进,进行气体膨胀的多孔塞实验,发现了焦耳-汤姆孙效应,即气体经多孔塞绝热膨胀后所引起的温度的变化现象。这一发现成为获得低温的主要方法之一,广泛地应用到低温技术中。1856年他从理论研究上预言了一种新的温差电效应,即当电流在温度不均匀的导体中流过时,导体除产生不可逆的焦耳热之外,还要吸收或放出一定的热量(称为汤姆孙热)。这一现象后叫汤姆孙效应。

在电学方面,汤姆孙以极高明的技巧研究过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从静电学到瞬变电流。他揭示了傅里叶热传导理论和势理论之间的相似性,讨论了法拉第关于电作用传播的概念,分析了振荡电路及由此产生的交变电流。他的文章影响了麦克斯韦,后者向他请教,希望能和他研究同一课题,并给了他极高的赞誉。

开尔文在电磁学理论和工程应用上研究成果卓着。1848年他发明了电像法,这是计算一定形状导体电荷分布所产生的静电场问题的有效方法。他深人研究了莱顿瓶的放电振荡特性,于1853年发表了《莱顿瓶的振荡放电》的论文,推算了振荡的频率,为电磁振荡理论研究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曾用数学方法对电磁场的性质作了有益的探讨,试图用数学公式把电力和磁力统一起来。1846年便成功地完成了电力、磁力和电流的“力的活动影像法”,这已经是电磁场理论的雏形了(如果再前进一步,就会深人到电磁波问题)。他曾在日记中写道:“假使我能把物体对于电磁和电流有关的状态重新作一番更特殊的考察,我肯定会超出我现在所知道的范围,不过那当然是以后的事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把自己的全部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介绍给了麦克斯韦,并鼓励麦克斯韦建立电磁现象的统一理论,为麦克斯韦最后完成电磁场理论奠定了基础。

他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1875年预言了城市将采用电力照明,1879年又提出了远距离输电的可能性。他的这些设想以后都得以实现。1881年他对电动机进行了改造,大大提高了电动机的实用价值。在电工仪器方面,他的主要贡献是建立电磁量的精确单位标准和设计各种精密的测量仪器。他发明了镜式电流计(大大提高了测量灵敏度)、双臂电桥、虹吸记录器(可自动记录电报信号)等等,大大促进了电测量仪器的发展。根据他的建议,1861年英国科学协会设立了一个电学标准委员会,为近代电学量的单位标准奠定了基础。在工程技术中,1855年他研究了电缆中信号传播情况,解决了长距离海底电缆通讯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经过三次失败,历经两年的多方研究与试验,终于在1858年协助装设了第一条大西洋海底电缆,这是开尔文相当出名的一项工作。他善于把教学、科研、工业应用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上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格拉斯哥大学他组建了英国第一个为学生用的课外实验室。

汤姆孙还将物理学用到完全不同的领域。他研究过太阳热能的起源和地球的热平衡。他的方法可靠而有趣,但只由于他不知道太阳和地球上的能量来自核能,因而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论。他试图用落到太阳上的陨石或用引力收缩来解释太阳热能的起源。约在1854年,他估算太阳的"年龄"小于5×108年,而这只是我们现在知道的值的十分之一。

从地球表面附近的温度梯度,汤姆孙试图推算出地球热的历史和年龄。他的估算仍然太低,仅为4×108年,而实际值约为5×109年。地质学家以地质现象的演变为理论根据,很快就发现他的估算是错误的。他们不能驳倒汤姆孙的数学,但他们肯定他的假定是错误的。同样,生物学家也发现汤姆孙给出的时间进程与最新的进化论的观念相悖。这一争论持续了多年,汤姆孙完全不理解别人的反对意见是正确的。最后,直到放射性和核反应的发现,才证明了汤姆孙假设的前提是完全错误的。

流体力学特别是其中的涡旋理论成为汤姆孙最喜爱的学科之一,他受亥姆霍兹工作的启示,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定理。他航行的收获之一是在1876年发明了适用于铁船的特殊罗盘,这一发明后来为英国海军所采用,而且一直用到被现代回转罗盘代替为止。汤姆孙的企业生产了许多磁罗盘和水深探测仪,从中大为获利。

基于他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汤姆孙感到迫切需要统一电学单位,公制的引入使法国革命向前跨了一大步,但是电学测量却产生了全新的问题。高斯和韦伯奠定了绝对单位制的理论基础,"绝对"意味着它们与特定的物质或标准无关,仅取决于普适的物理定律。在绝对单位制中如何确定刻度,如何选择合适的倍数因子使它能方便地应用于工业,如何劝说科技界共同接受这一单位制,所有这一切都是重要并且困难的任务。1861年英国科学协会任命一个委员会开始这项工作,汤姆孙是其中的一员。他们努力工作了许多年,一直到1881年,由汤姆孙和亥姆霍兹起主导作用的在巴黎召开的一次国际代表大会,和1893年,在芝加哥召开的另一次代表大会,才正式接受这一新的单位制,并采用伏特、安培、法拉和欧姆等作为电学单位,从此它们被普遍使用。然而,单位制的问题并未就此解决,后来的一些会议又改变了其中某些标准量的定义,它们的实际值也相应变动了,虽然这种变动是非常小的。

