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对于后来的历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望采纳。慧慧
在英国殖民入侵前,印度人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明,曾给印度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有些却成了印度历史前进的包袱,最典型的就是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一开始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后来却成为印度社会发展的最大阻碍。另外一个影响最深的是印度教,它给印度社会打I-了深深的宗教-烙印。然而当英国人的铁骑踏上印度这片土地时,它却有了很大的改变。笔者拟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村社制度的瓦解
村社制度形成于后吠陀时代。是由部落社会的氏族公社变化而来的。村社是一种天然的经济共同体,其中耕地归村社所有,由村社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并视人口变动和生产状况定期重新分配,牧场、荒地、森林和水源由村社集体使用,而房屋、宅旁园地、农具和耕畜属于个体家庭私人所有。这样一来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就不能脱离村社这一经济共同体。农民自然地也就被束缚在村社中。这一制度在一开始促进了印度农业的发展,有效地保证了印度社会内部的稳定。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莫卧儿时代后期,村社体制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流通,使得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状态。英国人的到来首先打破了这种自然经济状态。
从1813年起,英国开始想把印度变为农业原料的供应地。但是英国人很快发现,在把印度变为原料产地方面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阻碍——印度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英国开始在印度推行税制改革,改革的内容为:(1)降低税率。(2)延长修订地税的周期。(3)部分地区按土质好坏定税,税额定到每块土地。(4)再次明确规定纳税者可以自由支配其土地,包括抵押转卖。这些措施的中心是刺激地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他们能得到改善经营的好处,驱使他们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
这次改革的结果,果然如殖民者预期的那样,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了,拿到市场上去卖的农产品显着增多了。印度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村社制度逐渐瓦解,已经开始融入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之中,走上了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等级制度的削弱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特有的一种等级制度。它最早由雅利安人建立,主要依赖于印度教的维护,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巩固和完善,种姓制度已经成为规范社会生活、保持生活稳定的一整套严密而有效的社会组织和调控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它为保持社会的团结和稳定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但是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种姓制度的消极作用不言而喻,阻碍了社会的垂直流动。种姓制度规定:高级种姓与低级种姓之间不能互相接触,彼此间相互隔绝。种姓间的流动,特别是向上流动极其困难。
随着英国对印度占领进程的推进,有关印度的文化被陆续介绍到欧洲,引起欧洲社会的巨大反响。—些英国学者攻击印度教体系,认为它们“卑鄙”、“残酷”和“无法无天”。
