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1870年的英国发生了什么事

1870年的英国发生了什么事

发布时间:2022-07-12 00:06:48

‘壹’ 18世纪中叶,英国为什么发生了产业革命具体过程是怎么样的

国的工业革命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工业革命的前提

1688年政变奠定了君主立宪制政体的法律基础。辉格党因政变有功而在1689—1714年占有政治上的优势,到1714—1760年,辉格党更达到独占统治的地位。根据王位继承法,从1714年起,德意志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先后即英国王位。他们不懂英语,不谙英国事务,经常不参加枢密院会议。从1717年起,会议就由财政大臣沃尔波尔主持。由于枢密院大臣议事于密室,因此逐渐被称为“内阁”,枢密院主席就被称为“内阁首相”①。从此开创了首席大臣领导内阁,英王不参加内阁会议的先例。沃尔波尔任首相20余年,后因丧失国会信任而下台。这又开创了内阁得不到国会信任即应辞职的先例。小威廉·皮特1783年开始担任首相,当未得到国会支持时,血气方刚的皮特没有辞职,而是解散国会重新选举,结果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这又开创了一个先例,即内阁得不到国会信任时,除辞职外,还可解散国会,重新选举。这表明,内阁必须对国会负责,接受国会的全面监督。随着这种责任内阁制日趋完善,就逐渐把国王排斥于决定内阁构成的权力之外。以国会为核心的政治体制一旦确立,作为上层建筑的积极作用就更大地发挥出来,英国才开始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

上层建筑的巨大作用,在改造农业方面得到了典型的表现。18世纪中叶起,英国从私人圈地进入了国会圈地时期。英国的农业革命正是通过这次圈地运动以及伴之而来的农业技术革新完成的。这次圈地的直接动因是由于人口的增长特别是城镇人口的急剧膨胀所造成的对商品粮及原料的巨大需求。1760年开始的乔治三世在位时期,国会颁布圈地法令达3000个以上。从1760年到1815年共圈占农民土地600多万英亩。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最终确立起来,大租地农场的经营方式占据了绝对优势。农村的阶级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地主、租地农场主和农业工人三大阶级。到19世纪中叶,英国农村的社会变革以及阶级关系的演变,已基本上和城市相平衡了。英国农村的资本主义化,大租地农场的经营方式,鼓励了对农业的投资,为农业技术的革新和机器的应用扫除了障碍。大地主和农场主在土地上纷纷实行排水、施肥、改良土壤等措施。工业革命用先进的设备武装了农业,播种机、收割机、打谷机应运而生。在农业革新的高潮中,1793年成立了农业委员会。1838年成立了皇家农业协会。国王乔治三世还为《农业年鉴》撰稿,署名为“农夫乔治”。足见英国资本主义农业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英国的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它不仅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需的粮食和原料,造就了一支自由劳动力大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而且也为工业革命积累了雄厚的资本。按照马克思的统计,19世纪初全国总资本中有一半来自土地。

对殖民地的掠夺和血腥的奴隶贸易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重要手段。七年战争后的55年间东印度公司从印度搜刮的财富达50亿英镑以上。海外市场的扩大使英国的出口贸易迅速发展。1697年英国的对外贸易额为350万镑,1770年即达1420万镑。从1688年到1750年,英国商船的吨位增加了两倍以上。在对外活动中获利最大的是奴隶贸易。18世纪末英国每年从奴隶贸易中获得30万镑的惊人利润。利物浦和普利茅斯的繁荣就是建立在万恶的奴隶贸易之上的。

此外,从17世纪末起,英国建立了国债制度。这也是资本积累的途径之一。过去是以国王名义借债,以补财政之不足。1694年英格兰银行的成立,标志着由国王债务制度过渡到了国债制度。当时,国债增长很快,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时为5300万镑,到七年战争时即高达1.22亿镑。从1716年起政府平均每年要支付300万镑的利息。为偿还国债本息,英国政府采取了提高消费税的办法。1688年的消费税额为62万镑,到1755年就超过了350万镑。这就是说,金融资产阶级所得的高额利息,来自广大纳税人的腰包。政府起杠杆作用。

