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工业产值退居世界第三位的原因
不重视科技创新,严重依赖殖民地,资金向外输出而没有转化为发展工业资金!
② 二战后,英国经济衰败的原因
英国在十九世纪末期就被德国和美国快速赶超。庞大的海外殖民尾大不掉,成了负担。一次世界大战更是泥潭。所谓二战后的衰落,只不过是这一过程的加速罢了。
1. 二战结束后,英国沿袭二战时的计划体系。官僚系统过于庞大,资源集中于中央,工会势力强大,所以经济失去活性。
2. 经济的快速衰落,让英国国内政治也极不稳定。在撒切尔夫人之前,首相频繁下台,导致政策缺乏连续性。
3. 撒切尔夫人的私有化改革虽然激活了经济,但公共服务部门如医疗和教育体系更趋于集中,消耗大量的资源。
4. 英国金融业发达,金融巨头的话语权也很大。为了保护金融业利益,英镑不断走高,导致国内制造业转移。
5. 二战后,英国参与了数次冲突,比如马岛海战和伊拉克战争。这带来经济上的包袱。
除了政策方面的原因,还有许多其他的原因,比如:
1. 德国人在工作场所的纪律和效率高于英国人
2. 英国人多购房,德国人多租房。英国劳动力的灵活性低。
③ 英国为什么受到的经济危机的冲击很大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展,英国虚拟及实体经济均受到严重冲击,目前英国经济面临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困境。分析人士认为,这一轮经济下滑比原先预期的更加严重,而且将持续更长的时间。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与前一季度相比,今年第二季度英国经济增长速度为零,第三季度进一步降至负0.6%,创1990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大跌幅。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三季度英国经济增幅也仅为0.3%,创199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金融危机是导致英国经济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英国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李籁思表示,金融危机摧毁了“信心”和“信任”,生产者和消费者对英国经济发展前景失去了“信心”,对英国金融业失去了“信任”,而要恢复“信心”和“信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
金融服务业是英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一旦金融业不能正常运转,英国经济也就随之“失灵”。受金融危机影响,英国各大银行一方面需要资金改善其资产负债表,另一方面也担心借款人违约风险上升,因此放贷意愿大幅下降。在银行惜贷的背景下,英国也出现了严重的信贷紧缩问题,各种经济活动随之骤减。
面对银行惜贷和经济下滑程度加深的局面,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行长默文·金警告说,目前英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让银行正常运转,促使它们恢复放贷,这比减税、降息和财政刺激措施等都更重要,否则英国经济还将继续恶化。
除了金融业外,英国住房市场持续低迷,也对整体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根据英国银行家协会公布的数据,今年11月份,英国各大银行批准的住房抵押贷款约为1.78万笔,环比下跌14%,同比下跌60%。虽然英国政府出台了包括减免印花税在内的一揽子房市救助计划,但仍难以扭转英国住房市场的下滑势头。
此外,随着经济形势恶化,英国失业率不断攀升,而这会影响个人消费开支,使经济增长缺乏动力。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11月底,英国失业人数已经连续10个月上升,失业总人数攀升到186万,失业率达6%,为1999年年中以来的最高水平。随着经济持续下滑,英国各行各业还将大幅裁员,因此,明年英国失业人数还可能进一步上升。英国国家经济社会研究院预测,2010年英国失业率将升至7%,2011年则可能进一步攀升至7.5%。
为应对经济下滑,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财政刺激措施,英格兰银行也大幅下调利率。今年10月份,英国政府承诺拿出5000亿英镑(1英镑约合1.47美元),救助银行等金融机构。英国政府还根据欧盟统一安排,出台了相应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此外,英格兰银行在最近两个月里连续大幅降息,目前其基准利率仅为2%,创195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分析人士认为,这些措施虽然对刺激英国经济增长有一定积极作用,但短期内难以扭转英国经济下滑的势头。渣打银行预测,英国经济将连续5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到明年第四季度,英国经济才会出现微弱复苏势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预测,今年英国经济增速将仅为0.8%,明显低于前年的2.8%和去年的3.0%,明年英国经济增速将为负1.3%。
