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国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崛起的原因条件和过程
当我们把我们的话题界定在”大国崛起”的这个范围上的时候,关于这个话题的两个争论立刻就会出现:什么是大国以及崛起的真正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本文探讨英国崛起的因素的前提.一、大国崛起的一般性假设1、权力是衡量大国的最重要的标志。对于这个假设我们还需要界定什么是权力。在国际关系中关于权力的争论是可以追述很久远的,首先是现实主义者把权力倾向于军事力量,新自由制度主义者则认为权力是一个行为体促使其他行为体做他原本不会做的事的能力,特别是新自由制度主义者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他们和合着《权力和相互依赖》中明确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笔者认为权力倾向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综合国力”即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外部的影响力的总和。2、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质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崛起是指一个国家持续性的获得地区性或者是全球性的霸权和影响力。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内部的力量那么它在世界的舞台上肯定是没有影响力的,也就谈不上崛起。比如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国家的崛起的过程,金和银像水一样的流入最后又像水一样的流出,国内没有什么像样的产业。这样的国家的崛起肯定是有特定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历史机遇,这样国家即使是崛起了那么它的崛起也肯定是不持续的。3、最后,笔者认为是一个国家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外交政策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关键的因素。没有一个合理的外交政策就不会是国内的各种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也不会使国际形势促进国内的发展。比如,中国的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和中国近代的屈辱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战前期,各国的绥靖政策对二战的爆发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外交政策的不恰当不合理会是一个国家丧失重要的发展时机,有的时候甚至会造成国家和民族的灾难。二、关于英国崛起的分析(一)英国崛起的国内因素的分析既然我们认为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质上是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那么我们首先就要从其内部探讨其崛起的因素.1、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关于英国的地理位置在美国的军事学家、海权论的代表人物马汉《海权论》中写的特别的确切:如果一个国家处于这样一个地理位置,即用不着被迫在陆地上奋起自卫,也不会被引诱在陆地上领土扩张,那么由于其面向大海的单一性,相对于四周是陆地的国家就具有了一种优势,英国相对于法国和荷兰就具有这种优势。英国由于距离欧洲大陆不进不远,可以避免欧洲大陆的纷争自由的进行国内的发展,可以自由的进出公海,又有力的控制着一条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英吉利海峡,种种优势使得英国的地理位置独一无二。2、稳定的政治环境。英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可以使英国保持国内政策的连续性,可是实现国家的长远的发展战略,而不至于使国家的政策随着政治动荡的环境朝令夕改。英国最早确定了宪政制度,1688年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度被称为“议会之母”,政治制度的确立和稳定为国内的发展保驾护航。除此以外,英国具有岛国的特性,推行渐进、连续的政策,注重惯例和传统,形成了一部不成为的宪法。正是这些特性使得英国避免了法国大革命那样激进的变革。3.国内积累、重商主义、殖民地。英国从一个小小的岛国最后发展成一个日不落帝国,其实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的过程。英国在18世纪60年代完成了工业革命,国内积累了大量的工业产品,同时由于英国国土的面积狭小,资源短缺,迫切需要廉价的原料产地和广阔的商品市场——殖民地。