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长津湖战役双方伤亡人数
长津湖战役我军的伤亡在两万三千人以上;美军和英军的损失在1万9千人以上。
长津湖战役发生在当时三八线附近的东线战场,当时朝鲜军队首都平壤早已被攻占,而朝鲜的临时政府江界也被美军步步紧逼。可以说整个朝鲜当时已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了。面对这种情况,志愿军第九兵团被紧急调往美朝交战的东线战场。
在第九兵团进入朝鲜后,我军采取进攻美军侧翼,将其打散打乱,然后分割包抄的战术。为了达到战术要求,我军经常长时间一动不动的伏在雪地上。而那时候我军是紧急入朝的,衣物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再加上朝鲜北部地区气温极度寒冷,达到零下二、三十度简直是家常便饭。因此在这场战役中,大量志愿军的将士被冻伤冻死。
志愿军的这种窘境在长津湖战役时更是达到了巅峰。在1950年11月27日,美军和我军的精锐在长津湖地区碰面,双方立刻展开了激战。当时参与长津湖战役的是美军陆战1师以及两个步兵师,如果加上本就驻守在这里的南朝鲜第一兵团,这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人数达到了10万人。在我军方面,参与战场战役的是志愿军第九兵团中第20、26和27三个军,人数达到了15万人。
在长津湖战役开始后,我军依旧以用了一个月的进攻侧翼,分割包抄的战术为主。大量的志愿军将士伏在雪地中,等美军行军到一半的时候对其发动突然袭击。因为缺少御寒的衣物,冻伤的志愿军将士达到了全军的五分之一。这15万人至少有上万人因为严寒而失去战斗力或冻死。而载入军史的“冰雕连”就诞生于长津湖战役中。
在志愿军的袭击下,美军的重武器施展不开,全军被分割为几个部分,被志愿军围追堵截。面对志愿军的疯狂攻势,美军决定南撤。因此打了一个月的对抗战到了长津湖战役时,变成了包围歼灭战。
之后我军对美军进行了层层封堵,但因为阵线问题,美军南撤的阻力越来越小。最后美军依靠7艘航母的掩护,乘船全体逃离了朝鲜东北部地区。在战后的统计中,美军阵亡2万余人,南朝鲜阵亡一万余人,而我军阵亡一万九千人。除了阵亡的战士之外,还有四千人被严寒夺去了生命。因此我军的伤亡在两万三千人以上。
而根据美国人的数字,美军在长津湖战役中战斗伤亡6800余人,非战斗伤亡1.3万人,其中作为主力的陆战1师战斗伤亡4433人,非战斗伤亡7313人,步7师战斗伤亡2200人,非战斗伤亡4000余人,英军伤亡500人左右。
冰雪长津湖,铁血铸辉煌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不对称、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团的纪录,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现代战争中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长津湖战役的“强弱”之势,并不是指人数上的多寡,而是武器装备与战力上的悬殊。例如,志愿军参加长津湖战役的主力之一27军,入朝时只有45辆汽车。因为天气寒冷炮管收缩,炮弹都打不响,手榴弹成了“重武器”,御寒的衣物也严重供应不足。
而他们面对的,是堪称“王牌中的王牌”的美陆战1师。该师自1941年成立以来,经过瓜岛战役、冲绳岛战役,从未吃过败仗。
长津湖一役中,美军有7艘航母、500架舰载机掩护,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无数。在这样的对比下,志愿军并没有畏惧、怯战,他们以血肉之躯对抗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用步枪、机枪去冲击敌人的“铁桶阵”,最终打败了敌人,扭转了战场态势。
B. 长津湖战役的战役背景
1950年9月15日,美国第10军成功登陆仁川。在多国部队南北夹击之下,釜山周围的朝鲜人民军主力遭到歼灭性打击。9月末,多国部队攻占汉城,朝鲜战争已经结束在望了 。10月初,多国部队越过38线,进入朝鲜,意图在1950年底重新统一朝韩。多国部队以贯穿朝鲜北部的太白山脉为分界线,沿西海岸进攻的为美国第8军团,东海岸则为大韩民国第1军与美国第10军。10月19日,隶属美国第8军团的韩国陆军第1步兵师率先攻入平壤。20日,平壤被多国部队占领。朝鲜人民军至此基本被消灭殆尽。绝大多数联合国领导人,包括联合国军多国部队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认为朝鲜战争将在圣诞节前结束。然而,西方世界不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悄悄地介入了这场战争。
10月24日,从东线进入朝鲜的志愿军第42军进入了黄草岭、赴战岭地区,与向北推进的大韩民国陆军第3师发生战斗。随后,隶属该军的第124师在黄草岭一线,与多国部队后续的美陆战一师陆战7团,进行了近2个星期的战斗 (黄草岭阻击战)。11月7日,第124师放弃黄草岭一线的阻击阵地。美陆战一师越过黄草岭一线,进入长津湖地区。11月10日,美国第1海军陆战师陆战7团进占古土里。11月15日,进占下碣偶里。11月24日,进占柳潭里。同时,美陆军7师第31战斗团进入长津湖地区,接替长津湖东海军陆战队第1师陆战5团在新兴里及内洞峙的阵地。
