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以牙还牙什么原因

英国以牙还牙什么原因

发布时间:2022-07-01 14:33:28

1. “英国在直布陀螺海峡扣押伊朗船只的做法是愚蠢的”,这个说法从何而来

英国这样做会激怒伊朗,所以这种做法是愚蠢的。对于伊朗来说即将面临的是美国和英国的联合夹击。在美国和英国联合把伊朗的油轮扣押以后,英国更是拒绝释放被扣押的油轮,这激怒了伊朗扬言会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来打击报复美国和英国。


英国扣押了伊朗的油轮在背后是由美国所进行主导的,是英国和美国利益一致的结果,但是伊朗为了打击报复扣押了英国的一艘游轮,这使得英国现在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所以说英国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

2. 大不列颠空战,德国为什么放弃不轰炸伦敦原则

1940年8月底,就在德军误炸伦敦的第二天,皇家空军的汉普登轰炸机大队接到命令,轰炸德国首都柏林。自开战一个多月,基本处于“静止状态”的轰炸机飞行员,各个摩拳擦掌冲向飞机,利用夜间掩护,将炸弹第一次投向了柏林。

尽管轰炸效果不佳,但还是让毫无准备的德国人大为震惊。他们纷纷咒骂戈林,这是为什么?原来,作为帝国元帅的空军司令戈林,曾信誓旦旦地向民众保证,英国的飞机不可能轰炸柏林。眼下的一幕,让他百口莫辩、狼狈不堪。



同时,英国皇家空军利用难得的机会,清理被炸得坑坑洼洼的跑道,恢复几近瘫痪的扇形雷达网,新到的飞行员和战机也补充到位。对德军的阻击不再“手忙脚乱”,信心十足地应对每一场战斗,在打击侵略者面前,更加显得得心应手。

不得不说,丘吉尔决定对柏林的轰炸,确实改变了德军的进攻方向,为最后胜利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但代价是巨大的,伦敦市民从此以防空洞为家,每天生活在恐慌之中,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古迹被毁,也诠释了战争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不连颠空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3. 二战后“冷战”局面的形成是由于

