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的主教是怎么来的

英国的主教是怎么来的

发布时间:2022-07-08 11:04:05

A. 英国宗教概况

天主教是与东正教、新教并列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天主教以罗马为中心,故又称罗马公教。16世纪开始传入中国,其信徒将崇奉的神称为“天主”,故在中国称天主教。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前后,罗马主教逐渐成为整个西派教会的领袖,并逐渐形成教皇体制。1054年,东西两派终于正式分裂。东派自称正教,即东正教。西派自称公教,即天主教。信奉天主和耶稣基督,并尊玛利亚为耶稣之母。主要的基本信仰内容大致包括在《使徒信经》中。天主教教职人员要求保持独身。天主教信徒进教堂望弥撒。

基督教只信主耶稣, 另外基督教的教派也有信三位一体的神(天父、耶稣、圣灵)。 认为玛利亚只是人,而不是神明, 所以基督教不需要把玛利亚敬拜当神明了
天主教敬拜主耶稣,又尊敬圣母玛利亚。也认为玛利亚只是人,但玛利亚是主耶稣的亲生母,而且是永远童贞的女子。 所以天主教应该是尊敬玛利亚也纪念她,其实完全不是信玛利亚的。不要误会哦!
一、 天主教:是凭功德赦罪得救。 基督教:是因信称义,凭恩典得救。
二、圣像 天主教:敬奉偶像的宗教。 基督教:完全拒绝偶像的。
三、圣经 天主教:圣经、天主经、圣母经、圣三光荣经, 玫瑰经是念经时手拿念珠的祈祷文。 基督教:只有圣经。
四、圣餐 天主教:圣餐就是主耶稣的身体、宝血。 基督教:圣餐是纪念主耶稣的受死。

作为基督徒,我们的确应该知道如何回答,如何从圣经真理的认识与实行上来分辨这两者的不同,免得人云亦云--以为犹太教是拥皇上的,天主教是拥皇后的,基督教是拥太子的,不用分彼此,反正大家都是一家人。

先谈谈天主教的源起。初期教会发展到第四世纪时渐渐形成了五个教会中心点:即罗马、君士坦丁堡、安提阿、耶路撒冷,与亚历山大。在每一教会中心有监督一人,治理辖区会务。但到了第六世纪,罗马的监督认为罗马城既是当时世界的政治中心,罗马的教会也该是世界的教会中心,于是就宣布罗马的监督,是“普世之父”-即教皇。天主教之所以称为罗马天主教,是因其在罗马起始,在罗马兴盛,直至今天。全世界的天主教区、教职,及其一切信徒皆听命于罗马的梵蒂岗,而罗马的代表人物就是所谓的教皇。一九二六年,墨索里尼和教皇订了协约,把梵谛冈从义大利国分别出来,成为独立国,有她自己的法庭、警察等等。在倪弟兄的《教会的正统》一书中,就叫她作罗马教,由启示录二、三章中七个教会中的推雅推喇教会所豫表。‘推雅推喇’是‘香的祭祀’的意思,就是充满了许多的祭祀。罗马教的基本就是注重行为,注重祭祀。弥撒就是他们的祭祀。她是教会荒凉、败落、背道、混乱到极点的代表,十六世纪开始了教会的复兴,马丁路德引起的改教运动产生了更正教(由撒狄教会所豫表)从天主教脱离出来,即现在一般人所知道的基督教。

B. 英国的大主教是否为教宗任命的

英国是当初宗教改革的先驱者,那么英王亨利八世将英国教会从罗马教廷脱离,自办教会,形成圣公会(安立甘宗),圣公会教会是以英国国王为最高宗教领袖,由英国国王任命的坎特伯雷大主教来管理教会,所以英国最高权利的大主教不是教宗任命的,但现代英国还是有罗马公教(天主教)教会,它的主教是由教宗任命,大部分英国人则是圣公会教徒,而圣公会被现代分类归属于新教体系(世俗称为基督教);

C. 英国国教是什么

英国国教是指国家和教会联手办教育。它的主要特征是国会严格监督教师培养绅士以古典学科为主民族意识不断加强加强英语教学

D. 详细的英国宗教发展史

英国的前罗马时期宗教形式包括各种形式的祖先崇拜和异教信仰。现在的英国主要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为基督信仰。英国基督信仰最早起源于罗马人统治时期,公元7世纪期间,天主教会和爱尔兰 - 苏格兰传教士再次将基督信仰带进了英国 。

