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国侵略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因为从经济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发展是需要市场需求来做支撑的,而当时英国作为工业革命开展较早的国家之一,其生产力已经比较超前了,本国的市场不能满足生产力的提高要求,所以就必然需要开拓海外市场,对印度的开发就是典型的例子。
对中国下手的直接政治原因是因为中国当时对鸦片的限制,咱们的印象中,中国的禁烟运动是比较温和的,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当时对贩烟的洋人是比较苛刻甚至是残酷的,这在他们中必然会影响到高层。
另外从两国经济的总体来看,中国维持着较高的出超,这也是鸦片对他们如此重要的原因。
(1)英国为什么访问中国扩展阅读:
影响
清政府开始一步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的胜败反映了当时东西方科技以军事为主的巨大差距,打破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封建社会危机四伏,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知识分子,进一步去探索和寻找中国社会摆脱困境与危机的良策。
他们以传统经学为依托,以匡时救世为己任,对内主张整饬吏治,改革弊政;对外提倡学习西技,抵抗侵略,从而逐渐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一股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许多有学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开始对于西方科技的进步注意,并着书介绍西方事物。
然而包括朝廷在内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因鸦片战争而改变对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说对于向来所轻视的“夷人”学习。清廷的战败并没有使其进行改革,反而继续行保守的闭关政策,引致后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出现洋务运动等的自强救国运动。
Ⅱ 英国为什么要侵略中国
为了打开鸦片销售市场,因为清政府禁止鸦片!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封建的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转折点。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开始把鸦片大量输入中国。到了十九世纪,鸦片输入额逐年增多。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抵销英中贸易方面的入超现象,大力发展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贸易,以达到开辟中国市场的目的。十九世纪初输入中国的鸦片为4000多箱,到1839年就猛增到40000多箱。英国资产阶级从这项可耻的贸易中大发横财。由于鸦片输入猛增,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并使吸食鸦片的人在精神上和生理上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如不采取制止措施,将要造成国家财源枯竭和军队瓦解。于是,清政府决定严禁鸦片入口。
1839年3月,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通知外国商人在三天内将所存鸦片烟土全部缴出,听候处理,并宣布:“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林则徐克服了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不法烟商的阻挠、破坏,共缴获各国(主要是英国)商人烟土237万多斤,从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面对清政府的禁烟措施,英国资产阶级特别是其中的鸦片利益集团,立即掀起一片侵华战争叫嚣。英国政府很快作出向中国出兵的决定。1840年6月,侵华英军总司令懿律率舰只40余艘、士兵4000多名,陆续到达中国南海海面。6月28日英舰封锁珠江海口,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英国侵略中国的战争正式开始。7月初,英军侵占浙江定海,8月初到达天津大沽口外,直逼京畿。道光皇帝害怕了,连忙撤去林则徐的职务,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年底,琦善在广州与英国侵略者谈判。
英军却于1841年1月7日突然在穿鼻洋发动进攻,攻陷沙角、大角炮台。1月中旬,琦善被迫答允英国全权代表义律提出的割让香港、赔偿烟价600万元、开放广州等条件。琦善私允英军条件,违背了清廷的指示精神,后来受到严惩。但在26日,英军却不待中国政府同意就占领香港。清政府得知沙角、大角炮台失守后立即对英宣战。2月下旬,英军攻陷虎门炮台,水师提督、爱国将领关天培与守军数百人壮烈牺牲。5月,英军逼近广州城外,清军全部退入城内。下旬,新任靖逆将军奕山向英军乞和,与英国订立了可耻的城下之盟——《广州和约》,规定由清朝方面向英军交出广州赎城费600万元。
英国政府不满足义律从中国攫取的利益,改派璞鼎查为全权公使,增调援军,扩大侵华战争。1841年8月下旬,璞鼎查率英舰自香港北犯,26日攻陷厦门。9月英军侵犯台湾。10月攻陷定海、镇海、宁波。1842年5月,英军继续北犯,6月攻陷长江口的吴淞炮台,宝山、上海相继失陷。接着,英军溯江西上,8月5日到达江宁(南京)江面。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命令盛京将军耆英赶到南京,于29日与璞鼎查在英国军舰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此结束。
