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国二战期间采用什么战斗机
飓风式战斗机和喷火式战斗机,40年以后因为不列颠空战的损耗还采用了美制P51野马战斗机
飓风式战斗机:
霍克飞机公司制造,首架飓风式战斗机在1935年11月试飞成功。飓风实际上就是泼妇式战斗机(Hawker Fury)的单翼版,但使用旧技术却是飓风战斗机成功的关键因素,机身的金属结构和布制蒙皮非常耐用,而且比起喷火战斗机的金属蒙皮,飓风战斗机的布制蒙皮对爆炸性机炮弹有更高的对抗性,简单的设计亦令维修变得更容易。
飓风战斗机于1936年开始量产,其简单的结构令生产十分容易,而同期推出又较先进的喷火战斗机则因为结构复杂设计新颖而令生产速度大大减慢。获配备飓风战斗机的飞行中队同样受惠,这些飞行中队早就熟悉像飓风战斗机这类老结构飞机的维修方法。维修简便、配置宽阔的起落架和良好的飞行特性令飓风战斗机退居二线后仍然在一些环境恶劣,要求高可靠性多于高性能的战场执行任务。
飓风式战斗机共生产大概14,000架。大部份都由霍克飞机公司生产。奥斯汀汽车公司(Austin Motor Company)生产了300架。加拿大则生产了1400架,即Mk X。
英国飓风式战斗机-性能数据
基本性能数据(飓风 IIC型):
尺寸数据:
乘员:1名;机长:9.84米(32尺3寸);翼展:12.19米(40尺);机高:4.0米(13尺1½寸);翼面积:23.92米²(257.5尺²)
重量数据:
空重:2,605公斤(5,745磅);载重:3,480公斤(7,670磅);最大起飞重量:3,950公斤(8,710磅)
动力装置:
发动机:1×劳斯莱斯梅林XX液冷V-12,1,185匹马力(883千瓦)
性能数据:
最高速度:每小时334英里(每小时505公里);航程:600英里(965公里);实用升限:36,000尺(10,970米);爬升率:2,780尺/分钟(14.1米/秒);翼负荷:29.8磅/尺²(kg/m²);推重比:6.47磅/马力(kg/kW)
机载武器:
机枪:IIA:8门0.303寸(7.7毫米)口径白朗灵机枪;IIB:12门0.303寸(7.7毫米)口径白朗灵机枪;IIC:4门20毫米口径希斯巴诺MkII机炮;IID:2门40毫米口径维克斯S型航炮,2门0.303寸(7.7毫米)口径白朗灵机枪
炸弹(IIC及IID):2×250磅炸弹或2×500磅炸弹
喷火战斗机
喷火战斗机是英国维克斯-休泼马林公司设计师米歇尔以蜚声四海的S系列竞速飞机为基础,按照英国空军的战术、技术要求,于二战前精心设计的活塞螺旋桨战斗机。其原型机在1936年3月5日试飞时,速度达到554千米/小时,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立即引起英国皇家空军的注意。
喷火战斗机是英国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有名,也是最主要的单发动机战斗机。从1936年第一架原型机试飞开始,喷火不断的改良,期间并且使用两种不同的液冷式发动机,不仅担负英国维持空权的重大责任,转战欧洲、北非与亚洲等战区,提供其他盟国使用,战后还到中东地区参与当地的冲突。喷火与德国空军Bf 109并列为欧洲战区最重要的两大机种,也是两架从大战初期较劲到结束的敌人。
基本数据
生产商:超级马林(Supermarine)
乘员:1人
首航:1936年3月5日
服役:1938年8月
长度:9.1米
翼长:11.2米
高度:3.9米
重量(空载):2300公斤 最高起飞重量:3100公斤
动力系统
发动机:劳斯莱斯马林(Merlin)45
功率:1,470匹(1096千瓦)
最高速度:602公里/小时
作战距离:760公里
运输距离:1000公里
实用升限:11,300米
武器
枪炮2×20mm机关炮
4×.303寸(7.7mm)机关枪
炸弹1×500磅(230公斤)炸弹
美制P51野马战斗机
基本性能参数:
尺寸数据:翼展 11.3米,机长 10.2米,机翼面积 21.7平方米。
重量数据:空重 299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 5020千克。
性能数据:升限 12700米,航程 3860千米。
发动机为艾利森 V-1710-F3R功率 1000 马力( 746kW )/3660M最大起飞功率 1150 马力( 858kW )武器:两挺 12.7mm 白朗宁同步机枪、安装在机翼起落架位置的两挺 12.7mm 及更外侧的 4 挺 7.62mm 机枪。
