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国文官制度是什么
女王陛下内务文官队伍是英国政府部门担任常任事务官的公务员的总称,是常在的官僚制建制,其职责是协助向英国君主及国会负责的内阁大臣,包括除外务官员以外的所有中央政府文官,以及苏格兰和威尔士两地政府的文官。
英国的文官(Civil servant)是君主法人(Crown)的雇员,包括中央政府系统非选举产生且非政治任命的事务官,不包括经选举或者政治任命产生的内阁成员及各部政务次官、政治秘书等政务官,也不包括军队、警察、地方政府以及国会设立的企事业单位的官员、国民卫生系统雇员及王室内务官员。
许多英联邦国家都有类似的政府公务员制度。其特点是:
1、政治中立:文官不会因执政党的更替而更换。文官主要的工作是执行政策,而非制订政策;政策失败,文官亦不用下台,以确保社会稳定。
2、择优而任:文官由一相对中立的考试制度招聘,以确保文官的才能。
内政部是一个政治中立的机构,其职能是公正地执行民选政府的政策计划。
像所有的仆人冠,公务员依法从参选的禁止国会议员,因为他们必须秉持政治中立义务。根据 1954 年首次通过并于 1984 年修订的条例,高级公务员(最高管理级别)成员不得在政党任职或公开表达有争议的政治观点,而中级公务员则不得担任高级公务员。
(管理)级一般必须征得许可才能参与政治活动。最初级的公务员可以参与政治活动,但在履行职责时必须保持政治中立。
在大选之前的时期,公务员经历了深夜,这进一步限制了他们的活动。
历史沿革
英国有关文官考试、任用、考核、奖惩、培训、工资、待遇、晋升、调动、离职、退休、职位分类和管理机构等的总称。是英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文官制度建立于19世纪中叶。19世纪以前,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于国王,官员的任免实行恩赐制。1688年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重要官员的任免由议会多数党掌握,盛行任用私人。1700年《吏治澄清法》规定,除各部大臣及国务大臣外,其他官员均不得为议会下院议员。
自此,英国官员分政务官与事务官。19世纪初,财政部等机构在大臣之下设政务次官和常务次官。1830年,常务次官在大多数部相继设立,文官制度有了雏形。
1853年议会组织专门委员会,对政府官制和人事制度进行调查,提出《麦克莱报告》。主张考选标准应注意通才,即一般的教育程度及适应能力,反对以应用技术及专门知识为考选条件;职员任用必须经过公开竞争考试。考核及格后接受训练两年,按成绩分派工作。
这个报告对英国文官制度产生了极大影响。阿伯丁政府委派S.诺斯科特和C.E.杜威廉全面调查官员任用情况。1854年二人提出了诺斯科特-杜威廉报告即《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它提出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和4项重要建议。从此奠定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1855年5月政府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枢密院令,成立由3人组成的、不受党派干涉、独立主持考选事务的文官事务委员会。1870年6月4日政府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院令,确立了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
两个枢密院令确立了英国文官制度的重要原则,通常把1870年枢密院令的颁布作为英国文官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此后,政府在1875~1930年间先后成立各委员会,专门负责调查研究有关人事制度的问题,并颁布一些新的命令和规定。
1944~1945年政府实行了文官新训练计划和新考核方法的两项改革。1968年富尔顿报告对英国文官制度进行了全面设计,政府采用了其中的一些改革措施。这是英国文官制度上的一次最重大改革。
② 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与贡献
19世纪30年代,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此前,由于两党轮流执政,使官员也经常的发生变动。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着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即无效率,又不经济。1853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惨败,引发了国内对于政府的腐败和无能的猛烈抨击,当政的帕累斯顿内阁被迫允诺改革。1854年,由当时的国会议员诺斯科特(Stanfford Northcote)和杜维廉(Charles Trevelan)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一项改革文官制度的方案,即着名的“诺斯科特-杜维廉报告”。提出了以下四项建议: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试;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采纳并加以实施,这样英国的近现代文官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成为了英国政治力量中最为稳定的一部分。
文官(Civil Servance[复数],Civil Servant[单数])并不包括组成内阁的大臣,即与内阁共进退的“政务官”,而仅指“事务官”,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而非对政党活动的参与。他们构成了政府中所谓的“非政治”的分子,即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在内阁发生经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的存在保证了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高级文官还时时准备为大臣提供咨询,向其提供必要的情报、知识以及实践的经验。显然,服务的年限越长,他们的影响也就越大。这样,他们不但执行既定的方针、政策和命令,而且对于这些方针、政策和命令的制定还有一定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发言权。正是这后一项职能的行使,使文官成为国家机器重要的一部分,成为了“永不更迭的幕后政府”。前台是两党轮流秉政,后台则永不更换,这是英国文官制度的重要特征。