但是英国的殖民地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地有很大的不同,英国经济的发展观念很快的由货币平衡论发展为贸易平衡论,由赤裸裸的掠夺金银转变为通过贸易交换商品来获取经济增长。于是英国对外扩张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通商,开放殖民地国家的市场,与英国可以进行自由贸易。(二)英国崛起的外部因素及其外交政策的分析.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真正伟大的民族决不屑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一个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一个头等角色,而一定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角色.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独一无二的因素。离岸平衡手的角色。马汉在其代表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这样写到:“英国的主宰地位主要是因为由于它能作为争执中的第三方,作为一个平衡器起到一个决定因素的作用,英国之所有具有这样的能力是因为岛国的位置大大加强了它的防卫能力,使之集中精力发展工商业,避免战争的滋扰。”这与国际关系理论中进攻性现实主义米尔斯海默在其代表作《大国政治的悲剧》中的观点不谋而合:英国和美国在国际关系中都扮演了一个“离岸平衡手”的角儿。大陆均势的外交政策。英国史学家塔斯布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欧洲不论上演什么悲喜剧,均势是永远的钥匙。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主要表现为通过维持和左右两个实力大致相当的集团互相制约和抗衡,避免欧洲陷于任何一个大国或国家集团的支配和控制下。在局势相对稳定或不明朗的情况下,英国对欧洲事务尽量保持“超脱”态度,在均势遭到破坏或受到严重的威胁时,给与抗衡者以支援。历史上的路易十四、拿破仑法国挑战过均势,历史上的威廉德国、希特勒挑战过欧洲的霸权但是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很大程度上就是英国大陆均势政策。三、英国崛起的历史追述16世纪的争霸。1500年左右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个小国揭开世界近代史的大幕,整个世界开始连为一体,各大洲也开始打破了相对隔绝的状态。1580年西班牙用武力兼并了葡萄牙,继承了葡萄牙的海外产业和殖民地,短暂的处于独霸世界海洋的巅峰。英国自知与西班牙力量悬殊,直接与其进行军事对抗无异于螳臂当车,于是鼓励民间的力量劫掠西班牙的航船,其中比较有名的海盗有霍金斯、德雷克等。另一方面利用欧洲大陆上的国家与西班牙作对,比如支持尼德兰反抗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支持法国的胡格诺教派反抗西班牙庇护的法国天主教,在比如在欧洲比较有名的三十年战争中,英国让自己尽量直接出兵介入战争中去,同时也支持法国反对西班牙加入的哈布斯堡王朝。17世纪的争霸。随着西班牙的衰落,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渐渐地崛起了。英国对付荷兰主要是通过三次英荷战争实现的。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主要是英国颁布了《航海条例》规定:凡是运往英国及其殖民地的商品都要使用英国的船只或者是商品生产国的船只。第三次英荷战争,起因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企图兼并荷兰,英国于是联合法国对抗荷兰。英国主要是在海上攻击荷兰,而法国主要是在陆地上进攻荷兰,后来英国由于国会削减战争的经费于是与荷兰单独的媾和,并且签订了《威斯敏斯特和约》,于是英法同盟关系破裂。法国与荷兰还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战争,英国这在一旁袖手旁观。18世纪的争霸。18世纪主要是英法两国的较量,随着法国的崛起,英国同样联合了欧洲大陆上的国家制衡法国。1702年到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英国联合奥地利、普鲁士加入到反法同盟当中去。在1756年到1763年的,英法七年战争中英国同样利用普鲁士与法国对阵。到后来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结束,拿破仑开始了对外的扩张,英国积极地组织了欧洲大陆上的其他国家组成七次反法同盟,遏制法国。战争结束后,欧洲各国签订了有名的《维也纳和约》,确立了大陆均势。可以说,战争了法国之后,英国牢牢地掌握住了海洋霸权,并且称霸了一个多世纪。不管我们从那里角度来看英国争霸的历史,其中有一点是很明确的英国不断变换着同盟的伙伴和竞争对手,欧洲大陆上的弱小的国家永远是自己联合的对象,而那些试图挑战欧洲霸权的国家则是自己制衡的对象。也就是那句老话: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2. 西班牙、葡萄牙、英国以前有海盗吗
