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国女王酷爱连衣裙,但长度必须过膝,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英国皇室对于衣着方面要求非常严苛,所以在穿着方面英国女王一直都是非常讲究的。从她年轻时起,就一直穿的都是中长款的裙子。
而且不仅仅是没有露出来过小腿,连胳膊肘往上的部位都没有露出来过,穿着一向是端庄典雅的。
女王有超级多的皇冠还有配饰,而且人家的皇冠上可都是真金白银大钻石,那个闪的,是个女生都会心动万分吧。
女王的所有配饰还有服装都是有记录的,有一个专门的职务来记录她的衣服穿着是否重复还有损毁保存情况。
Ⅱ 那种下摆很宽的长纱裙叫什么名字就是欧洲皇室女士在宴会上穿的
估计你要问的是欧洲宫廷礼裙(我个人叫着盛装。)。现在去除英女皇偶尔还穿很少有人穿了。这类裙子倒是不难做,但是裙子里面的裙撑(《西方服装简史》这么称呼,也有叫群架,群托架之类)。
以下摘自《西方服饰简史》(我朋友的大学课本)
洛可可初期女装(即奥尔良公爵摄政时代)
从1715——1730年代从巴罗克向洛可可的过度期,出现了种称为瓦托式罗布的流行服,又叫罗布·吾奥朗特,衣的领很大,露出酥胸,背部为密密的箱行滋褶,又宽又大的拖裙曳地,款款走来,飘飘欲仙,这种长衣有着整体宽松如袋状,有的前面紧身,背后为拖地斗篷,加上花边的饰带装饰,臀部突起,使着装者婀娜多姿。
洛可可末期女装(即路易十六时代)
自1770年后,近20年间,鼎盛的洛可可服装的畸形发展必然被新兴的服装所代替。
当大型的帕尼埃之潮退减之后,崭新的波兰式罗布问世了。1776年,受波兰式长袍的影响,法国人设计的罗布,有双层呢和两根要线组成,式衣者感到欣长,裙子在后面分成两片向上提起,形成三个膨起的圆和下边的弧线,提起的细绳安装在腰后的扣子上,经裙摆向上束起,也有用环来打理的,这样的裙子体积变小,裙长缩短而不减贵妇人的雍容华贵,称为切卡西亚式罗布,还有英国式罗布,去掉帕尼埃,腰身下移,靠褶裥将裙子撑开,更加简洁、质朴,体现出英国的自然主义倾向。
就图片来说苏菲玛索穿的这个事 简化的宫廷女装。没有裙撑而且还加入很多现在元素。特别是这裙子的材质。
Ⅲ 英国女王的裙子不简单,裙子上有哪些黑科技
英国女王是从1953年登上王位的,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面,女王一直给大家的感觉就是十大方、得体的女士。并且她也一直维持着她十分庄严和端庄的形象。大家都知道女王非常喜欢穿裙子,但是她从来没有因为服装的问题而引起让人十分尴尬的现象。这是因为设计师在服装上做了压重的处理,所以无论再大的风都不会引起难尴的场面。
女王的服装并不要求是多么的华丽和时尚,更重要的是大方和端庄。为了避免出现裙子不小心曝光的现象,设计师们将裙子做了压重的处理方式,这种黑科技让女王可以安心的穿着裙子,但不用担心走光的风险。设计师不仅注意走光的问题,还十分注重女王服装的搭配,会考虑将来出行的地方有什么风俗,按照风俗来搭配服装,避免出现冒犯当地的民俗的情况发生。
Ⅳ 这种19世纪英国皇室的礼服叫什么,就是裙子蓬蓬的
宫廷装
Ⅳ 英国女王的裙子永远不会飞起来,这背后究竟是用了什么秘诀
为什么英国女王的裙子不会飞起来,而我们普通人在面对大风类似天气的时候,裙子会不由自主的飞起来,而且不光是普通人,那些耀眼的女明星也是遭遇过类似的事情,那究竟是什么秘诀那英国女王可以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
女王的裙子不会飞起来,并且女王的裙子、帽子、鞋子、手提包等等一系列,都是服装师根据当地的习俗、当地的环境天气、当地的礼仪、当地人民接受的服装结合女王自身的身形来搭配出来的,历经很长时间的准备,才能在我们面前呈现出那个从不失优雅,时刻透露这皇家气质完美的女王。