各型号野马:
Mustang I (P-51)
发动机为艾利森 V-1710-F3R,功率 1000 马力( 746kW )/3660M,最大起飞功率 1150 马力( 858kW )。军械同原型机共 4 X 12.7mm 4 X 7.62mm。由于艾利森发动机功率不足导致Mustang I 高空性能不佳,所以英国空军多把它用于低空侦察任务并配属给空军陆地协作司令部,并在飞行员座椅后的左侧座舱玻璃倾斜安装了一台照相机,右侧对应水平安装了一台照相机。1942 年 7 月 27 日 Mustang I 开始为空军陆地协作司令部执行任务。
Mustang IA (P-51)
把 Mustang I (P-51) 外翼段的 4 X 7.62mm 机枪换成 20mm 机炮。
Mustang II (P-51A)
军械重新布置,4 挺 12.7mm 机枪集中并列安装在机翼内。后期型换装了艾利森 V-1710-81(F20R),功率 1125 马力( 839kW )/4700M,最大起飞功率 1200 马力( 895kW )。英国和美国同时使用此种机型,在美国的 P-51A 基础上发展出了 A-36A 俯冲轰炸机和 F-6A 照相侦察机。
P-51B P-51C (Mustang III)
这是首次使用英国罗.罗公司灰背隼( Merlin )发动机的机型,与美国发动机相比,体积更小、功率更大。安装了新型四叶螺旋桨。英国人在 Mustang II 上安装 Merlin 61 发动机的测试成功后,北美公司立即重新修改了 P-51 的设计,安装了 Packard V-1650-3 发动机( Packard 公司生产的 Merlin 68 型两速二级增压二次冷却发动机。注: Packard -普惠的前身),机身也作了结构上的加强,重新设计散热器和副翼。机翼下安装了流线型挂架,可挂远程副油箱和 500 磅炸弹,后期型可挂 1000 磅炸弹。新的设计起初编号为 XP-78 ,后来改成 P-51B。 P-51B 和 P-51C 于 1943 年投产,P-51C 由北美达拉斯工厂生产。同年 12 月 1 日开始交付给驻英国第 8 航空队,装有可抛式副油箱的 P-51B 是第一种可以深入德境为第 8 航空队轰炸机群护航的战斗机。
XP-51D
装备 Merlin 发动机的 P-51B/C 由于传统设计,座舱向后视界极差,另外在侧面轮廓线上与 Me 109 极为相似。于是想在野马上改装气泡式座舱盖,在 P-51B 生产线上抽出两架用于测试,重编号为 XP-51D。
P-51D (Mustang IV)
P-51B的改进型,也是野马家族中产量最大、名气最大的一位。军械增加到 6 挺 12.7mm 机枪,全布置在机翼内。最显眼的改进是换装了气泡式座舱盖,极大地扩展了飞行员的视界,特别是向后视界。后机身也做了修改,P-51D 后期型在垂尾前增加了延长段,这一改动后来又用来改装 P-51B/C 和早期的 P-51D。
XP-51F
作为纯粹的截击机来研发,并重新设计了整个机身结构,甚至没有一处结构可以与早期的 P-51 互换。机翼采用新的低阻层流翼型,平面形状也有所不同。优化了机身和散热器整流罩轮廓,减轻了发动机基座和起落架。更换了滑油散热器,简化了液压系统和座舱布局。经过这些改进,机身减重 726kg,军械减少到 6 挺 12.7mm 机枪(与 P-51B/C 相同),甚至减少了油箱容积。总之是架全新的野马。由于与 P-51D 相比改进很大而性能提高甚小,所以未生产。
XP-51G
也叫 XP-51H,是一种远程护航战斗机,发动机为高功率的 Packard Merlin V-1650-9,新发动机使机身加长 12 英寸,缩减了尾翼面积并改变了尾翼长宽比。军械为 6 挺 12.7mm 机枪,在飞行员座椅后增加了燃油箱,可以装更多的燃料。
XP-51J
也是 P-51 的轻量化原型机,使用艾利森 V-1710发动机,与以前的艾利森发动机不同,V-1710 有上吸式汽化器,功率增强。机鼻部作了仔细的修形以减小阻力。
P-51H
XP-51G 的生产型,又作了若干改进:发动机是 Merlin V-1650-11,注水时的爆发动力为 1495kW,改进了操纵舵面。机身重量比 P-51D 轻 318kg。军械为 6 挺 12.7mm 机枪,可外挂 10 枚 5 寸火箭弹,和两枚 1000 磅炸弹或两枚 1000 加仑可抛式副油箱。
P-51K
与 P-51D 很相似,只是液压自动变距四叶螺旋桨换了厂牌(用 Aeroprocts 替换 Hamilton 的)。
XP-82
