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何二战后法国能成为五大战胜国之一
众所周知,二战时期的法国在德军面前战败的速度非常快,以至于希特勒都无法相信自己的军队已经如此迅速拿下来了宿敌――法国。战败后的法国国内紧接着成立了维希政府,而外逃出去的戴高乐也在海外成立了一个自由法国,并借此在二战结束后成了五大战胜国之一,难倒是因为法国被灭之后还在为抵抗德军做努力?
首先我们要知道,战败后的法国北部工业区被德军占领,而法国南部农业区上是建立了维希法国。然后,这个维希法国政府在当时除了英国以外的其他国家都承认,它控制着法国所有的殖民地,还有一支有战斗力的舰队。
戴高乐在海外建立的自由法国是得到英国支持的,但毕竟势单力薄,戴高乐便想说服殖民地总督来帮他,只有北非摩洛哥等少数殖民地愿意。他的军队构成也非常杂乱,主要是撤退到英国的法国军队,还有一部分欧洲各国的军人,以及愿意帮忙的殖民地军队,数量一开始并不多,并无法对德军造成什么巨大的伤害。
但自由法国的军队在二战过程中一直在扩充,直到二战结束时,这支军队已有20万人左右,但这点人数在欧洲战场上真的掀不起什么风浪。而且这支军队的装备都是英国提供的,英国也在打仗,也没提供什么精良先进的武器给他们,都是一些一战留下来的旧武器。
让我们回到当时法国国内,德军将法国的工业、农业、劳动力全部征用起来,毕竟战前的法国还是世界第五大工业国,价值还是非常巨大的。汽车厂、船舶厂、航空工业都要为德军服务,他们不仅要帮德军修理装备,还要同时帮忙德军时候生产大量军用汽车、潜艇等。而且,法国被迫提供给德军的煤炭几乎占到了他们总产量的一半,更不用说还有钢铁等重要战略物资被打造成了枪支坦克,继续支持着德军在欧洲的战争。
不仅如此,法国金融机构也不得不为德军提供大量资金,维希政府为了讨好德军还派遣很多劳工到军工厂工作,帮助德军抓捕犹太人,更有部分疯狂的法国人自愿加入德军作战。虽说都是维希法国在帮助德国,但自由法国也并未反法西斯力量提供多少帮助,那为何这样的法国也能在二战后一跃成为五大战胜国呢?其实只是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美国为了制衡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而决定拉上法国的,毕竟英美为二战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战后他们说什么,其他国家也不会有什么异议。
?6?
② 二战时期英国和法国谁最强
二战时期英国比法国要强,英国是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但是二战损失比较惨。
③ 英国和法国如果战争谁厉害
作为联合国5常之一,两个国家应该都算世界顶尖的军事强国。
现在的英法同为北约和欧盟国家,美国的盟国,打仗的概率比较小。
相对而言,英军现在没有航母、地面军队乏善可陈、没有法国达索那样独立研制先进战斗机的能力,所以很多人说现在英国不如法国。
法国的今天得益于德国的削弱,二战大大削弱了英国的根基,在二战结束后的20世纪下半叶,由于各殖民地爆发了独立解放运动,特别是非洲出现了独立解放的高潮。英法为首的西方国家丢失了大量的殖民地。相对而言法国本土还有些资源,工业生产能力还基本完善,有着完整的工业链条。而英国过度依赖美国,导致军工企业独立意愿不强。外加在欧洲还要共同抵御苏联的入侵,部署了很多的地面力量,所以现在法国比较强。
二战时因为德国太强大,能够在德国装甲洪流下生存的只能是苏联,好在有英吉利海峡,英国没有灭亡,否则,英国就是武装力量翻10翻都不一定是德国的对手。
联合国5常给法国因为法国战后殖民地多,影响力也比较大。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还是发挥了作用的。联合国5常关键还是看实力,中国以前长期过着“冒牌5常”的日子,现在有实力了,别人也就拿你当回事儿了。
④ 为什么法国在一战和二战期间的表现截然不同呢
在上个世纪上半页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之中,法国给人的印象的确有云泥之别,几乎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法国。
一战中,法国军队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风格与特点,让强大的德军陷入了战争的泥沼。同时法国民众也对德军的侵略表现出了空前的抵抗决心,给予了前线足够的后勤支持。尤其是在凡尔登战役与索姆河战役中,法德两军的对撞是相当惨烈,被后世称为“绞肉机”;然而在二战中,法国却表现得如同一只待宰的羔羊,法军躲在马其诺防线中一筹莫展,仅一个多月就宣布投降。
其实总结起来,一战和二战的法国差距那么大的原因很简单,在国家上他们从矢志复仇的战士变成了安于现状的政客。在军事上他们出现严重的误判,任为德军是在延续一战时期的战术,但他们并不知道德国已经把机动性极强的坦克集团化,他们还在把坦克打散配合步兵,坦克质量和数量的优势根本没发挥出来,就这样步步落后,步步下风,被曼不群同志打了凄凉落魄。
⑤ 法国在二战有啥贡献竟然成了五大常任理事国
整个欧洲传统上能起决定性作用的国家也就是那么几个,英国、法国、俄国、以及统一的德意志。其他的诸如、波兰、瑞典、西班牙、土耳其等都是昙花一现的强者而已。3大力量的几百年以来的传统格局就是英、苏、法三国争霸或者协同抑制中欧的德意志国家统一和崛起,这其中包括神圣罗马帝国、奥匈帝国和普鲁士,普鲁士后,德意志的统一已经完成,英国醉心于海洋也已经无力对大陆事务大范围干涉,大陆事务基本上就法国勾结英国和德国、俄国三国演义。美国则投机倒把飞苍蝇。
如果没有法国的话,要靠英国要在欧洲大陆西线制衡德国不容易。