英国文官制度自1855年成立文官事务委员会以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作为它的特征的基本原则,诸如竞争考试的原则、常任的原则、服务的原则、中立的原则等等,早已牢固地建立起来了,而且至今也看不出有什么变革会使这些原则动摇。正是这些原则,使得这支近百万人的队伍促进和实现了国家权力顺利的在两党之间有秩序的易手,巩固和不断加强着国家民主政治的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的文官制度被誉为近代世界文官制度的鼻祖,而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英国的文官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③ 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从1870年确立文官制度到现在已有一百二十年之久.英国又官制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长期、曲折和复杂的过程.它大致经历了“恩赐官职制”时期、“政党分赃制”时期和“考试择优录用”时期.现在英国的文官制度是1968年改革后的产物.英国的官吏队伍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政务官,包括首相、各部大臣、副大臣和政务次官等.政务官是由民选产生或由当选者任命的,有任期限制.政务官主要是参与制定国家政策,参加议会活动.但由于他们的任职是靠党派关系,有一定的政治背景为依据,所以政务官要随竞选的胜负与内阁共进退.第二类是事务官,包括常务次官、副常务次官、次官、助理次官、特等主管、主管、特等执行官、高等执行官、执行官、事务员、事务助理、勤杂人员等.所谓的文官,主要就是指这部分人而言的.由于文官的任职者绝大多数是通过竞争考试择优录用的,他们的升迁主要是靠政绩,所以其去留不受政潮起伏的影响.
来源于中国隋朝的科举制度
④ 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形成过程:
1853年英国议会派遣麦克莱等3人组成委员会在调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摒弃用人制度上的“恩赐”主义,实行考试任用制度。
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查里斯·屈威廉和斯坦福·洛斯克特对英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着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这份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拨优秀文官等等。
英国政府以枢密院令的形式公布了这个报告,并决定成立了3人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试、录用事宜。
1870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第2号枢密院令,对文官的考试、录用、等级结构等重要原则做了进一步的确定和完善。至此,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个文官制度在英国正式确立,并被西方很多国家效仿。
特点:
第一,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第二,严格考核,晋升唯功;第三,政治中立,职务常任;第四,官纪严明,待遇优厚。
西方各国对文官称谓不同,范围各异,但基本上是指通过非选举程序而被录用担任政府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
(4)英国为什么建立文官制扩展阅读
主要内容
①任用制度。文官的任用有两层含义 :一是将非文官录用为文官 ;二是录用的同时或录用后授予其一定的职务。主要有4种形式:选任制、考任制 、委任制、聘任制 。每个国家根据本国情况 ,往往采用1种或同时采用几种形式。
②文官的权利和义务。权利方面,主要有身份保障权和工资、退休金、抚恤金的领取权;义务方面,主要有执行职务、服从命令、严守秘密、对国家忠实、遵守法令、保持“政治中立”等项义务。
③职位分类。将各种职位制出职级规范,作为考试、任用、升迁、工资、考核及人事行政管理的依据,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美国的“ 职务分类”,二是英国的品位分类。前者以“事”为中心,后者以“人”为中心。
④考绩奖惩制度。定期对文官的考勤和工作成绩进行评定,成绩优秀者奖励,工作成绩不良者,给予教育、训诫或调动工作、降低职务,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和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效率。
⑤报酬福利制度。各国都规定文官享有工资、退休金、抚恤金的领取权。
⑥培训进修制度。目的在于提高文官的素质和能力。
⑦人事管理机构。各国都有专门人事机构,负责管理人事行政事宜。分为部外制、部内制和折衷制3种类型。
⑤ 文官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关于各级文官的考试、任用、管理、权利和义务以及退休等一整套的制度和体制。是以其特定的内容与形式构成的关于文官进、管、出的法律制度。目的在于选贤任能,提高行政效率。文官制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中国西汉时的官吏任免制度,特别是隋唐时新兴起来的科举制度。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起源于英国。近代西方学习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依据本国国情制定文官制度,完善发展。现代中国又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建立了公务员考试制度。
中文名:文官制度
内容:考试、任用、管理
发展:制定文官制度,完善发展
时间:1870 年6 月4日
分享
简要历史
通常以 1870 年6 月4日英政府颁布的正式确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的枢密令,作为英国文官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建立,部分满足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国家机器适应和保护生产力发展的愿望,所以很快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用。加拿大和美国在英国的影响下,分别于1882年和1883年建立自己的文官制度。德国、法国、日本长期保留封建官僚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真正确立现代文官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建立文官制度的同时,第三世界一些民族独立国家,仿效或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制定本国的文官制度。
