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国阿富汗战争的经过
第一次英阿战争发生于1839年。19世纪30年代,阿富汗经旷日持久的封建割据和内战,终于由多斯特·穆罕默德统一了全国。这时,已控制了大半个印度的英殖民者为把阿拉入其军事同盟,不断对阿进行间谍活动。沙俄也加紧对阿渗透,并骗取了阿统治者的信任,使阿倒向了沙俄。英随即以“俄国威胁”为幌子,加紧进行战争准备,决心出兵阿富汗,推翻阿亲俄政府,扶植傀儡政权。
1839年4月,英军3万多人经长途跋涉,先后到达奎达,而后越过霍贾克山口侵入阿富汗西南部;英军另一路强行穿越开伯尔山口,配合英军主力作战。阿军仅有1.5万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装备上都远不及英军。英军很快就攻占了坎大哈和加兹尼,兵临喀布尔城下。多斯特·穆罕默德向俄求援遭拒,只好逃到布哈拉避难,英国随在喀布尔建立傀儡政权。为回击英国侵略军,阿富汗人民揭竿而起,展开抗英游击战争。各地游击队依托有利地形,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袭击英军哨所,切断敌交通补给线,收复重要城镇。英军在阿游击队沉重打击下,士气低落,惶惶不可终日。
1841年11月2日,喀布尔爆发起义,各地游击队举行联合反攻,怒不可遏的喀布尔市民手执各种原始武器冲向预定目标。起义军英勇作战,势不可当,当晚就占领了喀布尔全城。第二天起义军向城外的英军据点进攻,英殖民军惊呼“阿富汗全国居民都拿起武器反对我们了”。战至9日,起义军攻占了喀布尔至巴拉·喜萨尔要塞间的全部据点,后又击毙英国公使麦克诺顿,英军被迫同意从喀布尔撤军。英军残部及随行人员和家属1.6万人在向贾拉拉巴德撤退沿途,多次遭到起义军的伏击,最后只有一名身负重伤的军医跑回贾拉拉巴德,报告了英军全军覆没的消息。此后,抗英武装又包围了贾拉拉巴德和坎大哈,收复了加兹尼,英傀儡政权彻底垮台。
英殖民者不甘心失败,增调援军,首先解了贾拉拉巴德和坎大哈之围,尔后从东、南两个方向大举进攻喀布尔。1842年9月,阿军经浴血奋战,终因力量悬殊,主动撤离了喀布尔。英军重占喀布尔后烧杀抢掠,疯狂报复。但阿人民并没有屈服,抗英斗争更加高涨。英军唯恐再遭惨败,在救出人质后,慌忙于10月12日撤回印度。历时三年半的第一次英阿战争,使英殖民者损失了3万余人,耗资1.5亿英镑,结果以阿富汗人民大获全胜而告终。以后30多年英国殖民者未敢再向阿富汗发动侵略战争。 1879—1881年英殖民者又进行了第二次侵阿战争。19世纪70年代,英俄两国在阿富汗南北两翼不断进行侵略扩张,将边界向前推进直接与阿领土接壤,对阿构成新的直接威胁。
阿为寻求庇护,接受了沙俄提出的包括出兵援阿等条款的条约草案,拒绝了英国使团来访。英殖民当局不能容忍阿与俄结盟,便以使团遭拒为借口出兵侵阿。1878年11月,英殖民军3.5万人分3路入侵阿富汗。阿统治者一心指望俄国援助,采取不抵抗政策,有意将5万人的军队分散在全国各地,企图让英军深入国境,迫使沙俄实现出兵援助的诺言。由于阿实行这一指导思想,使得阿军防守十分薄弱。南路殖民军向坎大哈推进,一路未遇抵抗,于1879年1月8日轻取该城;
中路殖民军在派瓦尔山口受阻,后迂回阿军侧后迫其后撤;北路殖民军在开伯尔山口遭阿军炮火猛烈轰击前进受阻,但当夜阿军奉命撤退,殖民军顺利占领了贾拉拉巴德。阿大片国土沦丧,请求俄国出兵。但沙俄的战略重点在欧洲,不愿在阿与英国摊牌,因而拒绝出兵。阿成为英国的附属国。