④ 西方的经济大萧条是为什么产生的对世界产生了什么结果
1929年的10月份发生了近代经济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股灾,从1929开始到1933年结束,是所谓的大萧条时代。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次股灾严重的打击了西方经济,进而影响了西方政治与社会呢?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个历史事件,从中寻找答案,得出有益的启发。
大萧条时期的人们
下一场风暴正在路上
大萧条对于西方经济来说虽然破坏力很大,然而大萧条也促使新经济发展模式的诞生,就是政府主导下的对自由经济的干预,其中货币的投放是政府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2018美国的M2应该已经达到了13.9万亿美元,这是1929年不可想象的数值,可见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西方经济的货币投放量多么惊人。然而有一利必有一弊,持续增发的货币虽然解决了自由经济发展所需的大量货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解决了上世纪初的全球性通货紧缩问题,然而凯恩斯主义又催生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货币的膨胀化,如果说通货紧缩会伤害经济的发展,那么通货膨胀会引发社会动荡,进而变革。
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代,通货膨胀问题已经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现在面临的已经不是通货不足,而是货币过度发行,这才是事关多数人财富的大事。自由竞争下财富会相对集中,当达到又一个贫富差距的高峰期时,凯恩斯重生恐怕都没法解决问题。
⑤ 为什么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客易遭受国际市场变化的冲击
20世纪20年代,由于英国在经济方面的一些原有的痼疾,使得它的经济较之其他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更客易遭受国际市场变化的冲击。而这又极大地影响了英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政策,束缚了其军事的发展。
⑥ 英国为什么走向了衰落
二战时候英国本土被轰炸太厉害,而且战后很多殖民地趁机独立,导致不能吸血。而美国本土没有经历战火,大发战争财。
⑦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世界贸易地位下降的原因
整个19世纪,英国出口过分集中在几个处于工业革命前列的基本或重要的工业部门,即像棉纺织业、铁器业和金属冶炼业等几个“老”工业。这些行业产品的出口赢利一直占出口总利润的2/3。可见,英国出口赢利的繁盛取决于出口市场对这几个“老”工业部门的依赖。但是,到20世纪,随着从蒸汽机时代向电子时代的转变,生产技术的日新月异,“过分委身”于这几个工业,暴露了英国经济的弱点,也导致了在国际竞争中逐渐处于弱势,新的工业化国家(如美、德)利用科学技术优势而发展了新兴工业(如化学工业等),英国沉重的包袱使其经济难以向更新兴的工业调整,从而失去了技术“领袖”或“世界工厂”的地位。英国经济这种过分维持几个传统工业部门,而不是利用新技术优势走出困境的特点,严重地影响它对外贸易的均衡。19世纪50年代,英国出口产品在欧洲北美传统市场曾占40%以上,但在1870年开始下降,到1910年下降到不足30%。与此同时,通过技术改造的德、美生产的产品却日益受到青睐,甚至打入英国市场。
19世纪末以来,英国海外贸易模式的特征或弱点制约了英国进一步发展的后劲.是后起现代化国家要引以为戒的;
一是,由于英国始终把工业品出口集中在几个工业革命率先发展的重要部门.到19世纪下半期,这些旧工业产品只能出口到西欧和美国之外的初级生产国家。英国对几个重要工业部门的重点生产虽保证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工业领导权,但这种技术早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导致了“过分依赖”的后果。在技术不断革新、工艺不断进步的20世纪,这种“过分依赖”损害了对需要技术进步潜能的新工业投入,致使英国生产力和外贸地位优势减缓了下来。
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海外贸易的模式影响了英国和德美的现代化进程和工业的对比:英国只能在一些旧工业(纺织业、造船业、重型工程业和铁金属业)占有竞争的优势地位,而这些优势似乎只是基于劳动力比较密集的陈旧的工业技艺;而德美这两个后起之秀却依靠科学技术发展自己新兴工业。工业优势的对比和竞争的格式制约了英国海外贸易的现代化进程。
⑧ 英国在二战过后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计划经济。
