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秦朝与同时期的英国有什么共同点
与同时期的英国没什么共同点,那时的英国已被罗马吞并,成为了罗马的一个省。秦与当时的罗马倒是有共同点,都是霸主级别的帝国,秦统一了6国,罗马
㈡ 英国人china称呼是不是由于秦
中国秦朝说。认为中国称名China来自“秦”(chin)的发音,这是一种在西方流行最广、拥护者最多的说法。
法国鲍狄埃(M·Pauthier)等人提出此种见解。他认为支那名称为“chini”,据说是来自“秦”的音译。同为印欧语系的古罗马称中国为Sinoa,后来的英文中的China,和法文中的Chine,都是来自这个语源。起于梵语,,所以称中国为“秦”(Sin、Chin),而China后的a是葡萄牙人加上为了表示地域。
这种说法后来得到了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支持,由于伯希和是西方声名显赫的汉学家,所以在他之后,“支那”之名起于秦,以成为相当有影响的一种学说。中国着名的中外交通史家张星良先生也支持这种看法,这一说法在当代中国学术界影响甚大。
但问题是:秦朝的国祚不过数十载,几乎与西方毫无交流。西汉以后中国人肯定自称汉,绝不可能再自称秦。而秦朝在汉代属于被批判的对象,又怎会容忍西方人称自己为秦呢?
有人认为应从秦王室立国开始算起,可是秦国在统一中华前不过是其中的诸侯国之一,并且还是“非姬姓诸侯国”。中原文明把秦、楚、吴、越这类国家当作蛮夷看待,而战国之前秦国并不十分强大,一开始仅是个不被重视的小国
㈢ 在战国时,秦是怎么出现的春秋五霸时没有他
春秋五霸中有他的,是因为几个诸侯所在的小国联合起来,形成了秦
《秦帝国建立及兵器之谜》
4000 多年前,文明的曙光开始照耀中国大地。在黄河流域的原始部落中,第一个国家夏诞生了。500多年后,商取代了夏。公元前11世纪,周王朝又以武力征服了天下。由于王位只能传给一个儿子,其他的儿子们就要得到封地。这样一代代分封下去,周天子脚下就出现了几十个国中之国。从此,这些属国之间就开始了长达 500多年的战争。
直到公元前230年,一支来自西北方的军队开始横扫天下。在10年的时间里,他们吞并了所有的国家,征服了所有的部落。就是这支军队,最终结束了500多年的战乱,在中国第一次创建了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秦帝国。
秦帝国的建立过程,统治时期以及灭亡之后,无不是史学界争议的焦点。史无前例的统一和之后十几年内的急速衰落都令人无比诧异:
·出身于西北高原的秦人为什么能够一统天下?
·秦军使用什么样的武器?
·这支曾经最为强悍的军队究竟如何作战?
·他们的战斗力经久不衰?
·2000多年前,在南北几千公里的战线上,他们如何完成后勤运输任务?
·一个500多万人口的国家拥有100万军队,秦人的国力怎样支撑?
一个个谜题,等待着我们去破解。
一、王者之师
这是一支创造了历史的军队。然而,多年以来,人们对它的了解并不多,它真实的形象一直模糊不清。秦军强大的根源在哪儿?它靠什么建立了空前的丰功伟业?
回望秦军统一中国的步伐,那是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史。
3000多年前,周王朝在镐京统治着中国。在王国的西北边陲,生活着一个专门为国君养马的部落,他们就是最早的秦人。这是一个传奇般的部落,它最早的居住地在哪儿,什么时候迁移到西北高原,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公元前771年,来自于西方的游牧部落攻陷了都城镐京,周王朝被迫迁都。在周天子向东迁移的时候,养马的秦人出兵护送。为了感激秦人的忠诚,周天子封秦人的首领为诸侯。秦人就这样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但是,刚刚立国的秦人面临着极其艰难的处境。当时,西北高原是游牧部落的天下,这些马背上的民族极其凶猛,他们经常对秦人进行攻击和屠杀。史书记载,秦人几代先王都战死在疆场,刚刚诞生的秦军血流成河。然而,这支顽强的军队开始在逆境中成长。经过200多年的浴血奋战,秦军彻底征服了剽悍的游牧民族,统一了西北高原。
在西部站稳了脚跟之后,秦人的眼光转向了东方。此时,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已经完全丧失,战火笼罩着中原大地。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几百年的兼并战争之后,弱小的国家一个个都消失了,出现在秦人眼前的是六个强大的对手。秦人发现:对手的实力远远超过了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向东扩张的梦想一时很难实现。
转折发生在公元前356年,那一年,一个叫商鞅的人开始在秦国推行改革。商鞅变法之后,秦军开始迅猛地向东推进。
魏国是战国时代的第一个霸主。史书记载:魏国军队身穿重装铠甲,以强悍而闻名。然而,强悍的魏军成了秦军的第一个牺牲品。公元前293年,秦军斩首魏军24万,魏国从此衰落。