总之,英国通过农业革命、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国债制度和税收政策,使它的资本原始积累以超过任何国家的速度顺利地进行着,为工业革命的勃起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英国发达的手工工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工业革命的实现准备了技术条件。到18世纪,手工工场内部已经有了比较精细的分工,生产过程被划分为一系列的简单操作,生产工具也实行了专门化,使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成为可能。通过分工和工具专门化培养出来的掌握某一专门技艺的工人,成为工业革命中的重要技术力量。另外,到17世纪中叶,伦敦已成为欧洲科学研究的中心。1662年成立的英国皇家学会倡导科学家把兴趣集中于广泛的经济活动领域。由于殖民活动和海外贸易扩大的需要,格林尼治天文台建立起来。1666年牛顿提出力学三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1687年他的划时代巨着《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问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解决了行星运动、落体运动、声音和波、潮汐运动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大工业的真正科学的基础”①。这一时期,英国实验科学研究促使天文学、地理学、力学、数学获得了长足的进展。这些自然科学成就为英国工业革命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到18世纪中叶,在急剧扩大的国内外市场需求面前,英国的手工工场已走到了尽头。手工劳动的局限性,使它无力进一步扩大生产的规模和迅速增加产品的数量。摆脱落后了的手工劳动状态,过渡到更高的生产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广阔的世界市场是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因。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马克思曾提出,工具机或工作机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出发点。英国的工业革命首先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棉织业是新兴的工业部门,较少受传统的约束,易于采用新的生产技术。1733年兰开夏的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使织布效率提高1倍。结果棉纱供不应求,造成了长期的“纱荒”。不久,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的手摇纺纱机——珍妮机提高工效15倍。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由手工工具发展为机器的开端。它体积小,容易普及,但要靠人力转动。随着所带纱绽的增多,人力就越来越难以胜任;而且它纺的纱细而易断,只能作纬线使用。1768年阿克莱特剽窃木匠海斯的成果,制成了水力纺纱机,纺出的纱较为粗韧,可以作经线。用自然力代替人力作动力,是一个重大的进步。1771年阿克莱特在德比附近的克隆福德建立了英国第一座棉纱工厂。从此,英国的纺织工业开始进入了近代机器大工厂时期。1779年青年工人克隆普敦综合珍妮纺纱机和水力纺纱机的长处,制成了骡机(意指两种机器的综合),标志着新一代纺纱机械的产生。棉纱机的应用,使纺纱与织布出现了新的不平衡。1785年工程师卡特莱特制成水力织布机,使织布工效提高40倍。1791年建立了第一座织布厂。随着棉纺织工业的机械化,与纺织有关的其他行业如净棉、梳棉、漂白、印染等也渐次采用了机器。

大量纺织机器的出现,动力不足的矛盾突出了。以水力作动力受到地点和季节的限制,迫切需要一种方便、实用、大功率的发动机。于是瓦特的蒸汽机应运而生。瓦特综合前人的成果,于1782年制成了可以作为机器动力的复动式蒸汽机。它与传送机和工作机构成了机器系列。蒸汽机的发明,使机械化生产冲破自然条件的限制,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大大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是物质生产开始进入机械化时代的标志。到19世纪初,英国整个轻工业部门已在相当大程度上实现了机械化。

机器的大量制造,增加了对金属原料的需求,推动了冶金和采煤工业的发展。1735年达比父子采用焦煤熔铁,提高了生铁铸品的产量。1760年又加设鼓风设备,高熔点去掉了铁矿中的硫磺和其他杂质,焦煤炼铁获得了成功。近代大规模的冶铁业从此诞生。1784年科尔特发明精锻法,用焦煤炼出了熟铁和钢。煤和钢铁的产量迅速提高,为工业革命继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工业产量的提高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同时促使交通工具也要有大的改进。18世纪中叶英国国会制订了开凿和疏浚运河的计划。1830年全国形成了水运网。至1906年英国运河全长已达4000公里。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轮后,1811年英国的第一艘轮船在克莱德河下水。随后,英国轮船的总吨位迅速提高,从1850年的16.84万吨提高到了1870年的111.29万吨。1814年煤矿工人史蒂芬森发明了蒸汽机车。经过改进,1829年他又设计了“火箭式”机车,时速为29公里,1830年为利物浦、曼彻斯特公司所采用。40年代以后,英国开始了大规模铁路建设。今天英国的铁路网在19世纪70年代就已基本建成。

大规模的铁路敷设和远洋轮船的制造,都需要对坚硬的钢材进行裁截和造型,火车、轮船上的多种金属配件,在精度和质量上要求也很高,加上各个工业部门对机器的需求不断增长,制造工作母机和重型机器就提上了日程。发展机器制造业已势在必行。19世纪的最初10年,用机器制造工具机的现象逐渐增多,到30—40年代,作为一个新的工业部门——机器制造业诞生了。用机器制造机器,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英国工业革命历经80年,使英国很快取得在国际上的工业垄断地位,并以出口机器和多种产品而成为“世界工厂”。

三、工业革命的社会经济后果

工业革命比政治革命更加深刻地改造了英国。

机器的广泛使用,根本改变了工业的技术面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英国的棉布产量,1796—1830年增长了15.5倍;煤产量1700—1840年增长了12.8倍;生铁产量1740—1850年增长了120多倍,其钢铁产量已占资本主义各国总产量的60%以上。

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即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工业的大发展改变了英国人口的布局,大批人口向工业区集中。兰开夏的人口中有3/4是在18世纪后半期增加的。西北部大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人口,出现了新的人口中心。1801—1831年,伯明翰、曼彻斯特、格拉斯哥、利物浦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两倍多。由于工业生产日益集中在城市工厂中进行,使城乡和工农业人口的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1851年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52%。1831年国家在农业方面的收入是795万镑,在工业方面的收入则为1171万镑。英国在走向城市化社会。

工业革命引起了英国社会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使两个新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诞生了。过去的中等阶级,包括小企业主、小店主、手工业者、商贩等等,除因机器工业的竞争而破产者外,大多数还继续存在。他们要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而奋争。手工工场工人也还有很多,正在面临着社会的巨变。在工业革命的浪潮面前,一切人都在新的环境中寻找出路。于是,形成了种种社会利益集团,出现了观念上革新与守旧并存的局面。总之,在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中,社会群体在重新组合,呈现某种“乱”的形势。但是,大工业的发展是带动整个社会前进的主流。