作为最早的本钱主义国家,英国的经济发展曾经长期居于欧洲和世界的领先地位,它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尤其是在 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工业在世界上几乎居于垄断地位,主要工业品的产量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号称“世界工场”。在1840年,英国的工业生产占全世界的 45%。到1870年,尽管欧洲其它国家和美国的工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仍占有1/3的份额。然而,好景不长,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开始进入了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时期,其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它主要本钱主义国家,先后被美国和德国赶上。进入20世纪以后,英国的经济也一直是发展滞缓、步履维艰,即使是在二战之后整个西方世界普遍的繁荣时期,英国的经济仍无多大起色,到60年代又先后被法国、日本赶上。到80年代,甚至连原先很不起眼的意大利也几乎赶上了英国。
历史上,英国具有典型的公私混合型经济体制特征。1945年7月,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英国工党出人意料地在大选中获胜,工党在下议院获得398个席位,而守旧党仅得209席。工党由此单独组阁,成立了由工党领袖克里门特•艾德礼为首相的战后英国首届政府。工党政府刚一成立,就决心实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振兴战后的英国经济和改善社会状况。工党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推行福利国家制度。在实行国有化方面,英国政府除了原已收归国有的电话、电报、地铁、发电站以外,还将煤矿、铁路、电力、煤气、运河、船坞、医院、英格兰银行、航空及钢铁业收归国有。国有化的方式是由国家向原业主支付偿金。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国国有企业地位显着上升。1981年,英国最大 10家公司(企业)按营业额排序,国有化公司占3家,按职工人数排序,国有企业占6家。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如下部门:英国邮政局、国家煤炭局、英国铁路局、英国航空和宇航公司、英国机场办理局、英国港务局、英国货运公司、国家公共汽车公司、英格兰运输局、英国钢铁公司、英国国家石油公司、英国制造公司、电力委员会等。英国国有化企业的发展并没有代替私营公司在英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而国有化的目的一是利用国家的力量维护英国整个经济机制的正常运作,鞭策战后英国经济的恢复和增长;二是帮手调整英国国内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尽可能地争取社会平等。与国有化彼此关联的是工党政府实行了必然程度的经济计划化。艾德礼政府从一开始就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通过对财政、金融、贸易和部分生产的控制,主动地指导和调节经济发展。福利国家制度是战后初期英国工党政府诸项改革举措中影响最大的一项。1946年8月,通过工党政府的努力,英国国会通过了国民保险法。该法在以往有关法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险项目,规定凡已就业而未达退休年龄的职工都须参加保险,以便在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的情况下能够享受津贴和补助。1946 年11月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法,在英国的居民从此享受免费医疗。同年还通过了住房法,该法规定地方当局负责集资修建房屋,解决战后房荒;同时对房租实行限制,以掩护租户的利益。1948年5月。国民援助法出台,规定由于种种原因而无力缴纳社会保险金的贫困者,可得到政府的救济。上述所有的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的基金来源于投保职工交纳的保险费、企业主上缴的保险费和国家的预算拨款等三个方面。工党政府的福利政策使战后英国普通居民的生活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 1948年,艾德礼宣布英国已经建成了福利国家。
