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战的时候德军为什么在敦刻尔克放走了英军
一个大家比较认同的说法是当时希特勒不愿意为了消灭已经陷入绝境的联军而损失自己为数不多的装甲部队,于是空军元帅戈林投其所好,提出一个空袭方案。即使用连续的空中打击消灭集中在海岸线的联军部队或者迫使其投降。但是德国完全没有料到英国人在绝境面前爆发出远超自己水平的救援力量,甚至连内河游艇都自发跑到敦刻尔克参加撤退行动。最终德国发现仅仅依靠空军解决不了问题,地面部队的突击为时已晚,英国人成功的撤离了超过三十万军人。德国丧失了消灭英国有生力量的最好机会,并最终输掉了战争。
‘贰’ 请问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德国为什么不派海军进攻英国本土德国海军打不过英国海军吗
英国皇家海军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强大的海军,连美国海军和日本海军都自愧不如,更别说德国了,德国海军在当时也就说三流海军,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潜艇,而在敦刻尔克撤退时,德国海军的潜艇都还不多,没有航空母舰,战列舰除了BSM外就只是些一战时期遗留下来的古董,战列巡洋舰也就两艘,巡洋舰也是个位数,驱逐舰不超过20艘,两栖登陆舰是一艘都没有,而皇家海军在当时拥有大型航母4艘,轻型航母2艘,战列舰12艘,战列巡洋舰3艘,巡洋舰56艘,驱逐舰183艘,很明显德国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德国舰队在皇家海军的炮火面前只有下海喂鱼的份,希特勒也不是傻子,知道海军还差的远,就决定靠和英国差不多实力的空去死磕一下试试,但是实际上还是没磕过········
‘叁’ 敦刻尔克大撤退为何德军停止向英法军队进攻
当德国军队从西、南、东三个方向敦刻尔克步步紧逼,德军最近的坦克离这个港口仅10英里,5月24日德军却接到了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停止前进命令。希特勒的这一命令使德军坦克部队的将领们大惑不解,古德里安更是仰天长叹。敦刻尔克唾手可得,却被命令停止前进!而德军空军却在进攻。被这一命令后来引起了的争论,被很多军事历史学家认为是希特勒独断专行干涉军事指挥的一个愚蠢的命令。实际上,希特勒的这一命令是有他的考虑,而且不能完全归结为他一人的责任。首先是在法国北部的战事明朗后,德军需要为下一步作战行动保存装甲部队实力。加上戈林向希特勒保证空军可以消灭敦刻尔克的联军。敦刻尔克地势遍地沼泽和低洼,不利装甲部队前进,没有必要让装甲部队遭受损失。德军总司令部曾计划由B集团军群统一完成最后包围的作战。其次联军零碎的反击虽然效果不大,但是加重了部分德军高级指挥官对装甲部队损耗的担心,因为快速突进的装甲部队使步兵部队落后很远。希特勒在走访了A集团军群司令部后,认为有必要让突前的装甲部队停止前进,阻挡敌军突围。同时德国空军司令戈林保证空军可以担当消灭包围圈中联军的任务。另一个可能也被认为是促成希特勒下达命令的原因,担心装甲部队受困于敦克尔克外围的河道纵横的地带陷入阵地战,无法快速阻截英法部队的撤退。此外,也有人认为希特勒有政治上的打算,让一部分英军撤回英国,政治上有助于与英国媾和。包括前线装甲部队指挥官的一些人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应该继续前进。 这个命令执行的结果是,英法联军在当面的德军B集团军群的压迫下向敦刻尔克撤退,而截断他们退路的A集团军群距离敦刻尔克更近,却在敦刻尔克以西的运河地区停止进攻,并没有集结兵力沿着海岸包抄,这给了英法联军一个机会。现在联军在为生存而战斗,加强了敦刻尔克接近地的防御阵地。虽然5月27日德军装甲部队为阻止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退而恢复攻势,但他们面临敌人有组织的防线而无法突破。英法联军成功地延迟了德军进攻,并且为部队撤离敦刻尔克赢得更多时间。
‘肆’ 德国闪电战已经将英国围困在敦刻尔克,为何希特勒最后下令停止进攻
二战时,德国以闪电战迅速击溃了法国,并把他们推向了敦刻尔克地区进行包围,只要最后的一场围歼战打响,英法几十万士兵都将在德国的钢铁洪流中被吞噬。但是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希特勒下令停止进攻,眼睁睁地放走了英法联军,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希特勒这样做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1.“镰刀方案”自实施以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希特勒不可避免地自大起来,在希特勒看来,此次围歼战志在必得胜券在握,迟一点也没什么,但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远未结束,还有许多其他的地方需要去攻克,希特勒不希望把自己锐利的装甲部队浪费在这件事上面,他希望自己的闪电战仍然能够保持势不可挡的步伐。而敦刻尔克地区沼泽遍地沟壑纵横,结合以往的作战经历来看,这里并不适合坦克作战,如果强攻将会遭到巨大的损失,对进攻其他地区不利。
