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国平民古时不用筷子,用什么还是根本不碰白米饭那他们正餐吃什么
英国人古代根本不用餐具,直接用手的,最多喝汤时用木头勺子。
正餐就是面包和烤肉,白米饭英国没有。那地方压根不能种水稻,哪来的米饭?
平民吃的是一种杂菜汤,把各种肉类、蔬菜、薯仔、奶酪等等全扔锅里一锅煮成烂糊糊,就可以吃了。你去看《勇敢的心》里应该就能看到。现在还是有不少英国人做这玩意,太难吃了。
② 外国人用什么工具吃菜
各个国家用餐方式不同,吃西餐一般用餐巾和刀叉,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喝汤时要用汤匙。
有的外国人也会用筷子吃菜,各地风俗不一样。
有的地方还直接用手抓。
③ 为什么外国人吃饭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
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进餐用刀叉,各有自己沿袭的历史。若论更早的时候,世界各地的人们吃食都是用手抓,就是现在,一些地区的人民吃饭还沿袭用手抓的习惯。一旦开始使用餐具,中西方就分道扬镳了。
论历史,筷子的使用远较刀叉为早。筷子古时候单叫箸,箸的起源可追溯到周代,《礼记》、《荀子》、《史记》都提到箸,《韩非子》特别提到周朝的纣王,使用"象箸"进餐,箕子看了很是担忧,因为箕子认为用象箸进餐,则与之配套的餐具不可能用陶器,必须是"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盛菽藿,"(菽是大豆,藿是豆叶)配合的食物必须是"旄象豹胎"(旄象指旄牛和象)……,依此类推,衣服穿着,也不可能是"布衣短褐",而必须是"锦衣九重",住的房子也一定是"高台广室"等等。箕子的担忧不幸言中,纣王因追求奢侈的享受,荒滛无度而亡国。这就是后世"见微知着"成语的来历。
前年一位香港记者参加前沈阳市市长慕绥新的记者招待会上,注意到这位市长的穿着非同寻常,单是他那条领带,价值当在万元以上,与之配套的西装皮鞋,当然更是世界名牌,光这一身穿戴,非数万元不行,这便与他的工资收入无法平衡,因而怀疑他可能是个贪官,但那时的慕绥新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呢。这位记者即是继承了箕子"见微知着"的眼光,不幸被言中了。
现在人们的口语习惯都称箸为筷(或筷子、筷儿),书面语也用筷。查先秦古籍中都不见筷字,筷是迟至明朝才出现的,说来也可笑,筷是因民间口语的忌讳而产生的。原始社会时期的忌讳特别多,南方民间保留的忌讳也不少,这可能是古吴越的遗风。明朝的陆容说;"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尤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陆容《菽园杂记》卷一)。 陆容说"舟行讳住"指船家吃住生活在船上,进餐当然要使用箸,箸音 zhu ,和住(zhu) 同音,所以改箸(住)为快,后来为了区别起见,加竹头成筷。现今的温州(古瓯越)和福州(古闽越)的民间口语仍称筷为箸。
西方进食的餐具主要是刀和叉,最初只用刀,早期的刀就是石刀或骨刀,知道炼铜以后,有了铜刀,铁器出现以后,才改用铁刀。单独的刀不像筷,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因为它是多功能的,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狩猎物或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
迟至15 世纪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才使用了双尖的叉,因为用刀把食物送进口里不雅观,改用叉叉住肉块,送进口里显得优雅些。叉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但叉的弱点是离不开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到 17 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 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并用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中国人的箸,合刀叉的功能为一,简单方便,尽管现今的餐具已经发展到琳琅满目,不胜其多,唯独筷子一双,无法取代。
西方何以没有箸?这是与西方进餐以肉食为主有关,肉食又与农业结构有关。欧洲是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最方便了。牧场和草原广大,刀叉是随身挂在腰带上,食无定所,必须随身带。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
中国人的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主食是米饭或馒头, 副食以蔬菜为主,佐以少量鱼肉,主副食都可用筷子,熟练之后,非常简单方便。农业社会本来就是定居的,筷子没有必要随身带。