制度构成
文官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
①任用制度。文官的任用有两层含义 :一是将非文官录用为文官 ;二是录用的同时或录用后授予其一定的职务。主要有4种形式:选任制、考任制 、委任制、聘任制 。每个国家根据本国情况 ,往往采用1种或同时采用几种形式。
②文官的权利和义务。权利方面,主要有身份保障权和工资、退休金、抚恤金的领取权;义务方面,主要有执行职务、服从命令、严守秘密、对国家忠实、遵守法令、保持“政治中立”等项义务。
③职位分类。将各种职位制出职级规范,作为考试、任用、升迁、工资、考核及人事行政管理的依据,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美国的“ 职务分类”,二是英国的品位分类。前者以“事”为中心,后者以“人”为中心。
④考绩奖惩制度。定期对文官的考勤和工作成绩进行评定,成绩优秀者奖励,工作成绩不良者,给予教育、训诫或调动工作、降低职务,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和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效率。
⑤报酬福利制度。各国都规定文官享有工资、退休金、抚恤金的领取权。
⑥培训进修制度。目的在于提高文官的素质和能力。
⑦人事管理机构。各国都有专门人事机构,负责管理人事行政事宜。分为部外制、部内制、折中制和党统一领导制4种类型。
制度特点
现代国家文官制度的特点有 :
①法治化。各国都设有统一管理文官的机构,文官只对法律或法定职权负责。各国法律明确规定了文官的法定地位、权力、责任、义务,文官职务常任,无过失不受免职处分。此外,各国法律按一定的标准将所有文官职位进行统一划分和归类,并据此作出对特定职位的要求与待遇,这是对文官进行科学、统一管理的基础。
②知识化和专业化。现代文官制度要在法律规定的知识、专业、道德和才能的统一标准下,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文官的任用须经过严格的考试,录用后进行培训、以确保文官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
③讲求职业道德。现代文官作为常任的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忠于国家,为国家的总体利益服务。因此,各国文官制度几乎都规定要“政治中立”,不受政党进退的影响,依法办事,廉洁奉公,遵守纪律,严守机密,不得经商和兼职,保持文官应有的形象等。可见,文官制度体现了“机会均等”、“自由竞争”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对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⑥ 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 过程 内容作用
摘要 19世纪中期,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国会制度改革的巨大推动力,以及英国官僚制度的腐败根源和东印度公司职员任命矛盾的产生,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系列探索,最终确立了由法律规定的,以对文官的公开考试、录用、考核、监督、升降、奖惩、免职等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文官制度,对英国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给我们今天的改革也留下了许多值得研究和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⑦ 分析一八五五年英国实行文官制度的原因,用高中知识解答
1.十九世纪中期的英国已经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已经完全确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成为近代化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在其生产方式已经发生重大转变的时候就必然要求一套相应的官僚制度以适应新的社会的需要。英国原本你的官僚制度显然已经落后于现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文官制度的确立是符合英国当时生产方式和君主立宪国家的需要。
⑧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主社会条件
简练总结几句就好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及社会条件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和反映。这一制度建立主要在于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当时的官吏制度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它不仅极不完善,而且存在着—些根本性的弊病。
第一,恩赐官职制:17世纪中叶以前,英国封建群主专制实行恩赐官职制。国家官吏由国王任命,官吏的选用和升迁,不是靠个人的真才实学和政绩,而是凭门第出生和对国王的忠诚。光荣革命后。国王为了恢复失去的封建专制统治,进—步利用手中权利大肆封官许愿,联络人心。执政的大地主贵族和大资产阶级也享有恩赐权,这些人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力向求职者索取佣金。文官任期没有任何限制,只要恩赐者满意,可以连续任职,文官晋升是靠后台。不学无术游手好闲之徒充斥官场宦海。因此官僚主义盛行,工作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18世纪国会对文官制度作了一些改革,把任命文官的权力从国王贵族手中转到各部门手中,规定由他们和高级文官推荐录用。但仍然存在舞+弊行+贿、唯利是图及赏罚不明的情形。其原因就在于恩赐制是一种垄断性的封建特权。怀特指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政+府的腐+败与低效也就成为必然。
第二,政+党分肥制:19世纪英国两+党制日益成熟,内阁开始由竞选中获胜的政党组成。于是那—个政党在竞选中获胜上台执+政就把各种官职作为胜和课实进行公开分赃,分给他们的支持者。所以每次执+政+党的更替和内阁的变迁都要引起政+府人员的大换班,使政府工作混乱。政+党分肥制—方面造成大批官员失业,政+纪废弛,削弱了政+府职能的正常发挥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极不利于政策的贯彻,妨碍官员熟练掌握业务:另—方面每次换班都会引起周期性震动和社会动乱,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稳定。