因此,他们决定用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来改变印度。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由英国官方自上而下直接鼓励传教士大批进入印度,在印度传播基督教。这些传教士除了传教外还创办学校,并引进西方的教育制度,大量吸收低等种姓的人入学。同时,还创办女子学校。使读书不再是高等种姓的特权,低等种姓的人也有了走进学校的机会。这对印度社会来说是个史无前例的变革。传教活动还使印度出现了一批宗教改革者,他们主要是受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的影响,倡导宗教改革。
其中,拉姆莫罕·罗易是这一时期公认的印度民族复兴的先驱。他首先发起了一场宗教改革,创立梵社,向印度教发起挑战。从罗易开始,以后所有的改革家们就是依靠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向一切残酷的、陈腐的社会陋习猛烈开火。1850年,政府颁布了《排除种姓无能力法》,宣布种姓权利必须服从于政府法令,不得因宗教信仰和种姓原因剥夺某些印度居民的财产及其继承权。1872年颁布的《特别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童婚和多妻制,并承认那些逾越种姓的婚姻为合法婚姻。这些法令的颁布虽然未最终消灭种姓歧视,毕竟是对印度传统社会的重大变革,动摇了几千年来的种姓制度的权威,使得印度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因此,可以说英国的殖民统治破坏了种姓制度的基础,使印度人民开始意识到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危害,并敢于向印度教的权威发出击挑战。
三、社会陋习的改良
在殖民统治的初期,为了避免引起印度人的反感,殖民当局对印度习俗采取不干预政策。但是1813年后,随着基督教在印度传播,传教士们意识-到印度教的一些陋习与他们所宣扬的西方文明格格不入,是违背人性的,是对人性的一种亵渎。与西方文明所宣扬的注重人性、崇尚自由和民主观念相悖。因此,在他们的推动下,殖民政权开始用立法手段推行社会改革,即对印度社会陋习的改革。
改革首先从荒谬的杀婴习俗开始。印度一些教徒中有一种由来已久的风俗,为了履行宗教许愿,把一个孩子投入恒河口的海中。1795年,殖民当局颁布了《孟加拉管辖条例》,宣布杀婴习俗是杀害罪。这个法令很快被推广到其它省份,使这种恶俗慢慢地消亡。
接着是禁止“刹蒂”,“刹蒂”的本意是一个贞节淑德的妇女,后来演变成这个贞妇和她丈夫的尸体一起被焚烧的习俗。威廉·本丁克被任命为印度总督后,审慎研究后决定,立即取消“刹蒂”。1829年12月4日,殖民政府通过了有名的第17号条例,宣布“刹蒂”非法。法令颁布后,虽然“刹蒂”习俗未被彻底废除,这种行为却明显减少。这些改革可以说是英国在把印度带向近代文明社会方面的重要举措。
对印度传统陋习的改革,推动了印度社会的思想变革,动摇了印度传统观念的根基,为未来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准备了土壤。
结 语
总的说来,将近200年的殖民统治对印度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有力地冲击了印度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与其它进入印度的民族不同,英国人对印度社会是触动并不局限于表层,而是深入到社会结构内部,用西方的文明改造印度文明。所有这些变革改变了印度社会,为独立后印度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 印度人对曾经殖民统治自己的英国人是什么样的态度
我们中国人对待侵略者有同仇敌忾决战到底的勇气,但不是所有民族都是如此。印度人,尤其是政客和知识精英,对前宗主国感恩戴德以至五体投地,怎么能反感英国人呢?没有英国人的歪打正着,印度仍只是一个跟波西米亚、马格里布和印度支那一样的地理概念,而非国家——别忘了,是英国人赋予了印度以现代民族国家的雏形。我们不妨在比较中探讨一下,参照对象就是中国——长话短说,三条为佳。
首先,印度接收了英国人规划指导的联邦制、议会民主制和司法体系,这些无形资产也是比较符合印度国情的,让印度少走了弯路。印度共和国运行至今已70余年,国家发展平稳,局势总体安定,民族和宗教争端也越来越少。
其二,印度接收了一支庞大的人才队伍,有国家治理方面的,有经济管理方面的,有文化教育方面的,有军事指挥方面的,不仅使权力交接平稳过渡,而且对国家长治久安和发展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其三,印度接收了英国人留下的大量的有形资产,单单一个铁路网,就很能说明问题。直到上世纪90年代,面对印度地图,我们仍然对其密如蛛网的铁路线羡慕不已。其实,在此一百多年前,印度铁路通车里程达就已达3000多公里,雄居亚洲第一。
1947年,英国人退出时留给印度近6万公里铁路。可惜的是,这些铁路印度人没有管理好,也没有多少完善改进和发展,以致于出现我们在电视上常看到的挂满乘客的景象。英国人还留下了大量的工厂,留下了大城市的建筑,如孟买、加尔各答和新德里等的。
3. 印度曾经被英国统治,那段黑暗历史持续了多少年
英国人完全统治了印度190年,楼主说的400年指的是从入侵开始算了。
1849年3月29日,英国殖民者宣布把旁遮普省并入英属印度领地,由印度总督直接统治。旁遮普的被吞并,标志着英国完成对印度的征服过程。