工业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集中在大城市里,与宗法的、自然经济的环境割断了联系,而且是完全没有财产的阶级,与雇主之间只有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机械化的生产使工人的一部分体力消耗和技能的运用被机器所代替,使工人的劳动失去了独立的性质,成为机器的附庸。同时也使资本家可以利用女工和童工来排挤成年男工,从而压低工资。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又成为资本家增加工人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的有力手段,它甚至突破了起码的道德标准和人的生理承受限度。这表明,那时资产阶级追求的还是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数量,并没有把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摆在首要位置。他们仍然是以剥削绝对剩余价值为主,即依靠残暴的手段压缩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对于工人来说,也就必然会造成贫困、受奴役、粗野和道德的堕落。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与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开始时,无产阶级把机器当成了攻击的直接目标。相传卢德是捣毁机器的首创者,因而破坏机器的运动就被称为“卢德运动”。这是一场反饥饿、反失业的斗争,其实质则是手工工人反对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因为机器的使用破坏了他们技术的价值并砸了他们的饭碗。这是刚刚沦为无产阶级的手工工人的保守心理和不成熟的表现。开始进入19世纪初时,工人运动有了新的发展。他们试着组织职工会,举行罢工,为改善生活状况和维护自身权益而斗争。罢工运动锻炼了工人,并导致他们与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直接发生冲突,使大批工人逐渐形成了阶级意识。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随着工业资本的增殖,工业资产阶级的财富迅速地膨胀着。工业收入超过农业收入,工业人口超过农业人口,说明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超过了土地贵族;机器工业排挤手工业,人口重心的转移及工业城市的兴起,说明工业资产阶级的实力超过了商业金融资产阶级而成为资产阶级中的主体。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前期出现的反对国家干涉,否定保护主义传统,要求自由放任的倾向日益强烈。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必然导致要求改革已经过时了的政治制度,首先是打破土地贵族对政治的垄断。工业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成了社会上最富有的阶级,也就必然要求成为政治上的第一阶级。

四、英国工业垄断地位的确立

工业革命造成的生产力大发展,使英国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到19世纪50至70年代,英国经济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把其他国家远远抛在后面。下面的统计表说明了英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遥遥领先地位。

(单位:亿马克)
年份
世界贸易总额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50
145
33.8
15
21
12.8
1870
374
91.8
45
42
34

英国出口商品额在全部产品中的比重,1851年为1/4,1861年为1/3,1871年达到了3/5,产品的销售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市场,经济的对外扩张性日益明显。

在英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制品占85%,原材料仅占8%;在进口商品中,则原材料占61%,工业制品仅占6%。这就使保护贸易政策成为英国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扩张的障碍。于是资产阶级展开了争取自由贸易政策的斗争并逐步取得了胜利。随着自由贸易政策的实行,英国的对外贸易额扶摇直上,1850—1871年出口总值从7100万镑增加到近2亿镑,进口总值从1亿镑增至3亿镑。在出口的商品中,重工业产品特别是机器产品日渐占居重要地位,1845—1870年机器的出口量增加了4倍。欧美各国的工业革命在相当程度上是靠输入英国的技术装备进行的。

对外贸易的发展,促使英国工业生产出现了新的高涨。“过去应用蒸汽和机器获得的惊人成果和1850—1870年这20年间的巨大产量比起来……就微不足道了。”1850—1870年仅棉花的消耗量就由5.88亿镑增加到11亿镑。这一时期不仅轻工业发展迅速,而且生产资料的生产在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由1812年的31%上升至1851年的40%,再升至1881年的47%。煤产量从1850年的4900万吨增至1870年的1.1亿吨。铸铁产量由1840年的140万吨增至1860年的380万吨。钢产量1870年达到22万吨。动力机械由1840年的35万马力增至1870年的90万马力。英国工业的总产值在1850—1870年间大约翻了一番。此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60%。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各国的公债和证券在这里进行交易。英国还向欧美及殖民地输出大量资本,至1870年达14亿镑。

英国的铁路建设和远洋航运也有了很大的发展。1863年伦敦建成第一条地下蒸汽铁路。1850—1870年全国铁路从1万公里增加到2.4万公里。这一时期,英国开始使用金属造船,并逐渐用汽船代替了帆船。英国垄断了国际的航运业,它的装备了大炮的商船队借着廉价的商品和海上优势,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满载着工业制品,在海洋上纵横无阻,强行打开了亚、非、拉美许多国家的大门,瓦解了这些地区的经济结构,把它们卷入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漩涡。

‘贰’ 1876年英国发生了那些事

英国女皇维多利亚兼任印度女皇。
1876年9月13日——清朝与英国在烟台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条约的签订结束了“滇案”,但也使英国得到了入侵中国西南边境“条约权利”。

‘叁’ 英国1750年到1870年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件

经济领域出现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对未来的世界带来巨大影响。

‘肆’ 1870年canada发生了哪些事

1867年7月1日,英国议会通过“不列颠北美法案”,将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省和诺瓦斯科舍省合并为一个联邦,成为英国最早的一个自治领,称加拿大自治领。此后的1870年至1949年,其他省也陆续加入联邦。