Ⅵ 英国传统的贵族小姐夫人们穿的那种裙子叫什么就像黑执事里面的贵族小姐服装那种。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同时代人类的智慧与思想。美国哲学家皮尔士认为,符号是某种对人来说在某一方面或以某种能力代表某一事物的东西,而服饰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那么,在某种意义上,它就是一种符号。本文通过对服饰的交流功能、价值实现功能、印象操作功能的分析,以此揭示英国贵族阶层对服饰的追求是如何影响其它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
一、交流的功能
服饰作为非语言沟通的类型,又称为“无声的语言”。人们沟通交流中,绝大多数是在着装情况下进行的,所以无论是发出信息的一方,还是接收信息的一方,总会从对方的衣着打扮获取一定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对方所展示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兴趣爱好、经济能力及一些个人内在的东西。“服饰本身是没有思想的,但是服饰作为人的创造物与穿着物,势必带有人的意识、情感与情感结。” 因此,服饰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暗示的作用,它是由一定的社会背景、文化因素所约定的。
撑裙的出现是在18世纪的第20个年头前后。“1719年,英国的传统舞蹈表演团在巴黎公演,演员身穿一种内装轮形撑架的连衣衬裙,给巴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些年轻的女性却很快的效仿起来,随后普遍流行开来,成为社会普遍的时尚。” 这是服饰在人们非语言交流的过程中给他人带来了愉悦的心情、向往的神情。在那个时代,一位女士穿着宽大的撑裙,再配上紧身胸衣,她把自己衣着信息传递给了别人,那就是性感。服饰在这一过程中不自觉的扮演了一种交流媒介的作用。正因为服饰具有不可替代的媒介作用,社会群体的非语言的交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靠服饰来完成的。
“乡村住宅是英国贵族活动的重要高级场所。它一方面是显示主人的好客与权威,另一方面也是建立政治联姻或给儿女提亲的大好时机。” 在这样的一个盛会上,保持体面的外表是必须的。一套别致的服饰或者是华丽高贵的服饰会引来不少的人的赞许与爱慕,在政治联姻上占有较大的优势。因此,一套精致、漂亮的服饰不仅是取悦他人的工具,彰显地位的选择,这也是“一个人在显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能夸耀多少就多少。” 这种“炫耀也是一种统治的手段,一种需要,其目的并非打击地位与自己平等或比自己优越的人,而是因为每个贵族都想在社会等级结构中登上更有利的地位。从而显得更加光彩。” 所以,华丽的服饰正是他们为了炫耀的一种需要。人是有意志,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乡村住宅的贵族活动的举行就是主人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也是主人展现自己富有与地位的象征。这种活动也可以说是各种时髦服饰展示的盛会。贵族们穿的各种款式的服饰及不同的装饰也必将成为他们之间评足的话题之一。
既然服饰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而贵族在社会上具有特殊的地位,那么,着装华丽、高贵的贵族经常会引来中下层羡慕的眼神。在无意中表达了贵族高贵的生活方式及其自身的价值。贵族同时作为社会的主导阶层,其“一举一动被视为(或在理论上被规定为)其他人的楷模,而贵族也以其在精神上的优越感而高出于民众之上,使其他人不自觉地产生某种自卑感,自认为在文化精神方面远远不
如。” 既然出众的穿着可以获得社会优势。因此,穷人也抛掷大量的金钱去购买服饰。在18世纪30、40年代流行的宽大的裙撑让贵妇民女争相竞穿,并以没有裙撑为耻,似乎低人一等。这就说明了贵族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以及价值理念传给了中下层人们。