2.希特勒希望给英国一个台阶下,以便日后英国能够和自己合作。英国与欧洲大陆中间横跨有英吉利海峡,如果德国强攻英国是非常困难的。希特勒不想跟英国撕破脸皮,闹得太僵,他认为自己的实力强于英国,又放了英国一条生路,会使英国人妥协。他放出消息自己愿意与英国谈判。
3.希特勒想要建立的国家是以人种为基础的。而在希特勒看来,英国的人种是仅次于日耳曼民族的,是德国急需要争取的民族,
但是希特勒还是大错特错,丘吉尔与英国前任首相不同,他坚定地反对纳粹、反对德国,与德国进行了顽强的战争,最终率领英国人赢得了胜利。
‘伍’ 二战时敦刻尔克德军为什么停止了进攻
1以一个中国人的角度说:穷寇莫追,杀敌一千~自伤八百。虽说德军当时掌握优势的兵力,但没有绝对的实力吞掉快45万的英法联军,况且德国与英一直想和谈,希特勒知道英国是不可能用武力征服的,所以他一直没有用最强大的武力进攻英国。他们在一定的程度上都是日耳曼人的后代,不过这种说法可信度不高。希特勒毕竟是一个为了胜利、不择手段的人。2、希特勒当时已经有想法去攻打苏联,必须蓄积力量,同时可能高估了英法的力量,低估英法的逃亡速度,当他明白过来已经迟了,他后来的进攻可以看出来。3、希特勒希望检验一下德国的海军与空军的实力,他停了陆军的进攻但海军的潜水艇等和空军的空袭一直没有停下来,想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胜利。4、一种大胆的猜想:他的脑子抽筋,或者有其他的因素吧!天才和傻瓜在有时就是一线间,他是个集合体,在二战中他的许多行为是常人无法理解的。这便是希特勒的独一无二。5、德军中的空军、海军不想让陆军以军做大,想分一杯羹,在希特勒面前表现自己的实力,毕竟残军好打,可没想过英国的民间力量的强大。总之,历史就是这样,不可知。我们才愿意看,了解吗!一切偶然与必然的集合便是历史的。
‘陆’ 敦刻尔克大撤退,40万英军为什么不反击
1、首先要搞明白敦刻尔克撤退的目地。德军采取了迂回战术,避开了马其诺防线,致使英法联军之前的战争准备计划彻底落空。德军的闪电战(集中使用装甲部队快速推进),致使英法联军的兵团集群被分割、包围,战场形势非常不利。
2、德军占据了绝对的空中优势,掌握了战场上空的绝对制空权。在以上三点的共同作用下,如果英法联军再不进行及时、有效(有组织)的总退却,必然会遭到德军的全歼。那抗击德国入侵的就只剩下童子军了(童子军是英国半军事化的少年组织)。
3、这不仅对于当时的战局,甚至对于之后二战整体的态势发展也非常不利。对于英国而言,如此惨重的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尽管英军失去了大量的装备和军需物资,但保留下一批经过战争考验的官兵,这是一批纪律严明,训练有素,作战英勇的精锐官兵,四年后在诺曼底登陆的英军中,这些人无疑是绝对的中坚骨干力量。
‘柒’ 敦刻尔克大撤退时为什么不偷袭英国本土
如果当年直接全歼英国远征军,然后登录英伦,德国就赢得战争了,英国有很多亲纳粹人和同情德国的人士,包括前国王爱德华八世都是希特勒的支持者,希特勒希望和大英帝国和解。同时,从长远看,如果一旦占领英国,大英帝国的全球殖民地就会落入美国和日本之手,这是希特勒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敦刻尔克放了英国人一马。
‘捌’ 敦刻尔克40多万人为什么不打
再不撤退,就被德军全歼了。
希特勒并不是放走了在敦刻尔克的30万英法联军。而是在歼灭英法联军的时间和时机上的把握上没有做到恰到好处。希特勒作为一个一战的士兵,深知天气对部队的影响,而当时正值欧洲多雨天气,前线也有报道部队行动不便。
所以希特勒考虑到要稳打稳进,所以没有贸然发起对敦刻尔克的进攻。这才放走了30万英法联军。
敦刻尔克撤退时期的希特勒各人声望已经封神,但如啤酒馆政变后,他仍在心虚。他刚经历了闪击波兰,法国后的胜利。但他已经如一个赌徒一样,在胜利和狂喜后疲软了。
这时候的希特勒还没有变成一个战争疯子。他意识到德国战车也该停一下了。免得让英法民众彻底彻底炸窝。他觉得给英法联军一条生路,起码可以给英国一个谈判的机会。让英国承认德国欧洲霸主的地位,退回英伦群岛。
来自英国、比利时、加拿大和法国的盟军士兵被困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他们在德国军队的包围下,形势万分危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在陆地上,英国士兵试图逃离海滩,在轰炸中幸存。
在大海上,民用船主道森和他儿子及儿子朋友乔治离开英国,想尽自己的力量在敦刻尔克拯救一些士兵。
途中搭救了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希里安·墨菲饰);在天空上,皇家空军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汤姆·哈迪饰)和柯林斯(杰克·劳登饰)驾驶喷火战机试图击落正在轰炸敦刻尔克海滩的德国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