以前西班牙,葡萄牙为世界上的霸主,在海上主要以做海盗方式侵略,在然后英国崛起打败西班牙的海上无敌舰队取代他们的霸主,成为世界上最强最主要的侵略着
3. 英国法律为什么允许英国有海盗存在
英国历史上可以说就是凭借制海权崛起的,而英国之所以能拥有制海权和英西海战中英国海盗德雷克的舰队的功劳是分不开的。当时英军舰队主力就是海盗,所以说如果没有海盗世界上就不会有大英帝国
4. 英国的崛起
公元前地中海的伊比利亚人、比克人、凯尔特人,先后来到不列颠。公元1-5世纪大不列颠岛东南部为罗马帝国统治。罗马大英博物馆的圆形阅览室人撤走后,欧洲北部的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相继入侵并定居。7世纪开始形成封建制度,许多小国并成七个王国,争雄达200年之久,史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829年威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统一了英格兰。8世纪末遭丹麦人侵袭,1016年至1042年为丹麦海盗帝国的一部分。其后经英王短期统治,1066年诺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兰。1215年约翰王被迫签署大宪章,王权遭抑制。1338年至1453年英法进行“百年战争”,英国先胜后败。1536年威尔士与英格兰合并。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树立海上霸权。1640年英国在全球第一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国。1660年王朝复辟,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立宪制。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1801年又与爱尔兰合并。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衰败。英国于1920年设立北爱兰郡,并于1921年至1922年允许爱尔兰南部脱离其统治,成立独立国家。1931年颁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认其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独立自主,大英帝国殖民体系从此动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经济实力大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随着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继独立,到60年代,英帝国殖民体系瓦解。1973年1月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 历史上,英格兰,苏格兰,威而士和爱尔兰是四个国家。后来英格兰和威而士由联姻合并,再后来,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伊里莎白一世无后,便传为给她的外甥,苏格兰国王詹姆士,于是苏格兰和英格兰合并。后詹姆士的儿子查理被克伦威尔的革命军推翻,克伦威尔统治期间武力征服了爱尔兰。1923年,英国国会决定将爱尔兰分为2部分,南部的23个郡独立为爱尔兰共和国,北部的4个郡作为北爱尔兰仍留在英国。大不列颠是一个岛屿,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共同组成,所谓UK是United Kingdom的缩写,也就是联合王国的意思。
5. 英国崛起借助了海盗的力量吗为什么
英国在16世纪的崛起并不完全是因为借助了海盗的力量,不过当时为了争夺市场并赢得全球的权力斗争,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一世几乎可以使用任何手段,其中就包括让海盗去打击她的敌人。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当时的海上霸主西班牙。
西班牙的使者估计,德雷克掠夺的财富总价值约有150万比索。德雷克返回英国后被视为英雄。1581年,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亲自登船授予他爵士头衔。在大型的海上战役中,伊丽莎白一世也会派遣海盗出战。德雷克也参与了1588年西班牙大型舰队反击英国的作战。也正是因为有海盗,1600年左右英国在海上的影响和地位大幅提高。
6. 怎么大部分海盗不是英国的就是西班牙的,好像其他国家很少
