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伊丽莎白时期英国的外交政策
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统治时期(1558—1603)英国的外交政策在英国外交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是英国外交从传统模式向近代演变的一个转折时期。在16世纪后期,弱小的英国能在法国和西班牙的夹缝中生存下来,并赢得了发展的时机,除了明智的国内政策外,还需要切实可行的外交政策作保障。
伊丽莎白时期英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历史地位就在于女王在主管外交的国务大臣威廉·塞西尔辅佐下进行的全面的外交战略调整。女王政府最终抛弃了追求欧洲大陆领地的外交传统,使外交政策摆脱了宗教的影响,而推行一种追求欧洲大陆的均势,以维护国家安全为首要目的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总之,女王政府经过几十年探索形成的一套完备的外交政策新模式,可以定义为放弃对大陆领地的觊觎、实现不列颠岛的独立与稳定、发展海岸、在海峡上建立防御屏障、追求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伺机向海外扩张。
㈡ 历史角度来看福克兰战争中英国的策略是什么
说到英国的策略,就不得不提英国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了,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英阿两国就福克兰群岛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甚至英国也曾有意打算将福克兰群岛交与阿根廷,毕竟离英国本土太过遥远,这只能说英国有此打算,不能算作英国准备放弃福克兰群岛的证据。就岛上居民来说,其近乎于百分百不愿意跟着阿根廷,因为阿根廷的军人独裁统治的确令岛民们心生厌恶。
言归正题,说说铁娘子的策略吧,阿根廷入侵英属福克兰群岛之后,英国上下反映强烈,对阿根廷提出了严重抗议。铁娘子一面积极备战,收复领土,一面积极运用外交,在国际上孤立阿根廷。这和当年抗战前夕的国民政府的对日策略何其相似。
㈢ 丘吉尔认为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是怎么样的政策
丘吉尔说:“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强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特别是防止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落入这些国家手中。从历史上看,在这四个世纪中,人和事,环境和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而这个目的却始终如一。”
㈣ 英国对外贸易政策
英国发布“脱欧”后新关税制度:
英国政府宣布,“脱欧”过渡期今年年底结束后,英国将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英国全球关税”这一新关税制度,取代原来一直实施的欧盟对外关税制度。
实施新关税制度旨在简化一些英国官员所称的过于复杂的手续和步骤,并帮助英国与美国、欧盟及其他国家更加顺利地进行贸易协定的谈判。但这同时意味着,如果英国和欧盟不能在今年年底前达成自由贸易协议,英国从欧盟进口的一些食品、汽车和化学品的价格将大幅上涨。
根据新的税收制度,从明年年初开始,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其他现行最惠国待遇政策,英国60%的进口商品在新税收制度下享受免关税待遇,而目前免关税待遇的进口商品只有47%。对于没有与英国签署贸易协议的国家,将取消所有税率低于2%的关税。
同时,为了保护农业、汽车业和渔业等免受竞争威胁,英国对这些产业的进口产品仍将保留关税,包括牛羊肉、家禽等农产品和绝大多数陶瓷产品。此外,对汽车关税维持在10%不变。
为了实现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承诺,英国还将取消支持提高能源效率的进口产品的关税,如LED节能灯等。另外,政府准备对用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个人防护用品等医疗物资给予“临时零关税”政策。
英国脱欧准备:
