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人的城堡有什么特点

英国人的城堡有什么特点

发布时间:2022-08-02 05:29:43

‘壹’ 国外建筑风格有哪些具体特点是什么

古罗马式:
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 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 ,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楼上住户有阳台。这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巴拉丁山上的弗莱维王朝宫殿主厅的筒形拱,跨度达29.3米。万神庙穹顶的直径是43.3米。公元一世纪中叶,出观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因此更为开敞。

把几个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组合起来,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

古罗马城中心广场东边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中央用三间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个跨度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结构水平很高。剧场和角斗场的庞大的观众席,也架在复杂的拱券体系上。

拱券结构得到推广,是因为使用了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约在公元前 二世纪,这种混凝土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纪,几乎完全代替石材,用于建筑拱券,也用于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块或三角形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者贴一层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墙体前再砌一道石墙做面层的作法。

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能够区别桁架的拉杆和压杆。罗马城图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达到25米。公元一世纪建造的罗马大角斗场,可容 五万观众,只用了5~6年时间就建成了。它建在一个填没的湖上,但地基竟没有明显的沉陷。

公元二世纪中叶建造的巴尔贝克太阳神庙,周围45根柱子,每根高19.6米,底径2米,都是用 整块花岗石加工而成的。在神庙后墙8米高处,砌有三块各约500吨的大石块,可见当时起重能力之大。
公共浴场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设施。从火房出来的热烟和热气流经各个大厅地板下、墙皮内和拱顶里的陶管,散发热量。据维特鲁威《建筑十书》记载,剧场的座位下埋有铜质的共鸣瓮,以改善音质。此外,至迟在公元1世纪中叶,已经在窗上安装几十厘米见方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除了在首都罗马城集中了古罗马建筑的最高成就以外,帝国各地都有水平很高、规模很大的各类建筑物。

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 的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新创了拱券覆盖下的内部空间,有庄严的万神庙的单一空间,有层次多、变化大的皇家浴场的序列式组合空间,还有巴西利卡的单向纵深空间。有些建筑物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体形。

发展了古希腊柱式的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帝国各地的凯旋门大多是券柱式构图。出现了由各种弧线组成的平面、采用拱券结构的集中式建筑物。公元2世纪上半叶建于罗马郊外的哈德良离宫,是成熟的实例。

公元四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潮趋衰落。 十五世纪后,经过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古典复兴以及十九世纪初期,法国的“帝国风格”的提倡,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成为学习的范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20~30年代。

古罗马建筑的书籍和图画在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从意大利索来《罗马古城舆图》画册3卷,存放北京耶稣会图书馆。1672年,意大利传教士阿莱尼带两册《广舆图说》到中国。这些书里有罗马角斗场、浴场 、神庙和罗马街市的图画。此外,十七世纪初北京耶稣会图书馆里有过三册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但古罗马建筑对中国建筑没有发生实际影响。

罗曼建筑

罗曼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

罗曼建筑承袭初期基督教建筑,采用古罗马建筑的一些传统做法如半圆拱、十字拱等,有时也用简化的古典柱式和细部装饰。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用拱顶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结构屋顶,对罗马的拱券技术不断进行试验和发展,采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顶的横椎力,后来又逐渐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顶。平面仍为拉丁十字。出于向圣像、圣物膜拜的需要,在东端增设若干小礼拜室,平面形式渐趋复杂。

罗曼建筑的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随着罗曼建筑的发展,中厅愈来愈高。为减少和平衡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横椎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后来创造出了哥特式建筑。罗曼建筑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贡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它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

罗曼建筑的着名实例有: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等。

哥特式: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欧洲各国的经典哥特式建筑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观上的显着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翼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中厅宽 15米,拱顶高达43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柱子不再是圆形,4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

法国盛期的着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战争发生后,法国在14世纪几乎没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筑复苏,已经到了火焰纹时期,这种风格因宙棂形如火焰得名。建筑装饰趋于“流动”、复杂。束柱往往没有柱头,许多细柱从地面直达拱顶,成为肋架。拱顶上出现了装饰肋,肋架变成星形或其他复杂形式。当时,很少建造大型教堂。这种风格多出现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法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数量很大,与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和形式很不一样。由于连年战争,城市的防卫性很强。城堡多建于高地上,石墙厚实,碉堡林立,外形森严。但城墙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城内嘈杂拥挤,居住条件很差。多层的市民住所紧贴狭窄的街道两旁,山墙面街。二层开始出挑以扩大空间,一层通常是作坊或店铺。结构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图案,颇饶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厅、同业公会等则多用砖石建造,采用哥特式教堂的许多装饰手法。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英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它们不象法国教堂那样重视结构技术,但装饰更自由多样。英国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长,其间不断改建、加建,很难找到整体风格统一的。

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和法国亚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厅较矮较深,两侧各有一侧厅,横翼突出较多,而且有一个较短的后横翼,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士,这是英国常见的布局手法。教堂的正面也在西边。东头多以方厅结束,很少用环殿。索尔兹伯里教堂虽然有飞扶壁,但并不显着。

英国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尖塔往往很高,成为构图中心,西面的钟塔退居次要地位。索尔兹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约123米,是英国教堂中最高的。这座教堂外观有英国特点,但内部仍然是法国风格,装饰简单。后来的教堂内部则有较强的英国风格。约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复杂,窗棂由许多曲线组成生动的图案。这时期的拱顶肋架丰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树张开的树枝一般,非常有力,还采用由许多圆柱组成的束柱。

格洛斯特教堂的东头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户极大,用许多直棂贯通分割,窗顶多为较平的四圆心券。纤细的肋架伸展盘绕,极为华丽。剑桥国王礼拜堂的拱顶像许多张开的扇子,称作扇拱。韦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礼拜堂的拱顶作了许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饰,穷极工巧。这时的肋架已失去结构作用,成了英国工匠们表现高超技巧的对象。英国大量的乡村小教堂,非常朴素亲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种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在哥特式建筑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强的防卫性,城墙很厚,有许多塔楼和碉堡,墙内还有高高的核堡。15世纪以后,王权进一步巩固,城堡的外墙开了窗户,并更多地考虑居住的舒适性。英国居民的半木构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横档作为构架,加有装饰图案,深色的木粱柱与白墙相间,外观活泼。

