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两次工业革命英国和美国迅速崛起的条件
自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经过工业革命和对外侵略扩张,英国一直是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号称“日不落帝国”。而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迅速崛起,取代了英国的头号地位,成为超级大国。
17世纪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形成了君主立宪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前提.18世纪中叶,英国已成为海上霸主,控制服了主要航道,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在北美和南亚拥有广阔的殖民地,海外殖民地活动不仅为英国提供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所需的雄厚资金,丰富原料,也为产品开辟了广阔的市场.从15世纪晚期开始的圈地运动,在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得以公开地大规模地进行曲,大大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国内市场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英国工场手工业非常发达,精细的分工导致了生产工具的专门化,每一种工具都具有一种特定的性能与用途,为以后大机器的发明创造了技术前提.18世纪中,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内外市场扩大了,商品销售量随之猛增,工场手工来生产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了,这就越来越要求在生产技术上加以革新,因此,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使工业革命的发生成为必然..
第二次工业革命,起于19世纪七十年代, 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即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和德国最先开始 发生在美国和英国原因1.国家统一的完成,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2.普法战争后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为德国增加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 3.得自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为工业发展补充了重要的资源. 4.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更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英国早期的基础,正是他们培养了旧技术强大的依靠者,这部分人有意无意直接间接的反对着新技术革命。而德国,非常希望成为新的霸主,对新技术的应用开发和投入,都远比英国积极。这一点美国当然更加明显。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他们就象爷爷一样,自己觉得自己什么都是最好的,沉浸在过去容易的辉煌中,德国就像爸爸,希望获得爷爷一样的地位,自己更加努力并且敢于尝试新的各种技术,创造更多的技术,以抢夺爷爷的天下,美国是孙子,德国的问题是当德国取得了成绩之后也和爷爷一样的古板起来。开始对过去不愿改变。美国则不同,希望自己永远年轻,永远可以保持活力和创作性。
在200多年的历史中,美国经历了大规模的扩张,疆土东接大西洋,西临太平洋,面积多达930万平方公里。它紧跟欧洲强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又抢在欧洲列强之前,率先开启了电气时代,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是这个国家,率先开启了信息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实力优势明显,成为一个空前的超级大国,其地位延续至今。冷战结束后,美国更是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二战后,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成为海洋统治者,数百个军事基地分布在世界各地,控制远离本土的战略要点,垄断了原子弹,成为头号军事强国,世界资本主义的重心转移到美国。
B. 英国是怎么一步步沦为美国的小弟的
因为二战以后,英国渐渐的就失去了原来的殖民地,所以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远远不如当年那么辉煌了,但是美国因为二战受到的影响比较少,加上吸引了很多全球高端人才来美国,为美国进行科研,创新服务,所以说美国的实力也是发展的极其迅速,很快就成为了全球新一代超级大国。
并且当时来到美国生活的,也都是来自欧洲国家的一些高端人才,他们都是具有梦想,敢于创新突破,所以说让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科研能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包括美国当时还不断吸引全世界很多精英人才,所以说英国在失去殖民地以后,回到了以前的2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如今无论是规模还是人口都无法恢复超级大国的级别了,但是依然可以做一个经济发达的小国家。
C. 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德国崛起的根本原因
应该说主要是因为国内市场需求扩大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6,70年代,当时的美国刚刚完成南北战争,北方的工业资产阶级战胜了种植园奴隶主,黑人奴隶得到解放,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国内消费市场