用两架 P-51H 机身拼出的双机身野马,祥见:F-82双野马
A-36A
绰号APACHE。P-51A 的俯冲轰炸机型别。1942 年开始研制,同年 9 月首飞。发动机换成艾利森 V-1710-87( F21R ),功率 988kW。加装了液压操作的俯冲减速板,每侧机翼下的挂加可挂炸弹或可抛式副油箱。军械为 6 挺 12.7mm 机枪,与 P-51A 一样,两挺在机头,四挺载机翼外段内。A-36A 在美军登陆西西里之前服役,生产一直延续到 1943 年 3 月。
F-6
P-51 的侦察型,没有武器,只装备了侦察照相机。F-6A 的发动机为艾利森 V-1710-81( F20R ),功率 895kW。为了增加视界,早期型安装的是英国式气泡舱盖。F-6D 与 P-51D 相似,F-6K 则是 P-51K 改进的。
F-51D
二战结束时美国陆军航空队拥有很大数量的 P-51D,美国空军成立后,接收的 P-51D 按新的编号规则重新命名 F-51D,而以前 "F" 是指侦察机。
‘贰’ 二战期间法西斯各国都制造了多少飞机坦克
你好!下面是2战各国的军事力量概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
美国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1940年美国GDP达到2000多亿美圆[1940年的汇率],但美国这时依然享受着大西洋天然壁垒的优越,陆军只有可怜的10万人,遍为4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师和1个后备预师,坦克的数量只有300多量,甚至排在波兰后面,勉强做个世界第七.
美国参战后,在其经济实力的支持下武器生产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经成为盟军军火的主要供应者[具体武器生产状况如下].到1945年,美军总兵力达到1050万人其军事工业的规模已经发展到可以年产飞机4万架,坦克2万辆的水平,二战时美国共生产8万辆坦克,有进4万辆是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特工厂生产的M4谢尔曼坦克.
2
苏联是二战时期军事实力最强盛的国家,苏联是世界第二工业国,苏德战争初期其GDP达433亿美圆,军队人数任何时期一直维持在600万人以上二战末期达到了鼎盛的1200万人,这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军队了,二战期间苏联共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万辆在战争中被击毁,苏联强大的生产能力及时的补充了这些损失.
3
德国在希特勒的严抓下,1940经济总量达到561亿美圆,基本度过了经济危机,军火工业生产开始全面的运转,其军火产量在1939年就已经超过英法之和,以坦克生产为例,1940年生产坦克2500余辆[3型为主],1943年达到了顶峰7600余辆,随即就有3000多辆开往库尔斯克,包括200辆新式的5型黑豹坦克,后来多生产虎 豹坦克,数量有所下降,质量却在上升,由于盟军的轰炸和资源短缺,德国经济在1945年开始出现崩溃.
4
英国在欧洲孤掌难鸣,国内经济不景气,其经济和资源的维持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殖民地和美国的支援;法国已经战败,其势力范围退缩回在非洲的殖民地
5
意大利早在1940年时就已经爆发的经济危机,在加上意大利军队的接连失利,国内罢工浪潮高涨,1943年墨索里尼政权倒台.
6
在7.7事变前日本的经济总量达到283亿美圆,是世界第6经济强国,
在7.7事变前,日本全国只有4个装备整员的师团,不到20万人而国民党军队光陆军就达到200多万,7.7事变后,日本开始大量的扩充兵员,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在中国有110个师团,总共250多万人,此后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达到600多万,但兵员的素质却不断的下降,日本的人口只有7600多万,已经不堪重负;二战日本共生产5000多辆坦克,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与同期的美国有很大的差距.