至11月26日,美第10军进入长津湖地区部队部署如下: 内洞峙: 陆军第7师32团第1营、31团重迫击炮连; 新兴里:陆军第7师31团第3营、第57野战炮兵营A连B连及第15防空炮营D连; 后浦:陆军第7师31团团部和坦克连(22辆坦克); 泗水里:陆战1师第1工程营A连; 柳潭里:陆战5团、陆战7团(欠2营营部、F连及机炮连)、陆战炮兵第11团第1营、第4营和第3营G连I连; 德洞山口西北无名高地:陆战7团1营C连(欠1个排); 德洞山口:陆战7团第2营F连; 下碣隅里:陆战1团第3营(欠G连)、陆战7团2营营部及机炮连、陆战炮兵第11团第2营D连和3营H连、陆战1师第1工兵营D连、第10军第10工兵营D连以及一些排级零散支援单位; 古土里:陆战1团团部及第2营、陆战炮兵第11团第2营E连、陆军第7师31团B连、陆军第185工兵营以及一些零散单位; 真兴里:陆战1团第1营; 而多国部队一无所知的是,志愿军42军从黄草岭撤出之后,从中国境内赶来的志愿军9兵团接替了其在东线的防务。志愿军9兵团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兵团,隶属华东野战军。该兵团为华野精锐,下辖20军(原华野1纵)、27军(9纵)、26军(8纵)三个军,加上为朝鲜战争准备而编入的30军第89师、30军第88师以及32军第94师,9兵团的总兵力为12个师,约15万人。11月初开始,20军、27军各部均隐蔽开进,进入长津湖地区。11月26日,20军四个师(第58、59、60和89师)和27军的3个师(第79、80和81师)均进入指定攻击位置。59师、79师、89师在柳潭里周围,目标为柳潭里的陆战一师部队。58师在下碣偶里周围。80、81师在新兴里/内洞峙周围。60师在土古里和下碣偶里之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对联合国发出一系列警告之后介入冲突。 1950年10月19日,大规模的中国军队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义秘密跨过边境进入北朝鲜。[15] 最早到达长津湖地区的中国军队之一是志愿军第42军,目标是阻止东线联军的推进。[16] 10月25日,正在推进的韩国第1军与中国军队遭遇,并在长津湖以南的黄草岭山口停下。[17] 元山登陆后,第10军的美国第1海军陆战师于11月2日遭遇志愿军第124师阻击,在后续战斗中给中国军队造成重大伤亡。[18] 11月6日,志愿军42军受命向北撤退,意图将联合国军诱至长津湖。[19] 到11月24日,第1陆战师分别占领了湖东面的新兴里和西面的柳潭里。[20]
面对中国军队对第8集团军所部的突然袭击,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命令第8集团军发动“圣诞回家”攻势。[21] 为配合攻势,麦克阿瑟命令第10军从长津湖向西进攻,切断至关重要的满浦镇-江界-熙川补给线。[22][23] 作为回应,美国第10军指挥官爱德华·阿尔蒙德少将在11月21日制定了一个计划。该计划要求美国第1海军陆战师从柳潭里向西推进,美国第7步兵师派出一个团级战斗队在新兴里保护其右翼。美国第3步兵师在保障后方地区安全的同时也保护其左翼。[24] 这时第10军已被分散在长达400英里(640千米))的战线上了。[20]
由于海军陆战队在元山突然登陆,[25] 中国的毛泽东主席10月31日致电第9兵团司令宋时轮[注 3],要求立即消灭韩国首都师、韩国第3步兵师,美国第1海军陆战师和美国第7步兵师。[26] 在毛的紧急命令下,第9兵团于11月10日迅速进入北朝鲜。[27] 在未被联合国情报机构发现的情况下,[28] 11月17日第9兵团悄悄进入长津湖地区,同时第9兵团第20军在柳潭里附近接替了第42军。[19] 由尼德·阿尔蒙德指挥的美国第10军当时被分散部署在朝鲜东北部,其单位与其它支援单位相距相当远,在长津湖的第10军部队包括美国第1海军陆战师的主力、美军第7步兵师的部分单位及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第41独立突击队。中国军队的猛烈攻击破坏了多国部队的攻势,麦克阿瑟及阿尔蒙德命令海军陆战队第1师师长奥利华·史密斯及辖下部队突破包围,从1950年11月26日起,多国部队开始且战且退撤向兴南港。为了保持部队集中及谨慎地推进,史密斯主动进攻以突破包围。
在11月27日夜,志愿军第9兵团第20、27军发动了多起进攻,并沿长津湖至古土里的公路埋伏起来。在柳潭里,第5、第7和第11陆战团被志愿军第59师,第79师和第89师包围并受到攻击。同样,第31团级战斗队在新兴里被志愿军第80师和第81师分割并遭到伏击。最后,志愿军第60师从北面包围了古土里的第1陆战团的一些单位。 到11月28日,多国部队被出乎意料地分割在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和古土里。 11月27日,按照阿尔蒙德的指示,史密斯命令第5陆战团在向西面的武坪里发起攻击。 攻击旋即被中国人民志愿军第89师阻截,迫使陆战队员在柳潭里周围的山脊上掘壕防守。. 到了晚上,中国第79师的3个团从北和东北方向对柳潭里的山脊发动了进攻,意图一举歼灭守军。 攻击部队悄悄接近陆战队的阵地后近战随之展开, 但第5和第7陆战团守住了防线并重创中国军队。 11月28日拂晓时,中国军队和美国守军在柳潭里防御圈周围相持不下。
在柳潭里开战的同时,志愿军第59师向第7陆战团的C连和F连发起了攻击,并封锁了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的公路。 这次成功的进攻迫使C连撤进柳潭里,于是只剩下F连被困在德洞山口,一个控制着公路的至关重要的山口。 在11月29日,第7陆战团多次试图营救F连,尽管重创中国军队,但未能成功。 在下碣隅里火炮和陆战队海盗式飞机的支援下,F连在遭到志愿军第59师持续不断的攻击下成功坚守了5天。
志愿军第79师在柳潭里遭到重大损失之后,第9兵团指挥部认识到柳潭里驻扎的是第1陆战师的主力,其兵力是原来预计的两倍。 确信继续进攻于事无补,宋时轮命令第9兵团从11月28日到30日放弃柳潭里,将主要攻击转向新兴里和下碣隅里。 与此同时,在朝鲜西部前线的美国第8集团军在清川江战斗中被迫全线撤退,麦克阿瑟命令阿尔蒙德将美国第10军撤退到兴南港。 按照阿尔蒙德和史密斯的指令,第5和第7陆战团指挥官, 雷蒙德·L·默里中校和霍默·L·利曾伯格上校,于11月30日分别发出联合命令,从柳潭里向下碣隅里突围。 面对中国阻击师与撤退中的陆战团即将到来的激烈战斗,史密斯宣称:“撤退,见鬼!我们不是在撤退,我们只是在另一个方向上进攻!”
