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国的文化影响力很大,为什么英国的美食却寥寥无几
璀璨的餐桌以及精致闪亮的各式餐具。身姿笔挺的仆人们手托银盘,穿梭在厨房和餐厅之间,送上一道又一道精致的餐点和葡萄酒,从开胃菜,黄油面包,肉汤到主菜的咸猪肉、烤乳一些剩的也不多的,觉得没必要就不要了,结果那位大姐微笑着把松鼠鳜鱼转到面前,坚持再吃几口,一边一说:好吃好吃太好吃了。随即她可能觉得我不懂,就吧唧吧唧嘴说:好吃极早餐,最多的是麦片,用冷牛奶一泡就行。要不是干干的面包片抹上黄油果酱,再煎个鸡蛋。午餐就吃个生蔬菜色拉或者冷的三明治就对付了。晚餐,要么靠烤箱,要么平底锅煎一大块肉。
只要是蔬菜,不管是吃叶子的,还是吃茎的,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放进锅里煮。英国人除了知道煮,好像再也不会别的做法。菜煮烂了就端上餐桌,什么色、香、味,一概不在英国人心目中,会做饭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做厨师应该是个技术含量相当高的工种。所以在国外厨师是非常受尊重,而且很有前途的职业。
⑵ 英国无美食,是我们吃不惯,还是他们的厨师厨艺太差
我觉得应该是我们吃不惯,他们习惯了那种饮食方式了,所以都这么吃,那我们吃煎炒烹炸已经习惯了,所以不适合。
⑶ 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欧洲人吃饭都吃那么少
这是不同地区人的生活习惯问题,你不能用你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其他的人
他们可能还觉得为什么你吃米饭能吃的下呢~
就算是我们国家也有地域差异阿,南方米饭吃的多,北方主要是面食,因为南方产大米北方产麦子,而这也是气候决定的,气候决定产物之后人们原来只能吃些东西,后来就形成习惯了,生活在南方的人如果去了北方天天吃面食是吃不习惯的.
欧洲天气寒冷,肉食类食物能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和热量御寒,长期以来这也是他们的生活饮食习惯.
⑷ 去英国 自己做菜的问题
蔬菜并不是很贵 只不过种类很少。。。可以说是相当上 特别是绿色蔬菜
大白菜 大概 1镑一棵
生菜 80P一棵
西兰花 80一棵
洋葱 平均20多P一个吧
胡萝卜 50P一袋 差不多1斤
菜花 80P一棵
黄瓜 70p 一根
番茄 6-8个1镑
荷兰豆 1镑200-300克
豆芽 50P 一斤
青椒 最便宜的 1镑钱5-6个贵的49P一个
芹菜 80多P一棵
菠菜 1镑260克
蘑菇 90p一盒 150克
以上都是大概菜价,不保证100%准确但差不了多少
超市差不多就这些菜 其他的可以在中国超市买到 例如 菠菜 韭菜 芥兰什么什么的 价钱就比较贵了
吃法嘛~~你要是懒就经常炖菜吃~~~省事~还能吃好几顿~
⑸ 英国在吃的这方面种类多吗比如早餐吃什么有哪些中餐吃什么有哪些下午餐吃什么有哪些
种类比较少相比中国可以说是非常非常少去了英国基本上平时菜品就是煎炸烤烘焙一类的食物英国人经常吃的就是炸鱼