二、价值实现功能
我们穿衣服就像我们讲话一样,是有一些原因的:让生活和工作更容易且更舒适,宣告或伪装我们的身份和地位等。服饰作为交流的媒介,同时也是在展现自己的主张、思想、价值观以及个性。
人都有对美的需要,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潜在欲求。美学家认为它表现为对形式、结构、秩序、规律的一种把握与感受的欲望。18世纪初,紧身胸衣与裙撑的流行是贵妇人对一种性感、高贵美的追求和需要。正是这种形式与结构带来了他人的愉悦,以得到别人的赞许与青睐,从而实现自我的一种价值认同。
装扮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也是夸耀阶层的一种手段。“在传统上,过多布料不仅代表财富和上流阶层。” 裙撑的服饰结构势必会消耗过多的面料。1600——1900年间,有社会地位的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的女性至少要穿三件衬裙:倘若小于三件,人们就觉得她很可怜,而且显示她不检点或贫穷。另外利用裙撑圈或臀垫来撑起裙子,以便展示更大容量的布料,因为罩裙、驼篮式撑裙和曳地裙都需要额外过多的布料。 这两种服饰结构、装饰都是在宣告自己优越的地位,是自身价值的彰显。
款式、面料、妆饰都能体现穿着者的自身价值、意识形态。当这些很难使自己处于一种优越感时,着装者总在推翻自己的历史与现有的既定服饰形象,极力在区别于“原我”中,再造一个“新我”。因此,工业革命的进展,阶级障碍有所减弱,财富可以更容易、更快速地变为上流时,用颜色和样式来象征社会地位的社会结构已经开始瓦解。继而取代来划分等级的是服饰的价格:昂贵的质料、过多的缘饰和难做的款式。
长久以来,贵族都选择比较昂贵的面料,这样更能提升她们自身的价值。紧身胸衣和裙撑使人穿着都不舒服,甚至严重影响人的健康。穿着勒紧的胸衣,呼吸困难,吃不下饭;庞大的裙子行走都极为不方便。有的裙撑甚至周长达到5.5米,落座和进门都很困难。但是,正是这样的装束形成了这一阶段的时尚潮流。这种现象,用美国的社会学家韦伯伦(T.B Veblen)的观点来看,她们在向人们宣告:我是一个有闲阶层的人,我是一个高贵的人,与众不同,我不用参加劳动。这些都是在暗示着她的身份与地位。而女子的发型装饰却更为夸张,她们崇尚高大的发型。除了利用假发外,还用金属框架来支撑,加以各种饰带、羽毛、假花、纱网等来装饰。有的甚至异想天开地在上面装饰着小型的房子、树木、动物以及整整一条军舰! 最大型的头发可达30厘米左右的高度。由于假发,理发费用都比较昂贵,她们很少洗头发以保持发型。由此可见,贵族阶层的妇女们用这种病态的装饰竭力来表现自己的价值与个性,努力使自己在社会中处于一种优势的地位。
三、“印象操作”功能
外观在对人认知、印象形成,特别是第一印象形成中有着重要意义:人们在交往中有时会有意识地选择一定的装束、言辞、表情或动作以给他人留下一个独特的印象。这种有意识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各种印象的过程,就叫做“印象整饰”。也叫做“印象操作”。
一个人意识到或想象到他人会如何看待或评价自己时,便利用衣着服饰、化妆美容或其他方式,使人形成一种好的印象来吸引他人注意,一般来说.一个人很难改变或无法改变自己的基本相貌、体型、性别和年龄,却可以利用衣着服饰和巧妙的化妆对外表加以修饰以突显出内己的持点,掩饰自身的缺点。
贵族要加强对中下层的控制,印象整饰具有重要的意义。宴请宾客、购买奢侈品、参加户外的活动、建造乡间别墅等都是贵族炫耀权威的一种方式,也是印象整饰的途径。购买奢华的服饰是奢侈品重要内容之一。贵族在购买服饰上往往一掷千金。加上昂贵的装饰如珍珠、天鹅绒、丝绸,这些人就把“全部的家产穿在身上”。 而中下层阶级以向“向上流社会看齐”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像贵族一样的生活,以贵族的行为、生活方式来约束自己。但是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既要有贵族那样的风度,也要有贵族体面的外表。