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那么何谓冷战?所谓冷战,是和热战相对而言的,指二战后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直接战争以外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的对抗争夺。二战期间苏联和美英等西方国家曾是共同抗击法西斯的盟友,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如此迅速地由盟友变为敌人,双方进行了长达40多年的冷战?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国家利益冲突
1.美国全球霸权战略
美国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了其发展的外向性。20世纪上半叶,美国摆脱了传统的孤立主义外交原则,形成更加积极的对外政策,并随着实力核裂变似的急剧增长而要求日益扩大外向空间。
二战结束时,美国经济上已集中了资本主义世界全部黄金储备的一半以上;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海、空军,垄断原子武器。实力增强,助长了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向全球扩张、夺取世界霸权的野心。美国统治集团称霸世界,从根本上说是出于两个方面的需要:其一是经济上的迫切需要,向全球扩张,开拓世界市场;其二是政治上的需要,美国认为自己的自由民主制度是最完美、最合理的制度,美国有义务把它推广向全世界。与此相反,则视共产主义为洪水猛兽,在全球抵御共产主义。
总之,强大的实力为美国称霸世界创造了条件,开拓世界市场以及在全球抵御共产主义扩张成为其称霸世界的强大推动力。称霸世界是美国国家利益之所在,其战略与苏联保障国家安全这一最根本的国家利益相冲突,使得美苏对抗不可避免。
2.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
二战末期和战后初期,苏联在东欧、中近东和远东进行了领土和势力范围的扩大,此举虽会有乘胜利之机扩张共产主义的意图,但主要还是从保障苏联自身利益考虑。根据斯大林构想,首先,战后继续保持苏、美、英三大国合作,为苏联增强国力创造一个和平、宽松的国际环境;其次,在东欧建立一条安全防御带,把昔日入侵苏联的危险走廊变成保卫苏联的安全地带;第三,对于战败的德国和日本,由盟国共同占领彻底肃清法西斯和军国主义势力,阻止其再次对苏发动战争;第四,在远东中东尽可能多的获得一些利益。在远东构筑一条防御日本侵略的安全带,在中东取得由黑海进入地中海的出海口和南下波斯湾的通道。
在近代史上,谁能在欧洲称霸,谁就能夺取世界霸权。因此,欧洲成为美国争夺和控制重点。二战末期,美英控制了西欧,苏联控制了东欧,据此,美国设想稳住西欧,把东欧从苏联手中夺回,这样双方在东欧等一系列问题上的争夺逐步激化,为了维护各自国家的利益,不可避免导致对抗,产生冷战。
二、意识形态差异
意识形态在战后国际关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美国、英国始终有着对社会主义的对立情绪,斯大林在二战胜利后发表的坚持资本主义必然引起世界战争的观点,充分说明美苏在思想观念方面水火不相容。
美苏两国在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上根本不同。美国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以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的天赋人权思想、卢梭的社会契约和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原则为立国思想原则;苏联则以马克思、列宁资产斗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作为立国的思想原则。所以,美国认为美国自由民主制度是最合理的社会制度,应把它推广到全世界;苏联则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要在全球实现共产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美国就协同英法等国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外交孤立、武装干涉。二战中由于遭到共同敌人法西斯的侵略和威胁,暂时结成联盟,但随着双方结盟基础逐渐消失,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对抗又重新浮现,苏联乘胜利之机将其制度推行到红军所到之处,在东欧建立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美英则要求在被解放国家建立”民主制度”,要求在东欧国家实行”民主选举”,或把新政府改组成追随西方的”民主政府”。由于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矛盾,双方都在抢夺地盘,并把各自社会制度推行到被解放国土。由此,使双方矛盾逐渐激化,最终走向尖锐对抗。
三、英国所起作用
毫无疑问,美苏两国是最终形成所谓冷战主要对手,不过在二战后美、英苏三国关系紧张过程中,历来拨弄欧洲大国关系是非的英国是最先发难者,而丘吉尔则是所谓冷战的始作俑者。冷战是英国均势外交策略和反共产主义的必然结果。
英国在战时无力单独对抗德国,在战后更无力对付苏联,于是就极力争取大洋彼岸--美国的力量,以共同遏制苏联。1946年初,已下野的丘吉尔在美国到处游说,发表了着名的”铁幕演说”;1947年英国政府使了个金蝉脱壳计,主动把原属于自己势力范围的希腊、土耳其交给美国,美国此时已确定了遏制苏联扩张冷战策略,于是便义不容辞地接收下来,乘机抛出”杜鲁门主义”,向苏联 “宣战”,冷战正式爆发。
这些事实表明,英国出于对自己永恒利益考虑和对红色浪潮的恐惧,决定了他必然采取一种积极的对抗性政策,但经过二战,英国已沦为二流强国,无力承担领导自由世界的重任,因而施展外交手段影响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借助美国力量抵抗苏联威胁。维护英国利益,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英国政府为了本国利益和安全导演了欧洲和世界上新的更大规模的均势抗衡,因此,英国对冷战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原子弹的作用
二战期间,美国独家掌握了威力无比的原子弹及其制造技术,处于无与匹敌的战略优势地位。如果说之前美国对苏联军事实力还有所顾忌的话,现在原子弹则为其撑腰,在日本投掷原子弹,杜鲁门也并非是完全为了对付日本,它也是从对抗苏联考虑的,企图以此来阻止苏联在远东扩张势力,抵消由于苏联参战而造成的影响,从而使美国在该地区处于支配地位。正是由于美国独家掌握了原子弹,对苏联采取强硬的对抗政策,恶化了美苏关系,加速了冷战爆发。
苏联在1949年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核垄断。发明和生产这种可怕武器原本是为了战胜对方,结果事与愿违,成为相互震慑、无法动手的制约因素。从这个角度讲,在美国垄断原子弹时,原子武器这种热战武器是制造冷战的促进剂,促使冷战爆发。在核均势出现后,也成为抑制冷战转变为热战的阻断器,是冷战之所以冷而不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个人因素
美苏两国领导人对彼此的认识,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使冷战的形式变得更加严峻。
苏联战后行为动机是确保西部安全,但美国大多数领导人并不这样认为。首先夸大意识形态危机,认为苏联是一个帝国,必然向外扩张共产主义;其次夸大沙俄历史传统对苏联影响,认为苏联必然推行沙俄扩张主义政策,把东欧看作是一个跳板,然后向西欧扩张,杜鲁门的几个对苏政策都是基于以上考虑。而苏联对西方,尤其是美国不信任,认为美国是苏联战后最大威胁。总之,美苏都分析了对方动机,都夸大了对方对自己的威胁。
美苏领导人处理外交问题的风格和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双方紧张关系。罗斯福处理外交灵活,搞个人外交,双方易达成妥协,求同存异。杜鲁门则对苏强硬,加重苏联疑心,使双方互不信任,以牙还牙,导致双方矛盾愈演愈烈,走上对抗。
回顾冷战起源,美苏国家利益根本相背、意识形态根本对立是冷战形成的客观因素,其他方面则加速了冷战爆发。冷战之所以爆发并持续了四十多年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两个因素,而应看到是多因素的产物,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4. 甘地认为,“以牙还牙”的报复原则,只能导致人类丧失理智,暴力只能孕育暴力,应

