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古代最开始中国人与外国人接触是如何交流的
古代有交流的两国人民之间,文化生活应该不会有过大的差异,交流主要还是依赖"语言和文字".
比如,日本在唐的时候就有"遣唐使",这个职位是要求有受过"唐文化教育"的人来担任的.
而鉴真呢,也是只用唐时的"雅言"来讲学的,至于受众的接受能力,也一般有听"雅言"的基础.
即使是在今天,我们普通百姓和外国人的交往也不是常有的.古人也是一样的.楼上有回答用"肢体语言",也是有的,但是范围肯定是有限的.要不然,哑语就有可能成为"国际语"了.
人和人交流语言只占一小部分,更多是表情动作,称为肢体语言。
当然我不是说古人周游各国都在比划手势。只是说,只要有一个环境,那么根据表情,音调动作等,都能大致判断对方的意图。就像我们小时候原本不会说话,但是随着父母生活,就会说话,同理,我们在中国学校学英语,不如偷渡到海外的人虽然没有系统学习发音语法知识,但是他们的英语已经能满足生活日常沟通的需要。
就像老上海在租界时代,贩夫走卒都能用八国语言打招呼,称为洋泾浜。那么在古代,在商贸频繁的国家城市中,自然会有一批略懂邻国语言的人。那么每到一处就雇佣向导,日常居住就没有问题。况且张骞,唐僧,都是国家级的人物,尤其是唐僧,称唐三藏,佛教中能称三藏法师的都必须精通经律论三藏。而且唐僧是精通梵文的,是当时国家级的翻译官。
❷ 在古代时期,我们国家的人和外国人是怎么交流的
我都知道在我国古代的时候,人们是不会说外语的,那么他们是怎么和外国人的交流的呢?我们可以通过几个简单的方法和外国人交流,其实在古代的时候也有很多外国人到我们中国来,也就是说其实他们早就学习了很多中文,这样他们就可以成为中国人的翻译,为中国人服务我觉得也是非常不错的一个方法,这样我们国家的人就可以和外国人交友了,方便和外国人的交易。
其实这种交流方式也是非常不错的,我觉得我国古代人还是非常聪明的,这样可以促进相互的交流。
❸ 最早中国人怎么和外国人交流的
指手画脚,慢慢意会,刚开始像哑巴一样,用语言和图形来表达,慢慢的理解了也就好了,就像是小孩学话一样。浸泡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当中,就像一个婴儿一般学习那个环境所能通用的语言。手指饭做吃状....同时说"吃!", 时间长了人家就知道你说"吃!"就是eat 。 当然,有一些肢体语言还是可以使用的(比如食指和中指向下交替摆动表示行走)。如果说真正学习外语,就是用小孩儿,像隋唐时期,日本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大都是小孩子,这些6、7岁的小孩子之前在日本之后在中国。如果长到7、8岁送回来,他就能学懂汉语了。好比现在少数民族的孩子能本民族语言和汉语。是一个道理。当然,大人也可以学,只不过慢些。 名词和简单的动词都是可以用手势等交流学会。稍复杂的词汇可以通过简单词汇描述学会。特别复杂和抽象的词汇可以通过简单的和稍复杂的词描述而学会。
两种语言的交流过程是很漫长的,特别是分属不同语系的交流。并不是一个外国人空降到中国,然后开始比比划划的交流。古代最主要的交流是通过边疆地域,处在同时使用两种语言的地区,相互之间的理解相对更容易一些,特别商贸交流。最初肯定是最直观的交流,能用肢体等辅助手段加以说明。一旦掌握了一个语言的基本语法和体系,就可以逐步学习一些形而上的词汇,最终掌握这门语言,但是真正非直观的词汇,还是要依靠对共同概念的自我理解,这可能需要几代人。如鸠摩罗什在翻译梵文典籍时,依靠的不仅仅是语言,很大程度上也包括对佛教哲学的深度理解。相隔更远的语言,可以从世界的一端,逐步传递到另一端,拉丁语系通过中东地区逐步传到远东,反之亦然。很多远行的旅行者,都会使用中间语言,以保证相隔大陆的两种语言能相互理解。如马克波罗对中国的地名,使用的就是波斯文。从全无头绪,到相互交流,依靠的是时间。