筷的前身是小竹竿或细树枝 ,临时折断两根小竹竿或细树枝,用来拨匀燃烧中的炭火,后来发现烧熟的块根食物如芋、薯之类很烫手,用细竹竿、细树枝夹出来吹凉,就可以吃了,这大概就是筷子的前身。
我常想,箸和汉字有某种不可思议的联系,汉字的书写工具是笔,这笔和箸都是用细竹竿制作,大小长短相仿,都是运用手指的巧妙操作,故有其一,必有其二。我们很难设想,中国人早已学会使用毛笔写字,绘画,却仍旧用手抓饭吃。反之,也不能设想,中国人早已学会使用筷子吃饭,却不知道用毛笔写字和绘画。
围绕中国,在亚洲形成了一个所谓汉字文化圏,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等国。这个文化圏内,人们都使用汉字,也都使用箸。中国人到了亚洲以外的任何地方,他们带去了汉字,也带去用筷吃饭的习惯。两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不可分离。
④ 外国人用哪些餐具吃饭
非洲大部分地方,吃饭很随意,没有桌椅,也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饭。 吃饭时,大家围坐一圈,一个饭盒和一个菜盒放在中间。每个人用左手按住饭盒或菜盒的边沿,用右手的手指抓自己面前的饭和菜,送入口中。此时,你会无所适从,甚至抓得满手沾饭,而非洲人自己抓饭、吃饭时个个动作干净利落。 客人吃饭时应注意的是,切勿将饭菜撒在地上,这是主人所忌讳的。饭毕,长者未离席时,晚辈要静坐等候;子女离席时 ,须向父母行礼致谢;客人则应等主人吃完后一道离开。 在非洲的不少地方,吃饭时有着严格的礼仪,甚至连牛羊鸡鸭的每个部位归谁吃都有规定。如在马里,鸡大腿当年长的男人吃,鸡胸脯肉归年长妇女吃;当家的人吃鸡脖、胃和肝;鸡的头、爪和翅膀由孩子们分食。又如在博茨瓦纳,在公众大型宴会上,宾客和男人吃牛肉,已婚的妇女吃杂碎,两者分开煮,分开食,不得混淆。
⑤ 世界各国吃饭用什么餐具
1.筷子
世界上使用筷子的国家不仅仅是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家也都是用筷子吃饭的。我国作为文明古国也是筷子的发源地,用筷子进食已经有3000多年历史了。
明代梁庄王墓出土的铜筷子
虽然这些国家都用筷子,但是也有所不同。我国的筷子大多是用竹子制成,并且比其他国家的筷子都要长一点,因为我们经常围着一个大桌子和很多人一起吃饭,盘子离我们相对较远。我们进食也都经常只是使用两根筷子,其他辅助餐具我们不经常使用。
而韩国的筷子则多使用不锈钢,因为森林资源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他们筷子的长度相对中国的要短一点,而且韩国人比较爱喝汤,他们一般要和勺子一块儿用。
日本的筷子就更短了,因为他们一般都是自己吃自己的,根本用不着那么长的筷子。而且他们除了使用不锈钢筷子之外更喜欢柳木筷子,因为他们相信柳木可以避邪,具有很好的寓意。
柳木筷子
2.刀叉
欧洲和北美用刀、叉、匙,几乎每顿饭都要用到这三样餐具。他们都是分餐制,并且都比较喜欢牛排之类的肉食,刀叉确实比较适合这样的进餐方式。在进餐过程中左手拿叉,右手拿刀,用到把肉切成小块再吃。这就和中国不一样了,中国人是把食物都切好,再夹着吃。使用刀叉的国家当中,德国的的刀叉最为精致,他们的刀叉都雕着花纹
⑥ 英国人用什么餐具吃饭
刀、叉、勺、盘子、碗、餐巾
⑦ 为什么中国人用筷子吃饭而西方人用叉子吃饭
筷子,古称箸,是东亚民族常用的饮食工具,用以夹起食物及把食物运往口里。筷子是大约三千到五千年前发明的, 有木头, 竹子, 金属, 象牙, 和现代的塑胶。
各国筷子的特色
中国:筷子大多为近似立方体,只在头部与尾部比较略细。由于竹的生长比较快和广泛,竹筷的使用率很高。也有特别为烹调用的巨型长筷,日语称为“菜箸”。
日本:筷子头是尖的,通常都是木制,也有包漆的,名称沿用中国古语“箸”。
朝鲜半岛:因为战乱关系,为使筷子更耐用,他们的筷子都是扁平的两片金属做成的。
筷子与刀叉折射中西文化差异 暗藏科学原理
提起筷子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每天吃饭的家伙什,一双在手方便实用,除了汤以外,保您可以席卷全桌。很多用惯了筷子的国人对老外的刀叉很不以为然,就是吃个饭嘛,还要刀子、叉子、勺子一长排,一不小心遇到大块的食物还要双手启动,实在是麻烦。每每想到此处,心中便禁不住生发出很多自豪感来。也许你猜不到,其实这简简单单的两根小棍里,可是大有学问。
筷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之所以得名与江南民间忌讳有关。
说起为人类饮食服务的历史,这筷子可以算得上刀叉的老祖宗。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主要靠手抓吃食物,自从“人猿相揖别”之后,人们发现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有滋味。先秦时代,人们吃饭一般不用筷子。根据《礼记》中的记载推测,当时人是用手把饭送入口内的。后来由于人们在烧烤食物时,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借助竹枝一类的工具来放置和翻动食物,在炊具中烧煮肉块和蔬菜的羹汤,也要用它们来取食,久而久之,聪明的先民逐渐学会用竹条来夹取,这就是筷子最早的雏形。