‘伍’ 请简单介绍一下19世纪的英国

19世纪英国社会与文化浅析

一、引言 英国,一个历经千年沧海桑田、风起云涌的古老国度,一个见证了人类蹒 跚学步、茁壮成长的沧桑智者,一个坚毅不屈、站在大西洋上翘首观世界、看 未来的猛士。他走过邪风冷雨,带着他那份沉甸甸的回忆,带着他那份独有的 气质与底蕴,正一刻不停歇地朝着更辉煌的明天前行。蓦然回首,那一长串深 深浅浅的历史脚印中,每一步都述说着一段不一样的却都一样惊心动魄的历史 岁月,或伤感悲痛,或感人至深,或发人深省······ 轻掸灰尘,打开那幅已微微泛黄的厚重历史画卷,“大英帝国”“日不落帝 国”“维多利亚时代”在光芒闪烁,诉说着英国在 19 世纪的灿烂辉煌。19 世纪 的英国,经济上、国土上、文化上、政治上,都经历了无数的变革,从一个小 小的岛国一步步壮大,成为领土遍及世界各洲,影响世界的大帝国。在19 世纪, 它流了血,流了泪,也收获了财富,取得了进步,脱胎换骨。在当时的世界上 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19 世纪的大英帝国都是一个无法超越的神话。

二、经济发展
(一)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1801 年以后,英国在与法国长达14 年之久的战争之后最终大获全胜。英国 的皇家海军控制了海权,对外贸易成倍增长,商业空前繁荣。战争的胜利扩大 了英国的殖民地范围,成为了英国的原材料供给地和商品倾销地,不但为英国 工商业发展提供了廉价原材料还为工业制成品提供了广大的市场,为工业发展 创造了有利环境。 在工厂日夜不停的机器喧嚣声,英国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生产力成几倍甚 至几十倍的速度飞速发展。工业产值在英国经济中的比重也日益上升,到19 世 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这也使得英国在世界上的 经济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伦敦成了世界的金融、贸易中心。19 世纪50~ 70 年代,是英国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史称 “维多利亚时代”。 在这期间,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英国钢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一半以上,进 出口贸易占世界总额的 1/3 以上。1850 年,英国生产了世界煤产量的 60.2%、 铁产量的50.9%、加工了世界棉花产量的46.1%。这个漂泊在浩瀚海洋上的小小 岛国成了不容小觑、名副其实的 “世界工厂”。

(二)城市化与人口增长 在飞速发展的工业带动和促进下,曼彻斯特、伯明翰、舍菲尔德、格拉斯 等一大批工业城市迅速崛起,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英国城市化进程极其快 速。到1851 年,英国城市人口已超过了农村人口,初步实现了城市化。城市化 文明隆重地登上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舞台。农村文明渐行渐远,农村的生活方式、 生活理念也逐渐淡出人们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与理念。铁 路网在英国土地上星罗棋布,贯穿大江南北,让人际交往、信息传递更加的方 便更加频繁。在19 世纪的一百年中,英国总人口增加了3 倍,人均收入却增长 4 了4 倍,这就说明了19 世纪的英国社会是在向前发展的,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让 解决人民温饱,奔向更加富裕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三)万国博览会 19 世纪中期,工业的飞速发展与繁荣让英国在世界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 如日中天,英国人对自己的实力以及所拥有的财富极为自豪。为了向世界展示 强盛的英国,万国博览会(亦成为“水晶宫博览会”)于 1851 年 5 月 1 日在伦 敦海德公园一座完全由玻璃和钢管搭建而成的建筑物内举行了。 万国博览会以世界文化与工业科技为主题,展期为 1851 年 5 月 1 日至 10 月 11 日,历时 5 个多月,吸引了 6039195 名参观者。展馆长约 563 米,宽约 138 米,建造费时仅九个月,后被移动并且重建于伦敦南区的塞登哈姆,这个地 区后来也因此被更名为水晶宫。展出了包括轨道、牵引机、高速汽轮船、起重 机、厨具用品、铁制品、以及来自美国的收割机等万余件展品。 维多利亚女王与阿尔伯特亲王在“灿烂光辉的玻璃顶下举行了他们的工业 和和平的凯旋式”。博览会开幕的前两天,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写道:“我们 什么都能做。”这句话淋漓尽致、完完全全的表现出了英国人对自己的自豪与满 足,以及他们对未来,对人类科学的满腔希望、虔诚信服。

(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经济的初期发展往往都是一把双刃剑,有 利也有弊。19 世纪的英国,经济发展、工业发展相当迅速,人们尚未意识到或 者尚未想出合适策略来适应并解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以下是当时最 主要的两个问题:
1.阶级剥削 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但也是深 受剥削压迫的弱势群体。 “血汗工厂” 频频出现,工人阶级,特别是中下层 工人阶级生活条件并未从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得多少好处。社会财富分配不公, 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城市贫民的数量居高不下,他 们的生活用“凄惨”二字来形容毫不为过。
2.环境污染 工厂的“三废”让生态环境满目疮痍。伦敦的大地上插满了“大烟管”,日 夜不停歇的朝着天空排着滚滚浓烟,这些烟遇水汽后便变成雾,伦敦也就在 19 世纪成了“闻名于世”的“雾都”。当时,一个英国工程师在形容英格兰西部地 区冶铁业的情形时说:整个地球好像从里往外翻,它的内脏全部都被挖出来扔 得到处都是,整个大地上到处都堆满了煤渣。