7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军事实力相当弱后,具体的经济总量状况无从考证,二战后期共产党发展到91万人,民兵近百万,解放国土面积一百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人,装备大多是缴获的日本武器:国民党兵力有460万人[其中蒋介石嫡系只有100多万人],缴获了大量日军的装备,还有美国的4亿美圆援助和大量武器支援.
小日本与美国的比较:
1战争潜力:由于国家战争机器的高速运转,全国的富余劳动力都充实到军队及相关行业当中,日本国民经济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显得空前“繁荣”, 使得日本人错误地认为本国经济与军事实力都超过了与他们最大的敌人美国。而此时的美国已经历了十年左右的经济大萧条。经济危机的深远影响使得整个美国经济依然‘疲软’。但尽管如此美国的综合国力仍远高于日本。这里简单的举例一组数据:
1、美国的人口高于日本近两倍;
2、美国的国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国的钢铁产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国的煤炭产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国的汽车产量更是日本的80倍_
此外,美国工厂的现代化和自动化水平要高于欧洲和日本,美国人的生产管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两方面结合起来,美国工人的人均生产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经基本无潜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国内的军事、经济以达到顶峰,也就是说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现有的力量迅速消灭对手,那么进入消耗战后,日本必败无疑。
2军工生产: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而在同一时期美国生产了航母(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10艘、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仅从数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产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个二战期间仅仅建成了63艘驱逐舰而美国在同一时期却有七百四十余艘反潜舰艇建成下水!
日美双方作战飞机年产量对比:盟国不仅在飞机数量上占了上风,而且在战争中不断推出新型飞机,到了战争后期美军的飞机性能已经远远优于日军。反观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从很多方面来说确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战斗机,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经明显落后于美国的新机型(由于日军轻视对飞行员的保护,只注重飞机性能,过量采用木质材料与蒙皮,‘零’式在被击中后很容易起火燃烧,导致机毁人亡)。在美国生产的飞机中约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轰炸机(双发或四发),而日本仅仅生产了15117架(基本上是双发机)。因此,无论是从飞机生产数量上,或是从飞机总载荷上看,两国之间的差别都非常之明显。
由于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陆军根本谈不上机械化,其重型装备供给量与实际需求之间差距甚远。
1941-1945年,日军只生产了604门口径大于105毫米的野战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径火炮6512门,而同一时期美国却生产了重炮7803门,其他中型口径火炮27082门。1941-1942年,日本将坦克生产列入了A级(即最高级别),但由于科技水平和生产工艺的落后,日本只生产了中型坦克1065辆,轻型坦克1024门。而美国却生产了中型坦克24997辆,轻型坦克4052辆。要指出的是,二战时期日本的中型坦克无论是火炮威力还是装甲厚度都只能相当于盟军的轻型坦克。由于日军坦克在战斗中的表现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产被降到了D级。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车辆也是日军的软肋,日本车辆生产在顶峰时为1941年的47901辆,而美国在1943年的汽车生产量却达到了621502辆。
