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问英国汉学院招生方法,面向哪些人,有什么具体条件,怎么报名阿
英国似乎没有约明汉大学。
只有:伯明翰大学。
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始建于1825年,为世界百强名校,英国顶尖学府,六所“红砖大学”之一。英国名校联盟“罗素大学集团”创始成员,M5大学联盟创始成员,国际大学组织 “Universitas 21”创始成员。2014/15QS世界大学排名位居世界64位,英国11位,2016TIMES大学排名位居世界119位,英国16位,USNews排名位居世界122位,英国13位,2014英国研究卓越框架(REF)位居第15位。
2. 英国的中学分为哪几种
英国中学主要分两大类:公立学校(state school)和私立学校(independent school)
先说英国公立学校,一般是政府出资,与私立学校相比较而言最明显也是最大的差异就是学费低,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教学质量会多数低于英国私校。通常英国大部分的学生上的是公立学校。
再说英国私立学校,一般也叫做“公学”,进行的是精英教育,海外学生一般只能申请私立学校,所以这里重点讲一下英国私立学校。英国私立中学主要有以下区别:
(1)Single Sex School(单一性别学校)与Co-Ecated School(混合学校)
通常在国内,单一性别的学校为少数,而在英国,不少排名靠前的学校是单一性别学校,比如伊顿公学、哈罗公学以及威雅公学。就读于单一性别学校的孩子们更利于将注意力集中于课业以及兴趣爱好上。当然,有些家长也会担忧孩子就读于单一性别学校会不会让孩子在毕业后以及在未来的工作中无法与异性相处?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需要太过于担心,英国的男校与女校会常常组织联谊派对,鼓励学生去参与社交活动。
混合学校在英国最为普遍,也是最能让孩子适应未来的生活环境。
无论是单一性别学校还是混合学校,最重要的还是要考虑孩子的观点,以此来选择最适合的学校。
(2)寄宿与走读
走读学校一般以英国本土学生为主,学生每天会往返在家与学校之间。学校会安排校车在学生家门口接送学生。
对于海外学生而言,绝大多数只能选择寄宿学校。英国寄宿学校的整体环境都很优越,在这里牛牛还是推荐各位家长与孩子有时间精力的话最好还是要对学校进行访校实地考察,毕竟这关系到小朋友未来一段时间的生活环境,还是要选择更符合孩子心意的寄宿条件。
(3)师生比
公立学校的规模通常在30人左右,师生比1:15,会有一名老师以及一名助教老师负责日常的教学工作。
私立学校一般规模在9-12名学生,在私立学校中孩子受到的关注与教育时间相对而言会更多一点。
3. 英国学位等级分别是怎么划分的
英国大学的学制和中国不同,中国大学的毕业生,只要你符合毕业标准,拿到的学位证、毕业证都是一样的。但英国大学的学位证上会体现你的学位等级。
申请英国名校研究生对学位的等级有所要求。英国大学招收研究生的时候,不仅要看你的本科学校,还要看你的学位等级;如果想要在英国就业,英国企业也会很看重学位的等级。所以,同学们在英国时千万要好好学习,成绩好坏是能在学位证上看出来的,好成绩会让未来更有竞争力。
本科成绩等级划分
英国本科学位成绩划分为四种,论文成绩如果40分为及格的话,成绩越高学位等级也越高:
First class honours (1st) – 一等学位
Second class honours, upper division (2:1) – 二等一学位
Second class honours, lower division (2:2) – 二等二学位
Third class honours (3rd) – 三等学位
以UCL伦敦大学学院的规定为例:
分数在40至49为三等学位;
分数在50至59为二等二学位;
分数在60至69为二等一学位;
分数在70以上为一等学位;
这个成绩不是看你最后的毕业成绩,而是你本科三年的综合成绩。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尤其重要,大部分平均分都是从本科的第二年和第三年计算的。
研究生成绩等级划分
英国研究生学位成绩也有划分,但是分学校,有的学校不管得到多少分最后只提供Pass(通过),有的学校会分为:Pass 通过;Merit 优秀;Distinction 卓越。
同样,分数越高,等级越高,大家一定要朝着Merit和Distinction奋斗哦!仍然用UCL来举例子:
平均分数和毕业论文都至少获得50分可得Pass;
平均分数获得至少60分毕业论文至少获得65分可得Merit;
平均分数和毕业论文获得70分以上可得Distinction;
已经打定主意申请国外院校的同学,从现在开始,就准备好向每份作业70分以上努力吧!