德国也是同样道理,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拥有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扩大了产品需求。
相比之下英国虽然是最老牌的工业强国,但毕竟国内市场有限,相当依赖海外殖民地。
而法国的工业化程度跟其他国家相比不高,资本的主要用途用于放贷而没有投放到扩大工业生产上。
D. 英国美国崛起的原因200字
英国崛起的原因
1、 新航路开辟后,海运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于大西洋航线的中心线上,海运便利。
2 英国由于手工业的迅速发展,盛行圈地运动,为当时英国手工业提供物质基础
3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正处于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实行较开明的经济政策,新贵族与资产阶级利益受到保障,女王当时也参与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股份。
4 由于英国海运业迅速发展,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直接攫取了海上运输贸易霸权。
美国崛起的原因
关于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谎言是“美国经济发展得益于‘个人创业’与‘美国独特的创造性’。经济数据显示,事实并非如此。美国经济增长绝大部分是依靠资本、劳动力与中间产品投入的大量积累。正如研究美国增长的最重要统计专家(其研究成果现已被经合组织、联合国与美国所正式采用的经济增长核算方法作为依据)、哈佛大学教授戴尔乔根森(Dale W.Jorgenson)对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所作的简练总结:“美国经济大规模扩张背后的驱动力,是资本与劳动力资源的大规模配置……资本与劳动力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占逾四分之三。相比之下,生产率水平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到四分之一。”
E. 美国崛起的过程
独立以后,美国建立起以资产阶级和奴隶主联合专政的联邦制政权。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和奴隶制度种植园经济的发展,从十九世纪起,美国开始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即以向西部扩张的运动。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就曾宣称:美国“命中注定”要扩张到“西半球的整个北部”。
1803年,美国利用拿破仑在战争中遇到困难的机会,通过谈判,以惊人低廉的价格--1500万美元,从法国手中购买了面积达二百一十万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一下子把美国版图扩大了一倍。
接着,美国政府又企图利用英国忙于同拿破仑作战的机会,北上侵占加拿大。一向不甘心于美国独立的英国趁机派兵侵入了美国。这场战争从1812年6月开始,到1814年12月结束,前后持续两年多时间。双方在海上和北美大陆进行了多次激战,英国曾一度攻占美国首都华盛顿,并把总统府和国会大厦等建筑付之一炬,但不久又被美军逐出。1814年12月双方在根特(今属比利时)签订和约,英国确认美国独立。这是英美间的第二次战争,又称“第二次独立战争”。通过这次战争,美国向北部扩张的企图遭到挫败。
1810年,美国趁拿破仑入侵西班牙的机会,强占了西属佛罗里达西部;1818年,又出兵占领了西属佛罗里达东部。1819年,美国以五百万美元的象征性地价强行从西班牙手中把东佛罗里达购买了过去。
1846--1848年,美国发动了侵略墨西哥的战争,迫使墨西哥把格兰德河以北大约相当于法、德两国版图之和还多的领土割让给美国。五年以后(1853),美国又以十万美元的地价从墨西哥手中购买了现今美国亚利桑那州南端基拉河流域的土地。这样,墨西哥先后丧失了全部领土的55%,计达二百四十六万平方公里。
1846年,美国又以战争相威胁,迫使英国放弃了北纬四十九度以南的俄勒冈地区。到南北战争前夕,美国的领土已经扩张到太平洋沿岸。后来,1867年,美国又以七百二十万美元的地价从沙俄手中购买了面积一百五十一万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1898年,美国又吞并了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这样,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扩张,美国终于形成了今天的全部版图。
在积极侵略美洲邻国,扩大版图的同时,美国开始向远东扩张。1832年,美国政府以武装船队进攻远东,胁迫暹罗(今泰国)订约。1840--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期间,美国扮演了英国帮凶的角色。1844年7月,美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美厦条约》,除强迫清政府仿效中英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外,还获得了体面的最惠国待遇。[这种最惠国条款,在列强对华外交史上开创了极其恶劣的先例。]此后,法、比、瑞、挪等资本主义列强按踵而来,纷纷强迫清政府签订类似的条款。1851--1864年中国太平天国革命期间,美国政府又积极帮助清政府镇压革命。此外,在1853、1866、1867年,美国政府还选后对日本和朝鲜发动了武装侵略。美国资产阶级在自己刚刚挣脱殖民枷锁不久,就开始把殖民枷锁强加给别人。
独立以后,由于摆脱了殖民压迫,领土不断得到扩张,造成了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到内战前夕,美国的总人口已由250万增加到3140万,人均收入达到514美元。但是,美国经济的发展是沿着不同道路前进的,因此表现出极大不均衡性。
在北部和西北部,资本主义工农业占据统治地位。
