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国16世纪以来皇帝都有哪些
诺曼王朝
1、威廉一世(征服王)(法文:Guillaume le Conquérant; 英语:King William I The Conqueror; 拉丁文:Willielmus Rex Anglorum,1028年9月-1087年9月9日)诺曼底公爵(1035年-1087年)、英格兰国王(1066年-1087年在位)。 2、威廉二世·鲁弗斯 (英文名William II Rufus,约1056年~1100年8月2日),英格兰国王,由1087年到1100年在位。 3、亨利一世 Henry I (1068年—1135年12月1日),英格兰诺曼底王朝国王(1100年—1135年在位)。 4、斯蒂芬(英文名Stephen,1096年~1154年10月25日),英格兰国王,由1135年到1154年在位。
安茹王朝
1、亨利二世(短斗篷)Henry II Curmantle(1133年3月25日—1189年7月6日)是英格兰国王(1154年—1189年在位),他也是法国的诺曼底公爵(1150年起)、安茹伯爵(1151年起)和阿基坦公爵(1152年起)。 2、理查一世(Richard I,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又名狮心王理查(Richard the Lionheart),是英国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他在位期为1189年至1199年。 3、约翰(英文名John,1166年或1167年12月24日~1216年10月18日或19日),英格兰国王,由1199年到1216年在位。 4、亨利三世 (英文名Henry III,1207年10月1日~1272年11月16日),英格兰国王,由1216年到1272年在位。虽然他的在位时间相当长,他是英格兰历史上最无名的国王之一。 5、爱德华一世 (英文名Edward I,1239年6月17日~1307年7月7日),英格兰国王,由1272年到1307年在位。 6、爱德华二世 (英文名Edward II,1284年4月25日~1327年9月21日),英格兰国王,由1307年到1327年在位。 7、爱德华三世 (英文名Edward III,1312年11月13日~1377年6月21日),英格兰国王,1327年到1377年在位。 8、理查二世 (英文名Richard II,1367年约1月6日~1400年2月14日),英格兰国王,由1377年到1399年在位。
兰开斯特王朝
1、亨利四世 (英文名Henry IV,1367年4月3日~1413年3月20日),英格兰国王,由1399年到1413年在位。 2、亨利五世 Henry V(1387年8月9日或9月16日—1422年8月31日)英格兰兰卡斯特王朝国王(1413年—1422年在位)。 3、亨利六世 Henry VI (1421年12月6日—1471年5月21日或5月22日)兰卡斯特王朝的最后一位英格兰国王(1422年—1461年;1470年—1471年)。
约克王朝
1、爱德华四世 (英文名Edward IV,1442年4月28日~1483年4月9日),英格兰国王,由1461年3月4日到1483年4月9日在位。 2、爱德华五世 (英文名Edward V,1470年11月4日~约1483年),英格兰国王,1483年在位。 3、理查三世(英文名Richard III,1452年10月2日~1485年8月22日),英格兰国王,1483年到1485年在位。
都铎王朝
1、亨利七世(英文名Henry VlI ,1457年1月28日~1509年4月21日),英格兰国王,1485年8月22日到1509年4月21日在位。 2、亨利八世(生于1491年6月28日–卒于1547年1月28日)是英国都铎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亨利七世次子。他自1509年4月22日开始在位。 3、爱德华六世(英文名Edward VI,1537年10月12日~1553年7月6日),英国国王,1547年1月28日到1553年7月6日在位。 4、琴·格蕾或者简·格雷(可能1537年10月12日出生,1554年2月12日逝世)是一位英格兰女王。她在位仅于1553年内数日。但她的女王地位有争论(在位只有九天,一般不正式算作英国女王)。 5、玛丽一世,(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理论上她是从1553年7月6日, 实际上从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时)。 6、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于格林尼治,即今日伦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于萨里),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
[编辑本段]大不列颠联合王国
斯图亚特王朝
1、詹姆士一世(英文名James I,1566年6月19日~1625年3月27日),英国国王,1603年3月24日到1625年3月27日在位,并成为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英文名James VI),1567年7月24日到1625年3月27日在位。 2、查理一世,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Charles I,无头查理,1600~1649,1625~1649在位)。詹姆斯一世之子。 3、查理二世 (King Chales II,复辟,1630~1685,1660~1685在位) 4、詹姆斯二世(KING JAMES II,1633~1701,1685~1688在位) 5、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 (King William III,1650~1702,1689~1702在位, Queen Mary II,1662~1694,1689~1694在位) 6、安妮女王 (Queen Ann,1665~1714,1702~1714年在位)
汉诺威王朝
1、乔治一世 (King George I,1660~1727,1714~1727在位) 2、乔治二世 (1683~1760,1727~1760在位, George II) 3、乔治三世 (King George III,1738年6月4日-1820年1月29日,1760年~1820年在位)是英国及爱尔兰的国王,汉诺威王朝的第三任君主。乔治二世的孙子,1760年即位,直到1820年去世,终年81岁。 4、乔治四世( King George IV,1762~1830,1820~1830在位) 5、威廉四世 (King William IV1765~1837,1830~1837在位) 6、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 - 1901年1月22日,1837年~1901年在位) 是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也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君主。