除了重型装备,其它武器日本的生产数量也是严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库足够装备103个师团,陆军战斗序列有51个师团和59个旅团。战争初期陆军的武器弹药的产量和消耗量大体相同,但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军队数量急剧增,而日本的武器弹药保有量却没有明显的增加。1943年日本陆军规模从240万人升到310万人,美国则从415万人激增到了889万人。到战争结束时日军的武器弹药虽然可以装备104个师团,但其战斗序列却达到171个师团,这还不包括日本大量的准军事人员。
1940年统计,日本本土人口7314万,虽然强征了大量中国和朝鲜劳工,但并不等于这样腾出来的本国人力就能形成战斗力强的部队。事实上,太平洋战争前6个月日军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胜利正是依靠多年积累的精锐部队。1944年日本有1335万名女性劳动力,但其中的780万人从事的是农业和林业工作,只有225万人参加工业及军工生产。而美国1941年就有1460万名妇女参加工业生产。
德国和苏联:
1941年6月22日,德军进攻苏联,苏德战争正式爆发。在此之前,苏联的军事装备和军人综合素质都不在德军之下,由于苏联在三十年代的经济增长,使得投入于军事准备的经济能力大大增强,这十年里,苏联的整体军事实力已经世界上最强的几支,和德军的整体实力差不多。但结果却是,在三年的苏德战争里,苏联共死亡了包括1000万士兵在内的2000万人,平均每天死亡3万多人。在战争进行时,苏联的军工机器一直没有停下来,共生产了约10余万辆坦克和火炮。
苏联的面积是22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亿;而德国的面积是37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5、6千万。德国没有丰富的战时资源可供使用,而苏联的资源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从资源上的实力分析,双方不是一个等级上的。苏军一开始就被动挨打,每次战役都会10万10万的士兵被俘或被歼,而且苏联还有美国在太平洋和日军作战,牵制了日军的北进;同时英法及欧洲反法西斯军民在西欧、南欧、以及北非几条战线上和德军抗战,使德军整体的军事实力的总值分化掉一部分,可以说德国是以其最多60%的综合军事实力来同以近95%的综合军事实力的苏军在苏联本土进行战争,苏联在双方的战争条件上占着比德国多得多的优势。
‘叁’ 二战时,各国总共建造了多少艘航母多少架飞机
二战中美国建造、改装航空母舰150艘,除48艘送给英国外,其余大部投入太平洋战场,1944年以后,美军从南(菲律宾)、东(马里亚纳群岛)、北(阿留申群岛)三面逼近日本本土,迫使日军三次进行“本土总动员”,并紧急从关东军和“中国派遣军”抽调精锐部队回国,使“国内军”急剧扩大到224万人,兵力最为雄厚。
二战期间日本有25艘航母。分别为“凤翔”号、“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飞龙”号、“龙骧”号、“瑞鹤”号、“翔鹤”号、“祥凤”、“瑞凤”号、“龙凤”号、“大凤”号、“千代田”号、“千岁”号、“云龙”号、“天城”号、“葛城”号、“信浓”号、“大鹰”号、“云鹰”号、“飞鹰”号、“神鹰”号、“海鹰”号、“隼鹰”号、“冲鹰”号。其中自行设计建造10艘-“凤翔”号、“苍龙”号、“飞龙”号、“龙骧”号、“瑞鹤”号、“翔鹤”号、“大凤”号、“云龙”号、“天城”号、“葛城”号;由别的军舰和民用轮船改装而成的有15艘-“赤城”号、“加贺”号、“祥凤”、“瑞凤”号、“龙凤”号、“千代田”号、“千岁”、“信浓”号、“大鹰”号、“云鹰”号、“飞鹰”号、“神鹰”号、“海鹰”号、“隼鹰”号、“冲鹰”号。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前,一共拥有10艘航空母舰,分别为“凤翔”号、“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飞龙”号、“龙骧”号、“瑞鹤”号、“翔鹤”号、“祥凤”、“瑞凤”号.在战争中建造和改装了15艘,分别为、“龙凤”号、“大凤”号、“千代田”号、“千岁”号、“云龙”号、“天城”号、“葛城”号、“信浓”号、“大鹰”号、“云鹰”号、“飞鹰”号、“神鹰”号、“海鹰”号、“隼鹰”号、“冲鹰”号.