1947年6月3日,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同意把英属印度按局民宗教信仰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巴基斯坦自指令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国和孟加拉国)。同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诞生。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共和国。
4. 求印度历史的英文介绍,尤其是莫卧儿王朝的败落,成为英国殖民地和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的反帝斗争那段历
1740~1761年期间,德里的莫卧儿皇帝先后成为入侵印度的波斯人、阿富□人及马拉特封建王公的傀儡,莫卧儿王朝名存实亡。1764年,莫卧儿皇帝阿拉姆沙在布克萨尔战役中投降英国东印度公司,莫卧儿王朝沦为英国殖民者的附庸,名义上存在到1858年。
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莫卧儿王朝通过阿克巴的内政改革,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军事官僚政治体制。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由 4名重要的大臣辅助。他们是掌握军事的“米尔·巴克希”,主管宗教、司法的“萨德尔-乌斯-苏杜尔”,掌握财政、税务的“迪万”,管理工厂、仓库的“米尔·萨曼”。此外,还有私人秘书等重要官员。仍保留宰相“瓦齐尔”的职位,但无实权。
全国划分为15个“苏巴”(即省,奥朗则布时扩大到21个)。主管省政府的省督称“苏巴达尔”或“纳瓦布”,有 4名重要官员协助工作。各省的财政、税务和民事审判官“迪万”名义上由省督管辖,实际上起中央政府监视省督的作用。“帕尔加纳”(县)是农村行政的核心,其行政首长为“阿米勒”。省与县之间设置管辖若干县的“萨尔卡尔”(专区),由执行军事、行政、司法和警备任务的长官“福吉达尔”主管,他在贾吉尔达尔征收田赋时提供军事支持,镇压农民。
莫卧儿王朝的行政制度实行军事化。从阿克巴开始,将所有文武官吏分为38级,按军事方式编制,其俸禄按品级高低领有大小不等的贾吉尔——军事封建领地。
封建土地制度的发展 莫卧儿时期有 3种土地占有形式,即直属国王的封建领地、贾吉尔达尔的非世袭领地——贾吉尔和柴明达尔制度的世袭领地。直属国王的封建领地约占全国耕地的1/2,主要在德里和亚格拉地区。其收入主要用于维持皇室、宫廷官员和卫队。
贾吉尔制度早在德里苏丹国家时期就已实施,那时称“伊克塔”。16~17世纪中叶,贾吉尔成为莫卧儿印度土地占有的基本形式。在查罕杰统治时,贾吉尔约占全国耕地的70%,贾吉尔的持有者称贾吉尔达尔。17世纪中叶,莫卧儿印度共有8210个贾吉尔达尔,分上中下三层,分布全国各地,上层68个,由王子和贵族组成,中层 587个,下层7555个。他们彼此之间无隶属关系。贾吉尔达尔对其贾吉尔没有所有权,只有征收规定的田赋和名义上非法实际上合法的各种杂税的权利。贾吉尔达尔持有贾吉尔必须以服军役为条件。贾吉尔是非世袭的,甚至是非终身的。但是到奥朗则布统治时期,贾吉尔同柴明达尔制领地渐趋一致。
社会经济的发展 莫卧儿社会仍以农业经济为主,农业中商品生产扩大,出现商品粮和棉花、生丝、蓝靛、烟草等经济作物的专业化产区,产品远销欧亚市场。
莫卧儿时期的手工业十分发达,主要手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超过当时欧洲先进国家。手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封建制经济的作坊和家庭手工业,大型官营作坊的优质产品主要为满足宫廷和贵族奢侈生活的需要,其次才供出口。在一些港口城市,包买商通过预付款项、提供原料并收购其产品等手段来控制手工业者的小型作坊的生产,但尚未出现先进的工场手工业。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商业和外贸的发展。16~18世纪印度的一些主要城市虽仍是封建统治的政治中心和贵族的消费基地,但已开始起着工商业中心的作用。德里、亚格拉、拉合尔、阿默达巴德的城市规模可与当时北京、巴黎、伦敦相比。活跃的商业贸易逐步打破了各地区的闭塞隔绝状态。沿着陆路和水路商道形成许多区域性的国内市场。孟加拉和古吉拉特则是对外贸易最发达的地区,商船往来欧亚非各地及中国。
商品经济和货币交换的发展促使商人资本的兴起。拥有雄厚货币资本的钱商在各大城市开设钱庄、银行,经营存放款业务。发行期票和汇票。财力雄厚的班尼亚商人种姓充当皇室、贵族及官方的御用商人和财政金融经纪人。但印度这时期的商业资本尚未转化为资本主义性质的产业资本。
5. 英国文化是怎样成为印度的主导文化的
印度在历史上曾经被英国殖民过,统治过很长时间,而且英语一度成为印度主流语言。
6. 英国殖民印度的全过程。
1757年的普拉西之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征服印度的第 1次重要战役。R.克莱武利用孟加拉封建主集团的内讧,事先收买孟加拉王公西拉吉-乌德-道拉的军事长官米尔·加法尔。