从十九世纪上半叶起,美国开始了工业革命。1814年首先在棉纺织行业采用机器生产。此后,机器迅速推广到其它工业部门,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工厂制度逐渐取代了手工业生产制度。到四十年代末,已开始用机器制造机器,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到1860年,美国北部的资本主义工业已经非常发达,美国发展成为仅次于英、法、德的第四号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北部的资本主义农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关于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列宁认为存在着两条道路“可以叫作普鲁士式的道路和美国式的道路。……在后一种情况下,地主经济已不再存在,或者已被没收和粉碎封建领地的革命捣毁了,农民在这种情况下占着优势,成为农业独一无二的代表,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农场主。……在前一种情况下,基本上是宗法式的农民转变为资产阶级的农场主。”(列宁《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的土地纲领》,《列宁全集》,第十三卷,P219),十九世纪上半期,美国北部及西北部地区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沿着美国式的道路进行的。
自从殖民地时代以来,小农土地所有制始终是美国北部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独立以后,随着领土的不断扩张,大量的美国居民及新来的欧洲移民纷纷向西部进发,从而在西部地区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小农阶级。在这些小农中,一部人通过向政府购买土地建立了小农场。还有一部分贫苦人民则在政府权力达不到的边远地区自行占地,垦荒耕种,建立起小农场。这些小农阶级中存在着极大的贫富差别,并且经常发生分化。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破产,沦为农业工人,另一些人发财致富,兼并他人土地,扩大经营,建立起资本主主义大农场。因此,所谓美国式道路,实际上就是建立在自由农民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农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随着西部土地的不断开发和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建立,农产品的产量大大增加。到内战前夕,美国西北部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产地。芝加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仓。
在北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独立战争的胜利是殖民地各种力量联合斗争的结果。但是,独立后各阶级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尽管资本主义在北部和西北部地区有了迅速的发展,但在南方和西南地区仍然保留了奴隶制度,实际上奴隶制度还在不断扩大。1793年,伊莱•惠特尼发明了轧棉机之后,把清除棉籽的效率提高了一百五十倍,加上国际国内市场上不断增加的需要,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更进一步扩大。1860年,南方的棉花产量已达到二十三万英镑,黑人奴隶增加到400万。
南方奴隶制种植园依靠野蛮的奴隶劳动进行生产,生产的棉花等产品大多运往英国,换取需要的工业品,在经济上具有明显的殖民地性质。为了降低成本,奴隶主不肯在土地上施肥,往往一块土地种植几年就弃而不用,再迁入新的地方。所以南方的经济制度与北方的经济制度在劳动制度、关税政策和西部土地等许多问题上处于尖锐的矛盾状态。1860年,仅北部的纺织业产值即达一亿多美元,而南部各州仅有八百多万美元。
在奴隶主残酷的压迫和奴役下,黑人奴隶不断进行争取自由和废除奴隶制度的斗争。一些地区的黑人奴隶甚至采用武装起义的方式,参加者最多时达到近万人。北方各阶层也激烈地反对奴隶制度。一些坚决主张废除奴隶制度并且为此而斗争的人被称为废奴主义者。在他们的积极倡导下,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废奴运动很快开展起来。1833年,全国性的“美国反奴隶制度协会”(又称废奴社)宣告成立。此后,北方各州相继成立了各种反对奴隶制的组织。到1837年,北方先后成立的废奴组织有二千多个,参加人数在二十万左右。在这种形势下,那些废奴主义者加紧进行宣传鼓动活动。如着名的黑人宣传家道格拉斯就曾经勇敢地批驳了白人优越论。在废奴运动的高潮中,哈里特•比彻•斯托夫人发表了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旧译《黑奴吁天录》)。小说生动地展现了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严正地控诉了黑人奴隶制度的罪恶,在世界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以致于在内战爆发后林肯总统戏谑地对斯托夫人说,你这个小夫人挑起了一场战争。
北方的废奴主义者在宣传、鼓动的同时,还组织起所谓地下铁道。积极帮助黑人奴隶逃亡到北方或加拿大,据估计,当时参加地下铁道活动的大约有三万人。许多人不怕牺牲,为此坐牢甚至牺牲生命。
随着美国领土大规模的向西扩张和经济的发展,西部的土地问题日益成为南北双方矛盾斗争的焦点。北部资产阶级要求在西部新开拓的领土上建立自由州,发展资本主义,壮大资产阶级在国会上院的力量。南部奴隶主则要求西部新州成为蓄奴州,扩大奴隶主种植园经济,继续保持在联邦国会和政府中的领导权。于是,围绕着西部土地问题,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1819年,密苏里地区申请建州并加入联邦。当时美国已有二十二个州,自由州和蓄奴州各半,在参议院中双方议员相等。在这种情况下,密苏里究竟以自由州还是蓄奴州加入联邦,就引起了双方的激烈争执。1820年,国会通过了《密苏里妥协案》,确定密苏里以蓄奴州加入联邦,同时又从马萨诸塞划出一个新州—缅因州作为自由州加入。并规定,此后每有一个奴隶州加入联邦,就必须有一个自由州加入。还永远禁止奴隶制度在北纬三十六度三十分以北扩展。《密苏里妥协案》实际上扩充了奴隶制的地域,但在政治上保持了资产阶级在国会中与奴隶主的平衡。显而易见,北方的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制度与南方的奴隶制度在本质上是两种社会经济制度的尖锐对立。密苏里妥协案只不过暂时缓解了这种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两种经济制度就不可能长期和平共处下去。因此,北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南部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矛盾,就成为美国内战发生的根本原因。