与清朝统治者相反,沿海各地人民始终坚持了反对侵略的斗争。1841年5月广州北郊三元里一百零三乡人民群众围歼英军的战斗,是人民群众自发抗英的高峰。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外国资本主义从中国得到了割让香港,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协定关税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一系列特权,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独立主权。《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法国接踵而来,乘机索取特权,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开始经受更加深重的苦难,中国人民面临着更为复杂曲折的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资产阶级第一次联合侵略中国的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资产阶级对清朝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这次战争是第一次 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因此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美等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迫切要求向 外侵略扩张,以便寻找新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资产阶级原以为凭借《南京条约》就 可以迅速打开中国市场,获取巨额利润。但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社会结构没有改变,对 外国商品的进入有顽强的抵抗作用,英国的工业品没能占领中国市场。为了向中国倾销 商品和掠夺中国的廉价原料,英国想通过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打开中国的市场。
咸丰四年(1854年),英国借口《望厦条约》中有12年可以修约的规定,援引片面 最惠国条款,要求全面修改《南京条约》,以进一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得到的权益,得 到法国、美国的支持。清政府拒绝了“修约”的要求。英、法、美未达目的,叫嚷要诉 诸武力。但当时英、法正与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无力在中国开辟新的战场,美国也 因国内局势不稳,不可能发动侵华战争,“修约”问题便暂时搁置起来。咸丰六年 (1856年),美国借口《望厦条约》届满12年,要求全面修改条约,得到英法的支持。 清政府再次拒绝了这一要求。英国认为,只有采取强大的军事压力,才能从中国取得更 多的权益。于是,英、法两国各自寻找发动对华战争的借口。
1856年,英国终于制造了一个“亚罗号事件”。“亚罗”号是一艘走私鸦片的中国 船。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黄埔逮捕了船上2名海盗和10名涉嫌船员。英国驻广州 领事巴夏礼借端生事,说该船是英国船,要求中国方面放还人犯并道歉。两广总督叶名 琛屈服于英国的压力,同意交还人犯。但巴夏礼拒绝接受。10月23日,英国军舰悍然开 进内河,挑起战争。叶名琛不作任何准备,反而下令不准放炮还击,致使英军长驱直入, 迅速将内河沿岸炮台攻占,并一度冲入广州城内。广东人民和部分爱国官兵对进犯的英 军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和打击,迫使英军于1857年1月20日退出珠江内河,撤往虎门口外, 等待援军。 1857年春,英国政府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专使,率一支海陆军前来中国, 同时,建议法国政府共同行动。
在此之前,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正在向中国交涉,进行敲诈勒索。于是接受英 国建议,派葛罗为全权专使,率军参加对中国的战争。
1857年10月,额尔金和葛罗率舰先后到达香港。11月,美国公使列卫廉、俄国公使 普提雅廷也赶到香港与英法公使会晤,支持英法的行动。12月,英法联军5000多人编组 集结完毕。额尔金、葛罗在27日向叶名琛发出通牒,限48小时内让城。叶名琛以为英、 法是虚张声势,不作防御准备。12月28日,联军炮轰广州,并登陆攻城。29日,广州失 陷,叶名琛被俘,解往印度加尔各达,1859年病死于囚所。
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后,四国公使纠结北上。1858年4月,四国公使在白河口外会 齐,24日即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派全权大臣在北京或天津举行谈判。英、法公使限定 6天内答复其要求,否则将采取军事行动。美、俄公使佯装调解,劝清政府赶快谈判。 清政府不能正确判断英、法下一步的行动,又指望美、俄调停,既不作认真的战争准备, 又没同侵略军作战的决心。
1858年5月20日上午8时,额尔金、葛罗在联军进攻准备完成之后向清政府发出最后 通牒,要求让四国公使前往天律,并限令清军在2小时内交出大沽炮台。上午10时,联 军轰击南北两岸炮台,各台守兵奋起还击,打死敌军100余人。 但是由于清朝官吏临阵逃跑,后路清军没有及时增援,致使炮台守军孤军奋战,最 后各炮台全部失守。联军随即溯白河上驶,到达天津,还扬言要进攻北京。清朝统治者 感到战守两难,立即派出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前往天津议和。
6月26日和27日,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分别签订。美、俄两国则 在此之前就分别与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这些条约规定了公使驻京、增开商端口以 及赔款等内容。此外,俄国还趁火打劫,在5月底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瑷 珲条约》,割去了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退出天津,准备来年进京换约。1859年,英国派普 鲁斯为公使到中国赴任和换约。普鲁斯和法国公使布尔布隆于6月中旬带领舰队和海军 陆战队开到大沽口外。清政府安排英、法公使由北塘登陆进京换约,普鲁斯断然拒绝, 坚持要清政府拆除白河防御、乘舰带兵入京的无理要求,并限期撤防。