鱼裹上鸡蛋液就直接这样下锅加上番茄酱基本上就是酱紫还有就是薯条汉堡啥的平时都吃这些烤鸡烤派可供选择的少
还有各种蔬菜肉 很多做法就是煮一下然后蘸酱吃肉也是加一堆调料 没有炒菜说实话最好带老干妈 老干妈是个好东西
⑹ 终于知道英国菜为什么那么难吃了
终于知道英国菜为什么那么难吃了!因为英国本土资源贫乏,老百姓长期处于极度贫穷中,穷的地方,吃得都不会太讲究的。
英国本土出产的只有小麦(一半面积可种,另外一半地方由于土地过于贫瘠而不行)、黑麦、大麦、豆子(他们没有发明豆腐,所以只能煮着吃,口感问题解决不了),然后就是若干牛奶、黄油、肉类、鱼(量都严重不足,导致一户人家的男主人每天只能吃一餐肉,而且是作为开胃菜来吃,其他成员每周最多吃一次肉)。所以,传统英式饮食就是面包、煮豆子、熏肉、香肠、烤布丁(咸布丁就是个饼窝窝,里面可以放酱汁),面包上抹黄油,肉类往往切成小块炖煮(因为长期没有叉子这种东西,必须用勺子),配牛奶、大麦酿的啤酒。
至于广受好评的英式甜点和英式下午茶,那是近几个世纪才有的东西,伴随着殖民扩张,糖和茶叶、咖啡、巧克力(一种饮料)的引入。
茶在英国的风靡,与上流社会引导的风尚有关,更与它与糖搭配度较高、喝起来相当美味有关,最重要的原因则是,一杯不需要消耗多少燃料的热茶就能使一顿冷冰冰的午餐变得热腾腾的,这对穷人来说太可贵了!(否则,他们只能用白开水来下面包,听起来非常没有美食感。)家庭主妇要让老公孩子尽可能多吃点面包下去,保证他们的热量摄入,所以甜茶是她们的好朋友。即使在糖还不够便宜的时候,一户底层老百姓家庭在糖和茶叶方面的投入已经占了伙食费的1/5左右(其中大部分是糖,因为茶叶只要一点点,就能有很好的味道)。
随着糖越来越便宜,茶变得越来越甜,还出现了“果酱”这种好东西(其中50%甚至60%以上的成分是糖),它比黄油便宜,而且更受孩子喜爱,用来配面包再好不过了(在英国传统里很排斥吃新鲜水果,因为鲜果导致的腹泻每年夏天都能搞死一批孩子,经过蒸煮的果酱不存在这个问题,在商业利益推动下获得了推广,更因为美味被普通老百姓普遍接受)。此外,糖与面粉、黄油、巧克力以及其他一些什么东西混合的产品也出现了,甜布丁、小圆面包、果脯、甜饼干、蛋糕……
因为英式午餐在传统上非常简单,所以下午很容易饿,上流社会发展出社交用的下午茶的同时,底层老百姓也发明了工间餐式的下午茶,用一杯热茶来配甜饼干或面包,以便有力气继续干活。茶和甜点准备起来非常不麻烦,获得了工厂的许可和推动。人们从下午四时到六时之间的任何时间都可以喝这杯茶,时间安排上也很自由,于是逐渐成为了英国的传统。
综上所述,糖的引入给英国食物带来的影响就是:越来越甜,越来越甜!
刚开始这没什么问题,因为老百姓普遍卡路里摄入不足,多吃一点糖也不至于怎么样(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英国下层老百姓的身体都比上层要好,他们吃不了太多的糖,饮食结构里还有很多营养丰富的东西。尤其是成年男性,他们可以享受一户人家几乎全部的肉食,蛋白质摄入也不会太少。)但没过多少年,糖占英国人卡路里摄入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1/7,这还是平均水平!