英国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抵抗德国陆军的优势,而法国则是人口和陆上强国。也是和英国、俄国一样,制衡中欧强权崛起的3大力量之一。按照最初的设想,德国应该被分裂并弱化,由法、英、俄联合限制其发展,一战后德国正是如此,二战后如果不是因为苏联的态势咄咄逼人,德国基本上也会像日本一样被剥夺武装。最后加入西方阵营这是后话了。但是不论如何,法国作为欧洲大陆上核心国家之一的地位是不能忽视的。
法国失败和色当投向有很大关系,自由法国运动一直在开展,规模不亚于八路军的游击战。法国人有自己的舰队、飞行员和陆军,他们聚集在英国并以戴高乐为精神领袖参与了反攻大陆...法国人有足够的政治资本要求相应的国际地位。而且法国虽然投向,但是国家受到的战争伤害相比英国和苏联简直太小了,以其实力来说被忽略掉根本不可能。事实也证明了法国在战后足够的独立并迅速发展了自己独立的核战体系。这也不能不说是和法国硬实力息息相关。反观英国,由于损失惨重,基本放弃了独立思维,完全受制于美国,连核武器都受北约节度,政治上腰杆当然不如法国硬。
作为一个欧洲主要的民族国家,在战后作为同盟国一员的法国的重新崛起是不可避免的,而东欧则会成为苏联的领地,盟国需要有一个大陆强国充当阻挡苏联西进的中坚力量。而法国是唯一的选择。
所以法国的入常一方面是法国人自认为应有的地位,二来也是国际大势所趋,三来也是法国足够硬的实力做后盾的。
⑥ 二战,德国能打败军事强国法国,为什么打不过英国和苏联
地理问题和实力问题
地理问题方面:英国是个岛国,要想打败英国必须渡海作战,而法国是和德国接壤的陆上国家,而苏联的面积太大了,德国的闪电战战术确实不适合这种大面积的国家。
实力问题方面:英国是世界第二大海军力量(当时)海军实力是德国的几十倍,而加上地理优势,德国就无法完全占领英国,甚至登陆英国都困难。苏联的实力……苏联和德国作战,士兵伤亡达2000万人,但是胜利的时候苏联兵力还有1200万人,也就是苏联动员了多大3200万以上的兵力,法国的人口才多少?男人都死光了跟亡国没啥区别。当然苏联的实力还在工业能力上,毕竟苏联在二战开始前部分重要的战略物资生产已经是世界第二,第三的位置了。
⑦ 二战后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等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英国
1951年10月,保守党组成由丘吉尔为首相的新政府,从此开始了长达13年的保守党执政时期(在此期间丘吉尔、艾登、麦克米伦和霍姆相继出任首相)。保守党政府除了终止实行工党原先准备实施的钢铁工业和国内运输业的国有化计划,基本上接受了国有化的现实;同时继续推行福利政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一些国家在国民保健方面的开支。丘吉尔政府还根据战后英国经济恢复的实际,结束了产生于战时的国家对经济生活的严格控制,使英国的经济能更好地发展。50年代前期,英国的经济呈现繁荣,其国民生产总值位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虽然进入50年代下半期和60年代上半期,与联邦德国、法国以及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相比,英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是英国的经济增长仍然保持2%至3%。
英国国有企业的改造过程及其经验
1.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的浪潮最早源自英国。英国是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二战以后英国经济逐渐走下坡路。为提高经济竞争力,英国战后历届政府先后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其基本措施是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及股份制改造。其做法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逐渐影响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形成所谓私有化浪潮。
2.英国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政府通过制定私有化政策加以推行。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1986年):主要对包括石油公司、天然气海岸设施、宇航公司、电报电话公司、铁路、旅馆、全国卡车公司等在内的亏损不太严重、仍可获利、且大多属竞争行业的企业实行私有化。具体做法是:(1)企业公开上市;(2)整体出售给私人企业;(3)职工内部持股。总起来看,该阶段改造的规模相对较小。
第二阶段(1987年-1991年):主要涉及亏损较为严重的国有企业,以及公用事业和自然垄断性行业。包括:天然气公司、航空公司、机场、钢铁、供水、造船、电力、全国公共汽车公司等。与第一阶段不同,第二阶段主要以将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企业,其它则采用股份公开上市及职工持股的办法。从改造的规模看,该阶段比第一阶段扩大了近一倍。
为保证整个改造进程的平稳性,英国政府采取了多种相关配套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特别股权安排及照顾职工和分散的小额股东的权益。所谓特别股权安排是指:政府保留一部分国有股权暂不出让。其目的在于防止某些行业或私人企业利用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采取恶意收购或兼并国有企业的不良做法,同时也在于制约企业的个别经理人员利用私有化改造转公为私,乘机扩大个人利益,使国有资产流失。所谓照顾职工和分散的小额股东的权益,重点在于合理确定职工持股购股方案,一般让本企业职工持有本企业总股份的10%左右。