(五)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周期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重要特点,每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 状态,经济危机便会席卷而来。英国,作为一个最早进行产业革命,工业化程 度最高的国家,第一次经济危机理所当然的在英国爆发。
1.爆发原因及背景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18 世纪末19 世 纪初,英国国内也曾多次出现生产过剩的现象,但是由于当时资本主义机器生 产发展尚不充分,这种危机仅限于局部地区及部门。1825 年以前,英国经历了 一个短暂的工业高涨阶段。1825 年的工业产值比1820 年增长了大约 1/3,当时 生产水平的生铁量增加了 58%,棉花消费量增长了 39%。但是,国内外市场却 6 没有随着相应扩大。那时拿破仑战争结束不久,再加上欧洲农业歉收,欧洲市 场缩小,一片萧条。从前局部的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的现象转变成周期性和普 遍性的生产过剩危机。正如《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一书中所说:“英国在欧洲 市场的商品销售遇到了很大困难,出口额从 1814 年的2690 万英镑下降到1825 年的1460 万英镑。对美国和中南美洲的出口也从1815 年的1580 万英镑减少到 1340 万英镑。同时,国内市场由于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而受到极大限制。1824~ 1825 年期间,工人的实际工资仅相当于 1792 年的 4/5 左右。生产和销售之间 严重的脱节,使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2.经济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失 在这次经济危机中,英国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都遭受了沉重打击。3549 家 企业、80 家银行破产,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24 年3 月的1390 万英镑骤 跌至1825 年12 月的 120 万英镑。棉花、羊毛、生丝、煤的消费量锐减,出口 额减少了 16%。失业率骤然上升,并导致人口外流。但是当时德、法、美等国 工业革命尚未完全展开,所以,1825 年的经济危机还不具周期性。

二、政治上的三次议会改革
(一)1832 年议会改革
1.第一次议会改革的时代背景
19 世纪初,英国的责任内阁制的框架初步形成。但是在1832 年以前,国王 在首相和内阁成员选举中任然享有一定主权(例如1827 年在任命首相坎宁·哥 德里奇以及1828 年任命首相威灵顿时,都是国王自己的选择。)。在乔治四世在 位期间,英国内阁越来越独立于王权,并向议会下议院靠拢,实际上,内阁才 7 是当时英国行政决策主管。尤其在首相罗金汉姆和首相福克斯当政时期,他们 从不将国王视为“一国之主”,也不把自己当做国王的“仆人”。首相,从国王 的“总管家”变成了英国的真正主人。首相与内阁之间的微妙而紧密的关系让 他们同享利益、共担风险,而拥有皇室血统的国王却越来越被疏远。 1830 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推动下,民主运动铺天盖地一般席卷欧洲, 势不可挡。从1830 年末到1831 年初几个月里,上下议院收到全国各地总共645 份请愿书。但威灵顿公爵为首的托利党认为现行制度已经非常完善,甚至还公 开宣称坚决反对改革,寸步不让。当时,英国国内民众间施行改革的呼声震天, 这就注定了托利党在同年的选举中必然惨败。
2.法案颁布过程、内容
国王威廉四世(1830——1837)任命辉格党领袖格雷组阁。格雷内阁于1831 年 1 月成立了以罗素勋爵为首的四人小组,负责起草改革议案,同年 6 月 7 日 获国王批准成为法律并生效。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对议席分配做出调 整。取消了人口未达到2000 人的56 个“衰败选区”的议席,人口在2000 至4000 的31 个选区分别减少一个议席,空出143 个议席给大型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县, 下议院总人数则不变。二、重新规定了选民财产资格。在降低选民财产资格后, 除了大银行家、大商人、大工厂主有选举权外,大批手工作坊主、小商人和部 分佃农也获得了选举权。三、规定了选民登记程序,缩短了时间。选举时间从 15 缩短到2 天。
3.意义
1832 年的议会改革可谓是雷声大,雨点小,经过如此大规模的运动多番周 折而换来的改革,却收效甚微。马克思也曾批评说:“恐怕还从来没有一个像这 样强大的、看来似乎成功的人民运动得到这样微不足道的表面结果。”虽然工人 8 是改革运动的主力军,但是改革并未改变工人们艰苦的生活,并未带给他们真 正的民主权力。中尽管如此,1832 年的议会改革任然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这次改革削弱了国王、贵族、上议院的势力,促进了政党组织的完善和两党制 度的形成,是英国议会君主制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激发了人们深入选举改 革的信心和决心,一种内阁与国王、政党、社会舆论、上下议院之间的新型权 力关系逐渐形成。