an eye for an eye will make the whole world blind. by Gandhi 本题选择D。可以用排除法选择。 在世界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准确、全面理解,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解历史的能力。我们可以从斗争性、策略性和软弱性三个方面来理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一:斗争性、革命性。从历史背景上看,由于受到英国长期的殖民压榨、剥削,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种种的压制,民族资本主义和英国殖民统治者之间,印度民族和宗主国英国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从西方殖民者踏上印度这块具有悠久文明底蕴的美丽土地起,印度人民就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领导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国大党及其领袖甘地代表着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利益,虽然印度的民族资产阶级比较弱小,但它所处的地位必然决定了这场运动的强烈的革命性和斗争性。我们在认识这场运动时应该首先看到这一点,革命性和斗争性是第一位的,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策略性、现实性。首先表现在斗争的手段是“非暴力”,面对强大的敌人,甘地提出的惟一斗争武器就是坚持真理与非暴力。用甘地的话说,真理是神,非暴力则是追求真理、即认识神的手段,甘地认为这是强者的武器。这种抽象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学说看起来令人费解,但它却包含着重要的政治内容,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因为在印度这样一个种族混杂、宗教信仰多样、种姓隔离和英国实行分而治之政策的殖民地国家,“真理是神”实际上是把印度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众神归一”,把宗教的神与现实中的理想揉和在一起,用人民大众熟悉、了解的语言和形式,唤起人们在真理的旗帜下不分种族、宗教、教派、种姓团结起来。这无疑是印度资产阶级借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吸引群众参加反英斗争的有效武器。同时因为它提倡非暴力,不仅适应了英国殖民统治下人民被剥夺了武装的权利,一直受宗教成见麻痹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被披着议会民主制外衣、富于统治经验的殖民者接受;不仅能发动群众,又能始终把群众运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而很适合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无产阶级世界革命高潮来临的时代条件下,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既希望利用群众的反帝斗争以实现自身的政治经济目标,又要防止工农运动的深入发展危及其自身利益的需要。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虽历遭挫折,却历久不绝,并最终迫使英国殖民者撤出印度,应该说,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表现在斗争提出的目标上,首先是“自治”,在以后的“非暴力”运动中逐渐提出“独立”;所谓“自治”就是在隶属于英国统治的情况下,民族资产阶级行使一些权力。这不能简单理解为它的妥协性。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了半个多世纪,殖民机构基本稳定。而且印度是大英帝国在远东的殖民中枢,殖民统治力量相当强大,要一下子实现“独立”是不现实的,更容易遭到英国殖民当局的反对。而“自治”比较现实,相对而言,它比较温和,容易被英国接受。而随着英国自身力量的衰弱、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在第二、第三次“非暴力”运动中逐渐提出了完全“独立”的口号。这种由“自治”到“独立”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三,软弱性、妥协性。当然,甘地把非暴力作为宗教信仰和不可更改的原则,明显地具有种种弊病和缺陷,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如绝对的非暴力不可能实现;贬斥一切暴力,给群众运动制定清规戒律,不准越雷池一步,必然束缚群众的积极性;如果只要发生暴力就停止运动,必然挫伤士气,丧失革命时机,延长革命过程;群众性自苦和自我牺牲,总有时间和环境的局限性;在反革命暴力的镇压下,徒手的抵抗只能足无谓的牺牲;非暴力的宗教色彩迎合了群众的蒙昧落后意识,不利于群众的真正觉醒;等等。

5. 1930年贸易战争是什么

曾有人把1930年通过并实施的《斯姆特-霍利》法案称为“20世纪美国国会所通过的最愚蠢的法案”。这个法案在经济萧条席卷全球的关键时刻大幅度提高关税,最终导致全球关税大战,让经济危机周期大大延长,就像摩根大通CEO拉蒙特所言,“大大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民族主义”,给本已动荡的国际局势又添了把随时着火的干柴。

为应对危机提出提高关税方案

一战后的美国农业表面上十分繁荣,各种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但产量提升所伴随的却是价格下跌。对农民而言,收成越来越好,收入却一如既往,这自然让农民怨气冲天。他们认为,过低的关税让外国货冲击本国农产品生产者,最终让他们吃力不讨好,因此提高农产品关税是拯救美国农业的灵丹妙药。当时,民主、共和两党为议席争得十分激烈,双方政客都刻意利用这类似是而非的话题挑起争论,并借机挖对方支持者墙脚,“提高农产品关税有助于改善农业现状”的伪命题在政治炒作下,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深信不疑。20年代中期,美国国会充斥着降低工业品关税、同时提高农产品关税的提案。
1928年,共和党人胡佛通过对农民信誓旦旦的许诺赢得民主党票仓的倒戈,最终于1929年5月成功入主白宫。此时两位主人公登场了:里德•斯姆特,犹他州共和党参议员;威利斯•霍利,威斯康星州共和党众议员。
此时经济危机已经开始,胡佛总统感到有必要敦促国会专门商讨关税问题,尽快拿出应对危机的对策。身为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主席的霍利便积极行动,花了43个白天和5个夜晚走访农场主和工商业者,搜集了厚达11000页的证词,并在此基础上拿出了一个方案。该方案建议增加845种商品(主要是农产品)关税,并减少85种商品(主要是工业品)关税。霍利的工作极其高效:胡佛总统尚未正式宣誓就职,他已经开始忙碌,等就职仪式结束,他的成果也出来了。就在胡佛正式入主白宫当月,这项提案便在霍利的大力推动下,以高票在众院闯关成功。