1757年6月23日,孟加拉军队同公司军队在普拉西决战。由于米尔·加法尔率领的孟加拉主力军按兵不动,使得克莱武指挥的3000名军队在决战中得以打败孟加拉王公的18000名纪律松弛的军队。普拉西战役以后,英国侵占孟加拉,并以它为侵略其他地区的基地。
1763年,孟加拉王公米尔·卡西姆不甘心做英国傀儡,起来反抗殖民者。以后,奥德王公和莫卧儿皇帝沙·阿拉姆二世(1759~1806在位)的抗英联军,于1764年在布克萨尔同英军决战,抗英联军战败。英国殖民者侵占恒河下游辽阔富庶的土地。
18世纪下半期,英国对南印度的迈索尔发动 4次侵略战争。
1767年,英军侵入迈索尔,在昌加马和特里诺马利遇到海德尔·阿里的顽强抵抗。英军一度占领迈索尔的 1/3的领土。海德尔·阿里不仅收复失地,而且挺进到马德拉斯近郊,迫使侵略者求和。
1781年,侵略者在波多诺伏战役中击溃海德尔·阿里的大军。
1782年12月7日,海德尔·阿里病死在军营中。蒂普苏丹继承父业,继续抗英。
1790年,侵略者发动新的战争。蒂普苏丹在抵抗失败后同英国签订和约。
1799年,英军第4次大举入侵迈索尔。蒂普苏丹最后在塞林伽巴丹城下阵亡。英军官兵劫掠城市、洗劫国库。
战争结束后,英殖民者把迈索尔中部地区交给迈索尔前印度王公。其余地区被英国、马拉特、海得拉巴瓜分净尽。
(6)印度历史怎么描述英国扩展阅读:
英国殖民开始于1868年,鼎盛时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都有英国的殖民地。
殖民地是指由宗主国统治,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的独立权利,完全受宗主国控制的地区。广义的殖民地包括虽然拥有行政机关、军队等国家机器;
但经济、军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别国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和保护国,以及委任统治地、托管地,还有殖民主义国家在这些地区设置的“海外领地”、“附属地”、“海外省”等。
从殖民地的性质上来说,大致可分为拓殖型殖民地、资源掠夺型殖民地和商业殖民地三种主要类型,这三种殖民地都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而顺次出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大多数殖民地获得独立,旧的世界殖民体系也不复存在。
7. 从印度的变迁看英国殖民统治的双重历史使命是怎么样的
使命是比较重要的。本来英国殖民统治是把印度瓜分到自己的名下。并且把印度当成奴隶。后来随着印度的兴起,英国也开始没落了。
8. 印度被英国殖民者统治的历史
西方国家在印度的殖民活动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1600年英国在印度建立东印度公司,按着荷兰、法国也先后入侵印度。1757年6月爆发了印英普拉西战役,印度战败,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49年英国占领印度全境。19世纪中叶印度出现宗教和政治改革运动,民族主义政治团体日益增多,1885年12月28日印度国大党成立。1891年4月,英国殖民者制造阿姆利则惨案,致使圣雄甘地领导的国大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不合作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1946年2月,印度水兵在孟买和马德拉斯等地举行反英起义。英国为摆脱危机,派使团访印,并提出建立印度联邦、召开制宪会议、成立临时政府的计划。
1947年6月3日,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同意把英属印度按局民宗教信仰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巴基斯坦自指令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国和孟加拉国)。同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诞生。印度人民经过长期斗争,终于结束了英国在印度长达190年的殖民统治。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共和国。
http://www.yinluyou.com/lishi.html
9. 印度被英国殖民统治了200多年,为何印度不恨反而却对英国感恩呢
跟咱们中国一提及“殖民”、“殖民地”,就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不同,主流上看,还真是这样,比如现任印度总理莫迪,就多次公开表示,感谢英国给印度创建的现代教育体系、修筑的铁路网(2万多公里的铁路,现在还用着)、打下的工业基础,还有英语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等等....