因此,中下阶层也投入大量的钱到服饰之中。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他们挣钱的机会比过去多,花钱的机会也多,所以,他们往往被斥为富人的仿效者。“挥霍是当时的时髦。……。这是一个以时髦为荣、追求享乐的口味日益复杂以及人们用很大的努力来成功地满足这些欲望的时代。” 因此,购买华丽的时髦服饰自然是他们仿效贵族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贵族对自己的特殊地位和行为方式有明确的认定,那就是自己是上等人,在言行举止、生活方式上都要与下等人不同,以便成为民众的“表率”。 贵族的着装加上昂贵的装饰,其价格自然不菲,让一般人难以岌及。但还是会引起中、下阶层的羡慕、向往。因此,贵族在展现的同时也影响了了中下层的思想、生活观念、价值理念。
四、结论
英国是一个等级观念十分强的社会,浓厚的等级观念和对自由的向往共同构成了英国的传统文化。服饰通过服饰的交流,价值实现,印象的操作,形成了非正式性的规范。实际上,这种规范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约定”。贵族阶层利用服饰作为媒介,向其他阶层输入其生活观念、价值理念。服饰作为一种符号,它在社会生活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意义。它不仅是交流的符号,还是价值的符号。英国贵族通过服饰——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如此——的方式,输出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从而影响中下层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并且还形成了中下层向上层社会看齐的价值规范。这是当时的社会赋予服饰的时代意义。
注释:
【1】华梅着 董克勤插图:《服饰心理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4页
【2】郑巨欣 着:《世界服饰史第》[M]宁波: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121页
【3】钱乘旦、陈晓律着:《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8页
【4】钱乘旦、陈晓律着:《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8页
【5】姜德福着:《社会变迁中的贵族——16-18世纪英国贵族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34页
【6】钱乘旦、陈晓律着:《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1页
【7】[美]Alison Lurie 着、李长青译:《解读服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第120页
【8】[美]Alison Lurie 着、李长青译:《解读服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第121页
【9】张乃仁 杨蔼琪:《外国服饰艺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10月,第212页
【10】A.l.Roese,The England of Elizabeth:The Structure of Society,p.255
【11】Asa Briggs,A Social History of England,Butler and Tannrt Ltd,London,p174
【12】钱乘旦、陈晓律着:《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第282页。
