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解读爱尔兰的独立是英国走向衰落的标志
从这件事开始,英国开始走向分裂。殖民地开始要求自治。
爱尔兰独立的开始,使英国的殖民地纷纷开始了独立运动。强大的英国逐渐走向了衰落。
⑵ 近代爱尔兰人为什么独立,英国政府的镇压为何不起作用
因为爱尔兰人一直被歧视,被当作奴隶,不受到重视。所以才要独立。英国政府的行为让爱尔兰人彻底看清了他们的目的,所以奋起反抗,全爱尔兰人非常团结,让英政府的镇压失败了。
⑶ 为何只有一水之隔,爱尔兰与英国产生如此多的爱恨情仇
英国和爱尔兰是欧洲西部的两个岛国,他们隔海相望,离得非常近,关系特不好。爱尔兰人非常讨厌英国人,是从中世纪开始的,那个时候爱尔兰人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过了很多年,爱尔兰被纳入罗马天主教,始于12世纪中期。
但是在英国的打击下,他们却失败了,之后,英国和爱尔兰两个王国合并,成立“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但是根据英国法律,天主教徒不享有任何政治权利,并且在其经济教育方面受到歧视,使爱尔兰认识到到成为自己英国的殖民地。不可避免地引起爱尔兰人的反抗。
到20世纪以后,爱尔兰反抗的斗争更加激烈,并且成立爱尔兰共和军。同英国作战,经过长期抗争,爱尔兰实现了初步独立,直到二战结束后,完全脱离英联邦的呼声日益高涨,1948年爱尔兰通过《爱尔兰共和国法案》,至此正式脱离英国获得完全独立。
⑷ 为什么爱尔兰独立,是英国走向衰落的标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这一说法,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同,一战作为一个不彻底的战争,并未真正瓦解德国实力,为其再次挑起战争,埋下了“祸根”。当然,苛刻的《凡尔赛和约》更是德国挑起战争的根本原因。
但令人不解的是,自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以及吞并奥地利和苏台德地区,甚至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表现出了咄咄逼人的野心。作为一直主导欧洲局势的英国,为什么对德国采取一味的妥协和绥靖?曾经强硬的英国去哪里了?
一战时,印度派了120万人部队参加了战争,就是为了英国战后答应其独立。可最后,英国还是食言了,愤怒的印度人独立运动更加高涨。从某种角度说,英国自己的事情还未“处理干净”,哪里还有“闲心”警惕德国的崛起。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⑸ 爱尔兰的民族独立史,为什么已经全民说英语了还要从英国独立
这是因为爱尔兰和英格兰地区的人有着很大的区别,虽然两个地区的人都同属于联合政府管理。但是爱尔兰却有非常多的自治权。并且爱尔兰也有自己的独立政府,所以使得爱人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国家,而并不是一个地区的政府。并且双方在文化背景上都有很大的差别,甚至双方也有非常深的恩怨。
现在的英国首相主张脱欧,但是这也严重地损害了爱尔兰的利益,所以现在是否脱离欧洲成为了一个进退两难的话题,如果不脱欧的话英国首相将会立马下台,但是如果错误的话将会使得爱尔兰独立,所以这可以说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⑹ 爱尔兰独立战争的英国的反应
英国对于在爱尔兰不断升级的暴力活动以越来越强硬的武力回应。由于不愿在该国部署更多的英国正规军,英国建立了两个准军事警察组织以辅助保安团。“黑棕部队”用于支援萎靡不振的保安团。7000多人,大多是一战后复员的英国老兵。它首先在1920年三月部署在爱尔兰,多数人来自英格兰与苏格兰城镇。正式场合他们是保安团的一部分,实际上他们是一支准军事部队。1920年三月部署之后,该部队迅速由于酗酒和军纪不整恶名远扬,对英国政府在爱尔兰的道德权威造成的损害胜于任何其他团体。为回应共和军的行动,1920年夏,黑棕部队在爱尔兰全境焚烧和掠夺了一大批小镇,包括巴尔布里根,米斯郡的特利姆(Trim),坦普罗尔(Templemore)等等。