开尔文一生谦虚勤奋,意志坚强,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在对待困难问题上他讲:“我们都感到,对困难必须正视,不能回避;应当把它放在心里,希望能够解决它。无论如何,每个困难一定有解决的办法,虽然我们可能一生没有能找到。”他这种终生不懈地为科学事业奋斗的精神,永远为后人敬仰。1896年在格拉斯哥大学庆祝他50周年教授生涯大会上,他说:“有两个字最能代表我50年内在科学研究上的奋斗,就是‘失败’两字。”这足以说明他的谦虚品德。为了纪念他在科学上的功绩,国际计量大会把热力学温标(即绝对温标)称为开尔文(开氏)温标,热力学温度以开尔文为单位,是现在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单位之一。

开尔文的一生是非常成功的,他可以算作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中的一位。他于1907年12月17日去世时,得到了几乎整个英国和全世界科学家的哀悼。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牛顿墓的旁边。

魏格纳

(2004-02-06)

魏格纳(1880-1930)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19世纪以前,人们尚未开始系统地研究地球整体的地质构造,对海洋与大陆是否变动,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认识。1910年德国的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北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如果从地图上把这两块大陆剪下来,再拼在一起,就能拼凑成一个大致上吻合的整体。把南美洲跟非洲的轮廓比较一下,更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远远深入大西洋南部的巴西的凸出部分,正好可以嵌入非洲西海岸几内亚湾的凹进部分。

魏格纳结合他的考察经历,认为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并形成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推断在距今3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都连结在一块,构成一个庞大的原始大陆,叫做泛大陆。泛大陆被一个更加辽阔的原始大洋所包围。后来从大约距今两亿年时,泛大陆先后在多处出现裂缝。每一裂缝的两侧,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裂缝扩大,海水侵入,就产生了新的海洋。相反地,原始大洋则逐渐缩小。分裂开的陆块各自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今天人们熟悉的陆地分布状态。

魏格纳少年时便向往到北极去探险,由于父亲的阻止,他没能在高中毕业后就加入探险队,而是进入大学学习气象学。1905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气象学博士学位后,致力于高空气象学的研究。1906年,他和弟弟两人驾驶高空气球在空中连续飞行了52小时,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后来他又参加了去格陵兰岛的探险队,岛上巨大冰山的缓慢运动留给他的极其深刻的印象可能催化了后来他面对世界地图迸发的联想和兴趣。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搜集地学资料,查找海陆漂移的证据。

1912年1月6日,魏格纳在法兰克福地质学会上做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此后,由于研究冰川学和古气候学第二次去了格陵兰。在随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的研究工作中断了,在战场上身负重伤,养病期间他于1915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大陆漂移说。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着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大陆漂移说一提出,就在地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年轻一代为此理论欢呼,认为开创了地质学的新时代,但老一代均不承认这一新学说。魏格纳在反对声中继续为他的理论搜集证据,为此他又两次去格陵兰考察,发现格陵兰岛相对于欧洲大陆依然有漂移运动,他测出的漂移速度是每年约1米。1930年11月2日,魏格纳在第4次考察格陵兰时遭到暴风雪的袭击,倒在茫茫雪原上,那是他50岁生日的第二天。直到次年4月,搜索队才找到他的遗体。

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比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6大板块的主张,它们是——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南极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板块学说很好地解决了魏格纳生前一直没有解决的漂移动力问题,使地质学在一个新的高度上获得了全面的综合。随着板块运动被确立为地球地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地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海洋时而扩张、时而封闭,已成为人们接受的地壳构造图景。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确实相信,从大陆漂移说的提出到板块学说的确立,构成了一次名副其实的现代地学领域的伟大的革命。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由此可见: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抛弃或是被当作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来接受。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⑥ 介绍一下开尔文