中世纪时期到亨利八世创立英国国教(又称圣公宗、盎格鲁宗、安立甘宗)前,英国人主要信仰为罗马教会(天主教会);1534年英格兰宗教改革,英格兰教会成为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地方教会。

苏格兰长老会在十六世纪的苏格兰宗教改革中建立,是苏格兰的国教。它不受英国中央政府控制,英国君主也属于苏格兰长老会成员之一,在就位时需宣誓“维护和保护新教教派和长老教会”。

在英国不同地区,特别是在英国北部和英格兰北部地区,对天主教会的坚持程度各不相同。

十七世纪中叶开始,各个基督新教教派纷纷创立,包括公理会、浸信会、贵格会以及后来的卫理公会。威尔士教会国教的身份于1920年取消,爱尔兰教会于1870年在英国爱尔兰分治之前解散,而现今北爱尔兰没有建立圣公宗地方教会。

犹太人在1290年时被驱逐出境,并且在19世纪才解除这项规定。

伊斯兰教、印度教和锡克教随着近年来移民英国的新移民而出现,而佛教除了被移民带来之外,也有部分英国本地人改信佛教。

与西方世界的其他地方一样,宗教人口统计学已成为多元文化主义的一部分,英国被描述为后基督教社会,称为多信仰或世俗化社会。

宗教人口

在2011年的人口普查中,基督宗教是英国最大的宗教,占总人口的59.5%。2007年Tearfund调查发现基督徒人口为53%,2009年英国社会态度调查基督徒人口为42.9 %,欧盟调查的基督徒的人口则为42.98%。

Ipsos MORI在2008年调查,发现英格兰和威尔士有英国国教信徒47.0%,天主教信徒9.6%,其他基督徒8.7%; 4.8%是穆斯林,3.4%是其他宗教的成员。5.3%是不可知论,6.8%是无神论者,15.0%不确定他们的宗教信仰或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Ceri Peach在2005年估计,62%的英国基督徒属于英国国教会(圣公会),13.5%属于天主教会,6%属于长老会和3.4%属于卫理公会,其他新教教派和正教会信徒人数很少。

英国社会态度调查(BSA)在2009年调查,有50%受访者表示“ 无宗教信仰 ”,19.9%是英国国教会基督徒,9.3%是无教派基督徒, 8.6%公教基督徒,2.2%是长老会/苏格兰教会的基督徒,1.3%是卫理公会的基督徒;

0.53%是浸信会基督徒,1.17%为其他新教基督徒徒,0.23%是联合改革教会 / 公理会的基督徒,0.06%是自由长老会基督徒和0.41%其他宗派基督徒。

在2016年,英国社会态度调查(BSA)再次调查,有53%的受访者表示“无宗教信仰”,41%表示为基督徒,6%表示非基督信仰(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等)。

E. 英国的国教是什么教

英国是一个宗教自由的国家,宗教在英国人民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如此。
英国国教(the
Church
of
England),在英国也称为Anglican
Church,在英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时脱离了罗马教皇(Pope)的统治,不归其管辖,从此英国国王或王后成了英国国教的最高统治者。
在当今英国,一般由英国首相(the
Prime
Minister)提名,然后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命名两位英国大主教(Archbishops)及所有其它主教。英国国教不从国家获取金钱赞助,因为它本身是一个大财主,而且拥有大量的证券和国债。
英国国教的两大主教分别为:坎特伯雷大主教(The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和约克大主教(the
Archbishop
of
York)。The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坎特伯雷大主教)是英国国教的教主,其次为约克大主教及英国上议院(the
House
of
Lords)中占据席位的24位主教(bishop),及其它18位主教。因此包括两位大主教在内,英国共有44位主教。每个主教管辖一个区域,称为主教管区(diocese)。每个主教管区有一个大教堂(Cathedral),有的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1或12世纪。每个主教管区又可分为教区(parish),每个教区由教区牧师(vicar)管辖。其中有些大的教区,牧师经常配有一个助手,叫做副牧师(curate)来帮助其管理事务。
英国的城市(city)和郡(county)有一个重大区别就在于,英国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大教堂(Cathedral),而其它的郡(county)就只有小教堂(church)了,英国的church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你走到最偏僻的地方都会见到各式各样的教堂,其肃穆典雅的气氛让人神往。
英国国教的牧师有权选择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祷告仪式。在一些教堂里,仪式复杂,教堂装饰金碧辉煌,牧师穿着长袍(robe),其气氛极像天主教仪式(the
Catholic
service),这在英国被人们称作高级教堂(High
Church),在一些非常普通的教堂(Low
Church),其仪式(ritual)十分简单,牧师也不穿精美的长袍(robe),教堂的装饰也十分简洁。
有的教堂为了吸引年青人,牧师们甚至引进通俗音乐(pop
music),鼓励年青的吉它手(guitarists)为圣歌(hymn)伴奏。许多牧师甚至为教区的信徒(parishioner)担当了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英国国教的牧师是允许结婚的,到了1987年英国国教决定可以让妇女担当牧师一职。当时,尽管许多教堂成员支持英国国教这一决定,还是有一些男牧师离开了教堂,皈依了罗马天主教,以示抗议。