应该说基本都是英国的。16世纪的欧洲,西班牙是当仁不让的霸主,天主教世界的顶梁柱,而英国在欧洲政治版图上就有些无足轻重。然而这个时期风起云涌的宗教革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英国由亨利八世创立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成为最早的新教国家之一。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上台以后, 对内巩固英国新教的地位,对外支持荷兰等新教国家取得民族独立,于是和西班牙发生越来越多的冲突。英国国内的新教势力认为,面对西班牙帝国咄咄逼人的态势,英国有责任为欧洲的新教徒建立一个大帝国,同西班牙争霸,这种观点为英国刚刚起步的帝国事业披上了一层冠冕堂皇的外衣。 西班牙和葡萄牙通过殖民扩张大发其财,着实让英、法等国家眼红。英国尤其对西班牙在美洲掠夺的金银垂涎三尺,早在1496年,英王亨利七世就雇佣了威尼斯航海家卡波特(John Cabot)去寻找新大陆。以后的几十年里英国的航海家们到北美洲的纽芬兰、哈得逊湾和弗吉尼亚,以及南美洲的圭亚那等地寻找金银财宝,却一次又一次地空手而回、血本无归。这些倒霉的英国人看着西班牙满载财宝的船队在大西洋上往来穿梭,不禁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干起了杀人越货的勾当。从1585年到1604年,英国每年有至少一百、多到两百的武装商船出海,专门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西班牙运输船队,而每年的掳获平均可达20万英镑。 本来这种海盗行径纯属个人行为,但伊丽莎白女王出于政治的目的,给这些海盗船长们发“ 私掠许可证 ”(Privateering Commission)。“私掠许可证”是一国政府授予本国私人船支在战争时期攻击和劫掠敌国商船的权力。“私掠”在国际法上的合法地位一直持续到1856年。当时海盗被抓获是肯定要上绞刑架的,但如果拥有“私掠许可证”,就可以声称自己是奉命行事,享受战俘待遇。西方史学家们有时将私掠船主们称为“绅士海盗”,以区别于纯粹的海盗。对于英国的私掠船主们,现在通称“皇家海盗”,这个称号更为贴切。 虽然皇家海盗人数不过几千,却是举国关注的一群人。英国上至女王,下到地主乡绅,都踊跃资助他们的劫掠行动。英国人为他们的胜利而欢欣鼓舞,为他们的失利而捶胸顿足,就如同现代的英国人对他们的足球队一样痴迷,而最出色的海盗船长则成为国人景仰的民族英雄。 伊丽莎白女王重用这些海盗也是无奈之举。英国和西班牙在政治制度上有本质的不同。西班牙是典型的极权制度,王权至高无上,来自殖民地的财富全部落入国王的私囊,因而西班牙国王行事完全没有财力或政体的限制,可以随心所欲。英国国王从来就没有如此绝对的权力,早先受地方贵族挚肘,后来受议会两院限制。英国法律规定没有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后来英王查理就是因为擅自征税和议会闹翻而被砍头。由于在财力上捉襟见肘,伊丽莎白女王不得不依靠民间力量同西班牙争霸。 英国政治权力的分散貌似一个致命的弱点,其实却是日后英国后来居上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私有财产受到议会和法律的有效保护,英国的有产阶级才能够放心大胆地投资兴办产业,而正是他们追逐利润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7. 大英帝国是如何崛起的 英国只是一个小小的岛国,为什么18、19世纪变得如此强大
英国的崛起完全归功于海盗,英国海军的前身就是肆掠海盗。当时西班牙控制着海上贸易,西班牙无敌舰队所向披靡。英国海盗四处打劫西班牙商船,顺便提一句英国在海上和荷兰是盟友,法国主要是靠陆上贸易。话说回来,西班牙国王向英国女王提出抗议要求制裁海盗。不过英国女王则接见了海盗头领,从此英国海盗就成为国家合法武装。西班牙便同英国宣战,当时英国海军力量尚不及西班牙无敌舰队。但英国舰队司令通过运用战术分割包抄西班牙无敌舰队,再加上西班牙无敌舰队远征英吉利海峡,将西班牙海军击溃,夺取海上霸权。控制海权,从此开始向海外殖民,殖民地为工业革命的生产力找到了市场,通过殖民掠夺崛起。
8. 可以说英国是海盗建立的么
应该说英国是由海盗兴盛的。英国海盗为什么会兴盛,这就要从大航海运动讲起。原本联通欧亚大陆的贸易线是丝绸之路,可是突然崛起了一个老牛逼的奥斯曼土耳其,土耳其征收高额过路费,导致欧洲的商人们需要开辟一条新的贸易路线。于是就有了大航海时代。那些航海家是需要政府资助的,然后到了外面发现当地的土着又笨又有钱,于是抢了个盆满钵满,每次回来都能给国王带来一笔财富。于是英国政府鼓励海盗行为,牛逼的海盗还能封爵。到后来就发展成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海盗行为,也就是到处开辟殖民地。
9. 英国是怎么强大起来的是当海盗吗
英国
United Kingdom
欧洲西部岛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面积24.41万平方千米。人口5820万(1993)。其中83%的人口集中在英格兰。官方语言为英语,威尔士约1/4人口讲威尔士语。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首都伦敦。
地理 英国由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爱尔兰岛东北部和一些小岛组成。西北濒大西洋;东部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大不列颠岛南部西侧,隔爱尔兰海和圣乔治海峡,与爱尔兰相望。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山脉有奔宁山脉和格兰扁山脉;格兰扁山脉的主峰本尼维斯山海拔1344米,为全国最高点。主要河流有塞文河和泰晤士河。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温和湿润。长年多雨雾,秋冬尤甚。