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爱德华七世 (King Edward VII,1841~1910,1901~1910在位)
温莎王朝
1、乔治五世( King George V1865~1936,1910~1936在位) 2、爱德华八世(King Edward VIII1894~1972,1936年在位11个月) 3、乔治六世(King George VI,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原名艾伯特·弗雷德里克·阿瑟·乔治·温莎(1)(Albert Frederick Arthur George Windsor)英国国王,1936年12月11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他是最后一位印度皇帝(1936-1947)、最后一位爱尔兰国王(1936-1949),以及唯一一位印度自治领国王(1947-1949)。 4、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陛下(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生于1926年4月21日,1952年2月6日即位),全名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现任英国君主,是英国和英联邦15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同时也是英格兰教会的最高首领。她的头衔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其国土和领地之女王,英联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护者”。她于1953年6月2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时间第三长的国家元首,在她作为国家元首的国度中大约生活着1.25亿人。
B. 英国历代王朝的称呼
1、罗马人占领时期:公元前55年~公元410年。
2、盎格鲁-撒克逊时期与丹麦统治时期:公元449年~1066年。
3、诺曼底王朝:公元1066~1154。
①威廉一世:诺曼底公爵(1035年-1087年)、英格兰国王(1066年-1087年在位)。
②威廉二世?鲁弗斯 (英文名William II Rufus,约1056年,1100年8月2日),英格兰国王,由1087年到1100年在位。
③亨利一世 Henry I (1068年—1135年12月1日),英格兰诺曼底王朝国王(1100年—1135年在位)。
④斯蒂芬 (英文名Stephen,1096年,1154年10月25日),英格兰国王,由1135年到1154年在位。
4、金雀花王朝:公元1154~1399。
①约翰 (英文名John,1166年或1167年12月24日,1216年10月18日或19日),英格兰国王,由1199年到1216年在位。
②亨利三世 (英文名Henry III,1207年10月1日,1272年11月16日),英格兰国王,由1216年到1272年在位。虽然他的在位时间相当长,他是英格兰历史上最无名的国王之一。
③爱德华一世 (英文名Edward I,1239年6月17日,1307年7月7日),英格兰国王,由1272年到1307年在位。
④爱德华二世 (英文名Edward II,1284年4月25日,1327年9月21日),英格兰国王,由1307年到1327年在位。
⑤爱德华三世 (英文名Edward III,1312年11月13日,1377年6月21日),英格兰国王,1327年到1377年在位。
⑥理查二世 (英文名Richard II,1367年约1月6日,1400年2月14日),英格兰国王,由1377年到1399年在位。
5、兰卡斯特王朝:公元1399~1461。
①亨利四世 (英文名Henry IV,1367年4月3日,1413年3月20日),英格兰国王,由1399年到1413年在位。
②亨利五世 Henry V(1387年8月9日或9月16日—1422年8月31日)英格兰兰卡斯特王朝国王(1413年—1422年在位)。
③亨利六世 Henry VI (1421年12月6日—1471年5月21日或5月22日)兰卡斯特王朝的最后一位英格兰国王(1422年—1461年;1470年—1471年)。
6、约克王朝:公元1461~1485。
①爱德华四世 (英文名Edward IV,1442年4月28日,1483年4月9日),英格兰国王,由1461年3月4日到1483年4月9日在位。
②爱德华五世 (英文名Edward V,1470年11月4日,约1483年),英格兰国王,1483年在位。
③理查三世(英文名Richard III,1452年10月2日,1485年8月22日),英格兰国王,1483年到1485年在位。
7、都铎王朝:公元1485~1603。
①亨利七世(英文名Richard III,1457年1月28日,1509年4月21日),英格兰国王,1485年8月22日到1509年4月21日在位。
②亨利八世(生于1491年6月28日–卒于1547年1月28日)是英国都铎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亨利七世次子。他自1509年4月22日开始在位。
③爱德华六世(英文名Edward VI,1537年10月12日,1553年7月6日),英国国王,1547年1月28日到1553年7月6日在位。
④琴?格蕾或者简?格雷(可能1537年10月12日出生,1554年2月12日逝世)是一位英格兰女王。她在位仅于1553年内数日。但她的女王地位有争论(在位只有九天,一般不正式算作英国女王)。
⑤玛丽一世,(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理论上她是从1553年7月6日, 实际上从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时)。
⑥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于格林尼治,即今日伦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于萨里),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
8、斯图亚特王朝:公元1603~1714。
①詹姆士一世(英文名James I,1566年6月19日,1625年3月27日),英国国王,1603年3月24日到1625年3月27日在位,并成为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英文名James VI),1567年7月24日到1625年3月27日在位。
②查理一世,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Charles I,无头查理,1600~1649,1625,1649在位)。詹姆斯一世之子。
③查理二世 (King Chales II,复辟,1630~1685,1660~1685在位)。
④詹姆斯二世(KING JAMES II,1633~1701,1685~1688在位)。
⑤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 (King William III,1650~1702,1689~1702在位, Queen Mary II,1662~1694,1689~1694在位)。
