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被英国殖民统治那么多年,印度人为何还非常感谢英国人
有些地方被殖民统治是带来了无限伤痛,但有些地方被统治后却变得越来越好,印度就是这么一个情况。英国在16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强大起来,对全球殖民地都展开了占领侵略手段。对于印度更是各种凶残手段都使用上,抢夺资源、杀戮百姓、让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还有无数的印度人更是被活活饿死。但是英国也带给了印度一线希望,让印度看到了未来。
三、英国给印度留下了深刻的领袖意识
英国的文化跟观念都是非常独立的,他们一向都是追求精致及完美。在教育方面也是不惜下血本去培养人才,印度历来的总统都是精英,这离不开英国的教育制度。他们能够开放的去接受各种新事物,让自己走在前端,这也是多亏了英国啊。
就以上三点来说,英国对于印度其实更多的是利大于弊的,让印度有了快速的发展,也都得力于英国的文化观念。不要光看印度被殖民统治了那么久,也要看殖民统治对于印度的好处,所以印度都不会去抹黑英国,因为英国确实是让印度发展起来了。
Ⅱ 英国是怎么欺负印度的!印度杀了多少英国人
英国没怎么欺负印度,印度是习惯被外族统治的国家,比较顺从认命,印度人给英国人当兵当仆从四处挣钱糊口,印度能成为一个比较统一和现代国家全靠英国的统治。
Ⅲ 印度被英国人压迫无动于衷,直到英国用牛脂和猪油涂抹子弹吗
英国人百般压迫,印度人没起义,直到英国用牛脂和猪油涂抹子弹,悲剧开始
别看这是一个不起眼的举动,但是印度人对宗教的信仰还是非常的狂热的,所以英国人弄的这种枪在使用子弹之前是需要先咬开弹壳的,所以他们就在子弹的外壳上涂抹了牛脂和猪油,而印度人要想使用这种枪也得这样做,所以印度人就开始反抗了。导致了大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倒塌,但是这场反抗却让英国政府直接统治了印度。
Ⅳ 英国是怎样对印度实施统治的
英国用强有力的暴力方式征服印度后,对印度封建土邦实行了兼并政策。兼并土邦除了使用武力外,还提出所谓“权力丧失论”,即不承认没有男嗣的王公的立嗣权,王公死后其政治经济特权被剥夺,其领地被兼并。同时,英国殖民者还以清查免税土地持有者的合法资格为由,剥夺了新并土邦内的封建领主领地和各种免税土地。这就引起印度封建势力上下层的普遍不安,激起他们的不满,其中有些人,特别是那些被兼并的土邦王公和失去土地的地主,参加并领导了后来的反英大起义。
英国殖民者在征服和统治印度的过程中,征募了一支印度雇佣军,即所谓的士兵“西帕依”。英国殖民者利用24万印度士兵统治着两亿印度人民,同时利用4万英籍军官控制着这些印籍士兵。印籍士兵大多来自倾家荡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到军队中卖命。在英印军队中,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英国人在军队里以主子的身份对待印籍士兵,高级军官都由他们充任,印度人最高只能升到上尉。英国军官任意苛扣他们的军饷,不尊重他们的民族风俗,下令印度士兵剃掉胡须,除掉种姓印记,严重伤害了印藉士兵的自尊心。在英国殖民者全面占领印度后,印籍士兵和英国殖民者的矛盾加剧了,他们原先享有的一些特权,如减免家中的捐税,战时多得一半薪金等,都被取消了。殖民统治当局违反雇佣条例,把印籍士兵派到印度境外渡海作战,给他们增加了负伤和阵亡的机会,引起印籍士兵的极大反感和强烈不满。此外,印籍士兵的宗教感情也受到严重伤害。殖民当局发给印籍士兵的子弹是用涂着猪油、牛脂的厚纸包装的,在使用子弹时,必须用牙咬破子弹的厚纸皮。由于伊斯兰教禁食猪肉,而印度教则禁食牛肉,新子弹的使用在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徒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愤慨。因此,这些不满英国人欺凌和歧视,有组织、有武装的印度士兵,便成为民族大起义的先锋和发难者。
1857年5月11日,德里终于爆发了反英大起义。起义者杀死都城内大部分殖民官吏,烧毁东印度公司办事机关。幸免一死的英国人都逃出了德里,许多英国人把自己的脸孔涂黑,穿上印度服装。不少人死于天气炎热和途中的艰苦,许多被附近村民所杀。起义者控制了德里市区,在红堡上升起了莫卧尔王朝的绿旗,将“权力超不出宫墙范围”、“像家兔一样听其自然地繁殖着”的82岁的莫卧尔王朝的末代皇帝推上了王位,宣布恢复莫卧尔帝国,号召全体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团结在皇帝的旗帜下,进行反英圣战,同时设立军政管理委员会,发布各项法令。
席卷印度中北部的民族大起义,动摇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殖民当局不甘失败,开始调兵遣将,镇压起义。
英军围攻的矛头首先对准起义军首都德里。英军是从德里西北部的旁遮普进攻德里的。英印总督坎宁命令当时在西姆拉的英军总司令恩逊,从旁遮普调集军队前去重新征服德里。
9月14日,英军在作好充分准备之后,分兵五路,向德里发动总攻。