F. 英国宗教概况是什么

16世纪初,罗马教庭欲在梵蒂冈建圣彼得大教堂,为了筹集资金,教庭向西欧各国的教会出售赎罪券,并宣称买赎罪券的信徒的罪才能够被上帝赦免。此行动和教义在德国受到修士马丁·路德的置疑,他认为信徒只要相信耶稣,就可蒙神赦罪,因为耶稣已在十字架上担当信徒们的罪,人们只要向他祷告,认罪,相信他,就可罪得赦免,因信称义,而不是靠购买赎罪券称义。教皇得知此事后,下令叫马丁·路德认罪,并收回己见,遭到马丁·路德拒绝。教皇开除路德的教籍,路德于是脱离教廷,与他的支持者们(其中有一些德国的诸侯)一起在德国建立了一个独立于教廷的新的教会,也是新教的第一个教会(即教派或宗派),称为路德宗(或信义会,因为强调因信称义)。这一行动史称“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强调以下三点:

1)信徒因信称义,不因买赎罪券称义; 2)圣经为教会的最高权威,教皇或教会大公会议(即普世主教会议)都不是教会的最高权威; 3)一般信徒都可以向神祷告,与神沟通,通过祷告,读圣经领受神的启示和带领,通过向神认罪,获得神的赦免,不需要以神职人员为神和人之间的中介。

后来,加尔文受马丁·路德的影响,在瑞士从事宗教改革,使瑞士教会脱离教廷统治,建立了归正会(即加尔文宗)。加尔文创立了长老制的教会组织体制,由一个教会的全体信徒选举该教会的长老,再由长老选举或聘请牧师共同管理教会,牧师主要负责宗教事务。再经过地区教会和一国教会的分层选举,组成地区的教会和一国的教会。加尔文的长老制为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英国国王为了加强王权,也宣布英国教会脱离教廷而独立,建立圣公会(即安立甘宗)。实行主教制,由坎特伯雷的大主教管理全英国的圣公会。后来,从以上教会中又出现新的宗教改革,产生了许多新的教派。在英国,这类新的教派多为清教徒,常常受到英国政府和英国圣公会的迫害。清教徒为了逃避迫害,远渡大西洋,到北美大陆谋生。英国政府在北美设立了殖民政府,对殖民地人民征收大量苛捐杂税,引发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战争,最终以殖民地人民取得战争胜利而告终,美国由此诞生。

G. 英国大主教是什么

‘大主教’

zhǔ
jiào
基督教某些派别的神职人员的一种头衔。在天主教和英国圣公会(新教的一派)等是管理一个大教区的主教,领导区内各个主教(原名各不相同,都译成“大主教”)
希腊文ArchEpiscopos的意译。基督教神职人员的一种头衔。在天主教会中,指驻节大城市而管辖教省的主教,总管和监督教省范围内的各个教区。在东正教会内,一般指牧首所管辖的主教,多主管一个大教区。新教有些教会如圣公会等也设有此职衔,如坎特伯雷大主教。
大主教(英语:archbishop),或称总主教。根据天主教及基督教部分教派的制度,数个教区组成一个教省,其主教长称为大主教;而教省大主教在省属教区中有某些权限。
在亨利八世改革之前,是由罗马教廷委派枢机主教(Cardinal)担任英国主教,后来在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之后,建立英国国教与罗马教廷决裂,国王成为宗教领袖,大主教就由国王指派了。