1920年7月,另一支准军事警察部队,由2214名前英国陆军军官组成的预备队到达爱尔兰。预备队的声誉由于虐待平民,和黑棕部队一样差,但是往往更有效率与更乐意对付共和军。报复政策牵涉到舆论谴责、官方否认与长官意志,被休·塞西尔(Hugh Cecil)勋爵广为人知地讽刺道:“似乎不存在报复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它非常有效。”。
在1920年8月,英国国会通过了在爱尔兰恢复秩序法,停发所有的逮捕令,因为很大一部分逮捕令被用于皇家部队的成员。它们被“军事质询庭”所代替。这项法案被历史学家解读为戴维·劳合·乔治选择镇压爱尔兰的叛乱而不是与共和派领导层进行谈判。结果暴力活动从夏天开始稳步升级,至1920年11月大爆发,直到1921年七月止。 1920年11月21日,柯林斯的小队在都柏林的不同地区干掉了18个英国特工(人称“开罗帮”)。作为报复,预备队乘卡车开到正在举行足球比赛的科罗克公园(都柏林的GAA足球和爱尔兰曲棍球场),胡乱向人群射击。14名手无寸铁的民众被枪杀,65人受伤。当天晚些时候两名共和派犯人和一名无关但被一同逮捕的友人莫须有地“在越狱时被击毙”(事实上是处决)在都柏林城堡。这一天成为了众所周知的血腥星期天。今天克罗克公园内的一座看台被命名为霍根看台,以纪念一名在攻击中被杀害的蒂珀雷里郡球员。
1920年11月28日,仅仅血腥星期天一周之后,共和军的西科克部队,在汤姆·巴里的带领下,在科克郡的基尔米克尔伏击了一支预备队的巡逻队,18人中被打死17人。这项行动标志着冲突开始急剧升级。蒙斯特省的科克郡、凯瑞郡、利默里克郡和蒂珀雷里郡在12月10日全部实行军事管制。不久之后的1921年1月,“正式报复”行动被英国批准,在柯克的米德勒顿(Midleton)7幢建筑被焚烧。三月,爱尔兰国会对英国宣战。
科克的市长,特伦斯·麦克斯温利(Terence MacSwiney)与另两名共和军囚犯11月在伦敦伯利克斯顿监狱的绝食抗议中死去。聆讯此次死亡事件的陪审团的裁决称,有针对大卫·劳合·乔治(英国首相)和地区巡官斯旺奇(District Inspector Swanzy)及其他人的谋杀阴谋。斯旺奇随后在安特里姆郡的利斯本被捕杀。1920年12月11日,科克市中心被英军付之一炬,并且阻止消防员前去救火,以报复共和军在该城的偷袭。
接下来的八个月,直到1921年7月的停战协议为止,冲突中不断上升的死亡数字敲响了警钟。仅在1920年一月至7月,就有1000人死亡,死者包括保安队警察,英军士兵、共和军志愿者和平民。这代表在整场冲突的三年当中伤亡人数的七成。另外,4500名共和军人员(以及被怀疑是同情者)在此期间被拘留。
1921年2月1日,第一名共和军在军事管制法下被处死。科克郡磨坊街镇(Millstreet)的Cornelius Murphy在科克市被枪决。28日,另外6人也在科克市被处决。在战争过程中总共正式有14名共和志愿军被处决。
1921年3月19日,汤姆·巴里的100名善战的西科克共和军对1200名英军进行了一场大规模战斗行动——克罗斯巴里伏击战(Crossbarry Ambush)。巴里的战士们勉强地保持不被聚集的英军部队包围并造成对方10-30人的死亡。仅2天之后,3月21日,凯瑞郡的共和军在海德福德(Headford)道口靠近基尔拉尼(Killarney)处袭击一列火车,估计打死20名英军士兵,另有2名共和军和3名平民死亡。战争中的大部分行动规模较小,但是共和军在奇袭行动中另有斩获,比如同样在1921年3月在磨坊街镇,以及5月和6月在梅欧郡的加罗肯尼迪(Carowkennedy)。然而有同样众多的奇袭失败,最糟糕的情况例如1921年2月科克郡的厄普顿(Upton)和克隆马尔特(Clonmult)分别有5和12名共和军被打死,另有更多人被俘获。梅欧郡的共和军在基尔米纳(Kilmeena)遭到了同等的厄运。在这样的失败伏击之后对于告密者的恐惧经常导致大批或真或假的告密者被共和军枪决。
