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如何形成内阁

英国如何形成内阁

发布时间:2022-07-15 02:25:26

1. 高中历史英国内阁怎样形成的

英国内阁制长期在法律上并无明文规定,直到1937年才由《国王大臣法》予以确认.这种内阁制,称为责任内阁制或议会内阁制.这一制度其后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如加拿大、意大利、联邦德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等.
责任内阁制 包括以下内容:①内阁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其他阁员由首相提请国家元首任命.②国家元首不负行政责任.发布文件必须经内阁首相和有关阁员的副署,否则无效.因这一文件而发生的责任由内阁承担.③内阁代表元首对议会(或众议院)负责.议会对内阁有不信任投票权.如议会通过不信任案,内阁就要辞职,或者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新议会选出后,对内阁仍不信任时,内阁必须辞职.④议员得兼任内阁阁员.

2. 英国内阁成员是怎么产生的

内阁的成员由内阁的首脑从与其政见相近的议员中挑选,或由参加内阁的各党派协调分配名额产生,然后提请国家元首任命。

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元首颁布法律、法令和发布文告时,都必须由首相或有关阁员副署。

内阁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如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其阁员必须集体辞职,或由内阁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举行议会大选。

新议会如果仍对内阁表示不信任,内阁则必须总辞职,由国家元首任命新首相组织新政府。

(2)英国如何形成内阁扩展阅读:

汉诺威王朝时期,内阁会议开会时,在国王不出席的情况下,为了在讨论时取得一致意见并把意见集中起来通知国王,渐渐在内阁大臣中出现了一个主持讨论的人。

国王本人也感到有了这样一个人可以使意见容易集中,避免分歧,既有利于他对内阁意见的掌握,也有利于使内阁的意见在议会获得通过。

这样,在内阁会议中就渐渐突出了一个主持内阁会议的领导人物。最初,这个人物并无固定称谓,所谓“首相”是后来才出现的名称。

3. 英国责任制内阁是如何形成的

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由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递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制内阁,即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制政府”。由于英国首相身兼政府首脑、议会党团领袖和多数党领袖数职,手中握有行政和立法大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内阁的权力主要表现为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而作为政府和内阁的最高首脑,首相的权力主要表现为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等。
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过程。英国的内阁制度起源于都铎王朝时期枢密院的外交委员会,从16世纪初直到18世纪初,内阁制依然处于萌芽状态。18世纪早期英王乔治一世统治时(在“历史纵横”栏内了解乔治一世及首开英国内阁制的先声),由下院多数党领袖(当时是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这形成了一种政治惯例,首开了英国内阁制的先声。18世纪初期,辉格党在英国政坛日益占有优势,实际掌握了政权,国王的主要咨询机构逐渐发展成内阁。辉格党领袖华尔波尔实际上是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在“历史纵横”栏内了解华尔波尔及英国的内阁制开始形成,并逐渐向责任制内阁的方向发展),英国的内阁制开始形成。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这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长期以来,自由和民主一直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从内阁制度的起源到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经历了三个多世纪,这说明人类文明的创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说明文明的脚步也是不可阻挡的。