《甘达马克条约》的签订激起阿国内一片义愤。9月8日,喀布尔爆发人民起义,愤怒的士兵和群众包围殖民者官邸,杀死了英国总督。喀布尔的人民起义点燃了全国抗英烈火,许多部族纷纷组织抗英游击队。在喀布尔市郊,不少农村妇女拿着铁锨、斧头、马刀参加抗英军作战,使侵略者每前进一步都付出惨重代价。10月12日,殖民军再度占领喀布尔,对爱国者和广大市民进行疯狂的报复。各地抗英武装以加兹尼为基地,对喀布尔形成包围,积极主动地打击敌人,并挫败了殖民军对加兹尼的进攻,给敌以重创。1880年7月27日,抗英军2.5万人在坎大哈附近与殖民军一个旅遭遇,打响了着名的迈万德会战。抗英军在兵力火力上均占优势,战斗开始后,抗英军首先以炮火压制敌两翼的炮兵和骑兵,掩护步兵前进。尔后步、骑兵紧密配合,乘势发起猛攻,打得殖民军溃不成军,只是援军赶到才免遭全歼。抗英军乘胜向坎大哈进军,喀布尔殖民军也被10万起义军包围,英殖民当局调来大量增援部队才把抗英军镇压下去。在阿人民的英勇抗击下,英殖民军到处挨打,四处碰壁,被迫同阿富汗统治者签订妥协性协定,同意阿内政自主,但外交受英控制。1881年4月,殖民军放弃了侵占阿富汗的打算,全部撤出阿富汗。 1919年爆发了第三次英阿战争。19世纪末,阿富汗国内安定,经济复苏,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牵制了英国很大力量;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国际国内形势对阿摆脱英国外交控制,争取彻底独立十分有利。1919年2月,阿改革派代表人物控制政权后,宣布阿富汗独立,不承认任何外国特权,并采取联苏抗英的政策。英殖民者拒不放弃它在阿享有的特权,在阿边境集结兵力,准备发动新的侵略战争。
英军袭击开伯尔山口阿边防军,接着,英国侵略军3.4万人分为三路入侵阿富汗,主力在北线经开伯尔山口向贾拉拉巴德方向进攻,一部在南线向防守薄弱的坎大哈出击,另一部在科哈特地区取守势。阿军4万人分三路在开伯尔、加兹尼和坎大哈迎击敌人。英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还拥有少量装甲车和作战飞机;而阿军训练很差,装备落后,刀、剑是主要兵器,为数不多的枪炮不但陈旧,而且弹药不足,英军在兵力兵器上占有绝对优势。尽管如此,阿富汗人民为独立自由而战,士气高昂,作战英勇,并得到了印阿边境少数民族起义军的大力支援,扭转了被动局面。开伯尔方向阿军以3个步兵营攻占了敌巴格要塞,抢占了朗迪科塔尔要塞周围有利地形,但未乘敌兵力空虚之机攻下要塞,坐失战机。英军增援部队迅即赶到,在英国皇家空军的支援下,夺回了巴格要塞,阿军且战且退。英军又集中轰炸了贾拉拉巴德和喀布尔,引起阿军和市民恐慌。英军正准备向贾拉拉巴德进攻时,得知阿军在中路主动出击,被迫分兵增援。
加兹尼方向阿军行动迅速,进至边境重镇马敦,居高临下,迫敌后撤。随即抄小路直插塔尔城下,直接威胁敌设在科哈特的大本营,打乱了英军部署。阿军以炮火猛轰塔尔城,但由于步炮协同不利,未能攻下该城。英援军赶到后,阿军为保存实力,主动撤出战斗。南线阿军取守势,在优势之敌进攻面前,顽强坚守,给敌以重大杀伤,迫其停止进攻。
② 当年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国三次侵略弱小落后的阿富汗,为何均被击溃
大英帝国当年曾经雄霸天下,最后却没能拿下阿富汗,主要原因有三点——不正义的战争。
阿富汗的顽强抵抗
应该这样说,当年英国侵占阿富汗的战争持续的时间非常长,战线过长,英国的经济补给就会跟不上,而且经济不济跟不上机会给阿富汗翻身的机会,因此阿富汗政府也利用了这次机会,顽强的抵抗英国,甚至将英国打出了欧洲,因此此次战争英国不胜而归!
