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从清政府外派留学生到如今的英国小留学生,留学为了什么
中国的第一个留学生是清朝时期的容闳(hóng),广东香山人,是孙中山的同乡,生于1828年,比孙中山大38岁,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也是近代大力推进留学事业的人,被称为留学生之父。
容闳能够留学国外纯属机缘巧合,因为七岁时随父亲到澳门,便开始在澳门读书,香港割让给英国后,容闳随之来到香港念书,之后随勃朗校长夫妇到美国留学,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考入耶鲁学院,2年后加入美国国籍。
英国小留学生
对于那1.5万英国小留学生,他们的家长呼吁中国政府包机接他们回来,从理论上说,也没有错,因为他们目前是中国国籍,还没有加入英国国籍,但是你们对国家提这么多的要求,最基本的道理是不是应该爱国,是不是应该报答自己的祖国,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从大国情怀来看,无时无刻不上演着农夫与蛇的故事。
国家包机接这些孩子可以,所有孩子家长得负担一切费用,同时国家应该把所有这些孩子和家长的档案归入,最重要的就是从法律层面立法禁止所有少年在国外接受义务教育,大学可以出国留学,高中以下必须在国内学,既然离开这个国家是你们的选择,那么国家也有权选择拒绝。
那么留学为了什么?
很明显,百年之年那句话,仍然适用: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我们的短处,华夏民族是一个勤劳、善于学习、能吃苦、始终奋斗的民族,五千年历史只有二三百时间不能领先世界,我们迟早会再次回到世界之颠。
② 去英国留学学什么好
一、会计专业:外资企业、跨国公司的香饽饽
作为英国留学热门专业之一的会计专业,一直以来受到广大学生的热捧。近几年,会计就业形势大好。据报道,英国会计专业应届大学毕业生平均年薪可达4.5万美元。在国内,财会专业的“海归”也具有较大的就业优势,尤其是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更倾向于选择有海外留学背景或持有国际执业资格证书的人才。需要提醒的是,拥有会计学硕士以上学历,且具备专业资质的人才更吃香。因此,留英时应尽量选择职业型会计课程,既拿到学位证书,又赢取专业资质。
二、传媒专业:国际传媒行业人物的摇篮
去英国留学,可以考虑传媒专业。英国院校的大众传媒专业实力强劲,而且专业方向涉及数字电视、多媒体、广告学等新兴传媒领域。在英国众多排名领先世界的专业领域中,传媒学是在英国实力强劲、特色鲜明的一个专业。众多名校使英国成为培养国际传媒行业人物的摇篮,而众多强大行业的背景支持,使传媒专业成为英国本土前途最光明的专业之一,譬如令世界传媒领域仰视的BBC。传媒专业可为新闻方向、媒体和传播方向、电视与电影方向,学成之后,可以从事国内国外的新闻媒体,影视媒体相关领域的工作,而2012年伦敦奥运无疑成全了学生实习、工作的要求,英国的传媒硕士及博士,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非常抢手的人才。
三、会展管理专业:后世博效应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带动了一批新职业的崛起,其中就包括会展管理专业。我国会展业虽然起步晚,但正以惊人的态势发展,已经跃居亚洲地区最强劲的会展大国。而据商务部秩序处的官员介绍,中国展览业人才急缺,会展高级人才已经成为会展企业争抢的对象。目前95%的从业者都是“半路出家”,专业素质不够。受过系统的专业高等教育和拥有实践经验是成为高级会展人才的必要条件。北京、上海、大连等城市已明确将会展业纳入重点扶持的都市型产业,会展经济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据调查,熟悉国际展览运作的专业人士年薪可达二三十万元。
③ 解放前留学方面有什么政策
中国最旱派出留欧学生,是出于加强海防和举办洋务、创办近代海军的需要,人数较少。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往欧洲派遣留学生。此外,尚有零星自费出洋往欧洲留学的。光绪元年(1875年)伍庭芳由香港往英国留学,在林肯法律学院学习法律,不久即获英国大律师资格,深受英人注目。清末,新政宣布废科举、设学校、奖励留学,并推行官费留学政策。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内的教育和出国留学都有发展,教育救国、科教救国也发展成为社会思潮。清末陆续创办的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等教会学校,规模扩大,学科也更齐全。始于清末勤工俭学的方式这时更为发展。上海还成立了留英同学会、法华教育会上海分会和上海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科等机构。后来法、英、日、比、意、荷等国迫于形势,在民国11~14年(1922~1925年)间相继同意将庚子赔款余额退还中国作为文教事业等之用。出洋留学逐成高潮。大规模的留学欧洲开始于20世纪之初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30年代,留欧学生以留德居多。自40年代以后留欧学生逐渐减少。留欧学生中较多从事艺术、科学和哲学等