H. 英国的主教在上议院和整个国会中的作用


首先英国的主教隶属于英国国教组织,总议会the general synod。根据2009年的报道显示英国目前有114名主教,其中有44名管辖主教区的高级主教
(参见:《英国国教总议会考虑削减主教数以节省开支》)
其次英国的上议院包括了大约700多名非选举产生的议员,其中包括你了英国国家的26名大主教或主教 Lords Spiritual),在上议院占据了一定的比例。
在国会中的作用类似于人大委员会,但是英国上议院一般不提议案,而由下院代表提出。更多的职责在于审议表决通过与否。
参考文献Clergy Act 1661
以上资料来源杭州图书馆希望有助于你的问题研究和解决。

I. 英国 国王 女王 首相 教主是什么关系

国王和女王都是国家君主,男性称国王,女性称女王。是英国宪法规定的世袭的国家元首,也是英国国教的世俗领袖和英联邦元首。世袭。(一种荣耀,类似日本的天皇)
首相一般由国会下议院的多数党党魁或执政联盟的首领担任,国王或女王任命。代表英国王室和民众执掌国家行政权力的最高官员,英国政府首脑。(实际掌权者)
教主。。应该是主教吧。。因为英国国王或王后是英国国教的最高统治者,所以在当今英国,主教一般由英国首相提名,然后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命名两位英国大主教及所有其它主教。

