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线粒体是多久发现的
线粒体的研究是从19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
1857年,瑞士解剖学家及生理学家阿尔伯特·冯·科立克在肌肉细胞中发现了颗粒状结构。另外的一些科学家在其他细胞中也发现了同样的结构,证实了科立克的发现。德国病理学家及组织学家理乍得·阿尔特曼将这些颗粒命名为“原生粒”(bioblast)并于1886年发明了一种鉴别这些颗粒的染色法。阿尔特曼猜测这些颗粒可能是共生于细胞内的独立生活的细菌。
1898年,德国科学家卡尔·本达因这些结构时而呈线状时而呈颗粒状,所以用希腊语中“线”和“颗粒”对应的两个词——“mitos”和“chondros”——组成“mitochondrion”来为这种结构命名,这个名称被沿用至今。一年后,美国化学家莱昂诺尔·米歇利斯开发出用具有还原性的健那绿染液为线粒体染色的方法,并推断线粒体参与某些氧化反应。这一方法于1900年公布,并由美国细胞学家埃德蒙·文森特·考德里推广。德国生物化学家奥托·海因里希·沃伯格成功完成线粒体的粗提取且分离得到一些催化与氧有关的反应的呼吸酶,并提出这些酶能被氰化物(如氢氰酸)抑制的猜想。
英国生物学家大卫·基林在1923年至1933年这十年间对线粒体内的氧化还原链(redox chain)的物质基础进行探索,辨别出反应中的电子载体——细胞色素。
沃伯格于1931年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及作用方式”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请采纳 给好评哦 祝福你取得好成绩
‘贰’ 请问1931年德国的生物化学家Otto Warburg博士于发现了癌症的致病原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请问具体内容是
他提出的瓦氏效应(Warburg effect),指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Otto Heinrich Warburg)所提出的理论,认为癌细胞的生长速度远大于正常细胞的原因来自于能量的来源差别。癌细胞会偏向使用糖解作用取代一般正常细胞的有氧循环,所以癌细胞使用线粒体的方式与正常细胞就会有所不同。而癌细胞主要使用糖解作用取代有氧循环的现象,就称作瓦氏效应*[1]。这样的现象也引起研究者的好奇,是否能借由导引细胞恢复正常有氧循环,切断癌细胞的能量供应来阻止癌细胞生长[2],所以线粒体以及调控有氧循环与糖解作用间的过程也一直是癌症研究的重要问题[3]。
‘叁’ B选项,癌细胞不是没有线粒体吗为什么这是对的
癌细胞是细胞,不是病毒。癌细胞是将要凋亡的一种细胞。
‘肆’ 为什么肿瘤细胞线粒体数量增多呢
肿瘤细胞的增殖速度非常快,旺盛的细胞分裂要消耗很多的能量,这就需要众多的线粒体供能,所以肿瘤细胞线粒体数量会增多。
‘伍’ 线粒体与癌症的关系图,有没有专业人士解释一下这个图
简而言之,cancer cell 表达某些蛋白(左上图),normal cell 不表达,加入针对这种蛋白的抑制剂使得这种蛋白产生孔道(寡聚or构型改变),cytc释放细胞凋亡,正常细胞无此蛋白所以抑制剂对其无影响
‘陆’ 为什么肿瘤细胞中线粒体数量减少
肿瘤组织的线粒体数量减少不能一概而论,在实体上皮性癌,分布在癌的外周边组织,血流丰富,癌细胞细胞能量代谢旺盛,线粒体数量是增加的,耗氧量增加。而在癌中心部分,血流少,细胞以糖酵解产生能量,并会出现癌细胞坏死。
这种状况有点如现代大城市:城中部分交通堵塞,而周边部分兴旺发达。可以说,现代城市建设就如肿瘤。