④ 历史上有中国人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吗
有。
1、萨镇冰:
萨镇冰 (闽东语拼音:s'ak d'heing bing;1859—1952年),字鼎铭。祖籍山西代县,出身于福建福州,着名的色目人萨氏家族。中国近代着名的海军将领。萨镇冰先后担任过清朝的海军统制(总司令)、民国海军总长等重要军职,还曾代理过国务总理。
早年进马尾船政学堂,学习驾驶。光绪三年(1877年)受派赴英国学习海军。
2、叶祖珪:
叶祖珪(1852-1905年),字桐侯,清末着名海军将领。福建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第一批留学英国。
归国后,历任“镇边”、“靖远”"管带",参加1894年之中日甲午海战,所领之“靖远”舰在甲午海战中一度作为旗舰指挥舰队。北洋水师覆灭后被革职。
1899年撤销革职处分,加提督衔,授北洋水军统领、浙江温州镇总兵、广东水师提督。1904年奉旨总理南北洋海军兼广东水师提督,首次统一清朝南北海军。
3、刘步蟾:
刘步蟾(1852(清朝咸丰二年)-1895) ,字子香,汉族,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市)。清末海军将领、北洋水师右翼总兵。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
1875年被送往英国学习枪炮、水雷等技。回国后,由李鸿章推荐,升游击,会办北洋草房,协助制定海军军制、营规。1882年赴德国购领船舰,任北洋水师右翼总兵。
1894年中日战起,黄海战役中丁汝昌受伤,他代为督战指挥,鏖战三时许,多次击中敌舰。次年,为威海卫海战中英勇抗敌,以身殉国。
4、方伯谦:
方伯谦(1853年-1894年),清朝福建侯官县人,字益堂,北洋水师将领。福建船政学堂首届驾驶专业毕业生。方家兄弟四人,方伯谦居长,父亲是个私塾教师。
1867年,十五岁的方伯谦考取福建船政学堂,从此开始学习海军。1877年—1880年,在英国学习驾驶军舰。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毕业回国,任济远号管带。黄海海战畏惧倭寇阵前逃走,被朝廷处斩。
5、严复: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着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
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
⑤ 民国第一批留学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生的名单
1929年8月,国民政府海军部“为造就航海专材起见,呈明政府,遴选海军学员周宪章、周应聪、华国良、张鹏霄、杨道钊、欧阳宝、陈大贤、高光佑,海军学生陈瑞昌、林祥光、陈赞汤、高如峰、林准、陈书麟、陈香圃、邓兆祥、林夔、程法侃、林溁、姜兆庄等20人派赴英国留学,11月5日由沪启航赴英”。(原载于苏小东着《中华民国海军史事日志》第393页)
⑥ 民国时人们可以去哪儿留学
心理:美国芝加哥大学
化学:美国哥伦比亚化学系
法律:剑桥大学
⑦ 民国时期10万学子留学海外,为何大多数人都回国发展
根据民国时期的记载统计,当时中国的学生还是很多选择出国发展,大约有10万留学生外出留洋,但是最终大部分的人都选择回到国家,为什么会有如此明显的差距?绝大部分的留学生完全放弃国外的条件,直接选择回国发展,要知道当时的中国根本就不如现在的繁荣昌盛,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常的现象,难道真的是赤子之心吗?其实最主要的是因为下面的原因。
政府的邀请
早在民国之前,当时的清政府虽然已经没落,但是仍然想找机会崛起,同时也知道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所以很早就已经对于留学生展开大门,并且也下诏留学生可以回国考试。之后再按照考试结果,也同样可以授予相应的出身。
但是当时本身就有这样的一种现状,西洋留学的根本就看不上东洋留学的,东洋留学的也在心中鄙视本土上学,所以在薪酬上就有着明显的一种对比,渡过一层金的这些留学生,可拿到的薪酬直接超过本土学生的三倍,比如说英国留学归来之后最起码可以拿到200块左右的月薪,但是本土的大学生却只有60块,如此的差别也是非常明显的,自然也会吸引很多留学生回到国内。
⑧ 在民国时期的留洋学子有哪些人物
以这四位为主要代表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下面是详解