1861--1865年的南北战争,彻底摧毁了南部种植园奴隶主的统治,完成了独立战争所未完成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此后,在短短的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内,美国的社会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到十九世纪末已经超过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跃居资本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地位。
美国资本主义工业之所以在短时期内得到如此迅速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多方面的原因。
① 美国南北战争,即第二次革命,彻底摧毁了南部奴隶制种植园主的统治,结束了独立后存在近百年之久的两种社会制度(北部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和南产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并存的局面,各种妨碍资本主义发展的立法相继被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方法相继确立,这就为资本主义经济在全国的发展扫清了最后的障碍。此后,国内市场扩大了,国内各地区之间,特别是南北方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得到加强,这不仅造成了南方经济面貌的迅速变化,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北部资本主义工农业生产的飞跃式发展。
②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移民国家的形成,在美国移植了资本主义。而美国国内又不存在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没有欧洲那样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以高速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大家知道,美利坚民族是17世纪以来由欧、亚、非等洲迁移的移民经过一个半世纪左右逐渐发展形成的。在它形成过程中就必然吸收各移民民族的智慧和优点。使美利坚民族成为一个勤劳、勇敢、智慧和积极的优秀民族。而这些迁往美洲的各国移民,约大多数是受封建主义和宗教压迫,迫害的贫苦人民,他们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大家几乎怀着同一个逃避封建剥削和压迫的愿望来到北美,并通过独立建立了资产阶级联邦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以及法律制度上确立起资产阶级的绝对统治,这就使它不象欧洲其他国家那样,浓厚的封建残余长期延缓和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同时,大批的外国移民和外国资本也壮大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力量。1860--1900年的四十年中,以欧、亚、非各洲流入美国的移民计达一千四百万之多,这些人多数是强壮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同时,在这一时期,输入美国的外国资金达到70亿美元。有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可供利用的资本,也就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美国资产阶级利用到未劳动力和剥削黑人积累了大量资本,有利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扩大。
③ 美国三权分立的总统制政治体制,保证了美国政治制度的长期稳定和延续。这也是美国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④ 美国是一个年青的资本主义国家,内战后领土面积不断扩大,尽管各洲移民大量地、不间断地涌入,但仍然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及其发展的需要,这就促使美国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寻求补偿。因此,在这一时期,美国一方面大量学习和吸收西欧各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一方面积极鼓励本国的发明创造。仅仅在七十年代,美国政府颁发的专利权许可证即达十二万五千份,八十年代更达二十多万份。大量地吸收各国的先进技术和科学技术成果,发展科学,奖励发明的结果,使美国工业革命一开始就具有起点高、速度快的特点,也就使它得以在内战后短短的时间里迅速崛起,后来居上,迅速赶上超过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荷等国。
⑤ 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是美国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又一个极其有利的条件。