虽然,这些国家干预办法对于战后初期英国经济的恢复和复兴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其毛病也很快显露:效率低下,包袱沉重,也因此,到1951年,由于工党政府的内外政策不如人意而使守旧党通过大选重新上台执政,这种国家干预政策遭到质疑。1951年10月,守旧党组成由丘吉尔为首相的新政府,从此开始了长达 13年的守旧党执政时期(在此期间丘吉尔、艾登、麦克米伦和霍姆相继出任首相)。守旧党政府终止实行工党原先准备实施的钢铁工业和国内运输业的国有化计划。同时继续推行福利政策,只是在必然程度上减少了一些国家在国民保健方面的开支。丘吉尔政府还按照战后英国经济恢复的实际,结束了产生于战时的国家对经济生活的严格控制,使英国的经济能更好地发展。50年代前期,英国的经济呈现繁荣,其国民生产总值位居本钱主义世界第二位。而然进入50年代下半期和60 年代上半期,与实行完全自由经济的联邦德国、法国以及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比拟,英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为此,英国政府也进行了一系列经济调整。好比,国有企业私有化。这一改造浪潮最早源自英国。英国是一个老牌的本钱主义国家,二战以后英国经济逐渐走下坡路。为提高经济竞争力,英国战后历届政府先后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其基本办法是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及股份制改造。其做法从80年代末到90 年代初逐渐影响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形成所谓私有化浪潮。英国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政府通过制定私有化政策加以推行。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1986年):主要对包罗石油公司、天然气海岸设施、宇航公司、电报电话公司、铁路、旅馆、全国卡车公司等在内的亏损不太严重、仍可获利、且大多属竞争行业的企业实行私有化。具体做法是:(1)企业公开上市;(2)整体出售给私人企业;(3)职工内部持股。总起来看,该阶段改造的规模相对较小。第二阶段(1987年-1991年):主要涉及亏损较为严重的国有企业,以及公用事业和自然垄断性行业。包罗:天然气公司、航空公司、机场、钢铁、供水、造船、电力、全国公共汽车公司等。与第一阶段不同,第二阶段主要以将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企业,其它则采用股份公开上市及职工持股的措施。从改造的规模看,该阶段比第一阶段扩大了近一倍。
在这样改造过程中,为包管整个改造进程的平稳性,英国政府采取了多种相关配套办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特别股权部署及照顾职工和分散的小额股东的权益。所谓特别股权部署是指:政府保存一部分国有股权暂不出让。其目的在于防止某些行业或私人企业利用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采取恶意收购或兼并国有企业的不良做法,同时也在于制约企业的个别经理人员利用私有化改造转公为私,乘机扩大个人利益,使国有资产流失。所谓照顾职工和分散的小额股东的权益,重点在于合理确定职工持股购股方案,一般让本企业职工持有本企业总股份的10%左右。总体上看,英国国有企业改革值得必定及借鉴的经验主要有:(1)化大为小,区别对待。政府按照具体情况,对亏损的大企业自己进行划分,按照各部门具体的盈亏情况划分为若干个小公司,以区别对待。由于一个大型企业的亏损,不等于其各部门一概亏损,因此区别对待的优越性在于:政府能够把有限的资金用于那些因亏损而急需改造的部门中去,从而降低了国企改造的成本,并增加了企业扭亏为盈的机会。(2)逐步推行,相对平稳。整个改造过程分阶段实施、按步骤进行;重视可行性研究及前期准备;实际推行中先易后难,由小到大;改造的形式不拘一格:整体出售、内部收购、股票上市、国有民营等多种形式综合使用,同时注重各种改革办法之间的彼此衔接配套。由于政策可行、办法有效,通过10多年的私有化改造,英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其中英国最大的40家被改造的国有企业全部取消了亏损,企业盈利增幅较大。同时政府也甩掉了一些财政包袱,使财政收支状况有明显好转,政府通过出售国有企业,直接获得的总收入超过600亿英镑。国有企业职工的收入也有较大增长,加上股票收益,使职工参与企业办理的意识增强,企业的经营办理机制也相应地得以改善。此外,股份制改造也得到英国社会各阶层及广大人民的支持,表示在社会公众持股人数大增,由300万人上升到1000万人。
虽然,英国私有化改造取得必然成效。然而,国家干预政策终究使得英国错过最好的发展时期,因而跟一直实行完全自由经济的美国、德国和日本比拟力,也就只能望尘莫及了。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计划经济虽然可以集中财力,取胜一时,但其违背人性违背市场的顽疾,终究会拖累整个经济——英国是这样,GDP曾经是韩国三倍的朝鲜也是这样。
⑨ 生产力改革最开始是英国,为什么现在英国落魄了呢
因为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就已经被其他国家给超过了。
就比如美国的总统上台以后就对英国实施了很多的政策,在大客机项目上收取了英国很高的关税。英国现在已经没有什么收入可言了,但是还想着打造航母继续跟在美国后面在各个世界耀武扬威。英国的国防部长还声称要遣派航母巡逻,以增强英国在海上的地位,我觉得英国现在的军事力量在世界上已经没有多少话语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