所以,英国早期的殖民并没遭到过大规模的反抗,没留下什么冤仇。
到了19世纪,从未去过印度的维多利亚女王直接成了印度女皇,画像挂满了南亚次大陆的各种场所,印度人提及女王也是一脸的尊崇,没说一个“不”字。印度中上层人士会也以说英语,上英国人办的学校,给英国人做事儿,去英国开眼为荣。
下图,2017年电影《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就描述了一个忠心耿耿侍奉维多利亚女王的印度男仆形象,大赞女王和印度仆人的深厚友谊。电影中的阿卜杜勒,可比女王的儿孙们孝顺多了。
10. 谁给我介绍一下印度的历史
折叠原始社会
印度新德里
印度新德里
在讷尔默达河谷地区发现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类化石(后定名为讷尔默达人)表明至少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印度已有人类居住。讷尔默达人的系属分类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对于其生存年代从距今20万年到50万年不等。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开始于4万年前,结束于1.5万年前。
中石器时代对应地质学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广泛分布于次大陆各地及斯里兰卡;在斯里兰卡发现了最早的中石器时代遗址,而最北的遗址发现于兴都库什山脉,那里的文化看起来是同一地区旧石器文化的直接发展。
大约自公元前6000年以后起印度各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围更加广泛。印度新石器文化总体来说晚于两河流域文化。[1]
印度的金石并用时代,或称为红铜时代,但金属也已经进入人类生活。金石并用时代的文化主要发现于恒河与亚穆纳河河间地,以及拉贾斯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2]
折叠早期文化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纪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遗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称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在达到相当发达和成熟的情况下,由于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终彻底消失。
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带来的新文化体系,这一文化(有时以其圣典的名字称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种姓制度在这时大概已经出现。这一历史时期是所谓的列国时期,因为佛教产生于这一时期,也常称为佛陀时期。列国时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哲学或宗教流派,其中影响最为久远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
折叠十六雄国
十六雄国是16个强盛的王国或共和国,其范围涵盖肥沃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其实也有其他较小的国家,散布在这个范围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国是:迦尸、憍萨罗、鸯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罗、支提、跋蹉、俱卢、般遮罗、摩差耶、修罗色那、阿湿波、阿槃底、犍陀罗和甘菩遮(剑洴沙)。在许多印度邦国之中,位于今比哈尔邦的摩揭陀国逐渐居于优势地位。[3]
折叠孔雀王朝
公元前6世纪末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国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河平原一带。
在大流士一世之后侵入印度的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他对孔雀王朝的兴起起了助推作用。
亚历山大撤出印度之后不久,被称为月护王的旃陀罗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难陀王室。旃陀罗笈多建立起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式政权孔雀王朝。他赶走了希腊人在旁遮普的残余力量,逐渐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月护王在位后期击退了塞琉古一世的入侵,并获得对阿富汗的统治权。孔雀王朝终于在阿育王时期到达颠峰。
从前2世纪初开始,大夏希腊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后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广泛。大月氏人成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们在北印度建立了强大的贵霜帝国。[3]
折叠笈多时代
贵霜帝国在强盛了若干世纪之后分裂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们在北印度的优势地位的是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后印度的第一个强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帝国政权,常常被认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期。与孔雀王朝一样,笈多王朝的发源地是在摩揭陀;这个王朝的头几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们确实统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则并没有扩张得太远。在文学上,出现了古代印度最伟大的诗人迦梨陀娑。
从中亚侵入印度的嚈哒人严重地损害了笈多王朝。嚈哒人后来被印度社会所同化,但他们在5~6世纪的活动促成了帝国的解体。许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对笈多王朝的中央权力,于是这个帝国迅速瓦解了。所谓后笈多王朝(实际上与真正的笈多王室没有关系)的统治权力再次退回摩揭陀。[3]
折叠拉其普特人
大约在7世纪北印度兴起了一种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们在7~8世纪之后的印度历史中起了突出作用。从7世纪中叶直到12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间的历史时期常常被称为拉其普特时期。