据美联社报道,在欢迎新关税制度的同时,英国商业团体对与欧盟的贸易谈判进展感到担忧。目前欧盟占英国贸易总额的一半左右,因此欧盟对英国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英国商会表示,英国与欧盟在年底前能否达成贸易协议,对于是否能够“避免英欧企业成本大幅上升”至关重要。目前有分析认为,新关税制度的出台被视为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不打算延长“脱欧”过渡期的迹象。
英国19日还公布了与欧盟未来关系的建议,其中包括一份291页的自由贸易协议草案。双方力争在今年年底前达成协议,但在渔业等关键问题上,双方仍然存在很大分歧。
目前,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而采取的封锁措施已导致英国经济衰退,英国国家统计局1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4月申请失业救济的人数环比跳涨69.1%至210万人,为1996年以来最高水平。专家认为,英国正面临数十年来最为严峻的失业形势。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英国发布“脱欧”后新关税制度
㈤ 福克兰战争中英国的策略是什么
说到英国的策略,就不得不提英国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了,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英阿两国就福克兰群岛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甚至英国也曾有意打算将福克兰群岛交与阿根廷,毕竟离英国本土太过遥远,这只能说英国有此打算,不能算作英国准备放弃福克兰群岛的证据。就岛上居民来说,其近乎于百分百不愿意跟着阿根廷,因为阿根廷的军人独裁统治的确令岛民们心生厌恶。
言归正题,说说铁娘子的策略吧,阿根廷入侵英属福克兰群岛之后,英国上下反映强烈,对阿根廷提出了严重抗议。铁娘子一面积极备战,收复领土,一面积极运用外交,在国际上孤立阿根廷。这和当年抗战前夕的国民政府的对日策略何其相似。
㈥ 英国是怎样利用大陆均势政策在七年战争中崛起的呢
英国之所以能够成为大英帝国、日不落帝国,与其未雨绸缪,善于准备,长于思考不无关系。它的大陆均势政策就充分证明了这一个点。那么,什么是大陆均势政策?它又是怎样让英国在七年战争中崛起的?
1756年,危机爆发,大战拉开序幕。
然而,在大战进行当中英国却掉了链子。原本支持普鲁士的辉格党内阁倒台,而新上任的首相不支持普鲁士,把对普鲁士的援助全部叫停。这样就让本遭四国围殴的普鲁士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危险境地。结果普鲁士的首都柏林被沙俄攻陷,奥地利从南进攻,占领了普鲁士最大片肥沃的土地。到了1761年底,普鲁士内外交困,国力衰竭,几近亡国,到了国王腓特烈二世曾两度要自杀的地步。
然而,就在这看似普鲁士将要走到尽头的危险时刻,戏剧的一幕发生了。在1762年1月5日俄国女沙皇去世,而继任的沙皇彼得三世,是腓特烈的崇拜者。所以立即叫停了对普鲁士的军事行动,转而结为盟友,这使腓特烈得以喘息。然而,没有几个月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二世,在情人的帮助下发动政变,叶卡捷琳娜执政了沙俄。
但是错误已经酿成,腓特烈二世抓住机会,一举扭转了局势,胜利的天平已经倾向英普,并占据了绝对的上风。最后,七年战争以英国和普鲁士的巨大胜利而结束。
可是,虽然同是胜利者,但是普鲁士和英国比起来那是小巫见大巫,英国才是最大的赢家。
英国的高明之处,就是采取大陆均势政策,与普鲁士结盟,让形单影只普鲁士不孤单,而战争打响后一直是审时度势,并没有急于加入,而是通过提供大量资金给予普鲁士大力支持,以达到牵制住法国等欧洲大陆各国,而自己腾出主要精力用于海外扩张上的目的。并在1759在葡萄牙击败了法国舰队,让法国海军实力严重受损。
随后就是大量抢夺法国的殖民地。1758年,英国组织42艘军舰的庞大舰队,远征加拿大。因为法军参与到欧洲大陆战场之中,一时难以脱身,加上援军被英军拦击,所以加拿大很快就落入英国手中。接着又挥师南下,占领了密西西河流域。在印度英法两军虽然发生对峙,终因法军补给缺乏,在1761年法军投降,至此英国独占了印度。
七年战争结束后,欧洲各国元气大伤,无力海外扩张。而实力大增的英国就利用这个空当把自己的触角伸到了全球的各个角落。到了1800年,英国拥有殖民地面积达1130万平方公里,成为名符其实的“日不落帝国”。此后的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众多的殖民地让英国有了雄厚的资金、市场和原材料,使得英国的工业革命得以迅速进行。