Ⅶ 凯特王妃的新裙子花色显廉价,为什么却优雅感十足
英国王妃凯特和西班牙王后莱蒂齐亚是欧洲王室的两位美女。他们优雅时尚,给各自国家的君主政体带来荣誉和关注。
西班牙女王选择了一件黑色褶皱连衣裙,胸前有蕾丝设计,充满女性气质。她又加了一套白色西装、黑色高跟鞋和黑白手袋,既现代又优雅。与凯特王妃的花裙相比,西班牙女王的花裙过于富有质感。这套衣服很有层次感。是女装害死了凯特王妃。
Ⅷ 英国王室的小王子洗礼时穿着手工蕾丝裙,这有什么传统或习俗吗
英国王室小王子洗礼穿着手工蕾丝裙,这的确是有一定的传统和习俗的。其一、封建迷信说。其二、蕾丝裙是英国王室的传家宝。
毕竟王室之间的规定还是很繁琐的,比方说英国王室规定女性在正式场合只能穿裙子,就好像我们看到女王戴安娜凯特出席宴席和活动都是清一色的裙装。这也就是英国王室洗礼时穿着手工蕾丝裙的传统和习俗的原因。
Ⅸ 图片上这种裙子叫什么就是英国贵族女性穿的那种像撑开的伞一样的裙子
张爱玲在《连环套》里说:“西洋女人的腰是用钢条跟鲸鱼骨硬束出来的。细虽细,像铁打的一般。”跟中国女人裹脚差不多,自从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的发明了“鲸骨裙”后,外国女人便流行束腰。贵族女子为了参加社交活动,从十几岁开始就穿这种束腰衣,把腰勒得小小的,所以流行这种裙子的年代,欧洲贵妇很容易晕倒,因为紧身衣让他们根本喘不过气来,再加上食量也小,稍稍刺激一下就晕了。
.“鲸骨裙”是用紧身衣把身体箍成一个“S”型后,外面要再穿一个裙撑,形成一个优美而夸张的弧线。这个裙撑曾经用铁丝、木架做过,后来便采用鲸鱼骨,确切地说是鲸鱼胡须。鲸鱼须其实就是鲸鱼食道里长长的,柔软但是有韧性的东西,因为鲸鱼没有牙齿,它靠吃浮游生物和小鱼小虾为生,就靠这些鲸鱼须把海水和食物过滤开,所以这个须是做裙撑的最好材料,非常柔软有弹性又不容易坏,女士们穿着它也便于坐立。但是鲸鱼须实在是太稀少了,一头成年长须鲸的鲸须做不了几条裙子的裙撑,所以那时候人们大量屠杀鲸鱼,而很多欧洲商人也靠从生活在北极圈周围的爱斯基摩人手里倒卖鲸鱼须发财。
但是长期穿着这种“鲸骨裙”,会导致血脉不通,内脏受压迫,导致便秘、痔疮等一系列疾病,还有不少妇女因此骨骼变形,生孩子时候盆骨过窄而导致难产死亡。
Ⅹ 西方中世纪皇室贵族穿的蓬蓬礼裙叫什么
蓬裙是欧洲古代贵妇穿的那类裙子。里面一般是有金属撑或是用很多层内衬称起来。
关于【名称】
现在的膨裙也叫公主裙,泡泡裙,蛋糕裙,南瓜裙,娃娃裙。这些叫法指带略有不同。本身这类衣服是由欧洲小洋装演化来的,最开始大陆地区就叫他小洋装。这些叫法多半是从台湾和日本过来的。
关于【代表】
蓬蓬裙代表着一种怀旧的记忆,是过去欧洲的淑女们参加宴会时的必备行头。后来,DIOR和Chanel的小礼服、小洋装等,打破了当时女装保守古板的线条和款式,令蓬蓬裙一时被众人所遗忘。 关于【风靡】
而到了2005年,怀旧风尚被一一发掘,蓬蓬裙终于等到了出头之日,大举反攻。在2005纽约时装周中,蓬蓬裙不约而同地出现在各大设计品牌中。无论是搭配西装式外套、连身可爱小洋装、或是简单轻松的运动外套,都将女人的妩媚与风情渗透在层层衬裙间,成为一股新街头浪潮。
腰间打细褶,呈现圆裙型态的圆蓬裙发展至今,已变成了“实穿版”的现代蓬蓬裙———A字造型展开的大圆裙,短则及膝,长及小腿肚。蓬蓬裙以各种小圆、大圆、中圆的裙幅表现,风格不一,浪漫有如芭蕾女伶,摇曳生姿。
要说把蓬蓬裙推向高峰的,不得不提Alexander McQueen,这位才华横溢的设计师的强烈风格有种戏剧性的张力。在2005年春夏秀上,以收腰上装,衬托下截突然向外延展的蓬蓬裙,十分可爱。Marc by Marc Jacobs以俏丽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风格为创作灵感,大量运用蓬蓬裙,将颓废杂乱的街头风,转化为干净细致的甜美时尚;而Luella则以沉稳低调的设计,将高腰的娃娃装大圆裙呈现兼具端庄隆重和复古俏丽感;DKNY也添入了异国风情的农村女孩可爱蓬蓬裙,带来了不同风格的俏丽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