第三,自18世纪6 0~7 0年代英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以棉纺织工具发明为突破口,以蒸汽机动力代替人力、畜力为标志,到19世纪上半叶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这一时期英国的工业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对外贸易、商品数量和质量都居世界首位,号称“世界工厂”。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其资本主义经济进入狂飙突进时期。17 70年至18 40年英国工人的日生产率提高了2 0倍。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除了维护社会治安、国防、财政、税收等传统事务,还要担负起经济、文化、科技等新的社会事务的管理,以发挥政权的杠杆作用。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要求上层建筑作出调整。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猛增使其政治要求增加。他们要求参与行政管理,要求清除旧制度的弊端,要求社会公职向社会开放,要求机会平等、自由竞争,建立一个廉洁而高效的政+府,更大程度地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从政治上促进英国经济的发展,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工业革命犹如经济魔棍,点化出了19世纪中叶英国政治改革的浪潮,选举与考试相配套的文官制度由此诞生了。
第四,旧制度的种种弊端,工业革命的现实需要,促使人们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边沁的功利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边沁的功利主义认为:人们的一切行为的准则取决于是增进幸福抑或减少幸福的倾向。政府的一切措施要据此行事。他提出一个着名的论断—— 最大多数人的幸福,认为拿这个标准来衡量一切,凡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就符合功利主义的主旨,凡不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就违背了功利主+义的主旨。政府必须为最大多数的利益恪尽职守,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算是最好的政+府。为此,边沁为一个合格的政+府设计了如下的职责( 1 )它必须有助于创造社会财富; ( 2 )它必须减少不平等。
边沁不仅在理论上论述了政府应为最大多数人谋幸福创造平等机会,而且在实践上对文官制度的改革提出具体的措施。1830年边沁发表题为《用最小的费用发挥官+吏的最大能力》的论文集,在抨击政+府管理低效腐+败的基础上,提出考试录用职员。在《最高限度的行政效率,最低限度的开支》提出既要提高行政效率又要节约开支,将资金用来发展经济。资产阶级兴起之时就提出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主权在民的思想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崇尚理性,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竞争和机会均等。费边主义也认为:社会应该为所有人创造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机会。这些主张和要求正好反映了人们要求建立廉洁、高效政府的愿望,因而成为文官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
⑨ 英国文官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国家。在19世纪40-50年代,英国首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新兴的资产阶级产生了改革官制的强烈要求,建立资产阶级自己的文官队伍势在必行。1833年政府各部门开始实行官职考试补缺制度,这一举措使英国人事制度改革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诺斯科---杜维廉报告》(两人均为爵士)成为英国建立文官制度的理论依据,也奠定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础。1855年5月,英国政府颁布了枢密院令,决定成立文官委员会,办理各级公务员选拔考试事宜。1870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第二个枢密院令,对文官的考试,录用、等级结构等重要原则,做了进一步的确立和完善。至此,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文官制度在英国正式确立。1964年威尔逊出任英首相,任命富尔顿负责研究并制定改革日益腐败的文官制度的计划。撒切尔首相执政时期,英国的文官制度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⑩ 英国文官制度是什么
英国文官制度是英国政府部门担任常任事务官的公务员的总称,是常在的官僚制建制。其职责是协助向英国君主及国会负责的内阁大臣,包括除外务官员以外的所有中央政府文官,以及苏格兰和威尔士两地政府的文官,通常所称“文官”即指此类官员。
制度发展:
1806年,半官半商的英属东印度公司根据其驻华人员对中国科举制度的考察,开始在英国设立东印度公司学院,通过考试制度选拔优秀管理人员。
由于东印度公司在印度逐渐直接控制领地,选拔出的公司的管理人员实际成为印度的殖民政府官员,在东印度公司破产、英国政府接管印度领地后演变为真正的殖民地文官队伍。此后,英国国内一直有仿照科举制度建立近代化文官制的呼声。
在对克里米亚战争的应对中,英国政府内的混乱暴露无余。1854年,政府的检讨报告提出建立常设、统一、政治上中立且择优任免的文官队伍,以将“机械的”政府职责与设定及施行政策的职责区分开。
1855年设立文官队伍委员会(Civil Service Commission)设立,负责公开招募文官并扫除权贵私荐。文官制度在接下去几年内逐步建立,并在接下去近百年内基本平稳运作,被认为对扫除政府腐败、维持政府运作(包括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并有效应对政治变革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