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国国王是在权利法案颁布后统而不治还是责任制内阁出现后才统而不治的
权利法案颁布后,英王仍有较大的权利,比如 财政权。外交权 。但英王的权利不断被议会削弱。 经过责任内阁制与1832年议会改革后才逐步成为虚名,无实权。
‘贰’ 为什么说英国国王 不治
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从立法权、司法权、税收权、军事权等方面限制了国王权利。
“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走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长期稳定发展时期。18世纪,沃尔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首相,并组阁。英国责任内阁制正式形成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真正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当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就是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国王虽然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但是“统而不治”;议会至上,拥有立法大权;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内阁对议会负责。
‘叁’ 英国历史上,是什么事件使得英皇室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死后无嗣,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继承英国王位,称詹姆斯一世(1603~1625在位),开始斯图亚特王朝统治(1603~1649,1660~1714)。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前半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越来越不能忍受封建王权的专制统治。但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无视这些变化,坚持“君权神授”,大力加强英国国教,迫害要求"纯洁"教会的清教徒,并出售工商业专卖权,恢复早已废弃的苛捐杂税,致使矛盾激化。1628年,议会反对派提出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 英国历史
权利请愿书》,国王遂解散议会,实行11年无议会统治。为筹集军费镇压苏格兰长老派(清教中的保守派)教徒起义,查理一世被迫于1640年4月召集议会,3周后又解散议会,史称此届议会为“短期议会”。同年11月,查理被迫第2次召集议会,这届议会一直存在到年,史称“长期议会”,是革命的领导中心。它的召开被认为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1641年11月,议会向国王提出《大抗议书》;翌年1月,国王企图逮捕议会反对派首领未逞,逃出首都, 8月在诺丁汉向议会宣战,议会军节节失利。O.克伦威尔率领的主要由信仰清教的自耕农和手工业者组成的一支骑兵队伍,1644年取得马斯顿大捷,扭转战局,被誉为“铁军”。1645年初,议会按照克伦威尔的要求改组军队,建立“新模范军”,新模范军在1645年6月纳斯比战役中击败王党军队。翌年,国王被俘,第1次内战以议会军胜利告终。内战期间,议会先后通过法令,没收王党分子土地,拍卖给资产阶级,废除地主对国王的封建义务,但农民一无所得。战争结束后,革命阵营内部长老派、独立派和平等派之间矛盾激化。1647年底,查理国王逃跑,1648年2月,王党势力乘机又挑起内战,在独立派、平等派联合打击下,王党势力复被击败,第2次内战结束。1648年12月,克伦威尔清除了议会中的长老派;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斩首(见彩图),同年宣告建立一院制共和国。资产阶级共和国先后镇压平等派和掘土派,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打败荷兰和葡萄牙。1707年,苏格兰正式并入英国,英国从此亦称大不列颠。年4月,克伦威尔驱散残余议会,12月建立护国政府,实行军事独裁。1660年2月,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尽管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1685~1688在位)力图复辟旧秩序,但革命期间发生的社会经济变革已不可逆转。1679年,围绕王位继承问题议会分成辉格和托利两派,是为近代政党的起源。1688年6月,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国王老年得子。为阻止天主教信徒继承王位,辉格党和托利党联合行动,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来英国即位,11月,威廉率舰队在英国登陆,推翻复辟王朝。1689年2月,威廉和妻子玛丽同时登位,威廉称三世(1689~1702在位);玛丽称二世(1689~1694在位)。这次政变史称“光荣革命”。光荣革命是地主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开始,它所宣布的《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此后,英国议会君主制逐渐形成和发展,辉格和托列两党进行长期争权夺利的斗争。
不是某一件事造成的,这是长期的矛盾激化的结果
‘肆’ 根据材料一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国王是怎样统而不治的虚君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产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
君主的统而不治
在18世纪时,国王还能运用手中的实权,恩赐官职,笼络保王势力,以后,王权逐渐削弱。到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王权大大衰落。法律赋予英王的权力,实际上都是通过议会和内阁去行使,王权成为象征性的。君主必须根据议会意愿行使行政权力。君主名义上是世袭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
就法律地位而言,君主可以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和各属地的总督,拥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公布法律,统帅军队、宣战和媾和等权力。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与封建专制制度下拥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相比,立宪君主只能是依宪法而治的君主。其存在主要作为国家的象征。
在对外交往中,君主代表英国;英王(女王)是英国国家的人格化,提供了国民效忠的对象,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现在位女王的头衔全称“天佑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她的其他领土及领地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基督教护教者伊丽莎白二世”就表明英王的权力;
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英王(女王)具有被咨询权、支持权和敬告权;英王(女王)作为英联邦首脑,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的作用。
虽然如此,英王仍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作为国家的象征,英王可以在维护国家团结、调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等方面发挥作用,或就内政、外交问题提供可资参考的意见;在特殊情况下,也还可以行使宪法赋予的某些权力。
‘伍’ 英国国王是什么时候开始“统而不治”是《权利法案》颁布之后,还是责任内阁制之后
赞同一楼。我小补充一下,在权利法案之后,继承英国国王的乔治一世是一位汉诺威选帝侯,并自小出生在德国,所以他并不会说英语,在议会的时候国王与大臣不能很好的交流,导致国王对议会不断的厌烦,甚至长期待在汉诺威,而导致议会时大臣不能与国王有效的交流,渐渐的国王就主动放弃了议会的权利,由第一财务大臣出任内阁首脑,就是现在的首相。其实在权利法案之后,国王的权利并没有太大的削弱,只不过有了法律的限制,直到乔治一世开始,国王主动放弃统治权利,逐渐形成了责任内阁,完全取代了皇权,英国国王也成了摆设,跟日本天皇没什么区别了。
‘陆’ 英国国王统而不治应怎样理解
英国国王 就是和日本(倭奴)天皇是一样的
国家人民拿他当国家元首和精神领袖
现在加拿大可能还是拿英国女王当自己国家的精神领袖
‘柒’ 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为什么不直接废除国王
英国国王确实是统治地位,但权力被限制,同样也没有治理国家的权力。
不废除国王的原因,那就是任何国家的人都有守旧的人,他们相信国王是国家的代表,虽然现在他没啥作为了,但把它废除是个忘主的大逆不道行动。会激起众多守旧人士的反抗。
‘捌’ 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是什么意思
因为真正打理英国的是英国首相,国王说是说统一国家,但其实就是没有实权的,就摆在那看看的,如吉祥物般的存在~这个叫君主立宪制度来着,你自己看着理解吧!O(∩_∩)O~~
‘玖’ 近代史上英国国王何时“统而不治”
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以明确 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 法权、财政权等,但国王仍掌握行政 权。它使议会的权力超过了国王的权 力,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18世纪末 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议会取得行 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这样英国成为 资产阶级议会君主制的典型国家,国 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 征。
‘拾’ 英国颁布《权利法案》,剥夺了国王权力,是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为什么这句话不对
《权利法案》的作用是一、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英王的实际统治权,二、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所以说这句话不对,不是剥夺了国王权力,而是限制国王的权力。当时国王还是有一定权利的。可以说那时王的权力比现在的大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