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国人求婚到结婚过程及婚礼
一般来讲,英国婚礼和传统的欧洲婚礼相同,分为仪式和婚宴2大部分,整个流程按照7个步骤来进行(其中前两个为仪式部分,后五个为婚宴部分):宾客到场祝福、婚礼仪式(一般在教堂进行)、宾客及新人合影、drink reception(类似国内的酒会)、宾客入席及婚宴致辞(按照伴郎或伴娘中的一人、新郎父亲、新郎的顺序)、婚宴、小型音乐会或者舞会。
吃蛋糕一般在合影之后,有时也放在drink reception中进行,至于开香槟庆祝好像英国人不太时兴这个(老美比较喜欢),少数英国人会选择在婚宴致辞的时候。至于司仪不太清楚指什么,如果是婚宴的话一般都是亲人或很好的朋友来串场,讲话应该是贯穿始末的。
Ⅱ 如果有一个兵哥哥用阅兵勋章向你求婚,你会答应吗
不知道大家这个国庆节有没有看我们的阅兵仪式呢?其实我在我看来阅兵仪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场合,所以我还是在电视机上面看了。
所以如果作为我本人来说,我肯定是愿意答应他的求婚的。因为对于我自己来说,这个勋章,也是代表我的男人为国家做出了一份贡献。所以对于我来说这种男人我是非常愿意嫁的,而且我十分自豪,我的男朋友就是这样的军人参加过阅兵仪式的军人。不管怎么说我都会很开心的
Ⅲ 1997年阅兵仪式上,中国唯一一次失误,为什么反而赢得世界尊重
因为当时一个士兵因为体力不支倒在了地上,但是手里的枪紧紧的握着,体现了中国军人的意志。参加阅兵式迎接检阅是现在和平年代每一个军人都希望得到的荣誉。但是在中国军人体现出的我国军人的英姿飒爽之外,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对于军人的身体来说是很大的考验,我国在阅兵中就曾经出现过一次失误。
虽然这名士兵倒下了,造成了一次阅兵失误,但却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因为这名士兵倒下时还依旧紧紧的握着手中的枪,表现出了中国军人顽强的毅力以及为了保卫国家付出的巨大努力。这名军人虽然倒下了,但是他给中国军人争来了光,赢得了荣誉。
Ⅳ 关于英国婚嫁风俗--嫁妆问题
英格兰人的婚俗丰富多采,从求婚到度蜜月均按自已的传统方式进行。在英格兰北部约克市求婚方式颇为奇特,继承了古代民间遗风,女孩子成熟以后,需要出嫁了,便穿上不同颜色的紧身服饰,向男性示意。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意思,恰恰和交通信号灯一致。绿色的表示:"来吧!我愿意恋爱,大胆地追求吧!"黄色表示:"机遇是有的,如果合我的意还是有成功的机会。"红色表示:"目前我还不想谈情说爱,不要追求我。"勇敢的小伙子会根据对方的服色,根据自已的选择去大胆地追求,决不会被扣上行为不端的帽子。
一旦双方确立了恋爱关系,男方要送给女方订婚戒指并举行仪式。这种习俗遍及整个英国。结婚或定婚戒指是许多民族的传统习俗,英格兰人在教堂里举行婚礼仪式时,新郎给新娘戴戒指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甚至认为不戴戒指的婚姻是无效的。当神父询问一对新人是否愿意做对方的妻子或丈夫、能否相互尊重、白头偕老后,新郎给新娘的无名指上戴上一枚戒指。它象征着丈夫对妻子的纯真爱情,同时妻子也表示接受并忠实于这种爱情。
戴戒指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中国,它不仅作为一种信物也是一种装饰品。婚姻戒指最初并不镶嵌钻石、翡翠以及红蓝宝石等饰物,纯洁的圆形象征着由婚姻联袂在一起的两个人的团圆。在一些民族中象征着一种魔力,保佑夫妇幸福长寿,同时,施予者表示对接受者的信任,接受者表示对施予者的忠诚。
金戒指象征爱情的纯真,银戒指意味情感温柔。英国人同西方各国一样,定婚戒指是金制的而不镶嵌任何宝石,结婚戒指应加装饰物,至于戒指的质量则根据个人的经济条件不同而不同。定婚、结婚戒指可戴在同一无名指上,也可以由结婚戒指取代定婚戒指。
英国在16世纪时,结婚戒指的内侧经常刻是家族的图案或箴言,诸如"上帝使我成为某某的妻子,"某位主教的妻子的戒指上刻上一只手、一颗心、一顶主教冠和一个骷髅,铭文是:"前三个我赐予你,第四个使我超脱。"今天戒指上的铭文大多只刻上新郎和新娘名字的开头字母。
英国人结婚要穿礼服;新娘身着白衫、白裙、头戴白色花环,还要罩上长长的白纱,手持白色花束。总之,英国人崇尚白色,它象征爱情纯洁、吉祥如意。而戴头纱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当时两河流域就已盛行女子戴头纱。在古希腊,举行结婚仪式时不仅新娘要戴亚麻或毛织品的头纱,而且一对新人都要戴上花冠。到了罗马时代,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要戴不同颜色的头纱以示区别。中世纪以后,宫廷贵族之中出现了用珍珠装饰的花冠。尔后,发展成为白色头纱,并且尺码日益延长,并遍及欧洲各地。