总体上看,英国国有企业改革值得肯定及借鉴的经验主要有:(1)化大为小,区别对待。政府根据具体情况,对亏损的大企业本身进行划分,根据各部门具体的盈亏情况划分为若干个小公司,以区别对待。由于一个大型企业的亏损,不等于其各部门一概亏损,因此区别对待的优越性在于:政府能够把有限的资金用于那些因亏损而急需改造的部门中去,从而降低了国企改造的成本,并增加了企业扭亏为盈的机会。(2)逐步推行,相对平稳。整个改造过程分阶段实施、按步骤进行;重视可行性研究及前期准备;实际推行中先易后难,由小到大;改造的形式不拘一格:整体出售、内部收购、股票上市、国有民营等多种形式综合使用,同时注重各种改革措施之间的相互衔接配套。
由于政策可行、措施有效,通过10多年的私有化改造,英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其中英国最大的40家被改造的国有企业全部取消了亏损,企业盈利增幅较大。同时政府也甩掉了一些财政包袱,使财政收支状况有明显好转,政府通过出售国有企业,直接获得的总收入超过600亿英镑。国有企业职工的收入也有较大增长,加上股票收益,使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增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也相应地得以改善。此外,股份制改造也得到英国社会各阶层及广大人民的支持,表现在社会公众持股人数大增,由300万人上升到1000万人。
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存在的问题是:(1)由于企业大量裁员,使失业问题空前严重。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由此带来工人抗议等众多社会问题。(2)如何有效监督管理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尤其是对具有自然垄断性企业实行私有化后,如何防止因私人垄断而损害社会公众利益,是值得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法国
二战后,法国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城市发展、农村改革、山区开发和保护及老工业区结构改造政策,对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加快落后地区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一,城市发展政策的主要方针是控制大城市的发展,鼓励地方中小城市的发展,建立中心城市,以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发展,改变欠发达地区落后面貌,主要内容有:采取措施严格限制巴黎等特大城市的发展;调整全国城市结构,改革旧有城市体系,加速发展里昂、马赛、里尔等地区中心城市,促进人口和经济活动向这些城市流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鼓励发展中小城市和卫星城镇。
第二,农村改革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农村实行结构改革,重点开发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欠发达农业区,主要内容包括: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法国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等地区交通相对落后,缺少通讯手段。为迅速改变这些地区的面貌,法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交通和通讯的计划,并投入大量资金。20世纪70年代初,专门制定了有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特别条例,由中央同地方合作,兴建基础设施大型项目。经过努力,历史上形成的东西部之间交通网络分布不均的状况正在逐步消失。
2、加速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20世纪70年代起,法国政府把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现代化作为改变地区落后面貌,促进农业区域平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制定相关法令,推行农业现代化开发计划。政府通过低息贷款、财政补贴等形式,鼓励欠发达地区农场进行设备更新和现代化投资。