各派政治势力加紧游说,法案通过

众议院通过后,随后要在参议院表决,这时一幕美国政治史上的空前丑剧上演了。参议院金融委员会主席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斯姆特,在他的主持下,提案最终在1930年3月付诸表决,并以44∶42的勉强多数通过。这项法案在原本已经大幅度提高了关税的1922年关税法基础上“再接再厉”,提高了890种商品关税。原本极力推动这一法案的霍利,其初衷是不改变工业品关税,而单纯提高农业品的。对此工业州的议员、政客们惊恐不已,唯恐提税的“好处”都让农业州抢了去,于是鼓动州内财团和院外活动人士加紧游说,希望工业品的关税不但不至于下降,最好还能水涨船高。
各派人马大肆活动,令参议员手里的投票权奇货可居,他们不仅用此交换政治献金,还趁机打压政治对手,科罗拉多州共和党参议员沃特曼公开声称,只要别的州有人胆敢投票干涉科罗拉多州优势产业加税,他就照方抓药予以反击。威斯康星州议员拉弗莱特愤愤不平地称,这种行为是“赤裸裸的、无耻的政治交易”。这场闹剧的结果是,几乎所有产品的关税都得到大幅提升,一个被认为是愚蠢且可怕的法案,“斯姆特-霍利法案”只待总统批准便可生效。即使斯姆特本人也不相信农产品加税就能挽救农业的鬼话,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坦承,一战后经济发展和购买力的不平衡,才是美国农民无法迅速致富的根本原因。但在当时,政客的本能让他成为这个“蠢猪法案”的推手。

引来多方反对,贸易战打响

美国毕竟是个发达的经济体,如此有悖基本常识的法案一经披露,就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一片反对。
在弗兰克•费特尔的主持下,1028名经济学家,包括大名鼎鼎的欧文•费希尔、保罗•道格拉斯等联名上书胡佛总统,呼吁否决斯姆特-霍利法案。这些经济学家来自不同学派,平时分歧甚多,但在这个问题上意见空前统一,认为这个法案不仅是以邻为壑的不公平竞争,而且必将作茧自缚。正如费希尔所言,当时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债权国,自由贸易对美国最为有利,“如果外国因为美国的关税壁垒而卖不出东西,怎么可能有钱还美国的债?”不仅学者,许多有见识的企业家也加入到反对者行列。汽车业大亨亨利•福特将这项法案称为“经济胡闹”,花了一个晚上留在白宫,苦口婆心地劝说胡佛否决法案;前面提到的拉蒙特甚至“差不多跪下来哀求”。
然而1930年6月,被经济危机弄得晕头转向的胡佛不顾强烈反对意见,一意孤行地签署了斯姆特-霍利法案。根据这项法案,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从40%升至48%,3200种外国商品(占总数60%)的关税上涨。
提高关税固然愚蠢,但对经济方面的直接影响并不大,因为早在法案通过前的几年里,美国进口商品的数量就已经大幅度减少了。但这种明摆着以邻为壑的做法,让原本可能达成的全球关税妥协化为泡影,一场关税大战一触即发。本来,当时的“国联”曾提出一项“关税停战协议”,主张各国停止关税壁垒战,以保护国际贸易,“斯姆特-霍利法案”一出台,全球为之大噪,“关税停战”成为泡影。各国政府最初的反应是抗议,至当年9月,多达23国的抗议信已雪片般飞进白宫,而美国政府沉浸于“胜利”喜悦中,对这些抗议嗤之以鼻,不为所动。
见美国摆出满不在乎的姿态,各国开始动真格地以牙还牙。让美国人没想到的是,打响报复第一枪的,竟是素来恭顺的伙伴——邻国加拿大。其实加拿大人这一枪打得非常早,早在胡佛总统签署法案前1个月,他们已经先开火——1930年5月,加拿大通过法案,将美国输加的16大类产品关税提高30%,见此举不痛不痒,加拿大政府一面层层加码,一面乞求英联邦步调一致。英国和英联邦早就窝了一肚子气,要知道英国以贸易立国,竖起关税壁垒无异于断了英国的生路,因此它不仅积极响应加拿大的求助,动员整个英联邦跟美国打关税战,还把法国也拖下水。与此同时,被经济危机弄得社会动荡不已的德国,也加入到报复行列,关税报复措施最终导致德国进口总值下跌61%,这甚至比他们糟糕的GDP表现还糟(同期下跌了50%)。
据美国政府统计,1932年美国从欧洲进口总值仅3.9亿美元,而1929年为13.34亿美元;同期美国向欧洲出口总值为7.84亿美元,而1929年高达23.41亿美元,美国可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更要命的是此例一开,不仅触动了美国为一方、其他国家为另一方的贸易壁垒战,而且掀起一场各国竞相效尤美国的混战。据统计,1929至1934年,全球贸易总量缩水达60%以上。
今天人们普遍相信,如此弱智的法案再也不可能重现江湖。但即使在当年,这项“最蠢法案”也曾被无数人反对,却照样横空出世。正如《经济学人》杂志一篇文章中所提醒的,人们必须弄明白一件事,即如此一项只需拥有正常人健全思维者便该毫不犹豫反对的保护主义法案,如何在堂堂美国参众两院接连闯关、并最后变成法律的,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弄明白,谁也不敢保证,贸易保护主义的幽灵,不会让曾经的愚蠢重现。