留学以自己的水平能申请到什么层次的大学,可参考留学志愿参考系统:把你的GPA、语言成绩、专业名称、院校背景(211/985/双非)等信息输入到系统中,系统会自动匹配出与你成绩情况类似的同学案例,可以依据自己的条件看看有没有适合自己的留学案例,了解一下与自己情况类似的人,他/她们都去了哪些院校,作为自己选择院校的参考。
4. 英国大学学位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本科毕业学位等级划分:
一等学位(First Degree )为成绩70%以上;
二等一学位2:1 (Upper second class degree)为60-69%;
二等二学位2:2 (Lower second class degree)为50-59%;
三等学位Third degree (Pass only) 为40-49%;
必须是每门都及格才可以有学位的,而且毕业论文的分数占总成绩很大部分,所以,没有通过就不可以毕业。
英国研究生的入学标准主要看你本科毕业时的等级,一般至少需要达到2:1 ,也就是二等一学位。
留学生需要适应
对于习惯于中国应试教育的中国学生来说,这还是需要适应的一个新的学习方式。排名80、90的院校的学生,如果取得一等学位、二等一学位,达到学校要求,一样可以升入牛津、剑桥一类的世界名校。
英国的教育更注重于平时的积累。对于中国孩子的考试突击,临时抱佛脚,考试之前一天找老师划范围等方法,在英国严谨的教育风气下,非常不适用。
5. 英国大学学位等级和平均分怎么算
现在很多想要前往英国进行留学的学生不是很清楚英国的学位等级的划分,那么英国学位等级是怎么分类的呢?今天小编针对这个问题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解答。
首先,foundation: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预科,一般学生的入学成绩没有达到国外大学的要求的话,学生就需要先进行1年的预科课程学习,Pre-seeional english:这个就是我们俗称的语言班,这主要就是给那些入学成绩达标,但是雅思成绩却没有达标的学生所开设的,Undergraate:这是本科阶段的课程名称,学生完成学业了以后可以获得本校的学士学位,
Postgraate:这个就是研究生阶段的课程了,学生在完成研究生的课程以后可以获得该院校的硕士学位。
其次,这个学位的等级区分,一般拥有等级区分的为英国的本科学位,一般这个是根据学生的总成绩来进行划分的,总共分为:一等学位,二等学位,二等二学位以及三等学位这四种,无疑最好的就是一等学位。
但是像是有在英国进行留学的学生肯定都有深刻的体会,在英国想拿到70分不容易,所以一等学位就是英国本科学位最优秀的象征。其次的二等学位,虽然没有一等学位那么优秀,但是其在英国本土人心中也是非常很好地成绩了,这个也是学生后续想要在英国就业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条件之一。
以上便是小编针对 英国学位等级是怎么分类的呢? 该问题给大家做到的解答。
6. 世界汉学的世界汉学
世界汉学——《世界汉学》是目前国内汉学方面唯一有正式刊号的学术刊物。她的编辑部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主编刘梦溪,副主编任大援。《世界汉学》是世界各国汉学家的园地,她同德、英、俄、美、日、荷兰、瑞典、葡萄牙、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汉学机构,有广泛联系,并有许多资深汉学家出任国际编委。
《世界汉学》——办刊及其目的:是给关切中华文明的历史经验事实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各国汉学家,提供一个自由演说的园地,祈望以汉语的方式建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系统之间沟通与对话,建构国际汉学研究的学术桥梁,为实现在21世纪的共同梦想而尽绵薄之力。世界汉学的刊首语是:“为了中国、为了过去与未来,为了东方与西方。”
《世界汉学》是研究世界各国汉学的历史和传统,交流汉学研究的经验,传递汉学研究最新讯息的资讯性、知识性、研究性、国际性的学术刊物。选题包括:
l、研究与介绍世界各国汉学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梳理传统,总结经验;
2、介绍世界各国主要的汉学机构、汉学期刊和相关的出版物;
3、推介世界各国着名的汉学家,包括介绍其生平、履历和学术成就;
4、介绍和推荐不同历史时期具代表性的汉学着作、研究论文;
5、介绍和交流各国汉学研究的最新资讯、学术动态;
6、对世界各国汉学的传统、资源、观念、方法作比较研究;
7、探讨世界汉学在21世纪的走向及发展前景展望;
8、刊载与汉学相关的文物及机构、人物、刊物、着作的图版和书影。
《世界汉学》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0028