4. 英国的内阁怎么样形成的

内阁实际上是由执政党的高级领导人组成的一个委员会。内阁制起源和发展于英国。
内阁是由中世纪英国国王的顾问机构枢密院(the Privy Council)中的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1066年的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以后,实行中央集权统治,设立了中央管理机关“御前会议”,御前会议是国王的咨询机构和办事机构。到了15世纪,国王的御前会议更加固定和完善,发展成为枢密院,以后枢密院中又分设若干个委员会,分管各项事务,其中外交委员会地位最显要,也最得英王的信任。英王经常与该委员会的少数亲信大臣聚集一堂,秘密开会,处理内政、外交等事宜。从查理二世、威廉三世到安娜女王,在庞大的枢密院会议上讨论政务之前,英王总要事先咨询一些主要大臣们的意见,日久成为习惯。到了威廉三世时,该委员会开始被称为内阁。内阁(Cabinet)一词,源于法文,本义是小房间、密室,当时被用来专指英王同亲信大臣们举行密会的议事厅。最初的英国内阁,只不过是一个事实上存在的机关的绰号。
1714年,根据“王位继承法”,德国汉诺威亲王继英国王位,称乔治一世。乔治一世不懂英语,经常不主持、不参加国务会议。从1717年开始,内阁会议改由一位资深大臣主持,开创了内政首席大臣(后来称为首相)主持内阁会议、领导内阁,英王不得参加内阁会议的先例。第一位受命主持内阁会议的是1721年的财政大臣罗伯特·活波尔,他领导的内阁由辉格党人组成,由于当时辉格党在下院占有多数席位,内阁实际上控制了议会,但名义上,活波尔的内阁要向议会负责。这时的内阁已经发展到了以领袖为中心的制度化了的决策机构,一般认为,活波尔政府是英国第一届责任内阁。1742年,活波尔首相解散下院,内阁在新选出的下院中未获得多数,便集体辞职。1783年,托利党人小威廉·庇特出任首相,第二年得不到下院支持,他于是解散下院,重新大选,取得了下院的支持,这样,以上两届政府开创了内阁必须获得下院支持,在得不到支持的情况下,可以解散议会重新大选的先例。至此,英国的内阁制基本上确定下了。但内阁和首相名称取得法律认可则是在1937年通过的《国王大臣法》中规定。
英王的内阁制的形成,对西方许多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纷纷效仿。?

英国内阁制长期在法律上并无明文规定,直到1937年才由《国王大臣法》予以确认。这种内阁制,称为责任内阁制或议会内阁制。这一制度其后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如加拿大、意大利、联邦德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等。

责任内阁制 包括以下内容:①内阁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其他阁员由首相提请国家元首任命。②国家元首不负行政责任。发布文件必须经内阁首相和有关阁员的副署,否则无效。因这一文件而发生的责任由内阁承担。③内阁代表元首对议会(或众议院)负责。议会对内阁有不信任投票权。如议会通过不信任案,内阁就要辞职,或者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新议会选出后,对内阁仍不信任时,内阁必须辞职。④议员得兼任内阁阁员。

5.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原因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原因:18世纪初期,辉格党在英国政坛日益占有优势,实际掌握了政权,国王的主要咨询机构逐渐发展成内阁。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内阁制正式形成。

1742年,首相罗伯特·沃波尔失去下院多数的信任,被迫率内阁全体辞职。此后,“内阁失去下院多数信任必须辞职”成为一种不成文的制度。1784年,小威廉·庇特试图通过改革来抑制国王(乔治三世)专权倾向抬头,而当时有不少议员被国王收买,庇特下令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议会,他的改革得到新议会的大力支持,庇特得以继续主持内阁17年。

由此形成惯例:内阁失去下院多数议员信任,可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若新议会支持内阁,则内阁继续执政,否则必须辞职,由下院多数派去组阁。由此,形成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内阁制。

(5)英国如何形成内阁扩展阅读

权力分配:

1、内阁既参与立法,又负责行政,实际控制着下院立法程序,控制着下院及其决策权,宣布提前大选权等,实际上使议会和君主都从属于自己,从而操控着立法权。

2、首相是内阁政府首脑,主持内阁会议,总揽政务,拥有任免内阁成员和所有政府高级官员的权力,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对内对外的重大方针政策。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宪法赋予首相(或总理)的权力大小也不尽相同。

3、对提交议会讨论的政策作出最后的决定。

4、按照议会规定的政策行使最高行政权力。

5、协调和确定政府各部的职权。议会与内阁的关系是:最高的立法机关议会产生内阁,阁员大都由议员兼任 ,内阁必须集体对议会负责,因此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

6. 英国内阁制是如何产生的

英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1760年英国内阁制的产生英国内阁制是英国政治长期演变的产物。中世纪末期,协助君主管理国家的枢密院成员约20余人,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工作,查理二世时期,由有权势的枢密院成员(其中最重要的是财政大臣及两个国务大臣)组成一个更小的决策机构,从组织形式上可谓内阁的最早起源。1688年政变后,限制法案在初期尚未很好地发挥作用,人事大权掌握在国王手中,内阁的组成以国王的意愿为准。