1859年6月24日晚,侵略军炸断拦河大铁链两根。25日,英国舰队司令率10余艘战 舰、炮艇突袭大沽炮台。此时大沽炮台经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整顿,加强了兵力, 改善了武器装备。面对侵略军的野蛮进攻,守军奋起反击,激战一昼夜,击沉、击伤英 法军舰10余艘,毙伤侵略军600余人,英国舰队司令何伯也受重伤。联军受此挫败,狼 狈逃出大沽口。
英法联军在大沽战败,使英、法政府大为恼怒。额尔金、葛罗再次成为全权代表, 分率英军1.8万人和法军7000人,气势汹汹地杀向中国。1860年4月,侵略军占领舟山, 5月、6月占领青泥洼(大连)和烟台,封锁渤海湾,完成了进攻天津、北京的部署。
1860年8月1日,英法军舰30多舰,集结于北塘附近海面。北塘没有设防。8月12日, 联军在北塘登陆,迅速占领北塘西南的新河、军粮城和塘沽,切断了大沽与天津之间的 主要交通线。8月21日,联军占领大沽炮台。僧格林沁所部退至北京东南的张家湾、通 州(今通县)一带。联军乘胜占领天津。
清政府立即派人至天津乞和,英、法联军不予理睬,进逼通州。清政府又派怡亲王 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到通州求和,英、法联军提出极为苛刻的条件。9月 18日,联军攻陷张家湾和通州,21日陷京郊八里桥。僧格林沁等撤往北京城。咸丰帝令 其弟恭亲王奕 留守北京,负责求和事宜,自己从圆明园仓皇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
英法联军略经整备,即于10月6日进攻北京,同日,闯入圆明园,在大肆抢劫之后, 将圆明园烧毁。大火延烧3天,烟雾笼罩北京全城。接着,侵略军还抢劫了万寿山、玉 泉山、香山等处许多着名建筑中所藏的大量文物珍宝。
10月13日,联军占据安定门,北京陷落。 10月24日,中英《北京条约》签订;25日,中法《北京条约》签订;11月14日,中 俄《北京条约》签订,割占中国领土40万平方公里。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国 再次损失了大量主权和领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进了一步。其中,鸦片贸易合法化、华工出国及允许外国人前往内地传教,都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更趋激化。
清军在历时4年的抗击英法联军的战争中最终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政 治腐败、反动,实行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妥协投降的反动政策。其次是清军武器装 备落后、作战方法笨拙也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侵略军已 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如发射圆锥形弹丸的线膛后装步枪、线膛后装火炮以 及便于浅水航行的蒸汽炮艇等),而清军的装备却仍停留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水平 (仍是鸟枪、抬枪和发射球形弹丸的前装炮及冷兵器),加之炮台构筑仍是露天式的, 经不起侵略军炮火的轰击。作战方法上,英法联军注意水陆协同作战,以强大炮火掩护 陆军登陆,陆上战斗采取散兵战术,而清军则固步自封,墨守陈规,忽视陆地纵深设防, 不懂散兵战术,所以一败再败。清政府却对此浑然不知,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清王朝 和以它为代表的中国封建制度的没落。
http://hi..com/007cn/blog/item/58759052556f580e0cf3e3b4.html
Ⅲ 英国为何要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清政府为什么对此严加拒绝
英国在早期与中国的贸易中一直是贸易逆差,洋人很喜欢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典型的东方产品,而封建社会的中国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很少需要英国生产出来的产品,所以气急败坏的英国向中国倾销了鸦片,中国出现了大批烟民,白银大量外流,英国也改变了对中国贸易逆差的窘境。
但是鸦片这玩意现在叫毒品,对人的身体残害很大,而且很容易上瘾,一旦吸食上很不容易戒掉,大批的吸食者为此倾家荡产,可想而知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多大的影响,社会不稳定,动荡,对于清政府而言总归不是什么好事,而后在一些大臣的强烈建议下,清政府就开始戒烟了。。。。。
Ⅳ 英国为什么要远涉重洋侵略中国 历史
林则徐硝烟,中国闭关锁国,中国庞大的销售市场是外因,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以后,机械大生产,产量增加,又因为英国自身国内市场狭小,为了打开外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料,所以急需打开中国市场,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Ⅳ 3,1792年,英国以给干隆祝寿为由,派马嘎尔尼使团前往中国.说明马嘎尔尼使团访的背景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指的是1793年(干隆五十八年),英政府想通过与清王朝最高当局谈判,开拓中国市场。同时搜集情报于是派乔治·马戛尔尼等人访问中国的事件
然而,由于中英两国政治、经济结构的截然不同,而双方政府为了维护本国的社会制度和历史传统,在各自的利益上采取了互不相让的顽强抗争态度。因此,在这次外交活动中双方的冲突便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并由此导致外交谈判的失败
英国希求通商