6. 19世纪后期英、美两国选举制度的发展变化是什么

(一)围绕工业化目标的实现,进行国家具体政治法律制度的改革

阎照祥先生在其所着《英国政治制度史》中指出,从1688年“光荣革命”到19世纪30年代的第一次议会改革之前,英国政治制度的变化是缓慢的,轻微的。最突出的是产生于中世纪的议会选举制度不仅毫无触动,反因工业革命所引起的人口快速增长和工业布局的变化而显得更加腐败。为此,这个将近一个半世纪的落后过时的政治制度被英国后世学者称为“未经改革的制度”。1832年以后,情况不同了。议会制度经历了一次次的改革,责任内阁制迅速确立,两个旧的政党———托利党和辉格党演变为保守党和自由党,政党活动范围也由过去的以议会为主转变为面向全国,继后又建立了较为严密的全国性政治组织。随着资产阶级新型政党的出现和政党组织水平的提高,资产阶级两党制很快形成,政党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内阁成为国家行政权力的核心,而君主却沦为有名无实的政治偶像。此外,随着政治改革的扩展,世界上第一个常任文官制度在英国建立起来。其他像司法制度、地方政府等多方面的重大改革也发生在1832年议会改革之后。① 政治制度的多方面变化,使该国进入了一个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的改革时代。②

何顺果先生在其所着《美国史通论》中指出,从19世纪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改革时代”。19世纪9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在这个分水岭的那一边,主要是一个农业的国家,涣散的社会,遵循着17、18世纪承袭下来的政治、经济和道德的原则;而在“分水岭的这一边,则是一个建设都市化的工业国家,一个高度一体化的国家”。③ 1890年开始的改革,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政治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市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市政委员会和城市经理制取代过去同行的市长———市政协会体制) 、州政改革(在州的层面上实行直接选举及创制权、复议权与罢免权) 、承认妇女选举权等。经济方面的主要内容是制定反垄断法。社会方面的内容主要是缓和劳资关系、探索建立社会救济制度。

19世纪发生于英、美两国的上述改革,根源于两国工业化任务完成之后的需要。英国18世纪上半叶发生工业革命,保守主义的政治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是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特点。这一时期政治法律制度没有什么变革。而到了19世纪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巩固现代化成果、建设现代化法治的改革时代便到来了,推动这次改革的主要是工业革命诞生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美国为什么在1890年步入改革时代? 因为美国的工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由1859年的37. 2%上升到1889年的77. 5% ,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同时,美国工业产值在世界上的地位,也由1860年的第四位上升到1894年的第一位。随着工业化的完成,建设现代化法治的时代自然就接踵而来,推动这场改革的也主要是工业资产阶级。

(二)选举权从不平等向平等转变

近代英美的平等观在实践中是逐步推进的,即:先是实现某一部分人的平等,然后再扩大到一部分人,逐步外推。

虽然早在1774年美国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独立宣言》就宣称“人人生而平等”,但直到近百年后的1865年,美国国会才通过宪法第13条修正案,正式废除了奴隶制。1866年,美国国会才通过第14条修正案,规定了黑人享有公民权;未经正当的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规定了黑人人口不再以五分之三计算(但不纳税的印第安人除外) 。1869年美国国会才通过第15条宪法修正案,规定了不得因种族、肤色或曾为奴隶而剥夺其公民的投票权。

在英国,从18世纪到19世纪初,英国的议员选举制度存在三大弊端。一是议席分配不合理。选区的划分仍按中世纪的行政区划进行议席选举。二是从身份等方面规定选民资格,导致享有选举权的公民人数很少。三是贿选盛行。几乎每一个议员都是靠花钱买到的,进入议会之后又必然指望政府再花钱收买他们。而政府也靠封官晋爵,行贿收买议员,从而控制议会多数。“光荣革命”之后, 1832年改革之前的英国国家机器,史称“腐败的旧制度”。④ 直到1832年,经过工业资产阶级与贵族们的激烈较量,改革议会的法律由议会通过、国王签署。这部法律修改了选民的资格规定,使选举权从身份资格转向财产资格。选民从占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 3% ,重新分配了143个议席。但这次改革把原来的身份歧视变成了财产歧视,无产者和妇女仍无选举权。1867年英国进行第二次议会改革,通过降低财产数量限制,扩大了选民人数。在城镇,凡缴纳济贫税、又拥有住房的人才可以成为选民;寄居者只有房租达到每年10英镑,方可参加选举。在农村,具有年值5英镑的财产或租用年值12英镑地产的人才享有选举权。1884—1885年,英国进行了第三次议会改革,规定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