⑥安妮女王 (Queen Ann,1665~1714,1702~1714年在位)。
9、汉诺威王朝:公元1714~1901。
①乔治一世 (King George I,1660~1727,1714~1727在位)。
②乔治二世 (1683,1760,1727~1760在位, George II)。
③乔治三世 (King George III,1738年6月4日-1820年1月29日,1760年~1820年在位)是英国及爱尔兰的国王,汉诺威皇朝的第三任君主。乔治二世的孙子,1760年即位,直到1820年去世,终年81岁。
④乔治四世( King George IV,1762~1830,1820~1830在位)。
⑤威廉四世 (King William IV1765~1837,1830~1837在位)。
⑥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 - 1901年1月22日,1830年~1901年在位) 是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也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君主。
10、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公元1901-1917。
爱德华七世 (King Edward VII,1841~1910,1901~1910在位)。
11、温莎王朝:公元1917~今。
①乔治五世( King George V1865~1936,1910~1936在位)。
②爱德华八世(King Edward VIII1894~1972,1936年在位11个月)。
③乔治六世(King George VI,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原名艾伯特?弗雷德里克?阿瑟?乔治?温莎(1)(Albert Frederick Arthur George Windsor) 英国国王,1936年12月11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他是最后一位印度皇帝(1936-1947)、最后一位爱尔兰国王(1936-1949),以及唯一一位印度自治领国王(1947-1949)。
④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陛下(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生于1926年,1926年4月21日即位),全名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现任英国君主,是英国和英联邦15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同时也是英格兰教会的最高首领。
她的头衔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其国土和领地之女王,英联邦元首,信仰的保护者”。她于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时间第三长的国家元首,在她作为国家元首的国度中大约生活着1.25亿人。
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于1066年率军入侵,同年10月进入伦敦,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史称“征服者威廉”。
威廉征服后建立起的强大王权对巩固封建秩序起了积极作用。约翰被迫于1215年6月接受《大宪章》,与封建主妥协。大宪章本质上是一个封建性文件,是保护封建领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护市民贸易自由这样有进步意义的条文。但约翰不久就否认宪章,君臣之间内战连绵不断。
经过1455-1485年的玫瑰战争,旧贵族力量大大削弱,为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得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开始了都铎王朝的统治。
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死后无嗣,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继承英国王位,称詹姆士一世,开始斯图亚特王朝统治(1603-1649年,1660-1714年)。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前半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越来越不能忍受封建王权的专制统治。
但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无视这些变化,坚持“君权神授”,致使矛盾激化。1641年11月,议会向国王提出《大抗议书》;翌年1月,国王企图逮捕议会反对派首领未逞,逃出首都,8月在诺丁汉向议会宣战。
克伦威尔率领的主要由信仰清教的自耕农和手工业者组成的一支骑兵队伍,新模范军在1645年6月纳斯比战役中击败王党军队。
翌年,国王被俘,1647年底,查理国王逃跑,1648年2月,王党势力乘机又挑起内战,在独立派、平等派联合打击下,王党势力复被击败,第二次内战结束,1648年12月,克伦威尔清除了议会中的长老派;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斩首。年4月,克伦威尔驱散残余议会,12月建立护国政府,实行军事独裁。
1660年2月,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1689年爆发的“光荣革命”。它所宣布的《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此后,英国议会君主制逐渐形成和发展。1707与苏格兰合并。
C. 哪位能告诉我 英国乔治王朝的 特点或者说是概况之类的。。 非常感谢哦~~~
汉诺威王朝是德国布朗史维希王朝的分支之一,因此又称为布朗史维希王朝汉诺威分支。汉诺威王朝和布朗史维希王朝的前身, 都是韦尔夫王朝,韦尔夫家族的母系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萨克森及巴伐利亚公爵狮子公爵亨利, 而父系祖先来自意大利的艾斯特家族。而亨利的幼子威廉成为吕能堡公爵。
布朗史维希王朝吕能堡分支,经过多年发展后,在1692年成为汉诺威选侯国。自此以后,王室人员以国为姓氏,改称为汉诺威分支,亦即是汉诺威王朝。
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议会合一,两国正式合并为大不列颠王国。而在1714年,安妮女王驾崩。根据《1701嗣位法》 ,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路易继承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的王位,是为英王乔治一世。 自此,斯图亚特王室男嗣对英国的统治正式终结,改由斯图亚特家族女儿后裔的汉诺威王朝统治。
(3)乔治三世英国处于什么时期扩展阅读