国内刊号为CN11-2604/G2
国际大16开本
每年出版2期,每期约30万字
分别于5月、11月出版
北京新源里西一楼B座《世界汉学》杂志社
编辑者: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
出版发行:世界汉学杂志社
地 址: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美术设计:吕敬人梁毅凡
排版制作:世界汉学编辑部
世界汉学-创刊号-目录:
世界汉学(第一期)
World Sinology?( Contents of First Issue)
【汉学新视域】
本土经验的全球意义——为《世界汉学》创刊访杜维明教授 (周勤)
汉学与社会人类学—研究范式变异的概观与评价(王铭铭)
【日本汉学专页】
汉学的临界点——日本汉学引发的思考 (孙歌)
论竹内好——关于他的思想、方法、态度 [日]代田知明
日本文坛三闻人——近代日本儒学史主流派学者述评 (严绍璗)
日本的现代中国研究与现代中国学部
——访日本爱知大学加加美光行教授 (张萍 )
【法国汉学】
法国对中国哲学史和儒教的研究 [法]汪德迈 程艾兰
法国20世纪对中国史的研究 [法]鲁林
法国战后对中国占卜的研究 [法]马克
法国对汉传佛教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法]郭立英
【美国与中国】
中国史大师费正清 [美]钱金保
理解过去的三个途径:
——作为事件、经验和神化的义和团 [美]柯文
【汉学史研究】
古代汉学的萌芽时期——葡萄牙人对中国的论述 (万明)
十六世纪葡萄牙的中国观 [澳门]吴志良
【汉学家】
安特生在中国华北的考古活动 (张静河)
艾兰博士的汉学研究 (张海燕)
【人物与书评】
关于“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一些断想 (黄平)
东西方汉学和《东西方汉学思想史》 (余英时)
《东西方汉学思想史》寄语 [日]三浦国雄
为了法国与中国的文化因缘----译坛骁将耿升 (谢方)
【汉学机构掠影】
法国汉学研究所 (戴仁)
海德堡大学汉学系 (萧瑟)
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及其汉学研究(杨慧林)
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的在国古籍藏书 (沈津)
日本与中国学有关的学会和研究会 [日]代田智明
日本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部 [日]绪形康
【汉学研究动态】
“现代中国文学场”国际研讨会 (荷兰)贺麦晓
“中西文化关键词”计划 (任可)
“海外汉学研究现状及其对策研讨会 (张西平)
80年代以来国内汉学出版物一瞥 (任大援)
(二)、世界汉学
世界汉学,指国外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又称中国学。世界汉学,与汉学研究是两个不同的学术概念。汉代人研究经学注重名物、训诂,因而后世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中国学,也称“中国研究”、“汉学”。国外对中国研究的统称。有广狭两义。广义指研究中国的哲学、宗教、历史、政治、经济、艺术、语言等各门社会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狭义指研究中国的文献、语言和文学。在现阶段,中国学的研究重心是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世界汉学,研究对象:从世界汉学发展的历史和研究成果看,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中国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实际上是研究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整个中国的学问。由于汉民族是中国的主体,而且世界汉学最初发轫于汉语文领域,因而学术界一直将世界汉学的名称沿用下来。也有学者用中国学来称呼传统的汉学。世界汉学以整个中国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世界汉学,包括了中国的社会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狭义的世界汉学,只涉及哲学、宗教、历史、语言文字等部分社会科学,诸如传统的版本、目录、校勘、音韵、训诂、考证等。从课题方面看,世界汉学,已涉及中国社会生活中已经发生和将有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态,从学科体系看,世界汉学已经囊括了中国已经建立起来的所有知识形态。