一、生平简介
开尔文(Lord Kelvin 1824~1907),19世纪英国卓越的物理学家。原名W.汤姆孙(William Thomson),1824年6月26日生于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1907年12月17日在苏格兰的内瑟霍尔逝世。由于装设大西洋海底电缆有功,英国政府于1866年封他为爵士,后又于1892年封他为男爵,称为开尔文男爵,以后他就改名为开尔文。
1846年开尔文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自然哲学教授,自然哲学在当时是物理学的别名。开尔文担任教授53年之久,到1899年才退休。1904年他出任格拉斯哥大学校长,直到逝世。
二、科学成就
开尔文的科学活动是多方面的。他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在电磁学和热力学方面。那时电磁学刚刚开始发展。逐步应用于工业而出现了电机工程,开尔文在工程应用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热力学的情况却是先有工业,而后才有理论。从18世纪到19世纪初,在工业方面已经有了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然而到19世纪中叶以后,热力学才发展起来。开尔文是热力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开尔文在科学上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个方面:
1.电磁学方面的成就
开尔文在静电和静磁学的理论方面,在交流电方面,特别是关于莱顿瓶的放电振荡性。静电绝对测量和电磁测量方面,大气电学方面等,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电像法是开尔文发明的一种很有效的解决电学问题的方法。
2.在热力学方面的成就
开尔文在1848年提出、在1854年修改的绝对热力学温标,是现在科学上的标准温标。1954年国际会议确定这一标准温标,恰好在100年之后。开尔文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个主要奠基人之一。另一个人是R.克劳修斯。1851年,他关于第二定律的说法:“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是公认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标准说法。开尔文从热力学第二定律断言,能量耗散是普遍的趋势。
在热力学方面还应该提两件事。一件事是开尔文从理论研究上预言一种新的温差电效应,后来叫做汤姆孙效应,这是当电流在温度不均匀的导体上通过时导体吸收热量的效应。另一件事是开尔文和J.P.焦耳合作的多孔塞实验,研究气体通过多孔塞后温度改变的现象,在理论上是为了研究实际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差别,在实用上后来成为制造液态空气工业的重要方法(见焦耳-汤姆孙效应)。
3.装设大西洋海底电缆
装设大西洋海底电缆是开尔文最出名的一项工作。当时由于电缆太长,信号减弱很严重。1855年开尔文研究电缆中信号传播的情况,得出了信号传播速度减慢与电缆长度平方成正比的规律。1851年开始有第一条海底电缆,装设在英国与法国相隔的海峡中。1856年新成立的大西洋电报公司筹划装设横过大西洋的海底电缆,并委任开尔文负责这项工作。经过两年的努力,几经周折,终于安装成功。除了在工程的设计和制造上花费了很大的力量之外,开尔文的科学研究对此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4.对电工仪表的研究
开尔文为了成功地装设海底电缆,用了很大的力量来研究电工仪器。例如他发明的镜式电流计可提高仪器测量的灵敏度。虹吸记录器可自动记录电报信号。开尔文在电工仪器上的主要贡献是建立电磁量的精确单位标准和设计各种精密测量的仪器,包括绝对静电计、开尔文电桥、圈转电流计等。根据他的建议,1861年英国科学协会设立了一个电学标准委员会,为近代电学单位标准奠定了基础。
5.创立波动和涡流
开尔文在波动和涡流方面作出了许多理论贡献。有许多是他在自己的快艇上的观察中受到启发的。他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包括对弹性固体的研究,目的之一是为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另一个目的是发展他对世界万物的机械观。企图通过这方面的研究把电磁现象和光现象的完整理论在牛顿经典力学的骨架上建造起来。因此他很热心于以太理论,把假想的以太当作一种实际存在的物质加以研究,以求能充分地解释电磁现象和光现象作为以太的某种运动形式。这种机械观的失败使他说出“19世纪乌云”那样的话。这是他在1900年一篇名为《遮盖在热和光的动力理论上的19世纪乌云》的演说中讲的。他说的“乌云”有两片,一片是以太理论的困难,一片是能量均分定理的困难。这两个困难到20世纪都得到了解决,以太理论的困难是由狭义相对论消除的,能量均分定理的困难是量子论解决的。

⑦ 剑桥大学物理实验室名字

英国剑桥大学物理系为了纪念卡文迪许,该系有一着名实验室--卡文迪许实验室,于十九世纪末期由电磁场理论奠基人麦克斯韦筹建,在几代科学家的努力下成为英国诺贝尔奖摇篮.
与该实验室相关的科学家名字及成就有:(1)玻尔1922研究原子结构和辐射(2)康普顿1927发现康普顿效应.
故答案为:(1)玻尔1922研究原子结构和辐射(2)康普顿1927发现康普顿效应.

⑧ 英国读物理专业,哪些学校比较好

英国开设物理专业的名校推荐:
物理学专业分支众多,理论物理,医学物理、天文学、太空科学、应用物理学,凝聚态物理,量子物理等等。英国大学里广泛采纳的选修课制度意味着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志向自由组合选修课程。部分学校开设的课程还可以安排学生实习的机会,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社会实践基础。
1. 帝国理工学院
MSc in Physics with Shock Physics 学制:1年
开课日期:2015年10月 学费:24000英镑
入学要求:物理类相关背景1等荣誉学位同等学历,雅思6.5(单项不低于6.0)。
2. 伯明翰大学
Physics and Technology of Nuclear Reactors Masters\MSc
学制:1年
开课日期:2015年9月或10月 学费:17960英镑
入学要求:雅思6.0(单项不低于5.5)
3. 曼彻斯特大学
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学院是一个英国最大的和最活跃物理学学院。学校在教学和研究方面有悠久的优良传统,并在当代物理研究领域有广泛涉猎。
曼彻斯特大学拥有许多多学科研究中心:光子科学研究所;非线性动力学;曼彻斯特中心道尔顿核研究所;科学和纳米技术中心(这个中心负责人是诺沃肖洛夫,2012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此外,在柴郡的班克天文台也是学校的一部分。
4. 格拉斯哥大学
格拉斯哥物理学院在几百年校史的发展中产生了非常多的着名科学家,热力学绝对温标的创建者、着名的蒸汽机发明家开尔文、改良了蒸汽机的詹姆斯·瓦特、物理学家、经典电动力学的创始人麦克斯韦、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家得主彼得·希格斯也在2002年被格拉斯哥大学授予荣誉学位,并于2012年在格大建立希格斯玻色子实验室,致力于该粒子的研究。