为了突围,陆战队员编成了由仅有的一辆M4A3谢尔曼坦克打头阵的护卫队。计划由第5陆战团第3营作为护卫队的先头部队,用3个营掩护后翼。与此同时,第7陆战团第1营向F连方向攻击前进以打通德洞山口的道路。 突围之前,为掩护公路免受中国军队袭击,第7陆战团第3营必须首先向南攻击占领1542高地和1419高地。 在第1陆战航空联队的空中掩护下,突围开始了。
陆战队员在一块巨石的掩护下与中国军队交战。
12月1日上午,第7陆战团第3营在1542高地和1419高地投入与志愿军第59师第175团的战斗。中国军队顽强的防守随即逼停了陆战队员,到下午护卫队通过7团3营的阵地时,他们仍然困在公路与山峰之间的山坡上。 由于下碣隅里仍未攻取,志愿军高层急令第79师恢复对柳潭里的攻击,同时第89师向南面的古土里急进。 中国军队在夜间发起攻击,猛烈的攻击使得后面的掩护部队招来了夜间战斗机来压制攻击势头。 战斗一直持续到12月2日上午所有的陆战队员成功撤出柳潭里为止。
与此同时,第7陆战团第1营在12月1日还在设法突破中国军队在1419高地的阻截。不顾严重的战斗伤亡,饥饿和严寒,志愿军投入最后5个排坚守不退。 在夜幕降临前,第7陆战团1营最终攻占了顶峰,并开始穿过公路东侧山地前进。 第7陆战团1营以出其不意的行动,成功第摧毁了数个公路沿线的中国防守阵地。 在12月2日上午,F连和第7陆战团1营的联合攻击肃清了德洞山口,至此打通了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的公路。
虽然柳潭里到下碣隅里的公路已经打通,护卫队仍然需要从众多俯瞰公路高地上的中国军队阵地中闯出路来。在撤退的第一个夜晚,大批的中国军队攻击了护卫队并重创了第5陆战团第3营。 尽管在余下的行进过程中强大的空中掩护压制了大部分中国军队,寒冷的天气,骚扰火力,小股突袭和路障还是严重延缓了撤退并造成了许多伤亡。 虽然困难重重,护卫队还是在12月3日下午井然有序地到达了下碣隅里,并在12月4日完成了撤离。 主条目:费斯特遣队和北极熊团
第31团级战斗队(RCT-31),后来被称为“费斯特遣队”,是为保护向武坪里进攻的海军陆战队右翼而由第7步兵师临时组建的团级战斗队。开战前,第31团级战斗队零散地分布着,其主要单位分别在新兴里北部山区,新兴里以西的入湖口和新兴里南面的后浦镇等不同的地方。[61] 虽然中国人坚信第31团级战斗队是一个加强团,[43] 但由于第7步兵师的主力在朝鲜东北部分散着,特遣队实际上缺了一个营的兵力。
在长津湖东面,联合国军美军第7步兵师1支为数2,500人的第31团级作战队于11月27日深夜,中国人民志愿军第80师及第81师的3个团偷袭北部山区和入湖口地区,围困第31团[62],第2天,志愿军总司令命令第81师其余部队南下长津湖东面增援及留下第94师作为预备队(这些单位原本在途中于下碣隅里发动游击战),由于人数上处于劣势及遭到连续不断的攻击,第32步兵团第1营在新兴里以北遭遇重大伤亡,[63] 同时在入湖口的第57野战炮营和第31步兵团第3营也几乎被击溃。[64] 中国军队将第81师第242团派往1221高地,[65] 这是个控制着新兴里和后浦之间公路的未设防高地。[66] 在夜里的战事结束时,第31团级特遣队已经被分割为三个部分。[67]由于相信入湖口守军已被消灭,中国人停下进攻开始抢夺美军阵地的食品和衣物。[68] 11月28日早晨到来的时候,第31步兵团第3营在入湖口对志愿军第239团实施了反击,回敬了惊慌失措的中国人一个彻底的溃败。[68][69] 在此战役中,指挥官麦克莱恩上校中弹被俘、4天后死亡。接任的费斯中校于撤退时遇伏击,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率联合国军攻下1221高地大部分,获追赠美国最高荣誉荣誉勋章。9名第31团的士兵被授与陆军十字勲章,这是美军第二最高殊荣之奖章。下午的时候,阿尔蒙德飞到第31团级战斗队防御圈,并相信第31团级战斗队有足够的兵力开始向北进攻,并能击败任何他们遇到的中国军队“残部”。阿尔蒙德命令第31团级战斗队指挥官艾伦·D·麦克莱恩上校继续向北推进,并给麦克莱恩手下的三个军官颁发了 银星奖章。
11月28日夜里,志愿军第80师以3个团重新进攻。[71] 在入湖口处,由于联络中断,中国人的进攻成为一场灾难,来自配属给第57野战炮营防空炮的压倒性火力成批地横扫了中国军队。[72][73][注 4] 在此后战斗以后,志愿军第238和第239团一共只剩下不到600名士兵。[74] 另一方面,由于志愿军第240团的进攻,麦克莱恩被迫下令从北部山区向入湖口撤退。[75] 11月29日,第1营成功突破中国人的封锁到达入湖口处,但麦克莱恩却因为误将一些中国士兵当成美国人而失踪。[76][注 5] 中国人最后在11月29日夜停止了进攻,等待新的增援部队。[77]
在第31团级战斗队遭到围攻时,阿尔蒙德最终命令第1陆战师从下碣隅里突围去营救第31团级战斗队--一个史密斯不可能完成的命令。[78] 只有第31团坦克连发动了对1221高地的攻击尝试营救第31团级战斗队,[79] 但由于没有步兵支援,28日和29日的两次装甲进攻均因道路湿滑,地形不利和受到步兵的近距离打击而受阻。[80] 到了11月30日,美军为防御下碣隅里从后浦撤出,第31团级战斗队的余部完全被困了。[81]
11月30日,第7步兵师指挥官大卫·G·巴尔少将飞临新兴里入湖口,会见了目前成为第31团级战斗队指挥官的费斯。费斯表达了突围的困难,尤其是要携带31战斗队的500名伤员。[82] 在同一天,作为第80师增援部队的志愿军第94师到达战场。[注 6] 到了午夜,4个中国团重新发起进攻,第80师师长詹大南命令在拂晓前彻底歼灭第31团级战斗队。[83] 再一次,第57营的防空炮使得中国人陷入绝境,[84] 但炮弹也几乎用光了。[85] 在12月1日白天,费斯最终下令第31团级战斗队从新兴里突围撤向下碣隅里。[85]