就是这个关系了。

J. 英国宗教史

英国本来也是天主教国家,在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发生后不久,路德的教义就渗透到英国。1521年,剑桥大学成立一个秘密团体,专门研究路德的改革主张。参加者有丁达尔和巴恩斯等人。丁达尔不久流亡国外,把《圣经》译成英文,并且在英文注释中攻击罗马天主教会制度。英文《圣经》运回英国后,路德教在低级教士及城市商人中流传起来。 6O8'T`F[
9{_D"h}}
与此同时,在英国天主教会内部也出现了改革的要求。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的高级神职人员科雷特就是一个改革派,他反对信徒向牧师作秘密忏悔的做法,也反对教士独身的制度。《乌托邦》的作者莫尔也攻击修道院的腐败,认为修道士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成为社会上的寄生虫。他要求提高教士的知识水平。 `G> 6
/Ps}IW
但是,在英国对天主教会构成最大威胁的是王权。英国王权在15世纪开始增长,特别是在1485年都铎王朝开始统治英国之后。亨利七世(1485-1509年在位)在中等阶级的支持下,制服了贵族势力和议会,大大加强了君主的地位,这意味着专制主义在英国取得初步的胜利。当他的儿子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即位时,专制主义遇到的惟一障碍便是天主教会。但是,亨利八世在位初期对罗马教是奉命唯谨,竭力表现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的姿态。他毫不留情地镇压了路德派,并且亲自写书批判新教教义。因此,人们很难设想他会起来反抗罗马教廷并且使英国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一刀两断。 VXlTA>a }
?XO$ 9J
然而,一个偶然的因素成了导致英国君主与罗马教皇决裂的重要契机。亨利八世结婚后只生下一个公主,没有子嗣。16世纪20年代后期,王后凯瑟琳已无生育的希望,将来继承王位的,非那位公主莫属了。但是在英国历史上女主执政尚无先例。于是离婚再娶以求子嗣成为亨利八世心目中的一件大事。他责成大臣沃尔西将离婚案上诉罗马教皇,希望被批准离婚。当时教皇克莱门特七世本想左袒英王,但是他摄于凯瑟琳的侄子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威势,不敢贸然从事,只好拖延不办。当时英国新兴市民阶级和贵族都希望英国实行宗教改革,因为他们都垂涎教会的财产,而且市民阶级也迫切要求推翻天主教的统治以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亨利八世在市民和贵族的支持下,决定与罗马天主教廷决裂。他于1529年召集议会,讨论宗教改革问题。1530年下半年在枢密会议内形成了以托马斯·克伦威尔为首的改革集团。 }8J77[>/
'eg?W_zu
1531年亨利八世向罗马天主教会开火:强迫英国教士支付巨额罚金,理由是他们违反了一项关于未得国王批准不许接待教皇使节的古老的法规。1532-1534年间,议会通过了“教士首年薪俸法”和“禁止税收上缴教廷法”,要求英国主教的第一年薪俸、教区征收的什一税以及教会以各种名义征收的税,一律停止上缴罗马教廷,改为上缴英国国王。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王室的财政收入。议会还同意英王有权任命英国主教而无需向教皇请示。不久,亨利八世就授意坎特伯雷天主教克兰默宣布解除国王与王后凯瑟琳的婚姻,并且认可国王与安娜·波琳结婚。此时,克莱门特七世正式否决了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离婚的要求,并以通奸罪开除了亨利八世的天主教教籍。 ;hU56lfZ)X
$$`E@\5P
英国与罗马教廷的正式决裂发生在1534年。这一年议会通过“至尊法”,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惟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纠正错误、镇压异端和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力。另一项法律宣布切断与教室的一切来往,凡否认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者,均处以叛国罪。《乌托邦》的作者莫尔和罗切斯特主教约翰·费希尔由于继续坚信教皇权力至上而被处死。 i3g;B?54
