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鸦片战争英国人是真想殖民中国吗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由于这次战争是英殖民主义强行向中国倾销走私鸦片引起的,所以历史上叫做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从干隆后期开始,清朝的统治日趋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虚骄自大,闭目塞听。而同一时期的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已有长足发展,并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目标。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国”思想,一直以来中国人对外来的产品的需求很小。外国商人为摄取暴利,从华南将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鸦片的输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余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鸦片的泛滥,影响了民众的身心健康,使吏治败坏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政府财政收入短绌。道光延续自雍正以来的禁烟政策,但鸦片走私不但不见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态的发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觉。 根本原因: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对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拥有广袤领土、无尽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能忽略的目标。鸦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但是,它们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进行经济掠夺。1854年,《南京条约》届满十二年。英国曲解中美《望厦条约》关于十二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更的规定,援引最惠国条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主要内容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法、美两国也分别要求修改条约。清政府表示拒绝,交涉没有结果。1856年,《望厦条约》届满十二年。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绝。于是,西方列强决心对中国发动一场新的侵略战争。是年春,克里米亚战争结束。英、法获胜,得以调出较多的兵力转向中国。俄国则因战败,企图用侵略中国来弥补损失。美国积极向外扩张,采取与英、法勾结侵略中国的政策。
‘贰’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鸦片战争(Opium War),即第一次鸦片战争(The First Anglo-Chinese war)。英国经常称其为第一次中英战争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George Elliot)、驻华商务监督义律(Charles Elliot)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2)鸦片战争英国人想什么扩展阅读:
鸦片战争的军费在中国和英国两国的财政中的占比。 清王朝每年的财政收入,大约在4000万两白银。具体到1840年,中国的财政收入是3904万两。
鸦片战争的军费占中国全年财政收入的70%以上。 而英国那一年的财政收入是15540万两。也就是说,英国的财政收入是中国的整整4倍!对英国来说,这场战争,只花掉它全年收入的8%。
这样的战争,再打下去,中国显然要破产,而英国毫无压力。 一个国家的财政能力最能代表它的国力。任何一项国家能力,包括军事力量,都离不开财力的支撑。“财政能力真正体现一个国家能在多大范围内动员其经济资源。”因此财政收入比GDP总量更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实力。
中国是大国,英国是小国。当时中国的人口是4.1亿。而英国是1500万。也就是说,中国的人口数是英国的27倍左右。然而英国的财政收入是中国的4倍,也就意味着,英国的人均财政收入是中国的109倍!
‘叁’ 英国人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清朝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是中国和英国就贸易和司法冲突引发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商人在中国广东海域走私鸦片二十多年不止日盛,林则徐于1839年在广东强行销烟,中英矛盾逐次升级,而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由此签署的《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除赔款外,将香港岛永久让与英国,并使英国得到领事裁判权。