1912年到1949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9年国民党通知退出大陆,这三十多年间,中国在内忧外患之下,社会动荡不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而留学教育的发展也随之跌宕起伏。中华民国刚建立,留学生便成了社会的宠儿。宋教仁当时直言不讳地主张:“初组政府,须全用革命党,不用旧官僚。”①其所说的革命党大多数是留日学生,可见当时留学生已经在中国政治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以示简明,本人以年代为划分,将民国时期的留学运动划分为20世纪10—20年代与20世纪30—40年代两大部分,着眼于各时期的留学热潮,其中详细在下文将做交代。
20世纪10—20年代,民国初建,留学运动在地域分布上,这一时期留日、留美、留欧齐头并进。相对于晚清时的留学生,这一时期的留学生在留学专业上有较大拓展,不仅仅是集中于学习西方器物科学一类,在其他艺术文学类也有较深的涉及,在知识结构上,这一代留学生真正学贯中西,他们一方面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又亲身感受了西方文化代表的一些欧美国家及近代化快速发展的日本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气息。他们担当了中国近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角色,特别是对于中国的出路的思考,对于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的探索,起了奠基的作用。其中又以勤工俭学留学法国和中共第一次合作留学苏联的两次留学高潮为代表。
1912年2月,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在之前试验过节俭生活后发起组织了留学俭学会。为了落实留法俭学会的工作,由李石曾等人发起并在北京成立了留法预备学校。由于当时法国的一些工厂需要廉价的华工,齐如山等人以此为契机,招收一批华工,让他们在工作之余学习文化,这一制度为家境贫寒而又想外出求学的青年开辟了一条光明的道路。留法勤工俭学会的成立使勤工俭学从理论转为实际行动,并逐渐发展壮大,为赴法留学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1916年,在法国渴望拥有大量华工的前提下,中法双方协定成立了华法教育会,翌年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人回北京成立了北京华法教育会,1918年后全国各地开办分会,积极招收学生作勤工赴法的准备。当留法勤工俭学酝酿和发展时,中国国内星期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推波助澜之下,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之下,留法热走向了高潮。这股热潮出现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在国内,广大进步青年由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出现了“无书可读”的现象,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大力倡导科学民主,引入富含各种主义的社会思潮,如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之类,并且激烈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竭力全盘引进西方文化,加上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使人们看到了“庶民的胜利”,看到了“劳工”的力量,群情激荡,有此兴起了一股强大的“工读主义”思潮,“工读主义”思潮的出线奠定了留法勤工俭学走向高潮的思想基础。加之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受到北洋政府的严格控制,直接“取经”俄国是不大可能的,于是许多俄国革命家呆过的并离俄国较近的已有勤工俭学之风的法国成为了万里风云聚集之地。
⑨ 想问几件关于民国时期留学生的问题
1.出生寒门很难有机会出国留学,至少温饱以上才有机会,至于一些公费出国的名额,也是被别人早早的瓜分了。但是因为日本生活费便宜,大概只需要日本的一半,坐船就可以到达。2.去的大学五花八门,因为大部分都是去混个头衔,镀金。好一点的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能学到点东西,也给中国培养了一些人才。比较好的就是早稻田,明治。一般2-3年。3.这个要分。公费出国的一般回来都会根据你的专业/关系来决定职位,大概和现在的科长水平差不多。(主要还是靠关系,中国历来是人情社会)自费的也要分。一般来说留学欧美的都是学了东西的,回来可能更多的是搞科研,去高校。去日本的混子比较多,很多当时加入了同盟会,后来就一起干革命了。自己谋求职位看水平了。可以参考一本书,中国留学史
祝你好运望采纳,如有疑惑欢迎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