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歌坛和圣殿同亚眠教堂的相似。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

德国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点,它的中厅和侧厅高度相同,既无高侧窗,也无飞扶壁,完全靠侧厅外墙瘦高的窗户采光。拱顶上面再加一层整体的陡坡屋面,内部是一个多柱大厅。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外观比较素雅,是这种教堂的代表。

德国还有一种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钟塔的哥特式教堂。着名的例子是乌尔姆主教堂。它的钟塔高达161米,控制着整个建筑构图,可谓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奇观。砖造教堂在北欧很流行,德国北部也有不少砖造的哥特式教堂。

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石雕窗棂刀法纯熟,精致华美。有时两层图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叠在一起,玲珑剔透。建筑内部的装饰小品,也不乏精美的杰作。

德国哥特建筑时期的世俗建筑多用砖石建造。双坡屋顶很陡,内有阁楼,甚至是多层阁楼,屋面和山墙上开着一层层窗户,墙上常挑出轻巧的木窗、阳台或壁龛,外观很富特色。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这里极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教堂。

意大利教堂并不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没有高钟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墙构图。屋顶较平缓,窗户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圆券并用,飞扶壁极为少见,雕刻和装饰则有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

锡耶纳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顶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圆形。奥维亚托主教堂则仍是木屋架顶子。这两座教堂的正面相似,总体构图是屏幕式山墙的发展,中间高,两边低,有三个山尖形。外部虽然用了许多哥特式小尖塔和壁敦作为装饰,但平墙面上的大圆窗和连续券廊,仍然是意大利教堂的固有风格。

意大利最着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教堂内部由四排巨柱隔开,宽达49米。中厅高约45米,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拨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个八角形采光亭。中厅高出侧厅很少,侧高窗很小。内部比较幽暗,建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夺目的白大理石筑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 135座尖塔,都表现出向上的动势,塔顶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飞升。西边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墙,也装饰着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门窗已经带有文艺复兴晚期的风格。

另外在这时期,意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特别是在许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国里,建造了许多有名的市政建筑和府邸。市政厅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广场,粗石墙面,严肃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钟塔,建筑构图丰富,成为广场的标志。城市里一般都建有许多高塔,总体轮廓线很美。

威尼斯的世俗建筑有许多杰作。圣马可广场上的总督宫被公认为中世纪世俗建筑中最美丽的作品之一。立面采用连续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纹式券廊,构图别致,色彩明快。威尼斯还有很多带有哥特式柱廊的府邸,临水而立,非常优雅。

巴洛克式: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着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尽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9之感。17世纪中叶以后,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风靡一时,其中不乏新颖独创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过分的建筑。

教皇当局为了向朝圣者炫耀教皇国的富有,在罗马城修筑宽阔的大道和宏伟的广场,这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风格开辟了新的途径。

17世纪罗马建筑师丰塔纳建造的罗马波罗广场,是三条放射形干道的汇合点,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围设有雕像,布置绿化带。在放射形干道之间建有两座对称的样式相同的教堂。这个广场开阔奔放,欧洲许多国家争相仿效。法国在凡尔赛宫前,俄国在彼得堡海军部大厦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广场。杰出的巴洛克建筑大师和雕刻大师伯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周围用罗马塔斯干柱廊环绕,整个布局豪放,富有动态,光影效果强烈。

巴洛克建筑风格也在中欧一些国家流行,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17世纪下半叶,德国不少建筑师留学意大利归来后,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风格同德国的民族建筑风格结合起来。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一朵奇花。

德国巴洛克风格教堂建筑外观简洁雅致,造型柔和装饰不多,外墙干坦,同自然环境相协调。教堂内部装饰则十分华丽,造成内外的强烈对比。着名实例是班贝格郊区的十四圣徒朝圣教堂、罗赫尔的修道院教堂。

十四圣徒朝圣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厅和圣龛做成三个连续的椭圆形,拱形天花也与此呼应,教堂内部上下布满用灰泥塑成的各种植物形状装饰图案,金碧辉煌。教堂外观比较平淡,正面有一对塔楼,装饰有柔和的曲线,富有亲切感。

罗赫尔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观简洁,内部装修精致,尤其是圣龛上部天花,布满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飞翔天使,圣龛正中是由圣母和两个天使组成的群雕;圣龛下面是一组表情各异的圣徒雕像。

奥地利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主要是从德国传入的。18世纪上半叶,奥地利许多着名建筑都是德国建筑师设计的。如维也纳的舒伯鲁恩宫,外表是严肃的古典主义建筑形式,内部大厅则具有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大厅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顶和拱顶满布浮雕装饰,是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兴起于17世纪中叶,它的风格自由奔放,造型繁复,富于变化,只是有的建筑装饰堆砌过分。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为这一时期建筑的典型实例。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2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 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第四个特点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圣索菲亚大教堂
这座教堂的整个平面是个巨大的长方形。从外部造型看,它是一个典型的以穹顶大厅为中心的集中式建筑。从结构来看,它有既复杂,又条理分明的结构受力系统。从内部空间看,这座教堂不仅通过排列于大圆穹顶下部的一圈40个小窗洞,将天然光线引入教堂,使整个空间变得飘忽、轻盈而又神奇,增加宗教气氛,而且也借助建筑的色彩语言,进一步地构造艺术氛围。大厅的门窗玻璃是彩色的,柱墩和内墙面用白、绿、黑、红等彩色大理石拼成,柱子用绿色,柱头用白色,某些地方镶金,圆穹顶内都贴着蓝色和金色相间的玻璃马赛克。这些缤纷的色彩交相辉映,既丰富多彩,富于变化,又和谐相处,统一于一个总体的意境:神圣、高贵、富有。从而,有力地显示了拜占庭建筑充分利用建筑的色彩语言构造艺术意境的魅力。这座建筑也就当然地成为了中世纪,乃至人类建筑史上璀璨夺目,光耀千秋的杰作。