然而共和军最大的单次行动损失发生在都柏林。1921年5月25日,数百名共和军都柏林旅成员在都柏林市中心占领与焚烧了海关大楼(爱尔兰地方政府中心)。此举用于象征性展示英国在爱尔兰的统治已经不堪一击。但是,从军事观点来看,这是一次惨败,5名共和军被打死,超过80人被俘虏。这显示共和军在装备和训练上还不能在传统意义上和英军对抗。但是,这并没有像有时宣称的那样,削弱都柏林的共和军。都柏林旅5月在该城进行了107次袭击,7月进行了93次。数字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但是到了1921年7月,大多数共和军单位开始长期缺少武器弹药。而且他们的所有游击战的成效,正如理乍得·穆尔卡希回忆,“不能将英军从大于一个特大型警察局的地方赶走”。
很多军事史学家仍然得出结论说共和军进行了一场十分成功和致命的游击战,迫使英国政府得出共和军不能在军事上被击垮的结论。但是至停火协议为止,很多共和派领导人,包括迈克尔·柯林斯,相信如果战争进行更长时间,可能像当时那样组织的共和军的战斗就会趋于停顿。因此制定了将“战争引向英国”的计划。而共和军也将战线扩大至格拉斯哥街头。经济目标,诸如利物浦的码头,被决定炸毁。前一年的11月,19座仓库被共和军烧毁。负责此类活动的共和军单位更易逃脱,因为英格兰并未实施(英国公众舆论也不会接受)军事管制。这些行动在停火协定限定后被放弃。 虽然共和军的袭击在东北部少于其他地区,联合派社区视其自身为武装的天主教民族主义者所包围,后者似乎已经控制爱尔兰其余部分。因此他们将北方天主教社区作为一整体进行报复。这种行动大多数为联合派领导人所默许,并受到来自英军的支持。例如詹姆斯·克雷格在1920年写道:“保皇派的基层已经决定采取行动……他们现在感到形势如此绝望,除非政府先下手为强。也许让他们看到为“有组织地”报复叛乱分子可以采取何种步骤更为明智。”
第一轮攻击与报复爆发于1920年夏天。1920年7月17日,英国上校杰拉德·史密斯(Gerard Smyth)在科克城的乡村俱乐部被暗杀,以报复他所做的鼓励保安队队员报复平民的演讲。史密斯来自北部唐郡的班布里奇(Banbridge),他的死导致在班布里奇和德罗摩尔(Dromore)对天主教徒的报复。1920年7月21日,保皇派行进到贝尔法斯特的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强迫7000名天主教徒和左翼新教徒停止工作。教派主义暴动在贝尔法斯特与德里爆发,导致40人死亡,大量天主教徒与新教徒无家可归。1920年8月22日,保安队探长斯旺奇在离开安特里姆郡利斯本时被科克郡共和军分子枪杀。斯旺奇被一个调查团指控谋杀了科克市市长托马斯·麦克田。作为报复,当地的保皇派焚烧了利斯本的天主教居民区。尽管时候有多人被起诉纵火,但是当时并无人尝试阻止攻击行动。迈克尔·克林斯根据肖恩·麦肯蒂(Sean MacEntee)的建议组织了一场对贝尔法斯特商品的抵制行动,作为对攻击天主教社区行为的回应。爱尔兰国会8月6日批准了一项局部抵制行动,在1920年底实现了更全面的抵制。 1921年7月11日停火协定后,南方的冲突大致已经结束,但是北方战斗一直持续至1922年夏。另外,尽管国会在1922年1月接受了英爱条约,保证了未来北爱尔兰依然存在,共和军与英国部队从1922年上半年起在新的边境线上仍有零星冲突。这部分反映了迈克尔·柯林斯对条约的观点,认为只是一种策略或者“垫脚石”,而不是最终解决方案。在德里郡一群正在当地旅游的蒙拿汉盖尔足球队的共和军分子被逮捕。作为报复,迈克尔·柯林斯在菲尔玛纳(Fermanagh)与泰隆(Tyrone)将42名保皇派成员扣为人质。前去营救的B特在南方的克隆斯(Clones)遭到埋伏,4人被打死。尽管2月底设立了边境调查团以居中调停,3月还是有三座英国军营遭到共和军偷袭。所有这些行动都在贝尔法斯特遭到了血腥报复。温斯顿·丘吉尔在1922年1月21日安排了一次柯林斯与詹姆斯·克雷格的会面。南方对贝尔法斯特商品的抵制解除,但是几周之后又被再次实施。两位领导人进行了几次更深入的会见,但是除了3月30日的“宣布和平”的共同宣言外,暴力活动仍然继续。