⑨ 谁知道热力学温度的"开尔文"相关的知识

开尔文 英文是 Kelvin 简称开,国际代号K,热力学温度的单位。开尔文是国际单位制(SI)中7个基本单位之一,以绝对零度(0K)为最低温度,规定水的三相点的温度为 273.16K,1K等于水三相点温度的1/273.16。热力学温度T与人们惯用的摄氏温度t的关系是T=t+273.15,因为水的冰点温度近似等于 273.15K,并规定热力学温度的单位开(K)与摄氏温度的单位摄氏度(℃)完全相同。开尔文是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Lord Kelvin而命名的。
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K)是国际单位制(SI)基本单位之一。其他基本单位是米、千克、秒、安培、摩尔和坎德拉。

开尔文的定义(K):

开尔文(K)是热力学温度单位,等于水的三相点热力学温度的(1/273.16)。上述定义以物理常量:水三相点热力学温度Tt
r为基础,而Tt r国际上已于1967年协议,精确地等于273.16K。(图略)

1K=1/273.16 Tt r

开尔文是用英国科学家开尔文的名字命名的。

威廉·汤姆森(William·Thom?鄄son),后来的开尔文勋爵(Lord·Kelvin of
Largs),1824年6月26日生于英国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他的特殊天赋和理解力很早就表现出来了,以致他在10岁就被格拉斯哥大学注册录取。16 岁他作为大学生来到剑桥,在剑桥他所有功课成绩都很优秀。汤姆森作为格拉斯哥大学物理学教授从1846年开始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人们说,在他那儿,计划 1小时的课经常持续3个小时。

汤姆森的兴趣一向在热力学和电学方面。热能的研究使他认识了一个可能最低的温度,即温度的绝对零度。他把这个-273.15℃的温度点当作一个新的温度和温标(图略)的出发点。他与一位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尔(James·Prescott·Joule
1818~1889)一起发现了用他们两人名字命名的“焦尔-汤姆森效应”。它表明,理想气体在没有外界做功而膨胀时,使其冷却到足够低的温度。发生冷却是由于膨胀时必须通过内部做功以克服气体的分子力。*1856年汤姆森认识到按照他的名字命名的热电“汤姆森效应”,它包含,当一个电流通过,在一个均匀的电导体中存在一个温度落差按照它的方向产生热或取走热。

“汤姆森热”和一个导电体的焦耳电流热(它取决于导体的电阻和电流强度)是不能混淆的。另外汤姆森还认识到可以转化为机械功的热能。作为热力学过程不可逆性的一个量,用熵的概念他与鲁道夫·克劳西乌斯(Rudolf·Claustus1822~1888)同时创立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亦即所有的热力机只能把它从一种热材料取走的热能的一部分转换成机械功。这个热能的剩余部分又总是被散发给冷材料。

在电学领域按照他的名字命名的开尔文电流天平属于最重要的发明。它可以确定机械力和电流强度之间的关系。电流天平特别在测量电流和检定电流计中得到应用。值得一提的是他还研制了静电伏特计,它能够相当精确的测量当时最高大约10kV的电压。此外汤姆森改进了许多测量方法并且发明了无数其他的测量仪器,比如说精确测定很小电阻的测量电桥,它现在被称作为汤姆森测量电桥。汤姆森通过参与实现大不列颠和美国之间首次海底电缆连接名扬国外。他是这个项目的发起人之一,并计算了电缆。经海底电缆的第一次通话是1858年8月17日通过北大西洋从大不列颠通往美国。无可置疑,这项海底电缆的连接是19世纪最大的技术贡献。遗憾的是,因为出现了故障,用这个电缆向大西洋另一方大约只通了700次话。跨越大西洋持续的通信直到1866年初才在两洲之间建起,这项工作汤姆森同样参与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威廉·汤姆森1882年被授予贵族称号后被尊称为拉格斯的开尔文勋爵。1907年12月17日死于苏格兰拉格斯附近的内斯霍尔(Netherhall),享年84岁。他的成就得到了承认,他是19世纪杰出的和受人尊敬的自然科学家。他把最后的长眠之处选在伊萨克·牛顿爵士(1643-1727)旁边的威斯敏斯特尔教堂。