世界汉学,学科历史:汉学的产生发展,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有联系,又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普遍发展相关联。一般认为,汉学萌芽于16~17世纪来华传教的教士的着述中。400余年里,汉学经历了发轫期、确立期、发展期和繁荣期4个阶段:
(1)世界汉学发轫期(16世纪末-17世纪末) 西方对于中国的了解早在古希腊就已开始。但西方对中国的研究则始于16世纪末。第一本专门讲述中国的书是1585年在罗马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史》(门萨多着)。该书出版后,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有影响的早期着作还有《中华帝国志》、《中国改朝及中国基督教现状》、《中国度量衡考》等。这些着作大多出自教士之手,对中国的研究流于表面,缺乏系统性。
(2)世界汉学确立期(18世纪初-19世纪初) 18世纪初清王朝和罗马教皇有“仪礼”之争,刺激西方各派传教士对中国礼俗和文化的研究。尤其是法王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科学院派来的优秀传教士,拟定了具体而系统的中国研究项目:中国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史;中国古今通史;汉字的起源;中国的动植物和医学等自然科学史;中国各门艺术的历史;中国现状 ,国家治安、政局和习俗,矿产和物产等。其结果出现了一批汉学成果:《中国仪礼论》(李明)、《鞑靼史》(刘应)、《书经以前之时代与中国神话之关系》(马约瑟)、《中国通史》(冯秉正)、《 成吉思汗及蒙古史 》(宋君荣)、《大唐史纲》(宋君荣)。而作为18世纪汉学双璧的是杜赫德编着的《中华帝国史全志》(共 4 卷)、当时北京教士研究中国成果汇集《中国杂纂》(共16册)。在18世纪法国教士汉学 成果的 基础上,19世纪初出 现了法国雷慕沙(1788~1832)和德国克拉勃罗德(1788~1830)两位博学多才的汉学大师。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历史、语言、文学、宗教、地理学等众多领域。两人于1818年联合发起成立亚洲协会 ,发行期刊《亚洲学报》,主要刊发汉学研究成果。随后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成立(1823),刊《皇家亚洲学会会报》。以此为标志,汉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
(3)世界汉学发展期(19世纪中后期) 这一时期正是西方试图将中国殖民化,与中国政府发生政治、军事冲突的时期。西方各国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研究,改变了法国垄断汉学的局面。英国、荷兰、德国、瑞典、奥地利、俄国都有一批卓有成绩的汉学家:法国继雷慕沙之后有儒莲、毕瓯、巴参,荷兰有霍夫门、施古德,德国有奚伯尔特、晓特、甲柏连,英国有理雅格、毕尔、卫烈亚力,俄国有萨哈诺夫、帕底雷阿斯 、白莱脱胥乃德、伊凡诺夫斯基,瑞典有多桑,匈牙利有乔玛等。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其中施古德最早研究中国天文学,晓特的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仍有价值,毕尔开中国佛教文献学的先河,乔玛成为公认的藏学创始人。这一时期的另一特点是不少汉学家集中毕生精力翻译中国古代典籍,译文水平较前有大幅度提高。如牛津大学首任汉语教授理雅格以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求准确地翻译了《论语》、《大学》、《中庸》、《书经》、《诗经》、《孟子》、《 春秋左传 》、《 易经 》、《孝经》、《道德经》和《离骚》,成为汉籍西译大家。
(4)世界汉学繁荣期(20世纪-现在) 20世纪近百年的汉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20世纪初期,甘肃敦煌石窟藏经洞被发现,其中保存大量古代汉文、藏文、蒙古文和其他文字的写本卷子及文物。西方一些汉学家来到敦煌考察,并掠走大批文物文献。这批珍贵的文物文献令汉学界震惊。以此为契机,促进汉学研究的新发展。西方一些大学纷纷设立汉学课程,成立专门的汉学研究机构,出版专门的汉学研究期刊。如法国巴黎大学高等中国研究所、荷兰汉学研究会、莱顿大学中国研究所、法兰克福中国学院、美国中国研究所、美国中国学会、美国汉学促进委员会、日本支那学社、日本中国研究所、日本中国学会,前苏联中国学家协会等。此外还有藏学和敦煌学的一些专门组织、机构,这些汉学机构或团体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门汉学杂志。还有研究东方或亚洲的学术刊物也是发表汉学成果的重要阵地。