战争让昔日霸主的法国财政困难雪上加霜,无奈之下大借外债,提高税收,导致社会矛盾被激化,农民起义频发,在1789年爆发了法国大革命。
中国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可以很好地解释英国大陆均势政策。英国通过结盟次等强国,以对抗欧洲最强国,从而达到欧洲大陆均势的状态。而自己却专注于海上扩张。这次七年战争让英国大陆均势政策得以很好的表现。通过这七年战争,让欧洲各国国力损失殆尽,英国却欣欣向荣。而从大陆均势政策角度看,普鲁士无疑是工具和牺牲品。
㈦ 20世纪初,英国外交政策从“光荣孤立”走向军事结盟,其目的是什么
遏制众所周知,英国自近代以来其外交政策,特别是欧洲政策,一贯恪守“均势原则”。由于英伦三岛远离欧陆的独特地理位置,以及其在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中的领先地位,促成了英国在许多欧洲重大问题上能够“超然物外”。 18―19世纪,英国以其拥有的无可匹敌的政治、军事及经济力量,傲视群雄、睥睨众小。凭借着“重海洋、轻大陆”的海上霸权战略,在对欧陆外交政策中奉行“光荣孤立”,推行“均势外交”,不与欧陆任何强国建立联盟,同时保持英国对欧陆事务的充分发言权。与美国的“孤立主义”不同,英国的“光荣孤立”还隐含着对欧洲霸权及影响的重大含义。
尽管出于现实需要,英国在这一时期也曾有过与欧陆国家的联合,如19世纪初为战胜拿破仑帝国而结成的数次“反法联盟”等,然而,这充其量不过是英国推行其均势政策、现实主义外交的一种策略,无法从根本上动摇英国外交传统的“均势原则”。而且英国“均势外交”中的诸多因素,如领导责任、着力幕后控制、强调纵横裨阖、灵活机动以及制衡均势等现实主义外交精神影响深远,深深植入其外交实践的骨髓,贯穿了英国各个历史发展时期,成为构筑其对外政策基础的核心与纽带。
如果说“光荣孤立”政策反映了英国近代以来所拥有的强大国力以及重大国际影响,那么,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外交政策的变化则反映了其国力的衰退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随着美国、德国崛起,英国的欧洲霸主地位遭遇空前挑战。19世纪后期,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而与法、俄结盟,目的在于维系摇摇欲坠的旧世界秩序。由此,英国推出“有限责任”政策代替“光荣孤立”政策。作为后者的延伸,“有限责任”政策更强调英国作为欧洲大国对欧陆事务所担负的道义与现实责任,而这种责任大多关系英国的切身利益;同时该政策也强调了英国历史与地理的特殊性,突出其责任的“有限性”。 事实上,“有限责任”政策并没有放弃其传统的“均势原则”,所不同的是,正是由于严格遵守“均势与制衡”的外交传统,在外交实践中,英国采取“举而待发”的灵活策略,借以维护欧洲相对“均势”格局。
从20世纪初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有限责任”政策主导了英国外交实践。英国在一战中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体现了英国“有限责任”政策的威慑性。一战结束后,在欧洲力量重组及世界秩序整合的力量角逐中,英国的“有限责任”政策在外交实践中更体现了其机变与灵活的特点,在对待法国的战后欧洲霸权政策上,英国视责任与距离并重,假仲裁者之手积极扶持德国,牵制法国。20年代的德国赔款问题、“洛迦诺公约”等都成功地体现了英国外交政策中“均势与制衡”的精神,这使英国“有限责任”政策在实践中高屋建瓴,游刃有余。然而,随着30年代德国法西斯力量扩展,英国的“有限责任”政策在法西斯的战争叫嚣下显得捉筋见肘、力不从心。对这一时期的英国来说,它“既缺乏介入欧洲事务的决心,又缺乏介入的手段”①。在德国法西斯的一系列军事冒险与扩张中,英国采取了绥靖与遏制并行的政策。“有限责任”政策就象一部严重缺乏润滑油的破旧机器,无法有效运转。1939年3月,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全面改变了欧洲力量对比,英国外交政策出现新变化,但随后的“张伯伦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英国外交实践的颓势。继之以后的是,英国对东欧、南欧以至北欧部分国家提出安全与领土保障承诺,实质上这是“有限责任”政策失效后英国遏制、威慑德国的战略调整。对英国来说这是极其冒险与卤莽的,因为它缺乏必要且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实力来承兑其诺言。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有限责任”政策走到了尽头。