阿拉伯人在8世纪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开了穆斯林远征印度的序幕。9~11世纪在南印度出现了几个强大的王国,如朱罗国(注辇)和潘地亚。其中朱罗国曾经侵入印度尼西亚诸岛屿。[3]
折叠德里苏丹国
伊斯兰对印度的真正征服开始于11世纪,是由中亚的突厥人进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苏丹马赫穆德远征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严重破坏。伽色尼王朝在中亚的领土于1173年被其位于阿富汗的原附庸廓尔王朝吞并。廓尔王朝的统治者穆伊兹丁·穆罕默德(廓尔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赖战役中决定性地击败了兆汗人;他留在印度的总督(出身奴隶)顾特卜-丁·艾伯克于1206年采用苏丹头衔统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区,定都德里。此后直到莫卧儿帝国建立,北印度的历史即为德里苏丹国的历史。[3]
折叠莫卧儿帝国
德里苏丹国瓦解造成的权力真空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现。1526年,突厥人帖木儿的直系后代巴卑尔从中亚进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击溃了罗第王朝的最后一个苏丹易卜拉欣·罗第。巴卑尔占领了德里并被尊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继而在1527年击败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灭了阿富汗人的残存力量。由巴卑尔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莫卧儿帝国。
奥朗则布去世后的莫卧儿帝国称为“后期莫卧儿”。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皇帝大都昏庸无能,马拉塔人愈战愈强,大有取莫卧儿而代之的趋势。但是,决定印度命运的因素是欧洲列强。[3]
折叠殖民时期
最早在印度建立据点的欧洲国家是葡萄牙,他们的殖民地位于莫卧儿帝国版图之外。此后荷兰人也积极介入,并打败了葡萄牙人。奥朗则布在帝国极盛时期忽视欧洲殖民者的危险,而他的子孙们在被迫面对欧洲人时已经由于帝国衰落而软弱无力。到了18世纪,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欧洲强国主要是英国和法国。经过一番斗争,英国人取得了优势,把法国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几个小殖民点。
经营英国在印度事务的主要实体是不列颠东印度公司,1818年马拉塔人势力最后覆灭后,大多数印度王公都承认了东印度公司的宗主权。最晚被英国兼并的印度领土有信德(1843年)、锡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贝拉尔(1853年)和奥德(1856年)。由于殖民者的种种不利政策,1857年爆发了着名的印度民族大起义。1858年通过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务大臣接管其全部职权;并成立以印度总督为首的印度政府。英国人也正式结束了已无存在意义的莫卧儿王朝,将巴哈杜尔沙阿二世流放到缅甸。此后印度进入由英政府直接统治的时代。英国直接统治下的印度(称英属印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另外约有700个由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在英国严密监督下存在着,这种土邦占整个印度面积的40%(有些省里也有土邦)。以印度为根据地,在亚洲遏制俄国扩张的思想使一些英国官员致力于西北方向扩展英属印度的疆域,结果引发了1878年至1880年的第二次阿富汗抗英战争。1885年,印度国大党成立。1906年组建全印穆斯林联盟。英国人有意识地利用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
在1885年以后,印度几乎每年都有民族主义者的集会,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官僚显然漠视印度人的诉求。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目标仅仅是避免出现饥荒。1909年英国通过莫莱-明托改革法案,规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立法机构改选中实行分别选举,此后教派政治成为制度,印度民族运动分裂。[3]
折叠印巴分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印度民族主义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1919年4月13日发生英军屠杀印度群众的阿姆利则惨案。这些事实使已经成为国大党主要人物的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转变了对英政府的态度,并于1920年改组国大党。国大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多次领导反英斗争,其指导方针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印度民族运动继续发展。1944年甘地与真纳的会晤以失败告终,而印度穆斯林已经广泛支持建立独立的伊斯兰教国家。
二战结束后,英国实力急剧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已经不可能维持。1946年发生印度皇家海军起义。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根据该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于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宣告结束。[3]
折叠共和国
独立后的印度共和国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带来的后遗症。独立后第一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就由于克什米尔争端而爆发军事冲突。尼赫鲁执政时代,印度倾向于社会主义,并仿照苏联制定了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印度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大获全胜,但也付出了倒向苏联的政治代价。印度于1975年吞并锡金王国,将原锡金王国设为所谓的锡金邦。21世纪初的印度,已成为世界新兴经济体之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