‘柒’ 什么是线粒体
线粒体(mitochondrion)是一种存在于大多数细胞中的由两层膜包被的细胞器,是细胞中制造能量的结构,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被称为"power house"。 其直径在0.5到1.0微米左右。 除了溶组织内阿米巴、篮氏贾第鞭毛虫以及几种微孢子虫外,大多数真核细胞或多或少都拥有线粒体,但它们各自拥有的线粒体在大小、数量及外观等方面上都有所不同。 线粒体拥有自身的遗传物质和遗传体系,但其基因组大小有限,是一种半自主细胞器。除了为细胞供能外,线粒体还参与诸如细胞分化、细胞信息传递和细胞凋亡等过程,并拥有调控细胞生长和细胞周期的能力。
形态特征
大小
线粒体是一些大小不一的球状、棒状或细丝状颗粒,一般为0.5-1.0μm,长1-2μm,在光学显微镜下,需用特殊的染色,才能加以辨别。在动物细胞中,线粒体大小受细胞代谢水平限制。不同组织在不同条件下可能产生体积异常膨大的线粒体,称为“巨线粒体”(megamitochondria):胰脏外分泌细胞中可长达10-20μm;神经元胞体中的线粒体尺寸差异很大,有的也可能长达10μm;人类成纤维细胞的线粒体则更长,可达40μm。有研究表明在低氧气分压的环境中,某些如烟草的植物的线粒体能可逆地变为巨线粒体,长度可达80μm,并形成网络。
形状
线粒体一般呈短棒状或圆球状,但因生物种类和生理状态而异,还可呈环状、线状、哑铃状、分杈状、扁盘状或其它形状。成型蛋白(shape-forming protein)介导线粒体以不同方式与周围的细胞骨架接触或在线粒体的两层膜间形成不同的连接可能是线粒体在不同细胞中呈现出不同形态的原因。
数量
不同生物的不同组织中线粒体数量的差异是巨大的。有许多细胞拥有多达数千个的线粒体(如肝脏细胞中有1000-2000个线粒体),而一些细胞则只有一个线粒体(如酵母菌细胞的大型分支线粒体)。大多数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不具有线粒体。一般来说,细胞中线粒体数量取决于该细胞的代谢水平,代谢活动越旺盛的细胞线粒体越多。
分布
线粒体分布方向与微管一致,通常分布在细胞功能旺盛的区域:如在肾脏细胞中靠近微血管,呈平行或栅状排列;在肠表皮细胞中呈两极分布,集中在顶端和基部;在精子中分布在鞭毛中区。在卵母细胞体外培养中,随着细胞逐渐成熟,线粒体会由在细胞周边分布发展成均匀分布。线粒体在细胞质中能以微管为导轨、由马达蛋白提供动力向功能旺盛的区域迁移。
组成
线粒体的化学组分主要包括水、蛋白质和脂质,此外还含有少量的辅酶等小分子及核酸。蛋白质占线粒体干重的65-70%。线粒体中的蛋白质既有可溶的也有不溶的。可溶的蛋白质主要是位于线粒体基质的酶和膜的外周蛋白;不溶的蛋白质构成膜的本体,其中一部分是镶嵌蛋白,也有一些是酶。线粒体中脂类主要分布在两层膜中,占干重的20-30%。在线粒体中的磷脂占总脂质的3/4以上。同种生物不同组织线粒体膜中磷脂的量相对稳定。含丰富的心磷脂和较少的胆固醇是线粒体在组成上与细胞其他膜结构的明显差别。
‘捌’ 为什么癌细胞内含有大量的核糖体,线粒体,生命活动旺盛呢 求解啊,求解啊~
癌细胞是无限分裂的,无限分裂的细胞需要更多的蛋白质合成量,而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线粒体为分裂复制提供能量,因此癌细胞具有丰富的核糖体和线粒体。 大量的物质合成和分裂也就是一种生命活动旺盛的表现。
‘玖’ 线粒体癌是什么
线粒体是细胞内的一种细胞器,内有DNA,不过不会癌变,只会突变,因为没有原癌基因
癌变是需要原癌基因的,在细胞核里,只有达到一定的情况才会癌变,一般不会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