历史 约公元前 700年以后 ,欧洲西部的克尔特人移入不列颠群岛 。公元1世纪罗马人占领了英格兰东南部,在伦敦筑起了城堡。5世纪起 ,北欧部族纷纷入侵 ,有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并在此定居 。7 世纪开始形成封建制度,许多小国合并成7个王国 ,彼此角逐达200 年之久 ;其间北欧海盗屡屡入侵 。827 年威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统一了英格兰。8世纪末遭丹麦人侵袭,并于1016~1042年沦为丹麦海盗帝国的一部分。后经英王短期统治,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兰 ,称威廉一 世 。1215 年约翰王被迫签署《自由大宪章》,王权遭到抑制。1337~1453年英法进行百年战争,英国先胜后败。伊丽莎白一世时期(1558~1603)于 1588年击溃西班牙无敌舰队,树立海上霸权,进行了一系列殖民扩张 。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1642年发生保王党和议会党人之间的内战。1649年 5月 19 日宣布为共和国。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68 年发生了“ 光荣革命” ,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18世纪后半 叶至19世纪前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 。1914 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 ,为世界第一殖民帝国,自称“日不落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衰落。1931年被迫颁布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认其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独立自主,殖民体系开始动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战后经济实力削弱,政治地位随之下降;在世界反帝反殖、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下,英帝国殖民体系逐步瓦解。现维持着松散的英联邦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直由英国保守党和英国工党轮流执政。1979年5月,保守党的撒切尔夫人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在1983年和1987年大选中保守党连胜。1990年11月,J.梅杰当选为保守党领袖并成为英国首相。1992年以梅杰为首的保守党第四次蝉联执政。1997 年 5月 ,工党领袖T.布莱尔出任首相。1998年4月10日,英国、爱尔兰与北爱尔兰有关各方达成北爱尔兰和平协议。
政治 英国迄今无成文宪法,它以历来涉及国家根本问题的惯例、传统、宣言、法案等作为行宪准则,主要有《自由大宪章》、《人身保护法》、权利法案、议会法以及历次修改的选举法、市自治法、郡议会法等。政体为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国家元首 、武装部队总司令 、英国国教和世俗领袖,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大臣、高级法官和各属地的总督,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等。但实权在内阁。在位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 月6日登基。
英国议会由国王(女王)、上院和下院组成。上院亦称贵族院,由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上诉法院法官和教会大主教、主教组成。上院议长麦凯勋爵。下院亦称平民院,1997年5月选举产生的下院 ,议长为贝蒂·布斯罗伊德。英国内阁由首相 、枢密大臣和重要大臣组成。1997年5月组成的内阁,由工党的布莱尔为首相。英国的主要政党有:①保守党 。前身为 1679 年成立的托利党 ,1833 年改用现名。②工党 ,1900年成立 ,原名劳工代表委员会 ,1906年改用现名。③社会自由民主党。1988年3月由原自由党和社会民主党内支持同自由党合并的多数派组成。其他政党还有民主左翼、英国共产党新党、绿党。