纳粹德国唯一的航空母舰是"齐柏林伯爵"号但没有投入战斗。
‘肆’ 二战期间英国产量超过22000架的飞机
<P>以前有人排过,不过一时找不到。</P>
<P>其实排这个很难,因为当时的记录数字并不统一,而且同一机型往往拥有很多改型(尤其以Me-109、喷火、雅克系列等为甚),是一项非常繁琐的数字工作。</P>
<P>下面是我掌握的一些较为熟悉的二战战机的产量记录,数字可能有出入,仅供参考。</P>
<P>伊尔-2:36163架(产量世界第一);</P>
<P>“拉”系列:各型“拉式”战斗机累计生产22300架,其中唱主角的当推拉—5、拉—7两种,其中拉-5的产量超过1万;</P>
<P>“雅克”系列:各型“雅克”战斗机的总产量近3万架,其中雅克-9以16769居第一位,雅克-3为4848架居第二位;</P>
<P>Me-109系列:各型总计超过33000架;</P>
<P>Fw190各型:20001架;</P>
<P>Me-262各型:1433架</P>
<P>“喷火”式系列:“喷火”战斗机总产量22759架(一说22907架),其中装“梅林”发动机的空军型(陆基)占18298架,装“格里丰”发动机的空军(陆基型)占2053架,“海火”型占2408架(一说2556架);</P>
<P>“飓风”式系列:到1944年9月停产时,各种“飓风”与“海飓风”累计生产出14533架(一说2万余架),其中英国本土生产了12780架;</P>
<P>P-47各型:15660架(美军产量第一,仅P-47D一种改型的产量就多达12602架);</P>
<P>P-51各型:15575架,D/K型最多共9602架;</P>
<P>F4U“海盗”各型:在13年内总产量为12681架(一说12770架),创美国海军飞机产量最高记录;</P>
<P>F6F各型:共有6大改型,总产量12274架;</P>
<P>P—38各型:18种改型,总产量为9923架;</P>
<P>F4F各型:总产量7906架(含FM—1、—2),其中1082架销往英国,主要型号是F4F—4、FM—1和FM—2;</P>
<P>零式各型:10449架(一说为10425),日本产量第一;</P>
<P>隼式各型:“5751架,在日本仅次于零式;</P>
<P>B-24各型:18188架;</P>
<P>B-17各型:12731架;</P>
<P>B-29各型:2775架(这个数字不敢保证是否正确);</P>
<P>B-25各型:9800余架,另一说为11000余架;</P>
<P>兰开斯特各型:7366架;</P>
这是网上有人统计的。具体说明前面也有说明。据此,英国是喷火系列和飓风系列,两者都是战斗机。
‘伍’ 二战时期的英国飞机
喷火,飓风-日间战斗机
台风-对地飞机
流星-喷气式飞机,可拦截V1飞弹
蚊式-夜间战斗机,机身由木材构成,故雷达反射很小。
兰开斯特-主力轰炸机
‘陆’ 二战时,英国皇家与敌作战的二00多架飞机只有十几架
并没有这一种战例。
英伦空战时,皇家空军共拥有800架战斗机,包括''喷火''和''飓风''两种型号及其衍生型,日出勤在600~800架次上下;而德国对英国打击力度是每日650架次轰炸机与650架次战斗机上下,而在轰炸伦敦后,英国反击也是72架轰炸机编队轰炸柏林。如果照二战的打法,20架vs200架那20架不逃跑的话等死就好了,根本无法相互掩护。
‘柒’ 二战英国轰炸机小队有几架飞机
最少3架。如果路上因为各种原因使飞机少于3架的话,他们会立即返航。
‘捌’ 二战时英国的光辉,皇家方舟和竞技神三级航母载机量是多少分别搭载何种飞机,型号是多少
光辉级航母的载机数量是33架
皇家方舟号的载机数量72架(设计)。通常60架:48架剑鱼鱼雷机,12架鱼鹰战斗/轰炸机 或者 36架剑鱼鱼雷机和24架鱼鹰战斗/轰炸机;服役后期鱼鹰被大鸥战斗/轰炸机(skua)取代。
二战时期竞技神号只能装16架飞机,主要是剑鱼级
‘玖’ 一战二战时的飞机是什么材质,很容易生产吗
一战飞机的机身都是木头拼接起来的,大多数飞机你去看,都有“线”连起来,那是钢丝,不是无线电天线,是用来固定飞机结构的。打飞机的时候一旦钢丝被打断,那么飞机就散架了。
一战期间法国飞机生产了51000架、英国共生产55000架、德国生产了50000架,英国在停战前每月能生产3500架,德国差不多2000架。当时候工业生产水平普遍不高,能够保证这个产量也不容易了。
二战的飞机主要是金属蒙皮了,当然材料为铝最好。向苏联铝工业基础不佳只能用木头,但是像伊尔-2这样的飞机内置了装甲板。同样还有英国的蚊式轰炸机。
二战期间美国共生产飞机30万架、其中4发飞机36000架、双发36000架,英国生产12.5万架,苏联生产8万架,德国10万架,日本6万5千架。在工业发达的国家,飞机不是很困难,特别在美国。发动机-机身-配套件生产链完整,不受外界干扰,很容易获得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