12月1日,一到天气允许第1陆战航空联队提供空中掩护,突围立即开始。[86] 在士兵们组成护卫队准备离开防御圈时,第241团立即蜂拥杀入美国军队,[87] 其他3个团也包抄过来。[88] 担任掩护的飞机不得不向31战斗队的前方不远处投掷凝固汽油弹,这对中美两军士兵都造成了伤亡。[89] 猛烈轰炸的结果扫平了阻击的中国连队,[88] 使得护卫队得以前进。[90] 在31战斗队的前锋夺路前进时,密集的轻武器火力使得许多后卫队士兵放弃保护卡车车队而到公路下边寻找掩护。[90] 中国军队的火力也打死打伤了卡车里的人,还包括那些把开车工作看成是自杀卡车司机们。[91] 护卫队在下午晚些时候渐渐靠近了1221高地下面的一个路障。[92] 几只小部队尝试清除1221高地,但在占领了一部分高地后,失去指挥的士兵们没有回到队伍中,而是一直逃向冰冻的湖面。[93] 在费斯亲自率队攻击路障时,他被中国军队的手榴弹击中,后来伤重不治。[94] 护卫队成功攻破第一个路障,但在到达位于后浦的第二个路障的时候,第31团级战斗队被中国军队击溃。[95] 原来2,500名士兵中的大约1,050人成功抵达下碣隅里,而只有385名生还者完好无损。[96] 第31团级战斗队的剩余人员被编成一个临时陆军营,参加了其后的战斗。[97] 1950年11月中,大约300名隶属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第41独立团的士兵在海军中校道格拉斯·莱斯戴尔指挥下,被配属在美国第1海军陆战师中,这是历史上第2次美国及英国的海军陆战队共同作战(第一次是在义和团运动)。
为了支援海军陆战队向武坪里的进攻,下碣隅里成为美军一个重要的补给站,还有一个正在修建的机场。史密斯和第1陆战师的指挥部也在下碣隅里。 因为第1陆战师的主力集结在柳潭里,下碣隅里只有来自第1和第7陆战团2个营薄弱防御,驻军的其余部分由来自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一些工兵和后勤支援单位组成。
中国军队最初的计划要求第58师在11月27日夜里向下碣隅里发起攻击,但该师因其使用的过时日本地图在野外中迷路了。 直到11月28日拂晓以后第58师才到达下碣隅里。 同时,由于前一夜发生的战斗和伏击,下碣隅里的守军注意到了他们周围的中国军队。第1陆战团第3营指挥官托马斯·L·里奇预计,中国军队的进攻将在11月28日夜里到来。 几乎所有的人,包括只有很少战斗训练的后勤部队,因为人员短缺都被推上前线并在21:30之前进入高度戒备状态。
过了不久,志愿军第173团在防御圈的西侧和南侧发起攻击,第172团同时攻击了防御圈北侧的高地。中国军队在防御阵地上打开了几个缺口并到达阵地后方。可惜的是志愿军当时并未进一步扩大战果,而后被 守卫的美国兵在反击中失利,美军趁中国各团之间联络中断堵住了缺口。 当战斗停止的时候,中国军队只得到了北部防御圈的东高地。 当时第41独立团正在和由崔斯提·普勒指挥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旅在一起,11月29日早上,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师长奥利华·史密斯命令普勒派出1支战斗队打通江东里与下碣隅里之间的道路,当时海军陆战队第1师的主力正在下碣隅里,突围部队包括莱斯戴尔皇家海军陆战队第41独立团、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旅第3营B连、美国陆军第31团及数个总部和支援单位,突围部队共有大约900名士兵和140辆车辆。
突围部队在11月29日早上9时30分开始突围,由于志愿军的坚决阻击,到下午4时30分突围美军才向目的地推进了一半的距离,在这里,志愿军伏击他们及将他们切成数个部分,他们在这个名叫“地狱火岟谷”的地方被包围、孤立及失去无线电通讯连系,在第1装甲团D连的支援下,他们在下碣隅里与海军陆战队第1师会合,史密斯命令莱斯戴尔说:“把所有力量投入突围。”莱斯戴尔回答说:“很好,我们将上演一场好戏。”他传令要冒着炮火向下碣隅里前进。
11月29日晚上,志愿军集结准备进攻,但在行动之前,集结的中国军队受陆战队第542夜间战斗机中队的空袭,美军得到了喘气的时间。
由陆战队第6侦察中队的HO3S-1直升机撤出的陆战队伤员
1950年11月27日,志愿军发起新兴里战斗,至12月1日上午,志愿军宣称27军80师歼灭美军步兵第7师第31团、第32团1个营以及1个加强炮兵营和1个坦克连,这是志愿军参加朝鲜战争初期唯一一次成建制歼灭美军1个团。美军则报导步兵第7师第31团于12月1日突围后,原编制的2500人只剩下1050人,其中385人还能战斗,编成一个临时营,31团经整补后,在次年继续战斗。
多国部队从长津湖抉突围,撤退示意图
由于下碣隅里兵力的极其短缺,史密斯命令从古土里向北派出一个特遣队打通下碣隅里南方的道路。 作为回应,一个包括第41皇家陆战突击队,第1陆战团G连和第31步兵团B连的921名士兵的特遣队组建起来。 该特遣队因其指挥官为道格拉斯·B·德赖斯代尔而被称之为“德赖斯代尔特遣队”,他也是第41突击队的指挥官。. 在11月29日下午,德赖斯代尔特遣队在志愿军第60师的连续攻击下开始从古土里向北推进。 特遣队之后的悲惨经历使这条公路赢得“地狱火山谷”的别称。 随着中国军队攻击线的拉长,特遣队开始混乱起来, 护卫队一辆被击毁的卡车后来把特遣队分割成两段。 虽然特遣队的前半部分于打开道路11月29日夜里进入下碣隅里,但后半部分被歼灭了。 尽管遭受159人负伤162人阵亡或失踪的损失,特遣队还是给下碣隅里的防御带来了300个急需的步兵。 在晚上,第41独立团的大部分士兵、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旅第3营B连和第1装甲团D连的坦克到达下碣隅里,当时1名亦叫莱斯戴尔的伤兵走入指挥部宣布:“第41独立团的任务已完成。”实际上发生了误会,大约400名突围部队士兵仍被困在地狱火岟谷,他们与主要部队失去无线电通讯连系及被中国军队包围,后在保姆上尉领导下突围成功,保姆上尉被授与勋章,是长津湖战役中11位授勋的其中1人。