翻开美国地图,一方面,可以看到,1865年内战结束以后,其领土扩张到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北接加拿大,南至墨西哥的辽阔地区。在它的周围,不存在足以威胁其国家安全的强邻,欧洲列强虽然不甘心退出美洲,却又自顾不遐、鞭长莫及, 这就使美国得以专心致志地发展经济。另一方面,美国本土自然条件优越,气候良好,资源丰实,不仅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且便利了工业的进步。优越的自然环境加上上述各种得天独厚的条件,给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有极为有利的条件。到十九世纪末,终于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与经济增长的同时,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也以同样的速度发展着。而且,每一次经济危机的发生,都加速了这一过程。在美国,生产集中的速度,规模和程度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国家。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十九世纪末,在美国社会的各个行业都普遍建立了垄断组织托拉斯。托拉斯成为这一时期美国垄断组织的最普遍的形式。1860--1890年,美国出现二十四个托拉斯,1899年增至九十二家,1902年已经发展到800家以上。因此,列宁称美帝国主义为托拉斯帝国主义。例如:洛克菲勃的石油托拉斯(美俘石油公司)和摩根联邦钢铁托拉斯(联邦钢铁公司)就是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美国最大的两个托拉斯垄断组织。美孚石油公司1870年成立,1882年改组成为托拉斯组织。到1900年就已经垄断了美国石油生产的90%,美孚石油公司除了直接生产石油的部门,还拥有七万公里的输油管,以及许多根本与石油生产无关的企业,如冶金、电气、制糖等。此外,它在世界各地都建有码头,有自己专门的油轮,旅馆等等。
联邦钢铁公司建于1901年,它控制了美国钢铁生产的三分之二,拥有自己的矿山,铁路以及其他各种附属企业。仅仅其矿山就雇佣工人十一万人。可见规模之大。
美孚石油公司和联邦钢铁公司都拥有自己的银行。美孚石油公司的大通银行和联邦钢铁公司的花旗银行就是当时美国九家大银行中最大的两家。通过这种关系,这两家托拉斯又控制了许多与自己有债务关系的企业。两大财团通过种种关系控制了美国全部国民财富一千二百亿美元的三分之一。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结合,形成为金融资本,这一是帝国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成为美国两党制度的支柱。
二、两党政治及其对内对外政策:
内战以后,在民主党和共和党进一步确立的情况下,出现了两党轮流执政的局面。民主党成立于1828年,乃是在杰斐逊当选为美国第三任总统后,在原民主共和党的基础上改组而成的。民主党建立初所代表的阶层包括:西部新兴的植棉奴隶主和南部旧有的奴隶制种植园主,以及小农、边陲居民和工匠等。这时的民主党,是一个小农为主体的政党。到内战前夕,民主党已经演变成一个代表大资产阶级和南方奴隶主利益的政党。
共和党成立以前,与民主党对立的是由原民主共和派分化现来的国民共和党。1832年,国民共和党改称辉格党,这是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南部奴隶主的联盟。随着奴隶制问题在美国社会的日趋尖锐,辉格党内部的资产阶级和奴隶主逐渐无法共存,逐于40年分化为北部辉格党和南部辉格党,到50年代它的力量更加衰弱,以至最后瓦解。与此同时,民主党也逐步分化为北部派,前者以新兴工业家为骨干,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后者以奴隶主为核心,坚决维护奴隶制度。这样,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就孕育着两党的大分化,大改组。
19世纪四十、五十年代,围绕着维护还是废除奴隶制度的问题,民主党和辉格党支持工业资产阶级的一派走向联合,而两党中维护奴隶制的一派也拉起手来。
1854年7月,共和党宣布成立,它由北部辉格党人、北部民主党人和自由土壤党的一部分人组成,以反对奴隶制在美国领土继续扩展为宗旨。1860年,共和党首次在大选中获胜,其侯选人林肯当选总统,掌握政权。也就在这个时候,民主党的成份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部分人转入共和党,而原南部的辉格党人却合并过来,民主党完全成为一个代表南部奴隶主利益的政党。正是在该党总统布坎南的怂勇下,南部11州脱离联邦,挑起长达十年的美国内战。
1860年以后,共和党连续执政24年(1860--1884年)。共和党代表与奴隶制相抗争的资本主义势力,它在内战中击败了南方的奴隶主阶级,不仅顺应了历史潮流,使奴隶制作为一种合法的制度被消灭,而且使资产阶级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确立,从而保证了美国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但是,十九世纪末,自从美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以来,由于奴隶制度已经被消灭,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根本分歧消失了,两党的区别越来越小,都逐渐被垄断资产阶级所操纵,成为他们的统治工具。两党表现为互相竞争,势不两立,实际上却配合默契,你上我下,互相收拾残局,共同排斥第三党进入国家政权机构。这时候的共和党已逐渐成为大业资本家与金融资本家利益的代表;而民主党也逐渐变成了南方新兴工业、农业资本家利益的代表。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形成了共和党与民主党轮流掌权的局面,可是,这两党在阶级利益上已没有根本差别,所不同的,只是在关税问题和统治手法等细小问题上的意见分歧。在对内政策上,两党都权力加强国家机器,镇压工人运动。
在对外政策方面,两党也是大同小异,都执行侵略扩张政策。
早在十九世纪末,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扩张主义呼声就越来越高。美国所谓的“现代海军之父”马汉,就以反动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作为理论基础,认为生命竞争不仅是生物发展的法则,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他在其《海上权力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大肆鼓吹建立海上霸权的重要性,提出所谓的“海上实力论”,为美帝国主义制订了一幅依靠海上力量夺取制海权,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蓝图。