经济 英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西方国家中名列第五。自1981年下半年到1989年底,经济持续8年低速增长,通货膨胀率一度明显下降,失业现象有所缓和。但贸易逆差不断扩大。1990年下半年经济进入衰退,出现经济增长乏力,固定投资下降,工业产量出现负增长,失业上升。这次衰退是战后最长的一次。1993年初经济开始复苏,但势头微弱,年底渐趋稳定 。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3485亿英镑(以1985年不变价格计算 ) 。货币单位英镑 ;汇率为1英镑兑1.502美元(1993年平均汇率)。
英国是欧共体中能源最丰富的国家。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和煤 ,为世界第六大产油国 。森林覆盖面积 227 万公顷。英国的纺织、采矿、冶金、机械等传统工业日趋落后,产品缺乏竞争力,亟须更新改造。航空、电子、化工等新兴工业较为先进。海底石油开采、信息工程、卫星通信、微电子技术等方面近年有较大发展 。主要工业品有煤 、生铁 、原油、新闻纸、电力、汽车、合成橡胶等。
英国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全国75%的土地用于农业,大部分为私营农场。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麦、燕麦、马铃薯、甜菜等。英国1/3农场专事养殖业,主要牲畜有牛、羊、猪和家禽等。英国是 欧 洲 最 重要的捕鱼国之 一 ,可 满足本国2/3的需求量。
服务业近年来发展较快,地位日显重要。1993年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从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72%。旅游业为英国重要经济部门之一。主要旅游点为伦敦、爱丁堡、加的夫、布赖顿、格林尼治、斯特拉福、牛津、剑桥等。
英国交通以陆路为主。铁路运输发达。伦敦有相当完备的地铁网 。1993年6月20日英法海峡隧道贯通。铁路总长1.65万千米,公路总长36.23万千米 ,其中高速公路3147千米。内河航运线总长3750千米。共有大小港口300多个。主要港口为萨仑沃、伦敦 、蒂斯-哈特浦尔 、米尔福德 - 黑文、格里姆斯比-因明翰 、福斯、南安普顿、奥克尼、菲利克斯托、米德维、多佛 、利物浦。年客流量在100万以上的国际机场有12个,主要为希思罗、盖茨维克、曼彻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北海油田的石油大多通过水下输油管运回陆地。输油管道总长1686千米;输气管道约5330千米。
英国为世界第五大贸易国。商品和劳务出口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主张多边的贸易体系和世界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主要出口机械、汽车、航空设备、电器和电子产品、化工产品、石油等;进口原材料和食品等。最大贸易伙伴为欧共体。1992年同欧共体的贸 易占英外贸额一半以上 。其次是其他西方国家、北美、经合组织成员国、石油输出国家、发展中国家、东欧及独联体国家。德国是英国最大出口国和进口国。其次是美国。英国的对外投资绝大多数投在发达国家。英国的对外援助国有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几内亚、马拉维、莫桑比克、赞比亚、乌干达等。外国在英国的投资绝大多数来自发达国家。美国几乎占一半。
文化教育 实行5~16岁儿童的义务教育制。国内基本无文盲。中小学分公立和私立,公立学校学生免交学费;私立学校师资条件和设备都较好,但收费高。高等学校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爱丁堡大学等。主要报刊有《每日快报》、《每日邮报》、《每日镜报》、《每日星报》、《太阳报》、《泰晤士报》、《卫报》、《每日电讯报》、《观察家》、《经济学家》等。英国主要通讯社有路透社、新闻联合社、交换通讯社。英国广播事业历史悠久,业务发达。英国广播公司创办于1922年,1936年即播放电视节目。
对外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英国国力衰落 ,殖民体系瓦解,英联邦日趋松散。面对战后形成的两极体制,英国于 60 年代中期调整其外交国防政策 ,将防务重点放在欧洲。1973年英国参 加 欧 洲共 同体 ,自 此欧洲在英国外交中占有“优先地位”,但英国也不放弃向美国靠拢,在重大问题上积极支持和配合美国的政策主张。1991年以后,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战后两极体 制 的终结 ,英国积极调整外交政策,以图在新格局中继续发挥大国作用。
英 国与中国于 1954 年 6 月 17 日达成互派 代办的协议,1972年3月 13 日两国签订了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80年代以来,两国关系有较大发展,高级互 访不断增多。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国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并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自1992年10月港 督彭定康提出香港政治体制方案以来 ,中英在香港问题上出现分歧,致使两国关系发生困难。1993年12月15日,港英当局不顾 中方反对,单方面将部分政改方案提交立法局,严重 损害了中英关系。两国签订的其他重要协定有:避免双重征税和 防止 偷税漏税协定,空间合作谅解备忘录,第二经济技术合 作协定、促进和互相保护投资协定,关于优惠贷款安排的备 忘录、中英大气科技合作备忘录、1991~1993年中英文化、教育和科技合作交流计划,新的卫生合作协议等。1992年中英贸易额达19.4亿美元。