糖排挤了更有营养的东西,比如啤酒(它是冷冰冰的,当然没有热茶好)、黄油(它贵,还没有果酱受欢迎)。这种排挤与英国工业化的进程是紧密相关的。家庭主妇由于要去工厂做工,所以没时间给家人煮肉汤和蔬菜汤,使英国人吃的蔬菜比原先还少。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老百姓倾向于赚更多的钱,于是更努力地工作,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失去了更多。这可以对应“贫穷会让人失去判断力”的说法,当你非常饿,长期吃得不好,你根本不会考虑更有营养的食物,而是疯狂地追求糖类和脂肪,哪怕两者在花费上相差得不多。(据说当时英国工人工资增加的时候,他们就会不想工作,而此时各种食物的价格就会上涨,因为他们都赶紧吃大餐去了)。
英国人的牙齿普遍不好,连贵族阶层都是如此。对下层老百姓来说情况更糟。因为富含蛋白质的肉类只能由成年男性(主要劳动力,赚钱的人)来享用,所以女人和孩子只能吃面包、果酱、茶以及一些便宜的小甜点(比如油布丁,一种富含油脂和糖的点心),他们的营养状况更差。(据说,对于统治阶级来说,这些不能工作、只能吃的小家伙一点都不值得投资,用这种方法让他们大量死亡是件好事,类似的方法延续了很多年,甚至美国某任政府还把甜酱放入学校午餐计划的“蔬菜”类里)。
对于现代人来说,英式饮食完全称不上有营养,当然也并不怎么美味。但英国人其实吃得也没那么差,因为随着“日不落帝国”的繁荣,越来越多国家的菜式伴随着其原材料和厨子一起到了英国。在伦敦等大城市,可以吃到法国菜、中国菜、墨西哥菜等等各种菜系,而且都蛮正宗的。只是它们并没有融入英式饮食传统之中(这与中餐很不一样,辣椒这种舶来品混得风生水起,甚至占了半壁江山)。据说糖在各国菜中所向披靡,包括爱斯基摩人都爱吃糖,没有被严重影响的只有中国菜和法国菜,因为底蕴比较丰富,所以只是融入,甚至没有获得较高的地位。我老觉得,除了历史悠久之外,更重要的还有原料丰富吧?
一个猜想:江苏和浙北的嗜甜传统,是否与历史上的富庶有关?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糖都是作为奢侈品存在,还兼有药物的作用,吃得甜可能与吃得起的关系很大。
非原创,摘自豆瓣答案
⑺ 英国人在吃的这方面种类多吗
尽管在英国住了些年头,我还真是没习惯英国人的饮食。早晨,你可千万别指望中国那样的早点摊---几块钱就可尝试馒头,包子,稀饭,拉面等等各式花样--经济实惠,吃得也舒服。象粤式早茶这样的繁琐对英国人来说更是不可思议。 在英国,上班族早上可能就压根不吃。要吃,也就两片烤面包(土司toast),喝杯牛奶或英国红茶。豪华点或有时间也就是一个半熟煎鸡蛋,两勺子黄豆,一片火腿,一根香肠,有时搞点蘑菇,另外来两片烤面包,一杯果汁或牛奶什么的。营养还是有的,就是不习惯这么个吃法罢啦。 这些年很多人,尤其是小孩子,早晨都吃(cereal),麦片或炸米泡之类的东西泡牛奶。我怎么吃都感觉像没吃一样。饿! 午餐本来和晚餐吃什么没有太大分别,只是中午一般休息时间仅有半个小时,最多一个小时。多数人也将就着吃个三明治什么的。所以,晚餐通常就是主餐。 在我们中国人的文化里,饮食占的比重可能最大。做生意,会朋友,红白喜事,什么都在饭桌上谈。 想起以前在中国见到熟人,经常问的第一句话就是:“吃了吗?”。其实也就是问个好。不过,真的要是在家吃饭的时候来了个三朋四友,甚至普通熟人,也会再三邀请将就用个饭。 可是在英国就不同了。吃饭时间一般不会去别人家,偶尔有事去了,一般人也不会请你吃饭。要请吃个饭,那还真是得提前好多天约一下,搞得像谈判似的。 我们家有一好几年交情的老朋友,地道的英国老太太,请我们吃过几次饭。每次那架势弄得跟过年做年饭似的,忙活一整天。其实也就几个菜,像我这样的新手也就个把小时的事。 刚开始吃英国饭,那实在没办法吃。