‘贰’ 中世纪的西欧城堡是什么样的呢

城堡是最具有欧洲中世纪特色的建筑物,中世纪的欧洲是一片充满冲突、抢劫、对抗和杀戮的蛮荒之地。在这种混乱中,人们需要躲避战乱风暴的港湾,抵抗强敌进攻的工具,维护一方乐土安宁的利器。于是,城堡应运而生。它们遍布欧洲各地,无论在崇山峻岭或激流险滩,还是在密林深处或交通要道,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

当时,谁拥有城堡,谁就是该领地的主人,其社会地位和家族的产业就能够得到保障。讲到英国的城堡,我们又不得不提到那位征服者威廉。

当1006 年诺曼征服成功之后,威廉立刻开始大兴土木,修筑法国式城堡,以压服盎格鲁- 撒克逊人的反抗。当地居民被大量征用来修筑城堡。每 9 个农民中要有1 人服劳役,参与修筑工事,并将自己收获的1/3 作为军需。其他8 人则有义务为服劳役者无偿耕种和收获庄稼。

‘叁’ 英式建筑风格有什么特点

英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繁琐的造型。英国人追求的是艺术感强烈的建筑物。他不想德国的现代主义建筑。 他的建筑风格有很浓的教堂气息。给人一种庄重,神秘,严肃的感觉。 建筑物中采用很多曲线造型来体现艺术之感,和装饰作用。 古代英式建筑一般是采用石砌和木造。亚洲国家当时一般都是木造。 英式木造建筑与其它不同的点是他把木片上下对其排列,制造墙面。而美式是由英式转化过来的,但是它是上面的木片从跌再在面的木片。在制作时是从下往上的流程来制作的。这样的话可以很好地避免木板和木班之间的缝隙。

‘肆’ 英国十大古堡

造访人文荟萃的欧洲,参观古堡是必然的行程。欧洲的古堡确实多不胜数,虽然看起来大同小异,内涵却各有不同。
无论是浪漫瑰丽的西欧城堡、富传奇色彩的东欧城堡、充满童话气息的中欧城堡、相对朴实的北欧城堡或充满异国风情的南欧城堡,都各有其独特之处以及代表的历史文化,每一种文化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位。

·罗马尼亚德古拉城堡
德古拉城堡也就是布朗城堡,相信如果你看过汤姆·克鲁斯与布拉德·皮特联合主演的电影《夜访吸血鬼》,你就会对这里不陌生,古老的传说使得这座昔日的古堡充满了传奇色彩。

·法国圣米歇尔山城堡
圣米歇尔山城堡地处法国的诺曼底,它本来被设计作为朝圣者的修道院,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的功能也在不断演变着。

·英国温莎城堡
温莎城堡于1066年由william the conqueror所建,城堡加上广大的后公园共占地4800英亩,是世界上有人居住最大的城堡之一,自十二世纪亨利一世在位起,温莎古堡便成为英国皇室御所,现在仍是女王周末的去处。

·英国利兹城堡
利兹城堡位于英格兰的肯特郡,英国人自称利兹城堡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堡。这座城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9世纪中叶,曾经是爱德华一世、亨利五世和亨利八世的王宫。

·法国卢瓦尔河香波堡
香波堡所在地是法国的卢瓦尔河谷地,具有王者风范的香波堡是卢瓦尔河流域最大的城堡,共有440个房间,前身是森林中的狩猎小屋,后来铲平重建。1840年香波堡就已被列为古迹。

·苏格兰爱丁堡城堡
爱丁堡古堡位于苏格兰王子街的南边,城堡的城垛、尖塔、角楼及旧城的炮门,在朵朵碎云陪衬下,让城堡更添风味,城堡内小巧的玛格丽特皇后礼拜堂,也是爱丁堡最古老的建筑物。

·德国海德堡城堡
海德堡城堡自十三世纪兴建至1632年才完工,原名伯爵城堡,是海德堡最有名的古迹。它是歌德式、巴洛克式及文艺复兴三种风格的混合体,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

·德国新天鹅堡
新天鹅堡也叫白雪公主城堡,在德国的慕尼黑。新天鹅堡始建于1869年,位于该市浪漫大道的南端。最初它是按照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梦想所设计的。但国王生前并未看到自己的梦想完工,城堡是后人逐年完成的。

·捷克布拉格城堡
布拉格城堡位于捷克的布拉格,已有1000多年历史。近60多年来,历届总统办公室均设在堡内,所以又称"总统府"。

·西班牙塞哥维亚城堡
位于卡斯提亚及雷翁地区,临崖而建的塞哥维亚城堡(Alcazar de Segovia)是一座摩尔文化显盛的皇族城堡,在城堡中,摩尔文化的痕迹处处可见。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宛如童话般的风景,迪斯尼乐园按照它的原形建造了美丽的白雪公主城堡。