楚一直是南方的大国,实力雄厚,楚人制造的青铜剑直到今天都赫赫有名。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占楚国经营了几百年的都城郢,楚国一蹶不振。
赵国位于北方。由于长期与游牧民族对抗,赵人民风剽悍,十分善战。但是,在公元前260年,秦军在长平消灭了整整45万赵军精锐。赵国元气大伤。
自商鞅变法以来,强大的秦军通过一次次战争消耗东方列强的军事力量。在130年的时间里,秦军歼灭六国军队160多万。到公元前230年的时候,再也没有对手能够与秦军抗衡,秦王嬴政就此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十年统一战争期间,六国军队的伤亡总数超过了200万。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公元前221年,最后的齐国不战而降,秦军挺进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临淄。至此,战国时代结束,秦帝国诞生了。
从崛起于西北高原到一统中国,这支伟大的军队经历了550多年的奋战。
在今天陕西省的咸阳市附近,这个平台曾经是秦帝国的心脏:咸阳宫。就在这个地方,秦王嬴政发号施令、指挥秦军一统天下。2000多年过去了,咸阳宫变成了黄土堆,帝国的军队却找不到任何踪影。这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呢?
在秦帝国之后100年,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诞生了。他的经典巨着《史记》记录了几百年间秦军发动的一次次战争,但对于战争的详细过程和具体细节,司马迁却很少提到。一场涉及几十万军队、持续几个月的战争,往往只是简略的几十个字、甚至几个字而已。秦军使用什么武器、如何装备、用什么方法攻击对手,司马迁似乎并不关注。
长平之战是《史记》中惟一一场记载比较详细的战役。公元前260年,秦军和自己最强大的对手赵军在长平决战,战争持续了整整两年时间。
司马迁写到,当双方僵持,久攻不下的时候,秦军出动了一支两万五千人的“奇兵”,将赵军一分为二。这支出奇制胜的部队到底是如何作战的,司马迁却没有更多的说明。
这样壮观的陪葬坑似乎也只能是气度非凡的始皇帝的作品。对于考古学家而言,推断最终是否成立还需要更为直接的证据。挖掘在进行,考古人员从泥土中又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兵器。仔细清理以后,兵器表面上显露出一些文字。
在这只矛上刻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非常相似,念作“寺工”。史书记载,寺工正是秦始皇设立的、主管兵器生产的国家机构。在这只戈上,专家们找到了更加确凿的证据,戈上右边的文字是:“五年相邦吕不韦造”。吕不韦是秦始皇的丞相,他的职责之一就是负责秦国的兵器生产。
兵器上面的这些纪年标志着它们准确的生产日期。毫无疑问,这些兵器都是在秦始皇时期铸造,在秦始皇死后作为陪葬品被埋入地下。站在袁仲一和他的同事面前的,竟然是那支被历史的迷雾笼罩、消失了2000多年的无敌军队。突然间,司马迁笔下模糊的秦军形象,一下子就变得具体、清晰起来,兵马俑给人们的震撼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1975年,整个世界都把目光集中在秦始皇兵马俑身上。许多媒体都把发现兵马俑的消息登在头版。各国元首和政要纷纷来到陕西,为的是能够亲眼目睹古代中国军队的面目。无一例外,他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越过太平洋,秦俑登上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国家地理使用了这样的标题,中国第一个皇帝的军队:不可思议的大发现。但是,对于秦军的认识,美国人的注意力又一次集中在残暴和野蛮上面。
真相需要真正的学者用科学的态度一点一点去揭示。兵马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袁仲一的生活。发现的惊喜和激动很快就过去了。研究工作一开始,袁仲一就意识到这些活生生的雕塑带来的是一个接着一个的谜团。
这些战士不但一人一个模样,他们的装束也明显不同。有的士兵戴着小帽,有的士兵却仅仅梳着发髻,这种差异意味着什么呢?这些戴着板状帽子的似乎是军官,可他们究竟属于哪个级别?难道两千年前的秦军就已经有了严格的军衔制度?
观察整个俑坑,6000名将士井然有序。他们的排列方法是随意而为还是有什么含义?这些陶土战士能否揭示古代中国谜一样的阵法和战法?一连串的问题都没有答案。
继第一个俑坑之后,考古人员又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陪葬坑,它至今仍然覆盖着厚厚的黄土。研究人员制作了由上千张照片拼凑而成的俯视图,通过电脑模拟,可以看到地下的壮观景象。
坑的东北角是弩兵。弩是古代战场上最为精准的武器。长平之战,赵军统帅就是被秦弩兵所杀。秦弩兵的威力能从这儿得到揭示吗?