为了争夺海上霸权,实现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计划。美国积极扩充军备,发展海军。到九十年代初,美国已经由世界第十二位海军国家上升到第五海军强国,从此,美帝国主义就把其侵略矛头指向亚洲、太平洋地区和拉丁美洲。
1866、1867、1871和1882年,美国四次侵略朝鲜,迫使朝鲜签订不平等条约。
1875年,强迫太平洋岛国夏威夷签订商约;1893年策动政变,成立亲美“临时政府”;1898年,正式吞并夏威夷,并把它变为自己的海军基地。
为了争夺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和古巴,1898年发动了对西班牙的战争,迫使西班牙承认古巴在美国保护下“独立”,并把菲律宾、波多黎各、关岛割让给美国。美西战争是进入帝国主义时期,重新分割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
对于地大物博的中国,美帝国主义垂延已久,但是,当美帝国主义崛起的时候,中国已经被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瓜分完毕。于是,1899年,美国麦金菜政府国务聊约翰•海照会英、德、俄、法、日意,提出了列强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这实质上是美国要求和其他帝国主义共享侵略中国的权利,然后凭借自己的经济优势,排挤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达到独霸中国的目的,1900年,美国又以保护侨民为代借口参加了八国联军对中国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镇压。
二十世纪初,美国又以“大棒政策”和“金之外交”作为对外侵略的手段,加紧对拉丁美洲的侵略。美国第二十六届总统西奥多•罗斯福(1901年9月--1909年3月在位)就曾经公开宣称:“应付国国际关系的正当办法在于嘴里说话要温和,手里要提根大棒”。“大棒政策”由此得名,并成为美国公开干涉拉丁美洲各国内政的通用名词。“大棒政策”最典型、最露骨的表现,就是夺取巴拿马运河地区。
在巴拿马地峡开凿运河,本来是拉丁美洲人民的夙愿,而美国则乘机扩张。巴拿马运河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就由法国公司破土开工,美国利用该公司破产和巴拿马运河舞弊案被揭露的机会,买了全部股票,排挤了法国的势力。接着,在1903年策划叛乱,宣布成立脱离哥伦比亚的巴拿马共和国(老罗斯福所为),同时派军舰进入巴拿马海域,迫使巴拿马共和国签订不平等的美巴条约。美国取得了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权和穿过巴拿马地峡沿运河地带的永久租让权,这样,巴拿马运河区从此成为美国统治下的国中之国。
1914年巴拿马运河凿通以后,美国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航程缩短了一万多公里,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军舰队从此可以随时调动,互相增援,这就大大便利了美国对拉丁美洲,特别是对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和侵略。
继老罗斯福总统的“大棒政策”之后,美国第二十七届总统塔夫脱在1912年的国情咨文中声称,美国对外政策的特点是“用美之代替枪弹”,即所谓“金之外交”。实际在,从老罗斯福时代起,美国政府就不仅用“大棒政策”,而且也用“金之外交”在拉丁美洲大肆侵略扩张。美国以“援助弱小民族”为幌子,通过贷款等方式,先后控制了海地、洪都拉、,尼加拉瓜等国家的财政,并用暴力镇压古巴革命。到第二十八任总统威尔逊时(1913.3-----1921.3)两次直接出兵干涉墨西哥革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整个拉丁美洲几乎都为美国所控制。
参考资料: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下卷》
F. 美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9世纪下半叶,美国由落后的农业国一跃变成了工业强国,美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奴隶制度废除后出现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的局面。
独立战争后,美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工业化问题很快提上议事日程。
南北战争以前,美国北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南方发展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是以奴隶劳动为基础,排斥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自由雇用劳动,这种制度成为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而且南方种植园经济主要面向国外,向英国提供棉花、烟草等原料,从英国输入日用品,这就影响了北方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的扩大,成为北方经济发展的又一大障碍。
经过1861-1865年的南北战争,一方面扫除了美国经济发展的障碍——奴隶制度;另一方面使美国经济获得了最后独立,广大的南方不再是英国工业品的倾销市场,而成为消化本国产品的国内市场。这为美国工业的高速度发展开辟了无比广阔的市场。这就造成了“能够充分发展商品生产,能够最自由、广泛、迅速地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
2、国内资源丰富,市场广阔。
农业迅速发展为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美国有一个潜在的广阔的国内市场,西部处女地不断地吸引着移民前往开垦,而西部的开发就意味着国内市场的扩大。
