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世界上最大的鼎 是什么鼎
位于四川广安思源广场的“实事求是”青铜宝鼎,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鼎。该鼎总高10米,重约41.8吨,正面铸有鼎名“实事求是”,背面铸有“解放思想”字样。该宝鼎是由四川省宜宾市委、市政府及宜宾五浪液集团公司为纪念小平诞辰一百周年而捐造的。
⑵ 世界上最大的鼎是什么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鼎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⑶ 古代的鼎是什么样子的
三足鼎立,应该最少是有三条腿,然后上面加上一些有祭祀或者其他意义的花纹的,做饭用的鼎上据说是刻的饕餮,根据不同的意义刻画不同的花纹。
⑷ 关于"鼎"的资料
鼎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是宫廷瑰宝,是政权、财富、贵族的代言物,是青铜时代的精神所在,人们用它敬以香火,以乘先人之灵气,富其生活,牢其基业,昌其事业,旺其家族。
克 鼎:大克鼎是西周晚期的饪食器,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是西周晚期着名的青铜器。与此鼎同出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镈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由于窃曲纹如同浪峰波谷环绕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纹。
如果说大克鼎的形制和纹饰显示出庄严厚重,给人以威严与权力的联想,那么铸于鼎腹内壁上的长篇铭文则蕴涵着丰富的史料价值。铭文共28行290字,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克对祖父师华父的颂扬与怀念,赞美他有谦虚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辅协王室,仁爱万民,管理国家。英明的周天子铭记着师华父的伟绩,提拔他的孙子克担任王室的重要职务膳夫,负责传达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册命辞,周天子重申对克官职的任命,还赏赐给克许多礼服、田地、男女奴隶、下层官吏和乐队,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赏赐,乃铸造大鼎歌颂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此鼎系周孝王时期铸器,历见着录,流传有绪,是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珍贵资料。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着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成语:
拔山扛鼎 拔山举鼎 尝鼎一脔 春秋鼎盛 重裀列鼎
鼎成龙去 鼎成龙升 鼎铛有耳 鼎铛玉石 鼎鼎大名
鼎鼎有名 鼎分三足 鼎镬刀锯 鼎湖龙去 鼎镬如饴
刀锯鼎镬 大名鼎鼎 鼎鼐调和 鼎折覆𫗧 鼎食鸣钟
鼎食鸣锺 鼎折𫗧覆 鼎食钟鸣 鼎新革故 鼎玉龟符
鼎鱼幕燕 鼎足而居 鼎足而立 鼎足而三 鼎足三分
鼎足之势 负衡据鼎 扛鼎拔山 瓜分鼎峙 革故鼎新
革旧鼎新 海内鼎沸 举鼎拔山 九鼎不足为重 九鼎大吕
举鼎绝膑 禁鼎一脔 九鼎一丝 击钟陈鼎 击钟鼎食
扛鼎抃牛 匡鼎解颐 列鼎而食 力能扛鼎 龙去鼎湖
幕燕鼎鱼 鸣钟列鼎 鸣钟食鼎 牛鼎烹鸡 群情鼎沸
人声鼎沸 染指于鼎 三分鼎立 三分鼎足 笙歌鼎沸
四海鼎沸 三牲五鼎 商彝夏鼎 商彝周鼎 三足鼎立
调和鼎鼐 问鼎轻重 五鼎万钟 问鼎中原 夏鼎商彝
彝鼎圭璋 鱼游沸鼎 一言九鼎 一代鼎臣 言重九鼎
折鼎覆𫗧 钟鼎人家 钟鼎山林 钟鼎之家 钟鸣鼎列
钟鸣鼎食 钟鸣鼎重
⑸ 关于鼎,请告诉我比较有名气的鼎的名字和背景
九鼎。
夏代的青铜铸造业,已相当发达。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熔点低,便于铸造冶炼。夏代的炼铜业。古文献中亦有记载。
《越绝书》卷十一日:“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关于铸造九鼎,《墨子·耕柱》曰:“昔日夏后开(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三国指夏、商、周。《左传》宣公三年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即言此事。据考古材料证明,当时的奴隶在铸造象九鼎这样的大型器件时,一般是首先用质细的泥土制成器范,再用木炭作燃料,用铜制的坩锅冶炼铜,锡矿块,最后将铜锡溶液注入范中,就成为青铜器。
但《左传》中谈到九鼎铸造的情况是这样的:夏朝初年,大禹划天下为九州,州设州牧。后夏启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