坑的南边是一支独立的战车部队,这是一个从不为人所知的兵种,长平战场上秦军神秘的轻兵会不会就是这些车兵呢?
紧着车兵的是骑兵,他们四骑一组,井然有序。这就是司马迁笔下,劫断赵军粮道的秦骑兵吗?
这些战士的动作表明,他们曾紧握着各自的兵器。由于年代久远,兵器的木制部分经腐烂,金属部分却完好地保存到了今天。兵马俑坑总共出土了4万多件
根据常识,铁兵器的杀伤力要远远大于青铜兵器。装备着落后的青铜兵器的秦军怎么可能战无不胜呢?
在人类历史上,落后文明征服先进文明并不罕见。秦军,这支曾经创造了历史的军队,难道真的是装备落后,仅仅靠残暴和野蛮统一了中国吗?真相将随着兵马俑的发现得到一步一步的揭示。
㈣ 秦朝的时候英国发生了什么事情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罗马人撤离后,5世纪中期,大批日耳曼人经由北欧入侵大不列颠群岛,入侵者包括盎鲁人、萨克森人、朱特人等,入侵过程延续一个半世纪。
经过长期混居,逐渐形成现今英格兰人的祖先。
秦朝 时 英国还没统一
大不列颠人 那是 再跟罗马人打
㈤ 秦国是怎么来的
公元前771年,在周平王东迁时,有一个人也率军队护送周平东迁,这个人就是秦襄公,当时他的身份是周的附庸,为秦邑大夫。秦襄公在此之前也曾积极的勤王救驾,因此,当护送到周平王到洛邑之后,周平王把他升格为诸侯,并把当时还在犬戎占领下的岐山以西之地。从此秦成为一个诸侯国。
秦成为诸侯国之后,经过秦襄公、秦文公父子两代人的努力,从犬戎的手里夺得了周王许封的封地,基本上站稳了脚跟。之后,秦国的历任国君都不停的进行攘夷战争,到秦穆公时,基本上收复了原周王朝在陕西的领地。
当然,秦国在打其他民族的时候,也顺手牵羊灭了一些其他的诸侯国,如小虢国、梁国、荡社、西亳等。
(5)秦为什么会出现在英国扩展阅读:
就政治地位而言,秦国的公子与东方诸侯国中的公族截然不同。春秋秦国的卿大夫中有百里奚、蹇叔、公孙枝、由余、王豹,武有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均为外来人才,未曾见一位公族,外交活动中也只有小子愁一人出现于《左传》中。
另外,封邑乃是世族形成的最根本的政治资本,而秦国群公子所受分封远没有东方各国那样普遍。
秦国分封直到战国时期才开始多起来,而且大多数都是分封给有功之臣,如商鞅封于商,魏冉封于陶,范雎封于应。在战国时期秦国的位封君中,异姓大夫占了位,公族仅占了位。这说明,直至战国时期,秦国的公族在政治上仍然没有太多的权利。
不仅如此,秦公子还时时受到国君的约束,当秦景公之时,秦公子绒因为受先君之宠而富,“或膺之,恐诛,乃奔晋。”直到景公去世之后才敢回国。长期受世族困扰的晋平公对于公子碱的这种行为很不理解,竟问道“后子富如此,何以自亡”在晋平公看来,作为公族的公子绒应该和晋国的世族一样享有众多特权,不会轻易被驱逐出境的。
因为就在秦景公二年的时候,“晋国公族栗书拭其君厉春秋末期,世族制度走向了衰落”。
㈥ 高中历史试题秦朝和17世纪的英国有什么共同点
改革了制度,秦创立了皇帝制,英国创立君主立宪制
㈦ 秦朝.与17世纪的英国治国共同点
都曾经达到了国家巅峰,都曾为顶级强国,但是时间都很短暂
改革了制度,秦创立了皇帝制,英国创立君主立宪制
㈧ 秦国是怎么出现的
春秋战国时期,在陕西省北部、甘肃省东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等地区,居住着很多的少数民族,在古代文献中,他们被称作“戎”或“西戎”。早在西周末年时,西戎势力就日益强大,他们协助申侯杀死西周最后一个王——周幽王,颠覆了西周的政权。后来,西周之地的大部分地区都被戎人占据。到春秋初期,从西戎中分出一支,他们率先地接受中原文化,并通过对附近戎人部落的征服,扩大了自己的领土,形成了秦国。
㈨ 秦国的由来
秦出自嬴姓。秦氏是少昊金天氏的直系后裔,少昊是中国野蛮时代中期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神话人物。他的名字,在中国典籍中五花八门,除“少昊”外,又写作“少皓”、“少皞”、“少皋”,此外又称“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穷桑氏”。
《左传》、《帝王世纪》都说少昊名叫挚。但《帝王世纪》又说:“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嬴姓也。”,又有少昊的裔孙伯益,其后非子的封地于秦,有以国名为氏者。
秦始建国于雍(今陕西凤翔),其后,国都多次迁徙,先后迁脚邑(今陕西洛川)、平阳邑(今陕西宝鸡)、雍(今陕西凤翔)、栎阳县(今陕西临潼)等地。后来,秦穆公横扫十二国,在西戎初步建立起霸业。
但因战国初期经济较落后,又常发生内乱,国力逐渐衰落,被魏国攻取了河西一带(今北洛水和黄河之间)。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逐渐增强,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成为战国七雄之首。秦惠王时击败魏国,再振雄风,最终夺回河西,并一鼓作气,