一旦举行完婚,新郎新娘从教堂里出来的时候,人们要向新人祝贺,这种祝贺不是亲吻、拥抱和握手,而是向他们撒五彩缤纷的纸屑。撒纸屑的习俗起源于撒麦粒。1491年英国国王亨利七世携王后到布里斯托尔旅行。旅行途中,被一位面包师的妻子看到,于是她从窗子里向他们撒麦粒,并高呼:"欢迎你们,陛下!祝你们幸福、长寿。"这成为一段佳话,到16世纪时,这一习俗已广为流传,人们向新郎、新娘撒麦粒,有时还染各种颜色。麦粒象征着丰收和生活富裕,同时也祝贺新婚夫妇幸福长寿,子孙满堂。
度蜜月也是英国各地青年结婚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们把积蓄下来的钱用于旅游,而结婚后去旅游便称作度蜜月。这原是古代的习俗,在新婚之时一定要饮用一种用蜂蜜特制的饮料,用来象征家庭美满、爱情甜蜜和生活幸福。而这种饮料从结婚开始要喝30天,因此就把新婚第一个月称作蜜月了。
在英国对于结婚纪念日十分重视,每年都要庆祝并有不同的称谓。第一年是纸婚,第二年是棉婚,第三年为皮革婚,第四年为毅婚,第五年称木婚,第六年称铁婚,第七年叫铜婚,第八年叫陶器婚,第九年为柳婚,第十年是锡婚,以后是钢婚、绕仁婚、花边婚、象牙婚、水晶婚。从第十五年以后,每五年各有一个称谓,依次为搪瓷婚、银婚(第二十五年是个大典)、珠婚、珊瑚婚、红宝石婚、蓝宝石婚、金婚(五十年是第二大典)、翡翠婚、钻石婚。这最后一个是第三大庆典,但很少有人能够庆祝这个庆典。
Ⅳ 阅兵仪式多久举行一次
国庆阅兵每五年或十年组织一次。阅兵规模最大,展示的武器装备最先进;建军节和抗日战争纪念日阅兵规模可适当控制,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可以每一至两年安排一次;其他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反侵略活动纪念日根据需要临时确定。
以下这6次国庆阅兵最具有代表性:
1、1949年建国大阅兵:开国大典中的最美乐章
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阅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盛大阅兵。首都30多万人参加了开国大典,陆海空三军部队1万多名官兵接受了检阅。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阅兵比较频繁,从1949年—1959年十年间,每年都举行了国庆阅兵,后来受“文革”等原因的影响,此后中国连续24年没有举行国庆阅兵。1984年时,根据邓小平的提议,恢复了国庆阅兵。到1999年的国庆50周年阅兵,期间又相隔了15年。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阅兵次数中,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是1959年国庆阅兵,这也是新中国第十一次国庆阅兵,参加的人数达到了七十万人,受阅部队的装备中新式的大炮、坦克、歼击机等武器,都是由我国自行制造。
Ⅵ 观看国庆阅兵仪式的感受
激动的心情完全可以表达我观看整个阅兵仪式的心情。
湛蓝的天空,耀眼的阳光,今天北京的天气应该也是格外的好吧!也许老天也在为我们中华民族庆祝,很感谢它的极力配合。阅兵仪式未开始,就听着国歌,心情都是很振奋的。焦急的心情终于盼着阅兵仪式开始了。太兴奋了,看那整齐划一的步伐,一列列的队伍(好像这些词语都不能很好的表现)开始了他们准备已久的表演。坚定的眼神,稳健的步伐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我在想他们是如何被训练的,成千上万的人竟然可以迈着同样的步伐,每一步,每一个动作都可以说成是一个接一个的拷贝。他们之间的距离也都是那样的形同。不禁我很想感叹这一切!远看完全是由整整齐齐的点,线,面组成的嘛!太帅了!升国旗了,每个人都是庄严肃穆,摒住呼吸,随着国旗冉冉升起。听着国歌,看着国旗升起,感觉自己整个身体都是涑疠的。噢,胡主席居然穿着中山装唉,支持他一下,就是嘛,还是我们自己的中山装穿起来帅气,正式场合还是要支持我们中国本土化的东西,西装毕竟是国外的东西。这情景不由让我想象着毛主席检阅军队的样子。队伍开始上场了,真壮观,应该说这是我第三次看国庆大阅兵表演了,虽然不再像第一次一样被他的景象所震撼,但依然的心跳不已。帅气的男兵,靓丽的女兵,都是那样的迷人,特别是女兵。听着讲解员的介绍,应该是每个军队都有他的不凡来历。他们苦练每一天,为的就是保卫人民,为的就是这一天。
海陆空三队阅兵完,接着就是群众兵了,他们每个人脸上的笑容都要被溢出来似的。再看看围观的群众无不是笑容满面。镜头前还看到有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人,他们也许不太了解我们国家,不太了解阅兵的意义,但他们完全被现场的气氛给感染了,也跟着大家在手舞足蹈的。嗯,很可爱!