‘伍’ 城堡属于什么建筑风格

1、“古典柱式”,也称“希腊式”
古希腊罗马时期建筑风格,因其构图以柱子为基础,故名。柱式包括台基、柱子、檐部三部分,各部分之间以及柱子的间距均以柱身底部直径为基数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体现了古希腊人推崇人体美、讲究度量及秩序和谐的美学思想。分为两种柱式、“多立克柱式”象征男性的雄壮、刚劲和魁梧,“爱奥尼柱式”象征女性的柔美、清秀与典雅。两种柱式都下粗上细,给人生机向上的感受。因人们常会对高柱产生中细易断的错觉,故建筑中的柱子一般都是中间略粗。
2、“拜占庭式”
4世纪至15世纪在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拜占庭帝国兴起和流行。由古典时期重视外部形式的处理,转而重视内部空间组织与装饰。拜占庭艺术装饰性重于真实性,追求颜色调配中的乐趣。反映出王权与神权的超人力量,以及基督教的神秘主义美学思想。这种风格在雕塑中轻立体造型,偏好低浮雕。
3、“罗马式”
10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北部和法国,后流行于西欧各国。多见于教堂建筑,在建筑形态上强调石材的纯重感,采用圆拱门,有高高的穹顶,外观整体给人以沉稳乃至粗拙的形式感。技法一般缺乏写实,寓意宗教热情和兴奋于古拙的形体之中。常以丰富而具有空想意味的雕塑作为建筑物的装饰。罗马式不注重再现空间的、立体的形象,往往用直观的方法,强有力地表现某种基督教的观念内容和装饰意图。
4、“哥特式”
12世纪兴起于法国北部,17世纪流行于西欧各国。它崇尚中世纪的象征手法,具有寓意性和神秘性。广泛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浮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幻觉,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时代观念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面貌。哥特式雕像的特色是不合乎自然地延伸比例,着重刻画人物的表情,表现崇高精神境界的面容和动作。
建造后的整座城堡展现出流行的一般行制,开阔的英国式园林在主楼前展开主楼外立面的砖砌痕迹清晰,拱形的窗户布满整齐细密的窗棱,与砖痕的风格统一。巨大的拱形壁龛内设有精美的雕像,与檐顶一起体现了巴洛克风格。顶部的巨大穹顶为建筑增添了非凡的气势,侧楼通过拱券结构的曲面自然延伸,线条流畅。

精致的意大利式花园在主楼的后面,整座建筑完全被融入人工美化的自然之中。入口大厅华美异常,圆形楼梯环绕在楼顶上方。

‘陆’ 爱丁堡城堡有哪些特点

爱丁堡城堡是爱丁堡甚至是苏格兰精神的象征,屹立在死火山岩顶上,居高俯视爱丁堡市区,每年8月在此举办军乐队分列式,更将爱丁堡城堡庄严雄伟的气氛表露无遗。

爱丁堡城堡在6世纪时成为皇室堡垒,爱丁堡城堡自此成为重要皇家住所和国家行政中心。

城堡从12世纪至16世纪一直是苏格兰皇家城堡,见证了苏格兰的多次战争。17世纪起成为军事基地,目前归属于苏格兰文物局,仍有军队驻扎在城堡上。城堡的大多数建筑在16世纪的长期围城事件中被毁,但也有少数建筑挺过这次围城,其中最着名的便是建造于12世纪早期的圣玛格丽特礼拜堂。

爱丁堡的魅力在于它的古老。爱丁堡城堡于6世纪就成为苏格兰皇室的堡垒,比英格兰的利兹城堡早200多年,比温莎城堡早400多年,比德国的海德堡城堡更是早600多年。

从古代战争的意义上说,爱丁堡无疑是最坚固最险要也最难攻克的堡垒。爱丁堡城堡筑于一个海拔135米高的死火山岩顶上,一面斜坡,三面悬崖,只要把守住位于斜坡的城堡大门,便固若金汤,敌军纵有千军万马,对它都无可奈何。这也是其他古城堡难以匹敌的。

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地区像苏格兰一样,把“幽灵”和“鬼魂”作为旅游推介的主题来招揽游客的。这个奇特的促销手段无疑是成功的,多幽灵出没的古堡始终是游客们好奇探访的地方。据说到过那里的游客,真的会看到一些奇异的现象发生。如果你想有一个奇特的假期,不妨到苏格兰去走一走。

‘柒’ 中世纪欧洲古城堡的构造和风格说明

城堡是欧洲中世纪的产物,公元1066年至1400年是兴建城堡的鼎盛时期,欧洲贵族为争夺土地、粮食、牲畜、人口而不断爆发战争,密集的战争导致了贵族们修建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堡,来守卫自己的领地。
城堡的建筑艺术——罗马式与哥特式