直到一次,适逢家里‘冷战’,太太不下厨,我已经饿得不行了。不得不将就吃了一下,发现原来也不是那样难以下咽。后来也吃了几家英国餐馆,大同小异。但不像很多中国人描写的那样,一吃就牛排什么的。不过也可能是我档次还没有上来吧。 上礼拜,这老朋友又约好了我们今天到她哪儿吃饭。可是最近家里还算是融洽,经常弄个火锅,吃得舒服着呢。所以实在不是很想去吃那个饭。但人情往来那还是不能免的,又担心去了吃不饱,所以先在家吃了些垫了个底儿。 这去外国人的家吃饭,一般要送点什么小礼物,比如:一束花,一张卡或一瓶酒。咱农村人出生,图个实在,所以送个盆栽--最少能放个一年半载的,觉着比那买的一束鲜花,只能看上个把星期要强多了。好在那主人也十分喜欢。
⑻ 英国菜难吃,究竟是民族的天赋,还是历史的选择
因为英国主要都喜欢吃快餐,毕竟英国很早就进入了现代化工业时代,并且他们是工作狂,很少讲究美食的烹饪,不像法国人特别讲究生活浪漫,英国人并不太注重吃的方面,吃的也比较简单,为了有更高的能量,他们宁愿吃一些热量比较高的,做起来比较简单的东西,比如汉堡薯条等等,所以在英国很多人都觉得没有什么特色美食。所以说现在来到英国看到几乎都是西餐中的一些快餐,如果你要吃西餐中的一些名菜,那只能去法国了,法国的美食比起英国那是要精致和考究多了,像法式鹅肝,焗蜗牛等等美食都是来自于法国,毕竟法国人和英国人还是不一样的,虽然都是欧洲的,但是法国人很会过日子,他们才不想过那种生活节奏非常快,压力非常重的日子,而是喜欢那种慢慢享受度假的日子。
⑼ 英国菜为什么那么难吃
英国菜的特点是油少而清淡,讲究花样,注意色、香、味。“烤牛肉和约克郡布丁”被称为英国的国菜,是英国人待客的佳肴。这是用牛腰部位的肉再加鸡蛋、牛奶和面与牛肉、薯仔一起在烤箱中烤制的菜肴。 英国人的厨艺实在不敢恭维,主新闻中心餐厅一成不变的菜肴寡淡无味,难以下咽。连续吃上几天,胃就开始闹情绪了。别责怪我们在“吃”的问题上太过挑剔,因为我们来自“舌尖上的中国”! 坊间流传的有关英国菜难吃的段子更是俯拾皆是,比如:“英国的食物有着最可悲的命运,因为英国人要杀死它们两次。第一次是夺走它们的性命,第二次是夺走它们的味道。”“英国最好吃的菜就是外国菜”;素有美食传统的法国人更是调侃英国人说:“我们是为了吃而活着,而你们是为了活着而吃。”把“康桥的柔波”描写得美若仙境的大诗人徐志摩,也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批评英国菜难以下咽。 英国人也承认自己的厨艺不佳,对此并不申辩。为在伦敦迎接世界各地的奥运客人,英国人做了大量的努力。首先,他们将英国菜引申为“英国境内的食物”,偷偷将“英国有美味”放入“英国菜美味”的概念中;其次,他们盛情邀请了很多国家的着名餐馆来伦敦“短暂开业”,甚至为此还推出临时性的餐饮执照。英国向世界承诺:“放心来伦敦吧,这里有的是美食。” 不得不承认,伦敦的外国餐馆确实发达,在这里你能轻松找到世界各地的菜肴。举世闻名的中国菜自不必说,法国、意大利、印度、土耳其餐馆遍布伦敦大街小巷。尤感惊讶的是:这里的中国菜居然还能细分出不同的菜系来。中国城里的各种中国美食让你恍惚间觉得这里根本不是异国他乡,市中心大英博物馆附近,居然有一家地道的川菜馆和一家正宗的湘菜馆。繁忙的工作之余,隔三差五必须要抽时间去中餐馆犒劳犒劳自己备受委屈的胃。美食,对中国人而言实在是一件太重要的事情。 资料来源于:英国菜太难吃!挑剔?我们来自舌尖上的中国
⑽ 都说英国是美食荒漠,英国真的没有好吃的东西吗
说到英国,这个国家的人给我们的印象就是那种成沉稳、绅士的,毕竟当地的文化方面是非常突出的,随处都散发着那种浓郁的文学气息,除了人、文化和当地的建筑之外,就连当地的食物都和英国人一样内敛,从他们的一日三餐中就能够看出来,质量精、数量很少,在食物搭配上面也非常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