(二)1867 年议会改革
1.第二次议会改革的时代背景
进入19 世纪60 年代后,工人阶级政治积极性再次高涨,议会改革燃起了新 的希望。1861 年,英国各地工会组织纷纷要求改革制度。1864 年,积极支持英 国工人争取选举权的“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1865 年,“全国改革联盟”成立, 力争改革选举制度。马克思亦积极支持工人争取选举权的斗争,他认为结束资 产阶级垄断性统治的时机尚未成熟,最大限度的扩大资产阶级民主才是切实目 标。在第一国际、“全国改革联盟”等组织以及马克思等人的支持下,大规模的 改革运动在英国曼切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等各大城市轰轰烈烈的展开。声 势浩大的改革队伍行进在各大街头和公园,议会的改革已成了大势所趋,势在 必行。
2.法案颁布过程、内容 当时的首相是反对改革的保守党的德比,但是拥有较高政治声望及地位的 财政大臣本杰明·迪斯累利审时度势,深知识时务者为俊杰,应顺应天势民意。 于是本杰明扮演改革派以笼络人心,于1867 年3 月18 日向下议院提出改革议 案,在做部分修改后,8 月通过上议院批准以及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 9 签署后生效。1867 年的改革法案对议会席位做了再一次调整,取消了46 个“衰 败选区”,空出52 个选区给大工业城市和郡。伯明翰、曼切斯特、伦敦以及其 它中型城市席位有所增加。改革议案基本去除了“衰败选区”,小资产阶级和上 层工人阶级获得了选举权。
3.意义 虽然广大的城市下层工人以及全部的农业人口并未获得选举权,议会选举 制度的民主化任务认为结束,但是大多数工人境况得到好转。1867 年的议会改 革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史上意义是极为深远的。

(三)第三次议会改革
1.二次议会改革的时代背景
1880~1885 年英国爆发严重经融危机,失业率暴涨至历史最高点,社会矛盾 日益激化。爱尔兰掀起了民主自治运动的高潮,苏丹更是爆发了马赫迪抗英大 起义,英国在非洲东北部的殖民扩张也遇到了困难。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 执政的格拉斯顿自由党政府陷入困境。
2.法案颁布过程、内容
约瑟夫·张伯伦为自由党激进派代表,他趁机联合在野的保守党给政府施 压,促使格拉斯顿政府提出两个新的议会改革法案——《人民代表制》法案以 及《重新分配议席》法案。《人民代表制》于1884 年12 月通过议会。该法案对 选民范围进一步作出了调整扩大,选民增加了1 倍,扩大到450 万人。“房主选 举权”扩大到了各郡县,部分工农业者也也有了选举权力,但是未成家立业、 依靠父母生活的男子以及全部的妇女、家庭佣人都没能获得选举权。《重新分配 议席》于1885 年1 月通过议会。它取消了72 个人口未达到1.5 万城市单独选派 10 议员的权利,并将之并入其它郡县。按照每5.4 万人分配1 个议员席位的标准将 全国划分为617 个选区。全国22 个城市以及剑桥、牛津大学仍然保留2 个议席, 其它各选区均实行单一选区制,即一个选区只能有一个议员代表。
3.意义
这次议会的改革让议席分配更加合理公平,对人口密集的工业城市的工人 有一定好处,一定程度上让工人阶级以及部分农业人员参与到了国家政治中, 对改善工人的处境和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三、19 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一)兴起和发展
19 世纪30 至40 年代,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也进行着巨大变革的,一种新 型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出现在英国文坛。它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 力求贴近真实生活,最大限度的反应人们的生活状态和面貌。在浪漫主义文学 渐渐消退的时候逐渐占领英国文坛,19 世纪40 至50 年代达到鼎盛。
(二)特点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与宪章运动关系密切,可谓是密不可分。并且具有小资 产阶级文学特点,由于大部分作家均出生于小资家庭,故其作品也很大程度上 反映了小资阶级的生活。在这些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之中,大部分都塑造了一个 奋斗不息的积极的小资形象。虽然此类文学作品幽默讽刺,反对暴力性革命、 主张社会改革、拥护道德批判和道德感化。此外,不少优秀女性作家在文坛也 占据一席之地,例如盖斯凯尔夫人、乔治 · 艾略特、勃朗特姐妹等优秀的女 11 性现实主义文学作家。
(三)代表作家。
1、奥斯汀 奥斯汀(1775——1817)生于英国一个牧师家庭的奥斯汀天生就对文学有 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她生活一个乡村小镇上,终生未婚。在她短暂却充实的一 生里一直锲而不舍的追求着自己的文学之梦,完成《理智与感伤》、《劝导》、《曼 斯菲尔德庄园》、《艾玛》、《诺桑觉寺》、《傲慢与偏见》等六部小说。她的小说 主要描写了乡绅家庭里女性的婚姻与生活,以一种轻快活泼又风趣诙谐的方式 体现了女性世界的酸甜苦辣,着重描写少女从懵懂与盲目走向认识现实、认识 自我的过程。奥斯汀也因此被誉为描写女性意识的卓越作家。

2、萨克雷 萨克雷(1811——1863)萨克雷父亲是东印度公司一名官员,自四岁丧父 后,年幼的萨克雷继承了父亲巨额遗产,常常出入于上流社会,过着公子哥生 活。1833 年将家产挥霍殆尽,先后任《弗雷泽杂志》和《笨拙》杂志专栏作者。 在他的一生中写过大量小说,例如《彭登尼斯》、《亨利·埃斯蒙德》、《纽克姆 一家》、《弗吉尼亚人》,中篇小说《巴利·林顿的遭遇》 ,短篇小说集《 势利 眼集》等。最具代表意义的要算是以辛辣讽刺见长的长篇小说《名利场》,它真 实的再现了1810~1820 年摄政王期间英国上流社会之间勾心斗角与腐败丑恶。 这部小说篇幅宏大,情节跌宕起伏,是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瑰宝,萨克雷也因 此在文坛上与狄更斯齐名。