世界汉学概况: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周边国家的汉学、俄罗斯汉学和西方汉学:
(1)、周边国家的汉学:主要是日本、韩国和越南。就日本文学来说,它接受中国较早,不仅借用中国的语言符号,而且刻意模仿中国古典诗文的内容和形式:袭取意匠,因承手法,摹拟题目,采撷成句。这种用汉语创作的文学作品,被称作汉文学,后来才有了以假名创作的文学——和文学。所以,日本的学术也深受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他们的汉学研究以编纂、译注、训诂、考证、梳理发展史为特色。
(2)、俄罗斯汉学: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一方面面向西欧,间接获得汉学信息,一方面注重发展该国的汉学研究。它视野阔大,兼顾东方和西方。十月革命后,以马克思主义学术观研究中国,也是它的特色。
(3)、西方汉学:西方汉学具有浓重的西方学术的色彩,与日韩汉学、俄苏汉学相比,它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具体来说有如下数端:中西文化属异质文化,西方接受中国颇多曲折,汉学研究忠实地记录或者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程;西方学术不断求变,代有新学,这也影响到了汉学研究,如撰写中国文学通史、敦煌学研究、中亚交通史研究等等,均早于国内同类研究;西方汉学研究的方法论极为活跃,它明确反映出“西论中用”是否可行,如何正确操作,可为国内研究提供借鉴。
相关词汇链接:
国学:该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孙诒让《周礼.正义》:“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周代的“国学”只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国学,又称国故,可译“ GuoXue ”(音译)、“ Sinology ”(意译,指中国学, 汉学 ,因无别于汉族学而有争议)。狭义的是指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与学术,包括古代诸子百家。广义主要是根据胡适:“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说法而拓展外延和内涵,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 、 (魏晋)玄学 、(隋唐)道学、 (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 、 (元曲)与(明清)小说 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 、学术体系。因此,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优秀文化和学术成就,包括 历史 、 思想 、 哲学 、 地理 、 政治 、 经济 乃至书画 、 音乐 、 术数 、 医学 、 星相 、 建筑 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另外国学还指学府 ,如太学、国子监。国学也是一门学问,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20年代 始盛。简而言之,国学,就是中国学,就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明。此后朝代更替,国学逐步由小学演变为高等学府。
国故学:相对于洋学,而有国学,国故学最简单的说法,就是中国学、汉学。国学一个特点是概念模糊性。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国学指学问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孙诒让《周礼.正义》:“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周代的“国学”只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是国学的外延。国学又可称国故,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构成了恢弘的经、史、子、集四部。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中国学、汉学、汉族学)。狭义: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与学术,包括古代诸子百家。广义:“中国皠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说法而拓展外延和内涵,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 、 (魏晋)玄学 、(隋唐)道学、 (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 、 (元曲)与(明清)小说 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 、学术体系。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优秀标化和学术成就,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都是国学范畴。国学严格定义,目前为止,学界没统一界定。