斯图亚特王朝的安妮女王去世时,根据“王位继承法”应由詹姆斯一世的孙女索菲亚继位。但她已死去,王位就由其子,德国的汉诺威选侯继承,称乔治一世,从此开始了汉诺威王朝,一直延续到维多利亚女王。
汉诺威家族的母系祖先为英国王室斯图亚特家族,父系祖先来自意大利,定居德国已经数百年,可以算是德国人。从乔治一世至今,英国的所有王后或女王的老公都来自德国或承继大部分德国血统,只有一个例外。
这个王朝的前四位君主都命名为乔治,即一世至四世。所以,有时也把他们在位的时期(1714—1830年)称为乔治时代(Georgian)。
1714年,英国议会邀请斯图亚特家族詹姆士一世外孙女的儿子德国汉诺威家族的乔治继承英国王位,开始了汉诺威王朝,这确保了英国王室血统的不间断。
汉诺威王朝时期是英国大力向海外拓展殖民地,人口急剧增加,并开始工业革命的黄金时期,到了第六任国王——维多利亚女王手里,英国的海外殖民地达到3300多万平方公里,号称“日不落帝国”。
同时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新生事物不断产生,社会生活日新月异,大英帝国达到全盛。但与此同时英国王室的实权却不断萎缩,到了20世纪,几乎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橡皮图章”。
D. 求乔治三世在位时的世界史越细越好,还有在这段时间欧洲活着的科学家,同样越细越好不分学科。
乔治三世1760年即位,直到1820年去世
十八世纪中期 英国打败法国,成为最强大的殖民国家
十八世纪 罪恶的奴隶贸易达到最猖獗的地步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3-1775 俄国普加乔夫起义
1775-1783 北美独立战争
1776年7月4日 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美国成立
1785年 詹姆士。瓦特改良蒸汽机作为纺纱机的动力
1789年7月14日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792年8月 巴黎人民起义推翻法国君主政体
1792年9月 国民公会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3年5月-6月 巴黎人民起义推翻吉伦特派政权
1793年6月-1794年7月 法国雅各宾派专政
1794年7月 法国热月反革命政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1799年11月9日 拿破仑发动热月政变
1804年元旦 海地宣布独立
1804年 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
十九世纪早期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宣传空想社会主义
1807年 富尔敦制造第一艘汽船试航
1810-1826 拉丁美洲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
1818年5月5日 卡儿。马克思出生
1820年11月28日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出生
公元1769年
英国J.瓦特完成蒸汽机的发明
公元1770~1831年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世,创立了欧洲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论体系,系统阐述了唯心论辩证法
公元1771~1858年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世,谴责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万恶的源泉,提出了较完整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并进行宣传和试验示范。其思想体系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
公元1772~1837年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全面批判资本主义,认为和谐制度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其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
公元1775年
北美独立战争爆发
1776年7月4日
《独立宣言》在第二届大陆会议发表,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公元1776年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A.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创立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公元1782年
英国瓦特发明和试制双动式蒸汽机成功。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西方国家出现第一次技术革命
公元1787年
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1789年3月4日正式生效
公元1789年 7月14日
法国大革命开始制宪议会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宣言》,为资产阶级代议民主制国家的经典性文件
公元1804年
法兰西共和国改法兰西帝国,拿破仑称帝,为拿破仑一世/海地独立
公元1804~1872年
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L.费尔巴哈在世,批判宗教神学和黑格尔主义,建立了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1814~1815年
维也纳会议召开
公元1815年
拿破仑一世在滑铁卢会战中被英、普、荷、比和汉诺威联军击败,“百日王朝”覆灭英、俄、普、奥四国同盟形成
1817、1819年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D.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出版,建立起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
公元1824年
世界第一条铁道在英国由G.斯蒂芬森主持建成
E. 乔治三世的统治
小乔治在祖父去世后立即登基。这位22岁的乔治三世好像有很多长处。乔治二世的首相沃波尔说他“身材魁梧,气宇轩昂,红光满面,笑容可掬”。乔治三世还继承了家族那种两眼凸出、肤色白皙的生理特征。相貌很是英俊。
由于欧洲各王室之间通婚频繁,本朝开国之君乔治一世的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斯图亚特王朝詹姆士二世的外孙女索菲亚,所以乔治三世的祖父和父亲都有较重的德国口音。而乔治三世却是在英国出生并接受教育的。他完全与英国人息息相通,从未去过祖籍德国汉诺威,他是安妮女王去世以来,首位能说一口纯正英语的君主。憎恨和畏惧外国人的英国人,是很在乎这些事情的。