城堡的建筑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两种有代表性的风格。罗马式与哥特式,其中罗马式在英国也被称为诺曼风格,两种式样在时间上是先后的关系,都对今后的建筑艺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罗马式又称罗马风(Romanesque),意思是指“罗马的影子”,流行于11-12世纪的西欧,但是一直到19世纪才得到认同,最初由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德热维尔从语言角度来指使用罗马语系(拉丁语)的各国,后来被法国艺术家德科蒙用作表达一种受到古罗马文化影响的欧洲中世纪早期艺术风格。
罗马式城堡发展于对城堡的防御职能最强调的时期,其产生完全是对于之前欧洲长达700年战乱历史的总结。城堡的建筑风格大都是由古罗马建筑和拜占庭建筑哪里借鉴而来,一方面是多年的战乱并没有条件积累城堡的建筑艺术,所以就近沿用了过去的建筑技术,另一方面,古罗马的防御性战争的方式仍然在被继续沿用。
罗马式建筑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他的半圆形和从古罗马人那里继承下来的筒型拱顶。筒拱是这个时期建筑的代表,一般都交叉应用于壁柱和封闭拱廊上,既坚固又有艺术性。还有圆形的塔楼,使得塔楼不易被破坏。其他的建筑特点有利用狭小的窗户、半圆形的拱门、低矮的圆屋顶、逐层挑出的门框来做装饰。整栋建筑由于大量使用立柱和各种形状的拱顶而达到一种敦实厚重、均衡安稳、力度饱和的美学效果,狭小的窗口与内部广大的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得城堡内部光线暗淡,进深极深,给人一种神秘幽暗之感。给大家一个直观式的认识,游戏《ico》中的城堡就是典型的罗马式城堡,确切的说是位于苏格兰的诺曼式城堡。相信玩过的人对于罗马式城堡那种敦实稳重,神秘幽深的美都记忆犹新吧。
英国的情况比较特殊,由于长期受到北欧海盗的骚扰,他们的建筑受到北欧建筑风格的影响。北欧的海盗的船首采用自然弯曲的树干,不久,就被运用到建筑上,出现了英格兰及北欧特有的木柱与屋顶相连的建筑形式,这形成了英国自己的罗马式建筑风格,叫做“诺曼风格”。“诺曼风格”也是罗马风的一种。
罗马式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在向着更高更大的方向发展。但是筒拱十分笨重,需要巨大的墙体与扶壁。这个制约了城堡向高、大的追求。这些原因促使了后来哥特式建筑的诞生。
哥特式(Gothic)把城堡的建筑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12世纪以后的中世纪天空,被这些笔直的轮廓线勾勒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从彩色镶嵌玻璃窗中投射过来的美丽阳光,又让人恍如隔世,如梦如幻。
与罗马式正相反,罗马式建筑是世俗建筑影响宗教建筑,而哥特式却是宗教建筑影响世俗建筑。这与中世纪的生活困苦不堪,人们把希望寄托给缥缈的宗教有关。当时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巴黎圣母院就是靠贫弱的老年妇女辛苦挣得的分文毫厘积攒起来得。1140年第一座哥特式建筑出现在法国,由圣丹尼修道院的以院长絮热尔将一座修道院改建而成,是一座教堂。改建的初衷,是想让教堂建筑能够体现光、数、高这三个理想。圣丹尼教堂一经建成,引起轰动,马上这种建筑风格就在欧洲大地上流传。这个教堂修建后25年,每一个曾派人出席过典礼的教区,都矗立起了一座通向天国的哥特式教堂。哥特式建筑风格对城堡的影响在时间上要比对教堂的影响晚上大约一个世纪,完全是时代变迁的结果。
一般认为,“哥特式”这个词是由16世纪的伟大画家拉斐尔先提出来得,特指文艺复兴以前北欧和中欧的建筑,这个词充满贬义,和“野蛮”是同义词。后来艺术史家乔治.瓦萨里进而把介于欧洲古代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所有艺术都贬称为哥特式,以突出文艺复兴是对古典文化的改革,但是这种称法未免有些过了。
哥特式建筑给人一种向上升腾的感觉。建筑师利用罗马式建筑中曾经出现的矢状发卷和十字拱加以改进,产生了作为骨架的曲肋拱,使他向上延伸,利用尖拱使他跨度的大小可以随意设计。整个建筑几乎没有墙壁,骨架主面之间是一个又高又大的窗子,这种建筑物的内部骨架结构赤裸裸的袒露着垂直的线条和一个个矢壮尖卷,使得他的内部宽,高且明亮;外部同样采取裸露结构,垂直的壁墩柱和架空的飞拱卷以及扶壁林小尖塔和巨大的窗孔结合在一起,同样给人一种升腾的感觉。对于哥特式的升腾感,现代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高直的视觉对象,能使人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奇特的崇敬感受,就像人们看见嶙峋的高山,飞流直下的万丈瀑布以及高卷的海潮时,会造成一种心灵的撞动与虔诚之感。这非常利于表现宗教题材,所以被教堂广泛采用,而城堡对于哥特式建筑风格的运用则完全是出于它的精美。
哥特式城堡的精美,还在于其豪华的室内装饰,主要体现在这两点上——玻璃镶嵌窗和雕塑。玻璃镶嵌窗是哥特式建筑的标志性特征。由于哥特式建筑近乎框架式的结构,窗子占满了支柱之间的整个墙面,使得雕刻和壁画没有墙面可以依附,所以人们自然而然的想从窗户的装饰上动脑筋。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人们无法制造非常纯净的玻璃,玻璃由于含有杂质,有着各种各样的色彩。另一方面,受到地中海沿岸的镶嵌艺术的启发,于是诞生了哥特式特有的玻璃镶嵌窗艺术。当阳光透过镶嵌窗的时候,彩色的光线在斑驳离奇的墙壁上制造出出奇的美丽。此外雕塑也是到这个时代才发扬光大,虽然之前的希腊罗马文明已经将雕塑艺术发展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但是由于基督教在中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偶像的崇拜持否定态度,所以雕塑这门艺术在那个时候有很长的真空期。从11世纪起,随着新一轮的建筑竞赛,为了凸现豪华与繁荣,市民们逐渐在教堂和城堡中增加雕塑,工匠们也不受约束的创作起来,雕塑在哥特式城堡中大量作为装饰而采用,刺激了这门艺术的发展,对之后的文艺复兴也有积极意义。
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城堡建筑中被大量使用的过程也是因为火药的发明,导致的城堡的防御职能逐渐失去的过程。在从罗马式向哥特式转变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其森严的外观,越来越向外敞开,塔顶有了大大小小的天窗,在塔的正面开设可以观望河上远景和周围乡村的窗户,在内院出现了降低的拱廊和经过雕刻的扶墙以及楼梯。当然,这些都是用城堡的坚固性换来的。
当时领主们对于哥特式城堡的追求可以到非常疯狂的地步,许多石匠除了维护他们的城堡,可以不管其他事情而得到很好的薪水。更有甚者,拜约(Bayeux)的女伯爵阿尔贝尔达(Albereda)砍了她建筑师的头,以确保不会有人建另一座城堡和她竞争。女人的虚荣心发展到这个地步是恐怖的。
哥特式的艺术是欧洲封建社会城堡建筑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是其文化艺术的总结。游戏中非常喜欢使用哥特式的城堡,因为它及其精美么。比如《恶魔城》,《鬼泣》都是,特别是恶魔城,大量的使用哥特式的建筑元素尖顶、镶嵌画、塑像等,玩过的人自有体会,这里就不多说了。
纵观整个城堡发展艺术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像任何实践性的技艺一样,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成功的、可信的技艺和方法以及另人感到亲切和舒适的形象总是不断地被运用,不断的循环往复地出现(这一点可以参考我们现在的流行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以至于当一座带有罗马风格的城堡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很难说他是3世纪古罗马时期的建筑还是11世纪中世纪欧洲“罗马风”或者在英国应该被称为“诺曼风格”的建筑,还是16世纪“新古典复兴主义”的建筑,或者是以后的什么东西。当然精细一些的分类法可以帮我们分清这些建筑的区别,在这里这样说无非是想说明建筑发展的循序渐进性。欧洲的城堡或者延伸到建筑史的发展,就是在这样的螺旋上升中前进的。
中世纪的城堡,拥有保存中世纪艺术的特殊价值,其凝结的中世纪美学使其魅力永存
军事-城堡发展得主线