汉诺威王朝时期,乔治一世(1714~1727年在位)与乔治二世(1727~1760年在位)以外国人身份入主英国,既不熟悉英国国情,又不关心英国政治,况且不懂英语,用拉丁语与大臣们交谈颇为不便,以致把出席枢密院会议当成一种负担。因此,从1717年开始便不出席该会。从此,辉格党逐渐将内阁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辉格党领导人罗伯特·沃尔波尔在处理“南海气泡”事件中挽救了南海公司,使国家财政状况趋于稳定,深受商业金融资产阶级的青睐。1721年3月被任命为财政大臣,并成为内阁的实际领袖,从而开创了首席大臣领导内阁,英王不参加内阁会议的先例。沃尔波尔担任内阁的首脑的20余年是英国政治重要发展时期,他打着王室的旗号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他改革关税制度,奖励谷物和农产品的出口,对手工工场所需之原料降低了进口税,对出口的工业产品实行免税政策。内阁成为协调国王与国会关系的重要因素。自1737年起,沃尔波尔的地位发生了动摇,他的政策引起了要求向外扩张的大资产阶级,大商人的不满。迫于压力在1739年向西班牙宣战,即“詹金斯割耳之战”,后因出师不利,大资产阶级把战败的责任归咎于他。沃尔波尔失去国会的信任被迫辞职。此举开创了内阁首相得不到国会多数支持时必须辞职的先例。

7. 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时间

18世纪前期。
责任制内阁形成于18世纪前期,初始于英国。是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由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递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制内阁,即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制政府"。
由于内阁制政府是以向议会负责为特征,故亦称之为责任内阁制或议会内阁制。属于这类政体的国家有英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希腊、印度、新加坡等国家。

8. 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时间是什么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内阁制正式形成。

从16世纪初到18世纪初,内阁制依然处于萌芽状态。18世纪早期英王乔治一世统治时(在“历史纵横”栏内了解乔治一世及首开英国内阁制的先声),当时由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这形成了一种政治惯例,首开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先声。

18世纪初期,辉格党在英国政坛日益占有优势,实际掌握了政权,国王的主要咨询机构逐渐发展成内阁,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主要作用

第一、它是政府的最高决策机构,包括内政、外交、防务、教育、科研等各项决策。

第二、控制立法,现代社会中由于立法量的增加及其复杂化,议员个人既无设备又缺乏全面的知识和足够的信息来准备复杂的议案,导致政府逐渐加强对立法的控制,政府提出公议案,这种议案都是由内阁提交下院通过的。

第三、作为政党的领导,首相是执政党领袖,内阁大臣都是由执政党领导组成的。内阁除了对国家、政府进行行政上的领导外,同时也对其政党行使着领导权。

9. 英国内阁制什么时候正式形成

一般认为,正规的内阁制始于英国1721年成立的以罗伯特沃波尔(1676—1745)为首的内阁,在十九世纪中叶,责任制内阁在英国确立下来。但直到1900年,英国议会的布告中才第一次出现内阁一词,1937年通过的《国王大臣法》,内阁这一名称才正式有了法律依据。

阅读全文

与英国如何形成内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越南奔驰车要多少钱 浏览:32
中国最美的海花岛在哪里 浏览:928
印尼indosat怎么查话费 浏览:98
越南语柴油怎么说 浏览:522
英国投资总额多少钱 浏览:854
印度女人怎么炖鱼 浏览:248
越南的小说平台有哪些 浏览:51
印度产的牛肉是什么 浏览:819
伊朗为什么高核武器 浏览:536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接种新冠疫苗 浏览:222
英国的鸡怎么画 浏览:506
遨游中国中如何休息 浏览:800
英国留学公章怎么写 浏览:381
为什么印度电影比较好 浏览:241
印度大选花费多少 浏览:24
印尼雅加达亚运会为什么举重 浏览:782
印度银行有多少家 浏览:734
意大利现代轻奢家具有些什么品牌 浏览:278
为什么印度人咬脚 浏览:854
中国西电历史最高股价是多少 浏览: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