汉族学: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正面临着严峻的双重挑战:一方面要恢复和弘扬本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有本民族特色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还要追赶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早日融入国际社会。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汉族自身存在着诸多问题,人口太多,生活太差,在世界范围内,无论在经济或是文化上,汉族仍然属于弱势民族。不少汉人缺乏民族意识,对历史知之甚少,再加上当前社会思想衰微,学术陵夷,所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已是不绝如缕。因此提议,创建一门全新的学科——汉族学。汉族学的任务旨在研究汉族的过去、现状和将来。这将是一门涉及多个学术领域的交叉学科。大体可分三部分:汉族文化学:汉族社会学汉族未来学。文化学研究汉人的历史与文化,继承并利用先人的文化遗产,塑造当代汉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学专门研究汉人的身体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展示汉族的生存状况,指出问题,并研究解决办法;未来学给合国际形势,探讨汉族今后的发展走向以及在世界的地位等。
中学:清末称中国传统的学术(区别于“西学”)。西学亦称“新学”。与“中学”相对。泛指西方文化,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特指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文化,成为当时先进人士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根据。
7. 有关汉学历史
汉学的产生发展,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有联系,又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普遍发展相关联。一般认为,汉学萌芽于16~17世纪来华传教的教士的着述中。 400 余年里,汉学经历了发轫期、确立期、发展期和繁荣期4个阶段。发轫期(16世纪末~17世纪末) 西方对于中国的了解早在古希腊就已开始。但西方对中国的研究则始于16世纪末。第一本专门讲述中国的书是1585年在罗马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史》(门萨多着)。该书出版后,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 。有影响的早期着作还有《中华帝国志》、《中国改朝及中国基督教现状》、《中国度量衡考》等。这些着作大多出自教士之手,对中国的研究流于表面,缺乏系统性。确立期(18世纪初~19世纪初) 18世纪初清王朝和罗马教皇有“仪礼”之争,刺激西方各派传教士对中国礼俗和文化的研究。尤其是法王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科学院派来的优秀传教士,拟定了具体而系统的中国研究项目:中国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史;中国古今通史;汉字的起源;中国的动植物和医学等自然科学史;中国各门艺术的历史;中国现状 ,国家治安、政局和习俗,矿产和物产等。其结果出现了一批汉学成果:《中国仪礼论》(李明)、《鞑靼史》(刘应)、《书经以前之时代与中国神话之关系》(马约瑟)、《中国通史》(冯秉正)、《 成吉思汗及蒙古史 》(宋君荣)、《大唐史纲》(宋君荣)。而作为18世纪汉学双璧的是杜赫德编着的《中华帝国史全志》(共 4 卷)、当时北京教士研究中国成果汇集《中国杂纂》(共16册)。在18世纪法国教士汉学 成果的 基础上,19世纪初出 现了法国雷慕沙(1788~1832)和德国克拉勃罗德(1788~1830)两位博学多才的汉学大师。