从1922年4月至6月,柯林斯发动了一轮对北爱的秘密游击攻势。当时,共和军在英爱条约问题上已经分裂,但是支持与反对条约的团体都参加了该行动。英国送去武装新的爱尔兰陆军的武器实际上送给了共和军单位,而他们的武器则被送到北方。但是,这场由共和军在北方从5月17日至19日发起的一系列攻击而开始的攻势,最终证明是场失败。5月22日,联合派政治家威廉·特沃德尔(William Twaddell)被暗杀后,350名共和军在贝尔法斯特被逮捕,使当地组织陷于瘫痪。最大的一次冲突发生在6月,英军不得不使用炮兵来把一支共和军部队从佩提戈(Pettigo)村里驱逐出去,其中7人死亡,6人受伤,4人被捕。这是在1919-1922年间最后一次共和军和英军的大规模对抗。 对平民展开的教派冲突暴力循环一直持续到1922年6月。6月17日,为报复杀害2名天主教徒,弗兰克·艾肯(Frank Aiken)的共和军单位在南阿马郡的阿尔特纳怀(Altnaveigh)打死6名新教平民。
迈克尔·柯林斯认为英军将领亨利·休·威尔逊应对北方针对天主教徒的袭击负责,并在1922年将其暗杀。此事件无意中触发了爱尔兰内战(温斯顿·丘吉尔在事后坚持柯林斯是在打击反条约共和军,后者应对此事负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南方内战的爆发停止了北方的暴力活动,战争使东北部的共和军士气受挫,并将组织的其余部分的注意力从分裂问题转移。在1922年柯林斯死后,新的爱尔兰自由邦悄悄地中止了对北爱的进攻性政策。
在后来的北爱地区,1920年7月至1922年7月共有557人在政治暴力活动中死亡。其中有303名天主教徒(包括共和军成员),172名新教徒,以及82名警吏团或英军成员。贝尔法斯特成为主要战场,457人在此死亡(267名天主教徒,185名新教徒[16] )天主教民族主义分子争辩这场暴力是对天主教社区的大屠杀,受害者中的天主教徒(58%)占大多数,与北爱尔兰35%的天主教人口不成比例。
⑺ 爱尔兰和英国有什么恩怨
爱尔兰和英国的历史情仇,必须提到两千年前的罗马帝国。
1.罗马人控制英伦三岛,英格兰,爱尔兰和苏格兰之后,基督教成为那个地区普遍信仰的宗教。十六世纪之前,基督教会在欧洲一统天下,但是十六世纪发生惊天动地的宗教改革完全改变了欧洲。
2.基督教世界一分为:一方是原来的罗马天主教(Catholicism),也称为旧教,另一方是新出现的(Protestantism),抗议教派,也称为新教,多数人习惯称基督教。新教和旧教成为死敌。
3.新教教徒起来反抗罗马教廷主要是不满罗马教会一手遮天,宗教世俗权力在握,腐败堕落,背离了基督悲天悯人拯救世界的主旨。英国大部分地区改宗成新教的一派(英格兰国教),而爱尔兰人仍然坚持信仰罗马天主教。
4.从此开始了英国新教教徒和爱尔兰天主教徒之间的难解难分的历史纠葛,直到现在。
⑻ 爱尔兰是因为什么原因独立的
原因:
1、历史:爱尔兰是被英国强占的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从未断绝;
2、政治:爱尔兰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各方面深受英国压迫,尤其是1845- 1850年大饥荒更是激起了爱尔兰的反抗;
3、组织:激进的新芬党成为争取爱尔兰独立领导的先锋。
爱尔兰问题
1801年,根据《英爱同盟条约》,爱尔兰正式并入英国版图,成立了“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完成了对爱尔兰的吞并,爱尔兰成为英国的第一块殖民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各方面深受压迫。爱尔兰人多次进行民族独立战争,反抗殖民者,1886年至1893年,在贝尔法斯特不断发生骚乱,不同信仰、不同政见的两个民族之间的暴力对抗使百人丧失生命;
1916年爆发了都柏林的复活节起义,起义是由激进的新芬党领导的,目的是争取爱尔兰独立,由于英军武装镇压,起义最终失败,几千名起义者牺牲。 因此,爱尔兰问题在英国存在了700年。
1918年,英国举行大选,爱尔兰选出的议员大部分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新芬党人。他们不去伦敦参加议会,在都柏林成立了自己的爱尔兰议会,并于1919年1月宣布成立爱尔兰共和国,组成临时政府,并组织成2,000人的共和军,到处开展反英斗争,解放大片土地,同时派出代表与英政府谈判,要求承认爱尔兰独立。被第一次世界大战弄得虚弱不堪的英国,无力再打一场国内战争,被迫于1921年12月与爱尔兰临时政府签订和约,承认爱尔兰南部26郡为“自由邦”,北方6郡仍留在英国。这时英国国名也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1937年,爱尔兰“自由邦”宣布建立共和国,但仍留在英联邦内。