*焦尔-汤姆森效应:气体经历焦尔-汤姆森膨胀时温度随压强的变化。
绝对零度是指-273.15度,在这个温度下的物体不包含热量,气体的体积将减小到零。在此温度下,构成物质的所有分子和原子均停止运动。所谓运动,系指所有空间、机械、分子以及振动等运动.还包括某些形式的电子运动,然而它并不包括量子力学概念中的“零点运动”。除非瓦解运动粒子的集聚系统,否则就不能停止这种运动。从这一定义的性质来看,绝对零度是不可能在任何实验中达到的,但已达到绝对零度以上百万分之一度内的低温。若用分子运动论来解释,理想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由温度T确定,则可将绝对零度与“理想气体分子停止运动时的温度”等同看待。事实上一切实际气体在温度接近-273.15℃时,早已变成液态或固态,它的温度趋于一个极限值,这个极限值就称为绝对零度。绝对零度是温度的最低点,实际上永远也不会达到的。
初学查理定律时,我们知道,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一定时,压强与摄氏温度不成正比。那么,怎样才能使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一定时,它的压强与温度成正比呢?
很自然地,我们用“外推法”,将等容线反向延长与横坐标(t轴)交于一点(如图),令P=0时,Pt=P0(1+1/273°C)=0由得出t= -273°C。经过精确的实验证明,上述的t=-273°C应为-273.15°C。早在19世纪末,英国科学家威廉·汤姆(开尔文)首先创立了以t=- 273.15°C为零度的温标,称之为热力学温标(即绝对温标),t=-273.15°C定义为OK,即绝对零度。
绝对零度到达:人们是从液化气开始,十步步地逼近它的。早在19世纪末,许多科学家利用加压法对氨气进行液化,得出了-110°C(163K 的温度。利用这种方法以及后来的级联法(即采用临界温度下气体逐渐蒸发冷却而获得较低温度),在-140°C(133K)液化了氧气,-183°C (90k)液化了氮,在-195°C(78K)液化了一氧化碳。1898年,英国人杜瓦用多孔塞膨胀法在-240°C(33k)的低温下液化了氢气,随着固化氢的成功,得出了18世纪的最低温度-259°C(14k)。
进入20世纪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仪器的更新,我们离绝对零度越来越近:1908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尼斯成功地实现了4.2k的低温把自然界中最轻的隋性气体氦液化了。随后,昂尼斯又叩开1k的大门,获得0.7k的低温。
在通往绝对零度的道路上,科学家发现了许多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如超导电性,超流动性等。为使这些有用的技术造福人类,科学家继续前进。 1926年,德拜与吉奥克用磁冷却法达到了10-3k,后来又攻破了10-6k,离绝对零度仅有一步之遥了,但人们感到,越是逼近它,达到它的希望越是遥远,这正如一条双曲线,它只能是无限地接近坐标轴,而绝对零度这个宇宙低温的极限,只能是可望不可及的。绝对零度绝对零度表示那样一种温度,在此温度下,构成物质的所有分子和原子均停止运动。所谓运动,系指所有空间、机械、分子以及振动等运动.还包括某些形式的电子运动,然而它并不包括量子力学概念中的“零点运动”。除非瓦解运动粒子的集聚系统,否则就不能停止这种运动。从这一定义的性质来看,绝对零度是不可能在任何实验中达到的,但已达到绝对零度以上百万分之一度内的低温。所有这些在物质内部发生的分子和原子运动统称为“热运动”,这些运动是肉眼看不见的,但是我们会看到,它们决定了物质的大部分与温度有关的性质。正如一条直线仅由两点连成的一样,一种温标是由两个固定的且可重复的温度来定义的。最初,在一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水银柱,或760托)时,摄氏温标是定冰之熔点为0℃和水之沸点为100℃,绝对温标是定绝对零度为oK和冰之熔点为273K,这样,就等于有三个固定点而导致温度的不一致,因为科学家希望这两种温标的度数大小朝等,所以,每当进行关于这三点的相互关系的准确实验时,总是将其中一点的数值改变达百分之一度。现在,除了绝对零度外,仅有一固定点获得国际承认,那就是水的“三相点”。1948年确定为273.16K,即绝对零度以上273.16度。当蒸气压等于一大气压时,水的正常冰点略低,为273.15K(=o℃=320°F),水的正常沸点为373.15K(=100℃=212°F)。这些以摄氏温标表示的固定点和其他一些次要的测温参考点(即所谓的国际实用温标)的实际值,以及在实验室中为准确地获得这些值的度量方法,均由国际权度委员会定期公布。

1848年,英国科学家威廉·汽姆逊·开尔文勋爵(1824~1907)建立了一种新的温度标度,称为绝对温标,它的量度单位称为开尔文(K)。这种标度的分度距离同摄氏温标的分度距离相同。它的零度即可能的最低温度,相当于摄氏零下273度(精确数为-273.15℃),称为绝对零度。因此,要算出绝对温度只需在摄氏温度上再加273即可。那时,人们认为温度永远不会接近于0K,但今天,科学家却已经非常接近这一极限了。

物体的温度实际上就是原子在物体内部的运动。当我们感到一个物体比较热的时候,就意味着它的原子在快速动动:当我们感到一个物体比较冷的时候,则意味着其内部的原子运动速度较慢。我们的身体是通过热或冷来感觉这种运动的,而物理学家则是绝对温标或称开尔文温标来测量温度的。

按照这种温标测量温度,绝对温度零度(0K)相当于摄氏零下273.15度(-273.15℃)被称为“绝对零度”,是自然界中可能的最低温度。在绝对零度下,原子的运动完全停止了,并且从理论上讲,气体的体积应当是零。由此,人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温度不可能降到这个标度之下,为什么事实上甚至也不可能达到这个标度,而只能接近它。

自然界最冷的地方不是冬季的南极,而是在星际空间的深处,那里的温度是绝对温度3度(3K),即只比绝对零度高3度。

这个“热度”因为实际上我们谈到的温度总是在绝对零度之上)是作为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留存至今的热度,事实上,这是证明大爆炸理论最显着有效的证据之一。