在丘吉尔战时联合内阁的领导下,二战中英国外交政策开始了新的转变,“联盟政策”明确成为其外交实践的主导方针。该政策到二战结束初期逐步发展定型,成为英国战后外交战略的核心。英国外交政策这一转变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起因于二战中英国的进一步衰落,更因为战后美国的崛起及其世界主义政策全面改变了旧世界力量格局与分布,迫使英国不得不改弦更章,适应世界新格局的发展趋势。然而,这一转变过程的实现是异常困难的,因为虽然“在二战期间英国外交政策的重新定向就已开始了,但直到战争结束,在英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者中间仍存在着巨大的思想混乱”① 。
新“联盟政策”与以往不同,英国不再高高在上、俯视欧洲事务,而是以更加平等的“伙伴”身份与欧陆国家共商大计,加强相互间军事、政治合作。然而,英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仍存在着其称霸欧洲的政策意图,而且在政策制定和外交实践中也存在着浓厚的美国情结。尽管转变的直接原因是二战的险峻形势使然,但就其实践的结果来说,仍然是为了建立英国领导的新的欧洲和世界安全模式。
由此可见,英国近代以来其对外政策的三个变化,尽管其外在形式多种多样,在外交实践中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但是其发展、演变的连续性与继承性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光荣孤立”,还是“有限政策”抑或“联盟政策”,追求英国的欧洲霸权及影响,维护“均势”、提倡“制衡”的外交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作为英国战后外交政策的产物,西欧国家政治军事联合的新安全模式,不可避免地要打上“现实”与“均势”的烙印。
㈧ 30年代英国外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在30年代欧洲与世界局势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尽管英国统治集团逐步意识到了法西斯国家的威胁,但其对外政策却并没有实行全面调整,直至大战在西方爆发,对法西斯国家的战争威胁都未作出有力的反应。1935年3月,英国对德国公开宣布重整军备,不但没有采取任何抗议行动,反而于1935年6月与德国签署了《英德海军协定》,消息传出,举世震动。协定的要点是德国海军实力与英联邦成员国海军总数实力的固定比例为35:100。但是另一项协定规定,德国的潜水艇可占英国全部潜水艇的45%,在危急情况下,此限度可提高至100%。从而使希特勒打破了凡尔赛条约的束缚,开始放手扩军备战。这是英国在绥靖德国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同年12月,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英国担心失去意大利这个盟友,而不敢对其采取有力的制裁措施。随着法西斯国家的不断扩张,英国维持欧陆“均势”的政策失去了推行的现实基础,绥靖政策便逐渐成了英国外交的主要内容。
㈨ 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英国奉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英国奉行的是殖民主义政策
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英国在经过工业革命后,实力大增,对外开始大规模的军事侵略和殖民,对外奉行殖民主义,在全世界建立了许多的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
㈩ 英国的作战策略是什么
7月29日黎明,两支舰队在加耒和敦刻尔克之间的格雪夫兰会战。英军的战术是不去与西班牙的楼船大舰正面作战,而主要是在英吉利海峡的航路上,进行跟踪,攻克两翼,用小舰队游击的办法,采取准确的远距离炮战,使西班牙舰队中的步兵无法靠近船舷。西班牙“无敌舰队”的炮火也很凶猛,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海战。海战的关键是炮战,由于英军炮兵的射击技术好,命中率高,“无敌船队”受到重创。战至黄昏时分,西多尼亚不得不命令舰队撤出战斗,掉头返航。英国舰队的炮弹也快打光了。“无敌舰队”驶进多维尔偏北的马尔特停泊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