由于更多来自后浦的增援在11月30日到达, 守军企图夺回东高地。尽管摧毁了一个中国连,但所有努力全都失败了。 当夜幕降临,第58师集结了剩下的1,500名士兵为夺取下碣隅里做最后一搏。 增强了的守军消灭了大部分的进攻部队,只剩下东高地周围的阵地没被控制。 当中国军队尝试从东高地推进时,他们被第31步兵团坦克连击败。美国海军陆战队首位华人军官吕超然中尉组成500名特遣队员,支援重要撤退关口,带领他们死里逃生,获颁军中最高荣誉,并破格晋升为陆战队少校,事迹已被载入美军的各种战史,最后荣誉退伍。
被包围的部队包括60名皇家海军陆战队士兵、美国陆军第31团B连的士兵、海军陆战队所属指挥部及支援单位,他们被分割为4部分,其中一部分士兵阵亡、受伤或被俘,一小部分士兵突破中国军队的封锁线及退回到江东里,在晚上,第31团第1营B连在阿尔弗雷德·安达臣中校指挥下在一处地方组成环形防线及重组部队。11月30日早上,安达臣接到命令指挥部队撤退,他指挥部队安全撤回到江东里.。
为数900人的莱斯戴尔战斗队,大约300人到达下碣隅里,300人阵亡或受伤和大约135人被俘,其余的返回到江东里,141辆车辆的其中75辆被击毁,其中一部分不能修复,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师长史密斯将军认为取得局部胜利,因为将300名士兵及1个装甲连送到下碣隅里防守。
到12月1日,志愿军第58师实际上已经被摧毁, 其残部在等待第9兵团第26军的增援。 但让宋时轮最感到失败的,就是第26军没有在陆战队员从柳潭里突围之前到达。 机场在12月1日建成通航,联合国军得以获得增援以及撤走死者和伤员。 随着柳潭里的陆战队员于12月4日完成撤离,被围的联合国军终于可以开始他们向兴南港的突围了。 经过短暂的休息,12月6日开始突围,第7陆战团作为撤退部队的前锋,第5陆战团在后面掩护。[134] 与此同时,姗姗来迟的第26军抵达下碣隅里,其 第76师和第77师替换了第58和第60师。[135] 在第7陆战团在下碣隅里南面向第76师推进时,第5陆战团接管了防御圈并从第76师手中夺回了东高地。[136][137] 为阻止突围而做的最后努力中,[136] 中国军队又恢复了惯用的夜间攻击,第76和第77师对下碣隅里防御圈进行了全面进攻。[131] 陆战队员击退了中国军队的进攻并给予了重大杀伤。[138]
同时,第7陆战团夺取了公路周围的高地,打通了下碣隅里和古土里之间的公路。但只要陆战队员一离开,第77师立即回到两侧山峰并攻击撤退队伍。[139][140] 混战在队伍中爆发,撤退进展极其缓慢。[141] 海军陆战队的夜间战斗机恢复了对中国军队的压制,[140] 战斗中大部分阻击部队被摧毁。[142] 12月7日,余下的队伍成功轻松抵达古土里,最后面的单位也在当夜到达。[143]
下碣隅里的第26军失败后,志愿军高层命令第26军和第27军追击逃跑的联合国军,第20军堵截逃跑路线。[142][144] 但由于第20军大部已经在柳潭里和下碣隅里被摧毁,在古土里与兴南之间的部队只有第58和第60师残部。[145] 绝望中,宋时轮命令这些部队在黄草岭山口筑壕据守,同时炸掉至关重要的车辙桥,希望这些地形因素和障碍能让第26军和第27军赶上撤退的联合国军。[10][145] 占据1081高地的志愿军第180团连续炸毁了原来的水泥桥和两个临时替代桥,确信其无法修复。[146][147] 作为回应, 第1陆战团第1营(英语:1st Battalion, 1st Marines)从南面攻击1081高地,并于12月9日在守军战斗到最后一人后成功占领了该高地。[148] 与此同时,第7陆战团和第31团级战斗队从北面进攻车辙桥,只遭遇到已经冻僵在散兵坑中的防御者。[149]
一个美军第3步兵师道格特遣队的巡逻队于12月9日进入黄草岭山口。
由于通向兴南的道路在黄草岭山口被截断,美国 第314军事运输机联队(英语:314th Troop Carrier Wing)的8架C-119运输机被用来伞降便携桥组件。[150][151] 便携桥包括8个独立的18尺(5.5米) 长,2,900磅(1,300千克)重的组件,每个组件使用一个48尺(15米)降落伞,每次空投一个组件。[152] 海军陆战队的工兵们和美国陆军第58工兵舟桥连在12月9日将其中的4套组件及附带的木质附件组装成一座临时桥,使联合国军得以通过。[153] 难以想象的是,志愿军第58师和第60师仍然发动伏击和突袭试图阻滞联合国军的推进,但经过几周的连续作战,这两个中国师加起来也只剩下200名士兵了。[154] 最后一支联合国军部队于12月11日离开了黄草岭山口。[155]
撤退过程中最后战斗之一是追击的志愿军第89师在水洞的一次伏击,[154] 被第3步兵师的道格特遣队轻松击退。[156] 被围联合国军部队最终于12月11日21时0分抵达兴南防御圈。[157]
C. 长津湖之战联合国军共有多少人
长津湖附近的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地区被围的美军海军陆战第一师主力,共有4个团、1个坦克营、3个炮兵营,另有美军步兵第七师一部2500余人,总兵力为1万6000人。
D. 长津湖之战联合国军共有多少人
摘要 在东线战场,我军入朝作战的是第9兵团20军,26军,27军,合共三个军,15万人。
E. 长津湖战役的战役最后阶段