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历史、语言、文学、宗教、地理学等众多领域。两人于1818年联合发起成立亚洲协会 ,发行期刊《亚洲学报》,主要刊发汉学研究成果。随后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成(1823),刊《皇家亚洲学会会报》。以此为标志,汉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发展期(19世纪中后期) 这一时期正是西方试图将中国殖民化,与中国政府发生政治、军事冲突的时期。西方各国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研究,改变了法国垄断汉学的局面 。英国、荷兰、德国、瑞典、奥地利、俄国都有一批卓有成绩的汉学家:法国继雷慕沙之后有儒莲、毕瓯、巴参,荷兰有霍夫门、施古德,德国有奚伯尔特、晓特、甲柏连,英国有理雅格、毕尔、卫烈亚力,俄国有萨哈诺夫、帕底雷阿斯 、白莱脱胥乃德、伊凡诺夫斯基,瑞典有多桑,匈牙利有乔玛等。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其中施古德最早研究中国天文学,晓特的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仍有价值,毕尔开中国佛教文献学的先河,乔玛成为公认的藏学创始人。这一时期的另一特点是不少汉学家集中毕生精力翻译中国古代典籍,译文水平较前有大幅度提高。如牛津大学首任汉语教授理雅格以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求准确地翻译了《论语》、《大学》、《中庸》、《书经》、《诗经》、《孟子》、《 春秋左传 》、《 易经》、《孝经》、《道德经》和《离骚》,成为汉籍西译大家。[6]繁荣期(20世纪) 20世纪近百年的汉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20世纪初期,甘肃敦煌石窟藏经洞被发现,其中保存大量古代汉文、藏文、蒙古文和其他文字的写本卷子及文物。西方一些汉学家来到敦煌考察,并掠走大批文物文献。这批珍贵的文物文献令汉学界震惊。以此为契机,促进汉学研究的新发展。西方一些大学纷纷设立汉学课程,成立专门的汉学研究机构,出版专门的汉学研究期刊。如法国巴黎大学高等中国研究所、荷兰汉学研究会、莱顿大学中国研究所、法兰克福中国学院、美国中国研究所、美国中国学会、美国汉学促进委员会、日本支那学社、日本中国研究所、日本中国学会,前苏联中国学家协会等。此外还有藏学和敦煌学的一些专门组织、机构,这些汉学机构或团体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门汉学杂志。还有研究东方或亚洲的学术刊物也是发表汉学成果的重要阵地。以上答案来自网络
8. 汉学的欧洲汉学
欧洲汉学表年代 国家 机构 备注 1741年3月23日 俄罗斯 圣彼得堡科学院 伊拉利昂·罗索欣为汉学教师,在清康熙年间就有驻华东正教团从事汉学研究,到阿列克耶夫时期在学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1814年12月11日 法国 法兰西学院 第一位法国汉学教授是雷慕莎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英国 剑桥大学东方学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相对于欧洲大陆,英国的汉学传统较为薄弱 1875年 荷兰 莱顿大学 1890年由着名汉学家考狄所创立的《通报》成为西方第一份汉学的专业刊物 19世纪末 瑞典 哥德堡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学 以探险家斯文·赫定的中国西部探险开始,后有汉语言学家高本汉 1912年 德国 腓特烈·威廉帝国大学 在中国生活近三十年的卫礼贤所创办的法兰克福“中国学社”,创建于北平辅仁大学的《华裔学志》
9. 谁能帮我解释一下:汉学
为“汉学”正名
顾钧
10月24日《中华读书报》第23版刘凌先生的文章《名不符实的学科命名k k从“汉学”称谓谈起》一文,引起了我的兴趣,读后觉得很受启发,同时也引发了我的一些不同想法,现将这些想法写出来,以就教于刘先生和其他大方之家。
其实名称有时并不太重要,它只是名称而已。莎士比亚说,玫瑰如果换了其他名字,它的香气是依旧的。但是,有时名称又非常重要,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
据我所知,“汉学”是外国人对中国古代经典的研究,而作为它的现代变体的“中国研究”则是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为研究对象的。诚如刘先生所说,这一研究领域非常宽泛,但宽泛的研究对象并不成为一个学科不能成立的理由。君不见,以日本为研究对象的“日本学”和以美国为研究对象的“美国学”早已确立于学科之林。