【 第一个翻译英语的人是怎么知道这些单词的意思的?】
绝大多数民族之间的语言习得都是靠媒介语教学来完成的。解释一下,譬如英语和汉语,假设在古代,中国和英语国家没有任何往来,但中国人和英国人分别与阿拉伯人有贸易往来,那么中国外贸商人和英国外贸商人就懂阿拉伯语,且也有阿拉伯外贸商人也懂中国语或英语。假设此时有中国或英国人想习得对方的语言,只需要通过阿拉伯语这个媒介,或向阿拉伯商人寻求教学,或直接用阿拉伯语与对方国家外贸人员接触就可以了。当然,在规范的外语教学诞生之前,这些学习的效果是不能保证的,有的学得相当好,有的嘛,嘿嘿……而且自己还不知道……很可怕的哦!一般而言,一个民族通常都会跟周围的民族有接触的,所以按照这个方式可以习得绝大多数语言。如果这个民族确实因地理等方面的原因跟别的民族没什么接触了,或者说有接触但是接触得太少,要想找一个学习的媒介人很困难,那就需要想学习这门语言的人亲自到该语言的使用区去,拿个苹果问问叫啥,拿个梨问问叫啥……那就难得多了。不过也只是“开头难”。掌握基础的一些词汇和语法以后再学下去也就轻松一些了。而且这么做的多是现当代语言学学者,靠语言学的知识,如百词表啦,语言规律啦什么的,这个过程也可以简化一些的。不过前提应该是那个语言区的人愿意教给你。不过啊,一般而言,媒介语都是不难找的。哪个民族还不跟邻居打打仗,打打麻将,打打酱油啥的嘛,常言道,最穷不过搞文字的,最富不过骗鬼子的,你看现在大学招生国贸分多高啊,这么来钱的事,古代人会没发现么?
交流是翻译的原动力。抽象的东西翻译起来一定要有对概念的理解和对语言的理解两方面因素。举个例子,弗洛伊德的理论在翻译成中文的时候,id,ego和superego的翻译就引起不少争议。有人从理论的理解出发认为,id不能翻译做自我,因为所述阶段还没有我的概念。所以建议翻译成伊底,中文意思也通顺。而普遍接受的自我,本我和超我的概念就跟语言有关,因为自我概念在叙述力比多,驱力和超我压抑这些理论时比伊底容易理解,因为跟个人愿望,自私有联系。
【唐朝】
长安城作为一个国际大都会外来人口很多,甚至当时长安城的书店上能够找到些【突厥文的书,突厥文跟汉语的翻译词典】,谢弗教授就说当时人们喜欢胡风,胡人的风尚——那才叫潮流呢。比如说白居易,好端端自己有个屋子不住,在屋子的庭院里搭了个突厥蒙古包帐篷,住在里面,对来参观的来宾得意洋洋的说,突厥帐篷多好阿,冬暖夏凉。更不可思议的是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跟手下不说汉语,说突厥语,好像高干子弟见面不讲汉语讲英文,甚至发狂言,如果他当上皇帝,他就要投奔突厥可汗去当他的部下。还好他后来没当皇帝。
【明清】
康熙在与俄国进行《尼布楚条约》的谈判中,逐渐意识到精通俄语与拉丁语人才的重要性。回京后,于1708年设立“内阁俄罗斯文馆”,让八旗子弟“专习俄罗斯文字,以备翻译”。到雍正年间,又从四译馆中分出“西洋馆”,“招满洲青年专修拉丁文”,以《华夷译语·拉氐诺话》作为教材。《华夷译语》本是洪武年间官方编纂的一部蒙汉对译辞书,后来逐步扩充收录语种,成为中国近代早期的外文译汉文的官方辞书。可笑的是,《华夷译语》沿袭了历史上汉译佛经的体例——外文词条都是以汉文注音,【如“Don't answer at random”注音为“洞脱,唵五史为,阿脱,而蓝道姆”,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了。】
朝鲜馆(朝鲜语)、日本馆(日语)、琉球馆(琉球语)、安南馆(越南语)、真腊馆(高棉语)、暹罗馆(泰语)、占城馆(占语)、爪哇馆(爪哇语)、苏门答喇馆(亚齐语)、满剌加馆(马来语)、达达馆(蒙古语)、回回馆(波斯语)、畏兀儿馆(察合台语)、西番馆(藏语)、河西馆(河西语[注 3])、缅甸馆(缅甸语)和云南百夷馆(云南傣语)
————————————————-《大明会典·宾客、各国通事·卷之一千〇九十五》.