1948年12月21日,爱尔兰宣布正式脱离英联邦。1949年4月18日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但拒绝归还北方6郡,由此便产生了北爱尔兰问题。
⑼ 爱尔兰为什么要独立呢留在英国不是很好吗
问题就是爱尔兰信奉天主教,而同时英格兰和苏格兰都是信奉新教(英格兰是圣公会,苏格兰是清教徒),在过去大不列颠-爱尔兰联合王国时代,爱尔兰人在伦敦和英国本土其他地方都受到了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的排挤。
同时,爱尔兰人相对来说倾向注重裁军和文化教育,在欧洲保持军事上的低调和中立,而英格兰人则倾向于在不列颠岛保持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两个民族间的利益不大一致。
更重要的一点-----美国因素,1战后,美国资本开始在欧洲复兴计划(道威斯计划)担任主角。英国需要美国的支持,美国则有强大的爱尔兰裔势力,美国大多数选民倾向于让爱尔兰独立建国。到2战后,这种情况变得不可逆转,因为2战后英国事实上和德国的情况差不多,军事扩张事实上受到了美国的束缚,在美国的压力下,英国更难以阻止爱尔兰的最终独立。
简单说,是美国希望在西北欧留多几个不重视军事发展的国家,削弱某一个重视军事的国家,这对于美国有利。
⑽ 爱尔兰以前和英国是统一的吗民俗上各有甚么风情我很喜欢这两个地方的!
爱尔兰以前和英国是统一的,爱尔兰的民俗和英国的风情分别是:
1、爱尔兰风情:
爱尔兰人纯朴、热情,社交场合衣着整齐、得体。在家里、酒馆或其他地方相聚和交谈是国民惯常的休闲方式。
如洽谈公事,需要事先预约。如果应邀到爱尔兰人家中做客,一瓶葡萄酒、一束鲜花、一盒巧克力糖或奶酪等都是很合适的礼物。
爱尔兰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以握手为礼。在与亲朋好友相见时,大多以亲面颊或贴面颊二、三次来代替握手,以示相互间的亲热和友好。
与西方大多数国家一样,爱尔兰人忌讳“13”和“星期五”,不愿他人过问自己的去向、工资、年龄以及婚姻状况等。爱尔兰人喜爱绿色,忌用红白蓝色组合。
2、爱尔兰风情:
在英国,每个人都享有宗教自由,因此,在英国各中心地区也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宗教信仰蓬勃发展的局面。英国有两个“官方的”教堂即英格兰教堂和苏格兰教堂,除此之外,各种不同的宗教和数不胜数的教派在英国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代表。
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分英格兰教会。另有天主教会及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犹太教和佛教等较大的宗教社团。
(10)爱尔兰独立英国什么感受扩展阅读:
爱尔兰的传统饮食与英国很相似,家庭饮食以马铃薯、蔬菜、牛肉类为主,面包是爱尔兰人的主食之一。马铃薯的烹饪方法丰富,蔬菜的烹饪方式以水煮为主。
由于都柏林靠近海边,故有很多新鲜的海鲜食品,海鲜类料理也很多。爱尔兰在传统饮食的基础上引进了法国、意大利等其它国家的饮食方式,爱尔兰菜不油腻,很清淡。
一般正餐为薯仔、肉类,或生吃或水煮;另外,爱尔兰人爱吃奶制品、鸡蛋、奶酪、牛奶、酸奶、水果等。
爱尔兰人平时习惯吃英式西餐,用餐习惯使用刀叉,他们特别喜欢吃清炖菜肴,尤为营养价值高的菜品,更为他们所偏爱;乐于喝清汤,喜欢在餐桌上配备多种调味品;同时,他们对中国的苏菜、粤菜也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