os*QWSs
1536年在克伦威尔的支持下,制定了“十条法规”。它只肯定了天主教的洗礼、忏悔和圣餐,否认了礼敬偶像、弥撒等天主教仪式,从而使英国教会接近路德教。1538年克伦威尔又发布“十七条指令”,使英国教会国教化和国家机构化。1537年亨利八世还批准英文版《圣经》在英国发行。这在英国影响极大,因为英国人比此可以自由阅读《圣经》了。 fXCx!3m
d51l7't
在英国断绝与罗马教廷的联系之后,英国路德教派及其他教派又开始活跃起来,他们天真地相信英国已真的成为新教国家了。面对群众运动的复活,1539年年初,亨利八世的宗教思想又回潮了。他又回到天主教的立场上来,声称天主教的任何信条都是金科玉律,不能变更。他怂恿议会通过“取缔分歧意见六条款”,肯定了天主教教义及实践中的主要部分,并且宣布以恐怖手段惩罚宗教不同意见者。结果,伦敦有500名市民因倾向改革而被捕。托马斯·克伦威尔由于推行宗教改革政策,与亨利八世意见相左,在1540年6月以叛国罪被处死刑。据估计,亨利八世在位期间,因宗教问题而被处以极刑者达数千人之多。 d4<Ic#
Qag@#!&n
然而,在英国宗教改革期间,亨利八世所实行的措施中,有一项措施对后世的影响甚大,那就是废除修道院制度。修道院中丑闻与弊端层出不穷,久已为人们所诟病。而且,僧侣、修道士们对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一事一般都抱反对态度,他们继续效忠于教皇。但是,亨利八世决定向修道院开火,主要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由于过惯了挥霍浪费的生活,亨利八世经常处于财政拮据状态,他发现解散修道院及没收修道院的地产,可以解决财政困难。1536年他终于开始行动,下令解散376所修道院。到1539年他又下令封闭大修道院200所,勒令修道士还俗,发给生活津贴,并且没收修道院的全部土地。对于没收来的土地,亨利八世将一部分归王家所有,一部分赏赐给自己的亲信及大贵族,一部分在市场上抛售。被抛售的土地都落到大资产阶级手中。呢绒商人理乍得·格拉善一次用1173镑购得约克郡三座修道院的土地。获得修道院土地的人们形成了一个反对恢复天主教的既得利益集团。 +o})Cs`|=A
ml e"!*
亨利八世的儿子爱德华六世在位期间(1547—1553),ZF为英国教会制定的教义条文带有明显的新教性质。拉丁文的《祈祷书》都译成英文。被当作是赎罪的仪式的圣餐取消了。 NidG|Yg~Z
;(M`Wy]2
但是,爱德华六世短命而且无后,死后由亨利八世的公主玛丽·都锋嗣位(1553-1558)。玛丽本人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废除父亲及异母弟在位时期的宗教立法,恢复了英国教会对罗马教廷的隶属关系。为了表明在英国恢复天主教的决心,她又与天主教顽固派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结婚。玛丽女王以极其残酷的手段惩罚新教徒,在她在位期间,有300名新教教徒被处死,大主教克兰默竟被处以火刑。她因此而有“血腥的玛丽”之称。 3l"7$B
sxcpWSGA^
玛丽与菲利普二世无后,在女王死后,王位传给她的异母妹妹伊丽莎白。伊丽莎白在位(1558—1603)期间,英国教会在教义及实践方面最后固定下来。根据议会的一项法案,又断绝了英国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关系,并且再一次把英国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1563年议会制定的《三十九项信条》规定了英国教会的教义,把《圣经》定为信仰的唯一准则,坚持“信仰耶稣即可免罪”的原则。玛丽在位时任职的主教们几乎都拒绝承认这个变革,因而或被下狱,或被流放。但是伊丽莎白女王并没有取消主教制,她又任命了一批新主教。 1!<k-vt
7KU/ 1l9$9
伊丽莎白女王采取严酷的措施去强迫所有的英国人都遵从她在宗教上的这些决定。信奉天主教者,处以死刑。成立宗教法庭,专门审判异教徒。 X?5M)MP+I
A`2l;MW
外国人若欲对英国人的特性有一个正确认识,切不可将视野局限于都市。他须深入乡间,逗留于大小村庄;游览城堡。别墅、农房、村舍;漫步园林;沿树篱和青葱小道缓缓而行;流连于乡村教堂,参加教区节庆、定期集市等乡村节日,并与身份、习惯和性格各异者交往。 aLapb5VV