事先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着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
九鼎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国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显示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是顺应“天命”的。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此,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定鼎”,成为全国政权建立的代名词了。
(5)英国鼎是什么样的扩展阅读:
变迁
商汤逐走夏桀后,将九鼎迁至其都。盘庚定都于殷后,九鼎迁移至此。周武王灭商后,曾公开展示九鼎。周成王即位后,周公旦营造雒邑,将九鼎迁至该城,依武王之愿定鼎雒邑,并请成王亲自主持祭礼,将九鼎安放在太庙之中。
东周开始后,周朝王室衰落,各诸侯开始觊觎王权。周定王时,楚庄王首次“问鼎之轻重”,被周大夫王孙满驳回。后楚灵王一度也动心问鼎,因国内发生叛乱,未果。
秦惠王时,张仪制定策略,希望能夺得九鼎以号令诸侯,楚顷襄王与齐王亦希望争夺宝鼎。周赧王周旋两国以及魏国、韩国之间,使其相互制约,保九鼎不失。
⑹ 鼎的种类
这个先按时代来分,商代的圆鼎,主要是立耳锥足鼎,还有一种有“裆”的鬲式鼎,另外就是方鼎,四条柱形足,立耳
有时候柱足上有扉棱,到了西周时期,方鼎基本跟商代的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出现了一些新样式,比如说带盖附耳方鼎
方鼎在西周早期偏晚就消失了,圆鼎从立耳锥足鼎发展为立耳柱足鼎,之后又是立耳蹄足鼎,然后又出现了附耳蹄足鼎
到了春秋以后,附耳蹄足鼎成了主流,秦国继续沿用立耳蹄足鼎,楚国有特殊的立耳蹄足鼎——升鼎,这种鼎造型特殊美观,以王子午鼎为代表,同时,鼎出现多功能的变化趋势,比如带流鼎,就是附耳蹄足鼎加上一个流,再从用途上说,鼎兼作礼器,葬器,实用饪食器,作为礼器的鼎,在西周时代形成了一套鼎簋搭配的礼仪制度---列鼎制度,这种列鼎既作礼器,又是实用器,一般来说是天子九鼎八簋,之下诸侯,大夫,士的鼎簋搭配数量都是以2个一级的标准递减,但是列鼎中还有“陪鼎”,就是不算在列鼎数里面的,这类鼎就比较大,应该是专门制造的,作为葬器的鼎,样式合同时期的实用器相类,差别在于工艺的精粗程度上,一般来说,用作葬器的鼎加工往往比较粗糙,另外,到了战国时代以后,随着金银细工的发展,青铜和金银等贵金属结合的工艺在鼎的制作上也得到了体现,出现了很多专供赏玩的错金银鼎,鎏金鼎,这类鼎往往体积非常小
⑺ 鼎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在青铜器中,四足或三足两耳的鼎是最多见的,其造型也有多样。如商鼎特别庄严、典重,具有一种端庄稳重、屹立不拔的气质,犹如一件坚实的雕像。
西周春秋以后,形制渐异,地方特色显着,如安徽发现的春秋时期的楚国鼎,只从形象上就能看出当时楚国国力强大,具有雄视一世的气魄。
以之与造型圆熟的战国鼎作一比较,更令人觉得它们虽属一件实用器物,但似乎又是赋有性格内容的人像雕塑作品。
⑻ 鼎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是什么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
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鼎被赋予神圣的色彩,起源于禹铸九鼎的传说。
(8)英国鼎是什么样的扩展阅读
鼎的传说和作用
黄帝打败炎帝后裔虽尤,便铸一鼎来纪念那惊魂动魄的战争。铸鼎过程中得老虎、豹子、飞禽及四方鬼神、奇禽怪兽守护。所以,此鼎并非凡鼎。
另黄帝铸造天地人三鼎,而夏禹铸九鼎代表九州来作镇国之宝。所以,鼎可作为改运的辅助品。若写字楼放之,能够增强权利,令部下乖乖听话,言计听从。
因此鼎也是镇宅之宝。
⑼ 鼎是怎样做成的,用的是什么材料
古代的鼎通常是用青铜浇铸制作。
鼎是古代的一种青铜器,一般造型是三足、两耳,最开始时候是古代人用来烹调食物的器具,随着时代的发展,鼎逐渐发展为了各国建国、忌神的礼器,成为国家政权中君主、大臣等权力象征。
鼎是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是古代中国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铸铜鼎制作流程
1、首先制作鼎的泥塑
2、制作铸铜鼎石膏模具,将水和石膏包裹住泥塑表面。
3、制作铸铜鼎的树脂原型
4、修整树脂胚体,对胚体表面进行最后的打磨和文理效果的处理及调整;
5、将修整好的树脂胚体再次制作成矽胶模具;
6、制作石蜡原型
7、石蜡原型修整
8、陶壳的制作
9、铸造
10、产品铸件修整及处理
11、表面效果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