开发计划的实施大大促进了欠发达地区农牧业的发展,对稳定这些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当地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3、鼓励发展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法国政府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还十分重视扶持适合各地区特点的工业、手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经营活动,尤其在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等重点改革区,实行了一系列财政激励和扶持政策,鼓励这些地区发展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4、稳定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20世纪70年代以来,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不足和农业劳动力老化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法国政府把稳定农村人口作为执行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目标,采取多项奖励措施,鼓励人口向农村流动。
5、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20世纪60年代起,法国政府不断增加农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贷款和补贴。到80年代中期,这方面的支出约占国家农业拨款的3%。政府还通过补贴等措施,普及落后地区的视听和影像教育。政府还同地方签署文化教育合同,促进农村地方教育的发展。
第三,实施山区开发与保护政策。山区约占法国国土总面积的2%。20世纪60年代起,法国政府提出应根据山区的不同特点,在保护山区自然资源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繁荣山区经济。80年代初,又出台了保护和开发山区的四条方针,包括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经济活动,尤其是扶持山区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有效保护资源;重点改善人烟稀少、偏僻山区的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发展服务业,改善山区生活条件等。
第四,推动老工业区结构改造。1979年以来,法国政府对老工业区采取了一系列结构调整措施。20世纪60-70年代是改造的第一阶段,先后提出了“钢铁工业改组计划”和“拯救钢铁工业计划”,主要通过增加投资来推动企业现代化,但未取得预期效果。80年代初社会党执政后,对老工业区的改造进入第二阶段,初期实行扩大煤、钢生产的“振兴”计划,结果加剧了原有的“结构性危机”;后由于经济严重不景气,又转而实施“紧缩”政策,加速结构调整,使生产由“低效数量型”步向“高效质量型”转变。
(四)实施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财政和税收制度
20世纪50年代起,法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财政奖励制度,先后设立经济和社会发展基金、地区开发奖金、手工业企业装备奖金、农村开发与国土整治部际基金、工业现代化基金等,为巴黎和其他大城市外迁企业和机构提供补贴,并重奖在边远、落后地区进行投资的企业主。80年代初社会党执政后,将这些名目繁多的奖金和补贴一律改称“国土整治奖金”,并对资助手段作出重大改革。此外,对参与区域发展的企业,政府还根据地区和就业人数予以不同程度的税收减免。
(五)实施地方分权政策,调动地方积极性
二战后,法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但中央权力主集中,限制了地方积极性,造成地区之间条块分割,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起,法国开始实施向地方分权的政策,中央政府行使的部分权力下放到大区和省。80年代起,进一步下放权力,实行自治管理体制,扩大地方自主权,各地区可按本地区的特点和需要制定发展规划,从而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右翼政府2002年重新上台执政后,于今年3月在议会通过有关地方分权的修宪法案。右翼政府强调,地方分权是一场重要的政治改革,将使各地区释放出可达国内生产总值1%的新的经济活力。
联邦德国
1、依托于其强大的科学技术。联邦德国科技基础雄厚,战后的德国政府鼓励科研部门与经济部门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使国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由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并得到了国家的经济援助和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
2、利用外国资本。战后初期的马歇尔计划增加了联邦德国的工业发展资金,扩大了就业,增加了税收,引进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3、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战后德国人不能在国际上扮演重要角色,他们把全部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并在很短时间里在经济上打败了当年的战胜国。