军事,是城堡从诞生,繁荣到消亡一直以来的主线,贯穿着城堡发展的始终。
城堡的诞生,源自于其所处的政治环境,一般,城堡是政治分裂,势力割据的产物。
比如中世纪的欧洲,由于采邑制度的实行,使得土地的所有权被分散到各位贵族,骑士的手中,政治上四分五裂,帝国,王国,公国,骑士领地等多种多样,大大小小的封建政治实体遍布各地。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他们之间的边界,也没有人能够完全梳理清楚他们之间的联系。各等级的封建贵族之间经常爆发各种原因引发的战争,所以他们时时备战,常常参战。所有的贵族都相当于军事将领,他们的附庸则构成其所属的各级官兵。正是这些遍布欧洲各个角落的大小战争,使得城堡的防御作用逐渐突出起来。以德国为例,仅仅西德境内,现存的古城堡就有1.5万座,充分反映了德国中世纪的封建割据状态。另外中世纪的战争技术和战争观念也决定中世纪的战争是防御性战争,当时,城堡是最可靠的防御方式,足以抵挡骑兵的快速攻击,将突袭式的速决战转化为消耗战。于是领主们广修城堡,以确保自己的庄园和财产不受侵犯。
再来看同样是以城堡文化见长的日本,日式城堡诞生到繁盛时期的政治环境,也有相同的地方。战国时代和江户时代的日本,由于幕藩体制的实行,土地和军队集中在幕府和各大名,藩主的手中,政治上也是比较混乱,不管是处于谋求自身最大利益的进攻还是处于保护自己既得利益的防御等原因,诸侯纷纷构筑起防守坚固的城堡,作为对其领地统治的中心和军事据点。
这两个例子于我们中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中国在封建社会的大多数时间都实行强大的中央集权制,所以像政治分裂,武装割据的情况不是很多。在战争上面也表现为没有坚固的城堡,而是修建抵御外族侵略的长城。长城和城堡同为防御性建筑,但是城堡相对于长城,还有居所,象征等世俗性作用,所以一旦其防御作用因为历史的进化而消失,长城就停止了发展,而城堡则作为世俗建筑继续发展了下去。
所以说城堡是为了保护领地人身财产安全而诞生的防御性建筑。
城堡的军事作用,一直左右着城堡的发展。一般,权威一点的看法是认为,城堡主要发展时期是从公元9世纪土岗-城廓式城堡出现到14世纪火药兵器的出现的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也被中世纪军事专家称为“城堡时期”。
前面已经说过,城堡是作为防御工事而诞生的。早在3世纪的罗马,因为古罗马的文明非常灿烂,城市生活十分突出,庞大的公众建筑,精美的艺术文化品都集中在城市。所以每当战乱来临,罗马人就不得不把城市作为防守的重点。特别是3世纪,由于罗马帝国面临空前的压力,在蛮族入侵和内战的双重压力下,对城市的防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古代的作战方式攻取抵抗中的城堡,需要良好的围攻技术和长达数月的军需供应。罗马人的纵深防御战略充分发挥了其大量城堡的作用。
但是古代罗马的城堡与通常所说的中世纪城堡还是有一些区别,因为古代城堡的发展并非一直是一帆风顺,处于政治和经济上的原因,其间出现过多次倒退。中世纪的欧洲,社会经济很不发达,政治上的四分五裂导致其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生产力呈现倒推趋势,而且3世纪到9世纪这段时间整个欧洲主要以游牧经济为主,并不需要坚固的城堡来保卫他们的财产。当时的建筑不论是施工技术还是规模都远远不及古代的罗马,相应的结构技术和艺术经验也逐渐失传了。古罗马,不管是实际上还是精神上都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
通常,确切意义上的中世纪城堡并不包括古罗马的防御工事,一般指9世纪出现的土岗-城廓式城堡以后一直到14世纪的砖石结构城堡。之所以城堡在这个时间出现,主要是因为欧洲经济当时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人们的财产,住所固定了下来,所以需要坚固的城堡来保护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虽然这期间的城堡发展走得是一条独立的道路,但是古罗马的城堡建设技术和防御性战争的理念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中世纪城堡的发展。很多中世纪的城堡为了免去挖地基这个麻烦的事情,本身就修建在已经废弃的古罗马城堡遗址上。14世纪以后,伴随着火器的诞生,城堡逐渐失去其军事作用而成为世俗居所,但是中世纪修建城堡时诞生的建筑思想和风格仍然严重影响着它。
城堡的历史,就是长期纷争的历史,是遍地割据的历史,是强梁相斫相争的历史。那些尊卑不等,高下有别,大小相异的诸侯,为了争权夺利,为了王朝霸业,互相觊觎,各怀戒心,战乱频频。在当时的条件下,巩固地盘,立足自保,或者兼并,出击,最好的办法就是“筑堡”。于是乎,欧洲大陆上,这个行业大行其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诸侯们竞相竭尽所能,开山采石,昼夜奔忙,一座座城堡在青山秀水间纷纷矗立起来。人们为了构筑这些城堡,消耗的无数人力、钱财、物资、和时间,殒丧的人命更是难以计数。但现在,无论是威震一方的霸主,还是称雄一方的豪杰,或是占山为王的强盗,都和他的残剑马镫一起委于泥土、灰飞烟灭了。只有哪些经过风霜雨雪的侵蚀,战乱炮火的洗礼剩下的斑斑驳驳,残垣断壁的城堡向过往的游人述说着他昔日的辉煌。