美军伯格尔号驱逐舰在观察兴南港设施被爆破 1950年12月24日美国海军高速运输舰(英语:high-speed transport)USSBegor(APD-127)观察销毁兴南的港口设施。
在联合国军到达兴南(英语:Hungnam)之前,麦克阿瑟已经在12月8日命令撤走美国第10军,以增援那时已精疲力竭并快速撤向38线的美国第8集团军。[158][159] 按照他的命令,韩国第1军,韩国第1陆战团,美国第3步兵师和美国第7步兵师已经在港口周围布置了防御阵地。[160] 一些小规模的战斗发生在美国第7步兵团(英语:7th Infantry Regiment (United States)),第17步兵团(英语:17th Infantry Regiment (United States))和第65步兵团(英语:65th Infantry Regiment (United States))与追击的志愿军第27军之间,[161] 但已经被重创的第9兵团面对来自美国海军第90特遣舰队(英语:Task Force 90)的强大海上火力,根本无法靠近兴南防御圈。[159][162] 在被美国历史学家称为“美国军事史上最伟大的海上撤退行动”中,[163] 一个有193艘船只的舰队在港口组成,不仅撤走了联合国军士兵,也包括他们的重装备,还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朝鲜难民。[164] 一艘胜利轮,美国海军梅雷迪思号胜利轮(英语:SS Meredith Victory)撤走了14,000名难民。最后一个联合国军单位在12月24日14时36分离开,为防止中国和北朝鲜军队使用,港口被摧毁。[163] 志愿军第27军在12月25日上午进入兴南。[165]
在撤退中,美军或发动攻击以消除志愿军的封锁线及山头阵地或处在中国军队的猛攻之下,零度以下的气温亦增加他们的伤亡,但美军握有制空权,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及空军轰炸机每天飞行数百架次猛烈攻击包围的中国军队,在行动中超过4000名伤兵被送走及运入500名补充兵,对撤退成功作出贡献,海军陆战队及陆军士兵能消灭或阻击包围长津湖的7个中国师团,虽然付出了很大代价,海军陆战队能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及被西方传媒形容为在战败中取得道德上的胜利,当时联合国军在战略上形势非常危急,以致要决定把整个第10军撤出朝鲜,海军陆战队、第10军的其余士兵及数以千计的难民从兴南港撤走,该港在撤退完成后被彻底破坏。
估计参战的部队:第7步兵师,估计3000人;3个海军陆战旅,估计18000人;全军共有2,000人阵亡、1000人受伤及残废,海军陆战队共有836人阵亡及有12000人受伤及残废,志愿军损失估计为35000人(由于后勤与医疗的缺乏,中国士兵的死亡率较美军高上许多,同时酷寒的气候也导致其付出了较战斗伤亡更多的非战斗减员),此战役在12月11日结束,共进行了14天,中国军队共动用了10个师,6个师攻击海军陆战队及另外4个攻击在太白山脉以西的第8军团,海军陆战队共消灭了3个中国师及解救其它部队以避免被消灭。(此处统计不包含包围圈外侧接应海军陆战队第1师突围的美第3师,志愿军第9军团担任外围阻击的部队,以及配合中国军队中的北朝鲜人民军) 在朝鲜东北部之联合国军迅速的撤往兴南港以组成环形防线,于1950年12月底在这里爆发了一场激烈的防御战,总共有193艘满载人及物资的船只从这里离开,内里包括105000名士兵、98000名平民、17500辆车辆及350000吨物资被送往釜山。
当志愿军将联合国军逐出长津湖时,美军给予志愿军重大伤亡,从朝鲜撤退后,海军陆战队被重新部署在南方,在这里继续作为联合国军之一部分一直战斗至1953年7月停战为止。
美国海军认为长津湖战役是在其历史上最骄傲的时刻,海军陆战队重击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师团,令中国军队从前线撤回,不过美军第十军团(包含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和陆军第七师)几乎遭遇到过半伤亡。但被忽略的是美国陆军第31团级作战队;他们以2个加强营的兵力成功保护海军陆战队第1师的右翼,抗击中国军队2个师达4天之久,摧毁志愿军第80师有效战力,如果他们的阻击失败,中国军队的第80及81师在海军陆战队集中兵力防守前,已攻占他们在下碣隅里的基地及临时飞机跑道,他们将被包围及可能的战果已大为不同。
此战役对志愿军来说是一场大捷,虽然付出了巨大伤亡,且有美国军队突围,但志愿军成功地将联合国军驱逐出朝鲜的东北地区,所以此战役及在西线的胜利,是中国军队对西方国家军队在主要战役的第1次胜利,扭转了朝鲜战争的大局。
这场战役极大地暴露了志愿军后勤弱的特点,冻伤减员达兵团总数32.1%。在战场上甚至有部分阻击阵地中的志愿兵士兵全员冻死的事例。
中国在战役中掳获的美国陆军第31团团旗,至今还陈列在北京的军事博物馆中,以纪念这场战役。 美国第10军从东部前线撤离的时候,美国第8集团军已经在清川江战役之后从西部前线撤向38线。由于联合国军全线收缩,中共军队夺回了北朝鲜的大部,向鸭绿江的急进亦告结束。 朝鲜战争又拖延了两年半时间,直到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议。 除了北朝鲜的损失,美国第10军和韩国第1军后来报告的战斗伤亡总共为10,495人,其中4,385人来自美国海军陆战队,3,163人来自美国陆军,78人来自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2,812人来自附编于美军的韩国补充兵。 在战斗损失之外,第1陆战师还报告了寒冷天气引起的7,338人非战斗伤亡。