③ 唐朝、蒙古和英国,为何先后在阿富汗地区折戟
作为一个几乎位于亚洲中心位置的国家,阿富汗东接中国、东亚,北边是当年苏联的直接统治区域,往南则与印度洋南亚地区相连,往西则直通中东石油大国。历史上的帝国,不论是为了掌控世界格局,还是近代为了石油资源,阿富汗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也使得它屡遭帝国入侵,历史上的波斯、突厥、唐朝等都曾统治过这里,而同样有大量帝国曾在这里折戟沉沙,从而使得其获得了“帝国的坟墓”这一称号。
唐朝:恒罗斯之战后丧失统治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王朝之一,阿富汗对于大唐来说极为重要,它的北边乃是突厥等游牧民族,南边则是印度半岛诸国,西边则是通往波斯大食的道路,因此阿富汗可以说是唐朝丝绸之路上极为重要的一个节点。
因此,唐朝攻灭西突厥之后,随着吐火罗的突厥王朝向唐称臣,唐朝便于阿富汗地区设立月氏都督府。此外,大唐还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至咸亨五年(674年)封流亡来唐的波斯末皇之子卑路斯为波斯皇帝,设置波斯都督府于波斯东部与阿富汗境内。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随着英俄两国在阿富汗两翼持续扩张,阿富汗再度被迫倒向沙俄,并拒绝了英国使团来访。光绪四年(1878年)11月,英殖民军3.5万人兵分三路入侵阿富汗,阿富汗为了迫使沙俄实现出兵援助的承诺,而故意采取分兵不防守的姿态,谁知沙俄当时主要精力在欧洲,根本不愿与英军在阿富汗交战,结果阿富汗战败并成为英国的附属国。但仅仅数年,英军便因阿富汗人的顽强抵抗而于光绪七年(1881年)4月再度撤军。
民国八年(1919年),随着印度解放运动爆发和俄国的十月革命,阿富汗开始争取彻底独立,英国不愿放弃阿富汗而再度派遣3.4万人入侵阿富汗。阿富汗虽然装备不如英军,但战斗意志却十分顽强,再加上得到了印阿边境少数民族起义军的支持,英军举步维艰。民国十年(1921年)11月22日,英阿签订和约,英国承认阿富汗独立。
④ 阿富汗被哪几个国家占领过
除了苏联外,还有两个国家入侵过阿富汗。 第一个国家是英国。英国在占领印度后,决定入侵阿富汗。之所以要征服阿富汗,再后来就是美国
⑤ 当年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国三次侵略弱小落后的阿富汗为何均被击溃
英国不断被阿富汗击溃的原因是首先阿富汗在地理上的优势比较的明显,很多武器不能在这里发挥作用,其次,阿富汗人民英勇善战,并且部落内部凝聚力比较高,一致对外,最后,阿富汗的武器比较充足,自己能够生产武器。
阿富汗是弱小的,它的位置的特殊性引来了很多的战争,但是生活在阿富汗的人民从未想过放弃和退缩,大国之间的博弈没有停止,那么它将一直面对战争,和平的生活也是遥不可及的。
⑥ 16000人撤退,仅剩1人生还,英国阿富汗远征为何如此惨烈
当时英国对阿富汗发动战争,但是没想到最后却惨败收场,而原先有一万六千人撤退,仅仅就有一个人生还,这是非常残酷的,其中主要原因是英军在阿富汗独特地形上面吃了亏。阿富汗境内有多处峡谷,非常适合偷袭敌军。
而英军头领埃尔芬斯顿迫于无奈想要跟阿克巴汗进行谈判,他想要保住最后的英军,但是无奈在英军走到贾格达拉克峡谷的时候再次遭到了伏击,所剩不多的弹药让他们无法抵抗,最终只能全体阵亡,最后一个生还者并不是英国的将士而是英国的助理医师威廉布莱顿。所以在英军撤退途中其实是吃了地形的亏,曾三次遭受阿富汗人大规模的偷袭,无疑让他们损失惨重。
⑦ 英国阿富汗战争的经过是怎样的