英国主张加强同西欧的关系,支持欧共体,赞成建立共同体统一大市场,但反对建立超国家的“欧洲联邦或邦联”,对欧共体、社会宪章持保留态度。1988年英国与欧共体其他11国的贸易占英外贸总额的1/2 。1989 年双方贸易总额为1812.927亿美元。1993年8月英国批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
英国与美国有传统的合作关系。1979年保守党上台,两国关系进一步加强,英视美为主要盟国。冷战后,特别是克林顿上台以来,英美特殊关系持续淡化,两国在一些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有分歧 。美在英共有驻军3万人 ,有10个军事基地,其中潜艇基地1个,空军基地9个。
英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英联邦国家有着传统的密切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关系 ,英向 120 多个国 家提供双边援助,英在非洲特别是南部非洲 ,仍有重要利益 ,英海外投资的15%在非洲 。英关注东南亚地区的局势 ,重视东盟的作用。英国同东南亚及中东国家来往明显增多。
英国历史
http://..com/question/3695403.html?fr=qrl3
简述
产业革命即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使用。英国人瓦特在已有蒸汽机的基础上,发明了高效能蒸汽机。19世纪40年代,整个欧洲和美国都普遍使用了蒸汽机。蒸汽机带动着纺织机、鼓风机、抽水机、磨粉机,造成了纺织、印染、冶金、采矿的迅猛发展,创造了人们以前难以想象的技术奇迹。
意义
蒸汽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也推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机械化,引起了工程技术上的全面改革。在工业上,导致了机器制造业、钢铁工业、运输工业的蓬勃兴起,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工业技术体系;在科学上,促进了热力学理论的建立。工业革命是一场以技术革命为中心内容的社会变革,在这场变革中,科学技术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第一次凸显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详细介绍
http://..com/question/12311070.html?si=1
10. 历史 英国崛起的原因 要全部 并且有原因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原因有很多:其一,其政治文明,早在十三世纪(中国宋代)成功逼迫英王签订大宪章,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在十五世纪末(中国的明代)就进行了光荣革命,实现了对王权的控制,最终在十七世纪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
其二,在人类史上最早实现了专利制度,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加大的加速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对社会的推动力。而在中国由于缺乏相应制度,秉承子承父业秘不外宣导致很多成功最后泯灭~
其三,人民极富于冒险,进行海外殖民,进行海外贸易迅速占领市场,并借助战争、贸易、殖民、资本的力量实现了原始积累。
其四 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在机械、化工、物理等诸多领域大师频出,最终主导了第一次科技革命,从而极大的推动了日不落帝国的崛起。
第五,经济上实行了重商主义,是古典经济学的发源地,重视商人、重视贸易,尊重逐利行为,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在政治上、科技上、资本上、思想上、军事上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当然一个国家的强大和衰弱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任何人都不能穷尽其所有的原因。所以,以上仅为个人之间,不是作为标准答案。仅供参考。如对我的解答感到满意敬请采纳,如有疑问欢迎随时追问。
(另外可以观看一下央视的一个着名的政论节目,《大国崛起》,上面给我们提供了与以往不同的视角来看列强的强大,很有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