乔治三世的书读得并不好,但他却不辞辛苦,竭尽一切努力去完成国王的职责。很少有像他那样自觉到对上帝、对臣民应尽职责的君主。国王是个笃信宗教的年轻人,不像乔治二世半心半意做样子,他的宗教信仰是非常虔诚的。乔治三世一辈子每做一次祈祷总要花去大量的时间。
乔治三世上台后的当务之急,是整顿祖父宫廷中声名狼藉的骄奢淫逸风气。登基一个月后,他就发表了一篇文告,鼓励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国王一紧张话就说得很快,而且有些口吃,并在说话的停顿声中发出嗒嗒声。为此,曾有人诽谤国王,说他已显出神志不清的迹象。与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相比,乔治三世似乎是有点迟钝,有点死板。尽管他的所作所为遭到歪曲,比任何一代英国君主都要严重得多,尽管他也犯过错误,但他是汉诺威王朝中唯一可以称为正直高尚的人。
选取了一位门当户对的德国夏洛蒂公主做王后以后,乔治三世便着手摧毁英国辉格党集团的权力。这个集团自1714 年以后一直控制着政府。过去,乔治二世亲自遴选大臣,但只限于在狭小的职业政客这个特权阶层中遴选。乔治三世拒不接受这种限制,这并不违犯宪法。这时候,欧洲大陆各国已建立了君主开明专制,但乔治三世并不想仿效,而是亲自过问国事。他不像他的祖父乔治二世,长期住在汉诺威过着安逸的生活,而国王的大权却旁落了。
尽管乔治三世在登基时获得了政坛各党派的欢迎,但他早年的统治却受到政局不稳的阴影所笼罩,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内就七年战争的议题上出现重大分歧所致的。乔治日益宠信及托赖于托利党官员,使得一直在政界占主导地位的辉格党十分不满,甚至于谴责乔治的行径无异于独裁者,与查理一世如出一辙。在1762年5月,乔治三世先后免去了老皮特和首相纽卡斯尔公爵的职务,起用他的恩师布特伯爵约翰·斯图尔特掌权。布特伯爵与詹姆士二世保王党人有过瓜葛,后来虽然加入了代表新兴地主、资产阶级利益的辉格党,但并没有担任党内要职,而且他来自仍被英国人视为化外之地的苏格兰,这些情况都对布特不利,布特勋爵的反对者甚至散布流言,指责他是王太后的情夫,因此乔治三世自然就遇到了不小的阻力。乔治三世为了保住布特的权位,采用了一些连他自己也痛恨的贿赂手法。在1763年,布特费尽心机通过议会与法国缔结和约后,接着就辞职了,他不愿面对全面的攻击。
辉格党遂在乔治·格伦维尔的带领下重新执掌政府。这位首相和和乔治三世关系最为不合,首相在国会长篇大论地责备乔治三世忘恩负义。国王回击他说:“当他使我厌倦了两个小时以后,我看一看表,看他能不能使我再厌倦一个小时。”在国王和首相产生矛盾带来政治危机期间,国王只好听任迎合低级趣味的街头小报诋毁自己。同年后期,大不列颠政府发出了《1763年皇家公告》,制定边界线,限制大不列颠在北美的殖民地不断向西扩展的情况。有关公布的原意旨在迫使北美殖民者能够与美洲原居民谈判,减少因土地争端而引发的前线战事,从而减省浩大的军事开支。尽管这条所谓的“公告线”没有对早已安顿的大多数殖民者造成多大影响,但此“公告线”却引起了边区殖民者的强烈不满,继而成为北美殖民地与大不列颠政府出现纷争的导火线之一,也是后来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一般美洲殖民者向来只需向大不列颠政府缴纳甚低的税捐,但大不列颠却同时要在美洲布置大批军队,镇压当地原居民的起义,以及防范法国对美洲殖民地侵略的野心,使得大不列颠在美洲的军费开支十分沉重。为了平衡开支,格伦维尔政府在1765年引入了《印花法案》,向大不列颠北美殖民地的每份文件开征印花税,由于当时连报纸也征收印花税,使得反对征税的宣传得以在北美广泛流传。与此同时,格伦维尔因试图削弱君主特权而渐失乔治的支持,乔治曾试过游说老皮特出阁任相,但并不成功,其后乔治曾一度患病抱恙(有意见认为此病乃他日后精神失常的先兆),病愈后成功以罗金汉侯爵查尔斯·沃森·文特沃斯组织内阁,再行将格伦维尔罢免。
在得到老皮特的帮助下,罗金汉勋爵成功撤回格伦维尔那份极度不受欢迎的《印花法案》,不过罗金汉的政府并不强势,这使他不久就在1766年被老威廉·皮特取代,而乔治更册封老皮特为贵族,是为查塔姆伯爵。查塔姆勋爵与乔治三世撤回法案的行动,使他们在美洲殖民地的民望急升,纽约市的民众为表道谢,更在市内双双竖立起他们的铜像来。查塔姆勋爵在1767年因病而让格拉夫顿公爵管治政府,但格拉夫顿公爵一直迟至1768年才正式成为首相。他的政府未几就在1770年垮台,并使得托利党重新上台。
乔治三世不停地撤换首相,先后撤换了4个。大臣们议论纷纷,说国王未对自己的大臣给以应有的支持,遇事独裁专断不与他们商量,而是去征求“潜入幕后”的布特的意见。乔治三世和首相的矛盾使人看清,得不到国王充分信任的政府寿命不长。然而,同样地,首相如果得不到议会的尊重和支持,也立足不住。1770年,乔治三世认为他找到了一个国王与议会都可以双双接受的理想人物,就是前面提到的国王童年时的朋友诺思勋爵。
诺思首相在议会里得到多数人的支持长达10年之久。从英国的政治背景上看,乔治三世的判断是正确的。尽管有的报纸议论说,选中诺思证明国王愚蠢——一个笨蛋被另一个笨蛋选中。甚至后来的历史学家还认为诺恩是“英国历史上最坏的一个首相”。其实,这位在1760年还是“没有经验的娃娃”,现已经成了一位机警的政治家。诺思是一位优秀的议会会员,一位能干的演说家,也完全可以说是一位出色的和平时期的首相。
新任托利党首相诺斯勋爵及其政府对美洲日益不满大不列颠的情绪十分关注,为了安抚美洲殖民者,他撤销了向美洲殖民地所征收的绝大部分税项,但却独留茶税一项。茶税对大不列颠十分重要,乔治三世甚至尝言茶税是大不列颠“保持(向美国殖民地征税)权利的一种税”,可是在1773年,波士顿有暴徒为了反对茶税而登上停泊于波士顿港的运茶货船,并将茶叶倾倒入海,以作示威,史称波士顿茶叶事件。有关事件在大不列颠引起了很大的反向,舆论对北美殖民者也出现不满,而本身同情北美殖民者的查塔姆也支持诺斯勋爵,将有关事件定性为“无疑具刑事性质”。诺斯勋爵在茶叶事件发生后引入多项措施以作报复,当中包括关闭波士顿港、修改麻省宪法,使当地立法机关的上院由君主委任产生,而不再由下院互选产生。这些措施进一步激起殖民者的不满,他们甚而称这些措施为“不可容忍的法案”。有学者认为,直到这个时候,乔治三世仍倾向于“以政治手段解决问题,尽管有时他对内阁所作的建议成效存有怀疑,他仍然十分听任于内阁的建议,而仅从1763年至1775年所发生的事来看,乔治三世亦不应就引发美国革命一事负起直接责任”。 美国独立战争因大不列颠常规军队与殖民地民兵在1775年4月于新英格兰发生武装冲突而爆发。经过一年的战斗,大不列颠在北美的殖民地在1776年7月宣布从大不列颠国王独立,并建立“美利坚合众国”。而殖民地的独立宣言也对大不列颠国王、立法机关及全体国民提出多项控诉,当中包括指责乔治“抛弃此地之政务……掠夺我海域,践踏沿岸,焚烧城镇,残民以逞”等等,这些评价传到乔治后,皆使他感到愤慨不平。在战事中,大不列颠军队曾在1776年成功攻陷纽约市,但后来英方陆军中将约翰·伯戈因在萨拉托加战役中率兵投降,却很大程度导致英方从加拿大反攻的大计以失败告终。到1778年,法国(大不列颠的主要竞争对手)与新生的美国签订一份友好条约,使英方形势更为严峻,此时诺斯勋爵提出由查塔姆勋爵接任首相,但被乔治三世加以拒绝,并提出反建议要查塔姆勋爵入阁供职,与诺斯勋爵合作。查塔姆最终拒绝合作,不久以后在同年逝世,其时大不列颠与法国正处于战争状态,到1779年更与西班牙宣战。