在实验室中人们可以做得更好,能进一步地接近于绝对零度,从上个世纪开始,人们就已经制成了能达到3K的制冷系统,并且在10多年前,在实验室里达到的最低温度已是绝对零度之上1/4度了,后来在1995年,科罗拉多大学和美国国家标准研究所的两位物理学家爱里克·科内尔和卡尔威曼成功地使一些铷原子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温度,即达到了绝对零度之上的十亿分之二十度(2×10-8K)。他们利用激光束和“磁陷阱”系统使原子的运动变慢,我们由此可以看到,热度实际上就是物质的原子运动。非常低的温度是可以达不到的,而且还要以寻求“阻止”每一单个原子运动,就像打台球一样,要使一个球停住就要用另一个球去打它。这了弄明白这个道理,只要想一想下面这个事实就够了。在常温下,气体的原子以每小时1600公里的速度运动着,而在3K的温度下则是以每小时1米的速度运动着,而在20nK(2×10-8K)的情况下,原子运动的速度就慢得难以测量了。在20nK下还可以发现物质呈现的新状态,这在70年前就被爱因斯坦和印度物理学家玻色(1894~1974)预见了。

事实上,在这样的非常温度下,物质呈现的既液体状态,也不是固体状态,更不是气体状态,而是聚集成唯一的“超原子”,它表现为一个单一的实体。计量上的零点有时是可以任意选取的,例如,经度零度是任意确
定的。温度的零点也是一样。在摄氏温标中,将冰的熔点取作零碎度;
而在华氏温标中,零碎度则处于冰的熔点以下。这两种温标中,温度
都可以低于零度。将近18世纪末的时候,人们开始觉得热是无尽头的,
但冷似乎是有极限的。既然冷有尽头,那么,这个尽头就是一种不可
超越的“零度”,于是,开尔文引进了开氏温标。开氏温标中的零度
是不可超越的,因而叫做“绝对零度”。这是“绝对”二字的一种物
理涵义。
1787年,法国物理学家查理发现,理想气体每冷却1摄氏度,其
体积就缩小它处于0℃时体积的1/273,这就是着名的查理定律。如
果理想气体被冷却的过程一直继续下去,那么它的温度降到-273℃时,
气体的体积岂非缩小到“零”了?在物理上,体积为零意味着气体完
全消失了,这当然是不会发生的。这是“绝对”的第二种涵义。实际
情况是,当气体冷却到一定温度后它总是先变为液体,然后又在更低
的温度下变为固体。
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把温度作为物质分子运动速度的一种表述方
式,物质越冷其分子运动就越慢,分子运动中最最慢的就是完全不运
的分子,因此也不会有比它更低的温度。于是-273℃这个温度便是
一种真正的零度。这就是绝对零度“绝对”的第三层涵义。

绝对零度绝对零度表示那样一种温度,在此温度下,构成物质的所有分子和原子均停止运动。所谓运动,系指所有空间、机械、分子以及振动等运动.还包括某些形式的电子运动,然而它并不包括量子力学概念中的“零点运动”。除非瓦解运动粒子的集聚系统,否则就不能停止这种运动。从这一定义的性质来看,绝对零度是不可能在任何实验中达到的,但已达到绝对零度以上百万分之一度内的低温。所有这些在物质内部发生的分子和原子运动统称为“热运动”,这些运动是肉眼看不见的,但是我们会看到,它们决定了物质的大部分与温度有关的性质。正如一条直线仅由两点连成的一样,一种温标是由两个固定的且可重复的温度来定义的。最初,在一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水银柱,或760托)时,摄氏温标是定冰之熔点为0℃和水之沸点为100℃,绝对温标是定绝对零度为oK和冰之熔点为273K,这样,就等于有三个固定点而导致温度的不一致,因为科学家希望这两种温标的度数大小朝等,所以,每当进行关于这三点的相互关系的准确实验时,总是将其中一点的数值改变达百分之一度。现在,除了绝对零度外,仅有一固定点获得国际承认,那就是水的“三相点”。1948年确定为273.16K,即绝对零度以上273.16度。当蒸气压等于一大气压时,水的正常冰点略低,为273.15K(=o℃=320°F),水的正常沸点为373.15K(=100℃=212°F)。这些以摄氏温标表示的固定点和其他一些次要的测温参考点(即所谓的国际实用温标)的实际值,以及在实验室中为准确地获得这些值的度量方法,均由国际权度委员会定期公布。
绝对零度就是-273.16摄氏度。
这是现今技术所能测得的最低温度,但是在地球上还制造不出来,只有在冥王星由于距离太阳太远,才拥有这种温度。
在这种温度下,只存在固体。生命和思想都不能运行。
这是八年级物理第一册中的第三章的问题