17世纪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在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生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英国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和广阔的原料产地。“因此,英国派遣一个使节团到中国访问,自然它是为了商业目的而去的。事实上,中英两国交易往来的情况确实也应当有所改变,自从英国初到中国开辟市场之日起,以及以后两国发生贸易关系以来,没有一件事情有助于改善英国人在中国的地位,而其他欧洲各国商人在中国的处境却都比英国人好得多。”[6] 正因为如此,英国政府期望通过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改善中英之间的关系和现行贸易体制,扩大双方的通商。
当时,广州一口通商不能满足其对华贸易的需要。1787年(干隆五十二年),英国国王应东印度公司的请求,派遣凯思·卡特为使臣,前往中国交涉通商事务,并谋求建立外交关系。使臣在中途病死。1792年(干隆五十七年),英国又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其目的是想通过与清王朝最高当局谈判,取消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中的种种限制和禁令,打开中国门户,开拓中国市场。同时,也是为了搜集有关中国的情报,估计中国的实力,为英国资产阶级下一步的行动提供依据[2] 。
英方希望跟中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并达成下列协议:
英国派遣驻中国使节。
准许英国在舟山和天津进行贸易,并仿效澳门先例,在舟山附近指定一个小岛,供商人居留和存放货物。
允许驻在澳门的英国商人居住广州。
英国商品在中国内河运送时,争取免税或减税[7] 。
马戛尔尼使团出发时,内务部长敦达斯还特地告诫:“您一到便要受到接见,您要服从中国朝廷的礼仪,既不要损害自己君主的尊严,又不要被礼仪上的小事束缚住手脚。”敦达斯的嘱咐既包含了外交常识,又非常具有政治含义,其实就是要求使团不要因小失大。
十八世纪中后期,在欧洲发生了改变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工业革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而工业革命起步最早的英国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高速的发展使英国越来越迫切地需要更多的海外市场。于是,英国人把眼光转向了东亚,在那里有一个在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笔下被描述成几乎便地黄金的神秘古国——中国。尽管在此之前,葡萄牙、荷兰、俄国曾经十五次遣使企图打开中国国门未果,但英国人仍然相信,以他们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为后盾,他们的使团一定能够成功。就这样,由马戛尔尼率领,抱着打开中国市场的雄心壮志的英国使团,打着为中国当时的满清政府干隆皇帝庆贺八十寿辰的幌子,于1792年来到了中国。但是,之后所发生的事情令马戛尔尼和他的国家大失所望。
在中国,马戛尔尼使团被中国政府也就是当时的满清帝国政府看成是与其他来朝贡的国家(主要是藩属国)无二的来访者。因此,中方在觐见皇帝的礼仪上以传统的“三拜九叩”大礼来要求英人,而以平等的大国使节自视的马戛尔尼当然严词拒绝,双方的“礼仪之争”就此开始。经过针锋相对的交涉,中方让步,马戛尔尼以单腿下跪之礼觐见干隆皇帝。随后,在英使与中方官员的正式谈判中,英方提出了有关通商的一系列要求,要旨如下:(1)在舟山地区和广州附近各划出一岛和一块地方供英国商人居留;(2)将宁波和天津开口贸易;(3)英商于广州与澳门间的运输货物,免征税或减少税收;(4)准许英国在北京常驻使节。当时正处于封闭状态下的中国满清政府一方面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另一方面认为英人划地居留通商的要求已侵害中国的领土主权,总体上傲慢无理,触犯天朝国威,全数拒绝。干隆皇帝为显示国威,还命大臣陪同英国使团沿运河游览。马戛尔尼及其随从人员借此收集了大量关于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情报,随后返回英国。这就是“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的简要情况
Ⅵ 英国威廉王子为什么在我国两会期间访华
威廉王子自己提出访华。
此次威廉王子访华,也是自英国女王1986年访问中国之后,英国王室主要成员再度访问中国大陆,备受外界关注。据英国媒体报道,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2月24日在出席华人保守党2015新春晚宴时透露,最初是英国剑桥公爵威廉王子提出访华的想法。
报道援引刘晓明的话称:“我首次见到王子是在牛津,当时我们参加一个中国中心的剪彩仪式。他告诉我,希望有一天能去中国访问。去年他收到了中国贵阳一个环保讨论会的邀请,他已经表示出了兴趣,因为王子一直致力于环境和动物保护,可惜时间不允许。正好今年是中英文化交流年,他去启动GREAT创意英伦盛典开幕式,这是一个很好的结合。所以首先他表示了意向,我们热烈欢迎。”
Ⅶ 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为什么会打开中国的国门的
内因:清朝人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根本不知道世界大势,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都落后于西方列强。当英国人发动战争后,清朝君臣并未认识到事态严重性,而是将英国人当成蛮夷,在军事上失利后,于是签订了南京条约,清朝统治者认为这是一种安抚蛮夷的手段,并未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相反觉得以区区一个香港岛,开放几个港口就安抚住了蛮夷,稳定了朝贡制度,沾沾自喜。
外因: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工厂生产力过剩,必须寻找新的市场,中国自然是最理想的市场,可是,清朝人还沉浸在天国迷梦中,不屑与英国人全面通商,英国人很郁闷,加之中国的瓷器,茶叶出口量大于进口英国商品量,英国人无钱可赚,只得大量走私鸦片到中国谋取暴利。林则徐的禁烟正好给了英国人发动战争的借口,所以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