尽管遭受了损失,美国第10军依然保住了大部分兵力。 大约105,000名士兵,98,000名平民,17,500辆车辆,和350,000吨补给从兴南船运到釜山, 他们后来在朝鲜重新加入战争。史密斯被认为拯救了第10军免遭摧毁, 第1海军陆战师,第41英国皇家海陆突击队和陆军第31团级战斗队因在作战中的顽强表现获得美国总统部队嘉奖14名陆战队员,2名陆军士兵和1名海军飞行员获得。荣誉勋章,所有在长津服役的联合国军士兵后来荣获“长津精英”的美誉。2010年9月15日,朝鲜战争长津湖之战退伍军人纪念碑在彭德尔顿军营由美国海军陆战队指挥官詹姆斯·T·康韦将军揭幕。
在长津的胜利为中国赢得了重要军事强国的地位, 但这胜利来自巨大的代价。随着美国第十军和韩国第1军的撤离,毛的长津设想没有实现。 同时,作战和极差的后勤保障导致的严重伤亡摧毁了第20和第27军所属的8个精锐师大部。这8个师中,2个师被迫解散, 并且直到1951年3月第9兵团才恢复其常规兵力并形成有效战力。 在1951年初由于在朝鲜的中国军队有近40%缺额,中国军队在长津的重大损失最终使联合国军部队在朝鲜站稳了脚跟。 这是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宣称的惟一一次成建制地全歼美军一个团的光辉战例。可是美军葬送第31团支队存在很多特定因素,该团位置比较孤立,山高路狭,难以得到大量航空火力支援或在友邻策应下突围,第7师在美军韩国各师中战斗力最弱,第31团支队更是由多个单位临时拼凑而成,在以后的战争中志愿军再无这样集中如此之多兵力的有利条件。
2013年4月10日,美国国防部通过对2004年在朝鲜发掘出的美军遗骸进行DNA鉴定和牙齿鉴别等,最终确认其中一具遗骸为在朝鲜战争中阵亡的唐·费斯(Don Faith)中校。他是在长津湖之战中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歼灭的第31团级战斗队的实际指挥官,中国战史称他被击毙,而美方在当时认为他是失踪未推定死亡,但很快就根据证人证词推定他为阵亡尸体未寻获。根据《几句话教你解读朝鲜战争美军伤亡》,美军的军语“失踪”并不见得认为对象活着,经常是指官兵已死而未能确认遗体,家属仍按死亡抚恤。美军在62年后终将他的分类改为战死尸体已寻获(ACCOUNTED FOR) 。费斯中校曾被授予国会荣誉勋章。
1950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80师在朝鲜新兴里附近围困了美国陆军第七步兵师第31团级战斗队,该团又称“北极熊团”,官兵多参加过二战,有着丰富的战场应变能力。进驻新兴里地区之前,该团配属第32团1营、师属野战炮兵第57营以及1个重迫击炮连、1个高射机枪连,编组成团级战斗队,共3288人。
费斯中校在团长被击毙后继任指挥官,他以坦克围成环形防御圈,辅以密集的步兵火力,并召唤运输机空投下大量粮弹补给。美军用近距离支援飞机猛烈攻击志愿军阵地,破坏80师的进攻准备,还向下碣隅里美军请求支援,得到32团一个营北上支援。
30日,80师和81师对被围困的31团阵地再次发起猛烈攻击,激战整夜,最终仍未攻下。由于我军火力上与美军差距太大,甚至有一个连为攻下美军三座独立房屋阵亡至仅剩1人。
1950年12月1日,在外援无望即将面临被歼危险的情况下,指挥官费斯中校率部以10辆坦克为先导,40余架飞机作掩护,于13时开始沿公路向南突围。志愿军第27军立即展开拦阻追击作战。242团猛烈扫射突围之敌,并炸毁公路上的桥梁,将敌人拦截于1221高地前。其它各团则依托公路东侧的有利地形,从美军队形的侧面、正面和后尾实施冲击。到最后,志愿军越过山岭,冲下公路,与美军展开混战。双方士兵漫山遍野地战斗和对射,前来支援的美军飞机根本分不清敌我,只好对远处的志愿军增援部队进行遮断射击。
美国陆军31团级战斗群在这场战斗最终有1000人左右逃脱(含伤员),根据志愿军记录,费斯中校在最后的抵抗中阵亡,我军缴获了美31团团旗,逃脱的敌军已失去组织。因此我方按照国内战争中的习惯,宣称31团已被全歼。而美军则认为当时31团有一个营留在后方未参加战斗,因此31团不能算被全歼。尽管31团逃回人员作证称费斯中校于12月1日在战斗中中弹受伤,一天后死亡,但由于他的尸体未找到,美国军方数十年中然将他列为“推定死亡未寻获尸体”。
直到2004年,美国从朝鲜发掘运回一批美军尸骸,随后对这批尸骸进行了漫长的鉴别。至今,终于辨认出已经在朝鲜死亡62年的费斯中校,由此将他的分类改为“尸体已寻获”,据《五花八门的美军死法》,美军的尸体未寻获也可以讲成失踪,是指阵亡后的一种状态 一、九兵团12个师16万人参加包围战这点没有疑问,那么陆战一师和美第七师到底有多少部队被围呢,下面说明:
被围在五个地点:
1、柳潭里,这是最大的一只被围部队,为陆战5团全部,陆战7团大部,陆战炮兵11团一部,共8000人。
2、新兴里,这是美第七师的部队,两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营,共3300人(其中包括600名韩国补充兵)。
3、下碣偶里,这是陆一师部所在地,陆战1团第3营的两个连,外加师的大量直属后勤,工兵,师部等部队,一部分炮兵,坦克兵,共3000人。
4、古土里,陆战1团第2营,陆战1团第3营的1个连,英军1个连,美第七师1个营,陆战炮兵11团一部,共3000人。
5、德洞山口,陆战7团F连,200人。
总被围兵力为18000人,其中陆战一师14000人,美第七师4000人.陆战一师满编25000人,还有大约11000名后勤及海岸部队,两栖作战部队留在包围圈外的兴南港和真兴里。
二、战斗伤亡人数:
1、这里讲永久性减员,陆战一师从10月26日至11月26日的作战对象为第42军,11月26日后为9兵团,阵亡失踪900余人,伤4000,冻伤7000人,受伤人员大部分能伤愈归队,其永久性减员大约不超过3000人,新兴里的美第七师部队3200人中逃出约1600人,损失1600人,这样美军的永久性减员大约在4500人左右。
2、9兵团的永久性减员:参战兵力20军50569人,27军50501人,26军48894人,全兵团总兵力约十五万人。
这个可以从战后整编情况很容易算出,整编情况如下:
20军由4个师缩编为3个师,将89师拆编。另外补充的兵员1.5万人(其中华东军区从21军和22军抽调5300余骨干和9600名东北地区翻身农民)。损失为1个师1.2万人加补充兵员1.5万人,共损失2.7万人。
27军由4个师缩编为3个师,将94师拆编。另外补充的兵员1.48万人(补充华东军区地方部队4884人,东北地区新兵8493人,合计补充兵员高达14817人)。损失为1个师1.2万人加补充兵员1.48万人,共损失2.7万人。
26军由4个师缩编为3个师,将88师拆编,另外补充的兵员1.2万人。这里要对88师的拆编作一个特别说明,88师拆散后的人员并未象89师和94师那样全部编入军的其他师,88师师部在战役过程中遇到空袭,师长吴大林抛下师部其他人员爬入一辆美军丢弃坦克的炮塔里面,战后被揭发出来,结果88师被扣上“右倾怯战”的罪名,为整个战役失利承担责任,彭德怀甚至要将师长吴大林枪毙,后经各方说情,被解职送回国内。而88师解散后一部分被编入军的其他师,另一部分送回国内编入新组建的某空降军,师部人员调回东北编入后勤部队。
这样88师损失按一半计,0.6万人加补充兵员1.2万人,共损失1.8万人,26军参战较迟,故损失少于另外2个军。
这样9兵团合计永久性减员为2.7+2.7+1.8=7.2万人,不含伤愈归队人员,考虑到伤愈归队人员(包括轻伤和冻伤),当时9兵团总伤亡可能达10万人以上,到12月中下旬战役结束兵团实际力量已经低于5万人,损失达2/3以上。
F. 长津湖战役简介
摘要 长津湖战役是朝鲜战争中的一场战役,为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的东线部分。战役在由爱德华·阿尔蒙德指挥的美英韩军10.3万人(包括美国海军陆战一师、美国第三步兵师、第七步兵师、英国第41皇家海军陆战突击队等)和由宋时轮指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大约15万人之间展开。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由发源于黄草岭的长津江向北在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形成长津湖,最后注入鸭绿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参与朝鲜战争后,大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士兵渡过鸭绿江,在朝鲜东北部之长津湖包围美军,惨烈的战役在严寒的天气下进行,在中国志愿军的攻击下,联合国军被迫从长津湖后退到兴南港并最终撤出朝鲜。在长津湖的战役,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6日共进行了10天,对整场战争的进程有重大的影响,战役共包括4部份:防守下碣隅里,防守柳潭里,美国海军陆战队第5团及第7团从柳潭里突围撤向下碣隅里,美国陆军第31团级作战队第在长津郡东面的战事。
G. 在朝鲜长津湖战役中美国的联合国军共出动了多少人
美军包括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第3、第7步兵师,以及南朝鲜第1军团,约10万人
H. 长津湖各国出兵多少死亡多少
摘要 长津湖战役后,美军最初宣称陆战1师从第一次战役(美陆战1师10月26日在元山登陆)至12月24日,共阵亡604人,伤重死亡114人,失踪192人,伤3508人,战斗伤亡总数为4418人,另有7313名非战斗减员。这个伤亡数字当然是掩人耳目,连美国人自己都不信。另外,27军和20军的军史资料显示,27军减员1.9万,其中,战斗伤亡8339人,冻伤减员10588人。20军减员两万,其中阵亡4339人,负伤2890人,其他减员764人(失踪被俘),冻伤减员11200人(死亡62人,严重冻伤6262人)。26军无确切伤亡数字,但估计战斗伤亡约5000人,冻伤减员也在1万人左右。
I. 大水洞战役和长津湖战役有什么关系
大水洞位于朝鲜中部的昭阳江南岸、纵深30里,山高林密,地形复杂。背后是宽阔平坦的洪(川)麟(蹄)公路,是联系美韩军队的一条重要交通纽带。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功显赫有名、号称王牌军的二师三十八团的指挥部和它的炮兵阵地及预备队均设于此。
长津湖战役是朝鲜战争中的一场战役,为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的东线部分。战役在由爱德华·阿尔蒙德指挥的美英韩军10.3万人(包括美国海军陆战一师、美国第三步兵师、第七步兵师、英国第41皇家海军陆战突击队等)和由宋时轮指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大约15万人之间展开。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由发源于黄草岭的长津江向北在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形成长津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