尽管他的大臣并不赞同,但乔治三世仍固执地要大不列颠与美国的革命军战斗到底,而部分大臣如古尔勋爵和韦茅斯勋爵等等都不愿为这场战争有伤尊严而纷纷辞职。首相诺斯勋爵与他的同僚也有同样的意见,并曾将这些意见告知乔治,但他最后没有跟随辞职。乔治到后来打消了继续增兵镇压美国的念头,并表示“想留住宾夕凡尼亚是开玩笑”,又指已经没有希望重夺新英格兰,然而,他仍然下决心“永不承认美国独立,又承诺永恒地以永无休止的持久战争惩罚他们的坚不服从”。乔治的计划是要留住驻防于纽约、罗德岛、加拿大及佛罗里达的30000名士兵,其余部队则负责攻击活跃于西印度的法国及西班牙军队。为了惩罚美国人,他又计划要破坏他们的沿海商港、炸毁他们的码头、劫掠与焚烧他们的沿海城镇(如康乃狄克的新伦敦)、以及解除对印第安人的管制,让他们袭击殖民地边区的平民。乔治还相信这些行动可有效地鼓动当地的保皇党、分裂大陆会议、和“持续地使造反者感到烦扰、不安和困乏,终有一日,更将不满和失望自然及无可避免地转化为忏悔和自责”,从而乞求由他重新作出管治。可是,乔治三世这些计划却对保皇党及忠心的印第安人造成破坏,而一场持久的战争更让法、西两国随时有机可乘,组织联合舰队,进击不列颠群岛,从而置伦敦于险境。
在1781年,英方主将查尔斯·康沃利斯在约克镇之围兵败投降的消息传到伦敦后,诺恩首相和乔治三世受到了保守势力的攻击,他们称诺思是“失掉美洲的那个人”。结果在翌年辞任首相。经诺斯勋爵劝服后,乔治三世打消了退位的念头,而且还接受了大不列颠在北美洲落败的事实,决定授权举行和谈。《巴黎条约》及《凡尔赛条约》两和约在1783年获得确认,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正式结束,这两条条约,前者要大不列颠承认美国,而后者则要大不列颠放弃佛罗里达与新西班牙,以及容许法国人通过纽芬兰对开的航道。在战争期间组织武装中立同盟的俄罗斯帝国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女大帝曾说:“与其像英国乔治三世那样允许美洲独立,我不如对自己的脑袋开枪。”在1785年,美国的约翰·亚当斯成为首任美国驻不列颠部长,这时的乔治三世已顺从于世界格局,并接受了英、美两国的新关系,他对亚当斯说到:“我是最后一位同意(英、美)分开的,但我将是第一位去迎接美国作为独立政权的友谊哩。” 诺斯勋爵内阁在1782年垮台后,辉格党的罗金汉勋爵第二次上台组阁,但在任仅数月而病故,结果乔治以谢尔本伯爵为新首相。不过,辉格党政要查尔斯·詹姆士·福克斯却拒绝在谢尔本勋爵的内阁供职,并要求英王委以波特兰公爵为首相。到1783年,下议院成功迫使谢尔本下野,其政府遂由福克斯-诺斯联盟所取代。这个政府由波特兰公爵任首相;福克斯任外相;诺斯勋爵任内务大臣,但波特兰公爵仅是政府有名无实的首脑,实权则握于福克斯及诺斯勋爵二人手上。这个福克斯是英国着名的政治家和演说家,他在议会里把乔治三世描绘成一个独裁的暴君,他疯狂地追求报复,耗尽了臣民的血汗和财富。福克斯要求给国王权力加上更多的限制和羞辱。
乔治三世对于任命一些他不愿意的人士到内阁供职感到苦恼,但波特兰的内阁很快就在下院建立起优势,使他不易撤换内阁。此外,乔治对于政府引入《印度草案》,计划将印度政府的管治权力由不列颠东印度公司转移到国会专员,也表现得非常不满。下院通过有关草案后不久,乔治就授权坦普尔勋爵,着他通知上议院贵族,表示谁投票通过草案,谁就是他的敌人,结果草案在他的恐吓下被上院否决。三日后,波特兰内阁垮台。
下一任首相是小威廉·皮特,当时仅24岁。皮特是乔治三世一手遴选的。几个月来,皮特这个新组成的政府总是在议会里遭到失败,在1783年12月17日,国会通过一项动议,谴责王室在国会投票背后施加影响,形同“重大罪行”,坦普尔勋爵亦被迫辞职。坦普尔辞职后对政府造成动荡,三个月后,政府失去国会的多数优势而解散,但国王却拒不接受小皮特的辞呈。大选的时机来到了,国王拿出自己的大量财力支持小皮特,结果皮特的竞选对手福克斯惨败。乔治三世精心选择了这样一个时刻,因为国家不允许非法扩大国王的权力,也不允许政府反对国王的权力。有影响的人民感到福克斯走得太远了,又回过头来支持国王。乔治三世选中皮特大概是国王知人善任的绝好证明。皮特一直当首相掌权达19年之久。在这种危险的时刻,幸亏是小皮特而不是那个放荡的福克斯治理国家。 对乔治三世而言,任命小皮特为首相是一个胜利,因为这证明他可以透过自己对公众舆论与民意的诠释来选择首相,无须依从下院的多数派来选定首相人选。而皮特在任首相期间,乔治支持他不少的政治目标,更史无前例地册封不少新贵族,好让他在上院能够取得足够的支持。小皮特在任首相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乔治三世在英伦的声望甚高,公众普遍支持他认可的太平洋探险,这使得大不列颠在1788年于澳大利亚建立新南威尔斯殖民地;到1793年,乔治三世遣往中国的特使马嘎尔尼勋爵和副使斯当东爵士带领使团到达北京,并谒见了清朝的干隆帝,他们还参加了在承德避暑山庄举办的干隆帝八十大寿庆典。另一方面,乔治又乐于动用自己的私人资金,大力资助皇家艺术学院等学术机构,而英伦的科学及工业也在当时得到很大的发展。
18世纪80年代,是乔治三世在位期间的最好岁月。在小皮特首相的领导下,英国很快恢复了繁荣和自信。乔治三世处在风华正茂的中年,由于膳食简朴和锻炼身体,显得十分英武、年轻。除1765年害了一场病外,国王的健康状况始终良好。
乔治三世是一个善良而忠实的丈夫。尽管在女人眼中不算很英俊,夏洛蒂王后己十分知足了。她曾说,她与国王的婚姻是幸福的,结婚以来,她从没感到一时一刻的悲哀。英伦大众大多都仰慕他们的国王能够对其王后忠心不二,这亦与他前两任的汉诺威裔君主构成很大对比。他俩一共生了15个孩子,无人能说国王的天下不是继位有人。宫廷中的气氛是轻松的。国王不像刚即位时那样故作正经,在欣赏歌舞或听朗诵诗歌时,会和大家一样禁不住朗朗大笑。由于能干的首相皮特把国事治理得井井有条,乔治三世没有政治压力,他就能钻研他的植物学了。他曾用拉尔夫·鲁滨逊的笔名写作论改进农业的小册子。从智力上说,国王起步较慢,但他赶上来了。在18世纪80年代,与欧洲大多数君主相比,他毫不逊色。
但乔治三世也有头疼的问题:他与其长子即未来的摄政王之间,敌对日益严重。汉诺威王朝似乎有父子间不和的“传统”。乔治一世和奥古斯塔斯不和、乔治二世和“可怜的弗雷德”之间有冲突,现又在乔治三世和王太子之间出现了分裂。应该说,他们双方都有错误。乔治三世的弱点是他太呵护孩子了,他真爱自己的儿子,但却要王子永远像一个孩子。宫廷中那种“脱脂棉”空气对一位充满了活力的青年王太子来说,太沉闷和拘束了,而为了突破这些束缚,导致他干出种种坏事。然而,乔治三世对儿子的愚蠢行为,反应是难过多于愤怒。不过比起先前那位可怜的弗雷德来,如今的王太子幸运多了。他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然而,乔治三世在这时的身体却开始每况愈下,而且还出现了精神问题。1788年夏天,国王生了一场病。10月16日这天,乔治三世雨中骑马以后,突然痉挛,随后国王的言行举止失常,他不停地讲话。大概就在此时,据说发生了有名的橡树事件,说国王与一棵橡树交谈,好像这棵橡树是普鲁士国王,这个故事是一名被王家开除的小厮散布的,对此人们半信半疑。乔治在1788年的那次病发初期,他尚可以神志正常地在9月25日宣布国会休会,可是此后他的病情却急转直下,1788年11月5日,乔治三世在温莎城堡就餐时,他揍王太子,并企图把王太子的脑袋往墙上猛撞。国王喃喃自语个不停,嘴里冒白沫,两眼充血,看起来像两颗紫葡萄。