(三)婚姻由不自由向自由转变

法史学界公认,在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中,婚姻家庭法的现代化过程较之其它部门法最为缓慢,根深蒂固的落后观念是阻挡婚姻家庭法现代化的主要原因。

在结婚方面,英国1836年的婚姻法针对宗教过去对婚姻的约束,才规定在政府机关登记的婚姻为有效婚姻,予以保护; 1898年的婚姻法才规定结婚毋须举行宗教仪式。在离婚方面, 1857年以前,法律规定当事人只有在对方犯有通奸罪、且教会法院判决分居之后才准离婚。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尤其是妇女)提出的离婚请求是很难得到法院支持的。直到1857年,英国才通过《婚姻案件法》,松动了离婚条件,规定只要夫妻间的一方有通奸情况,无过错的一方可以申请离婚,且毋须举证该通奸已构成重婚或对另一方的虐待。真正意义上的离婚自由直到20世纪才得以实现。

在美国, 19世纪上半叶,大多数州都实行限制离婚或不利于离婚的立法离婚制度。具体程序是:先经法院审查并做出离婚判决,然后交给立法机关审议。如果获得多票赞成就可以判决离婚。到了19世纪下半叶,各州才着手废除立法离婚, 1880年立法离婚完全消失,只要法官认为离婚是合理的、适当的,就可以判决离婚。

(四)刑罚由野蛮向文明转变

刑罚种类和方式是几千年历史沿革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地位提高,可以引起人们对犯罪的认识的变化,但刑罚方式的变化却往往落后于犯罪观的变化。大概与人们“以牙还牙”报复心理的顽固有直接关系。

英国学者凯伦·法林顿在其所着《刑罚的历史》一书中指出:美国的刑罚源自英国,但酷于英国,创造了独特的、苛毒的一些惩罚方式。一是残忍的鞭刑;二是发明了一些新刑具;三是按照《圣经》描述的方法惩罚犯人。例如,让罪犯跪在一盘又碎又尖的石子上恳求宽恕。判决之前,把犯人关在不能站、不能躺的单人房里。⑤ 美国这种体罚在19世纪大部分州被废除,但在南部的几个州仍被保留。19世纪南部各州以田纳西为首,成立了专门迫害人的秘密恐怖团体“三K党”,该组织擅用美国刑法中的司法惯例———私刑来残害黑人。

在英国, 1820年才以绞刑代替了叛逆罪的肢解型,并废除了对妇女的肉刑。1867年废除了苦役流刑,代之以监禁刑,并对被放逐到海外殖民地的囚犯实行附加条件的提前释放,此为“假释”制度的肇始。1877年的《预防犯罪法》在英国创造了缓刑制度。

(五)保障工人利益的劳动法从无到有

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英美两国集中精力进行工业革命、完成工业化任务,注重充分调动资方创造财富的积极性,降低资方创造财富的成本,而不顾及劳方的利益。完成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之后,英美两国开始逐步平衡劳资双方的利益对立,缓和劳资矛盾。

1. 雇主对雇员的工伤责任制度逐步建立

在美国,面对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人身安全伤害事故,美国的立法者建立了一套鼓励资方为实现发展生产,在工伤责任制度中试行了同伴过失、自甘冒险、共同过失、近因等责任制度。这种保障资方权利、压制劳方权利的制度理所当然地受到劳动阶级的反抗。统治者感到也必须缓和劳资双方的矛盾,因而在19世纪末进行了一些立法改革。1893年国会通过了对保障州际铁路安全的改革法案,废除了自甘冒险责任制度,规定只要被告没有履行法定的安全义务,就被认为存在“法定过失”,应该承担责任。19世纪50年代,佐治亚州规定只要铁路工人自己无过错,如果因同伴过错受损的,有权向雇主要求赔偿。

英国的劳工法为雇主对雇员免除侵权责任规定了比较过失、自愿承担、工友过失等三条基本理由。这一被称为“魔鬼三部曲”式的三大免责理由,使工伤事故中的受害人得不到应有的补偿,激化了劳资矛盾。直到19世纪末,迫于压力,英国议会才将严格责任原则导入工伤事故处理中。1897年议会制定的工伤赔偿法将原来仅适用于采矿、建筑和铁路运输等部门的严格责任原则扩大到一切工业生产部门。