日益坚固的城堡

城堡的发展,是随着战争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兴盛而发展的。
欧洲第一座中世纪城堡建于公元九世纪法国的西北部。主要是针对国内全民战争,同时防御维京人的突然袭击而建造的。是一座典型的、简陋的土岗-城廓式城堡,确切的说,这只是城堡的雏形。土岗-城廓式城堡建在挖沟时掘出的土堆成的高地上,周围是无水的护城壕沟。用厚实的尖板木条栅栏围起来。其间会间隔的修建塔楼,塔楼的数量多少要看领主的财力而定。围圈的中心是整个城堡的中心要塞即城堡主塔。进入这个主塔,需要通过多根柱子支撑,横跨壕沟,直至土岗上层围圈入口的桥。其防御思想是用木头的围墙来抵挡小型进攻,一旦城墙被攻破,城堡主塔则是城堡中的最后一条防线。以后的以军事作用为主的城堡都是采用这种结构,包括战争时采用的防御战术也沿袭下来,后来的城堡在这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比较大的改动。
土岗-城廓式城堡对建筑技术和花费上要求比较低,对地形的选择也没有什么要求,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坚固度达不到要求,只能防御小规模的进攻,建筑规模也比较小。11世纪左右,随着战争技术的发展和城镇的复兴,土岗-城廓式城堡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防御上的要求,所以此时石制城堡开始流行起来。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对石制城堡在欧洲大陆的流行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大面积的征服土地只能由少数的留守骑士来驻守,城堡的坚固度被异常强调。骑士们受到拜占庭帝国高大城墙和坚固要塞的启发,利用石块修筑了更大,更坚固,更复杂的石块城堡,这些城堡建筑模式也被归来的骑士带到了西欧,由此在西欧被迅速传播开来。石制城堡一般是利用石制幕墙代替原先围住城廓的木质尖板条栅栏,幕墙由切割成块的石头逐层砌成,在幕墙的顶端会有间隔的留下空隙,形成带枪眼的城垛。沿着幕墙每隔二三十米有一正方型的防御塔楼,方便弓箭手射箭保卫城堡。由于方形的塔楼有明显的弊端,就是其四角的承受力不够,极易被破坏。所以在12世纪,借鉴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的技术建造更易于防御的圆形或半圆形塔楼。城堡主塔由于拥有领主住所和最后阵地的双重特性使得对于其设计变得异常讲究,一般早期的石块城堡通常为长方形,这样做是处于内部布局和舒适性的考虑。但是它作为最后的防线同样有四角承受力不够的缺点,所以后期的城堡主楼建设倾向于外部呈圆形或多角形,内部为方形的城堡主塔。也有的更加简便的设计,只在方形城堡的主塔外面再围上一圈近距离的高墙,称之为“罩墙”。外圆内方的这种设计不给敌人展现任何平面,受力点分散,更易于防御,而内部利用穹顶和扶墙精心设计出高大空旷的空间,便于居住,华丽且壮观。
公元十三世纪后开始出现石制城堡的加强型,英国天才建筑师-圣乔治的“詹姆士”设计出了有史以来最为坚固的城堡,这种建筑样式被称为“轴心环形城堡”。城堡具有两堵为同心圆城堡护墙,对外墙进行加固,内墙远高于外墙,为的是让内墙上的弓箭手有更大的视野和射击范围,从而形成内外墙上的交叉火力。在内圈的四个角各建一座圆形塔楼,这样城堡主塔的重要性变得不重要,以至后来完全省略主塔,因为设计精密的塔楼和门房即使在敌人进攻内墙时也能独立坚持。城堡四周还会挖掘一个巨大的湖环绕城堡作为护城河,河水引自别的江湖。一般“轴心环形城堡”都是在原来老城的基础上扩建。
十五世纪后,大口径火炮的出现,使城堡的军事地位迅速消亡,军事性城堡逐渐被废弃。另一方面,由于贸易自由化,大航海时代到来,辖区人口迁移,从贵族到贫民都开始追求更开放、更舒适的生活,不愿龟缩在狭小的城堡中,城堡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