3、盖斯凯尔夫人 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盖斯凯尔夫人自幼受到父亲文学修养和宗 12 教信仰的影响,并且进入当地一所女子学校学习。盖斯凯尔夫人夫人一生发表 过六部长篇小说(包括《玛丽·巴顿》、《北与南》、《露丝》、《克兰福德》、《西 尔维娅恋人》、《夏洛特·勃朗特转》)。处女作是发表于1848 年的《玛丽·巴顿》, 这部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人阶级的悲惨的生活与命运,在19 世纪英国文学 上占有重要地位。

4、勃朗特三姐妹 夏洛蒂(1816-1855) 代表作是世界着名女性着作之经典——《简·爱》。这 部作品虽不能说是巨作,但也称得上是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从女性要求 独立平等的角度,展现了英国19 世纪上班也社会现实。揭露了当时的为慈善事 业的残暴本性,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本质;同时也表达了 妇女要求平等地位同样待遇的思想,为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一定思想基础。 艾米丽(1818-1848)《呼啸山庄》是艾米丽唯一一部小说,但是仅此一部 已经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呼啸山庄》被成为是“最奇特的小 说”,艾米丽以其“心灵中非凡的热情”和她继拜伦之后无人可比的“强烈的情 感、忧伤、大胆”震撼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心灵。 安妮 (1820-1849) 安妮的代表作《艾格妮斯·格雷》,虽然比起《简·爱》 和《呼啸山庄》在文学上的地位稍逊一筹,但是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 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5、乔治·艾略特 乔治·艾略特(1819-1880)原名玛丽·安·埃文斯,生于沃里克郡一个农村 家庭。对宗教有着虔诚的信仰的乔治·艾略特曾进入过两所女子学校学习。她 心地善良,终生热衷于慈善事业。于1859-1876 年间创作了《亚当·彼得》、《弗 洛斯河上的磨坊》、《织工马南传》和《米德尔马契》《丹尼尔·德萨达》等7 部 13 长篇小说。她的早期作品主要描写了19 世纪初期单纯质朴的乡村生活,而后期 作品则牵涉到重大历史事件及政治社会内容。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刻画也非常 的生动传神。

四、19 世纪英国的对外殖民扩张
(一)英国1800~1880 期间的殖民扩张
工业发展,财富积累,英国统治世界的野心如无法控制的烈火,很快在世 界各地熊熊地燃烧起来。1801 年,爱尔兰被合并,英国正式更名为大不列颠及 爱尔兰联合王国。地大物博而又相对落后的亚洲大陆成为了英国一个主要战略 对象,沦陷的印度成为英国巨大的原材料提供地和广大的市场。19 世纪中期, 英国利用鸦片发动了两次侵华战争,并参与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1758~1759 年 间,印度爆发爱国的民族大起义,但是由于当时的英国拥有着较之先进的军队, 大举镇压起义队伍,此次起义以失败告终。1876 年,保守党 B.迪斯累里内阁为 维多利亚女王加冕,维多利亚女王成为印度女皇。此后英国又称为大英帝国(或 英帝国)。英国继续扩大在伊朗、缅甸、南非、埃及、东非以及新西兰、澳大利 亚等地的侵略,此外,英国还在南美洲大举投资,南美洲也被列入“狩猎”范 围。1867 年,加拿大成为英国第1 个自治区域。
(二)1880~1900 年间英国的殖民扩张
19 世纪末期,英国的殖民扩张主战场转向非洲。在从法国手中夺得苏伊士 运河的控制权后,英国于 1882 年占领了埃及,紧接着在 1899 年占领了苏丹。 英国埋头苦战在非洲战场,与其他殖民国家激烈争夺者东非、中非及西非的土 14 地。1884 年~1885 年召开的柏林会议实际上是帝国列强们的分赃大会,英国“满 载而归”。 帝国主义分子 C.J.罗得斯提出修建一条从开普敦到开罗纵贯非洲大 陆的大铁路,也就是所谓的“二 C 计划”(开普敦和开罗的英文写法第一个字 母都是“C”),以便加紧侵略南非。1899 年英布战争爆发,英国吞并奥兰治和德 兰士瓦。19 世纪末,在亚洲战场上,缅甸、阿富汗沦为英国殖民地。1900 年, 英国参与镇压了中国义和团运动,并染指中国西藏。
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的殖民地在众多贪婪的殖民扩张国家中是最大的,遍及世界各洲,掠 夺来的财富不计其数。其土地之广,无国能及,成了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殖民扩张既是让人痛恨又让人所震惊,对英国人来说,19 世纪的大英帝国是英 国人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神话。