一片欢乐的海洋呀!到此,我更加的坚定了。我爱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看着我们国家力量的无限强大,祖国的蓬勃发展,我骄傲,我自豪!你是我的榜样,我会努力的加油,和你一样的努力成长,慢慢壮大。使自己变得更加的优秀!
Ⅶ 为何印度人阅兵时总喜欢“叠罗汉”,什么原因呢
印度人在阅兵的时候喜欢以“叠罗汉”的形式向人们展示。这种阅兵形式成为了印度最为传统的一种阅兵表演,也是印度阅兵仪式中的特色。“叠罗汉”的这种形式是由于印度的文化与历史原因所共同造成的。
第二,与印度的瑜伽也有一定的关系。印度的瑜伽表演在全世界也是非常有名的。印度人在训练的过程中为了增加难度进行了动作的设计,特别添加了一些瑜伽的动作。这不仅大大提高了阅兵仪式摩托车方阵的难度,也可以向全世界的人们展示印度人所独有的瑜伽。将军事力量的展示与印度文化进行了一定的结合,也是一种创新。
Ⅷ 英国阅兵一般持续多久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阅兵仪式规定为庆祝君主的生日仪式。
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1926年4月21日诞生。不过,由于4月伦敦天气欠佳,英国王室把英女王的官方生日庆典定在6月,且通常选在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阅兵指挥官会给出约113个指令。游行路线从白金汉宫沿林荫道到骑兵卫队阅兵场,白厅,然后再返回。(白厅是伦敦市内的一条街,连接议会大厦和唐宁街,这条街及附近有许多政府机关)
仪式一般有1000多名士兵参加,有200匹马;6个乐队的二百多名乐师及鼓手列队行进。
在骑兵护卫队楼的时钟敲响11点时,王室的队伍达到,然后女王接受皇家礼炮。
游行从检阅开始,女王缓缓地沿着6个护卫队驶来,经过骑兵部队。
活动结束后,王室成员聚集在白金汉宫的阳台上观看英国皇家空军的空中分列式。
Ⅸ 为什么印度人阅兵时总喜欢“叠罗汉”,到底是什么原因
说起各国的阅兵式就不得不提印度,印度的阅兵很有趣,其士兵擅长各种高超杂技,还经常以叠罗汉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眼中,大家除了拍手叫好之外,其实也就图个乐,对于印度军人为什么这样做,确实很少了解,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印度为何每次阅兵都要叠罗汉。
相比我国庄严的阅兵式,在外人看来印度的阅兵略显夸张浮夸了一点,因为印度阅兵画风出格,通常会骑着摩托车出场,当印度的摩托车方队进入观众的视野之后,车上的士兵就会展开“绝学”一个个跳跃起来跟其他摩托车的士兵一起联合叠罗汉,还配以各种高难度的杂技动作,看得人人惊叹不止。对于印度这种杂技阅兵式,外人可能会因文化差异的问题不能够了解。
其实印度的摩托车阅兵表演是当年英国人遗留下来的方队表演,印度人独立后依旧把英国这种方队表演形式给传承了下来,并且融入一些自己国家的文化,改良后就成了现今的印度阅兵摩托车方队。
事后,印度人就在阅兵式上模仿英国人的摩托车方队表演,并且为了比赢英国,就把表演动作难度提得更高,最终“叠罗汉”就诞生。另外,印度人比英国人更会耍杂技,其原因之一是印度是一个崇尚瑜伽的国度,几乎人人都练瑜伽,这让他们的身体组织更加柔软,韧性更强,加上印度自古以来都很喜欢各种杂技表演,比如吹箫舞蛇,弄通天绳等,平时到了印度传统节日,会经常看到不少民间杂技人才在街头表演,因此在潜移默化之中,印度把杂技融入阅兵式表演,也不足为奇了。
Ⅹ 英国人眼中的中国国情阅兵式是什么样的
谈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一点,就是西方国家与中国是两个不同阵营的关系。西方代表的是民+主体系,而中国在他们眼中是专+制体系,代表着落后与不和谐。在西方国家看来,中国的阅兵是一种武力的炫耀,跟我们看朝鲜发射导弹的性质是一样的。
所以首先,对西方的很多人来说看中国的阅兵,是一种中国威胁论的现实上演,心中是不舒服的,甚至是反感的。但是普通的西方国家的国民,对此并不是特别关注,西方国家的普通老百姓对军事不是特别感兴趣,更何况是八千里之外的中国的军事问题。
第二,对于西方研究军事和政治的人来说,即便反感也会密切关注中国的阅兵。因为中国的军事不透明,平时能获得中国的军事情报比较难,透过阅兵式可以获得大量的军事情报,验证一些传言。
至于很多中国人意淫的西方人会对中国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想法,那是在白日做梦,忽悠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