筷子古时候单叫箸,箸的起源可追溯到周代,《礼记》、《荀子》、《史记》都提到箸,在《韩非子》特别提到以荒淫奢侈闻名的纣王,使用“象箸”进餐。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环境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而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声。”则恰好验证了这样的结论。
不过《札记》上说:“羹之有菜者用祛,其无菜者不用梜。”而从造字法来看,“梜从木”被有些学者认为是木头筷子。回想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还是可能的。研究表明大约到了汉代以后,才普遍使用筷子。后来,“箸”又演变为“筷”,与我国古代江南水乡民俗讳言有关。民间行船时讳言“住”,而船家行船又偏偏在吃饭时离不开箸,二者同音,索性改成“快”,后来为了和常说的“快”区分开来,便加上了竹子头。
刀叉因为适应欧洲人饮食习惯而出现,它和筷子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观念。
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由此不难看出今天作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样,既可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
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进口里不雅观,改用叉叉住肉块,送进口里显得优雅些。叉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但叉的弱点是离不开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并用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
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虽然不能将不同传统的形成和餐具差异简单对应,但是它们适应和促成了这种分化则是毫无疑问的。筷子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华人去了美国、欧洲,还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们在中国学会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国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筷子刀叉到底谁更先进,各家说法不同,其实各有各的智慧。
筷子的特点是“不变应万变”,料想方的扁的,长的短的,硬的软的,统统可以一夹就起来,确实神奇。这一直很让中国人骄傲,并将其视作先进的象征。
不过最近却有学者反思认为:“从真正人类学发展的科学角度来看,筷子是一种极端原始的、天然的工具,多数人种在刚开始学会使用工具时,都懂得用几根树枝来取代手夹起食物。不含任何复杂的工艺技术。欧洲人却率先进化,以石刀替代树枝,进而发展到金属刀具,最后又发展出叉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繁琐的西餐礼仪。刀叉正是欧洲人工业文明、理性精神的一种最直接反映,自己动手,独立性强,重推理,重解析,更有利于锻炼思维能力。而拿筷子的华夏人则是吃现成的,不必思考,一点东西你推我让,团团圆圆模棱两可,凡事爱持模糊概念,所以思维能力不发达,未能产生工业革命。”
这种声音确实有些让人振聋发聩,不过所谓率先进化的观点却有失科学了,将刀叉概括为工业文明和理性精神更是牵强。不过有一点需要肯定,同筷子的简单相比,刀叉种类较多,属于专用工具,但由于这种“专”往往表现出“大巧若拙”而被国人忽视。回到餐桌上,也许应对炖得稀烂的黄豆猪蹄,筷子还能游刃有余,一旦碰上牛排,恐怕筷子就要自惭形秽了,刀叉这时表现出它们的专业特长。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筷子和刀叉与思维方式的关系很难得出结论。不过关于使用筷子更有利锻炼思维能力的说法却着实有科学依据。科学家们曾从生理学的观点对筷子提出一项研究成果,认定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从而刺激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让人动作灵活、思维敏捷。而筷子中暗藏科学原理也是毋庸置疑的。
着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记者采访时,也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真是高明极了!”
因为中国人进化了。
筷子是东方文明的哲学思维。
两根竹子打天下,什么都能夹。
三大用餐方式中,
手抓是公论最原始的。
筷子和刀叉的先后有争议。
一种说法是:
中国人也是先有刀叉,再而发展为筷子的。
因为古人都用刀子割肉、切肉、片肉,
然后再用刀尖叉起来吃(只是没专门发明个叉子,但作用是大同小异的)
根据这种分析,
刀叉先进还是筷子超脱?
你说呢?