当知道国王能活下去但不能恢复理智时,王后下令把他转移出温莎城堡,送到伦敦市郊一个名叫丘的村镇休养。御医们用残酷得令人发指的方法来为国王治疗。乔治三世的主治医生是林肯郡一家私立疯人院的老板,一个名叫弗朗西斯·威利斯的大夫。治疗主要是训斥、威吓、穿紧身拘束衣。假若国王拒不吃饭或吵闹不休,就把他的两腿绑在床上,再用一条宽布带沿着他周身捆扎起来。后来,又用一种特殊的椅子限制他的行动。具有十足讽刺意味的是,乔治三世把这个可怕的玩艺儿称作“加冕椅”。真正的加冕椅给他带来的是至高无上的威严,这个玩艺儿带来的只是羞辱。庸医不止威利斯大夫一个。还有一个叫沃伦的大夫,他坚持要把一种毒虫和芥末敷料涂遍国王全身。他说这样引起的水泡苦痛难熬,就会把国王身上的“坏液体”吸引出来。庸医们的治疗方法只能延缓病人的康复。
当国会在11月复会时,乔治未能如常在国会开幕大典发表御座致辞。按照惯例,君主未先致辞,国会就不可复会辩论,惟当年国会在乔治未有致辞的情况下,就径自复会,并就是否需要摄政王一事展开辩论。
乔治失常以后,查尔斯·詹姆士·福克斯与皮特立即就政府的管治问题展开争吵。虽然两党都同意由乔治三世的长子兼法定继承人威尔士亲王担任摄政最为合理,但两党却就摄政的法理基础出现重大分歧。福克斯认为威尔士亲王绝对有权利为其有病的父王代行权力,但皮特却反驳摄政人选需先由国会提名。除此以外,由于国会未有经御座致辞就径自复会,以致国会的认受性也成为一大疑问,使有关摄政的辩论遭到一再拖延。根据过往惯例,国王一旦未能出席国会开幕大典,他可以透过《制诰》委任首长专员代行,而有关《制诰》必需要有国玺加盖,才具有法律效力。为解决国会认受性的问题,皮特透过法律上的假设,建议负责托管国玺的大法官无需请示乔治三世,而自行将国玺盖于《制诰》。尽管大法官的行动可能属于不法行为,但《制诰》只要被盖上国玺,就必定具有法律效力。乔治三世的次子约克公爵腓特烈亲王曾就此责难皮特的建议为“违宪及非法”,但国会专员仍照旧按建议被委任,国会也在1789年2月正式复会。国会复会后,政府立即引入《摄政草案》,当中授权以威尔士亲王为摄政王,但同时又对摄政王的权力加以诸多限制。《摄政草案》在同月获下议院通过,但草案在提交上议院表决前夕,乔治三世的病突然好了,从而使《摄政草案》作罢。乔治病愈后,他确认了国玺的动用与首长专员的委任属合法有效的行动,并重新投入管控国家。
自那时以来,医生和历史学家对乔治三世的病争论不休。一派认为国王的病最好用心理学解释,另一派则认为他患的是一种少见的内科病。假若第二种解释正确,那么,严格说来,乔治没有患什么“精神失常”病。另有人认为,国王操劳太重,而失掉美洲殖民地是一种外伤性的诱发因素。乔治三世似乎本来应做一名德高望重的乡绅,而实在当不了什么国王。
后来研究人员在分析当年乔治三世的疾病时,从伴随疾病而出现的症状上,如脉搏过速,严重皮疹,两眼充血,两脚浮肿,尿带红色等,认为患者得的是一种不常见的、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搞清楚的卟啉病。
卟啉病是给卟啉新陈代谢混乱所起的一种疾病的名字。这个新陈代谢过程产生血液中的红色素。假若这种红色素过多,尿就变色,包括大脑在内的整个神经系统都要中毒。这种解释听起来很离奇,但完全符合乔治三世的病情。乔治三世生病时英国人民还是爱戴他、尊重他的。1788年11月,人们认为国王即将死去而由王子即位时,股票市场一片混乱。国王的及时康复,大多数人民互相拱手庆贺。1789年国王英格兰南部之行获得巨大成功,每个村庄都搭起牌楼,全村出来欢迎。国王洗海水浴时,当地乐队站在海水中演奏《上帝保佑吾王》。 乔治三世病愈后,他与首相小皮特的支持度不断上升,相反,福克斯与威尔士亲王的支持度却随之下降。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了,法国王室被推翻,不少不列颠的地主士绅都感到非常忧心。到1793年,法国更对大不列颠宣战,乔治遂容许皮特提高税率、扩充军队,以及临时在战时终止“人身保护令”的权利。大不列颠最初与奥地利、普鲁士及西班牙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但同盟很快就因为普鲁士与西班牙私下与法国媾和而在1795年破裂。大不列颠、奥地利、俄国及奥斯曼帝国在1799年又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盟在1800年被击溃后,就只剩下大不列颠继续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第一执政拿破仑作战。
在1800年5月15日,乔治在特鲁里剧院遭一名患上宗教妄想症的男子詹姆士·哈德菲德意图行弑,哈德菲德站在乐池的木箱上,朝国王开了两枪。子弹未打中,嵌入包厢的板壁上。乔治三世命令演出继续进行。他非常镇静,中间休息时他还打了会儿瞌睡。在此以前,他亦曾在1786年及1790年先后两次被精神失常的人士行刺,但都以事败告终。乔治常对这些精神失常的刺客予以谅解,对其支持度有正面的影响。
在拿破仑战争期间也曾有较为平静的时候,这好让首相皮特能够花精力专注于爱尔兰问题。爱尔兰曾在1798年发生起义,起义被镇压后,不列颠与爱尔兰议会通过了《1800年联合法案》,在1801年1月1日联结大不列颠及爱尔兰为单一国家,并将国号订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乔治三世遂借此机会,放弃自爱德华三世以来,历任英国君主所声称继承的“法国国王”头衔。在大不列颠及爱尔兰合并之时,有人建议乔沿之头衔应改为“不列颠及汉诺威领地皇帝”,但乔治支持保留英国历代君王使用“国王”头衔的传统,而没有改称“皇帝”。
作为其爱尔兰政策的一部分,皮特计划在大不列颠及爱尔兰合并后,解除一些对国内罗马天主教教徒在法律上的限制,不过乔治三世却指称,解放天主教将违反他在加冕时立下捍卫新教的誓言。乔治三世曾就此表示:
世间何处有权力能使我免于遵守那誓言上的每一句话,尤其是要我捍卫新教的一句?……不、不,我宁可在欧洲俟家俟户的乞要面包,也不可以批准这些(解放天主教的)措施。我可以放弃我的王位和权力;我可以从我的宫殿搬到农舍住;我可以把我的头送到砧板,了结我的生命;但我不可以违反我的誓言。
面对来自国王与不列颠民众对宗教改革政策的反对,皮特曾要挟以辞职相迫。而差不多在同一时间,乔治三世一度短暂病发,病愈后更责备这病是天主教问题迫出来的。最终在1801年3月14日,皮特不再任首相,并由下议院议长亨利·阿丁顿接任。阿丁顿任内反对天主教解放、创立周年账目制度、废除入息税以及开始裁军。在1801年10月,他与法国和解,并在1802年签订《亚眠和约》。
乔治本人并不相信与单凭《亚眠和约》就可与法国拥有“真正”的和平,他仅仅视和平为“实验”而已。未几在1803年,两国再度互相宣战,但公众舆论却普遍不信任由首相阿丁顿带领国家作战,相反,公众的目光重新投到了小皮特身上。在1804年,乔治又一次受旧病影响,病愈以后,阿丁顿宣布辞职,并再度由皮特出任首相。皮特曾寻求委任福克斯到内阁供职,然而乔治三世因不满福克斯鼓励威尔士亲王过着挥霍奢侈的生活而对他大表不满,并且反对他加入内阁。福克斯未能入阁,使另一辉格党领导人物威廉·温德姆·格伦维尔勋爵心感不公而拒绝加入内阁。皮特上任后即专注于与奥地利、俄国及瑞典组成另一个反法同盟,但与以往的反法同盟一样,这个第三次反法同盟随即在1805年因为着名的奥茨特利茨战役而被瓦解。不过在这之前的特拉法尔加海战中,法国舰队被英国海军将领霍雷肖·纳尔逊勋爵摧毁,保证了英国免受入侵的危险。
F. 英国历史上有几个王朝
英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有十个王朝。
一、 诺曼王朝 (1066-1154)
二、安茹王朝(1154-1216)
三、 金雀花王朝(1216-1399)
四、兰加斯特王朝(1399-1471)
五、 约克王朝(1461-1485)
六、 都铎王朝(1485-1603)
七、斯图亚特王朝(1603-1714)
八、 汉诺威王朝(1714-1901)
九、 萨克斯-科堡-哥达王朝(1901-1910)
十、 温莎王朝(1910-至今)
目前的属于温莎王朝.