西部土地开发,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使美国农业与工业同步发展,互相促进。发达的农业不仅为工业提供了粮食、原料和商品市场,而且大宗的农产品出口也弥补了国际贸易逆差,为工业的发展积累了资金;同时为科技成果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缩短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
3、注重科学技术研究,充分采用外国新技术并重视独创,是工业迅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美国在学习和引进欧洲最新科技成果的同时,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并在尖端领域有所突破,从而使美国的应用科学和工艺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夺取竞争的优势,闯出了一条具有美国特色的科技发展之路。
首先,科学研究与生产密切结合,重视实验和应用技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美国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各种研究所和工业实验室。其次,美国不单纯照搬外国经验,而是在学习和引进的基础上,在一些尖端领域大胆地应用和创新。如新兴的电学理论和电机制造技术起源于英国和德国,但电机的完善和电力的大规模应用却是由美国发明家完成的。最后,美利坚民族的性格和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对美国的科技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4、政府对产业革命所作出的积极对策是工业起飞的重要保证。
工业的发展需要一个统一和稳定的政府作为支撑。美国是一个新兴国家,没历史的积淀的同时,也没有强大的历史保守着的强大阻力既没有强大的飞剑实力的阻力,基于这一点,美国政府是资本主义化的,它的政策也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所在政策上也有利于它的工业化。
联邦政府还实行了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措施。如实行保护关税政策,改革金融和货币制度等。这些为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经济的腾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大量移民涌进,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技术和经验。
美国是一个移民组成的国家,外国移民源源不断地涌进美国,为美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据统计,1790—1860年间,进入美国的移民达500万人。其中不少人是熟练的手工业者,美国第一架水力纺纱机就是英国人斯莱特制造的。
6、国际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祸
美国远离动乱的欧洲,南北有弱国为邻,东西有两大洋保护,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一方面使美国有可能长期保持和平安定局面,较少遭受战争破坏,有助于工业生产持续、稳定的发展。另一方面,有条件打着中立国的旗号,利用欧洲战争,坐收渔翁之利。
7、对外侵略和掠夺也是工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本积累。美国工业革命所需资金有以下几个来源:第一是奴隶贸易;第二是掠夺印地安人的土地;第三是西部土地投机;第四是联邦政府偿还国债的政策。
G.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美国为什么崛起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美国崛起的原因:
一、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会窗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与美国大量出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兴产业产品相反,美国在棉纺织业这个第一次工业革命主导产业的技术上虽然也有很大改进,但生产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一直是棉织品净进口国。这种历史事实说明,一国在传统产业上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在新兴产业上可以一跃超过发达国家。
演化经济学对此在理论上已经证明,落后国家利用劳动力、资源等成本要素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试图在传统产业上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将永远不会缩小与后者的经济差距。相反,在新技术革命刚刚兴起的时候,虽然新技术最初出现在发达国家,但由于其技术体系处于最原始的早期阶段,科技知识大都处于公共领域并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知识的意会性程度很低,落后国家在这时如果能够迅速进入新技术体系,就有可能把发达国家在早期新技术和科学基础的领先地位转移到本国。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初三十多年中,德国也是这样崛起的,而英国却因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领先地位,锁定在旧技术经济范式之中,导致了其工业力量的衰落。
二、巨大国内市场规模的关键作用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美国并不是新技术的最初发明者;即使是从一开始就走在世界前列的电力电气工业,美国在技术发展上也不具有占先优势,基础科学研究更是落后于英、法、德,那么,美国是如何抓住新技术革命机会窗口的呢?