⑧ 中国人吃面用筷子外国人吃面用什么
日本、韩国等东方国家吃面和中国人一样,使用筷子。欧美等西方国家会使用叉子将面条卷缠在叉子上再食用。所以西方人很难品味出正宗打卤面这类美食的味道。
⑨ 三百多年以前英国人用什么吃饭 A.刀和叉 B.筷子和瓦罐 C.树枝和石块 D.手
选A。刀和叉。
三百多年前,英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现在吃饭工具一样了。
筷子是中国特色,石块和树枝是原始人,用手一般是印度人。
⑩ 英国人吃饭时怎样放刀叉和勺子
英 国饮食文化——刀叉的用法 刀叉的用法
刀叉有不同规格,按照用途不同,其尺寸的大小也有区别。吃肉时,不管是否要用刀切,都要使用大号的刀。吃沙拉、甜食或一些开胃小菜时,要用中号刀,叉或勺一般随刀的大小而变。 料理上桌后的基本动作,即是\\“右手拿刀切开,然后左手拿叉将料理叉起”。以叉子压住料理的左端,固定,顺着叉子的侧边以刀切下约一口大小的料理后,叉子即可直接叉起料理送入口中,简单说即是\\“以叉子压住后再以刀切开”。 两侧手肘过高会使刀叉角度过大,而呈直立状态;相反地,如果手肘过低将使刀叉呈倒下状态,所以没有办法好好地将料理切开。将肩膀与手腕放松,两臂不要张开,刀与餐盘的角度保持在15度左右。这里归纳成7个要点:面向料理端正坐好;肩膀与手腕放松;两臂贴着身体;手肘不要过高或过低;刀叉与餐盘呈倾斜角;以叉将料理紧紧按住;轻轻地移动刀子,压住时可用力。这样一来,不但能轻易地将食物切开,而且姿势看起来也相当地优雅。刀的移动方式也有要领。首先用力于左手的叉子,再轻轻地移动刀子。注意,将刀子拉回时不可用力,而是在往前压下时用力,这样才能利落地将食物切开。两侧手肘过高时,将会使刀与叉的角度过大,而无法利落地将食物切开。刀与叉也不可以过分倾斜。叉子可依料理的特性,自由地变换拿法以方便用餐。当叉起食用时,叉子的背面必须向上,不过,如果是舀起食用时,叉子应面向上方使用。英美人的饮食习惯不一样。吃肉菜时,英国人左手拿叉,叉尖朝下,把肉扎起来,送入口中,如果是烧烂的蔬菜,就用餐刀把菜拨到餐叉上,送入口中。美国人用同样的方法切肉,然后右手放下餐刀,换用餐叉,叉尖朝上,插到肉的下面,不用餐刀,把肉铲起来,送入口中,吃烧烂的蔬菜也是这样铲起来吃。 如有淋上调味酱的料理,也可以利用刀子刮取调味酱,再以汤匙或调味酱,用汤匙将料理与酱料一起送入口中。如以叉子叉住,再用汤匙淋上调味酱后食用,则是错误的动作,因为这样一来,在料理送往口中时,酱料会滴滴答答落得到处都是,搞得一团糟。以叉子舀起料理时,以左手持用叉子,将食物置于叉子正面的叉腹上送入口中。在与朋友聚餐的轻松场合,如果不须用到刀子,可以用右手拿叉子进餐。当盘子内的细碎食物聚集时,可利用刀子挡着,再以叉子靠近舀起。利用汤匙代替刀子也是可以的。以叉子将料理聚集到汤匙上,再以汤匙将食物送入口中。 吃沙拉的时候,将大片的生菜叶用叉子切成小块,如果不好切可以刀叉并用。一次只切一块,不要一下子将整碗整盘的沙拉都切成小块。如果沙拉是一大盘端上来则使用沙拉叉。如果和主菜放在一起则要使用主菜叉来吃。如果沙拉是主菜和甜品之间的单独一道菜,通常要和奶酪和炸玉米片等一起食用。先取一两片面包放在你的沙拉盘上,再取两三片玉米片。奶酪和沙拉要用叉子食用而玉米片则用手拿着吃。 吃芦笋的时候,如果要吃的芦笋菜中有汤汁,先切成小块,再用刀叉食物。如果芦笋很大而且需要蘸汁,先把头切下,然后分开来食用,以防滴汁和掉渣。也可以用手拿着茎柄,蘸汁吃。对于小的芦笋完全可以用手拿着蘸汁食用。 薯仔片和薯仔条是用手拿着吃的,除非薯仔条里有汁,那样的话要使用叉子。小薯仔条也可拿着吃,但用叉会更好。如果薯仔条太大,不好取用,就用叉子叉开,不要挂在叉上咬着吃。把番茄酱放在盘子边上,用手拿或用叉子叉着小块蘸汁吃。烤薯仔在食用时往往已被切开,如果没有则用刀从上部切入,用手或叉子将薯仔掰开一点,加入奶油或酸奶、奶油和小青葱、盐和胡椒粉,每次加一点。你可以带皮食用。 已设置好的餐具不可随意改变位置,不过如果你是左撇子,在吃的时候可将刀叉互相更换使用。只是在用餐完毕后,餐具必须依右撇子的人的用法放置,将刀叉的柄向右放置于餐盘上。这么做的原因,主是要为了不给服务人员造成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