在一些国家,都市吸引着本国的富翁名流,为优雅贤明的上流人士惟一固定居地,而在乡村居住的几乎为粗俗农民。相反,在英国都市仅为一个聚会的场所,或曰上流人士集中的总部。一年中,他们只在城里度过短暂时光,寻求一时消遣,并在匆匆纵情狂欢之后,又一如既往地返归乡村生活,此处显然更为惬意。因此,各阶层的人遍及全国,即便在最偏僻幽深的地点,你亦时有所见。 D/C,Q|Ya6
事实上,英国人对于乡村天生情深意浓。他们对自然之美颇能感悟,对乡村的乐趣与劳作喜爱非凡。此种激情仿佛与生俱来。即便市民,生活于熙来攘往的闹市,亦能很快熟悉习俗,对乡下的活儿显得颇为老练。商人在都市附近有其舒适的休养场地,常在此种植花园,培育果树,其自豪热情,与经商习俗,对乡下的活儿显得颇为老练。商人在都市附近有其舒适的休养场地,常在此种植花园,培育果树,其自豪热情,与经商买卖、获取成功时的相比并不逊色。即使不幸的人——他们注定要在拥挤的闹市中度过一生——也极力装点什么,以便时时看见自然的鲜绿色彩。在城市最昏暗阴沉的角落,客厅窗户常装饰着一排鲜花;凡能种植的空地,均有草坪与花床;每一四面临街的房区,均有仿造园林,造型别致,翠绿清新,熠熠生辉。 }ybveZxv5A
外国人,若仅见到都市的英国人,则易对其社交特性不存好感。在大都市,他要么一心忙生意,要么赶赴无尽的约会,其时间、思想和感情即由此耗费。所以他总好像急急匆匆,心不在焉。他无论身在何处,马上又欲去其他地方;谈着某个问题,又恍您想到另一件事情;一面探亲访友,一面又考虑节约时间,另作他访——因这一拜访已于早晨安排。人们认为,都市如伦敦,会使人自私无聊。熟人朋友相见,极其偶然短暂,只能简单寒暄客套。你目中所见,只为其冷漠的外表——而可贵友好的品质根本无暇活跃,奔涌而出。 T1yJp$yD"
但在乡下,英国人便将真情实意充分流露。他挣脱都市冷漠拘泥的形式和消极不良的礼仪,抛弃畏缩冷淡的习惯,变得快乐开心。高雅社会一切美好的东西,他极力获取,却将其约束尽皆摈弃。他或隐居一处,勤奋用功,或寻求雅趣,或从事乡间劳作,所需物资在乡邻应有尽有。各种书籍、绘画、乐曲、马狗及体育用品随手可获。无论对人对己,他均不强制,真诚待之,热情好客,一心带去欢喜,人人均凭爱好各有所得。 z;`o>Ja2
在耕作土地和所谓园林术上的情趣,英国人无与伦比。他们潜心研究自然,发现她千姿百态,优美可爱,和谐相融。在其他国家,迷人景色遍布野外;而在英国,居家附近随处可见。他们似乎抓住她腼腆隐秘的魁力,犹如玩耍魔法,将其呈现于乡宅四周。  ((L=1]w
英国的园林景色宏伟壮丽,感人至深。草坪宽阔,如一张价涨鲜绿的地毯,不时可见参天大树,枝茂叶盛。树丛和林地庄庄严壮观,鹿群结队悄然而过,野兔跳向隐蔽之处,或野鸡忽然振翅高飞。小溪婉蜒曲折,自然优美,或扩展成一片明净的湖水——这一潭与世隔绝的小湖,将颤动的树影映照其间,黄叶安然躺于其中,鲑鱼漫游于清澈的水里,丝毫无惧。某乡村庙宇或林神塑像,因天长日久发绿受潮——这一切,使幽僻的地方呈现出古雅神圣气派。 VE{[52
而这些,仅为英国园林景观的几许特征而已;尤其令我欣喜的,倒是英国人装点中等生活朴素的房屋时,所具有的创造旧才。即便最拙劣的住处,最贫瘠的不毛之地,一经英国人之手,即变成小小乐园。他们独具慧眼,立即看出其潜力所在,心中构想出未来美景。一块草木不生的地方,经他们一运作,即可爱迷人,此为艺术之功,极尽微妙。他们将树木精心栽培,细加修剪;鲜花植物布局美观,叶片鲜嫩雅致;山坡上新生出天鹅绒般的绿草;透过空隙处,可见远方蓝蓝天空,或水面银波闪闪——这些,均配置得灵巧嫡熟,一丝不苟,素雅温和,宛如画家作完备受喜爱的画,再富有魔力地着上几笔。 )+T\LU
英国富人雅士的宅第,颇富意趣,优美雅观,其特征多少为乡村汲取,直至最低阶层。连普通农夫,亦对茅屋和狭小土地作精心修饰。树篱匀称堪称可人,门前有一草地,只见花坛小巧,四周黄杨整洁悦目;忍冬爬至墙上,花悬于格构窗周围;窗内有花盆数个;冬青植于住屋近处,别具一格,冬天因此不再沉闷,仿佛满目绿色的夏日,天伦之乐由此而生——这,无不显示高雅情趣的影响,此情趣源于上流社会,渗入公众最低一层。正如诗人所颂,若爱神乐意一睹茅屋,定非英国农夫之村舍莫属。 j]i:~9xKW