源流二:
源于姬姓。周文王后代鲁国侯伯禽裔孙的封地秦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周武王时,其弟周公旦被封鲁(今山东曲阜)称鲁公。鲁公后因辅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儿子伯禽接封鲁国,其裔孙中有一支食邑于秦。
后以邑为氏。源于姬姓的秦姓就是由周文王的别子周公旦之非嫡长后裔所开启,其承继并系如下: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周武王在位时,把少暤(昊)之墟曲阜(今山东曲阜东北古城)赐分给他的弟弟周公旦,封他为鲁公。
后来因周武王逝世时周成王尚年幼,不具独立执政之能力,于是周公旦为了辅佐成王,就让他的儿子伯禽(禽父)前去封地鲁国(今山东西南部,建都曲阜)。
伯禽出发前,周公曾告诫他说:“我虽然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说起来应该是地位显赫的,但我依然害怕怠慢天下有贤之士,往往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你现在去鲁国,一定要谨慎,不能因为是王室之后而骄躁。”
伯禽到鲁国后,在周公的指点下,尽心治理,且在平叛“三监之乱”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鲁国呈现一派政清居安的景象。伯禽的裔孙以公族为大夫,食采于秦邑,其后人有以邑为姓者,称秦氏,郡望在太原郡。多数的史籍记载认为伯禽的后裔所开启的秦姓为秦姓正宗。
源流三:
外族改姓。源于巴尔虎旗蒙古穆奇德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穆奇德氏祖上穆奇德·罗拔伙世居辽阳,隶属巴尔虎旗蒙古。巴尔虎旗蒙古原居喀尔喀地区,因遭受葛尔丹部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万余人南下,游牧于今张家口一带。
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清廷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北部),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称蒙古九旗。清干隆年间至凤凰城葛藤峪定居,后又迁居凤城镇,取汉字“秦”为氏。
金朝抹捻氏以及清朝穆颜氏,后有改为秦氏者。另有各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繁衍,成为秦姓一支。另外出自舜七支有秦不虚,后人沿续下来姓秦,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群辅录》记载:“舜七友之一有秦不虚,曾并为雷泽之游一”。
又据《大姓源流》等有关资料所载,舜七支有秦不虚,后人沿续下来姓秦。这说明上古帝舜时期已有秦姓。但因秦不虚之后无世系资料可考,所以,唐宋时期的谱牒学家对秦姓的起源又有以国为氏和邑为氏之说。
源流四:
源于外夷。出自古代大秦人(即罗马帝国)来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后汉书》中记载:大秦“西海环其国,惟西北通陆道”,且“东西南北名数千里。有城四百余所。土中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火浣布、珊瑚、琥珀、琉璃、琅玕、朱丹、青碧、珍怪之物”。
另外一些地理类或野史杂记中,也多载大秦产珍奇异物之语。中国史籍所言的大秦其实指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古代与大秦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加强了交流。东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班超奉命以甘英为使者,出使大秦。
甘英一行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经条支(今伊拉克)、安息(今伊朗)等国,至安息西界的波斯湾后,因海上天气剧变,浊浪滔天,难以行船未能到达大秦。公元166年大秦皇帝曾遣使带着许多礼物来到中国。晋武帝时大秦国再次遣使者来中国通好。
在以后的诸代,中国与大秦国的交往更加密切,如唐朝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发现,更是名证。大秦人或出使、或经商来到中国后,多因中国物饶民丰、山川秀美、文化高度发达而愿居留,不愿再回去。这些人依从汉人的风俗习惯,便以“秦”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