在猛烈的炮火轰击下,有两路英军从城墙缺口冲进城内,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经过6天6夜的反复争夺,英军死亡5000多人,4名司令官中有2名被击毙,2人负伤。19日深夜,起义军在给攻城英军造成重大伤亡后,在巴克特汗率领下,撤出德里。德里陷落后,英军纵兵3天,烧杀抢掠,尸体枕藉,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经过这场浩劫,德里变成了一座死城。皇帝没有接受起义军的随军突围劝告,被英军俘获,三位王子王孙当即被砍下脑袋。英军上尉翰德逊杀死王孙后,立刻捧了一掬热腾腾的鲜血喝了下去,喝完后丧心病狂的说:“如果我不喝他们的血,那我就会发疯。”随后,他将王孙的头颅送给皇帝,说:“这是公司送给你的贺礼,久违了。”皇帝看见自己年轻的儿子和孙子的头颅,令人惊异地克制住自己,把头转过去说道:“感谢真主!帖木儿的子孙没有玷辱自己的先祖!”许多王孙被关押在狱中服苦役,一旦不能完工,便遭鞭挞,不到几天便被打死。皇帝的一位儿子,有一天,蓬头垢面,骑着马出现在德里附近的森林里,翰德逊到处追捕他,这位王子从此不知去向,杳无音信。许多王孙、公主离开德里,成为到处流浪的乞儿。一位公主为了活命,下嫁给一个伊斯兰教的厨工,另一位公主在基督教女校当了女佣工。皇帝、皇后和太子被押往缅甸囚禁,后来死于仰光狱中。
莫卧尔帝国至此在英殖民统治的铁蹄下宣告灭亡,渊远流长的古印度文明也至此划上了休止符。
Ⅳ 印度被英国殖民统治了200多年,为何印度不恨反而却对英国感恩呢
跟咱们中国一提及“殖民”、“殖民地”,就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不同,主流上看,还真是这样,比如现任印度总理莫迪,就多次公开表示,感谢英国给印度创建的现代教育体系、修筑的铁路网(2万多公里的铁路,现在还用着)、打下的工业基础,还有英语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等等....
所以,英国早期的殖民并没遭到过大规模的反抗,没留下什么冤仇。
到了19世纪,从未去过印度的维多利亚女王直接成了印度女皇,画像挂满了南亚次大陆的各种场所,印度人提及女王也是一脸的尊崇,没说一个“不”字。印度中上层人士会也以说英语,上英国人办的学校,给英国人做事儿,去英国开眼为荣。
下图,2017年电影《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就描述了一个忠心耿耿侍奉维多利亚女王的印度男仆形象,大赞女王和印度仆人的深厚友谊。电影中的阿卜杜勒,可比女王的儿孙们孝顺多了。
Ⅵ 当年英国人如何征服印度
印度从以前到现在就是一个贫穷的国家,他们不仅经济实力弱小,而且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当他们面对强大的英国只能被迫侵略,这就是弱小就要挨打
Ⅶ 印度在英国统治下是什么样子以至于对英国感情那么深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主要是通过东印度公司来完成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商人组织转化为殖民政权。由于刚开始没有预料到统治这么一大片殖民地的复杂性,所以殖民前期与殖民后期英国的政策是不一样的。
在19世纪中期,印度展示在世界面前的是一幅血迹斑斑的图画。饥荒、瘟疫、死亡,成了人民经常的伴侣。印度人的民谣已经唱到,“别看他们(殖民者)的脸白,可是他们的心黑!” 甚至西方教育的推广,寡妇殉葬和杀婴等中世纪习俗的废除这样毋庸置疑的善政也被印度人理解成摧毁他们的社会制度,牺牲他们向来尊重的风俗习惯,使他们的国家西洋化,最后使印度改信基督教。
至于与英国的深厚感情,其实更多的是基于殖民历史在文化上的认同,并不代表认可这段被殖民的历史。
Ⅷ 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为何印度人并不反感英国人呢
第一、英国帮助印度完成了主权统。在英国人来之前,印度一直处于一个四分五裂的状况,英国殖民时期,却通过政治和军事统一了印度半岛,而独立后的印度则继承了大部分领土。 第二、英国帮助印度完成了语言统一 ,英国殖民时期,英国人通过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方式,帮助印度半岛完成了语言文字的统一。 第三、英国的统治相对较为开明,英国虽然实行殖民统治,但他们推行的却是重商主义,殖民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赚钱。因此,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虽然谈不上友好,但也绝对谈不上残暴,甚至比莫卧儿帝国还要宽容。
Ⅸ 英国人百般欺压,印度人都不起义,后来又是为何起义了呢
印度虽然号称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是今天的印度早已不是以前的印度了,历史上印度的战斗力是在会太弱鸡了,不知道被多少个民族和国家征服了多少次!近代印度先后遭到了葡萄牙、荷兰、法国等西方国家的殖民,到19世纪英国人来到了印度,吞并了其他国家的殖民地,整个印度都成为了东印度公司的一部分。有意思的是印度和中国一样都被西方列强入侵过,中国人即便是今天也对列强恨之入骨,不过印度人却毫无“廉耻之心”,甚至还对侵略者感恩戴德!
很快士兵的起义就发展壮大,印度民族的大起义也因此爆发,2年之后印度人终于干掉了东印度公司。英国人怎么也没有想到,怎么耍都没有脾气的印度人,居然被猪油、牛脂子弹给惹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