英国方面经常称第一次鸦片战争为第一次中英战争(或“通商战争”)。虽然这场战争只是鸦片战争的一部分,但有时也经常把它称作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一直是断断续续进行,其间的一系列战斗和军事行动相互之间并无关联。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需要一个广大的市场作为货品出口地,而中国刚好符合此条件,能成为英国广大商品的倾销地。由于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在欧洲市场十分受欢迎,英国人希望中国能开放贸易。但英国出口的羊毛、呢绒等工业制品在中国由于不能建立有效的销售渠道而根本无法进入中国市场,干隆皇帝甚至认为中国什么都不缺乏,没必要与英国进行贸易,这使中英贸易为英国带来庞大的贸易逆差(入超)。而英国在18世纪开始实行金本位货币政策,而清廷则以银作为货币,由于与中国的所有贸易需以银两折算,令英国需要从欧洲大陆购入白银作贸易用途,金银一买一卖,令英国人利润受损。税率方面,中国对英国的入口货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税率,同时由于海关官僚的腐败,使得除税率之外还产生大量不可预估的费用,英国对此大为不满。
为了摆脱贸易逆差,英国从其殖民地印度走私鸦片来华。由于吸食鸦片会上瘾,故中国历代亦严格控制其入口。清廷于雍正年间已明令禁烟。但鸦片贩子不顾禁令,贿赂清廷官吏,勾结国人,在广州附近的零丁洋利用特制快艇进行鸦片武装走私。由于走私鸦片利润甚丰,鸦片走私来华日益严重,由道光元年(1821年)的四千余箱,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间已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令英国出超,并反使中国入超[3]。“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4]。鸦片大量输入,使中国每年白银外流达六百万两,令中国国内发生严重银荒,造成银贵钱贱,出现通货膨胀,令清廷财政枯竭,国库空虚。鸦片贸易严重败坏社会风尚,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同时更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萧条和衰落。鸦片流毒甚广,从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吸毒者日众,为害中国国人身心健康,军队也吸食鸦片,身体变得虚弱,失去作战能力。鸿胪寺卿黄爵滋上奏道光帝要严禁鸦片,痛陈[5]:
“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故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岁漏银一千七八百万两。自十一年至十四年,岁漏银至二千余万两。自十四年至今,渐漏至三千万两之多。此外福建、浙江、山东、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数千万两。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由于鸦片的危害日趋严重,使得朝野上下,禁鸦片的呼声日趋高涨。1838年底,清朝道光帝颁布禁烟令,并派钦差大臣湖广总督林则徐前往广州负责执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虎门销烟。1839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州后,勒令外国烟贩交出所有鸦片,并承诺不要再贩卖,保证“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6],并于6月3日-6月25日将大部分法律上属于英国人的鸦片库存全部销毁。英国人把中国人的禁烟行动看成侵犯私人财产,觉得不可容忍,促成战争的爆发。
‘肆’ 英国对鸦片战争的结果表示什么态度
英国国内辉格党出现严重的政见分歧,保守派担心长期稳定的印度殖民地丧失,英国会
卷入持续不断的中国殖民战争,使英国衰弱。而激进派则相信英国重新获取了世界主导权。
工商资产阶级开始逐渐从辉格党内剥离,鸦片战争的胜利带来所有人最不希望的结局。
‘伍’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是什么
个人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就是想侵占大清国土,从大清捞取到更多的好处。下面具体说明:
一、清朝政府腐败无能。
大清末年,清朝政府极端腐败堕落,上从慈禧太后下到小官小吏,无所不贪,导致国力衰退,民怨沸腾。像林则徐之类的清流,又被贪官污吏们排挤打压。
西方国家都已经实行工业化,而清朝实施的戊戌变法却被打压。说到底,变法是触动了达官贵人的利益。
罪恶的大英帝国,以经济交流为借口,向清朝政府发起了鸦片战争!
三、鸦片战争的反思。
腐败是政府管理国家的祸根,不爱国是国家被欺凌的源泉。只有,所有人团结一心,热爱民族,报效祖国,不固步自封,积极创新和学习借鉴,全力以赴发展好自己的事情,就一定不会被别人欺凌。
‘陆’ 鸦片战争时期外国人想要中国的什么东西可以入口的
茶
肯定是茶叶呀
古代出口的三大宗
茶叶,瓷器,丝绸
能入口的,只有茶叶了
当时欧洲对茶叶的需求还是相当大的
茶叶
也是对外贸易的大宗
‘柒’ 英国人如何评价鸦片战争
于鸦片战争,我们从小看的是同样的历史教材,我们都知道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正是因为鸦片战争,我们从传统的封建帝国走向了半封建半殖民地,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为了掠夺东方财富的不义战争,所以我们比较容易在鸦片战争这个方面产生一些共识。