4、法德矛盾的缓和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德两国的发展走出了冤冤相报的怪圈,并走上了“欧洲自主”的发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国、联邦德国(西德)为代表欧洲六国正式签订《煤钢联营集团条约》,至此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它结束了两国争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根本的纠正。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日益走向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重要力量,推动了法德关系的改善和德国经济的发展。
5、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6、进行社会政治改革。战后,德国清除法西斯主义,建立民主化的国家,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并推行较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形势。
7、联邦德国人民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和他们的辛勤劳动。1950年联邦德国的在校大学生为10万人,平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学生,到1970年增加到41万人,平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学生。此外,联邦德国还非常重视职工的业余教育,由于教育和训练,联邦德国就业的劳动者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联邦德国人民的敬业精神,极大地促进了联邦德国经济的腾飞。
⑧ 法国面积与地理位置都比英国要好,为何它的经济实力却和英国相差无几
虽然法国面积比英国大,但是英国曾是全世界第一的殖民地国家,底蕴比法国深厚,二战结束后,英国的经济恢复得更快,所以两国经济相差无几。
其实国家之间的经济比较,不能光看其地理位置和面积。更应该是从全方面角度来分析两国经济相差无几的原因。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两国都属于西欧范围,并且两国之间相隔只有一个英吉利海峡,而且两国政府早就修建了穿越海峡的海底隧道。
二战之中,英国和法国都处在战争漩涡,但法国的损失要比英国大得多,所以在战争过后的重建方面,就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去完善。而英国虽然二战之中也有损伤,但毕竟是曾经世界第一大帝国。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病虎虽倒虎威犹在。所以英国用以前的积累,迅速的从战争中恢复过来,发展自己的经济。
⑨ 在二战中贡献不大,法国为何能成为五常之一
按照硬条件来说,法国是完全没有资格成为常任理事国的。
当时美苏英组建联合国的一个前提就是“维护世界秩序”,找几个国家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银子肯定要从反法西斯国家中选取,中英美苏在反法西斯这件事情上都有着不可否定的贡献。
比如中国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之中拖住了日军主要的军事力量,牵制住了日军在整个亚洲的军事活动。为了对抗日本侵略我国牺牲了3500多万的军民,在第2次世界大战之间我国反法西斯的功劳不可忽略。
法国刚成为常任理事国的时候,法国也非常清楚自己根本没有做常任理事国的资本,因此在1945年召开的联合国成立大会上,法国代表根本没有去参加,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法国是“后加入”的常任理事国。
综合的来说,法国之所以能够进入联合国完全是得益于英国的努力。当然英国也并不是平白无故做好事,只是为了在欧洲多一个小伙伴以后多一份发言权罢了。虽然英国曾经是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大国,但在二战之后提总体的实力还有影响力完全下降,英国为了增加一下自己在联合国里面的话语权,也就给自己拉了一个小跟班让法国成为常任理事国之一。
⑩ 法国在一战和二战都是被动挨打为何人们总是把法国看成仅次于英国一样的世界霸主
你自己也说,法国看起来是世界霸主。所以一打架就成纸老虎了。
世界霸主不是单单根据军事力量划分的。同时期的法国经济水平、工业程度、文化、国际地位、人口、城市化、殖民地面积等等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或者数三的。
至于英国。。你要是把它放在欧洲大陆上,它也坚持不了多久。本身离德国就远,再加上英吉利海峡做天然屏障,每次都是煽动法国鸡和俄国熊上去抗德国的直接攻击。
至于有人说到的马奇诺防线。还不敢相信21世纪还有人吹嘘这种主动挨打的战术。德国从一开始得知法国人想要造“长城”的时候就乐了。坦克已经大规模使用了,摩托化部队已经成常态了,可以说军队的机动性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提高,而法国人居然主动把主力放在战壕里和碉堡里,那德国战车正好可以自由自在的跑起来了,只不过需要绕个弯罢了。
再说了,光是战争爆发前建造的那一段马奇诺防线就已经花了50亿法郎,再建下去不用德国打过来法国自己经济就崩溃了。
所以马奇诺防线就算修到地中海,也算是个昂贵的遮羞布。别忘了德国也能空投伞兵,也能实施抢滩登陆。
不过马奇诺防线也不是没用,起码它让法国看起来是世界霸主级别的国家了。卧槽!花50亿修了段墙!只有世界霸主才这么有钱!(美帝的川普不也是修了个墙嘛,挡住难民了嘛。)