居所、商业-城堡发展的副线

城堡为它的主人领主供坚实的防御,也是他们生活的地方。除了领主之外,还有家臣和大量的仆人来维持城堡的日常运转,当然还有军队驻扎在内。农民或佃户则散居在城堡周围的庄园内,挤在狭小简陋、阴暗潮湿的茅屋里,只有当战争来临的时候,才和他们的牛群及动产一起挤在城堡里。当时英国赞美诗人约翰用这些话描述这样的生活:“富人住在城堡里,穷人住在茅舍里,上帝造就了他们的高低贵贱,安排了他们的富有和贫穷。”(当时的人真是唯心啊)。
城堡的建筑风格一直被其防御职能和住宅职能所左右,就像上面所说的城堡主楼采用外圆内方的设计也是两种建筑目的相互妥协的结果。在城堡发展的早期,在不损害城堡的坚固度的前提下,其主人总是想方设法让它住起来更加舒适一些,比如上面说的内部利用穹顶和扶墙精心设计出高大空旷的空间,即便如此,领主的生活还是相当原始。一直到14世纪末城堡的防御职能逐渐失去以后,城堡才完全以艺术,生活为发展目标,不再以坚固度要求它。这个时代的城堡总体呈现精美、奢华,表现出贵族们糜烂的享乐主义倾向。
十字军的东征为欧洲的大小贵族带来奢靡的东方享乐主义文化,描绘了一幅“人间天堂”似的美丽憧憬。这种对于追求物质生活的理想强烈地激起了贵族和骑士对美丽生活的向往,当然这建立在广大农民的困苦上面。体现在城堡的建设上,就是逐渐变得精美而艺术化,从实用主义向艺术主义过渡。统治者们不恤民力,恣意享受。有的统治者拿城堡当作享乐的行宫,专门选择风光秀丽,便于鸟瞰的高处修建(当然,高处修建城堡更多是出于防御的要求,这一点上倒是不矛盾)。比如,日耳曼裔的东罗马帝国皇帝西奥多希厄斯二世,可以说是这方面“出类拔萃”的代表性人物。他曾为此精心择址,把宫殿建在海边的山顶上,借以眺望周围的风景和大海的壮观。虽然这些贵族的享乐加剧了农民的困苦,也增加了两者的阶级矛盾。但是这对城堡艺术风格的形成还是起到了促进作用。事实的确有点惨不忍睹。精美的哥特式城堡后面却是农奴的血泪。封建主义的艺术,本身就是为统治者服务,建立在劳动人民的痛苦之上的,中外都是如此。
城堡里领主和他仆从的生活的正常运转,对服务和商业都有巨大的要求,一般除了领主居住的主楼以外,城墙内还有马厩,灶房,储藏室,库房,面包房,洗衣房,教堂,以及仆人们的木屋。贵族们逐渐加剧的对奢靡生活的向往,对商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开始通过这样的步骤——收拢人众、发展聚落、形成城市,渐渐围绕着城堡逐渐发展起来。德语中的地名以“-burg”为后缀结尾的城市,都是由一座中心城堡发展而来的。比如坐落在易北河上德国第一大港,第二大城市汉堡(Hamburg);坐落在莱茵河上的欧洲最大的内河港口,德国首屈一指的钢铁工业基地杜伊斯堡(Duisburg);萨克森—安哈而特州的首府马格德堡(Magdeburg)等,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城市。中小城市更是不计其数。市民一词(burgess)也是由此而来。此外城堡大都建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和河道口(处于防御性的考虑,这些地方有防守的价值),非常便于商业、贸易的发展。随着贸易的发展,这些城堡逐渐结成贸易链或贸易网,加速了其周边城市的形成。特别是河道沿岸的城堡发展得特别快,这是因为中世纪的交通以河道交通最为便捷。特别着名得比如莱茵河,多瑙河,美茵河沿岸。
商业必须有商人才能得以发展,但是商人行商必须有流动性,必须要求法律承认其为自由之身,虽然很多商人是依附于城堡的农奴的儿子,但由于离开家乡,实际上自行获得了解放。这样就打破了封建社会中土地对于人的束缚,为后来的资本主义做了准备。从这一点上说,城堡本身的发展为以城堡为象征的封建社会挖掘了坟墓。
当然,城堡的发展也不都是积极意义,比如城堡在维护一方平安的作用的同时,也增加了封建领主与中央对抗政治资本,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障碍。而且许多城堡废弃后成为流浪骑士的匪窝,不仅为打家劫舍的恶霸领主提供了据点,更是封建领主随意设卡强取豪夺商旅的关口,对商业流通和地区经济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捌’ 城堡建筑风格都有哪些特点

建造后的整座城堡展现出当时流行的一般行制,开阔的英国式园林在主楼前展开,主楼外立面的砖砌痕迹清晰,拱形的窗户布满整齐细密的窗棱,与砖痕的风格统一。巨大的拱形壁龛内设有精美的雕像,与檐顶一起体现了巴洛克风格。顶部的巨大穹顶为建筑增添了非凡的气势,侧楼通过拱券结构的曲面自然延伸,线条流畅。
精致的意大利式花园在主楼的后面,整座建筑完全被融入人工美化的自然之中。入口大厅华美异常,圆形楼梯环绕在楼顶上方。

‘玖’ 世界最大最古老的温莎城堡,为什么被外界称为“城堡中的化石”

温莎城堡是现今世界上存留下来的最古老的城堡,没有之一。所以它是城堡中的化石,它的建筑群非常的壮观。

温莎城堡它本身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古老程度可以从威廉一世时期开始,占地面积非常大。跟随着历史厚重的脚步,踏入宏伟壮观的城堡建筑中后,就会被城堡的防御措施立马折服。跟随着历史厚重的脚步,踏入宏伟壮观的城堡建筑中后,就会被城堡的防御措施立马折服。

英格兰历史上最悠久的温莎城堡,它对英国人来说意义非凡,他的建筑艺术对世界来说也是意义非凡,悠久的历史奠定了它“化石”的地位。

‘拾’ 作为乡村建筑的代表,庄园是如何成为英国文化的一个象征符号的

英格兰的乡村总是许多人旅行时必须去的地方蔚蓝的天空,白云和绿草被金色的阳光所覆盖。多么愉快的时光。

所以,作为乡村建筑的代表,英国文化的一个象征符号,庄园由最初改进到现在经历了许多,最后成了人人向往的地方。

阅读全文

与英国人的城堡有什么特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英国死亡人员有多少 浏览:386
印尼生肖烟多少钱一包 浏览:382
10万伊朗币多少钱 浏览:902
在印度说元气周期爆棚是什么意思 浏览:205
意大利妹子教你怎么学习中文 浏览:400
越南留学生签证怎么办理 浏览:736
达芬奇出生在意大利的哪个小镇 浏览:517
在越南投资有什么优惠 浏览:877
印度人做鸡心怎么做 浏览:490
如何做英国的饼 浏览:317
越南约会吃什么 浏览:148
印度收视率为什么那么高 浏览:462
伊朗的波斯人信什么教 浏览:884
印尼怎么打入中国移动 浏览:927
印尼大叶紫檀多少钱一克 浏览:59
意大利社会企业有哪些 浏览:809
印尼sim卡是什么模式 浏览:296
中国有哪些国航公司 浏览:994
伊朗加油站多少钱 浏览:92
15000越南盾等于多少 浏览: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