美国巨大、丰富的市场使美国在国际比较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许多技术创新源于欧洲,但由于可以在美国市场中实现规模经济,其发展却是在美国进步最快。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初期,由于本国市场狭小,欧洲技术创新在原有的技术轨道上难以开发新产品并大幅度提高生产率,而一旦被引入到美国,美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能够很快开发出生产率高于欧洲的新产品和新工艺,申请新专利,开辟新的技术轨道,摇身一变成为新技术革命的领导者,并反过来占领甚至垄断技术先发国的市场。
三、排斥外国直接投资,独享巨大国内市场为美国提供的技术创新租金
美国在19世纪许多行业上技术落后于欧洲国家,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行业中基本没有外国直接投资,而直接投资却是开发优势技术的天然渠道。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对此是不会感到惊讶的,因为他在1913年就指出,曾有人说拉丁美洲给外国资本以特许权,但从未听人说美国给外国资本以特许权,这是因为我们不给他们这种权利,原因就在于投资于某个国家的资本会占有并且统治该国。美国的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华为和三一重工最近在美国的遭遇就是明证。正是由于实行了高关税保护和排斥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一旦国外先进技术通过“反向工程”被引进,美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就会为这种技术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西欧的技术领导地位也就不得不让位于美国了。
四、高工资战略
由于具有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美国的崛起并不是通过出口导向型经济、而是通过内向型经济实现的,国内市场规模除了人口规模外,美国民众的工资增长是其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崛起时期的政治家认为,工业化不能像英国那样靠剥削工人来实现,而要靠开发大自然的技术创新租金为美国人民提供高工资来实现,所以,他们绝不允许像100多年后的跨国公司那样“把利润带走,把GDP留给中国”,因为这样的话,美国人民的高工资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把低工资看做是竞争优势相反,当时的美国工业保护主义者却把低工资看做是“祸根”,称作是“乞丐劳动力”。他们认为,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机器生产将使高工资国家在单位劳动力成本上比廉价劳动力国家更低,原因就在于机器生产率的增长超过了工资的增加,因此,“不管在何处,由高收入劳动者所组成的国家都必将战胜‘乞丐劳动力’的国家”。
在美国经济崛起过程中,美国工人的高工资刺激了用机械替代昂贵的劳动力,而机械发明导致了更高的生产率,从而使工资更高,这反过来又刺激了在更高程度上采用新的发明。因此,在技术创新与工资增长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正反馈的良性循环,这是美国依靠美国人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实现经济崛起的重要基础,这也是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头四十年就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五、发明创造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深植于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
这种文化的形成与美国政治家的大力提倡是密不可分的:自本杰明·富兰克林以来,对科学技术的尊崇就成了美国文化的一个持久特征。美国卓越的政治家亨利·克莱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就指出,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培育实用技术和制造工艺优势的国家在力量上必将胜过依靠劳动力数量的国家;而在鸦片战争150年之后的中国,政治家们一方面在津津乐道“人口红利”,另一方面在带头购买外国品牌汽车,其命运的差别由此可略见一斑。法国着名政治学家托克维尔在访问美国后,在他1836年的经典性着作《美国的民主》中由衷地赞叹到:在美国,人们对科学中纯粹实用部分的理解令人钦佩,同时又对那些在应用中直接需要的理论部分给予认真的关注,在这方面,美国总是展现出一种自由的、原创的和富于发明的心智力量。
因此,这种文化造就了对技术新动向的高度敏感,欧洲的任何技术动向,几乎马上在美国就有反映,其反映之快,超过欧洲大陆本身,这几乎成为美国的一个传统。例如,1803年,英国开始研发蒸汽动力机车,但在英国还没试制成功的时候,1807年美国就成功地试航了蒸汽推动的轮船。欧洲人发明了电的理论,而对之理解最透彻的却是美国的爱迪生和贝尔等人。
H.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怎样使得英国崛起成为世界大国为什么它要工业革命
在18世纪到20世纪初的那段时间里,英国以强大的综合国力、强大的手腕登上了世界舞台,第一次进入人类现代化的大门,开启了一个工业强国。百年战争之后,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崛起了。面对大海,英国的民族性格得以确立,正是在这个时候,伊丽莎白一世掌权。与玛丽女王不同,她把英国当作自己的国家。跟随伊丽莎白一世的两位国王走了自己的路,最终导致了英国革命,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成为英国称霸世界的前提。而在对法战争中,英国一直顽强地反抗拿破仑的霸权。
民族精神是英国崛起的最重要因素。生活在大不列颠岛上的英国人保留了自己的个性,相对独立于大陆。在13和4世纪,英国提倡清教主义所强调的精神,一方面是勤奋,另一方面是禁欲。主要是新的城市中产阶级,通过自己的努力扩大生产和创造财富,并创造了一种新的机制,可以激发农民对市场的兴趣,有利可图地销售他们的剩余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