2. 工人结社权和罢工权逐步确立

在英国, 1799年,英王颁布《禁止结社法》,取缔包括工会在内的一切工人组织。1824年该法被废除,工人获得了结社和罢工的权利。但1825年又出现反复,制定了一个新法律,只承认纯粹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工人联合是合法的,一切试图干涉资方生产经营与劳动雇佣的行为皆是“限制营业”的犯罪行为,将受到监禁处罚。1871年制定了工会法,废除了所谓“限制营业”的规定,使工会在民事和刑事上合法化。但同时制定的《刑法修正案》却认定胁迫他人、阻止他人工作、设立罢工纠察线等行为是违法,可以按照刑法处置。这使工会的罢工行动事实上不可能进行。到了1875年制定的《密谋与财产保护法》才废除了《刑法修正案》,规定罢工中的纠察行为合法。

美国的情况还不如英国。1890年联邦制定了反垄断的《谢尔曼法》在适用过程中,法院声称工会也属垄断性联合组织,并用这个法律大肆破坏工会组织和迫害工会会员,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年。

3. 限制使用童工和限制劳动时间的立法逐步推进

18世纪末期,英国工人的劳动时间长达16 - 18小时。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规定纺织厂18岁以下的学徒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并禁止学徒在晚9时至次日5时之间上夜班。这部法律只适用于棉纺织厂和毛纺织厂。1819年修改后的工厂法,增加了禁止雇佣9岁以下童工的规定。1833年修改后的工厂法,将童工工作时间由12小时减少到9小时。1844年修改后的工厂法,将女工的工作时间也改为9小时。⑥

美国保护劳动者利益的立法比起英国是落后的。直到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劳动关系还主要靠合同法而不是专门的劳动法来调整。资本家凭借资本实力,制定出苛刻的劳动合同,而工人们则处于“或者”按条件订立合同,或者“滚蛋”的境地。限制劳动时间和使用童工的全国性立法迟迟没有出现,只是少数州制定了限制童工工作时间的法律。如马萨诸塞州于1842年通过了第一个童工法,规定制造业12岁以下童工每日只准工作10小时。其它如康涅狄格、宾夕法尼亚、俄亥俄等州也先后制定了类似的法律,但这些州的立法都被法院裁定为违反州宪法而归于无效。直到1868年才出现了第一部联邦劳动法,对于联邦雇员(政府印刷厂工人、邮政工作人员、海军造船厂工人)作了限制工时的规定。⑦ 美国工人阶级经历流血牺牲而强烈要求的8小时工作制在19世纪并未实现。

4. 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立法从无到有

19世纪上半叶,英国政府和资本家不重视工人的劳动卫生安全,导致工人健康受到了粉尘、噪音、废气的严重损害,肺结核等职业病率很高。直到1864年,英国在工厂法中才增加了几条劳动防护措施,如要求“粉刷墙壁”,注意保持空气通畅,防范井下瓦斯,纺织行业每个工厂应平均有500立方米以上的工作空间。

美国19世纪没有全国性的劳动安全卫生法律。1888年,马萨诸塞州规定了伤亡事故报告制度,随后俄亥俄州和密苏里州也颁布了类似的法律。

5.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逐步建立

英国1849年在曼彻斯特曾进行调解和仲裁的试点工作,但因资方的反对,试点没有成功。直到1896年才制定了《调解法》,规定了政府在处理劳动争议方面的权力。美国也是到了19世纪末才制定了两部处理劳动争议的联邦法律。1888年的法律规定了自愿仲裁,强调调查和公布裁决三个程序,但实施了十年并无大的成效。因此, 1898年又制定了《厄尔德曼法案》,规定了联邦政府机构、劳工委员会、仲裁委员会和法院在处理劳动争议事件方面的权力、程序等。

(六)义务教育制度逐步建立

随着工业化任务的完成,英美两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同时工业化也提出了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的要求,因此,两国政府开始注意关心教育事业了。英国政府过问教育事业,在时间上要早于一般欧美国家。1833年政府开始补助教育活动, 1839年在枢密院成立了审发补助金和考虑教育事务的教育委员会。就在这时,教育补助金的发放也不由政府办理,而是交由基督教知识促进会和英国国教会办理。而这些机构只照顾规模大而条件好的大城市学校,设在城镇而经费困难的小学校则被摈除在外,造成不等的待遇和不平衡的发展。直到19世纪60年代末,仍有近一半的适龄儿童不能上学。1870年英国颁布《初等教育法》,规定由地方政府建立学校董事会,负责筹建并管理公立学校。公立学校的经费由国家、地方政府和家长分担,各地可根据情况规定5至13岁的儿童必须上学。19世纪中期,英国女子可以就读初等学校,而中等、高等学校的大门不向她们开启,直到19世纪末才有所改变。

在美国,小学义务教育制度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在各州逐渐确立。南北战争之前,美国只有马萨诸塞(1852年)和纽约(1853年)这两个州颁布了义务就学法。从1865年到1918年,各州才先后制定了义务就学法。