五、结论 综上所诉,19 世纪的英国在政治经济文学等方面上都进行了巨大的变化。 政治上三次议会改革让英国的政治制度更加民主化,让更多人民参与到国家政 治中,这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中起着典范作用;经济上来说,在19 世纪上半叶 英国已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让英国面貌焕然一新,随之而来的便是城市化同 样也产生了种种问题,例如阶级剥削、工业污染、经济危机等等;文学上,19 世纪 30~40 年代,社会发展中产生了种种黑暗,曾经风靡一时的浪漫主义文学 渐渐褪色,以揭露社会阴暗面的讽刺性现实主义文学应运而生,40~50 年代达到 高潮。 19 世纪的英国,危机与变革并存——在危机中进行变革,而在变革中又产 15 生新的危机,继而又是新的变革。英国在危机与变革中取得进步,并逐步登上 世界巅峰,了解19 世纪的英国对生活在充满危机与改革的世界我们来说有着重 大意义。 总而言之,19 世纪的英国从政治经济等方面不但有了量变,甚至有了质的 飞跃,让英国从平庸到脱颖而出,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先驱,当时世界的霸主。

‘陆’ 1800年到1870年英国有什么事件

公元1840年
·6月,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
·英国在世界上首次发行邮票——“黑便士”实行邮资制
·英国J.P.焦耳发现电热当量,并测试了热功当量,为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作出贡献
公元1840~1842年
·英国宪章运动第二阶段
公元1841年
·英国W.菲利肯斯提出第一个地层系统表
公元1842年
·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英国J.B.劳斯建成第一个过磷酸钙厂生产氮肥
公元1843年
·10月,中英签订《虎门条约》
·英国A.拜恩发明了可以传送文字和图形的自动化记录电报装置
公元1845年
·英国R.W.汤姆森获充气轮胎专利。数十年后用于自行车和汽车车胎
公元1846年
·英国议会废除谷物法,标志着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确立,两年后废除航海条例,自由贸易替代了保护贸易

公元1848年
·英国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和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
公元1849~1851年
·英国考古学家A.H.莱亚德在伊拉克摩苏尔发掘古代新亚述帝国都城尼尼微遗址时,发现大批艺术珍品和新
亚述国王“阿苏尔巴尼帕图书馆”中的大量楔形文字,轰动欧洲
公元1850年
英国伦敦用漂白粉消毒饮用水
·英国E.福布斯编成第一幅海产生物分布图
公元1851年
·英国建成水晶宫,为现代建筑先驱工程之一
·首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举行
公元1852年
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H.斯宾塞的论文《进化的假说》发表,首次提出社会进化论思想
公元1853年
·英国同俄国的克里木战争发生
·英国W.汤姆森给出电路振荡方程,并导出振荡频率,为电振荡理论的开端

公元1854年
·英国J.斯诺调查伦敦霍乱大流行,证明霍乱与水源卫生的关系,促进城市公共卫生运动
·英国F.南丁格尔率护士赴克里木战场,返英后于1860年创办世界第一所护校
公元1856年

·英国H.贝塞麦发明转炉炼钢
公元1856~1864年
·英国K.W.西门子和法国P.E.马丁发明平炉炼钢

公元1857年
·英国爆发经济危机,波及美、法、德等国,形成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公元1857~1859年
·印度爆发反英民族大起义,
公元1858年
·英国H.C.索比发表《显微镜下晶体结构》,开辟了显微岩石学研究新领域
公元1859年

在印度土军的重大叛乱之后,东印度公司"帝国"被并入英国政府的统治之下。
·英国C.R.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充分论证了生物进化论
公元1859~1890年
·英国小说家柯南道尔在世,写了68篇福尔摩斯私人侦探故事,对后世推理小说有重大影响
公元1860年
·10月,英法联军侵入中国北京,劫掠、焚毁圆明园
·中国奕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
·英国R.马利特制出全球地震活动图

公元1861年
·英国T.格雷姆提出胶体概念
公元1862年
英国开尔文用热传导理论计算地球年龄
·英国伦敦建成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道
公元1864年
·英国J.C.麦克斯韦提出电磁场的基本方程组,并预测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基础
公元1865年
·英国在因佛内斯首次修筑水泥混凝土路面
公元1868年
·英国在伦敦最先设置交通信号灯

‘柒’ 求17世纪到18世纪英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这两件事是最重大的,对英国乃至世界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政治上;1640年英国在全球第一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国。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立宪制。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当众处决查理一世利,为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清了障碍。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出现了长期的政治稳定的局面,为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
经济上;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 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 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 主要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2、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3、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4、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东方从属于西方5、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1、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近代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3、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阅读全文

与1870年的英国发生了什么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伊朗闪电战斗机用什么发动机 浏览:106
英国贸易银元价格如何 浏览:131
伊朗国旗为什么是红色 浏览:858
英国补办长期护照要多久 浏览:875
中国和印度之间发生什么 浏览:124
意大利语下载什么软件 浏览:25
法国意大利哪个给的时间长 浏览:965
中国到智利有多少公里 浏览:497
北京意大利餐厅哪里最好 浏览:754
1965年印尼华人大屠中国做了什么 浏览:809
英国羊怎么防盗 浏览:984
在line上为什么找不到印尼 浏览:338
意大利和法国哪个更加艺术 浏览:352
中国最大的卧佛是哪里 浏览:404
1965年印尼对中国做什么 浏览:764
伊朗现在怎么收款 浏览:1002
越南语ba是什么意思 浏览:464
越南女性怎么上户口本 浏览:176
伊朗文字世界文明怎么说 浏览:974
伊朗为什么越来越强大 浏览: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