诺曼人征服英国后经历10个王朝
一, 诺曼王朝 (1066-1154)
威廉一世(1066-1087)
威廉二世(1087-1100)
亨利一世(1100-1135)
斯蒂芬 (1135-1154)
二, 安茹王朝(1154-1216)
亨利二世 (1154-1189)
理乍得一世(1189-1199)
约翰(1199-1216)
三, 金雀花王朝(1216-1399)
亨利三世(1216-1272)
爱德华一世(1272-1307)
爱德华三世(1327-1377)
理乍得二世(1377-1399)
四, 兰加斯特王朝(1399-1471)
亨利四世(1399-1413)
亨利五世(1413-1422)
亨利六世(1422-1471)
五, 约克王朝(1461-1485)
爱德华四世(1461-1483)
理乍得(1483-1485)
六, 都铎王朝(1485-1603)
亨利七世(1485-1509)
亨利八世(1509-1547)
爱德华六世(1547-1553)
玛丽一世(1553-1558)
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
七, 斯图亚特王朝(1603-1714)
詹姆斯一世(1603-1625)
查理一世(1625-1649)
查理二世(1660-1685)
詹姆斯二世(1685-1688)
威廉三世(1688-1702)
玛丽二世(1688-1694)
安妮(1702-1714)
八, 汉诺威王朝(1714-1901)
乔治一世(1714-1727)
乔治二世(1727-1760)
乔治三世(1760-1820)
乔治四世(1820-1830)
威廉四世(1830-1837)
维多利亚(1837-1901)
九, 萨克斯-科堡-哥达王朝(1901-1910)
爱德华七世(1901-1910)
十, 温莎王朝(1910-至今)
乔治五世(1910-1936)
爱德华八世(1936)
乔治六世(1936-1952)
伊丽莎白二世(1952-至今)
现在仍是温莎王室。
注意:这些王朝之间全部都有血缘关系!一般不出五服。比如,“安茹王朝”的第一个国王实际上是“诺曼王朝”国王的外甥;而“汉诺威王朝”的第一个国王乔治一世是“斯图亚特王朝”詹姆斯一世的曾外孙。他们大部分的改朝换代都是法定继承人的轮换,而不是暴力革命或者外族入侵的结果。换句话说,英国这10个朝代实际上约等于中国的一个朝代。英国朝代的名称不同,多是因为祖上的地理关系或者他们曾经获得的爵位名称不同而已,并且很肯定地说,没有一个英国的王朝是农民起义的结果。
G. 至今200年前英国是什么朝代
汉诺威王朝
汉诺威也是现在英国皇室的前身,是德国血统滴。
200年前是乔治三世在位,1760-1820
H. 乔治三世统治时期英国的政治特点,分析特点形成的原因
英王乔治三世(英文:George III,1738年6月4日-1820年1月29日),全名乔治·威廉·腓特烈,是英国及爱尔兰的国王,汉诺威选帝侯(后为国王),英国汉诺威王朝的第三任君主。乔治二世的孙子,1760年即位,直到1820年去世,终年82岁。多次的精神错乱为他的晚年笼罩上一层乌云。乔治三世的儿子威尔士亲王,亦即后任国王乔治四世,在国王被疾病(现普遍认为是卟啉症)折磨导致精神错乱而难以执政期间,于1787年至1788年及1811年2月5日至1820年1月20日两度作为摄政王代理国务。在他的执政期内,他的强硬立场导致了北美殖民地的最终独立。
乔治三世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家居生活俭朴,对家人要求很严格,与儿子们的关系不好。 虽然最后十年他没有执政,但他仍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国王之一。在他当政期间,经过与大革命后的法国和拿破仑的战争,使英国跃居首屈一指的世界强国,成为世界工厂。
乔治三世晚年的管治备受精神问题困扰,其精神病最初仅反复出现,但后来却演变成永久性的精神失常。乔治三世的病情曾令当时的医学界大惑不解,但现今学者一般相信他所患的是卟啉症(Porphyria)。卟啉症是血液病的一种,能够透过服用毒药砒霜而引发,而根据近世研究,亦的确发现乔治三世留存后世的头发样本中,存有高含量的砒霜。乔治三世在1810年最后一次病发后,其太子威尔士亲王乔治以摄政王身份代为统治。乔治三世在1820年驾崩后,威尔士亲王继位,是为乔治四世。历史学界对乔治三世的生平研究往往犹如“万花筒般观点多变”(kaleidoscpoe of changing views),这很大程度是因为受到历来传记作者的个人偏见所局限,以及受有限的历史史料所影响的。
I. 英国的乔治时代和爱德华时代,是指具体什么年
乔治王时代 (Georgian era),指 英国乔治一世 至 乔治四世 在位时间( 1714年 - 1830年 ),其中 1811年 至 1820年 又称为 摄政时期 。有时,也将 威廉四世 (1830年至 1837年 )在位时期算入乔治王时期。爱德华时代(Edwardian era或Edwardian period)指1901年至1910年英王爱德华七世在位的时期。
乔治一世是德意志人,母语为德语,再加上他有语言障碍,所以他不会说英语,也不想去学,但他的执政时期是英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对日后英国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他所开启的汉诺威王朝到维多利亚时代成为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爱德华七世(Edward VII,1841年11月9日—1910年5月6日),英国国王(1901~1910),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之子。爱德华七世曾在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就读,1863年与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之女亚历山德拉结婚。爱德华对赛马、游艇比赛尤其感到兴趣。
由于他生活不拘礼节,有时失于检点,因此女王一直不许他掌管有关实际朝政的任何事务,直到他年逾五十岁。女王驾崩后爱德华继位为王,在位期间大力恢复因女王长期孀居而显得黯淡的英国君主制度之光荣。身为极受爱戴的君王,1903年他在巴黎的访问中为“英法协约”奠定基础。
(9)乔治三世英国处于什么时期扩展阅读:
爱德华虽然对妻子不忠,但对她体贴入微,对孩子们也充满爱心 。他们的长子艾伯特·维克托亲王天生体弱多病,智力发展有缺陷,他的老师无法教会他任何东西,医学专家也无法说明他那里出了毛病,埃迪起初被送往剑桥大学,但授课老师说他异常矛盾迟钝,连阅读这个词的意思都不能理解。
埃迪又被送往军队,但他不能像其他士兵一样理解和服从命令,埃迪虽然智力有障碍,本能却很强,他纵欲过度,在20岁就染上梅毒,后来还发展成同性恋倾向,最后爱德华使出最后一招,为儿子选一个漂亮贤淑的妻子,希望使埃迪恢复正常。
这正是爱德华的母亲维多利亚当初约束他的办法,新娘是他的表妹,乔治三世国王的后代,名字叫玛丽,但埃迪没等到结婚就死去了,他的弟弟乔治成为王位继承人,1893年与玛丽结婚。
参考资料:网络-爱德华七世
J. 美国独立战争的时候,英国是哪个国王统治的
美国独立战争的时候,英国的国王是乔治三世。
美国独立战争(英语: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1775年—1783年)或称为美国革命战争,是大英帝国和其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革命者,以及几个欧洲强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是始于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但后来却因为法国加入战争对抗英国,而使战争的范围远远超过了英属北美之外。
由于英国一直以来对殖民地进行剥削,对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严重阻碍作用,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北美人民奋起抗争。始于1775年4月的莱克星顿枪声,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托马斯·杰斐逊执笔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
乔治三世(英语:George III,1738年6月4日-1820年1月29日),全名乔治·威廉·弗雷德里克(George William Frederick),1760年10月25日登基为大不列颠国王及爱尔兰国王,至1801年1月1日后因大不列颠及爱尔兰组成联合王国而成为联合王国国王,直到1820年驾崩为止。乔治三世同时为不伦瑞克-吕讷堡公爵,因此在1814年10月12日成为汉诺威国王以前,也是神圣罗马帝国汉诺威的选帝侯。乔治三世为汉诺威王朝的第三位不列颠君主,是首位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诺威王朝君主,而事实上,乔治三世从未到访过德意志地区。
乔治三世漫长的统治,见证了其王国与大片欧洲大陆进行的一连串军事冲突。在他的统治初期,大不列颠在七年战争中击败法国,并使大不列颠压倒欧洲各国,成功支配着北美洲及印度地区。不过,随着大不列颠在美国独立战争的战败,乔治三世在美洲失去了大量殖民地,这些殖民地的独立最终促成美国立国。此后,乔治亚三世参与了一连串的反法战争,反抗拿破仑及革命后的法国,这些战争最后以拿破仑在1815年被击败而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