刘文认为,“汉学”的命名是时下学术浮夸的诸多例证之一,是中国传统思维的“综合性”和“模糊性”所繁育出来的又一朵“恶之花”。目前学术界的一些不良风气是大家都反感的,但汉学不应该成为迁怒的对象。因为Sin o lo g y(汉学)这个学科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如果说利玛窦、罗耀坚还只能作为汉学研究的先驱的话,那么1815年法兰西学院汉学讲座的创设则可以作为这一学科诞生的标志。学术虽然是天下之公器,但大学教席和课程的设置却实际起着主导的作用。所以以此为标准,汉学实际上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比起这位老大哥来,响当当的英国文学(1871年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建立)只是一个小弟弟。或许许多人不知道雷慕莎是西方第一位汉学教授,但是伯希和的大名想必如雷贯耳,他的入选法兰西学院无疑可以作为汉学进入西方主流学术的最好表征。
对于西方人来说,汉学不是新鲜的东西,同样,对于中国人来说,汉学也不是当下的时髦。中国学者对于域外汉学的关注由来已久。王韬与理雅各,陈垣与伯希和,胡适与钢和泰的交往早已成为学术史上的佳话。而早在1949年,中国学者就出版了系统梳理这一学科的着作———《汉学发达史》(莫东寅着)。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这一学科投入了更多的研究,先后出版了《日本中国学史》(严绍�着)、《德国汉学史》(张国刚着)、《当代美国的“显学”k k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侯且岸着)等一系列重要着作。如果这些着作因为形单影只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关注的话,那么面对蔚为大观而影响日巨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刘东主编),关于汉学是否成立可以说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了。
汉学已经存在至少二百年了,当然,存在的不一定就是合理的。关于汉学这个学科是否成立的讨论还可以继续下去,但是,最终的结果可能还是摆脱不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所以与其如此,还不如去研究这一知识谱系是如何建构、如何发展的。在这方面,赛义德的《东方学》无疑可以作为指引航向的灯塔。萨氏所关注的东方只是近东,并不包括中国,所以这一层面的汉学研究必将驶向一个宽阔光明的地带。
如果我们把刘先生的文章看作是对一门古老学科的挑战,似乎更能让人接受。在20世纪,许多学科受到了质疑。“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哲学?”的质问声不绝于耳。回答当然不尽相同。同样,对于“什么是汉学?”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上述只是我的一孔之见。
《中华读书报》
10. 英国大学的BA Hons是什么意思是必需平均分达到80的意思吗
BA Hons是Bachelor of Arts Honours 的缩写,意思是荣誉文学学士。
并不是平均分必须达到80的意思。
英国大学实行的大多是荣誉学位制度(honoursdegree)英国大学本科生在毕业时一般都会按成绩的优劣得到一级荣誉学位(first class honours)、二级一等荣誉学位(Second Upper)、二级二等荣誉学位(Secondlower)、三级荣誉学位(Third),或者是不及格。
英国大学实行的大多是荣誉学位制度(honoursdegree)英国大学本科生在毕业时一般都会按成绩的优劣得到一级荣誉学位(first class honours)、二级一等荣誉学位(Second Upper)、二级二等荣誉学位(Secondlower)、三级荣誉学位(Third),或者是不及格。
平均分达到80的话一般会授予二级二等荣誉学位。
(10)英国汉学分为多少扩展阅读
任何学士学位高于Ordinary Degrees 都可以被称作“荣誉学位”。 “荣誉”在这里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单位”,就如同“一级荣誉勋章”和“二级荣誉勋章”,而“优等”更取决于等级来决定。比如,一级荣誉远高于二级荣誉,而三级荣誉则意味更低一级 。
而其实,英国三年高等教育之所以领先全球,多半是因为其在教育经费上的投入资金相当多(almost 25%),作为英国第二发展支柱产业,保证了其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突出。因此,每年在英格兰(和苏格兰不同),只有不到5%左右的大学毕业生被授予“第一荣誉”or “最高荣誉”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