绝对零度绝对零度表示那样一种温度,在此温度下,构成物质的所有分子和原子均停止运动。所谓运动,系指所有空间、机械、分子以及振动等运动.还包括某些形式的电子运动,然而它并不包括量子力学概念中的“零点运动”。除非瓦解运动粒子的集聚系统,否则就不能停止这种运动。从这一定义的性质来看,绝对零度是不可能在任何实验中达到的,但已达到绝对零度以上百万分之一度内的低温。所有这些在物质内部发生的分子和原子运动统称为“热运动”,这些运动是肉眼看不见的,但是我们会看到,它们决定了物质的大部分与温度有关的性质。正如一条直线仅由两点连成的一样,一种温标是由两个固定的且可重复的温度来定义的。最初,在一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水银柱,或760托)时,摄氏温标是定冰之熔点为0℃和水之沸点为100℃,绝对温标是定绝对零度为oK和冰之熔点为273K,这样,就等于有三个固定点而导致温度的不一致,因为科学家希望这两种温标的度数大小朝等,所以,每当进行关于这三点的相互关系的准确实验时,总是将其中一点的数值改变达百分之一度。现在,除了绝对零度外,仅有一固定点获得国际承认,那就是水的“三相点”。1948年确定为273.16K,即绝对零度以上273.16度。当蒸气压等于一大气压时,水的正常冰点略低,为273.15K(=o℃=320°F),水的正常沸点为373.15K(=100℃=212°F)。这些以摄氏温标表示的固定点和其他一些次要的测温参考点(即所谓的国际实用温标)的实际值,以及在实验室中为准确地获得这些值的度量方法,均由国际权度委员会定期公布。

1848年,英国科学家威廉·汽姆逊·开尔文勋爵(1824~1907)建立了一种新的温度标度,称为绝对温标,它的量度单位称为开尔文(K)。这种标度的分度距离同摄氏温标的分度距离相同。它的零度即可能的最低温度,相当于摄氏零下273度(精确数为-273.15℃),称为绝对零度。因此,要算出绝对温度只需在摄氏温度上再加273即可。那时,人们认为温度永远不会接近于0K,但今天,科学家却已经非常接近这一极限了。

物体的温度实际上就是原子在物体内部的运动。当我们感到一个物体比较热的时候,就意味着它的原子在快速动动:当我们感到一个物体比较冷的时候,则意味着其内部的原子运动速度较慢。我们的身体是通过热或冷来感觉这种运动的,而物理学家则是绝对温标或称开尔文温标来测量温度的。

按照这种温标测量温度,绝对温度零度(0K)相当于摄氏零下273.15度(-273.15℃)被称为“绝对零度”,是自然界中可能的最低温度。在绝对零度下,原子的运动完全停止了,并且从理论上讲,气体的体积应当是零。由此,人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温度不可能降到这个标度之下,为什么事实上甚至也不可能达到这个标度,而只能接近它。

自然界最冷的地方不是冬季的南极,而是在星际空间的深处,那里的温度是绝对温度3度(3K),即只比绝对零度高3度。

这个“热度”因为实际上我们谈到的温度总是在绝对零度之上)是作为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留存至今的热度,事实上,这是证明大爆炸理论最显着有效的证据之一。

在实验室中人们可以做得更好,能进一步地接近于绝对零度,从上个世纪开始,人们就已经制成了能达到3K的制冷系统,并且在10多年前,在实验室里达到的最低温度已是绝对零度之上1/4度了,后来在1995年,科罗拉多大学和美国国家标准研究所的两位物理学家爱里克·科内尔和卡尔威曼成功地使一些铷原子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温度,即达到了绝对零度之上的十亿分之二十度(2×10-8K)。他们利用激光束和“磁陷阱”系统使原子的运动变慢,我们由此可以看到,热度实际上就是物质的原子运动。非常低的温度是可以达不到的,而且还要以寻求“阻止”每一单个原子运动,就像打台球一样,要使一个球停住就要用另一个球去打它。这了弄明白这个道理,只要想一想下面这个事实就够了。在常温下,气体的原子以每小时1600公里的速度运动着,而在3K的温度下则是以每小时1米的速度运动着,而在20nK(2×10-8K)的情况下,原子运动的速度就慢得难以测量了。在20nK下还可以发现物质呈现的新状态,这在70年前就被爱因斯坦和印度物理学家玻色(1894~1974)预见了。

事实上,在这样的非常温度下,物质呈现的既液体状态,也不是固体状态,更不是气体状态,而是聚集成唯一的“超原子”,它表现为一个单一的实体。

绝对零度绝对零度表示那样一种温度,在此温度下,构成物质的所有分子和原子均停止运动。所谓运动,系指所有空间、机械、分子以及振动等运动.还包括某些形式的电子运动,然而它并不包括量子力学概念中的“零点运动”。除非瓦解运动粒子的集聚系统,否则就不能停止这种运动。从这一定义的性质来看,绝对零度是不可能在任何实验中达到的,但已达到绝对零度以上百万分之一度内的低温。所有这些在物质内部发生的分子和原子运动统称为“热运动”,这些运动是肉眼看不见的,但是我们会看到,它们决定了物质的大部分与温度有关的性质。正如一条直线仅由两点连成的一样,一种温标是由两个固定的且可重复的温度来定义的。最初,在一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水银柱,或760托)时,摄氏温标是定冰之熔点为0℃和水之沸点为100℃,绝对温标是定绝对零度为oK和冰之熔点为273K,这样,就等于有三个固定点而导致温度的不一致,因为科学家希望这两种温标的度数大小朝等,所以,每当进行关于这三点的相互关系的准确实验时,总是将其中一点的数值改变达百分之一度。现在,除了绝对零度外,仅有一固定点获得国际承认,那就是水的“三相点”。1948年确定为273.16K,即绝对零度以上273.16度。当蒸气压等于一大气压时,水的正常冰点略低,为273.15K(=o℃=320°F),水的正常沸点为373.15K(=100℃=212°F)。这些以摄氏温标表示的固定点和其他一些次要的测温参考点(即所谓的国际实用温标)的实际值,以及在实验室中为准确地获得这些值的度量方法,均由国际权度委员会定期公布。