❹ 最初的古代中国人和外国人,怎样进行交流。他们的语言不通。有形的东西可以用肢体语言,但是无形的怎么办啊
学习对方的语言啊!
有人天生就有这天赋。
就像我们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久而久之就会把那地方的方言听懂。
那时候也是有这样的翻译的。
唐伟大的诗人李白就是个翻译
他老家是中亚的,后来番邦来人递交国书满朝没有看得懂的。
皇帝只好请李白,这哥们狂性大发把杨国忠和高力士都得罪了。
❺ 古时中国人是如何与外国人交流的
古代能够充当翻译的通常是两种人,一是商人,二是传教士。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琢磨着如何听懂别人已经让别人明白自己,因此他们经常会被官方邀请来当翻译,战时也会被部队征用。当然,部队不一定是征用,有不少传教士为了让别人信教,也会学习医术。在中国清末时期就有大量的西洋医院就是西方传教士来开的。因此有很多传教士、商人也会写一些翻译的书,和类似字典的手记。中国没有传教士,不过中国人喜欢行商,也有带着医生,在南洋一带就有许多古代手记、字典的文献是出自他们的手,有潮汕话、福州话、闽南话跟英文、荷兰文、西班牙文的对译。
如果有用,望采纳。
❻ 古人遇到外国人的时候,是通过什么方式交流说话的
其实从古代开始,历史上就有翻译官这个职业,你想想,我们土地那么大,虽说历史上战乱不断,朝代更新换代的也比较快,可是每个朝代都会有外来人员的,与周边的国家都有交流,比如倭国,就是现在的日本,他们就会跑到我国进行交流学习,尤其是在唐朝的时候,接纳的外来人口更多。
所以说古人还是比较时尚的,从古代就知道采用翻译官这个职业进行交流,如果清朝没有闭关锁国的话,发展的和唐朝一样好,说不定就不会有后面的事情的,但是历史就是历史,而当时设立的翻译馆也为后来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❼ 古代没有翻译,我们国家和外国人是怎么交流的
其实古代也是有所谓的翻译的,因为古代两国之间有生意人往来,久而久之就习惯了当地的语言,然后就可以服务于一些客商,还有一些是外国的传教士,他们在来到我国的时候也会学习一些我国的语言,然后这样其实就可以相互交流了。
❽ 古代人不懂外语,是怎么和外国人交流的
在古代还没有专门开设外语这门课程,那么古代的人是怎么和外国人交流的呢?他们是怎么听懂对方的语言呢?
首先政府会有专门的人会外语,就是相当于现在的翻译官。他们会先去外国深造,学会了国外的那些语言,再回来当政府的翻译官。
比如日本派使节来学习我国的文化,让学习我国的一些语言以外还学习到了很多的汉字。如果一直都很保守的话,那我国也不可能有5000年的文化。
❾ 古代的中国人怎么和外国人沟通
用嘴沟通``` 飘过```
采纳哦
❿ 古代人是怎么和外国人说话的还没有翻译的时候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对外交往早,外事翻
译出现得也早。谭载喜在他的《西方翻译简史》一书中提到我国的翻译史时说:“孔子周游列国,在各地言语发音不尽相同,彼此交流甚少的当时,也不可不通过‘旬寄之才’(即翻译人员)以‘达其意,通其欲’。“公元四五世纪,我国与欧亚地区国家的贸易往来有较大发展,翻译(当时主要是口译)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明朝初,中国一直文化发达,科技进步,经济繁荣,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在长达2000年的时期里,从汉代杰出外交家张骞和班超先后三次出使西域,到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指南洋和印度洋),中国对外关系活跃,且一直处于主动地位。翻译在这些对外活动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国与亚洲、欧洲国家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18世纪以前,欧洲外交界使用拉丁文。当时外交文书、外交对话、条约起草都使用拉丁文。中国在与其他国家交往时也是使用拉丁文。如: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就是用拉丁文起草的。为此,中国代表团启用了两名耶稣会的外国
教土为随员,参与条约文本的草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