阿富汗,是一个地处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位于横陈境内平均海拔3500多米的兴都库什山,是沟通中亚与南亚间的重大障碍。阿富汗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南亚与西亚及中亚的交通要地,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处。在众多觊觎这块“肥肉”的势力中,沙俄和英国为了争夺对中亚地区的控制权,不惜几次出兵阿富汗。第一次英阿战争打响于1839年。英军集结了大量兵力对阿富汗发起攻击,在人员数量、装备和军事素质的绝对劣势下,阿军节节败退,在向沙俄求援遭到拒绝后,阿军只得退到布哈拉避难,随后英国建立了傀儡政权。为了赶走侵略军,阿富汗人民揭杆而起,起义军利用地形的优势对英国军队予以打击,最终,在阿人民一致的努力下,傀儡政权被推翻,英军不得不退回印度。
⑧ 英国阿富汗战争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1830年,阿富汗爆发了多日的封建割据和内战,最终多斯特·默罕默德带领的军队取得了全面的胜利,统一了全国。但是战争没有就此平息,英国的殖民者为了挑拨阿富汗跟阿拉伯的关系,将阿拉伯拉入自己的军事同盟中,他们不断对阿富汗进行间谍活动,沙俄也在之中插上一脚,导致事情变得更加复杂,终于在1839年爆发了第一次阿富汗战争。战争持续了整整一年,最终以英国的失败结束了第一次阿富汗战争。
1870年,英国、沙俄都在阿富汗南北两边不断进行殖民扩张跟侵略,很快边界与阿富汗的土壤相接,这对阿富汗造成了威胁。于是,阿富汗为了祖国的领地不被侵占,接受了沙俄提出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且拒绝了英国使节的来访。因为这个原因,英国对阿富汗发动了战争,史称第二次阿富汗战争。后来在阿富汗人民的勇敢抗击之下,英国殖民军到处挨打,英国被迫停止了对阿富汗的侵略。第三次阿富汗战争爆发于1919年,原因是阿富汗内部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再加上一战的爆发,牵制了英国的军力;十月革命的打响,给了阿富汗领导者启示。在1919年2月,阿富汗改革派上台并宣布独立。英国不想放弃阿富汗这块殖民地,于是便爆发了第三次阿富汗战争。1921年,由于多方的压力,英国被迫签订合约,宣布承认阿富汗的独立。
⑨ 为什么英国攻打清政府时如此轻松却被阿富汗揍得头破血流呢
英国打开中国的大门靠的是大炮和鸦片,而被阿富汗军队赶出来则是因为阿富汗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英国是第一个打开中国大门的国家,他们用鸦片腐蚀了众多的中国士兵和群众,然后通过先进的武器轰开了清朝数百年闭关锁国的大门,把鸦片输送到中国境内。一方面他们通过鸦片来赚取巨额利益,另一方面也是毒害了很多的中国人,使他们难以抵抗。
不过阿富汗很幸运,他们遇到了一个转机。俄国的十月革命影响了很多的国家,包括印度和阿富汗,而当时的阿富汗正在积蓄力量准备反抗。恰巧这个时候的印度正在掀起反对英国殖民者的斗争,而英国军队也是为了镇压阿富汗和印度,付出了不少的心血。阿富汗抓住这个机会,士兵们和当地的民众紧密配合,切断了英军的交通线,阻止了英军前进。这时的中国顾此失彼,形势特别狼狈。
最后英国接受了阿富汗提出的停战协议,双方签订了协议,规定英国承认阿富汗完全独立,并且双方建立了外交关系,阿富汗正式成为独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