英国上层,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其民族性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以为,世上最优秀的人莫过于英国绅士。许多国家有身份的人,显得柔弱娇气,而他们则既雅致漂亮,又强壮有力,气色颇佳。我想,此为长处户外,兴味盎然于乡村鼓舞人心的娱乐所致。他们吃苦耐劳,身体得以锻炼;精神为之健康活泼,举止果敢坦率,即使都市愚蠢放荡之事,亦难腐蚀其品性,而绝不会令其消亡。此外,在乡下,不同社会阶层似乎更自由地被此接近,更易融为一体,互相促进。其间差别,不如都市明显无情。财富分布至小庄园小农场,如此,从贵族到中上层人士,到小土地拥有者,到大量农场劳工,直至个体农民,彼此环环相依,秩序井然,贫富两极互相连结,而每个中等阶层者倒具有一种独立精神。但必须承认,总体而言英国已不同过去;近几年生活艰辛,大庄园将小庄园吞并;有些地方,刚毅不屈的小农消失殆尽。然而我以为,在上述整个体系中,这些仅为偶然的变化而已。 h;105$E1
乡村劳作,绝无卑劣低贱可言。大自然一派宏伟壮丽景象,置身其中,令人奋发向上。自然最为纯洁,使人欢欣鼓舞,在其影响下人即可自由退思。此人也许简单粗陋,却不庸俗。 ZnDI J&S
因此,雅士在乡村与下层人交往,绝不像偶然与都市下层人为伍时产生厌恶。他不再疏远冷淡,而乐于将等级差别抛弃,真心诚意享受普通生活。的确,乡村乐趣使人们更紧密相连;猎狗和号角声,使一切情感和谐相融。英国贵族和中上阶级,与任何国家的相比,在下层人中更受欢迎;尽管下层人忍受诸多艰苦,但对财富特权分配的差别几无怨言,我想此为一个重要原因。 lN"%~n?
高低社会阶层之所以能彼此融洽,或许亦归功于贯穿英国文学的乡村情感:作品常以乡村生活为题,英国诗人对自然的描写丰富多彩,无可比拟。此种情况,始于乔叟的《花与叶》,延续至今,自然风景的清新芳香无不飘入室中。外国的田园诗人,仿佛仅对自然偶然一顾,因此只知其一般可爱之处;而英国诗人却与之同生共乐,寻她至最幽深隐蔽的地方,观察其细致入微的变化。微风中水花震颤,树叶沙沙落地,溪里传来钻石般的滴水声,朴实的紫罗兰散发出芳香,雏菊清晨焕发出绯红的色彩——这一切,均逃不过热情灵敏的观察者的双眼,并在其笔下幻化着美丽寓言。 3>%oGbo
雅士投身乡村事务,使其大为改观,堪称奇迹。英国岛多则极为平坦,但一经精心培育即妩媚动人,否则便单调乏味;仿佛它被装饰上城堡宫殿,绣以各种公园和花园。它所富有的,并非雄伟壮丽的景观,而是小巧精美的田园风光,颇具乡村的幽静与安宁。每一古老农舍和生着苔藓的茅屋,即是一幅风景画。道路蜿蜒曲折,美景深藏于簇簇树林和围篱中,使玲珑可爱的风光接连不断,赏心悦目。 U6V+jD}L]
然而,英国景色最妩媚之处,尚在于似乎贯穿其中的精神情感。它使人想到井然的秩序,宁静的环境,公认的简朴准则,古老可敬的风俗习惯。万物好像无不生于长年累月井然安宁的生活方式。古老教堂有着悠久的建筑风格;其门低矮厚实;哥特式尖塔高耸其上;窗多为窗花格和彩色玻璃,受到精心维护:昔日的勇士伟人以及当今君主祖先的墓碑,庄严堂皇;墓碑上,记载着一代代坚强不屈的自耕农的历史,其子孙后代,今天仍在同一土地上耕种,在同一圣坛祈祷。牧师宅第古雅离奇,有助陈旧老化,但不同时代住户仍依照各自情趣,加以维修改造。小路按传统通行权利,从教堂墓地延伸出来,穿过令人惬意的田野,沿一排排阴凉的树篱伸去。附近村舍历史悠久,公共草坪掩蔽于树阴之下,而今人的祖先即曾在此游戏玩耍。古代宅第独处一旁,俯瞰周围美景,俨然一派保护神气。这些特征,多为英国风景所具备,显示出一种宁静安然的情调,世袭的朴素美德和对乡土的依恋之情;这亦深切动人表明了英国民族的精神风貌。 'B&gr}@4O=
礼拜日早晨,田野一片静谧,教堂响起庄严的钟声。农夫们装扮一新,面容红润,心怀喜悦,平静地穿过青葱小路拥向教堂,目睹此景总令人高兴。但更让人高兴的是,傍晚见他们聚集在小屋门口,愉快有加,虽然亲手装点的舒适环境极尽简朴。

阅读全文

与英国的主教是怎么来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海警一共多少舰艇 浏览:175
意大利bb和韩国登腾哪个好 浏览:202
印尼虎苗用什么滤材 浏览:857
热搜榜中国共有多少种香烟 浏览:728
和平精英国际服怎么大厅拿枪 浏览:758
中国有多少贫困月收入 浏览:467
印度病毒delta变种有多少种 浏览:73
印尼泗水至占碑多少公里 浏览:845
极兔国际在越南怎么样 浏览:125
意大利语我什么都没有了 浏览:841
印度有一块大洋叫什么 浏览:475
中国有多少颈椎病患者 浏览:286
十条印尼盾是多少钱 浏览:516
英国有什么免费看球网站 浏览:727
为什么英国能成为世界大国 浏览:806
越南与太原有什么区别 浏览:743
印尼巴士怎么改小车 浏览:443
中国与英国的时间差多少 浏览:916
英国电影哪里能看 浏览:985
意大利电视台怎么看 浏览: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