7. 相距遥远的伊朗与英国为啥有仇

从地理位置上看,伊朗与英国相距甚远,直线距离也要在5000公里以上。那么,这两个根本就不搭界的国家是怎么结下的仇?而且给人的感觉它们之间的仇恨是乎不亚于美国。

此后伊朗和英国几乎再无往来。但1979年伊朗巴列维王室被推翻,并与美国断交后,伊朗成为了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众矢之的。所以,在很多国际问题上,英国对伊朗品头品足、说三道四,大国情结溢于言表,对此,伊朗当然十分愤怒,新仇老恨涌上心头,所以常常是以牙还牙,使两国事端不断。

8. 英伦对决看不懂故事情节解析 到底讲的是什么剧情

《英伦对决》剧情简介:

关玉明(成龙饰)年轻时打过越战,当过特种兵。但如今,他敛尽锋芒,在英国伦敦唐人街开了一家小餐馆,与女儿(梁佩诗饰)相依为命。在一次恐怖袭击中,女儿不幸遇难。英国有关部门的不作为更使他悲愤莫名,这时,关键人物莱姆·汉尼斯(皮尔斯·布鲁斯南饰)出现在他的视野之中。

曾经在战争中出生入死的经验,让关玉明敏锐地察觉,汉尼斯手中一定有此次恐怖袭击的资料。于是,关玉明几次登门请求汉尼斯为自己提供线索,但遭到汉尼斯的拒绝。万念俱灰的关玉明决定用自己的方式为女儿报仇雪恨。

为此,他拒绝了爱人林宝怡(刘涛饰)的挽留,独自踏上向恐怖组织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复仇之路。但他并不知道的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大阴谋正在他面前徐徐展开。

《英伦对决》根据史蒂芬·莱瑟1992年出版的小说《中国人》改编,讲述了生活在英国的越南华裔关玉明的女儿在恐怖袭击中不幸遇难,为了给女儿讨回公道,独自踏上向恐怖组织复仇之路的故事。

(8)英国以牙还牙什么原因扩展阅读:

影片评价(澎湃新闻网评,2017-10-03)

《英伦对决》在类型片的界定上,是单打独斗式的个人英雄动作片,紧密地结合了权谋诡谲的政治惊悚片。影片将两条线分别交由成龙与皮尔斯·布鲁斯南完成,试图实现小角色与大人物的双雄对峙,毕竟还是有些勉强,让影片在相当部分的段落接近于两部独立影片的剪贴拼凑。

剧情虽然与普通人相距遥远,着眼点仍然是时下纷争复杂的国际局势里,小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中外观众走进影院,固然是想为生活寻找消遣;而有严肃创作态度的导演,即使是拍商业作品,也还是会意图在商业性中植入对世事和人性的烛照。《英伦对决》较好地兼顾到了两个方面。

9. 以牙还牙法是什么

假如嘲笑者是蓄意挑衅,拿人的生理缺陷寻开心,污辱人格,这时被嘲笑者不必客气,应以嘲对嘲,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有强烈刺激性的语言给他们以教训,使对方“哑吧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比如:俄国寓言作家克雷洛夫,皮肤生得较黑,偏偏又喜欢穿黑衣服。一天他遇到两个穿得花里胡哨的公子哥儿,有一个见到了克雷洛夫,就对他的同伴说:“看啊,飘来了一朵乌云!”克雷泊夫应声答道:“怪不得青蛙高兴得叫了。”在这里,作家如法炮制,接过石头打人,教训了对方。

再如,英国作家萧伯纳长得很瘦很高。一次宴会上,一个脑满肠肥的资本家讥笑他说:“啊,萧伯纳先生,一见到您,我就知道世界上现在正闹饥荒。”萧伯纳立刻答道:“嗯,先生,我见到您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闹饥荒的原因。”萧伯纳的回击不但及时,而且有力,恰到好处地把窘迫还给了对方。对于他人有意侮辱人格的嘲笑如此进行自卫还击,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可以收到一招制胜的效果。

阅读全文

与英国以牙还牙什么原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土皇帝娶了多少人 浏览:699
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是哪个中国 浏览:613
印度鞋厂什么时候生产 浏览:167
印度军事部队有多少人 浏览:644
印度之夏有多少季 浏览:56
中国为什么对印尼海啸捐款 浏览:870
印度到底是什么疫情 浏览:793
中国空军哪个军区多 浏览:238
英国的奥运会在哪里举办 浏览:529
法国意大利足球哪个牌子好 浏览:101
韩国为什么找印尼合作五代机 浏览:835
中国移动网络网关如何激活 浏览:769
去印尼路费多少钱 浏览:422
越南话瓦瓮是什么意思 浏览:681
晋城中国青年城怎么样 浏览:419
中国汽车销量如何统计 浏览:116
印度有哪些品牌口碑好 浏览:800
旅游去哪里德国法国意大利 浏览:889
越南轻轨什么时候修建 浏览:376
印尼做什么生意好赚钱 浏览: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