‘捌’ 英国人是怎样看待鸦片战争的英国本国有哪些研究鸦片战争的学者吗
维多利亚女皇发动鸦片战争的动机是打开庞大的大清国市场,让“自由贸易”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畅通无阻,当时英国已经在世界上打败了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强大的殖民国家,却在与清朝的贸易中损失很大,利用鸦片在贸易上赚钱是他们唯一看得见的途径,进行鸦片战争在英国人看来是维护自己利益的方式,尽管鸦片是害人的东西。处于利益上升期的殖民者,大多数人对利益的呼声占据上风。
‘玖’ 英国人是怎么看待鸦片战争的
在英国,人们已将这场战争遗忘。这场中国视为近代史开端的战争,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引发的波澜,可能比清廷内部还要大。战争发动前,英国各界关于战争道义、成本的议论非常多,战争胜利后更是带来极大震撼。英国人万万没想到,大清帝国如此不堪一击。
当时,英国人很喜欢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等,中国市场并不需要英国的商品,贸易因而出现逆差。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并不反对进口商品,它与亚洲各国的贸易比较通畅,对洋玩意儿很感兴趣,像地图、武器以及鸦片。
英国选鸦片而不是别的商品来弥补逆差,主要出于经济上的方便,鸦片就在殖民地印度种植,成本很低。19世纪开始,英国意识到鸦片可以用作麻醉片,中国人也有消费需求。他们预感到这是一大商机。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中国请求通商失败是转折点,由于没有完成任务,马戛尔尼等人回国后非常失望,他们消极地向西方介绍中国,由此而形成的负面看法主导着讨论中国的话语空间,最终被英国人吸收了。
另外,英国新教教会的传教热情非常高,自我道德感非常良好,对已知的中国文明越来越不耐烦、不宽容。最关键的因素还是经济利益,英国与中国交往的目的是要实现非常具体的经济目标,英国人希望中国市场开放解决经济问题,而恰恰又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社会没有更多耐心。
当时,英国国内的辉格党赞成出兵,而托利党反对,理由多是基于“道德”因素。其实,托利党的反对有为了攻击而攻击的因素。英国体制下,打或不打还是要由议会决定。虽然赞成票与反对票差距很小,但并不影响战争的进行。
反对派会计算战争花费,更会考虑“道德”问题。如《泰晤士报》提到,“要保护一个‘非法的麻醉片的贸易’而打仗”十分不义,这会让国家在世界以及历史上的名声不好。“英国人如果打鸦片战争,以后还有什么脸跟中国谈文明?”19世纪的英国看上去挺有道德感。
清军主战派不很了解英军诸如武器、舰船等情况。英军有一些武器是全新的,甚至有的武器就是为了这场战争而发明的,比如复仇女神号(Nemisis),它不受风势影响,能入浅水河,对清军水师破坏力极大,它是英国政府在极秘密的情况下设计出来的。
更令人吃惊的是,战争打了三年(1839-1842),几千人的英军竟然没有遇到后勤补给的问题。补给大多来自中国内地居民提供的吃穿。英军攻打宁波时的一个冬天,士兵与附近的人民冲突不断,当地人被迫提供食物。另外,在广州,不少民众也自发帮助,当导游、搜集情报等等,只要英军给钱。这体现了中英双方的“务实”行为,双方很“现实主义”,民众要挣一点钱,而英军需要食物、情报,二者一拍即合。
普通的英国士兵或指挥官如何看待第一次鸦片战争?士兵不太考虑战争是否合法。他们多数人没想到清军会那么弱,同时非常震撼一些满人士兵的顽强抵抗,描述的语气五花八门,有人轻松,也有人看到,那些中国士兵仅仅是因为技术落后,就那么容易地被杀死了,实在令人沮丧、压抑。在英国,你可以去很多地方查看军队的档案,通过一些书信、日记等文献感受更个人化的理解。
一个例子说有3000名清兵愿意投靠英军,不为钱财,只因不喜欢满人,在他们眼中,满汉差异大过华夷之别。当时不少汉人对满人的制度系统很不满意。我不敢说这是种族主义的因素,至少是有民族之间的冲突。之所以有汉人愿意帮英军,可能是“务实”的考量。
19世纪中叶的英国在全球都有战争,譬如英阿战争、英缅战争。而鸦片战争对英国的象征意义更大。此前,英国眼中的中国是个大帝国,但通过战争把天朝打得一败涂地,英国人的民族信心爆棚。他们万万没想到,清军比英军落后那么多。而同时,因为英国胜利的事实,国内此前的很多反对意见销声匿迹?。因为成功人们就忘记了曾经的怀疑。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
19世纪英国的对外战争史上,鸦片战争不会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战争范围毕竟比较小,英国出兵没超过1万人,重要性不如1857年印度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起义。长期以来,西方人的世界历史观念里,中国是个边缘的存在。英国人更关心大英帝国在印度、中东、非洲的活动。
英国一些观察者认为鸦片战争前中国很封闭,是英国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其实18世纪的清朝并不忽略或蔑视外来物品,他们尽量地在了解,这关系到自己的权威以及经济利益。还有人认为,封闭的清朝需要英国打开,他们太夸大英国的重要性了。如果说鸦片战争是中国百年“屈辱”史的开端倒符合事实。
有资料说这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开端。不恰当,中国走向民族国家至迟要到20世纪初。鸦片战争时的“中国人民”不是一个统一、团结的实体,帝国内部政治、社会、文化形态十分复杂。
辛苦整理,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