1848年,英国科学家威廉·汽姆逊·开尔文勋爵(1824~1907)建立了一种新的温度标度,称为绝对温标,它的量度单位称为开尔文(K)。这种标度的分度距离同摄氏温标的分度距离相同。它的零度即可能的最低温度,相当于摄氏零下273度(精确数为-273.15℃),称为绝对零度。因此,要算出绝对温度只需在摄氏温度上再加273即可。那时,人们认为温度永远不会接近于0K,但今天,科学家却已经非常接近这一极限了。

物体的温度实际上就是原子在物体内部的运动。当我们感到一个物体比较热的时候,就意味着它的原子在快速动动:当我们感到一个物体比较冷的时候,则意味着其内部的原子运动速度较慢。我们的身体是通过热或冷来感觉这种运动的,而物理学家则是绝对温标或称开尔文温标来测量温度的。

按照这种温标测量温度,绝对温度零度(0K)相当于摄氏零下273.15度(-273.15℃)被称为“绝对零度”,是自然界中可能的最低温度。在绝对零度下,原子的运动完全停止了,并且从理论上讲,气体的体积应当是零。由此,人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温度不可能降到这个标度之下,为什么事实上甚至也不可能达到这个标度,而只能接近它。

自然界最冷的地方不是冬季的南极,而是在星际空间的深处,那里的温度是绝对温度3度(3K),即只比绝对零度高3度。

这个“热度”因为实际上我们谈到的温度总是在绝对零度之上)是作为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留存至今的热度,事实上,这是证明大爆炸理论最显着有效的证据之一。

在实验室中人们可以做得更好,能进一步地接近于绝对零度,从上个世纪开始,人们就已经制成了能达到3K的制冷系统,并且在10多年前,在实验室里达到的最低温度已是绝对零度之上1/4度了,后来在1995年,科罗拉多大学和美国国家标准研究所的两位物理学家爱里克·科内尔和卡尔威曼成功地使一些铷原子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温度,即达到了绝对零度之上的十亿分之二十度(2×10-8K)。他们利用激光束和“磁陷阱”系统使原子的运动变慢,我们由此可以看到,热度实际上就是物质的原子运动。非常低的温度是可以达不到的,而且还要以寻求“阻止”每一单个原子运动,就像打台球一样,要使一个球停住就要用另一个球去打它。这了弄明白这个道理,只要想一想下面这个事实就够了。在常温下,气体的原子以每小时1600公里的速度运动着,而在3K的温度下则是以每小时1米的速度运动着,而在20nK(2×10-8K)的情况下,原子运动的速度就慢得难以测量了。在20nK下还可以发现物质呈现的新状态,这在70年前就被爱因斯坦和印度物理学家玻色(1894~1974)预见了。

事实上,在这样的非常温度下,物质呈现的既不是液体状态,也不是固体状态,更不是气体状态,而是聚集成唯一的“超原子”,它表现为一个单一的实体。:

⑩ 剑桥大学在英国哪个城市

剑桥大学校址在:英国 英格兰 剑桥郡

剑桥是位于英格兰东部的一个城市,距伦敦以北50公里。剑桥的公路和铁路都十分健全,到伦敦主要机场也很近。

市中心到处都是骑自行车的学生,距剑河不远就是英格兰的乡村,别具另外一番风味。

剑桥虽然不大,但充满活力,为到此工作的学习的人们提供广泛的设施和服务。

(10)英国大学里哪里有开尔文实验室扩展阅读:

剑桥大学以其卓越的自然科学成就闻名于世,与近邻牛津大学一样,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城之一。

剑桥的名称取自当地的一条环城河流——剑河。

剑河是一条南北走向、曲折前行的小河,剑河两岸风景秀丽,芳草青青,河上架设着许多设计精巧,造型美观的桥梁,其中以数学桥、格蕾桥和叹息桥最为着名,剑桥之名由此而来。

阅读全文

与英国大学里哪里有开尔文实验室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去伊朗做什么最赚钱 浏览:101
意大利卫浴奢侈品牌有哪些 浏览:76
英国海盗有多少人 浏览:594
世界杯中国赢了越南后如何 浏览:500
德国和伊朗关系为什么这么好 浏览:611
怎么给印尼的人打钱 浏览:244
伊朗为什么打击美军 浏览:215
中国人去印尼怎么办签证 浏览:580
在印度用什么表示尊敬 浏览:435
中国大海是哪个省的 浏览:574
去意大利可以办哪些工作签证 浏览:148
印度处方药多少钱 浏览:273
如何从防城港到越南 浏览:634
在意大利可以怎么开直播 浏览:15
伊朗姑娘在宁波什么地方 浏览:890
英国的治愈率多少 浏览:184
越南黑色石头叫什么名字 浏览:500
国足伊朗什么时间踢的 浏览:657
印度精英教育有哪些 浏览:281
伊朗人怎么交流英语 浏览: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